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绍一下关于“贵妃磨墨”
历史由来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两位声名煊赫、风格迥异的人物相遇于大唐首都长安宫苑。一个是权重四海的冠军大将军渤海郡开国公内侍监首领高力士(690-762),一个是落笔摇五岳、啸傲凌王侯,独领风骚的天才诗人李白(701-762)。
他们相聚在唐明皇李隆基身边,周旋于沉香亭上和白莲池畔的清歌曼舞、美酒香花中。这其中该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和巧妙的过招吸引人的目光、引发人的遐想,事实也果然如此。
公元742年,李白酒醉应唐皇召集前去皇宫为杨玉环作诗。因衣着破烂,唐皇赐李白衣物。李白因醉酒无法更换,便唤高力士为其脱靴。高力士自视尊贵但因唐皇在前,遂应之。此后怀恨在心,导致李白的贬谪。
相关典故
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是岭南华阀大族。其远祖冯业是南北朝时北燕国主冯弘的族子,为北魏所逼,渡海定居岭南,世为粤中豪族,其跌宕起伏的家族史极富传奇性。其曾祖冯盎为唐初高州都督耿国公广韶等十八州总管。祖父冯侙为潘州刺史。父冯君衡依例世袭潘州刺史。
而为官方所不容,以擅袭父职被诛。九岁的冯元一作为阉童由岭南招讨使李千里送到武则天身边。因年幼交内侍高延福抚养,并改名高力士。高力士作为行事端慎的人,一直好评如潮。连张说、张九龄、李邕等贤相名臣都尊重有加。
这在《全唐文》诸卷中累累提及,不一而足。燕国公张说更为其养父高延福、生父冯君衡、生母麦太夫人三撰碑铭,推许备至。李邕亦有《谢恩命遣高将军出饯状》之文。这样受到皇上与缙绅名臣推重的人,李白性虽豪纵,也必不至无端启衅,以招祸灾。
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其《草堂集序》中说:“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告,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认为是翰林院同事进谗言的结果。
另一位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云:“上皇豫游,召白。白时为贵门邀饮,比至半醉。令制出师诏,不草而成。许中书舍人。以张垍谗逐。”张垍是何许人?乃故丞相张说之子,明皇帝之娇婿,当朝驸马、卫尉卿。
当时与其兄均以舍人学士任职翰林院,同掌纶翰。可说是李白的同列长官。他的反对自然是一重大阻力。此外诸家所述,大致相同如此。此外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亦云:“召入禁掖,既润色于鸿业,或间草于王言。雍容揄扬,特见褒赏。为贱臣诈诡,遂放归山。”
因为在那些规行矩步的馆阁诸臣眼里,李白掀天揭地的诗文,放荡不羁的作派,自然是看不顺眼,无法相容的。于是罗织周纳,编造恶名,赶走了事。而张垍则充当了这幕丑剧的领头者。高力士与李白晚年境况,颇为相似。
他们同卒于宝应元年(762),只差三个月。又都先后遭贬,发往同一个地方——夜郎(巫州,一说湖南省怀化新晃侗族自治县)。而且有着几乎交集的路线,并都有诗作流传。不过李白贬得较早,至德二年(757)十二月,就从浔阳踏上长流夜郎之路。
高力士贬巫州(治所在龙标,辖夜郎、渭溪、思微三县),在上元二年(760)七月。起因是他反对权幸宦官李辅国用武力强迫太上皇李隆基迁往西内,加以软禁。据《新唐书本传》:力士行前曰:“臣当死已久,天子哀怜至今。愿一见陛下颜色,死不恨。
李辅国不许。”遂开始了他那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旅程。他的《咏荠》诗,即作于巫州贬所:“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借物明志,表现了纵有沧桑巨变,而不改本色的高尚操守。李贽在《史纲评要》中指出“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是摒弃了传统偏见的中允不二的傥论。
天宝初年,李白来到长安,有人把他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封他为供奉翰林,要他在宫在写诗作文。
有一天宫中牡丹盛开,唐玄宗带了杨贵妃,在沉香亭饮酒赏花。唐玄宗忽然想起了李白,想叫他写几首歌词助兴,就派人把他召来。这时,李白正在酒店中喝得烂醉如泥。
人们把他扶上马背,送到宫中,用冷水洗他的头。等酒意稍解,李白提起笔来,一下子写了《清平调词》三首颂扬杨贵妃和牡丹花,诗句优美清新,唐玄宗和杨贵妃高兴极了。
李白虽然经常参加宫廷宴会,但他蔑视权贵,并不把皇帝和皇帝身边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放在眼里。
有一次,他在宫中喝醉了,竟伸出了脚,对坐在身旁的宦官高力士说:“给我脱掉靴子。”
高力士一时不知所措,只得给李白脱下靴子。当时,高力士权力很大,四方的奏事都要经过他的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巴结他,他还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这件事使他很愤怒,决定找机会报复李白。
杨贵妃爱吟李白的《清平乐词》,正巧高力士也在一旁,他故意说:“我本以为贵妃受了李白的侮辱,一定对他恨之入骨,没想到你这么爱他的诗!”杨贵妃吃惊地问道:”李学士怎么会侮辱我呢?”
