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取得的成就
具体如下:
1、经济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2、思想方面: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面貌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还不仅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
3、经济增长方面:
我国经济不仅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实现了平稳增长。这里所说的经济平稳增长,主要就是指经济周期实现了由建国以来多次发生的超强波周期(波谷年与波峰年经济增速落差在20个百分点以上)、强波周期(落差在10个百分点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上)到轻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下)的转变。
4、政治方面: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日益完善,一国两制制度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平稳过渡。
5、教育方面: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学生数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后在农村和城市推广了免费义务教育,中国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第一步。中国教育不断的进行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面稳步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当下的大势所趋。
6、科技方面:
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18年,中国探月工程将实现新突破。嫦娥四号任务将于今年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实现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勘察,谱写月球探测历史新篇章。
(1)气体优化成果扩展阅读
关于改革开放的三个重大转折:
1、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转变。
3、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
(参考资料:网络:改革开放)
2. 政府流程 时间优化 资源优化 空间优化 成果优化 是如何实现的
这个要找专业人士噢!11
3. 布莱克关于固定气体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什么
布莱克关于固定气体的研究成果收集在《关于白镁氧、生石灰和其他碱性物质的实验》一书中。在此著作中,布莱克记录了煅烧石灰石会放出一种气体,同时石灰石质量减轻,而这种气体又可以被石灰水吸收重新生成石灰石,看来这种气体是固定在石灰石中的,所以布莱克称之为固定气体。他又把生石灰溶于酸,倒入碳酸碱也能得到石灰石,这证明碳酸碱中也含有固定气体。布莱克注意到固定气体与普通气体性质很不相同,燃烧的蜡烛在其中会迅速熄灭,动物在其中会死亡,看来它是气体家族中的新成员。
4. seo优化这几天的成果
真正操作起来一年多了,有的时候我就是执行力不够.搜索引擎优化这个行业绝对是大热门,跟着电子商务市场的不竭壮大,我相信搜索引擎优化优化这个行业必定会越来越吃香.我早就说过,搜索引擎优化优化最重要的是实践.你不要看他常识点就那么一些,可是真正要把一个站做起来,除了时间,还要看你的经验,而经验正是从实践中来的.
说到搜索引擎的老迈,毫无疑问是google.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人性化上,谷歌绝对是技击中的易经筋.当你进修了搜索引擎优化优化的常识并亲自操作某个词时,磨练你的方式是否正确,搜索引擎优化优化的是否合理时,你必然要用谷歌搜索本身磨练一下.
我这几天重点优化了3个词:拿钱网,中文,八赚堂.拿钱网的网络指数在200以上,优化好还是有一些价值的.后2个词网络指数很低了,就算优化好也不必然能带来几多IP.我的目的就是不竭测试我的搜索引擎优化优化方式是否正确.如果确认正确,那热词就也可以这么做了.等热词做上去,流量就有了.
看看我这几天搜索引擎优化优化的功效吧.我们用事实措辞:
1拿钱网:我随便写了4个关于拿钱网的帖子,此刻google搜索拿钱网,我的一个帖子已经在第二页
2中文网赚:靠一个帖子也已经进去第3页
3八赚堂:没有什么难度的新词,随便写了一个帖子已经排在了第一页.
5. 低碳生活预期成果形式、
基本概念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低碳生活宣传海报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 二氧化碳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转向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 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在中国,年人均CO2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虽然是新概念,但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 个人意识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 林业碳汇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来这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植物叶片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土里的无机盐和水分,释放氧气通过筛管把制造的有机物再运送到土里,土里的真菌和细菌再把有机物分解,从而产生物质循环,对于低碳方面来说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低碳生活的核心内容是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以及多节约。 编辑本段背景温室气体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 “受伤”的地球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中的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 物种减少美国媒体2009年12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机。 第一,过敏加重,研究显示,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的逐渐升高,花期提前来临,让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过敏加重。 