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

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

发布时间:2022-01-14 06:29:15

1.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学校隶属关系: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电话:0773-5896079(院办)、5896271(资环系)

学校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干路12号传真:0773-5892796

邮政编码:541004网址:http://www.glite.e.cn

桂林工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为一所单科性地质专科学校,从创建到1977年,一直从事地质专科教学。1978年,学校升格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成为以地学本科教学为主的工科院校。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从1983年开始,学院的办学方向开始转变,学院进入了漫长的转型期。1994年,学院更名为桂林工学院,标志着学院向多科性本科学校发展。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学院学科门类已涵盖理、工、文、管、艺5大类,14个二级类,36个本科专业,20个硕士专业。地质类专业在全院学科中所占比例已大大缩小。

一、专业设置

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首饰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本科学生近1200人;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地球化学、市政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等8个硕士点,硕士研究生74名;与中南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桂林工学院地质类专业全部在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内。该系成立于1997年。全系现有86名教职工,其中教授(研究员)18名,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30名。现有地质类专业教师30人,其中正高9人,副高15人,博士9人,师生比远高于其他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38人,其中已取得博士学位的6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13人。每年各教研室根据计划安排教师攻读学位或在国内外进修,已有3名教师从国外学成归来。

阮百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副院长,是广西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和科技开发项目,在《中国科学》、《物理探查》、《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广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罗先熔教授:现任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所长,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电化学勘查研究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20余项地质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广西优秀专家荣誉称号。目前正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西部荒漠戈壁区大型铜镍金矿勘查评价技术及综合示范研究”。

冯佐海教授,现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花岗岩体构造、成矿构造解析和环境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参加过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973”规划)在内的国家级项目,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5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目前正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础地质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吴虹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遥感/GIS课题同行评议专家。曾作为访问学者两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开展中德科研合作,在德国出版遥感/GIS专著一部,主攻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遥感、GIS与动力学模型、综合地学信息可视化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钱建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在研项目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控矿构造、构造地化与动力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方面科研成果较为突出,曾获第三届全国构造地化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地洼学说二等奖。

张良钜教授,现为桂林工学院珠宝教育与检测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矿物、宝石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宝石矿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或负责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5项,合编专著一部、在矿物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方向为:矿物晶体化学、宝石矿物的研究与开发等。

张桂林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岩石学、金矿床的控矿规律及GIS的应用研究,曾多次赴英国和澳大利亚学习工作。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5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4项。

张小路研究员,主要从事使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隐伏矿床找矿预测研究工作,和工程物探勘查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过国家“九五”科研攻关项目、国家新疆三0五项目、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子课题研究等。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喻亨祥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花岗岩地质与成矿作用、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中澳国际合作研究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2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人才培养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迄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研究生8人。全系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生5名,在校硕士研究生54名(不含研究生班),本科生1090人,高职生35名,函授生300余名。

在一大批教授、博士的带动下,在浓厚学术氛围的影响下,资环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近年来,共获得包括全国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摸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种奖励近20项,毕业生考研氛围浓厚,连年研究生考取率在15%左右。

由于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我系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近三年来,一次就业率均在85%以上,今年更是达到了96%。尤其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连年一次就业率100%。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资环系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7个教研室,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两个中心实验室,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高技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室、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宝玉石测试鉴定中心等科研及科技开发机构。

虽然经过转型,地质类专业已被大大压缩,但它在学校各学科中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其中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3个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2个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

与招生相比,这些年地质类专业的分配形势越来越好。2001年我院地学类专业毕业生80人,而社会需求为400余人,供需比为1∶5,2002年毕业生73人,社会需求为450余人,供需比为1∶6;2003年毕业生为80人,需求量640人,供需比为1∶8。地质类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为100%,说明社会对地质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保持旺盛。