高力士说:“诗中不是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两句吗?”杨贵妃说:“对呀!”高力士又说:“汉朝宫廷里的赵飞燕,出身歌女,后来虽然立为皇后,但作风不正最后还是被贬为庶人,李白将赵飞燕跟您相比,不是把你看得太下贱了吗?”
杨贵妃听了高力士的话,也对李白恼怒起来,这以后,唐玄宗几次想任命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止了。
(1)高州翰林苑有套房转让扩展阅读
相关评述
请看李浚《松窗杂录》: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马名)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部。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歌之。
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龟年以歌词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太真妃持玻璃七宝杯,酌西凉葡桃酒,笑领歌词,意甚厚。
上因调玉笛以倚曲……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乌皮六缝(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曰:始以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
还有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 这两则栩栩如生的故事,就是“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原创本。
李、段皆晚唐人,晚于李白百年左右。这些材料后被大量引用,写入正史、搬上舞台,盛传人口。高力士的弄臣形象就是这样塑成的。但,这是真的吗?首先《松窗杂录》所讲的时间背景——开元中——就完全不对。
“开元”共二十九年。“中”是多少,对折算也在十四、五年左右。殊不知贵妃册封在开元二十四年。开元中哪会有赞美贵妃之诗作?另李白在《代宋中丞作自荐表》亦云:“天宝初,五府交辟(推荐),名动京师。上皇闻而悦之,召入掖庭。”“天宝初”入京,写得明明白白,可谓铁证,足以否定“开元中”其说为非。
此外,一些与李白有亲密交往并为他编诗写序的人,如:李阳冰、魏颢以及为他作墓碣的刘全白,也都一致认为是天宝初间奉诏入京。更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在《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中说:“伏惟相公,开张徽猷,寅亮天地。入夔龙之室,持造化之权。安石高枕,苍生是仰”。
此文作于天宝十四年,是代宣城守赵悦写的。这里说的杨右相,不是别人,正是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将杨比为夔龙(舜之贤臣夔与龙),安石(晋谢安字安石),此等夸词,皆谀言非实。不过,却从另一侧面反证李白并不怎么嫉恨杨氏兄妹吧。假设真有贵妃谗逐李白之事,能这样写吗?
李浚之说,不足取信,再明白不过了。 至于《酉阳杂俎》所载,则更为离奇。试想尊贵风流、旷古一人的李隆基能为被他召来的白衣诗人李白的风采震慑和压倒而说出这样进退失据,出尔反尔的话吗?(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
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既然不满李白的放肆,又为什么要提拔他呢?其不合情理,一想可知。实为文人快意编出的小说家言而已。前人对此早有质疑。
明人钟泰华在《文苑四史》即指出“恐出自稗官小说”。清人王琦在《李太白文集跋》中亦云:“后人深快其事(指高力士脱靴),而多为溢美之言以称之。然核其事,太白亦安能如论者之期许哉。”表现了一种冷静的理性思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力士脱靴
㈡ 茂名的衫国演义服装店在哪,至少说出哪条路,谢谢。。。
在翰林苑那边
㈢ 三亚市的天涯海角游览区里有个历史名人雕塑园,里面有哪些名人的雕塑若能配图更好。
天涯海角历史名人雕塑园里主要有十位历史名人的雕塑,他们都与古崖州(今三亚)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一尊名人雕塑背后都有一段或精彩或悲壮的故事,他们凝固的身影伴随着不息的涛声矗立在天之涯海之角,无声地诠释着三亚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供游人遥想怀思。
黄道婆雕像
鉴真雕像
钟芳雕像
胡铨雕像
李德裕雕像
赵鼎雕像
路博德雕像
马援雕像
㈣ 关于丁氏的历史和现状
丁氏文化源远流长丁姓,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常见的大姓之一。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中排名第四十六,在台湾排名第六十一.早在东汉,《风俗通义》、《潜夫论》及《急就篇》就已收之在内,宋朝《百家姓》、《千姓编》也列入其中。《姓纂》、《通志·氏族略》及《万姓通谱》均收之。近现代的《中国姓氏记编》、《中华姓符》、《中国姓氏辞典》,台湾学者王素存编着的《中华姓府》、王万邦编写的《姓氏词典》等均作为中国常见大姓收之。1921年商务印书馆所印《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编)收有历史上丁氏名人169例,每人都有传记,1979年由叶圣陶题词的《辞源》收录历史上丁氏名人30多例。历史来源丁姓,历史悠久,最初为爵姓。远在殷商时代,便有丁姓。据《太公金匮》载:“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画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这大概是最早的历史记载。说明在殷商时代就有以丁为姓的诸侯。但丁侯的名字、住处、家世、渊源,古籍中,均“语焉不详”。