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描写天气的好词佳句有哪些
春意盎然、烈日炎炎、秋高气爽、鹅毛大雪
阴雨绵绵、烟雾弥漫、寒风瑟瑟、寒冬腊月
春暖花开、阳光普照、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倾盆大雨、阳光明媚
万里无云、铄石流金、多云间晴、清风拂面
风云变幻、冰天雪地、春露秋霜、暴风骤雨
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满面春风、春光无限
四季回春、绿草如荫、春风和气、春光漏泄
春光明媚、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晖寸草
春回大地、春兰秋菊、春暖花开、春色撩人
春色满园、春山如笑、春深似海、春生秋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笋怒发、春蛙秋蝉
春意盎然、春意阑珊、红情绿意、花红柳绿
花香鸟语、枯木逢春、柳暗花明、漏泄春光
满园春色、柳绿花红、鸟语花香、双柑斗酒
寻花问柳、雨丝风片、莺歌燕舞、雨后春笋
有脚阳春、暗香疏影、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倡条冶叶、尺树寸泓、出水芙蓉、摧兰折玉
繁花似锦、凡桃俗李、纷纷扬扬、纷红骇绿
风吹雨打、风花雪月、浮花浪蕊、孤标傲世
桂馥兰香、桂林一枝、桂子飘香、含苞待放
含苞欲放、红衰翠减、鸟语花香、叶落知秋
一叶知秋、秋风团扇、金风送爽、雁过留声
秋色宜人、天朗气清、春种秋收、春兰秋菊
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丛金黄
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秋风习习、银妆素裹、冰冻三尺
寒气袭人、白雪皑皑、风号雪舞、风雪交加
千里冰封、朔风凛冽、天寒地冻、雪虐风饕
茫茫大雪、滴水成冰、滴水成冰、火树银花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尘土飞扬、飞沙走石
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
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
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
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
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
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
了凋敝的颜色。
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
风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
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呼头的孩子
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
得株株枯黄的时候—一当在这个时候,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
的季节了。
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般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象怕阳光伤了他们的翅膀.
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微风轻轻的吹,暖暖的阳光覆盖着大地,小草在阳光的沐浴下吐出了嫩嫩的小芽。
Ⅱ 知趣天气脑洞大开成就,知道天气动画的所有操作怎么完成成就
知趣天气“脑洞大开”成就(发现天气动画的所有操作)的完成方法攻略:
1、打开知趣天气,点击中间的太阳(或月亮、或白云),使之出现笑脸(用来纪录心情线的);
Ⅲ 未来十五天天气预报准确率有多少
各位专家与朋友们:大家好!
目前我们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在百分之八十多点,当然这是对24小时的预报而言,那么对未来半个月预报就可想而知是很低了。我为这件事,整整巳经化废了近30年的时光,我总的想法是坚决放弃当前普遍的方法———即还是老样子走对记忆功能极差的大气研究的办法,必须走天文这条路,因为我想大气变化的动力来源于太阳糸中各大星球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只有了解这动力的変化规律,与晴雨的关系,才能真正为人类提供出一个可以指导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天气预报来。这就是我认为的必须从天文学中找到一个长期天气预报方法。目前我自我感觉还良好!而且由于其它原因,也对与我们季节相反的南半球作了近一年的研究,自我感觉也良好。
目前我正在整理,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争取尽量早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为祖国的建设和人们生活服务。 浙江金华市市民———蒋作敏敬上
Ⅳ 天气预报的由来是什么
天气和气候的冷暖、风霜雨雪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生产实践是再重要不过的事。穿衣、走路甚至居住,都免不了要看天行事。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与天作斗争,与地作斗争,逐渐掌握了气象方面的一些知识,根据物象、天象来预测天气。
远在3000年前的商代,我国就用甲骨文来记载关于刮风、下雨、旱、涝等的天气情况了。这是公元前1217年商代甲骨文的气象记录,上面的文字是:癸亥卜,鼎(真)旬。三月。乙丑,夕(夜),雨。丁卯,明,雨。戊(辰),小采日,雨,风。己(巳),明,启(霁)。壬申,大风自北。
对于天气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国古代人民对一些现象作了解释。《庄子》一书中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说明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形成的。南宋的朱熹对雨的产生作了解释:“气蒸而为雨,如饭甑盖之,其气蒸郁而汗下淋漓。”他还说过露不是降落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露者,夜气着物而润泽于道旁也。”
