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13 14:14:19

『壹』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主要职能

黑龙江省社科联的主要职能是: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黑龙江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反映社会科学界的愿望与要求,维护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正当权益;组织协调学术研究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开展社会科学咨询工作,促进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成果社会化;宣传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编辑出版学术书刊和资料;奖励和表彰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优秀学会和优秀学会工作者;授权对黑龙江省省社会科学的学会、协会、研究会进行业务管理。

『贰』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怎么样

简介: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黑龙江社科院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分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1964年成立的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79年经省委批准正式合并为黑龙江社会科学院。 据2018年7月黑龙江社科院官网显示,黑龙江社科院设有13个研究所(中心)、9个机关处室、2个科辅部门、1个办刊单位、2个办学单位,12个市地分院和6个省情调研基地;编制377人,在职300人,在校硕士研究生近180人;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

『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刊物项目

公开发行:《学习与探索》、《黑龙江社会科学》、《西伯利亚研究》、《黑龙江年鉴》、《黑龙江民营经济年鉴》。
内部发行:《要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通讯》、《东北亚经济信息参考》、《乡情与对策》。
办有5种公开发行期刊和送阅件《要报》。(《学习与探索》、《黑龙江社会科学》、《西伯利亚研究》、《黑龙江年鉴》、《中国—东北亚国家年鉴》五种对外发行刊物)。
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至2009年末,全院共发表出版各类科研成果1万4千余项,专著、编著、译著600余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4项、东北边疆工程项目17项;省社科规划项目77项、省科技攻关项目27项。近500项(次)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肆』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评的奖评职好用吗

看评职要求

『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基本情况

1979年在此基础上组建省社会科学院。2004年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下发后,省委制定下发了《实施意见》,指出要把省社科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地方社会科学院。围绕这一目标,近年来我院坚持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制度管院、开门办院,促进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把社科院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阵地和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省委、省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20多年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坚持正确的办院方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04年共出版了各类学术著作349部,编、译著290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5768篇,提交研究报告708篇,其他成果4477篇。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65项,省级奖励233项,地市级奖励350项;被实际工作部门采纳的成果301多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东北边疆工程项目17项,省社科基金项目58项,省科技攻关项目21项。
有1个东北亚区域经济研究基地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即世界史、世界经济、政治学、东北史、社会学、农业经济管理、科学社会主义、东北地方文化史、东北亚区域经济、中俄关系史、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史、渤海国史和县域经济研究。
有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即世界经济、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学、世界史、专门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陆』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章程