故无从探知其原始家世源流。但丁姓始此可知。这一支出自丁侯的后裔。周武王讨伐殷商时,丁候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子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嗣后,丁姓为谥姓,均有史籍明确记载。《姓苑》载:丁氏系出姜姓,其远祖为炎帝,炎帝者,少典国君长子石年是也。生长于甘肃天水郡姜水之滨,因姓姜氏,以其创耒耜,启农桑,尝百草,作医书,兴贷利,制五谷,是为神农氏。神农氏以火德代伏羲氏君临天下,故号炎帝,初都陈,即今之河南淮阳,后迁至阜,即今之山东曲阜北。立120年而崩,葬长沙。历八代衰而为黄帝代。据《通志·氏族略》云,公元十一世纪,西周分封诸侯,炎帝后裔姜太公望因助周夺取政权有功而受封于齐。太公望,号也。《史记》载:周西伯猎,遇太公于渭水,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本姓姜名尚,字子牙。太公望之次子伋,嗣位于王官。据《毛诗·齐谱》云:齐侯“伋以二千戈虎贲百人逆子钊子南门之外,成王之崩,职掌虎贲”,又事康王,明为王官也。”孔安国“顾命”注云:“伋为天子虎贲氏”。汲死后谥号为丁公,开丁姓之宗,其后遂以丁为氏。故丁公伋者,吾丁氏之开宗始祖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姓纂》、《通志·氏族略》及《万姓统谱》等书均有记载。丁公伋,初发祥地为营丘,即今之山东临淄。《括地志》云,营丘在青州临淄北有百步外城中。《史记》云,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礼记》云,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嗣后发展分散于济阳郡一带,今山东定陶也。一直都是济阳望族。后来渐渐遍布全国各地。故历史上名见经传的丁姓杰出人物,多是山东人氏。如: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封侯拜将列入元功十八人的丁复、丁礼,楚霸王项羽麾下,窘逐刘邦的大将丁固都是山东人氏,为丁氏写下了不少光荣史页。这支丁氏,是齐太公嫡裔,以谥为姓,源出姜氏,血缘是炎帝神农氏后裔,为丁氏有史可考的主流成分。第三支丁氏为孙姓所致。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孙匡传注》云:“三国吴时,孙权因其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八子康叔。第四支,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丁为氏。第五支,出自西域回族姓。历史上的西域在今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在其生活的伊斯兰教穆斯林本无姓氏,其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为姓丁。元朝末年,有人名丁鹤年。《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吉雅谟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丁”为氏。第六支,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㈤ 高州名人的故事,急啊!!作文啊。。。。
高力士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电白县霞洞镇)人,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
中文名: 高力士
别名: 冯元一
国籍: 中国唐朝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西元690年
逝世日期: 西元762年
职业: 宦官
主要成就: 协助玄宗平定韦后之乱
享年: 72岁
祖籍: 唐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
爵位: 齐国公
墓地: 唐玄宗泰陵
目录[隐藏]
人物简介
李白与高力士
历史故事
新唐书《高力士传》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高力士[1](690—762),千古贤宦第一人,唐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为冯盎之曾孙、冯智玳之孙、冯君衡之子,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武则天圣历初(698年),岭南招讨使李千里进二阉儿,一为力士,为则天赏识,后因小过逐出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入宫。景龙中(708年),临淄王李隆基引为知己,景龙四年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唐睿宗复位,立隆基为皇太子,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协助玄宗又发动一次宫廷政变平乱,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宦官,尤以力士为心腹。而考古发掘证实高力士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颇有度量、文武双全、时行善事,侍奉玄宗,深受信任,掌握大权,并不是凭着一味的逢迎和巴结。而是虽身为宦官,却能在关键时刻对唐玄宗起到政治上的有力帮助和情感上的倾心关怀。 高力士虽为阉人,却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和决断性格,“善于骑射,一发而中,三军心服”,确实颇有大将之风。自此,力士权倾朝野,据《唐故开封仪同三司兼内侍兼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神道碑并序》记叙:由于唐玄宗“恩遇特崇,功卿宰臣,因以决事”,但高力士则“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进)王言而有度,持国柄而无权。