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县司马庄“大司马”有机农业特种果蔬基地的网址
我只在网上找到一些园区介绍青县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
青县示范园区
青县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
青县司马庄有机农业特种蔬菜基地: 该基地计划规划面积为1050亩,投资2400万,分三期六个区域建成。
园区的6个大区:
一、设施特种蔬菜区 二、食用菌区
三、优质杂果区 四、工厂育苗区
五、订单蔬菜区 六、绿化苗木区
98年,规划整理蔬菜区基地建筑面积100亩;99年,规划整理蔬菜区基地建筑面积150亩,同年还规划了150亩的国内外优质杂果基地;2001年又投资规划了250亩的国内外优质杂果基地;2001年投资规划了250亩的退耕还林环保苗圃基地,和高科技育苗车间及配备试验基地400亩。该基地主要以国内外的名特优蔬菜为主选品种,蔬菜生产完全按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进行操作,以无公害标准为起步点,从初步的标准化管理,逐步向生产绿色食品的有机农业商品发展。
几年来我园区从中国农科院及日本、韩国、台湾、以色列、美国、荷兰、等国家引进优特品种100多个,有荷兰黄瓜、五彩椒、台湾圣女、彩纹番茄、人参果、孢子甘蓝、迷你南瓜、球茎茴香、台湾803、850、802甜瓜、小福星礼品西瓜、软化菊苣、红菊苣、黄飞碟、白飞碟、拍砸瓜、金皮西葫、白玉茄等。每个品种都要经过二年的试种才能在我园区种植销售。每年不低于3?4个新品种的引进,使基地的蔬菜达到新陈代谢,因此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呈每年翻一倍的趋势。我们以把握市场信息为导向,以对消费者的健康观念为依托,逐步摸索出消费市场的规律,抱着对消费者负责的理念,以德为先,用自己的品牌来赢得市场,使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
由于重视了品牌,又注重以德为先,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经营管理模式, 使我们产值也达到了理想的回报,98?99年由于建设期间产值限于每个棚室5000元之内;2000年每个棚室产值达到8000元;01?02年已达到1.5万元。效益的提高不仅扭转了我们的种植观念,同时也逐步改变农民历史遗留的传统种植观念
我们基地的责任就是把农民带出传统保守的种植误区,让农民懂得怎样用科学技术来种植,用市场信息来赚钱。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在拉动农民种植产业结构上遇到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我们采取了与农产订单形势和技术信息服务相结合的几套模式,来拉动农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增产增收,我们还以滚雪球的方式逐年向公司基地带农产的模式发展。下一步我们把种植消费的着眼点放在高薪高职阶层,创出自己的品牌,把品牌与基地结合为一体,让消费者即认可我们的晶牌更认可我们的基地,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会不断的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把自己当地的气候变化、水源、土质等特点灵活结合起来创建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技术特点。我们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质的产品,挑战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扩大基地增加基地效益。
耿官屯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 1 植保园区基本情况:耿官屯村植保园区位于104国道东侧,距离青县蔬菜批发市场仅2公里的路程,交通十分便利。园区内以蔬菜种植为主,占地380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80亩,露地菜面积100亩,建有高效日光温室64个,大棚42个。自从去年以来,通过植保园区的建设,使广大种植户从毫无种菜经验的农户变成了种田能手,并掌握了一套科学防治病虫的知识,每个棚室都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园区建设以村集本建棚室,向农户承包的形式,签定了合同,我们植保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服务,指导菜农的生产。
2 采取的主要措施:在植保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我们在了解当地情况的基础上,确立了工作思路,在植保对象上,抓住蔬菜主要病虫害及杂草的防治;在技术路线上,将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在推广目标上,一手抓“短平快”技术,一手抓新技术推广。我们采取的措施是:2.1 狠抓一个基础:通过调查了解,该村农民对植保技术普遍了解的不多,农民水平急需提高。我们把提高菜农的科技水平作为园区建设的基础工作,通过培训、宣传、座谈、参观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菜农的素质,大力推广植保技术,如今菜农的科技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做到了户户都有明白人。2.2 健全两大体系:针对该园区的实际情况,在园区建设方面,狠抓技术提供系统和物资供应系统,并努力使“技术流”和“物流”相结合。在技术服务体系上,我们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为技术依托单位,以省、市植保专家为技术顾问,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我们除了亲自进园区指导生产外,还充分发挥园区技术骨干的作用,结合实际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植保技术。为实现信息传递的快捷化、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内外市场动态,结合省、市科技入村工程的实施,青县农林局为园区无偿配置了电脑设备,通过网络进行新品种的引进、蔬菜购销等,使该植保园区始终立足于科技前沿,成为青县蔬菜发展的“窗口”,为做到技物结合,在园区内设立了无公害农药专柜,并大力推广省站制定的环保型农药,确保蔬菜病虫害安全控害物资和农药器械及时供应。2.3 完善三项制度:首先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园区内的菜农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去做,制定了规范用药的制度。其次,在园区内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点,要求菜农在销售前都进行检测。第三,在销售上推行网络售菜制度,即通过网络信息,有需求大户时,菜农户优先提供优质蔬菜,由村集体统一组织销售。通过三项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园区蔬菜业的发展,也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4 推广四项措施:针对耿官屯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四项改进措施。一是改单一种子处理为种子、苗床消毒结合法,即改变传统的单一种子处理习惯,对苗床也要进行消毒处理,尽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二是改浅耕整地为深翻整地法。过去,这个村的菜农整地时,大都采取浅耕的方法。实践证明,深翻不仅促进病残体和落叶的腐烂,而且可以将地下病菌、害虫翻到地表,不利越冬和存活,从而减少病源和虫源。第三是改用药单一型为交替用药法,克服单一用药带来的弊端。四是改单一化学防治为综合防治法,大力推广黄板诱杀、防虫网覆盖、人工捕捉等实用技术。