第一章 总则
名称本会定名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英文译名:Heilongjiang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缩写:HFSS.简称:黑龙江省社科联。
第二条 性质
本会是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的理论研究、理论宣传、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论证服务的群众团体,是由黑龙江省有社会科学职能的部门和省级各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各市(地)、大型企业、行业社科联联合组成的社会组织,是省委省政府联系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条 宗旨
本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和组织全省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学者、学术、学会服务的方向,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社科普及和成果鉴评,促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全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装、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第四条 本会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黑龙江省社科联是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性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
第二章 职能
第五条 本会的职能
(一)指导、组织、协调、监督全省社会科学界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及民间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工作,指导市(地)及大型企业、行业社科联的工作。
(二)维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团体会员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党和政府同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四)组织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理论宣传、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搞好咨询论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第六条 本会的任务
宣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并开展省内外理论研讨与学术交流活动。 积极推动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培训工作。 组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评奖工作。(五)促进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注意发现和培养社会科学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表彰奖励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和优秀学会工作者;努力创造条件,广泛构筑理论工作者彰显作用的阵地和平台,为加强全省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围绕全省重大问题,组织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咨询服务,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社会提供服务。
(七) 搞好与国内外学者、学术团体之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积极开展民间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八)编辑出版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撰文献资料,办好本会会刊《学术交流》。
(九)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做好新成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团体和民间学术研究机构的资格审查和管理工作。
(十)加强与省委省政府理论工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部门、实际工作部门和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协作。
第三章 会员
第七条 本会实行团体会员制
第八条凡依法成立的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团体和市(地)、县(市)及大型企业、行业社科联,申请参加本会并承认本会章程,经黑龙江省社科联审批即为本会团体会员。
第九条 会员入会程序
(一)提交入会申请。
(二)经驻会主席办公会议讨论通过。
(三)由本会发给会员证。
第十条 会员的权利
(一)推选代表参加代表大会,代表享有本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参加本会组织的活动。
(三)参加本会组织的社科评奖。
(四)对本会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和进行监督。
(五)优先获得本会提供的理论信息和资料。
(六)取得开展学术活动的必要帮助。
(七)有退会自由。
第十一条 会员的义务
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接受并完成本会委托的任务。向本会如实反映学会工作情况。(四)积极努力为全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五)按规定缴纳会费。
第十二条 会员退会应书面报告本会,并交回会员证。
第十三条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驻会主席办公会或主席团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
第十四条 本会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第十五条 黑龙江省社科联代表大会是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大会由上届委员会委员、团体会员和有关社会科学部门推选的代表和特邀代表组成。其职权是讨论决定本会的工作方针、任务,修改章程,选举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委员会工作报告,决议本会其他重大事项。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驻会主席办公会召集,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召开。
第十六条 在本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黑龙江省社科联委员会是贯彻执行代表大会确立的工作方针的权力机构。委员会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委员组成。其职权是负责制定和实施该届委员会存续期间社科联的工作计划。
委员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
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必要时也可以与年度工作会议合并召开。其任务是听取工作汇报,制定当年工作计划,决议其他事项。根据工作需要和委员变动情况,委员会有权通过民主程序增减部分委员。
第十七条主席团是黑龙江省社科联委员会的执行机构,由委员会选出的专职主席、副主席和兼职副主席组成。在委员会闭会期间,由主席团行使委员会的职权。主席团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其职责是审议、部署、检查、总结黑龙江省社科联每年的主要工作。
第十八条驻会主席办公会是黑龙江省社科联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驻会主席、副主席的产生经中共黑龙江省委推荐,由黑龙江省社科联代表大会选出的委员会选举通过。驻会主席办公会负责处理黑龙江省社科联的日常工作。第十九条本会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专业委员会。
第五章 经费
第二十条 经费来源
财政拨款。 (二)会员会费。
(三)开展有偿服务活动和兴办文化经济实体所得的收益。 (四)社会赞助。
其他合法收入。第二十一条 经费使用
(一)本会所获经费除必要的行政开支外,主要用于学术活动、刊物补贴、普及宣传和评奖工作。
(二)本会经费收支公开,必要时向代表大会作经费收支情况报告。
第二十二条 经费管理
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自觉接受财政、审计机构和会员代表大会的检查监督。
附则第二十三条 本会章程从代表大会通过之日起生效。本会章程解释权属黑龙江省社科联委员会。
第二十四条本会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宣街20-6号;邮编:150001;法人代码:50530121-2。

『柒』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是什么级别

正厅级别
1、省科学院、省社科院一般都是正厅级别编制。
2、院长是正厅级别,与省教育厅厅长、省工商局长、地级市(如齐齐哈尔市)市长级别相同。

『捌』 黑龙江社科院刊物是核心期刊吗

黑龙江社会科学 是c刊 你问下你们单位说的核心期刊是北大核心还是南大核心

如果是指南大核心,这个刊物对你们来说就是核心

刊名: 黑龙江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
主办: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周期: 双月
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7-4937
CN: 23-1407/C
邮发代号:14-238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黑龙江社会科学
曾用刊名:龙江社会科学
创刊时间:1990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玖』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科研成果