近无闲言,远无横议。君子曰:此所谓事君之美也”这一段话对高力士的评价虽有过誉之词,但记述也清楚地说明玄宗对高力士非常器重,朝廷内外的公卿大臣很尊重他的意见,力士因之常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能直接向皇帝提议。天宝初(742年),加封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骠骑大将军,其家产富有非王侯能比。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陷两京,力士兵随玄宗入蜀,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犹豫不决,力士力劝玄宗而缢杀之。(一说设计帮助贵妃逃亡海外)至成都后,力士因有功受封齐国公。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称帝,改为至德元年。后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诬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还京,归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驾崩,力士面朝北哀恸呕血而卒。代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图为漫画【长安幻夜】中的 高力士
[编辑本段]李白与高力士
天宝元年(742),两位声名煊赫、风格迥异的人物相遇于大唐首都长安宫苑。一个是权重四海的冠军大将军渤海郡开国公内侍监首领高力士(690-762),一个是落笔摇五岳、啸傲凌王侯独领风骚的天才诗人李白(701-762)。他们相聚在唐皇帝李隆基身边,周旋于沉香亭上、白莲池畔的清歌曼舞、美酒香花中,这该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巧妙的过招吸引人的目光、引发人的遐想。事实也果然如此。请看李浚《松窗杂录》: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马名)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部。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龟年以歌词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太真妃持玻璃七宝杯,酌西凉葡桃酒,笑领歌词,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乌皮六缝(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曰:始以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 还有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 这两则栩栩如生的故事,就是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原创本。李、段皆晚唐人,晚于李白百年左右。这些材料后被大量引用,写入正史、搬上舞台,盛传人口。加上很多人往往喜欢把玄宗晚年政治腐败的责任往他身边的人身上推,高力士的弄臣形象就是这样塑成的。但,这是真的吗?京剧中的高力士一直以丑角示人首先《松窗杂录》所讲的时间背景开元中就完全不对。开元共二十九年。中是多少,对折算也在十四、五年左右。殊不知贵妃册封在开元二十四年。开元中哪会有赞美贵妃之诗作?另李白在《代宋中丞作自荐表》亦云:天宝初,五府交辟(推荐),名动京师。上皇闻而悦之,召入掖庭。天宝初入京,写得明明白白,可谓铁证,足以否定开元中其说之非。此外,一些与李白有亲密交往并为他编诗写序的人,如:李阳冰、魏颢以及为他作墓碣的刘全白,也都一致认为是天宝初间奉诏入京。更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在《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中说:伏惟相公,开张徽猷,寅亮天地。入夔龙之室,持造化之权。安石高枕,苍生是仰。此文作于天宝十四年,是代宣城守赵悦写的。这里说的杨右相,不是别人,正是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将杨比为夔龙(舜之贤臣夔与龙),安石(晋谢安字安石),此等夸词,皆谀言非实。不过,却从另一侧面反证李白并不怎么嫉恨杨氏兄妹吧。假设真有贵妃谗逐李白之事,能这样写吗?李浚之说,不足取信,再明白不过了。至于《酉阳杂俎》所载,则更为离奇。试想尊贵风流、旷古一人的李隆基能为被他召来的白衣诗人李白的风采震慑和压倒而说出这样进退失据,出尔反尔的话吗?既然不满李白的放肆,又怎能要提拔他呢?其不合情理,一想可知。实为文人快意编出的小说家言而已。前人对此早有质疑。明人钟泰华在《文苑四史》即指出恐出自稗官小说。清人王琦在《李太白文集跋》中亦云:后人深快其事(指高力士脱靴),而多为溢美之言以称之。然核其事,太白亦安能如论者之期许哉。表现了一种冷静的理性思考。 事实上,促使李白离去的原因,与高力士无关。高力士作为行事端慎的人,一直好评如潮。他自称:“供扫酒之余,遂蒙侍从之顾,扶戴明皇,逼畏艰难,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诚,事必记心,言无漏口,日慎一日,将二十年。”故有的史书称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这种为人处事作风,不仅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也是由他的品行所决定的。他在不少事情上并不附会权臣奸相。有的事还很有见地。连张说、张九龄、李邕等贤相名臣都尊重有加。这在《全唐文》诸卷中累累提及,不一而足。燕国公张说更为其养父高延福、生父冯君衡、生母麦太夫人三撰碑铭,推许备至。李邕亦有《谢恩命遣高将军出饯状》之文。这样受到皇上与缙绅名臣推重的人,李白性虽豪纵,也必不至无端启衅,以招祸灾。相反,从文献上考查,高力士与李白的交往,倒有正面的记述。