总之,通过植保技术的实施与推广,园区内的菜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使耿官屯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成为集科技示范、规模生产、检测、加工配送于一体的新型植保园区。
3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植保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把环境科学、蔬菜学、生态学、营养学、卫生学和民众教育等贯穿到园区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对这一庞大复杂的运行体系需要行政干预,进行全面的整体化,从而推进园区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园区建设和服务机制进行深层的实践和探讨,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推广园区的规模和当地的示范作用及影响力,为当地蔬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应拓宽植保服务领域,适应市场经济机制,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由产中服务为主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的系列服务,由技术指导服务为主转向指导、信息咨询、物资供应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并进一步完善技物结合服务组织,建立产、学、研、推相结合的联合体,加快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
青县司马庄高科技示范园无公害蔬菜简介:青县无公害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始建于1998年5月份,同年8月份正式投入生产,至今共从荷兰、韩国、日本3个。我们以市场为导向,本着适合本地生产,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原则从中筛选了几十个品种种植推广,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我们完全按照无公害蔬菜标准进行生产操作,产品的无公害程度己达到国家和省的检验标准。我们凭借合格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位于省内同行业之首,欢迎广大客户前来洽谈,现将我园区蔬菜做以简介:
人参景:果实金黄色,肉清香,风味独特,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特点,富含维生素c、矿物质及多种微量元素,尤其含有被称为“生命火种抗瘸之王”的硒元素是人体必须的营养之一,其钙含量高达910毫克/100克(鲜重),是西红柿的114倍,黄瓜的364倍,高于已知的一切蔬菜和水果,适合于生食,凉拌。
荷兰黄瓜:从荷兰引进,读晶种果实光滑,果色中绿,圆柱型,无瘤无刺容易清洗,品质极佳,质擞、清甜.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较多,还含有钙、磷、铁、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适于生食、熟食或淹渍。
五彩椒:从荷兰、以色列引入.果实为方灯笼型,颜色艳丽,美观,常见颤色有红、黄、橙、紫、白、透明。该品种味甜质跪,品质好,可生食、炒食、适于宾馆、饭店作菜、沙拉等。我们园区的品种有:黄欧宝、橘西亚、紫贵人、虹将军、白公主等。
金丝撮瓜:(拍砸瓜)又名粉条瓜,食用时将整个瓜用开水煮5-7分钟捞出,用刀轻拍瓜的四周,而后用刀切成两半,用筷子轻搅,即有瓜丝成粉条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事先准备好小料,以凉拌素食为宜,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具一格。
孢子甘董:别名茅甘蓝、子山甘蓝。食用部位为小叶球,其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每百克食用部分含蛋白质4.9克,是结球叶菜中含量最高的。食用方法可炒食、凉拌、淹渍及供各大宾馆中作菜看装饰品.烹调后,小叶球绿色柔嫩、清香、风味甚佳。可谓菜中佳品。
樱桃番茄:有206、金皇后、金吉果、黄珍珠、紫玉等品种,从以色列引入,外观漂亮、玲珑可爱,颜色诱人,别看它果实小,但味道浓,营养丰富,维生素含量比普通蕃茄高,通常作为高级宾馆、饭店的装饰蔬菜,适宜洗净后生食。
阿魏茹:“有植物鲍鱼之美称”(学名阿魏侧耳)又名白灵菇.形状奇特、子实体大、洁白如雪,肉质细腻滑嫩,气味浓香袭人,味道鲜美,风格独特,并有很高的营养成份的药用价值,因此,西域民间誉为“西天白灵芝”、“神菇”。阿魏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5.72克、粗脂肪11.06克、炭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20多种氨基酸,对调节人体生理平衡,以及对防癌有显著作用。可供人们烹调后直接食用。是跨世纪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球茎茴香:又称意大利茴香、甜茴香。原产意大利南部。以叶柄部形成的叶球为菜用。其有独特芳香的甜味,品质嫩,主要作为肉食菜肴的配料。茎叶中会有90PPM的茴香脑,有健胃、驱风邪之保健疗效。
飞霉:(黄飞碟、白飞碟)皮金黄色,表皮光滑,色泽艳丽,果形均匀一致, 肉质脆嫩、风味佳。可炒食,鲜食,也可开水抄后浇汁食用。
芦笋:别名石柏、龙须菜等,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一带.是一种低热量、营养价值高的蔬菜,且风味鲜美、芳香、柔软可口.各种维生素含量比蕃茄和大白菜高1-8倍,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成份,矿物质中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尤其是硒含量较多,此外还有医药保健效果的特殊营养成份,如天门冬酰胺,多种甾体皂甙物质、芦丁、甘露聚糖、胆碱、叶酸等,因此对食欲不振、疲劳症、心脏病,高血压、心律过速、水肿、膀胱炎、癌症等多种疾病有一定疗效,因此它是一种很好的保健蔬菜。
中台803:该瓜果形椭圆形,表皮光滑,外观美丽,果肉厚,果质细嫩,适口性好,有芳香,风味佳,含糖量15-17度。在全国甜瓜评比会上获三等奖,被称为瓜中珍品。
小福星礼晶西瓜:901、903、小福星、金冠一号等品种,果形圆形,果肉有红色、黄色。果皮薄,果肉厚、果质脆嫩,糖度可达13-15度。是礼品中之佳品。
红菊苣:原产于东印度、欧洲南部。食嫩叶球、味清苦,有清肝利胆之功效,近几年来随着西餐业中法国和意大利菜肴的兴起,红菊苣的需要量具增。