我国古代的史书以及各地的地方志上,都有较详细的气象记录。从汉代以来,就记录了大旱、大寒以及霜雪冰雹等特殊的气象,特别是各朝的首都一带地区更为详细。
我国很早就使用气象仪器来观测天气状况了,是最早发明风向计和雨量器的国家。东汉的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它立一根5丈(约16.7米)的高竿,竿上装一只可以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随风转动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么风向了。这同12世纪外国书籍上记载的候风鸡相似,比铜鸟的记载要晚1000年。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风向旗,在旗上系着小铃,挂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么风。这同现代的风向袋相似。
我国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数书九章》中有记叙。雨量器大小统一标准,圆筒直径14厘米,并有铜制的量雨标尺。
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除了使用少数气象仪器外,主要依靠物象、天象来预报天气。
到了17世纪,科学家发明了气压计和温度计,而后又相继发明了温度计和风速仪,这样就可定量测定某地的天气状况了。
气象工作中最重要的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1854年11月14日,风暴突然袭击黑海,风速达每秒30米,海上掀起巨浪,英法联军舰队正在海上协助土耳其同俄国作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法国军队的作战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研究风暴的来龙去脉。他分别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要求他们提供这次风暴发生前后几天里的气象情报,收到了250封回信。根据这些报告分析,原来这次风暴来自大西洋,自西向东吹向黑海,出事前两天,西班牙和法国首先受到影响,如果那里设有气象台、站,而那时已有了电报,如果把风暴的消息早日电告英法舰队,就可以减少损失。
1855年,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如果建立了气象站网,用电报集中到一个气象总台,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可能推断出风暴的行踪。当时,社会上需要有关气象消息,法国于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这比用谚语作预报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1856年,巴黎的气象局每天都印制出当天的天气图。1863年开始,在报刊上开始刊登天气预报。很快,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展了气象工作,从1914年开始,又将各国资料汇集在一起,绘制出全欧洲的统一的天气图。
到了20世纪4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被发明和应用后,从此除了同时汇集的各地气象站、台的地面资料,又增加了高空气象资料。有了高空天气图,就出现了气压场为中心的长波理论和气压系统的发展理论,它可以作出未来3~5天天气状况的预报。
挪威气象学家维·比扬克尼斯首次尝试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问题,由于工作十分艰巨,没能实现。后来,英国数学家里查逊组织人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出24小时的预报。由于计算过于简单,效果也不好。里查逊说,如果要同天气“比赛”,每天大约要几万人日夜不停地计算才行。从此,就再没有人去用数学来求解计算了。
电子计算机出现了,计算速度真神。几万人一天的工作量,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只要几分钟就解决问题啦。从此,气象学家越来越完善了预报方程。在方程中,既考虑到大陆,也考虑到海洋;不仅考虑到平原、高山,还考虑到高空。20世纪50年代起,气象学家实现了一种新型的预报方法——数值天气预报。它完全由电子计算机计算作出预报。它既可以测算未来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短期天气,也可以预报5天、10天、15天的中期天气。气象学家甚至利用新发现的大气中的一种特长的慢波,通过精密计算预报未来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天气。
华沙大学的波兰科学家在进行国际气象规划的研究工作中,为近500年天气异常性规律的预测,研制了一种数学模拟器。根据气象学家近200年积累的大量气象学资料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运算,并揭示了有规律的温度变更和降水变更量,其中温度周期数为11年、22年、90年和220年;降水量变更周期为11年、22年、75年和230年。这些周期数与太阳运动情况密切相关。他们作出了未来500年的气候预报(只适应于东欧各国);最冷的冬天在2001年、2504年、2247年和2492年;特别温暖的冬天是2151年和2360年。最酷热的夏天在2027年、2138年、2218年、2398年和2478年;凉夏在1997年、2078年、2168年、2257年、2347年和2435年。近100年内降雨量最多的年份是在1998年。
Ⅳ 什么是数值天气预报
挪威气象学家维·比扬克尼斯首次尝试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问题,由于工作十分艰巨,没能实现。后来,英国数学家里查逊组织人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出24小时的预报。由于计算过于简单,效果也不好。里查逊说,如果要同天气“比赛”,每天大约要几万人日夜不停地计算才行。从此,就再没有人去用数学来求解计算了。