广西是沿海、沿边的西部少数民族省份,矿产、旅游、水能等资源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虽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国内发达省区,但也为人才培养和教育进步提供了机遇。经过近50年的发展,桂林工学院已形成以工为主、文理经管等多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包括地矿类及相关的材料类、测绘类、环境类等许多专业都是广西独一无二或具有一定优势的,其中一些还被列为广西重点专业或精品专业。

五、学科建设

1.资源勘查工程

本学科是我院最早建立的学科,也是地矿类学科群中的主干学科。1995年被广西第一批列为区级重点学科。在“六五”直至“九五”期间的20年中,承担了广西和全国乃至中外合作的各类研究课题。获得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在有色多金属大型矿床的成矿规律、华南隐伏矿床的综合预测理论与找矿方法、花岗岩体构造侵位机制与岩浆动力学研究、显微构造与组构学、区域构造与成矿构造、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地球化学等领域已经形成特色与优势,处于国内先进乃至部分国内领先水平。本重点学科现有一个本科学士学位授予点(资源勘查工程),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矿产普查与勘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并挂靠在中南大学内招收博士生(矿产普查与勘探)。

资源勘查工程学科建设的整体目标是:以广西的地质和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查、评价和开发为立足点,参与国内重要成矿区带的科研竞争,跟踪国际先进的成矿理论与预测技术,将本学科建设成为整体国内先进,部分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能对广西地质和资源预测、勘查、评价、开发起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测试,科技咨询与成果转让的基地。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成矿规律与隐伏矿床预测、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花岗岩构造与成矿动力学、现代构造解析与成矿构造、成矿地球化学与构造地球化学。

2.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学科是在地质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宽厚的多学科支撑体系。1993年,在地球化学勘探基础上,设置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0年通过多学科横向联合申报,成为广西第一批成功申报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点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来,在广西从事水环境防治、水资源保护规划、设计以及环境地质项目6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包括广西科技厅、教育厅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地方政府项目25项,应用研究项目22项,总科研经费836万,40%的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208篇(其中学术会议56篇),出版专著6部,省部级获奖项目21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25项,使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在我国和广西区内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环境工程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多学科横向联合,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地质、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几个方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具有与我国国情尤其是广西地方特色相适应的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与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达到广西领先、总体国内先进、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合理梯队结构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资源化以及环境地质。

3.勘查技术与工程

该学科是桂林工学院最早建立的重点学科之一。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主要对象是水土、矿产等资源及相关的地质地理环境。它涵盖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勘查工程等学科及相关专业。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原地矿部、有色金属总公司指令和专项基金项目11项,国家攻关项目7项,其他科研项目60项。总项目数86项,总经费720万元,人均项目数2.3项(含交叉参加数)。共获省部级各类成果奖20项(含优秀论文奖11项)。

勘查技术与工程发展整体目标是:以广西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托背景,重视占广西国土面积 41%的岩溶区,以资源、环境为纲,以地球系统学科和系统方法为经,以“地质—经济—社会”的复杂关系为纬,建成一个在矿产资源及水资源勘查、基础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能适应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跟踪学科前沿,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水平,并对广西的资源勘查、工程勘察起带动和辐射作用,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对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区)级重点学科基地。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围绕中国西部(重点在广西)资源、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问题,推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广西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已初步形成学科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工程。

六、实验室建设

目前,资环系共有实验室20个,主要有矿物岩石实验室、宝石实验室、普通地质实验室、地学数据采集与处理模拟实验室等。专职实验人员12 人,其中高级实验师3 人,实验师、工程师4人。共有实验用房约2000 m2。有实验仪器设备479 台(件),总值达434万元。其中超过5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3台套,比较大型的仪器设备有:总有机碳分析仪(日本);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紫外光分析仪(美国)。

七、科学研究

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发扬地质、物探、化探、水文、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地物化综合找矿、地质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中取得了一批国内先进、部分达国际水平的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优秀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奖励数十项,近年来先后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

全系目前在研项目40余项,合同经费8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23项,横向项目90项。

主要研究机构及研究方向有:

1)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创始人、首任所长是国际知名地质学家、宝石(观赏石)学家、博士生导师袁奎荣教授。现任所长罗先熔教授。本研究所是全国地质系统第一个从事花岗岩与隐伏矿床预测研究的专业研究单位,现拥有专兼职科研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7人。该所通过18年的实践所提出的隐伏花岗岩预测及深部找矿理论和方法,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两次举办全国隐伏花岗岩及深部找矿的学术讨论会,3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与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的10所著名大学交流密切,为促进国际间的地学交流和提高我国学术地位做了开拓性工作。中科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涂光炽教授、徐克勤教授、陈国达教授及南京大学王德滋教授等,都对研究所有较高评价。

2)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成立于1994年3月,中心现有人员工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工程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中心拥有加拿大EKKO-100A地质雷达,EM-57(C)瞬变电磁仪,SWS-1G型多功能面波仪等先进设备,可以承接工程地基勘查、桩基检测、管线探测及漏水调查、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地质灾害调查等工程项目。多年来承担了许多这方面的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高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注册资金为人民币捌拾柒万元。主要从事废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工程、噪声控制工程及中央空调清洗工程等项目。同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现有专职技术人员31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7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目前主要承担科技项目有: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l项;广西科技厅项目6项;广西教育厅项目2项。

4)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11月,主要利用当前最先进的各种空间分辨率尺度的商业卫星遥感影像,开展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构造地质填图、矿山矿产资源乱采乱挖调查、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农作物长势与病虫害监测、植被覆盖调查、森林火灾监测与损失评估、水灾监测与损失评估、城市区域地理构成现状调查、城市区域发展变化动态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大型工程选址、海岸及近海生态环境监测与调查等遥感应用技术服务。

5)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7月,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技术力量十分雄厚,已经拥有国家环境工程水污染专项设计乙级资质书,能够承担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并开展环境技术领域的各种工程咨询和技术服务。多年来,取得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浓度味精有机废水处理新工艺获得了国家授予的发明专利。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外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目前,与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学术交流及友好往来关系。目前学院有30多人分别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国家学习或进修。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明多萨克斯大学每年相互交换留学生。1995年起学院与英国皇家宝石协会联合办学,并在我院设立FGA教育培训中心和国际珠宝鉴定师资格考核考点。由我院负责教育培训的学员考试通过率连续 5年为100%,为世界宝石教育培训通过率之最,受到国际珠宝界的高度评价。

九、出版物

《桂林工学院学报》是CA收录期刊,BIG固定刊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1989、1995、1999连续三届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

(撰稿:王殿华)