第二,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袖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生物形体在变小,这从苏格兰羊身上已现端倪。 第三,肾结石增加,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 第四,外来传染病暴发,水环境温度升高会使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登革热、疟疾和脑炎等时有暴发。 第五,夏季肺部感染加重,温度升高,凉风减少会加剧臭氧污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第六,藻类泛滥引发疾病,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二氧化碳会使温室效应加剧,因此算作大气污染物之一。但在通常条件下空气质量预报中不报二氧化碳的浓度。此外,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50%的时候会引起窒息,所以应当避免到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地方去(例如储藏蔬菜的地窖),在去这些地方前要先通风。 编辑本段实行方式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2009年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纵然世界各国仍旧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 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告诉《生命时报》:“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任官平强调,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6. 麦克斯韦在气体理论方面有什么成果
1879年,麦克斯韦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气体理论方面。他利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导出了分子运动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这一成果可以看作经典统计物理学的起点。除此之外,麦克斯韦还进一步发展了哈密顿关于矢量分析和符号微分算子运用合理性的理论等等。
7. 试验成果
(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能够使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
通过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搞清了注入的液态CO2在井筒内的相态分布,系统分析了注入井、采出井动态变化特征。
1.应用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技术,搞清了CO2在井筒内的相态分布
为搞清液态CO2在井筒内的相态、温度、压力变化情况,在正常注入的情况下,录取了井筒内的压力、温度梯度资料。从测试结果看,液态CO2大约在1300m开始气化,气化后放热使温度梯度增大,压力梯度减小。井底压力为29.5MPa,折算井筒中液态CO2平均比重(相对密度)为0.89;井底温度63.8℃,比油层温度低22℃左右(图6-21)。
图6-21 压力、压力梯度曲线
2005年4月,对注气井进行了压力降落试井,累计关井576h,压力从29.85MPa下降到28.95MPa,压降速度为0.0016MPa/h。用有限导流垂直裂缝模型和均质径向流油藏模型解释的结果见表6-30。两种解释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井筒储存系数很大,油藏渗透率很低((1.26~1.28)×10-3μm2),属特低渗透油藏。表皮系数低于-5.9,说明注入的CO2对近井地带地层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表6-30 注入井芳188-138试井资料解释结果
2.注气压力较低、油层吸气能力较强
未压裂的芳188-138注气井自2004年7月以来,平均日注液态CO220~40t;注入压力表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由2004年7月的13.0MPa下降到2007年的10.5~11.0MPa。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随着2口见气较早的井(芳190-136,芳190-140井)气油比上升,注气井注入压力下降幅度有所加快,与室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未压裂的注气井在日注液态CO220~40t(相当于日注水40~70m3)的情况下,比州2试验区压裂投注的注水井(平均日注水30m3左右)注入压力低5MPa左右。
另外,从州2试验区注水井与芳48注气试验区注气井霍尔曲线对比情况看(图6-22),未压裂的注气井注入能力是压裂投注注水井的4.8倍。可见,扶杨油层注气压力较低,吸气能力较强。
图6-22 州2与芳48试验区霍尔曲线对比
3.采出井见到较为明显的注气效果
试验区于2002年12月投产,截至2007年底累计注气20674t(0.413PV),累计注采比为2.93;累积产油9690t,采出程度6.09%,采油速度0.90%;综合含水7.0%。
(1)注CO2驱油渗流阻力小,油井见效快
由于CO2具有黏度和密度小的特点,注CO2驱油渗流阻力小,注气井和采油井间压力分布与注水驱高渗透油藏类似,注气井和采油井井底压力损失小,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大,从而使特低渗透油藏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
试验区正常注气后,大致3个月左右,渗透率相对较高的芳190-136和芳190-140井陆续见到注气效果,日产油稳中有升。而与之邻近的州2注水开发试验区自投产以来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未见到受效显示。如芳190-136井,2004年8月开始受效,日产油上升,到2005年7月上升到最高点2.5t/d,随后受见气影响,产量逐渐下降(图6-23)。
图6-23 芳190-136井日产油曲线
(2)产量恢复程度较高
试验区5口油井中,芳188-137井未压裂直接投产,初期日产量0.02t,其余4口井均为压裂投产,见效后产量恢复程度为44.1%~71.0%(表6-31)。2006年1月试验区产量恢复到最高,日产量达8.3t,产量恢复程度达61%。注气累计增加原油占总产量的57.8%。
表6-31 芳48试验区见效情况分析
受效高峰期的采油速度高达1.89%,平均采油强度0.25t/d·m,是相邻注水开发区块的3倍以上。分析油井受效较好,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气驱控制程度高(100%),试验区只选取了主力层(FⅠ7)注气,该层为分布稳定的河道砂体,连通较好,气驱控制程度高达100%;二是注入速度高,2004年7月以来,试验区注入速度保持在0.15~0.18PV/a,使油井见到了较好的气驱效果。
(3)油井见气后产量呈双曲规律递减