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天宝初,召见于金銮殿。玄宗明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他日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林苑中。仍(又)命高将军扶以登舟,优宠如是。既而上疏请还旧山。玄宗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宫内秘闻),恐掇后患,惜而遂之。高大将军扶李白醉上龙舟,调护殷勤,这是多么动人的情节。范传正是李白的通家子侄。此序真实不虚,堪称信史。所载与李、段之小说家言竟是如此隔若霄壤。 那么,真正导致李白离去的原因何在?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其《草堂集序》中说: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告,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认为是翰林院同事进谗言的结果。另一位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云:上皇豫游,召白。白时为贵门邀饮,比至半醉。令制出师诏,不草而成。许中书舍人。以张垍谗逐。张垍是何许人?乃故丞相张说之子,明皇帝之娇婿,当朝驸马、卫尉卿。当时与其兄均以舍人学士任职翰林院,同掌纶翰。可说是李白的同列长官。他的反对自然是一重大阻力。此外诸家所述,大致相同如此。此外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亦云:召入禁掖,既润色于鸿业,或间草于王言。雍容揄扬,特见褒赏。为贱臣诈诡,遂放归山。因为在那些规行矩步的馆阁诸臣眼里,李白掀天揭地的诗文,放荡不羁的作派,自然是看不顺眼,无法相容的。于是罗织周纳,编造恶名,赶走了事。而张垍则充当了这幕丑剧的领头者。 他是唐玄宗时当权宦官。潘州(今广东高州)人,本姓冯。少年被阉,圣历元年(698)入宫。武则天以其聪慧,令给事左右。却因小事触努女皇而一度被逐,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遂冒姓高。高延福交结武三思,力士遂得复入宫,为宫闱丞。李隆基为藩王时,力士倾心附结,参与宫廷政变立功。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李隆基),力士深得信任,擢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累授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 力士常宿禁中,四方进奏文表,必先过目,小事便自行裁决。玄宗说“力士当上(值日),我寝乃安”,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太子李亨(后为肃宗)呼之为二兄,诸王、公主呼之为阿翁,驸马辈呼之为爷,唐明皇李隆基也不直呼高力士的名字,称呼他:将军 。他的资产富过王侯。曾修佛寺铸钟,宴公卿,规定击钟一次须纳礼钱十万,谄媚他的人击至二十杵,少者亦至十杵。高力士自幼与母麦氏失散,他贵显后,岭南节度使探听到麦氏的下落,于是将麦氏从泷州迎接到长安。玄宗封麦氏为越国夫人,追赠力士亡父为广州大都督。 力士平素谨慎,又善于观察时势,所以久受宠任,于朝廷内外亦无大恶名。而他言事有个特点,叫“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其实早在安史之乱之前,玄宗逐渐沉迷声色,又昏庸任用奸邪之人时。作为皇帝信任的他不仅仅伺候皇帝和贵妃的起居,更重要的是多次警示忠告唐玄宗应提防安禄山拥兵自重,心怀叵测,劝玄宗收回边事大权。 这一点,《资治通鉴》有明确的记载: 玄宗逐渐沉迷声色,十几年来无意朝政,宰相李林甫探知其意,遂与牛仙客谋划,增加京畿近道粟赋,又采用和籴之法,以充实关中。不几年,京畿蓄积殷富,这更助长了玄宗退隐想法。一天,玄宗于大同殿思神念道,左右无人,便悄悄地对高力士说:“朕自住关内向欲十年,俗阜人安,中外无事,高止黄屋,吐故纳新,军国之谋,委以林甫,卿谓如何?”高力土感到玄宗受李林甫迷惑很深,便极口规谏玄宗:“林甫用变造之谋,仙客建和籴之策,足堪救弊,未可长行。恐变正仓尽即义仓尽,正义俱尽,国无旬月之蓄,人怀饥馑之忧,和籴不停,即四方之利不出公门,天下之人尽无私蓄。弃本逐末,其远乎哉?”他还进一步指出:“军国之柄,未可假人,威权之声,振于中外,得失之议,谁敢兴言?伏惟陛下图之。”玄宗听后一时感到十分不快,但还是觉得高力士言之有理,接着就改变了态度,说:“朕与卿休戚共同,何须忧虑。”并命左右马上置酒为乐。天宝十三载(754)六月,剑南留后李宓进攻南诏,丧师二十多万,杨国忠隐匿不报,玄宗被蒙在鼓里。一天,玄宗却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忖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力士立即提醒他说:“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高力士对时局的看法给昏头昏脑的玄宗敲了一下警钟,引起了警觉,当即表示:“卿勿言,朕徐思之。” 高力士的谔谔之言并未能使玄宗改过,依然宠信宰相和边将。这年秋天,大雨连下六十多天,玄宗以为是上天对他的谴告,私下对高力士说:“自天宝十年之后,朕数有疑,果致天灾,以殃万姓,虽韦(见素)、陈(希烈)改辙,杨(国忠)、李(林甫)殊途,终未通朕怀。卿总无言,何以为意?”力士即回奏说:“开元二十年以前,宰臣授职,不敢失坠;边将承恩,更相戮力。自陛下威权假于宰相,法令不行,灾省备于岁时,阴阳失度,纵为轮虑,难以获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再次批评了玄宗不理朝政,宠信奸相的错误做法。 唐玄宗晚年的腐朽统治,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致使他逃往成都避难。当他闻知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时,似乎很得意,对高力士说:“我儿嗣位,应天顺人,改元至德,孝乎惟孝。