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立东的成就及荣誉
1985年至今一直从事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和贲门癌变机制和防治研究,在食管和贲门癌变早期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系统阐明p53-Rb系统在河南食管癌和贲门癌变多阶段演进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和规律。
他研究发现:高发区人群存在O6-烷基鸟嘌呤-DNA烷基转移酶多态变体;提出:p53-Rb系统变化和AGT多态改变是食管癌变和高易感性的重要分子机制;创立了IHSS技术,建立了食管癌前病变细胞增生评价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指标和方法。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食管癌变早期的分子基础,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在学术论文上,已发表中、英文论文和文摘429篇,4部医学专著,其中SCI收录57篇。发表在18种SCI源国际肿瘤相关核心杂志上,其中在“Cancer Research” (IF=7.69)杂志上发表3篇,在“Clin Cancer Res”(IF=5.62)杂志上发表3篇,在“Carcinogenesis”(IF=5.37)杂志上发表8篇。
据SCI统计(2000-2004),主要论文被“Science” “Cancer Research”等65种国际学术刊物引用900次,单篇论文被引用最高次数为113次(Wang LD, et al, Cancer Research,1993),主要论文还被美国“Surgical Pathology”等5部医学专著所引用,其中一部为美国医学教科书。被国际消化病年鉴(1997)收录全文一篇,该年度消化病年鉴共收录食管癌研究相关文献6篇。18次被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香港、台湾等地知名大学特邀作有关食管/贲门癌变机制研究专题报告。被美国Evidence-based Oncology杂志特邀撰写专家评论文章(Evidence-based Oncology,2002,4)。
在获得的奖项方面,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和新泽西癌症研究协会等学术性奖励,一项卫生部三等奖,以及河南省教育厅和卫生厅等14项成果奖;获得香港Croucher Foundation基金访问奖。
他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973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人事部重点项目、美国NCI项目、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河南省医药卫生创新人才工程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
1995年至今已培养研究生68名(博士23名,硕士45名)。担任《临床实验病理杂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等6部医学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被邀请为“Int J Cancer”“Cancer”“Carcinogenesis”“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等四部杂志评审论文。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政府津贴),被国家人事部选入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序列,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优秀省管专家”,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留学归国人员成就奖”。
2010年8月23日凌晨1点,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他的新发现:在人类的第10号和第20号染色体上首次发现了这两个易感基因,即PLCE1(磷脂酶Ce1)和C20orf54(核黄素转运基因),由此形成的科研成果为食管癌高危人群预警和个体化防治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这一发现成为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食管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标志着我国食管癌易感基因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一项空白。
② 求一篇论文1000字
诚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要求,
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
志。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身
处当代,作为许多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我们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
诚信品质,
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
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
本原则。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
的前提;诚信更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立志成才的关键时期,
在丰富大学生科技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更应该抓好诚信教育。当前,高等学校的诚信
道德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和新特点,
如大学生考试作弊现
象;履历
“
掺水
”
或造假;不履行还贷义务,故意拖欠助学贷款;个别
毕业生就业意识淡漠,
毁约现象时有发生;
在网络虚拟的非诚信现象
屡见不鲜。虽然这些不诚信现象的出现与社会深层次的原因有关系,
但归结起来都与大学生本人的诚信教育息息相关。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
诚信教育,
杜绝这类不诚信现象的出现,
就成为大学生思想工作的重
要议题之一。
一、诚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缺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一个人
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成长成才
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然而,
许多家长往往片面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对子女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的学校教育很大程
度上也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在评优、入党、争先进、推免等
活动中还是经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加以衡量。
更甚者有些家长经常
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撒谎、
虚伪的事情,
某些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些
不诚信的行为,比如高校的某些奖项提前内定、抄袭他人科研成果、
雇用他人代笔撰写论文等,
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着不良的示范作
用。
2.
制度和诚信体制尚需完善。一个人能否确立诚信的价值观,学
校和社会的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更为关键的是制度的完善。
当前的诚信现状往往是:讲诚信者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
获得相应的鼓励和收益,反而遭到白眼、歧视、排挤、打击报复;而
那些不诚信的行为又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惩罚,
相反却攫取了大量的
非法收益,
这些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将一个人的诚信问题分为几方面来看,
不仅看做是一个人的品德问题,
还应该当成制度环境问题。
在现实的
社会环境中,我们要规范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诚信体制,做到奖罚
分明、奖惩及时有效。
3.