2. 南京大学的学术研究

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研究实验室。截至2010年5月,南京大学共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名列大陆高校第一。
在最能反映基础研究水平的SCI论文榜上,发表论文数连续7年第一,被引用次数连续8年第一;在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和《Nature》发表的论文数全国第一。
截止2014年10月,南京大学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为13个,分别是: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数学、动植物学、计算机科学和农业科学。不仅学科数量迅速增长,而且各学科的排位也得到大幅提升,其中化学学科发表论文总数和被引总次数在全球科研机构中的排名分别为17名和32名。 其最活跃的几个学科为:应用物理、凝聚态物理学、多学科材料学、多学科化学,以及无机化学和原子化学。按论文总数排名计算,南京大学化学排名最高,名列全球第20位;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计算,同样是化学排名最高,在全球范围内排在第79位。南京大学在全球前1%研究机构中,论文总数排名184位,总被引次数排名429。
截至2015年3月,南京大学2015自然指数在亚太地区(Asia-Pacific)各大科研机构与高校中排名第7位,在全国高校中排名保持第3位,紧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至此,南京大学的自然指数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三。
截至2013年7月,南京大学有37位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4位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南京大学有25部教材由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2010-2014年,南京大学文科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3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76项,其中,2013年度42项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2014年度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获5项重大项目立项资助,位居全国第一。
2014年9月9日,南京大学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5项。其中,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等完成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是自1994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改革后、20年来江苏高校首次摘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馆藏资源
南京大学有鼓楼、仙林两座图书馆大楼以及各院系专业图书室和各种电子数码信息资源。其中,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藏书500万册。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线装书30多万册,其中列入全国善本书目的有500多种,1万余册;地方志共藏4000余种,约4万册;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古代目录学文献以及丛书。
学术期刊
2000年,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依托南京大学情报学、图书馆学2个博士点的优势,中心研制开发了CSSCI数据库。
《南京大学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分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npj Quantum Materials》,“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 NPJ)
2016年3月1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与南京大学正式签约,合作出版开放获取期刊npj Quantum Materials (《npj-量子材料》)。
《智库理论与实践》(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合办)
《物理学进展》(Progress in Physics)
《无机化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高校地质学报》(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Numerical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数值数学:中国的杂志》(Numerical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当代外国文学》(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分析在理论和应用》(Analysi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肠外与肠内营养》(Parenteral & Enteral Nutrition)
《肾脏病透析与肾移植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Dialysis & Transplantation)
《中华肾脏病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南京大学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设施、设备,例如,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南京大学天文台、南京大学太阳塔、南京大学气象台等。
自然科学 南京大学国家级、部级科研机构一览国家实验室 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合建) 注: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国计算机类唯一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理工农医科类)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表生地球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合建)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半导体节能器件及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 蛋白质与多肽新药工程中心 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主要科研机构,如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中心等详见南大官网。 人文社科 南京大学国家级人文社会科研机构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文科类)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文科全国性学术社团 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 中国元史研究会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实验室 南京大学社会语言学实验室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计算实验中心 省部共建基地 南京大学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南京研究基地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 江苏社会风险与管理研究中心 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政府新闻学研究所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 戏剧影视研究所、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中德法学研究所等其他机构介参见南大官网。

3. 王维平的个人简介

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被评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主讲课程有马列原著选读、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近十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全国人大资环委委托项目子项目一项、省级社科规划项目四项、横向课题四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稿》《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国外理论动态》《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文章近70篇。以本人为主,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等出版专著四部、教材四部,其中一部教材被选为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近年来获甘肃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一项、甘肃省高校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一项、甘肃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

4. 南京大学历届校长的名字

1、梁希,1949-1951。

2、潘菽,1951-1957。

3、郭影秋,1957-1963。

4、匡亚明,1963-1966。

5、彭冲,1966-1968。

6、方敏,1968-1970。

7、王勇,1970-1975。

8、周林,1975-1978。

9、匡亚明,1978-1982。

10、郭令智,1982-1984。

11、曲钦岳,1984-1997。

12、陈懿,1996-1997。

13、蒋树声,1997-2006。

14、陈骏,2006-2018.01。

15、吕建,2018.01-2019。

(4)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扩展阅读:

南京大学其学脉可追溯自公元258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调整出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

师资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创新人才30人、创业人才14人,“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5人、讲座教授25人、青年学者项目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6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6人次,“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9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3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2人。