软化菊苣:避光生长,味微苦,最适鲜食具有清热解毒、利肝明目、软化血管之功效,是中老年及糖尿病人的理想保健菜。
菊花菜:(乌塌菜)以霜雪后甜鲜美味而称著。含有很高的抗坏血酸、胡萝卜素以及钙质、矿物盐类,被称为“维他命”菜而受到国内外重视.烹饪后保持原貌形状在盘中将菜展开,把烹饪好的高档海鲜或白灵菇放入在菜心,这样就形成了,盘上有绿菜盘,绿菜盘里有高档菜的独特的美味佳肴。
美心萝卜:有美心、樱桃、玉笋等品种。原产于我国,叶小肉质脆嫩,鲜红色,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淀粉和芥油。生食能助消化、增食欲、清内热、解毒、宽胸开胃、健力强体等功效。
白果茄:不宜鲜食,适合荤、素烹饪,点缀餐桌色彩。增加食欲,具有其他蔬菜不具备的人体所需的白色素。
翡翠塔: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蛋白质等多种元素,粗纤维少,容易消化,宜于肠胃病患者及消化力弱的人食用。食用部分为花球,烹饪后色泽鲜绿,风味清香、品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
香蕉西葫:色泽艳丽,口感嫩脆,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鲜食凉拌,即拌即吃。
白玉茄:韩国引进,色泽白嫩,口感香甜,可荤素烹饪.也可凉拌。
芝麻菜:具有鲜食和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1、维生素E和钙,具有绿色香油的美称,可用调料、凉拌生食鱼片的配料,具有独特的香油味,是高级餐桌上美味之佳品。
香椿芽:原产于我国。采食其顶端的嫩芽、嫩叶、可鲜食、炒食、凉拌、油炸和腌制,香味浓郁,风味鲜美、营养丰富,综合营养价值在蔬菜中属于上品。
天葵:以嫩叶、嫩茎供食,可荤,素炒均可,以色美、脆香、营养丰富.软化血管之功效,而深受消费者欢迎。
❷ 司马光伟大的成就有哪些
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不多,他的字瘦劲方正,一笔一画都写得十分规矩,即使是长篇大幅,也毫不马虎。如此端劲的书风,与他忠直严谨的个性也是相似的。
在经学上,司马光弘扬儒术,力辟佛老,对儒家经义做了许多开创性的阐释,朱熹将其与同时的周敦颐、邵雍、二程(程颢、程颐)、张载合称为北宋“道学六先生”。
(2)大司马成果扩展阅读
人物轶事:司马光破瓮救友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灵,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流传。
❸ 西汉大司马骠骑将军一霍去病,你怎么看呢
主要事迹:18岁时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杀死了匈奴2,028人,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若侯产。获授骠姚校尉,又以“勇冠三军”之意而受封予冠军侯。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3岁(虚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东北,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❹ 扬雄一生主要有哪些成就
西汉后期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扬雄口吃,不善言谈,而以文章名世。汉成帝时,经同乡杨庄的引荐,应召入宫为给事黄门郎。王莽篡权后,校书天禄阁,官至大夫。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汉书·扬雄传》)。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谓之“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关于赋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扬雄在散文方面也可称得上是位模仿大师。如他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等。在《法言》中,他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这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颇有影响。扬雄还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
今四川绵阳有子云亭,就是纪念杨雄的,我个人觉得他只是著书成文,太书生气了,孔明曾经笑他是“小人之儒”
❺ 勤出成果的事例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 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❻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
一、政治上
高太后一临政,便拜司马光为相,立即赢得了相当的人心。就连大宋的敌国契丹,听说司马光为宋朝宰相后,也大为敬畏,告诫己方的边关守将不要轻易挑起争端,要维持辽宋双方友好关系。
高太后垂帘后,“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尽量与民生息。她治下的九年,史称“元祐之治”,被认为是宋朝天下最太平、百姓最安乐的时代,堪比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司马光上台后,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新法大部废除,旧法一一恢复。司马光在宋神宗变法时隐居洛阳达十五年之久,他废除新法之彻底,不能不说他受到了自己数年来政治上郁郁不得志情绪的影响。
然而,高太后却不仅一味信任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病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执行到底,并起用大批保守派人物如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元祐更化”。
二、文化上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6)大司马成果扩展阅读: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介绍: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司马光
❼ 周勋初的研究成果
[1]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75000字
[2]韩非子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273000字
[3]中国文学批评小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1月,205000字;(台湾)丽文文化公司,1994年7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89000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200000字;(韩国)理论与实践出版社(全弘哲等译),1993年8月;(日本)勉诚出版社(高津孝译),2007年7月