电子计算机出现了,计算速度真神。几万人一天的工作量,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只要几分钟就解决问题啦。从此,气象学家越来越完善了预报方程。在方程中,既考虑到大陆,也考虑到海洋;不仅考虑到平原、高山,还考虑到高空。20世纪50年代起,气象学家实现了一种新型的预报方法——数值天气预报。它完全由电子计算机计算作出预报。它既可以测算未来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短期天气,也可以预报5天、10天、15天的中期天气。气象学家甚至利用新发现的大气中的一种特长的慢波,通过精密计算预报未来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天气。
华沙大学的波兰科学家在进行国际气象规划的研究工作中,为近500年天气异常性规律的预测,研制了一种数学模拟器。根据气象学家近200年积累的大量气象学资料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运算,并揭示了有规律的温度变更和降水变更量,其中温度周期数为11年、22年、90年和220年;降水量变更周期为11年、22年、75年和230年。这些周期数与太阳运动情况密切相关。他们作出了未来500年的气候预报(只适应于东欧各国);最冷的冬天在2001年、2504年、2247年和2492年;特别温暖的冬天是2151年和2360年。最酷热的夏天在2027年、2138年、2218年、2398年和2478年;凉夏在1997年、2078年、2168年、2257年、2347年和2435年。近100年内降雨量最多的年份是在1998年。
Ⅵ 什么时候天气开始变热和开始变冷的
立春开始变暖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秋开始变冷。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6)成果天气扩展阅读: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Ⅶ 天气变化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运动盒变化状况。天气既可以造福人类,业可能影响人类的活动和安全,带来酷热、霜冻、旱涝、风暴、冰雹等灾。
大气中的水分
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大气中的水分,主要来自海洋,以及大陆上江、河、湖沼、水库、潮湿物体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水汽进人大气以后,由于它本身的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分散于大气之中。云、雾、雨、雪、冰雹、霜、露等,就是大气中的水分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形式。例如,大气降水,如果温度在O℃以上即为雨;温度在0℃以下是雪;空气强烈抬升,则可能形成冰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为雾或云。可见大气中的水分变化是天气变化的主要方面。
常见的天气现象
雨:为滴状的液态降水,主要由云中冰晶或雪粒因水汽转移、碰撞、合并等作用,不断增大到上升气流无力支撑而下降融化而成。也有由液态体水滴直接增大下降而成的。雨滴也有足够重量,下降时清楚可见。降雨时的云多为雨层云(或高层云),均匀地密布全天,有时是积雨云。
雪:由冰晶组成的六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状或柱状的固体降水。由于气温较低,水汽在空中直接凝华所致。有时夹有针状结晶,不很冷的时候,很多雪花溶合成团(像棉絮)。从雨层云(或高层云甚至卷层云)下降的雪是连续的,降雪强度无急剧变化。降雪时天空大多是均匀密布的云层。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在温度低于0°C的地面上或近地面物体上的白色松脆冰晶。有些时候,当温度降至0°C以下时,露水冻成冰珠,又称冻露,也属于霜的一种。霜一般出现在晴朗无云、静风或微风的夜间或清晨,有时傍晚和白天也会出现。霜会造成农作物冻害,可采用熏烟、覆盖、灌水、喷水以及燃烧重油等办法来防治霜冻。
雾: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水汽达到饱和以后,水汽凝结或凝华而成,一般把因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无数小水滴或小冰晶造成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一种天气现象称为雾。近地层气温降低和水气增加是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按其强度可分为,能见度小于50米的为重雾、小于50-200米的称为浓雾、小于200-500米的称为中雾、小于500-1000米的称为轻雾。雾中温度低于0°C称为冷雾,雾中温度高于0°C称为暖雾。大雾对交通运输和人们生活有较大影响。
冰雹: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它主要发生在春夏之交的过渡季节对流发展旺盛的时候。冰雹的形状很多,有球状、圆锥状、椭球状或其它不规则的形状。雹的大小不等,最常见的是直径介于0.5~3厘米之间,最大的冰雹可达数千克重。在我国曾出现过4.5千克的冰雹,但世界各地降大冰雹的概率是比较小的。
台风:台风范围很大,直径从几百千米到上千千米,小的也有一二百千米或一二百千米以下。按其结构和天气状况,可分边缘(外围大风区)、本体(涡旋风雨区)和中心(即台风眼,直径在10—60千米)三部分。边缘多大风阵雨。本体浓云密布,狂风暴雨交作,风力常达12级以上,日降水量可超过100毫米,是台风势力最强的部分。台风中心也叫台风眼,平均直径25千米,这里气压很低,产生上吸作用,在海上引起汹涌的浪潮;又因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反而出现短暂的无雨天气,有时甚至是晴天
”
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巨浪、高潮,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对农业、渔业和航海直接影响很大,因而是一种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有时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好处。它造成的降水,可解除或缓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伏旱。秋季的台风,可使华南地区水库增加蓄水,以利冬春灌溉。