卿之与朕,亦有何忧?”高力士听后,说:“陛下躬亲庶务,子有黔黎四十余年,天下无事。一朝两京失守,万姓流亡,西蜀、朔方,皆为警跸之地;河南、汉北,尽为征战之场。天下之臣,莫不增痛。陛下谓臣曰:‘卿之与朕,复何忧哉!’臣未敢奉诏。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死辱之义,职臣之由。臣不孝不忠,尚存余喘。亲蒙晓谕,战惧伏深。”高力士指明了局势的严峻,委婉地批评了玄宗的盲目乐观思想。 同年深秋,大雨连下六十多天,杨国忠隐没真情,天下无敢言灾者。玄宗以为是上天对他的谴告,私下对高力士说:“自天宝十年之后,朕数有疑,果致天灾,以殃万姓,虽韦(见素)、陈(希烈)改辙,杨(国忠)、李(林甫)殊途,终未通朕怀。卿总无言,何以为意?”力士即回奏说:“开元二十年以前,宰臣授职,不敢失坠;边将承恩,更相戮力。自陛下威权假于宰相,法令不行,灾省备于岁时,阴阳失度,纵为轮虑,难以获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在无人敢言的情况下,他能再次“谏而不犯”,直言批评了玄宗不理朝政,宠信奸相的错误做法,给玄宗敲了一记警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可惜,开始玄宗还听,说得多了,皇帝就不高兴了,终是没有听从。直到杨贵妃殒命马嵬坡(一说流亡海外),唐玄宗才悔恨交加,说:“悔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 安史之乱中,他随玄宗奔西川,行至马嵬驿时,“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命高力士问缘由,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自当处之。”入门,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长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在此关键之时,高力士进谏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玄礼等呼万岁,再拜而出,于是始整部伍为行计。”. 马嵬驿杨贵妃被处死,千余年来凭说纷纭。在当时护驾军士群情激愤的危急情况下,高力士为了保护玄宗逃亡,也只能劝皇帝采纳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主张,采取牺牲贵妃以平息军愤的无奈办法。 玄宗入蜀后,先前与高力士同受宠信的官居三品的内侍监袁思艺投降安禄山,高力士则因从幸成都、护驾有功进封齐国公。肃宗即位后,帝闻肃宗即位,玄宗“喜曰”:吾儿顺天应人,改元至德,不忘孝乎,尚何忧?”力士曰:“两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汉北为战区,天下痛心,而陛下以为何忧,臣不敢闻。”的确,不仅肃宗即位时的战况是不容乐观的,在复杂残酷的宫廷斗争中,玄宗返回长安后肃宗对乃父的态度,也绝非玄宗所愿的“不忘孝”。疾风知劲草,危难之际,高力士既对唐玄宗忠心耿耿,追随身旁,又能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把握时机,及时进谏,提醒玄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可谓处事干练的忠臣, 西京收复后,他随玄宗返回长安。肃宗上元元年(760),因保护禅位的玄宗,为当权的宦官李辅国所恶,被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宝应元年(762)赦还,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卒。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平息以后,玄宗被迎接回朝,并尊为“太上皇”。儿子肃宗不希望太上皇管朝政,儿媳、肃宗的皇宗
㈥ 高力士是何许人也
高力士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电白县霞洞镇)人,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
㈦ 唐玄宗时期哪位大诗人不畏权贵,让高力士为其脱靴
唐玄宗时期不畏权贵,让高力士为其脱靴的大诗人是李白。
公元742年,李白酒醉应唐皇召集前去皇宫为杨玉环作诗。因衣着破烂,唐皇赐李白衣物。
李白因醉酒无法更换,便唤高力士为其脱靴。高力士自视尊贵但因唐皇在前,遂应之。此后怀恨在心,导致李白的贬谪。
(7)高州翰林苑有套房转让扩展阅读:
诗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白
㈧ 谁有高州永盛翰林苑3栋c户型图
才回过神来,你这是广告啊!
㈨ 两相思 李禺和苏轼题金山寺有什么特点
都是宝塔诗
以下是一些关于宝塔诗的资料
宝 塔 对
在诗体中,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诗;在联苑中,也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联,这种对联首句为一字,以后每句递增一句,因形状象一座宝塔,所以得宝塔联的雅称.如苏轼的一联:
坐
请 坐
请 上 坐
茶
敬 茶
敬 香 茶
据说这是最早的宝塔联.关于此联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相信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曾住杭州通判,有一天,便服出城,来到一座寺庙游览.寺中老僧见他穿着平常,又不认识,只冷冷地哼了一声“坐”,然后又向小和尚说了声“茶”,态度冷淡怠慢.老僧与苏轼交谈一番之后,见他谈吐不凡,并非俗客,于是,又招呼到:“请坐”,并吩咐小和尚:“敬茶”.老僧待知道来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顿时满面笑容施礼不迭,恭敬地招呼:“请上坐”,还传呼小和尚:“敬香茶”.后来,苏轼告辞时,老僧急忙拿出纸笔,乞求墨宝,苏轼对这种看人行事的势利小人十分鄙视,即兴挥笔写下了这幅宝塔联讽刺老僧,老僧见后羞得满面通红.