[4]韩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44000字
[5]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115000字
[6]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7月,536000字
[7]文史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213000字
[8]唐诗大辞典(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1490000字
[9]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293000字
[10]唐人轶事汇编(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1736000字
[11]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230000字
[12]诗仙李白之谜,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11月,14000字
[13]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246000字
[14]唐钞文选集注汇存(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5]周勋初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2600000字
[16]罗根泽说诸子(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74000字
[17]李白研究(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06000字
[18]师门问学录(余历雄记),凤凰出版社,2004年12月,230000字
[19]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50000字;2006年7月第二次印刷
[20]《册府元龟》校订本(主编),凤凰出版社,2006年12月,15777000字
[21]馀波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365000字
[22]胡小石文史论丛(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278000字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列入“参加本书编订工作的主要编写人”
[2]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增订本,后记中云“曾在一段,时间内参加编写”
[3]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后记中云“全书的文字统一和校勘工作是由周勋初同志负责的”
[4]辞海·语词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列入主要编写和修订人,新一版、新二版均参加编写 [1]谈谈汉字简化的历史(中国青年报,1956年3月24日)
[2]评汉字笔顺排检法(中国语文,1957年1期)
[3]携手并进(小说),(雨花,1958年5月号)
[4]评罗根泽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根本观念”(火箭,1959年1期)
[5]禹鼎考释(与谭优学合写〉,(南京大学学报,1959年2期)
[6]梁代文论三派述要(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1964年6月)
[7]关于宫体诗的若干问题(新建设,1965年3期)
[8]韩非与百国春秋(南京大学学报,1978年3期)
[9]《战国策》与《韩非子》(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2期)
[10]高适生平若干问题的探讨(文学评论,1979年2期)
[11]陈奇猷《韩非子刻本源流考》商兑(群众论丛,1980年第1辑)
[12]《韩非子·十过》非韩非作(活页文史丛刊,第1辑,1980年)
[13]叙《全唐诗》成书经过(文史第8辑,1980年3月)
[14]王充与两汉文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辑,1980年7月)
[15]谈“唐十二家诗”(学林漫录2集,1981年3月)
[16]魏晋南北朝人对文学形象特点的探索(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4期)
[17]刘勰的两个梦(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1期)
[18]《文赋》写作年代新探(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1982年2月)
[19]阮籍《咏怀》(其二十)诗新解(文史知识1983年1期;《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中华书局1984年)
[20]学习古代文论随感(光明日报,1984年1月24日;《文学遗产》622期)
[21]皇甫冉《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诗发微(《全国唐诗讨论会论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22]胡小石师的教学艺术(学林漫录9集,1984年12月)
[23]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1期;《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11月)
[24]柳珵《刘幽求传》钩沉(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1辑)
[25]开拓型的学者罗根泽(光明日报,1985年6月18日;《文学遗产》,683期)
[26]程千帆教授的学诗历程(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号,1985年)
[27]从唐人七律第一之争看文学观念的演变(文学评论,1985年5期)
[28]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毁和不虞之誉(草堂,1985年2期)
[29]刘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说述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1辑,1985年)
[30]罗根泽先生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8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31]《(唐语林〉原序目》考辨(唐代文学论丛总8辑,1986年12月)
[32]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学术渊源(文学遗产,1987年1期)
[33]卢言考(学术月刊,1987年4期)
