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创新点有哪些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结合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我认为,要想搞好群文阅读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要有主题地选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但是结合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尝试,我认为篇数不能太多,一般选择四篇最好。否则,群文阅读就会群龙无首,杂乱无章。所选的文章要有共性。在同一节课活动中所选的文章之间应有着共同的议题,通过同时阅读多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四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为了解决关于人间真情这一话题的教育,我选取了《班级第一名》《伞的故事》《爸爸的新鞋》《我的母亲》这四篇文章来进行教学,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赞扬了人间真情。
其次,有结构地呈现文章,让群文有机组合起来。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优化要素的结构就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能提高整体的功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千万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更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三、分组递进、反复重读等群文阅读教学结构,有效地呈现文章。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先学一篇文章,然后再读一组文章,再学一组文章。
B. 《追风筝的人》和《撒哈拉的故事》要做一份PPT展示阅读的成果。还有一个板块需要自己创新。
我倒是有一个.
C. 创新阅读。 ...
1.C 2.B 3.这真是不平常的奇异的变化。 4.示例:惊恐失态。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其中的原因,看到发生奇异的变化,只是惊恐失态,这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有直接关系。 |
D.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中阅读教学是“重头戏”,耗时最多,费力最大,文本意义的隐喻性、不确定性也为我们留下了创新阅读的空间。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阅读教学中有下面一些体会和尝试。
一、变换角度,激发创新潜能。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就不能用传统的方式给作品下结论,不能以单一的定向思维的方式把观点灌输给学生。要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向、多途径思辨问题,读出自己的理解,拥有自己的看法,避免千人一面,使知识成为僵死的东西。语文学习要尊重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发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有理,有不同的见解又何妨。
“横看成岭侧成峰”,另辟蹊径,才会有独特见解,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学能所得。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文中有一段描写私塾中师生读书的场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真是人声鼎沸,学生乱读一气,还有人却做起了游戏……”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学生大都会说出诸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艰深,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换个角度谈谈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有答:读书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答:不同的孩子读不同的书,因材施教等等。学生的创新潜能被唤发,理解水平一下提高了,思维得到拓展。
二、联系比较,培养创新意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阅读教学中联系比较的形式很多。从比较项目的数量和内容的主次来分,有宏观和微观的比较;从题材以及内容和形式来分,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等。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篇列单元课文,即便是同一单元的课文或文体、或构思、或题材、或手法都会存在着可比较的相同点、差异点。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正反经验、纵横关系等沟通组织起来,促使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看问题,将认识引向深入,在思维的纵横碰撞中获得深刻的、创造性的阅读体验。
阅读教学中的联系比较主要有两种方法:1、求同阅读法。在阅读探究文本时,将精读文本(即阅读学习的文章材料)和参读文本(即用以比照的文章材料)在形“异”的表面下作相互比较,探究他们在内容、形式上的相同之处,这种异中求同的阅读方法可以扩展阅读的广度,提高思维的深度,激发创见。2、求异阅读法。这是将精读文本和参读文本比较阅读时,在形“同”的基础上,注重辨析两者之间的不同点,着眼于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异处,这样同中辨异的比照阅读能更具体、更细微地理解文本特点,也极能萌发创见。如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时,将它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渭城曲》放在一起比较赏析情感特点,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积极思考讨论,得出想法:皆为送别诗,皆抒送别情,皆表达与友人的深厚友谊,但是前一首却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高远的意趣,后两首“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之中不免流露伤感。这样阅读学习的方式势必使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质疑问难,开发创新思维。