◆ 社会学学科依托的专业教研室成立于1996年,下设社会发展研究所,现有教师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5人,副教授1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5人),队伍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教学科研实力雄厚。学科自觉面向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依托哈工大优势,形成信息与网络的社会问题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研究,当代传媒与生活方式研究,休闲与时间利用研究等方向。近五年来,教学研究成果丰硕,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作9部;科研项目21项;有多项成果获奖。社会学学科又是学院“社会工程与管理”博士点的依托单位之一,拥有社会学硕士和本科专业。目前有硕士和本科毕业生120余人,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100余人。
◆ 标志性研究论文
1.何明升,白淑英.论“在线”生存.哲学研究,2004⑿
2.何明升.网络生活中的情景定义与主体特征.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⑿
3.何明升,李一军.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⑷
4.何明升.网络消费的测度方法及其管理意义.情报学报,2002⑶
5.何明升.网络消费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3⑴
6.王雅林.论社会创新.学习与探索,2002⑴
7.王雅林.“数字化生存”挑战与生活方式的建构性调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⑹
8.王雅林.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维度.社会科学研究,2003⑴
9.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定位与当代意义----兼论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论述的当代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4⑵
10.唐魁玉,白淑英.信息网络技术的二元多重特质及其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⑵
11.唐魁玉.网络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科学学研究,2002⑷
12.唐魁玉.网络化思维及其理论意义.理论前沿,2001(23)
13.唐魁玉.关于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限度问题.情报学报,2002⑶
14.尹海洁.信息化的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迁.中国软科学,2002⑹
15.尹海洁.社会转型与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2004⑵
16.白淑英.何明升.BBS互动的结构和过程.社会学研究,2003⑸
17.刘 耳.论环境问题的社会维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⑿
18.刘 耳.休闲:一种文化价值观的转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⑸
19.刘 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新华文摘,2001⑻
20.郑中玉,何明升.“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⑴
◆ 著作或教材
⒈何明升.叩开网络化生存之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⒉何明升.网络消费:理论模型与行为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⒊王雅林,何明升主编:生存与超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⒋刘耳.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⒌王雅林,刘耳,徐利亚.城市休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⒍王雅林,刘耳.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⒎尹海洁,刘耳.SPSS for Windows简明教材.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⒏王雅林.中外城市闲暇生活方式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⒐王雅林.中国东北经济的发展.学苑出版社,2002
◆ 重要科研项目
⒈何明升.网络互动:一般理论与实证研究(03BSH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03-2004
⒉何明升.基于技术选择的电信管制模型研究(2003DGQ2D043).国家软科学课题,2004-2006
⒊何明升.因特网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99BSH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998-2002
⒋何明升.网络交流方式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美国福特基金课题,2000-2002
⒌何明升.网络媒体对我省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对策研究(01B044).省社会科学基金,2002-2004
⒍何明升.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化动力机制与模式选择(2004AC9CT058).哈尔滨市科技局,2004-2006
⒎何明升.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研究.中共中央办公厅,2004-2006
⒏何明升.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战略规划研究.信息产业部,2005-2007
⒐何明升.电信技术路径选择与政策协调研究(2004021300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2007
⒑王雅林.中国大城市闲暇生活方式研究.美国福特基金重点课题,1998-2002
⒒王雅林.信息化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良性运行研究(96ASH00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997-2003
⒓王雅林.迈向知识社会的研究型大学办学理念与模式.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金重点课题,2001-2003
⒔王雅林.基于新型工业化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黑龙江省软科学重点课题,2003-2004
⒕王雅林.科学发展观与哈尔滨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哈尔滨市政府重点课题,2004-2005
⒖王雅林.新发展观的学理基础与东北区域发展应用研究(04ASH00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004-2006
⒗唐魁玉.师生代际互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金,2001-2003
◆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
⒈何明升等.因特网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
⒉何明升.信息化进程中的生活观转型问题(论文).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
⒊何明升等.技术引进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
⒋何明升.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论文).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⒌唐魁玉.近五十年国民生活方式的变迁(论文).黑龙江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002
⒍唐魁玉.创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思考 (论文).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二等奖,2004
⒎白淑英.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论文.青年).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⒏尹海洁,白淑英.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 ◆ 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科以1992年冬组建成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为依托,下设东北亚经济研究所。现有教师14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助教1人)。目前承担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活动和毕业论文指导,以及国际贸易学和世界经济硕士点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学位课、专题学位课。国际贸易学学科硕士点建于2001年,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世界经济学科硕士点建于2003年,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两学科共有硕士指导教师7人。国际贸易学学科的研究方向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证,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法律与实务等,已培养研究生17人;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方向为: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学科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计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在核心及核心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论著、教材11部,获省部级奖5项。
◆ 标志性研究论文