[34]罗根泽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9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35]韩愈的《永贞行》以及他同刘禹锡的交谊始末(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2、3期合刊)
[36]王堂闲话考(西北师院学报,1988年3期)
[37]潘勖《九锡》与刘勰崇儒(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1期)
[38]周勋初同志在委员会二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高校古籍整理工作通报20期,1989年)
[39]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9期,1989年)
[40]就《唐语林校证》事答客问(书品,1989年2期)
[41]《明皇十七事》考(古籍整理与研究4期,1989年)
[42]赵璘考(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1集,1989年)
[43]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5期;《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
[44]论谢灵运山水文学的创作经验(文学遗产,1989年5期)
[45]开阔视野实中出新(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
[46]身在庐山之外的人反易看清庐山真面目(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年2期)
[47]释“赋”(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4期(总31期〉)
[48]司马相如赋论质疑(文史哲,1990年5期)
[49]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断(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香港〉中华国学2期,1990年5月)
[50]“芳林十哲”考(唐代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51]顺其自然地登攀(文史知识,1991年4期)
[52]写作《高适年谱》的机缘与甘苦(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2期(总第35期〉)
[53]《隋唐嘉话》“拾补”商兑(书品,1991年2期)
[54]中国古籍在大陆(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台湾]国文天地,7卷三期,1991年8月)
[55]元和文坛的新风貌(中华文史论丛第47辑,1991年5月)
[56]王粲患麻疯病说(学林漫录13集,中华书局1991年5月)
[57]宋人发扬前代文化的功绩(《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58]目录学家对文学批评的认识和著录(文学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59]“三教论衡”与文士心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
[60]《易》学中的两大流派对刘勰《文心雕龙》的不同影响(《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书店1992年5月)
[61]张骘《文士传》(辑本〉(古典文献研究1989年─199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62]韦绚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6期)
[63]敬业小言(南大书友总3期,1993年4月上旬)
[64]李白在诸王分镇问题上遭致失败的内在原因(文学研究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
[65]论李白对唐王朝与边疆民族战事的态度(文学遗产,1993年3期)
[66]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之考察(中国文化,第8辑,1993年6月)
[67]张晖《宋代笔记研究》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68]隋唐嘉话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辑,1993年9月)
[69]严杰《欧阳修年谱》序(南京出版社,1993年11月)
[70]郭璞诗为晋“中兴第一”说辨析(江海学刊,1993年6期;《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71]《唐语林校证》惨淡经营始末(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2期(总53期〉)
[72]赋体评议(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2期)
[73]唐代笔记小说的校雠问题(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1994年6月)
[74]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文学遗产,1994年6期)
[75]周明《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76]《酉阳杂俎》成书考(《选堂文史论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77]中日友谊之树长青(桔颂(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1995年)
[78]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点(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辑,1995年2月)
[79]日本访书散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1、2期,1995年4月)
[80]康熙御定《全唐诗》的时代印记与局限(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5年6月)
[81]《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写作中的点滴心得(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总第62期〉)
[82]魏晋南北朝时科技发展对文学的影响(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1995年10月;《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83]李白思想中的异端因素(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3辑,1995年12月;唐代文学研究,1996年9月)
[84]《文选》所载《奏弹刘整》一文诸注本之分析(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85]文化同根倍情亲(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4期)
