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类自然观是如何从最原始的图腾崇拜到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人类的自然观发展经历了大约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原始的图腾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奴隶。人应该顺从自然。
第二个阶段就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拥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
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当中,由于过分的造成了一些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所以我们认识到了人类应该做自然的朋友,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样就从原始的图腾崇拜上升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子弹观。
希望能采纳一下。
❷ 自然辩证法作业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也是各种作用过程的集合体。一切自然事物,小到原子、基本粒子,大到银河系、总星系,复杂到人、生物圈以至于社会圈,都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
自然界通过这些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的功能和特性。这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物质系统可能通过负反馈调节输入而保持相对的稳态,也可能通过正反馈打破旧的稳态,建立新的稳态或趋于毁灭。
因此,在这种动态作用过程中,每一层次的系统都会突现新的组合方式,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形成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
(2)自然观辩证书扩展阅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19世纪统计物理学说明,个别热分子服从于动力学规律,而大量分子所组成的系统则表现一种或然性行为,服从于统计规律。
到20世纪,量子力学描写了微观客体的行为,它在本质上也是统计理论。而且可以认为,量子力学的这种统计特征来自单个粒子的行为方式,来自这些粒子运动的随机性。
这样,偶然性就成为任何运动的本质属性,成为必然性所不可缺少的伴侣。现代生物学也证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仅基因变异是随机的,而且自然选择也不完全是定向的,因而进化的方向包含着偶然因素。
根据一些生物学家的看法,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方向甚至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也完全是随机的。这一切表明,自然界不是某种有目的的预定计划的展现,而是新的可能性的不断涌现,从而不断开辟着新的发展方向,并决定了自然界经历着真正的历史。
❸ 请你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进行比较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但是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系统自然观应该是把自然看成是一个整体。
生态自然观是强调的联系的观点,注重自然的生态效应。
望采纳一下。
❹ 三种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观点的人在马克思之前,在坚持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前提下,把物质的具体形态(某种具体的事物)当成世界的本原.例如: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管仲)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观点的人在马克思之前而且是近代的,在坚持物质是本原的前提下通常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把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如质子、中子、离子等)当成世界的本原,在历史观上往往陷入唯心主义当中.(例如:刻舟求剑)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社会出现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
❺ 辩证自然观论文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样吗
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1、细胞学说
主要内容是: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样,就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细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种都联系起来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这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一个巨大的支持.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恩格斯对此评价很高,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的要点是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性状差异,这些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由于空间和食物有限,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结果,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得以生存并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会逐渐被淘汰(达尔文把自然界这种留优汰劣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能量守恒的意义首要的是建立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某种物理量间的等量关系.对此,我们无需知道物质间实际的相互作用过程,也无需知道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间的转化途径,只要建立和物质运动状态相对应的能量与物理量间的关系,就可以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得初状态和终状态间建立一种等量关系,这样便于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量求解.
❻ 简述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那么具有客观实在属性的自然界.社会存在以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属于物质的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如运动.时间.空间.规律.生产方式.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等.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到一切领域.一切过程.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的.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意识的能动性和世界的可知论观点.
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
简单答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❼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
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❽ 生态自然观属于自然辩证法内容吗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成先后的关系。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2]。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来生活。关于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始源地依寓于自然之中,与自然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必然地要进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作为人的外部环境的自然,首先主要地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即活动要素。这是在外部自然条件下把人自身的自然能力激发起来的自然,是人的自身自然支配外界自然物质的自然,是两种自然在人的活动、人的劳动中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2
的统一[3]。在这里,自然毫无疑问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但又不是作为劳动过程的几个要素相并列的单独的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中。
1.2人与自然以劳动为中介相互改造
恩格斯说过,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优于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标志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通过生产劳动自觉地利用和支配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立足点。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劳动不断改造、支配自然界,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类的烙印[4]。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人使自然变化,自然又使人多方面地变化,二者相互作用。那种利润驱动下的,以对自然单方面的征服为价值追求的,只考虑向自然索取,完全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扭曲。
恩格斯又特别警告人们,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不要站在自然之外去统治自然。如果这样做,自然界必然无情地报复人类。人类活动的每一步成功,都意味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人越是主动地去改变自然,越是受制于自然,实践愈深入,受制愈深刻;而受制愈深刻,认识的难度就愈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既然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我们在劳动中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只有不断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才能维持生态平衡,免遭自然的报复[5]。
1.3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利润驱动下的生产,以对自然的征服为价值追求。在资本家来看,只要生产能为自己带来利润,就可以不顾环境污染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是资本家的这种短视行为造成了对生态的破坏。马克思强调,要立足社会关系去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6];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