5. 王光林的学术成就

Modern Australian Theory and Criticis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当代澳大利亚经典小说译丛》(副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2008)、《错位与超越:论美、澳华裔作家的文化认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006),并在《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文艺报》、Antipodes、Borderlands等中外期刊上发表了“翻译与华裔作家文化身份的塑造”,“论华裔美国男作家的主体意识”,“认同、错位与超越”,“T.S.艾略特的精神追求”,“认同的困惑与文本的开放---从汤亭亭的小说 《孙行者》 看后现代的互文性”, “A Hard-won success: Australian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The twain must meet this time: A Chines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ng Anglo Superiority in Ambivalence”等论文二十多篇,出版《湖滨散记》、《上海舞》、《典型的美国佬》、《欧洲文学的背景》、《想像的人》、《荣誉与责任》等译著和编著十余部,约五百多万字。曾获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教育背景:
1980-1984年: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学士
1984-1987年: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师从我国著名英美文学专家陈嘉教授(1907~1986),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2000-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师从我国著名澳大利亚文学专家黄源深教授,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7年—现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
2002年—2007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
2007年—现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院长
2012年—现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
2015年—现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术荣誉
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副会长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
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
2010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
2012年7月获得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特别翻译奖。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客座教授(Adjunct Professor)(2015-2018)
2014年6月获得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颁发的荣誉学者(Honorary Fellowship)称号。
Anthem Press澳大利亚文学文化研究顾问编委(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Anthem Studies in Austral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them Press)。
2009年应邀担任西澳大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博士论文校外审阅人(external examiner)。
2015年应邀担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大学博士论文校外审阅人。
学术成果
英文论著
1. Translating Fragments: Disorientation in Brian Castro’s Shanghai Dancing,Antipodes Vol. 29, No. 1 (June 2015), pp. 129-143
2. WANG Guanglin & David Carter (eds). Modern Australian Criticism and Theory. (Qing: China Ocean UP, 2010);
3. Being and Becoming: On Cultural Identity of Diasporic Chinese Writers in America and Australia.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 2004),2006年再版;
4. “Monlin Chiang”,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9):147-149;
5. “Hsiung Shi-I”,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9):372-374;
6. “Carolyn Lau”,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9): 586-588;
7. “C. Y. Lee”,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9): 599-601;
8. “John Yau”,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9): 1044-1048;
9. “A Hard-won Success: Australian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Antipodes Vol. 25, No. 1, Special Issue: Australia and Asia (June 2011), pp. 51-57 (ERA) 文章的主要论点入选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研究年鉴》(The Year's Work in English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10. The twain must meet this time: A Chines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ng Anglo Superiority in Ambivalence. Borderlands: New Spaces in Humanities Vol 3 No. 3, 2004. (ERA)
11. “A Chinese Poetess in the Australian Setting: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Brian Castro Garden Book”.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Australian Literature, Vol 12, No 2 (2012);(ERA)
12. “Translator translated: Circular routes (roots) to cultural identities of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IASA) 3rd World Congress,Lisbon, 2008.

中文论著
13. 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谈澳大利亚的文化研究走向,《甘肃社会科学》, 2015(1):31-34;(CSSCI)
14. “应用语言学的范围、方法与趋势———《劳特利奇应用语言学手册》述评”,《外国语》2012年 35卷 5期 (CSSCI)
15. “老照片镜头里的上海”,《译家谈》(上海翻译家协会二十五周年文萃)(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16. “翻译与华裔作家文化身份的塑造”《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CSSCI)
17. “美国的梭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2007/3转载)(CSSCI)
18. “文化翻译与多元视角—澳大利亚华裔作家布赖恩·卡斯特罗(高博文)访谈”《当代外国文学》2008/1;(CSSCI)
19. “他始终是个边缘人——看澳大利亚华裔作家布赖恩·卡斯特罗的创作”,《文艺报》2007年4月7日;
20. “从非家幻觉到第三空间:论华裔澳大利亚作家张思敏的小说创作”《中外文化与文论》, 第15辑(2008. 18.)
21. “重新认识梭罗”《瓦尔登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22. “论翻译理论在商务交际中的作用”,《第五届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3. “异位移植:论华裔澳大利亚作家布赖恩·卡斯特罗的思想与创作”《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2期;(CSSCI)
24. “摆脱身份,关注社会——华裔澳大利亚作家布赖恩·卡斯特罗访谈录”,《译林》2004年第4期;
25. “论华裔美国男作家的主体意识”《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CSSCI)
26. “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帝国主义现象剖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 (5);(CSSCI)
27. “认同、错位与超越——兼论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年第3期;
28. “认同的困惑与文本的开放—从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看后现代的互文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CSSCI)
29. “文化民族主义斗士——论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的思想与创作”。《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第3期;(CSSCI)
30. “T.S.艾略特的精神追求”。《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第1 期;(CSSCI)
31. “人耶,自然耶?——论〈丘园记事〉的艺术特色”《浙江大学学报》1994第3期;(CSSCI)
32. “崛起中的华裔美国文学”。《文汇读书周报》。1992年10月30日;
33. “重塑华裔男性的阳刚形象”。《文艺报》2003/6/17;
34. “黑暗的太阳”《艺术世界》1999年第4期;
译著
35. 《上海舞》,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36. 《湖滨散记》1998年作家出版社,更名《瓦尔登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2007年,2012年,2014年再版;2014年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2015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再版。2015年巴蜀书社琥珀经典文丛再版;
37. 《疯狂的眼球:萨尔瓦多·达利的内心独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
38. 《麦当娜口述实录》,(校对),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39. 《支那崽》(合)。译林出版社,2003年;
40. 《荣誉与责任》。译林出版社,2003年;
41. 《文化研究访谈录》(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2. 《想像的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43. 《典型的美国佬》。译林出版社2000年,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44. 《第二层皮》(审校)。作家出版社。1997年;
45. 《欧洲文学的背景》。重庆出版社,1991年;
46. 《20世纪美国抒情散文精华》(合),作家出版社1991年,华夏出版社再版;
47. 《猫王埃尔维斯口述实录》,(校对)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48. 主编:《商务英语应用大全》(英汉对照),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49. 主编:《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集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0. 主编:《澳大利亚文化研究》(集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1. 《当代澳大利亚经典小说译丛》副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文:
借来的情诗,《诗大陆》104(Feb. 2008)(美国)
课程:
跨文化商务沟通:上海市精品课程
澳大利亚文学系列讲座:上海共享课程(通识类)
项目
201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爱尔兰文学思潮的流变研究》(第二)
2015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苏格兰小说史》(第二)
2006年澳大利亚澳中理事会项目:美国和澳大利亚边疆文学比较研究
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外10多个国家讲学。曾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跨文化商务沟通》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6.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二版)》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二版)》(陆俭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书名: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二版)