[86]“登高能赋”说的演变和刘勰创作论的形成(文心雕龙研究第二辑,1996年9月)
[87]读《中国文学批评史》有感(复旦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88]怀念老校长匡亚明同志(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7年第一期(总314期〉;《匡亚明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89]读稿杞忧(文学遗产,1997年第二期)
[90]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复旦大学学报,1997年第二期)
[91]勋初自白(《当代百家话读书》,广东教育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92]周老任职南京大学时的高风亮节(高校古籍工作通报第54期)
[93]陈寅恪研究方法之吾见(《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94]季振宜《唐诗》的编纂与流传(学术集林11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1月)
[95]御定《全唐诗》的疏误与《全唐五代诗》的编纂(文学评论丛刊1卷1期,1997年12月)
[96]御定《全唐诗》的疏误与《全唐五代诗》的编纂(《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97]《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周年纪念有感(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
[98]王青《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序(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8月)
[99]文献学与综合研究(《文学遗产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
[100]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101]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2期)
[102]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思考(中国政协报,1999年6月2日学术家园总64期)
[103]我所了解的胡小石先生(《胡小石研究》,东南文化1999年增刊)
[104]我与传统的文史之学(《学林春秋》二编下册,朝华出版社1999年12月)
[105]左思《三都赋》成功经验之研讨(《辞赋文学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106]开湖泊志之先河的《太湖备考》(新华日报,2000年1月15日)
[107]评刘勰文学观的双重标准(镇江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文苑出版社2000年2月)
[108]李白屡遭挫折与倍受赞誉之两面观(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五辑,中华书局2000,年,2月)
[109]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的重要历史意义(文学遗产,2000年1期)
[110]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1,期)
[111]胡小石先生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林往事》上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
[112]罗根泽先生在学术领域中的多方开拓(《学林往事》中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
[113]胡传志《金代文学研究》序(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114]《唐钞文选集注江存》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15]纪念程千帆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0年3期)
[116]李白剡中之恋放谈(中国李白研究1999年集“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专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
[117]纪念古道热肠的洪诚先生(文教资料,2000年6期)
[118]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序(黄山书社,2000年12月)
[119]楚辞研究的传承与发展(《楚辞研究成功之路——海内外楚辞专家自述》,重庆出版,社2000年12月)
[120]《文选集注》上的印章考(《(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四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6月)
[121]有关“选学”珍贵文献的发掘与利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4期)
[122]梦断黄金台(文史知识,2001年10期)
[123]徐国荣《中古感伤文学原论》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124]先进文化与古典文献研究(《先进文化与建设江苏文化大省——第一期(政协委员论坛〉论文汇编》,2002年3月)
[125]我与《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文字因缘(书品,2002年2期;《我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5月)
[126]李白族系之争的时代背景(古典文献研究总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127]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128]魏晋南北朝时文坛上的摹拟之风(《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129]姚曼波《(春秋〉考论》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130]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序(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1月)