藏头诗
看《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在“吴用智赚玉麒麟”一回中,由吴用口述,卢俊义曾在墙上写下这样一首诗:
卢花滩上一扁舟,俊杰黄错独自游.
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乍一看这首诗没什么特别之处,但诗的真意即暗藏于诗句之首为:“卢俊义反”四个字,这种诗叫“藏头诗”,又称“藏头格”,它是杂体诗的一种,一般讲究韵律、对仗,但字句不拘.这种诗的特点是:将不便明言的本义逐字分藏于诗句之首.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道《减字木兰花》
郑庄好客
容我尊前先堕帻.
落笔生风,
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老,
莹骨冰肌那堪老,
从此南徐,
良夜清风月满湖.
这首诗,每句句首藏一个字,合起来便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个字.据说苏轼自杭州召回朝廷,过京口、润州太守林子中设宴款待,座中营妓郑容、高莹出牒,林子中命呈牒于苏轼,苏轼见牒上是二妓女求落籍、从良,即不当妓女而嫁人.那时有规定,营妓要求从良,须得本郡府长官批准.苏轼时在作客,不便作主,便索笔题了这首词于牒后,批准她俩落籍从良.
藏头诗(二)
相传宋代时,蜀郡才女苏小妹曾三难新郎,开始她写有四句诗要秦少游猜,诗云:“钢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秦少游一看,这四句诗正是嘲笑他的,因为他曾假扮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相苏小妹.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云:
化工何意把春催?
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
人人不敢上花台.
苏小妹一看,原来是一首藏头诗,每句顶头一字,合之乃“化缘道人”四字,正合她的诗谜.
清朝乾隆年间,李调元上京赴试.在书院遇见一批文人在谈论诗文,大家问他姓名,李调元即作诗一首:
李白诗名传千古,
调奇律雅格尤高.
元明多少风骚客,
也为斯人尽折腰.
他作的是一首藏头诗,将每字连起来,便是“李调元也”四字,恰是答了众人所问.形式特别,与众不同,颇显才华.
复 字 对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秋菊飘香.几个秀才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趁着酒兴,吟出一上联,让众友对,结果谁也没有对上来,除夕之夜,几个秀才又坐在一起,吃酒守岁.在这一夜交替之际,出上联那位秀才灵机一动,对成了这副巧联.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都有其特殊规律.此联正是悟出了其中之奥妙,中秋之夜出句,除夕之夜对成.对仗工整,令人玩味无穷.
回 文 谐 音 对
在有些回文联中,顺读和倒读、谐音相同,意思明确,称为回文谐音对,读读这副对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细细品之,此联无论顺读倒读,读音不变,平仄谐调,或音同字异,或义异字同,变化有致,回文谐音兼备,较之一般回文联难度更大.说起此联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相传一位翰林到寺庙游玩,见庙里挂着一幅荷花,墨色淋漓,笔法挺健,特别是那亭亭玉立的荷杆一笔画就,尤见功力.翰林连声叫绝,问老僧是何人所作,意欲求之.老僧说:“乃贫僧所画,我出一上联,大人若能对得,当以此画相赠”老僧的上联是:
画上荷花和尚画;
翰林一时未对上,只得悻悻而归,回到府内,仍在苦思.忽然看见每日临摹的字帖,心中亮,便做出了下联:
书临汉贴翰林书.
回文诗
唐宋以来,以回文体入诗之风很盛.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织锦图回文》诗云: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此诗不见回复文字,回文尚待读者倒读而成,这种回文诗属待回型.倒读则诗曰: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这同样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回文诗是中国文化中心一个特殊形式,也是世界上为中国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苏轼还有一首《题金山寺回文本》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经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晚,霭霭红霞晓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雪峰千点数鸥轻.
反读则又为诗:
轻鸥数点千峰雪,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曰晓霞红霭霭,晚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四时山水诗》也很奇物,诗云: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这首十字回文诗,每句来回复读,可成一首七言绝句.四首绝句,也描写四时景色.
春 景 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景 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 景 诗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景 诗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这组回文诗,很有韵味,意境极佳,细细品味的确妙趣无穷.
回文诗(二)
广东高州县观山寺壁上刻有一回文诗: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正读些诗清新流畅,充满诗情画意,已算是诗中佳作;但倒读也同样顺理成章,意境幽远,则是更为难得.倒读诗如下:
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回文诗中还有两种不同于以上回文诗的形式,即双篇回复式和本篇回复式.双篇回复式即由两篇完成一个回复.如宋代李禺有《两相思》回文诗云:
思妻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阳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思夫诗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阳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往来,水隔山遥望眼枯.