质疑是思维的催化剂,著名科学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思维的火花,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观察眼下的语文课堂,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合作有序,似乎完全达到或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但冷静地思考不难发现,这些课堂往往是形式上注重“新”,实质上依然“旧”。整个课堂没有学生质疑,学生也不敢质疑,阅读教学还是教文本和学文本,学生依旧成了“知”而不是“智”的贮存器。
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矛盾,创造一种“愤悱”的心理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疑窦丛生;创设问题情境,投石起浪,激起认知冲突。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就经常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字、词、句、段、篇进行质疑问难。如字词句的质疑可使用字词替换、字词删除、句式替换等。鼓励学生质疑,巧妙设置质疑情境,让学生经历“质疑——议疑——释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激情,锻炼学生的释疑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猜测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在阅读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启发学生去猜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特级教师魏书生就主张课堂中用猜测去解决不会的问题。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完全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想想,大胆猜猜。许多好作品,其结尾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回味的空间,如在教学泰格特的小小说《窗》时,曾留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去思索猜想:当另一位病人最后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他会怎么想呢?有人认为这个病人会因此而失望,失去生活的信心,病情加重而亡;有人认为这位病人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后悔;还有学生认为如此毫无道德的人,不仅不感到羞愧,反而大骂、痛恨死去的病友……学生在想象思索后回答的内容,问题的深度,争论的热情,令人惊讶赞叹。余兴未了之时,再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病人”故事又将如何发展呢?结果证明学生思维的成果极具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大胆地猜测想象,甚至异想天开,以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我们要处理好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把阅读看成脱离文本的随心所欲的“自由理解”,而应建立在阅读、感受、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它是阅读教学的高级要求。它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调动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积极参与,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运用置换、组合、交汇、迁移的创造原理,完成汲取、质疑、发现、验证的创造过程,惟有这样才能真正在阅读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E. 怎样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展示
课外阅读实施方案成果展示与交流
一、课外阅读实施方案成果展示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开始了以《小学生课外阅读》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进行了分组,讨论确定了研究课题,制定了研究方案,通过采访、问卷等方式展开调查,最后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研究、删选,形成结论,我们每一个同学在整个过程中都非常投入。在今天这个展示和交流活动成果的课堂上,相信各个组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也能从别的组里汲取更多的收获。
(二)、进入展示、答辩、互动
1、第一组展示《课外阅读意义的探究》研究成果
(1)师:课外阅读对我们有那些意义呢?请第一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2)探究组上场展示。(心得体会等。)
(3)师:对于他们这个课题,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可以是对研究内容的质疑及补充,可以是对课题开展时研究方式的质疑,也可以提出课题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4)学生质疑问答,教师再给予评价。
2、第二组展示《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成果
(1)师:爱因斯坦说:“成功=明确的目标+不懈的努力+科学的方法。”那么,小学生课外阅读有那些方法呢?请看第二组的展示。
(2)《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探究》组展示(相关资料等。)
(3)展示后由队员向场下同学提问:看了我们的展示,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可以是惊叹,也可以质疑,或者是建议等)
(4)交流,教师评价总结
3、第三组展示《小学生课外阅读如何深度开展》研究成果
(1)师:同学们,大家了解了阅读的意义,客观地认识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现状可谓是不容乐观。对阅读的方法也进行了探究,那么,我们的阅读往往是浅尝辄止,怎样深度地开展呢?请第三组同学上场展示。
(2)《小学生课外阅读如何深度开展》展示
(3)老师提问:研究过程中你们还做了什么?
(4)提问下面学生:看了他们的展示,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对他们有什么要说的?