1.谭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理论分析.理论探讨,2001⑷
2.李平.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求是学刊,2002⑵
3.肖玲诺.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与信息化管理.科学学研究,2002⑸
4.李淑霞.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市场化路径.学习与探索,2002⑵.
5.李淑霞.当前日本经济体制改革纵览.现代日本经济,2002⑶
6.韩秋.资产证券化创新及其在中国的前景.求实学刊,2003⑸
7.谭晶.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的启示.理论探讨,2003⑸
8.李平.日本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中国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3⑹
9.钟晓兵.VaR在中国金融远期上的应用.理论探讨,2004⑷
10.肖玲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知本性合作.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⑹
11.钟晓兵.名义锚的选择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⑺
12.伍楠林.反倾销的经济学理论探悉及中国的对策.学习与探索,2005⑵
◆ 著作或教材
1.李长胜(副主编).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李长胜(副主编).道法自然—生态智慧与理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李长胜(参编).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伍楠林.Русская диаспора в Китае 20-30гг ХХ века
5.李平(编著).国际贸易实物新编.哈工程出版社,2001
6.丁溪.侯银霞(编著).国际商贸英语(第二版).哈工大出版社,2003
7.丁溪.侯银霞(编著).对外贸易英文函电.哈工大出版社,2003
8.赵萍(编著).经济数学基础及应用(修订版).哈工大出版社,2004
9.韩秋(副主编).公共财政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李淑霞等(编著).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 重要科研项目
1.李广和,李长胜等.环境保护的经济机理及其经济调控手段体系研究(00BJY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0/03—2002/10
2.叶平.李长胜.龙江县生态经济整体规划研究。省科委课题.2001—2003
3.李长胜.东北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试验示范(2003-043-l43).国家林业局课题.2004—2006
4.高长春,李淑霞等.积极财政政策动态约束模型研究(BJG6007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0/03—2002/10
5.李广和,李 平等.大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研究。大庆市科委,2001/02—2001/12
6.肖玲诺.信息化对社会生活影响问题研究.黑龙江省科技厅,2002/8—2003/12
7.肖玲诺.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有效性(7013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2/8—2005/12
8.高长春,李淑霞等.经济增长:中日财政政策选择的最优次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3/03——2005/06
9.李广和,钟小兵等。安全技术防范经济性分析与产业发展结构研究.国家计委,1999/08—2000/12
10.钟小兵.杨尊亮.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调控手段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03—2003/12
11.钟小兵,李平等.哈尔滨高新区促进中俄科技产业化合作发展战略研究(国科火字[2004]61号).科技部火炬计划软课题,2004/09—2005/09
◆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
⒈李长胜.测树学多媒体教学研究.省教育厅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
⒉李长胜.生态林业工程和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计量化评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名),2002
⒊李长胜.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与方法.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第2名),2002
⒋李长胜.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2等奖
(第2名),2002
⒌李长胜.林木采伐管理系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一等奖(第7名),2003
⒍李长胜.黑龙江省森工天然林社会林业工程创新体系研究与实施.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1名),2005 ◆ 学科依托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建立于1954年,1984年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师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学科长期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近几年还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出8门选修课。1999年政治经济学课程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2002年被评为学校优秀课程。现有硕士生导师4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投资经济理论、开放型经济理论。学科至今已培养出150多名统招研究生,320多名在职研究生。近5年来, 承担了国家、省部、地市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本,获各种级别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奖10余项。本学科的教师还分别在各种级别的学会及学术团体和政府咨询机构中任要职,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中做出了较大贡献。
◆ 标志性研究论文
⒈ 任熹真.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标准探析.经济学家,2001⑷
⒉ 任熹真. 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中国流通经济,2005⑹
3.任熹真. 对现代资本结构优化标准的探析.经济研究参考(经济学文摘),2001
⒌ 任熹真.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哈工大学报,2001⑵
⒎ 李鹏雁.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品种选择及流程设计.中国软科学,2002.2
⒏ 李鹏雁.China’s Optimal Choice of Mortgage Securities . Proceedings of 200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ISTP收录)
⒐ 李鹏雁. The Analysis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Chinese Real Estate Listed Companies.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5⑶ (EI源)
⒒ 朱加凤..日本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性研究. 求是学刊,2002⑷
⒓ 朱加凤. 论转型时期的政策利润.求是学刊,2001⑴
◆ 著作或教材
⒈ 任熹真,李鹏雁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哈工大出版社,2002.8
⒉ 任熹真,李鹏雁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哈工大出版社,2004.8
⒊ 任熹真(主编).经济理论与教学改革研究.哈工大出版社,2003.8
◆ 重要科研项目:
1.任熹真.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重大项目,2000—2002
2.任熹真.石油价格可比性研究.横向课题,2001—2003
⒊ 任熹真(参与).经济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2002----2004
4.李鹏雁.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与投资模式研究 .横向课题,2002-2004 .
⒌ 李鹏雁(参与).基于新型工业化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2003-2005
⒍ 朱加凤(参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动态约束模型及国际比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3
⒎ 朱加凤(参与).“两课”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整体发展的研究.省“十五”规划重点项目,2002
◆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
1.任熹真.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论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
⒉ 任熹真.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对策研究(调研报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拾』 请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怎么样,还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各方面,越全越好,速度,回答后加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

