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沙漠化治理现状
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内172.12万平方公里。与 2009年相比,5年间荒漠化容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
监测结果表明,自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3个监测期“双缩减”,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本公报是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的,简要介绍了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的最新信息,旨在使社会各界对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形势有一个客观了解,坚定防治信心,加大防治力度,建设沙区美好生态
㈡ 在治理沙漠上,中国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进展
㈢ 改造沙漠成果
你好,、
我国治理沙漠的成果如下:
一是局部地区取得明显成效,遏制和减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东移。如陕西榆林市坚持以水为中心的综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万公顷荒沙荒丘,有40万公顷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态得到改善,使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缩小(全国土地沙漠化以1.39%的速度在扩大)。
二是改善了风沙区生态环境。如内蒙古库伦旗重点治理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后的60%;全旗林木覆盖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三是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内蒙古乌审旗,过去是荒山秃岭,沙丘连绵,植被稀疏,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人均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粮食330kg,通过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治理区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粮食达到1300kg,土壤侵蚀减少80%以上,脱贫达到90%以上。
多年来,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科学配置,综合治理,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重点,以实现风沙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为目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灌溉草场,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大面积退耕和封育保护。
一是局部地区取得明显成效,遏制和减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东移。如陕西榆林市坚持以水为中心的综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万公顷荒沙荒丘,有40万公顷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态得到改善,使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缩小(全国土地沙漠化以1.39%的速度在扩大)。
二是改善了风沙区生态环境。如内蒙古库伦旗重点治理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后的60%;全旗林木覆盖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三是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内蒙古乌审旗,过去是荒山秃岭,沙丘连绵,植被稀疏,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人均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粮食330kg,通过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治理区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粮食达到1300kg,土壤侵蚀减少80%以上,脱贫达到90%以上。
㈣ 有关沙漠治理的纪录片都有哪些
有关沙漠治理的纪录片有:《流行无限》、《库不其之路》、《大漠长河》、《厉害了,我的国》我知道的就这些。
㈤ 已经到2020年了,中国的沙漠治理有百分之五十吗
具体百分数不太好说由于沙漠。每一年还是很快的速度在吞绿洲所以这个百分比不好计算而且政治速度没有吞噬快由于过度的放牧
㈥ 中国库布其治沙变化遥感图成“网红”,我们国家的沙漠治理真的那么好吗
中国的沙抄漠面积在全世界都是能袭够排到前列的,并且在沙漠治理这方面,中国也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现在中国的沙漠,已经慢慢的变成了一片一片的绿洲,沙尘暴这样的极端天气也少了很多,可以说这方面中国人做的特别成功。
㈦ 中国八大沙漠治理概况是什么
(1)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陆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建起了沙漠公路、绿色长廊,沙漠面积有所控制,10年时间治理减少了1.97万平方公里沙漠。
㈧ 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陕西林业局近日公布消息,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唐朝时就已存在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漠,即将彻底消失。
蒙语中“毛乌素”意为“寸草不生之地”。但唐朝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水草丰美之地,之后逐渐毁于人类长期不加节制的开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抱定“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让风沙欺负死”的坚定信念,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当地人在这里大力兴建防风林带。一个甲子以来,毛乌素沙漠几乎涌现了全国所有沙漠地区中最多的植树英雄。牧民宝日勒岱带领乌审召人反复种树治沙,撑起“牧区大寨”的旗帜;补浪河女子治沙连14任连长带领380多位姑娘前赴后继植树,覆盖800多座沙丘……就是这些普通人,以尺寸之功积出千秋之利。
从塞罕坝到毛乌素,平原造深林、沙漠起绿地的奇迹在中国不断上演。据统计,2012年至今,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超过1400万公顷,面积超过了整个安徽省。事实证明,生态退化的进程是可逆的,只要人不负大自然,大自然定不负人。按照目前的治理速度,“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这个目标能够如期实现。但这也意味着,全国还剩一半“地球之癌”等待消灭,呼唤我们继承坚韧不拔的治沙精神,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当“沙进人退”历史性地逆转为“人进沙退”,人沙关系也从斗争抗衡转向和谐共处。在当地政府与群众的共同探索下,毛乌素治沙既不是一味投入的“砸钱工程”,也不是仅凭觉悟的“无尽付出”,而发展出了沙、林、电、藻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孕育了大棚蔬菜、大棚养殖、育苗、沙漠旅游四大产业。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粮仓”,毛乌素沙漠的案例是“两山论”的又一个生动证明。我们相信,投入更多精力于环保之中,让一点一滴的努力汇集起来,将维护14亿国人的福祉,更将奠定一个国家的未来。(鲍南)
+1
㈨ 中国治理很成功的一座沙漠,如今要消失了,你怎么看
在中国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有一片被称为“坏水”的沙漠,它是中国第四大沙漠,面积达到4.22万平方公里,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治理得最成功的沙漠。
如今,在人们持续的治理下,“坏水”沙漠的面积每年都在减小,已经开始面临着消失的风险。人们在沙漠边建起了不少纪念公园,纪念“坏水”的逝去,同时也赞扬那些在治沙工作中奉献出力量的人们。
㈩ 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我国为治理北方地区的沙漠大患开出“中药方”,正在通过种植肉苁蓉等中药材防风固沙。 目前,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等都在人工种植肉苁蓉等沙漠药用经济植物。这些中药材在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的同时,还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肉苁蓉被称作“沙漠人参”,主要寄生在沙漠植物梭梭根部。而梭梭适合生长在我国北方沙漠、荒漠干旱环境中,具有很强的治沙和固沙作用。 由于价值昂贵,野生肉苁蓉长期被掠夺性采挖,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和肆意砍伐,寄生肉苁蓉的梭梭林大量死亡,致使产量逐年下降,资源濒于枯竭。 为了保护这一濒危野生植物物种,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在沙漠里人工种植肉苁蓉。2004年,人工种植肉苁蓉技术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获得成功。此后,沙漠里大面积的肉苁蓉开始开花结果,沙漠生态治理也多了一种方法。2006年,总投资210万美元、规划面积9000亩的肉苁蓉种植项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启动;2007年接种肉苁蓉技术在新疆第一条沙漠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大面积推广;2008年内蒙古在乌兰布和沙漠建立人工接种肉苁蓉10万亩基地;2009年巴丹吉林10万亩肉苁蓉栽培繁育基地建立。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教授屠鹏飞说,根据肉苁蓉的应用价值,现在种植100万亩梭梭等沙生植物接种肉苁蓉,可以治理沙漠100万亩,10年内可以开发肉苁蓉相关产品100个,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除了肉苁蓉,我国北方沙漠地区还在沙漠里种植锁阳、沙棘、甘草等中药材,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增加农牧民收入。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夏日表示,发展人工种植肉苁蓉、沙棘等沙漠药用经济植物产业,能调动群众治沙的积极性,有效防止沙漠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