(5)老师评价小结
(三)、总结谈话,课外延伸
总结学生活动表现。(同学们,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佩服你们得到了那么多的活动成果,佩服那么在这堂课上展示出来的智慧,佩服同学们研究的热情。
二、课外阅读实施方案成果交流
大凡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爱阅读课外书籍。许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活水之源,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的知识积累,是学生全方位获取语言信息、立
体化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视听技术不断普及、人们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今天,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才能引领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将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落到实处,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在的学生宁愿每天花两小时看电视,花两小时发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因此,我们要想促进学生阅读的实效,首先应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世界,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自然走近课外阅读。
(二)、推荐读物,明确学生阅读方向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虽已有了较强的求知欲,但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他们的阅读常常带着盲目性,易受社会不良倾向的影响。很多学生沉迷于卡通书、鬼怪故事等,读这类作品会让学生在一种只是寻求刺激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失去一颗静静读书的心,慢慢失去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导者,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向学生推荐适合的读物,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有选择地阅读,明确阅读的目的,把准阅读的方向。在各类图书泛滥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除了学校规定的必读科目以外,应在班级建立小小图书角,让学生共享
自己的书籍。同时,根据学生的喜好及他们的年龄特点,到学校图书室里精挑细选,借了不少适合他们阅读的中外书目。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有意识地通过名作家及其代表作的介绍、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等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追求,引导他们去进行课外阅读。这样的有机结合,对课外阅读而言,有了指向;对课堂教学而言,有了良好的智力“背景”,这样互补互动,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三)、加强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需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方法主要包括精读和泛读。精读方法的指导主要来自课内,从而使课外得益于课内。课外阅读的方法主要以泛读为主,泛读就是粗略地读、浏览性地读。毕竟,学生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没法要求学生每本课外读物都细致地去读完,我们要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进行浏览,运用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的方式去阅读。对书中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我们应允许学生采用跳读法,把重要的地方、感兴趣的地方读一读,其他地方跳过去。而精读方法的指导,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指导课来进行方法。学生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也能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质量得以提高,收获自然也会很丰。
(四)、搭建平台,尽情品尝阅读乐趣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阅读完了一些书籍后,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就会产生表达的需要和冲动,我们还应该搭建一
个展示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把读到、听到、看到的故事讲给同伴们听,把他们的阅读成果汇报给同伴们看,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实现了“内在”语言积累的“外化”。成果的汇报形式无疑是多样的,从课前的“谈天说地”到“读书园地”墙报到各式各样的比赛活动,什么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欣赏表演、交流辩论会、自办小报展等等,既可以让学生品尝到读书的收获和喜悦,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更多的学生看到了别人的阅读经历和成果,也能从别人的展示中为自己指引阅读的方向,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这样一来,学生从兴趣阅读自然向意志阅读转化,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首先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引导学生找到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让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这样,他才能爱上书籍,自觉地去经典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F. 如何指导小学生阅读的创新之处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寻找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如学完《虎门销烟》这篇课文后,我问学生:“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学生就提出问题:“鸦片到底是什么?”“林则徐是个什么样的人?”“外国人为什么要把鸦片运到中国来?”我借机说:“同学们,这些问题提得很好,可是咱们课本上没写清楚,我们课堂上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怎么办呢?”学生纷纷提议:“利用课余时间,找这方面的书读一读。”“还可以上网查一查。”这样,学生读书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去阅读。
2.师生交谈,点燃课外阅读的欲望
课下,教师主动和学生交流,跟学生谈一谈自己最近读了什么书或文章,说说这本书或这篇文章怎么好,学生受到影响就想亲自读一读;或者给学生讲书中的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给学生设下悬念,他们急于想知道主人公的命运或故事的结果,就迫不及待地想读。这时教师就抓住时机把书推荐给学生。
3.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为了让学生多诵读古诗词,开展古诗朗诵会;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面,举行多种形式的比赛,如讲故事、谈知识、说新闻;引导学生建立“课外阅读档案”进行展览、交流,看谁读得多、收益大。学生想展示自己,于是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潮。通过这种方法,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把课外阅读当成了一种乐趣。