这种回文形式顺读表达一个主题,逆读又另表达一个主题,而且写得顺畅洒脱,不见半点牵强,足见作者对语言运用之功力.
本篇回复式,即后两句为前两句语的倒读文.湖北咸丰县有一首《万柳堤即景》回文诗云:
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
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
津人曹鸿年也有一首回文诗:
寒风晓日映沙滩,日映沙滩竹报安.
安报竹滩沙映日,滩沙映日晓风寒.
本篇回复式回文诗中又有一种特殊形式,即本句回复式回文诗,就是后半句即为前半句的倒读回文.清代诗人李《春闺》诗云:
垂帘画阁画帘垂,
谁系怀思怀系谁?
影弄花枝花弄影,
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
眉黛浓愁浓黛眉.
永夜寒灯寒灯夜,
期归梦还梦归期.
回文诗虽是中国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并无十分重大的艺术价值,但也不失为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花.
拼 字 对
相传古代有位相国小姐,选择女婿的条件很特别,不论贫富,只要对出她出的对联便可以.她出的上联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上联贴出以后,一直过了三年,也无人对得上.这联为何如此难对呢?原来是副拼字联,"寺"和"诗"分别由"寸"和"土"、"言"和"寺"拼合而成,"月""乃""明"字拆开的,而且每句首字均与上句末字相同,这是顶针格,还有引号内又是一句唐诗,这称做转引格,末字"寺"又是第一个组合的字.条件之多,属对确实很困难.
一天, 有位林秀才上京应试过此,得知此联,思索片刻,即对出下联: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秀从自己的姓上做文章,虽然个别平仄不合,但是拼字、拆字、转引诸条皆合要求,能对出这样的下联,确实不易了.
又如,下面这副拼字对:
长巾帐内少女妙,立女为妾;
寸土寺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这副对联还有段故事.传说有位和尚不守本分,借出对调戏民女,联中全用拆字手法,"长"、"巾"乃"帐","少"、"女"为"妙","立"、"女"是"妾",心怀鬼胎,有意侮辱民女.一位樵夫仗义执言,对下联嘲讽和尚,也用拆字手法,"寺"可拆成"寸"、"土"、"枯"则拆作"古"、"木","柴"即拆作"此"、"木",把和尚骂作朽木,只配作烧柴,真是骂得痛快淋漓.
双 关 对
有人把双关的修辞方法运用到对联中,能使语联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相传明代宰相李贤,看中了青年人士程敏政,打算招他为婿,于是设宴款待他.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对道:
因荷而得藕;
程敏政猜到李贤用意,随口应道:
有杏不须梅.
李贤见他果然才思敏捷,即把女儿许配给他了.
表面上李贤似乎在说盘中的莲菜,其实,他是借用双关的修辞格:荷,何也;藕,偶也.问程敏政凭什么得配偶.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程敏政才思过人,大着胆子说:我三生有幸,何用人作媒.一问一答,但不说破,一个心照不宣,一个正中下怀.一联赚得佳偶,实乃千秋佳话.
陕西咸阳市有家烧鸡店贴有一副对联:
司马懿闻香回马;
诸葛亮见机出山.
此联未直接炫耀该店的烧鸡如何好,生意如何兴旺,而是通过“司马懿闻香回马”来暗示烧鸡的风味独特,引来了见“机”出山的诸葛亮.下联的“机”和“鸡”谐音,一字双联,言此而意彼,饶有风趣.
一日,姓石的乡绅有意借对对子,显露一下腹内文墨,同时,也想当众戏弄一下蒲松龄.出乎意料,蒲松龄下联不仅对得工整无隙,而且戏弄了“石先生”.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笑可笑!对联是: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即是对“砖后死”的字,同时又暗含了姓石的乡绅姓氏,一语双联,石乡绅便成了“粗毛野兽”.妙!
谐 音 对
一担重泥逢子路;
两岸夫子笑颜回.
一天,一位秀才在田梗上遇到一农夫,挑着一担河泥,二人谁也不肯让路.农夫要与秀才对对子,秀才自恃才高,满口应允,并说对不上情愿让路.农夫指着泥担子出了上联:
一担重泥逢子路;
秀才一时不解其意,红着脸下田为农夫让了路,惹得众农夫失声大笑.这一笑,却正好笑醒了秀才,秀才对出了下联;
两岸夫子笑颜回.
“重泥”一语双关,实指泥挑子,虚指谐音“仲尼”(孔子,字仲尼).“子路”是孔子徒弟.下联也含此趣:“夫子”既指众农夫,又指孔夫子.“颜回”是孔门弟子,此处秀才是用来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