[131]孙望先生的人格魅力(《诗海扬帆——文学史家孙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132]武秀成《(旧唐书〉辨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133]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34]我与李珍华教授的四次相聚(《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35]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136]陈寅恪的治学方法与清代朴学的关系(古典文献研究总第7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7月;《古典文献研究》总第8辑,2006年1月)
[137]谈笔记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六朝隋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138]异曲可以同工——评两种研究六朝江东士族家学家风问题的著作[署名古愚](书品,2004年5辑,2004年11月)
[139]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0]党银平《崔致远研究》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1]探索与困惑——研究宗教与六朝文学的一点思考(《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142]《永志无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143]《翰墨激情》(纪念抗日胜利60周年文集)序(自印本)
[144]李白“三拟《文选》”说阐微(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沧海求珠》——张文勋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145]西学东渐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艰难处境(社会科学论坛,2006/2〔上半月刊〕;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1期)
[146]匡亚明校长在人才问题上的巨大贡献(南京大学报2006年3月28日匡亚明百年诞辰纪念专刊)
[147]重视中国古典文学特点的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2期)
[148]由《九歌新考》所想起的(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3期[总第181期])
[149]李白与羌族文化(中华文史论丛2006第一期[总第81辑])
[150]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151]三教论衡的历史发展(古典文献研究总第9辑,2006年1月)
[152]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光明日报,2006年8月28日第12版《学术副刊》)
[153]李白诗原貌之考索(文学遗产,2007年1期)
[154]《百年汉学论集》序(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1期;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2月)
[155]《唐代乐人考述》序(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1期,东方出版社,2006年11月)
[156]我与傅璇琮先生的文字姻缘(宁波晚报,2007年8月12日;《傅璇琮学术评论》,宁波出版社2007年7月)
[157]凤凰出版集团的骄人业绩(《凤凰情缘》,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
[158]古籍整理:“考文献而爱旧邦”(光明日报,2007年10月25日《国学副刊》32期[总56期])
[159]《文心雕龙》书名辨(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4期;文学遗产,2008年1期)
[160]李白的晋代情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161]“兴、观、群、怨”古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期)
[162]关于《文选集注》第九十八卷的流传(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2008年4月)
❽ 司马懿的平生如何有何成就
司马懿(179-251)即晋宣帝,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宣皇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 建安二十年(215年),随曹操征讨张鲁。 建安二十四年(219), 曹操进封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不久,转为丞相军司马。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次子司马昭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 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八月,孙权出兵攻魏。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太和四年(230年),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司马懿从西城沿沔水直达朐腮,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四年(230),上表倡议建立上邦军屯。 太和五年,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两军对峙。 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 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军撤走。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征公孙渊,破襄平。屠戮七千多人筑京观。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司马懿与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曹芳。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共执朝政。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孙权攻魏,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吴军退。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 七月,增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马懿在率军征吴。 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司马懿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嘉平三年(251年)四月率军讨伐王凌。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