二、推荐好书,让学生多读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应适时地向他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方面的读物。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定。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量少,应以注重童话、寓言和成语故事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小知识;中年级学生识字量有所增加,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他们对儿童小说以及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等较感兴趣;高年级学生由于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形成,认知水平和社会性心理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喜欢看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和较有品位的科幻作品。
另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中自由驰骋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去寻找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1)读课文中的人物故事。小学课文中写了众多的人物,其中有许多名人,如学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可指导学生阅读宋庆龄的故事;学到《詹天佑》,可推荐学生读《少年时代的詹天佑》《留学国外时的詹天佑》等有关詹天佑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些名人故事,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2)读与课文知识有联系的课外书。如,学习了《海底世界》《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类课文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海洋动物、植物、矿物等方面的科普文章。(3)读同一作者的其他著作。如,学了《夹竹桃》,就向学生推荐季羡林的其他作品;教古诗时,就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诵读。
三、授以方法,让学生会读
学生在课内掌握了读书方法,才能使课外阅读得法、受益。课外阅读则为学生复习、运用阅读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想使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就有必要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指导:
1.涉猎阅读,讲究一个“快”字
所谓“涉猎阅读”就是为满足阅读的渴求,为填补心理的饥饿,以达到心理平衡的阅读取向。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在阅读的数量上“多多益善”(地不分中外,时不分古今);在阅读的质量上“不求甚解”(总体感悟,大局把握);在阅读方法上“一目十行”(跳读为主,理解为辅)。因此,它只是一种大概的阅读,只要观大略,抓住文章的重点即可,不平均使用力量。俗话说的“看报看题,读书读皮”便是“涉猎阅读”的形象化表述。为提高阅读的效率,可以先看书的目录,从目录中发现精彩的地方或自己急需的内容,再翻看具体内容;还可以看内容提要或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快速默读,用较快的速度了解一下大概的意思,力求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2.积累阅读,形成一个“厚”字
我们不但要善于获取材料,而且要善于积累材料。课外阅读是积累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少年儿童多读一点利于积累的书,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意识取向,如多读一些经典性著作。为了更好地达到“积累”之目的,阅读时可以采用列提纲、摘录、写札记、作卡片等手段。从三年级开始,我就让班上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采蜜集”用于摘抄,一本“浪花集”用于写感想。一年下来,班上的学生知识丰厚了,谈吐文雅了,课堂上的回答经常妙语生花。
G. 读书的探究成果可以写什么
可以写读后感,写你读完书后,最真实的想法和对这部书的评价
H. 樊登阅读里的创新运用怎么提高
1.南通阅读里的创新运用可以提高,要用对的方法,你可以观察周围的环境,找适当人群,在里面去实验。
2.或者你花钱去创造这样的环境,然后你再进入这种环境去观察去了解,去运用。
I. 阅读教学中发展个性 、 鼓励创新的几种策略
教师首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能激发阅读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再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由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去读、去感、去悟。 在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学生探究的空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选择的机会。给学生质疑的自由和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权利,注意张扬 学生的个性,让孩子成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在培养形成良好个性的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在学生阅读中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 学张扬个性创新策略 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 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 读。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传统[w1]的阅读教学模 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备课时设计的教学思路频频提问,学生或洗耳恭听,或根据教师的意图、教师的引导去寻找标准答案。教师 的任务是一步不拉地演完自己设计的教案,学生的任务是配合老师的演出。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 空间,没有选择的机会,没有质疑的自由,没有发表自己独特感受的权利,学生分明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鲜明的个性被磨灭,创新的意识被扼杀,我 们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灵性和创新能力。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开发,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 们的阅读教学急需改革,下面就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几种策略。 一、保护个性,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捧着一本课外读物看得专心致志、津津有味,可是在 语文阅读课上,孩子们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在于课外阅读是自得其乐的事,阅读的主动权在孩子们手中,而以往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 生的阅读实践,主动权在教师手中,学生没有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探究的机会,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被完全忽略了,学生还何乐之有? 在阅读课上,教师首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能激发阅读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一 种阅读期待,再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由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去读、去感、去悟。因为阅读是极个性化的行为,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 态过程,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如在教学《瑞雪》时,我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这几天我们江南一带天气比较暖和,在我 国的北方已是大雪纷飞的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去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白雪世界遨游。