天气变化与人类生活
天气变化与人体健康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的变化往往对人的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的医学气象研究成果表明:大约有40%的死亡之病例是在气象条件不正常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现象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天气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温度变化。统计资料表明,当日最低气温从0℃以上降至O℃以_F,或当日降温幅度大于8℃时,一二天以后,感冒病人就会显著增加。而感冒又是许多病痛发作的重要诱因。寒冷的刺激可引起病人血压明显上升,并且原血压越高上升的幅度越大,使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此外,由于天气急剧变化,气温骤降,使人体胃酸分泌和粘膜阻力有所改变,往往引起胃溃疡病的发作。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变,因此在天气变化时,要注意自身保健,加强防范措施。
心情与天气有关
气象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研究表明,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而高温或在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由于高温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所以高温环境下的犯罪率也相对较高。1996年,奥运会前夕,美国警方曾委派专家作过细致研究,发现亚特兰大的日犯罪事件总数,是随气温的升高而递增的,其中最热的6、7月份,犯罪率最高。
古语说的“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们的精神较懒散,心情也不畅快。我国的医疗气象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阴雨天气之所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下光线较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这样,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就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细胞也就因此“偷懒”,变得不怎么“活跃”,人也就会变得无精打采。
气象条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还发布未来天气里可能引发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以及“因天制宜”的防病措施建议。
D、灾害性天气
指对工农业、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财产有严重危害的天气,如寒潮、霜冻、台风、大风、干热风、冰雹、暴雨和久旱久雨等。
霜冻
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和植物的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迅速下降到0℃或0℃以下(有时可略高于0℃)而引起的农作物受冻害的现象。因作物受冻后茎叶成水浸状,以后枝叶枯萎死亡变成灰黑色,所以也称为“黑霜”。霜冻时常伴有霜(白霜)出现,但如当时空气中水汽未达饱和,则不一定同时有霜。
严重的霜冻多半发生在寒潮前锋过后的晴朗夜间或清晨。
早秋和晚春最易发生霜冻。我国各地都有可能发生霜冻,其中以华北和西北地区最严重。西南、华南地区霜冻较少,但在个别年份也可能出现较严重的霜冻。各地霜冻的严重程度,又受到地形和地表性质等条件的影响,如洼地、山谷和山坡下部冷空气容易下沉积聚,霜冻最为严重。
各种作物对低温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同一作物各个发育期的抗寒能力也不相同。
霜冻是能够防御的,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霜冻发生前,用熏烟、灌水、覆盖等方法,提高农田的空气温度或土壤温度,使之不低于或接近霜冻温度,就可避免或大大减轻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
寒潮
寒潮是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一般出现在秋朱、冬季和初春。受寒潮侵袭时,常引起流经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降水等天气现象。我国冬半年的全国性寒潮平均每年约有3至4次,一般于9月下旬开始活动,一直到第二年5月才结束。每一次寒潮从爆发到结束(移出我国),约需要3至4天。寒潮天气的突出表现是大风和降温。大风风速一般可达5至7级,海上可达6至8级,有时短时可出现12级大风,大风持续时间多在1至2天。大风强度以我国西北、内蒙古地区为最强。寒潮过境后,气温猛烈下降,降温可持续1无到几天。西北、华北地区降温较多,中部、南部由于冷空气南移变性,降温有所减少。降温还可引起霜冻、结冰。春、秋季时,寒潮天气除大风和降温外,北方常有扬沙、沙暴现象,降水机会也较冬季增多。
台风
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的超强低压空气漩涡,影响我国的台风是来自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海面的热带空气漩涡。气象部门的规定是:近中心最大风力在12级及以上叫台风;10~11级叫做强热带风暴;8~9级叫热带风暴;8级以下叫热带低气压。台风中心风平浪静,称“台风眼”,“台风眼”的外侧是狂风暴雨区。台风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台湾等省的沿海)影响极大,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台风盛发于夏秋季节,氮台风带来的降雨,适当地缓解华东、华南的“伏旱”天气所造成的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