作者:陆俭明

豆瓣评分:5.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10

页数:396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讨论了语法研究和语言应用中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如结构理论与结构层次分析、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特征理论与语义特征分析、配价理论与配价结构分析、空语类理论与空语类分析、移位理论与成分移位分析、约束理论与语义所指分析、指向理论与语义指向分析等,几乎涉及所有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热点的研究课题,读者可从中了解基本的汉语语法规则和分析方法,解决汉语应用中“话该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等诸多问题。

作者简介:

陆俭明,1935年生于苏州。世界知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1985年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语委咨询委员和17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曾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曾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奖项。

沈阳,1955年生于上海,1993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兼语言学系主任,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和省级优秀成果奖等15次。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团队带头人)、精品教材奖等8次。

7. 南京工程学院教务网

www.njit.e.cn

8. 《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赵曙明//杜鹏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2qqc

书名: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

作者:赵曙明//杜鹏程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机械工业

出版年份:2009-10

页数:443

内容简介:

《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传播他的管理理论,宣传他的管理思想,更希望通过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解读和研究,将其管理思想运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毕竟“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按照德鲁克的经典管理思想概要、创新思想与企业家精神、目标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管理者自我管理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组织变革与管理理论、其他管理思想等编写顺序,对其管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读和较为深入的探讨。

在现代管理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管理理论总总而生,林林而群,一些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不断涌现,却又昙花一现,只有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传播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也最持久。

2009年是彼得·德鲁克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在世界管理学领域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管理学大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相继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掀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热潮。

《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作者多是我国管理学界的学者,也有来自业界的企业高管,还有一些是曾经在德鲁克先生身边学习和工作过的著名学者,每篇文章都流溢着对德鲁克先生的崇拜之情和尊敬之意。

在《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出版之际,德鲁克先生的遗孀多丽丝·德鲁克女士,还专门发来祝辞,希望和我们一起纪念德鲁克先生,表达了对德鲁克先生的怀念之情。

作者简介:

赵曙明,现任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力资源学会会长及江苏省企业管理协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赵曙明教授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英文专业;1981年留学美国,1983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再度赴美,师从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教授和杰克·舒斯特教授,1990年获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院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在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赵曙明教授在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出版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管理科学文库》、《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等著作二十余部,撰写论文一百多篇;分别于1992、1996、1999、2002年成功组织了四届企业跨国经营研讨会;先后十余次获国务院、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政府以及南京大学颁发的教学和研究奖;作为五位获奖者之一,于1996年获得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管理科学);在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等八部委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1998年被江苏省评为“333工程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999年被教育部聘为“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999年被教育部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与2002年分别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聘为第八届和第九届学科评审组成员;2002年兼任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赵曙明教授曾是夏威夷大学、多伦多大学、密苏里州立大学等八所商学院的兼职教授,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兼职教授;曾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及新加坡等地讲学。他已经为多家国有、外资与民营企业进行了管理咨询,同时还担任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现任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被选拔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曾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奖等。

9. 梁琦的荣誉

2010,第十六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著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2005,第十三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2004,第十二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著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2006,“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唯一一篇)
2011,2008-2009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7,论文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2008,“南京大学文科改革开放三十年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
2004,“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浦山奖”
2005,“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2004,“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001,1999-2000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
2001,南京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
2003,南京市第七次(2001-200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
1998,第四届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5,第四次江苏省统计科学技术进步奖壹等奖
2004,第四届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8,首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1,新世纪全国技术市场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
2000,中国管理科学院2000年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9,江苏省数量经济与管理科学学会1998-1999年度学会论文二等奖
1997,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优秀文章著作
1996,论文入选“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
2003,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国际结算》南京大学精品课程
2010,《国际结算》中山大学精品课程
1999年以前,获南京大学商学院“江隆教学奖”、“双元教学奖”若干项
2012,“中山大学巾帼标兵”

10. 《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赵曙明//杜鹏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密码:prk6

书名: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

作者:赵曙明//杜鹏程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机械工业

出版年份:2009-10

页数:443

内容简介:

《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传播他的管理理论,宣传他的管理思想,更希望通过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解读和研究,将其管理思想运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毕竟“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按照德鲁克的经典管理思想概要、创新思想与企业家精神、目标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管理者自我管理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组织变革与管理理论、其他管理思想等编写顺序,对其管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读和较为深入的探讨。

在现代管理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管理理论总总而生,林林而群,一些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不断涌现,却又昙花一现,只有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传播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也最持久。

2009年是彼得·德鲁克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在世界管理学领域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管理学大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相继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掀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热潮。

《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作者多是我国管理学界的学者,也有来自业界的企业高管,还有一些是曾经在德鲁克先生身边学习和工作过的著名学者,每篇文章都流溢着对德鲁克先生的崇拜之情和尊敬之意。

在《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出版之际,德鲁克先生的遗孀多丽丝·德鲁克女士,还专门发来祝辞,希望和我们一起纪念德鲁克先生,表达了对德鲁克先生的怀念之情。

作者简介:

赵曙明,现任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力资源学会会长及江苏省企业管理协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赵曙明教授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英文专业;1981年留学美国,1983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再度赴美,师从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教授和杰克·舒斯特教授,1990年获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院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在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赵曙明教授在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出版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管理科学文库》、《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等著作二十余部,撰写论文一百多篇;分别于1992、1996、1999、2002年成功组织了四届企业跨国经营研讨会;先后十余次获国务院、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政府以及南京大学颁发的教学和研究奖;作为五位获奖者之一,于1996年获得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管理科学);在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等八部委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1998年被江苏省评为“333工程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999年被教育部聘为“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999年被教育部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与2002年分别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聘为第八届和第九届学科评审组成员;2002年兼任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赵曙明教授曾是夏威夷大学、多伦多大学、密苏里州立大学等八所商学院的兼职教授,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兼职教授;曾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及新加坡等地讲学。他已经为多家国有、外资与民营企业进行了管理咨询,同时还担任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现任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被选拔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曾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奖等。

阅读全文

与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