课件播放下雪的画面,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 间,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想想感受到了什么?读了课文后,有的学生感受到了这场雪下得非常大,有的学生感受到了雪后的北国风光壮丽雄伟,有的同学感受到了 大雪能给农民伯伯带来丰收的喜悦,也有的感受到孩子们玩雪的快乐,有的同学说:我真想插上翅膀,飞到美丽的雪世界去遨游一翻。还有的学生说:我真想 让这场雪下到我们这里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远远胜过教师的反复讲解。 其次,在学生 自己与文本对话,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学生探究的空间。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模式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在探究过程 中让学生畅想、畅言。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让学生自读自悟说说读懂了什么,归纳出诗歌介绍了五种大自然的语言,然后按五种大自然语言分成白云组、 蚂蚁组、蝌蚪组、大雁组、大树组五个组,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种大自然的语言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习时可以选择自己组喜欢的学习方式,结合课前搜集 的资料进行拓展性研究,然后请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合作探究、共同讨论、相互补充,学生在 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自己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 二、尊重个性,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传统的教育是一种顺从教育,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只有服从的份,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都得不到尊重。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只会惟命是从、人云亦云,还有何个性可言,更谈不上创造 了。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有鲜明个性,具有自主意识和主体性行为特征,学会选择已是时代的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 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向性,有意识地运用选择机制来强化学生的选择意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学习,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 式读课文,选择自己欣赏的句子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做一做让学生学会内容选择、学法选择、伙伴选择、情感选择等等。 如在教学《北京》一课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 了北京哪些美丽的地方,把写自己喜欢的那个地方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照片、图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又如上面所 说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教学,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材料,选择合作伙伴,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 意愿,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在这些选择中学生的心灵、行动都是自由的,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里驰骋,学生的个性在不经意间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在选择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突出个性, 给学生质疑的自由。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贵有疑,能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探究、积极体验的结果,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更是学生不同个性的 体现,是发明、创新的起点。可是我们以往的教育忽视了问题的重要性,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可是为什么现在 的学校只做‘学答’呢?自开展构建‘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以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响亮地喊出了让学生学会提问的口号, 课堂上学生自主质疑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可以对同学的回答质疑,可以对老师的观点质疑,可以对书本质疑,我们的教师随时抓住这些智慧火花调控课堂教学,让 课堂上个性飞扬。 如在学完《寒 号鸟》一课后,我班学生钱蕊颖对书本质疑:我觉得课文最后一句不该用‘可怜’这个词,这只寒号鸟太懒了,它冻死是自作自受。问题一提出,有的同学赞 同,有的持不同意见。我表扬了这位大胆质疑的同学,然后抓住这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在思考、相同观点同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辩论,一名学生说:寒 号鸟太懒了,就知道玩、睡大觉,它冻死是活该。另一名学生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寒号鸟发出的最后哀号后说:不管怎样寒号鸟被活活冻死还是很可怜的。一 名学生又说:谁让寒号鸟不听喜鹊的劝告。通过辩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寒号鸟的懒惰行为不值得同情,但它被活活冻死是挺可怜的,我用鲁迅先生的八个字 总结这次讨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又给学生留了一个问题:课文在这里用‘可怜’这个词是否最恰当?你有没有更合适的词?请同学们 课后去思考。这节语文课上完了,可是学生还在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 室,在质疑、思考、讨论,再质疑、思考、讨论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潜能得到开发。 四、 张扬个性,给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权利。 在传统的课堂 上,不要求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求对教师权威答案的认同。要知道我们所面对的是有思想、有见地的活生生的人,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 的学习基础,决定了他们在阅读一篇课文时,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体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语文的答案往往具有不惟一性,教师不能奉行圣人之言、权威之论,用划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回答,我们应该善用延时评价、模糊性评价,尊重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如在教学《寒 号鸟》时,最后让学生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想法。我班有一个学生提出:喜鹊虽然很勤劳,但是比较自私,寒号鸟和喜鹊是邻居,寒号鸟快冻死时,喜鹊为 什么不帮助它,让它到自己的窝里挤挤?这是学生真实想法的体现,老师不是一直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别人有难要伸出援助之手吗?喜鹊怎么忍心看 着邻居寒号鸟冻死而不伸出援手呢?