历史沿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第一任院长胡乔木,第二任院长马洪,第三任院长胡绳,第三任院长李铁映,现任院长陈奎元

建院前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有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所、外国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和情报资料研究室等14个研究单位,总人数2200多人。

从1977年至1981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成立了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财贸经济研究所、新闻研究所(现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后与世界经济研究所合并成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西欧研究所(现为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研究生院和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等16个研究和出版单位。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东欧中亚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也在这个时期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1年以后成立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政治学研究所、台湾研究所和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现有研究所31个,研究中心45个,含二三级学科近300个,其中重点学科120个。全院总人数4200多人,有科研业务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76名,中级专业人员1200多名。他们中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学术造诣高深的专家学者和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干。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行创造性地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

科研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是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除组织各研究所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外,还根据国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和各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确定院重点项目和所重点项目。同时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重点研究项目通常是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的,参加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接受院、研究所的委托或自愿选择研究任务。许多重大课题,由多学科的学者参加,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进行研究。也有一部分科研业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独立地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的积累和利用,是各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综合性的图书馆,绝大部分研究所设有专业性的图书馆,拥有古今中外的基本文献资料,馆藏图书已达537万余册。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善本典籍、珍本图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和各研究所,分别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图书资料交换关系,并通过各种动态性、资料性刊物和文献题录、论文索引等信息载体,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学术信息。

学术交流

广泛地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坚持的方针。近些年来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发展。在交流规模上,从1978年10多批数十人次发展到1995年1398批、4100多人次。在地区分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交流已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外约200多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基金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交流关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交流协议。交流对象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的元首、政府总理、内阁长官及政界、学界著名人士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访问、讲演,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国际机构代表以及海外记者也经常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学术访谈。频繁的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且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外交流,有互派学者考察访问、开展合作研究、互派长期留学进修生、举办双边或多边学术研讨会、互邀学者讲学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各个学科,无论是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传统学科,还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制建设和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在对外学术交流中都得到了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得更加活跃。

日益发展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对繁荣中国社会科学事业、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对外学术交流与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对外学术交流,促进重点科研项目和学科发展。一批研究人员通过留学进修和访问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业务上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许多人已成为科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科研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术著作、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科研产品。建院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4293本,科学论文54517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7268份,翻译著作2787本,翻译论文16108篇,以及相当数量的古籍整理、校勘、注释、各种工具书和普及读物。年平均出版学术著作300本、科学论文3890多种、研究报告510多篇。

这些科研成果阐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咨询;为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推动学科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经济》等82种学术刊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信息。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宗旨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阅读全文

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