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青少年普及读本)》内容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丛书》最初策划于2006年初,并于当年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按照当时的设想,我们希望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团中央权益部共同组织编写,并与相关人士进行了商榷,丛书编写宗旨是为全国广大青少年提供简单明了的介绍我国政治制度的国情教育教材。当时计划分两批出版8本图书,第一批是介绍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二批是介绍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即《中国选举制度》、《中国行政管理制度》、《中国司法制度》和《中国国防制度》。由于各种原因,《丛书》的出版工作一直耽搁。也许是时间的巧合,借中共中央宣传部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契机,我们推出了第一批图书,也算我们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点贡献吧!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青少年普及读本)》:“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丛书·青少年读本
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内涵
全面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历史背景
引言:实现民族平等,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壹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
(二)近代以来各民族外御列强入侵、内求民族解放的光荣传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三)各民族错居杂处、相依共存的状况,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基础
(四)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之间资源条件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济基础
(五)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保证
贰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五)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六)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优势
叁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成就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民族文化方面
(四)民族教育方面
(五)医疗卫生事业方面
附录一: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
附录二:中国民族自治地方一览
文摘
壹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1月31日,伴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北平和平解放,至此,历时142天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宣告结束,人民的胜利已成定局。4月20日晚8时,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3天之后,南京解放。“占领总统府”这一胜利,不仅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瓦解,同时也宣告了我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时代的即将到来。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必须解决好民族问题。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新中国成立后,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是学习苏联,走联邦制的道路,还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路?这是关系到新中国的繁荣、中华民族的昌盛的重大抉择!1949年全国政协大会筹备期间,在起草《共同纲领》的时候,关于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考虑到底是搞联邦,还是搞统一共和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为此,毛泽东专门就有关民族自决权和是否实施联邦制的问题征求著名的民族理论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李维汉的意见。李维汉同志旁征博引,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决权实施的原则和意义,认为“不能不根据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经过不同的具体道路,采取不同的形式。”
⑵ 中国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由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中国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及其实施作出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中国蒙古族聚居地区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目前,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同时,中国还在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1173个民族乡,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补充形式。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有9个建有民族乡。
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们在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拥有自治权。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中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则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其他组成人员中,依法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全国少数民族干部总数达290多万人。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截至2004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133个,单行条例418个。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对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的变通和补充规定有68件。三是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目前,中国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28种本民族文字。2003年,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有4787种,印数5034万册;杂志205种,印数781万册;报刊88种,印数13130万份。目前,蒙古、藏、维吾尔、朝鲜、彝等少数民族文字已有编码字符集、字型、键盘的国家标准,文字软件已实现Windows系统上的运行和激光照排。四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截至2004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约2.39万座,教职人员约2.7万人。此外,民族自治地方还有权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自主安排、管理和发展本地方经济建设事业,自主管理地方财政,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国家通过各种措施帮助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主要包括: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扶持民族自治地方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等等。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4年底,陆续开工60多个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达8500多亿元,涉及交通、能源、教育、卫生、环保等多方面。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中的83个自治县被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国家制定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及组织实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口支援行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天然林保护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都将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国家对西藏的发展给予特殊安排。1994—2001年,中央政府在西藏直接投资39亿元人民币,建设了30项工程。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期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
在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大力帮助和支援下,民族自治地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保持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和睦的良好局面。1994—2003年,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1994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人均的63.5%,2003年上升至66.3%。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74亿元人民币,比1994年增加了2.3倍。同年,西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871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人均的75.5%;新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700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06.6%。� 由于成功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1.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2.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民主改革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这就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4.各民族共同繁荣
(1)人民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代的表现。
1.社会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有的保留着奴隶制或农奴制,有些民族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公社制度的残余。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改革,先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己当家作主,实现了民族平等。
3.民主权利: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深受压迫。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了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少数民族取得了平等的民主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物。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政治制度,也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4.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⑶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民族区域发展现状如何
和内地的省份没有什么区别,经济发展没有给少数民族带来什么好处,依然生活在艰苦的地区,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上也流于表面,政治上也没有自治权
⑷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就
巨大的成就 第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进一步巩固了祖国的统一和边防的稳固,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纵观中国长期的历史,我国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能够在政治上完全彻底统一。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来看,旧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着不同的政治制度。例如,内蒙古地区有盟旗和省县并存,省县由中央委派的官员治理,盟旗则由世袭王公统治。西藏地区存在着“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西南和西北一些民族地区,还保存着不同范围的土司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和伯克制度等。这些传统制度,不仅具有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性质,而且影响中央政府政令的统一,不利于国家统一主权的维护。由于民族地区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这种政治上不统一状态,很容易为外国侵略势力利用,影响祖国边疆的巩固。 新中国建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又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许多民族地区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割据状态,实现了国家在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巩固了祖国的边防。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祖国所有民族既各得其所,又同舟共济,它为各民族人民把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最为恰当的政治形式。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力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对一个多民族国家内的少数民族而言,有两种权利至关重要,这就是平等的公民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作为国家的公民,少数民族公民应与主体民族的公民享有完全平等的公民权利;作为一个民族,它应享有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这是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特征的重要条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这两种权利。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的民族的地方自治。无论是在民族自治地方之内,还是民族自治地方之外,都要贯彻执行宪法、法律关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规定。在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各民族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在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不仅保障实行自治的民族的权利,还要保障自治区域内其他民族公民的平等权利。民族平等不仅表现为民族之间的平等,而且表现为一个民族内部成员间的平等。在五十年代(西藏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为适应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要求,我们在民族地区普遍进行了和社会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封建农奴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废除封建特权的宗教制度改革,并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只有在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我国各少数民族才享有如此广泛而彻底的平等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保障,是不言而喻的。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决定的权利,经济管理自主权、财政管理自主权、教育管理自主权,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自主权、发展民族文化自主权等广泛的权利。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一方面,调动了少数民族发展本民族和本地方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把国家帮助少数民族的义务制度化、法制化。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和开拓进取,加上国家有力的扶持和帮助,两方面因素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自治地方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⑸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广西取得哪些显著成就
东盟博览会
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3、意义:确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6)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果扩展阅读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置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第一:它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中央授予而非民族自治地方所固有的,自治权中不含有脱离国家而独立的权利。因此,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为前提。
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第三: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是为了让聚居的少数民族能过根据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实行特殊政策,保证本民族的自主性,促进本民族尽快发展。因此自治权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和标志。
参考资料
网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⑺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找历史书,很多上面都有,特别是到大学城收的那些考研的、旧书上面都有。
至于好处:一是少数民族自治带给国家便利。他们能更好的掌握自己的情况吗,中央也少了很大的麻烦。
二是这样有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以前满族大一统时汉人不就不满吗,现在大家各自治理就不会有这些情况了。
三是给世界和平做出了榜样
四是保留了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很重要
就如同毛泽东说的要保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五是有助于中国收回香港,澳门,台湾,虽然台湾现在还没有收回,但这些情景给台胞带去了归家的想法。
............
⑻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区制度的基本内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自治的制度。其基本内容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按其行政区划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