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寒号鸟不是在白天骂喜鹊傻吗?它还好意思到喜鹊的窝 里去挤吗?有的学生说:喜鹊的窝太小,挤不下。也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这只喜鹊虽然很勤劳,但是不乐于助人。还有的学生说:寒号鸟太懒了,它连 飞到喜鹊的窝里都嫌麻烦。从学生的各抒己见中,我看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个性得到发展。我面带微笑用鼓励、欣赏的眼光望着学生,我的评价是: 哦,你是这样理解的。 你会联系课文来考虑这个问题。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在教学中,教师 不但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还应该创设具有创新性、有利于学生产生独特见解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称象》时,设 计我和曹冲比比谁聪明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想想如果让你来称象,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可行性办法,有一名学生提出曹冲的办法不巧妙,石 头搬上搬下太麻烦,可以用人来代替石头,这样更方便。多有创意的办法!又如在学习了《葡萄沟》一课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作业:请你做广告设计师,为葡 萄沟生产的葡萄设计一则广告,让葡萄沟的葡萄走出新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画出了富有创意的图,写出了新颖的、 别致的广告词,学生设计出的广告虽然稚嫩,但是个性鲜明,极有创意。 五、 形成良好个性,发挥教师在学生阅读中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综上所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 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但强调主体、尊重独特感受并不等于放任自由、听之任之。《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 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的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略的。特别在小学,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面不够广,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不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教师作 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阅历、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教师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可以发挥向导的作用,教师导的作用主要 是点拨,在课文关键之处、在表达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在认识有偏差、理解不深刻之处,教师要善于指点迷津,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审 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如在教学《燕子过海》时,学生自由读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孩子们都感受到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 边读边想,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出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的,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在感知、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燕子 过海的艰辛,学生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的,因为没有切身体会,所以感受不会很深刻。在反馈讨论时,教师就应该适时点拨:让小朋友当一回燕子,扇动翅膀(双臂) 飞翔,一分钟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时孩子们深切体会到了燕子过海的艰辛,对燕子不辞艰辛、顽强的精神充满了崇敬。在这个学习片断中,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空 间,教师的点拨又恰到好处。又如在有些童话故事的学习中,学生对课文内涵的认识,有时较片面,有时过于标新立异而忽略了课文所要体现的主旋律。教师不能对 所有求新、求异的答案都认为是创新而予以肯定。如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是体现做事有毅力、有恒心、精神可嘉,而是不动脑筋蛮干。这时侯,教师对于学生这种 积极思考、大胆发表独特见解的行为要给予鼓励和保护,对于认识上的偏差,在引导大家讨论的基础上,要加以纠正,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高尚品德的 养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J. 做最好的创新阅读答案
创新
①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因素。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要想实现创新,必须要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②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在创新的过程中,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
更是一种考验。沉醉于成功的辉煌,往往可能停歇前进的步伐;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就不能把握成功的机遇。当年,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找到不易烧断的灯丝,进行了多次试验都没能成功。当许多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时,''爱迪生却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用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③爱迪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失败与成功,总是相对的、辩证的。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成功的创新者懂得成败的辩证法,懂得"的深刻道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时一事的失败是常有的,只有不屈不挠,才能够走向胜利。
④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因为创新是艰难
的,不可能一疏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
⑤创新之路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王安石曾经说过,世上雄奇伟丽的景观,往往在险要偏远的地方,只有具备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到达那里。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所以创新者应当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在创新的过程中,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⑥创新是创业者的追求,自信自强是创新者的选择。自信,才能鼓起从头再来的勇气;自强,才能激发上下求索的潜能。自信不是自负,自信者有自知之明,懂得扬长避短,不会一味蛮干;自强不是运强,自强者有清醒的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不达目的不罢休。
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希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呼唤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