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大学生失信的内因主要是责任意识淡薄,
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独立反思的能力
,
对现实生活的一些黑暗现象
缺乏清晰、理智、
全面的认识,容易将一些阴暗的社会现象看做是社
会的本质,从而导致他们诚信观念的缺失,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
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
在家庭和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
在社会上追求
名利,
极少考虑自己在社会上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
自我约束力较差,
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
不能很好地调控
自己的言行,造成诚信观念和失信行为上的不统一,甚至差距很大。
大学生责任意识淡漠,
是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现象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应对策
诚信教育要从小抓起,
我们很多人往往是在参加工作之后,
才接
受诚信方面的教育,
把它作为职业道德的一部分,
其实在教育时间上
已经晚了。诚实守信应该从儿童抓起,从学生抓起,将其作为德育教
育的重要内容。诚实守信、不欺骗、不欺诈、不弄虚作假,是当今世
界的普遍理念,从小抓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各个高校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诚信:
1.
加强大学学风校风建设。由于环境对于大学生良好品质的影响
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大学在向学生灌输理论教育的同时,
加大对良好
校风、
学风的建设力度,
让大学生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做一个诚信
的人。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真正做到
“
传道、
授业、解惑
”
。学生要以诚实守信为准则,深刻剖析自己在道德上存
在的问题,自觉地遵循八荣八耻的内容,发扬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
优良传统,
实现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
牢固树立真实的成绩和更好的
生活质量是要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得来的理念。
2.
提高诚信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诚信教育工作者,就是高校
的德育工作者。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必须知晓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同
时自身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
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
要增强
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变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化解危机,
变做表面文章为真抓实干,
灵活应对各种新的诚信问题。
这就要求我
们的德育工作者,对已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学生积极应对;
争取使大学生在道德意识的范畴中,
接受新鲜事物,
并主动抛弃那些
不诚信的行为。因此,要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能了
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用规范的制度约束他们的行为。
加强日常管
理,
重申违反各种规定的后果,
通过平时的后果教育起到警示和防患
于未然的作用。
3.
完善大学生诚信管理机制。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诚信度
评价体系,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管理,规
范、约束、监督大学生的行为。其中,建立大学生诚信是一条有效的
途径。国外许多大学已经实行了该项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
国部分高校也已经开始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学生的诚信档案应包括:
学生承诺书、个人、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效果、状况(贷款情
况)
、信用记录、特别记录等,将诚信记录与学生的评优、入党、减
免学杂费、
勤工俭学等挂钩,
使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的人生第二身份
证。与此同时,
各高校还要完善学生的考试制度,严格执行考务方面
的纪律和规章制度,
加大管理力度,
使得学生一入学就在头脑中打消
考试作弊的念头,实现客观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
4.
加强诚信的宣传力度,化解不良倾向。首先,努力在学校和学
生中营造
“
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
”
的舆论氛围,在校园中积极拓
展诚信监察渠道,
使学生们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
哪些事情不应当做、
哪些事情允许做、
哪些事情不允许做,
并
③ 李璞的论著与成就
1978年,李璞与人合著的《染色体与临床实践》出版,推动了我国染色体的研究和应用。八十年代后,李璞对正确诊断癌症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1983年、1986年,李璞先后在第15届国际遗传学会,西柏林第七届国际人类遗传学大会上宣读论文,引起各国专家的兴趣,美国一位专家特地来华与李璞教授进行两周的学术交流。这标志着李璞对癌症的染色体分析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此后,李璞锲而不舍地和他的学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内容涉及肺癌、胃癌、食道癌、乳腺癌、阴茎癌、结肠癌等人类高发恶性肿瘤,为我国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98年获得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使中国遗传学在国际遗传学领域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李璞教授注重培养人才。他先后指导培养23位医学博士,63位医学硕士。受卫生部委托,连续七年为全国高等院校培养遗传学高级师资150多人。他撰写的多部专著成为医生和医科大学师生公认的权威性参考书。他主编的《医学遗传学》成为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教材。 李璞的研究成果丰厚,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当选黑龙江省政协常委。2001年1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他的“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和他人合作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的建立和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璞教授现任人类基因组织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生物学组组长,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医学研究室主任等职。今年,老教授已78岁,仍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教学、科研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