根据试验区进入产量递减阶段以来的实际产量(图6-24),进行拟合求解,得出试验区日产油量呈双曲递减规律,递减指数2.371,R=0.9980。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式中:qt为开始递减第t月时日产量;qi为递减前日产油;Di为初始递减率。
图6-24 实际日产油与计算日产油对比
(4)见气井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较高
2005年4~6月,对注气井组进行了整体试井,芳190-136和芳190-140井关井末点压力分别为11.6和13.1MPa,明显高于其余3口井(表6-32)。由于这两口井为试验区的主要见效井,随着油井见气后地层压力上升;芳188-137井尽管井距较近,但由于该井未压裂,且受效较差,压力恢复曲线表现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储层特征;关井15d最高压力仅3.6MPa。
表6-32 注气试验井组试井资料解释结果
(二)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有效指导了气驱试验的分析与调整
1.气体示踪剂监测技术
2006年5月,以室内实验为基础,优选了性能稳定的F6气体为示踪剂,并进行了矿场试验,监测结果见表6-33。从表中可以看出,注入气体向芳190-140井推进速度最快(5.45m/d),芳190-136井次之(3.13m/d),芳188-137井较慢(0.99m/d),芳187-138井未见气,芳190-138井见气较晚,未检测到示踪剂。
表6-33 芳188-138井注气气体示踪剂(F6)监测结果
从示踪剂峰值看,芳190-140井最高(20792μg/m3),芳190-136井次之(256μg/m3),芳188-137井尽管见到示踪剂最早,但峰值最低(61μg/m3),表明注入的示踪剂优先向渗透率较高的芳190-140井运移,其次为190-136井和188-137井。示踪剂峰值高低与储层物性和气油比高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微地震气驱前缘监测技术
微地震法气驱前缘监测技术基于地球物理、岩石力学、信号处理及震波传输等理论和油田生产实际情况,通过监测注气引起微裂缝重新开启及造成新的微裂缝时产生的微震波,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一步确定监测井的气驱前缘、注入气波及范围和优势注气方向,为注气方案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8月对注气井组进行了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图6-25),结合该井的注入数据及测井等资料,取得了以下认识:
一是CO2气驱存在主、次流两个方向,主流方向呈东南164.6°及西南260.8°两个走向,次流方向略呈北偏东43.3°走向。
二是CO2气驱前缘波及面形状呈不规则的“Y”字型,分析气驱前缘形态主要受该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注入CO2气推进速度不均匀,在东南及西南方向CO2气推进速度较快,在北西及北偏东方向的CO2气推进速度次之;而其他方向的CO2气推进速度相对较慢。
三是CO2气驱前缘波及面积约为7.6×104m2。
四是芳190-140井和芳190-136井位于CO2气驱前缘的两个主流方向上,为主要见效井;芳188-137井为次要见效井,因为CO2气驱前缘向前发展的趋势明显且已接近该井;芳187-138井处在气驱前缘的次流方向上,但由于该井距气驱前缘相对较远,受效也不明显;芳190-138井的方向气驱前缘推进较慢,未见到注气效果。
3.脉冲注气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通过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搞清了扶杨油层非均质特征。为防止CO2气大量突破后造成资源浪费,改善注气驱油效果,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优选了脉冲注气方案(注气时关突破井,停注时突破井恢复生产)为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效果。
设计了6套方案,考虑了不同的注入速度、注入量和脉冲周期(表6-34)。
图6-25 微地震测试结果
表6-34 脉冲注气方案设计参数
注:5∶2表示关生产井注气5个月,然后停注采油2个月。
从各方案预测的开发指标(表6-35)可以看出,脉冲注气开发效果主要与注气速度、注气量及脉冲持续时间有关。综合考虑,持续高速度大排量脉冲注气效果较好。
表6-35 脉冲注气开发指标预测结果
综合以上方案预测指标,采出程度最高的是方案F106,交替周期为6个月(注4个月,停注后采出2个月)。因此优选方案F106(注气速度为40t/d,注4个月,停注后采出2个月)为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优选结果,2006年开展了脉冲注气试验,先后分3个段塞注入液态CO25239t。取得了以下认识:
一是注气压力略有下降。2006年脉冲注气后,前面两个段塞,日注气量在37t左右,注气压力稳定在12.5MPa左右;最后一个段塞注入时,注气压力下降到11.5MPa,下降了1.0MPa。说明注气井有较强的吸气能力,井组之间有较好的连通关系,停注期间采出井开井,恢复注气后注气压力有所下降。
二是见气井开井后,气油比下降,CO2利用率明显提高。以芳190-136井为例(图6-26),该井2006年5月因出气量大关井,焖井一段时间后,于2006年9月恢复生产。气油比由465m3/m3下降到130m3/m3。之后持续生产,气油比逐渐上升到2007年4月份的337m3/m3,比见气高峰期低210m3/m3。表明通过脉冲注气减小了注采压差,改变了地层流体的液流方向,使见气井出气量大幅度减小,降低了气油比,提高了CO2利用率。
图6-26 芳190-136井气油比变化曲线
另外,为进一步减少油井生产过程中造成的CO2损失,对油井开井制度进行了优化。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的产量变化情况见图6-27,关井3d后恢复生产1d的产量最高。优选确定了关3d开井1d的生产工作制度,平均日产油1.0t左右。其余3口见气井与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的产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也执行了关3d开井1d的工作制度。
图6-27 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产量变化曲线
可见,通过脉冲注气和油井生产制度优化,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三)气油比分析技术进一步验证了芳48断块为非混相驱
1.气油比分析技术
气油比是评价注气驱油效果和效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由于芳48注气井组产量低,无法现场测试生产气油比。因此,我们通过对采出气的组分变化分析,对生产气油比进行了估算,在现场得到较好应用。
设原始气油比为GOR1,目前气油比为GOR2,CO2气未突破时地面气组成为y1i,其中CO2的摩尔含量为y1CO2,注入CO2气组成为y2i,CO2摩尔含量为y2CO2。设地面条件下气的摩尔体积为M(mol/m3)。那么未突破时采出1m3油时,采出气为GOR1m3;CO2突破后采出1m3油时,采出气为GOR2m3。采出气的摩尔数分别为:GOR1/M;GOR2/M。突破后的气相当于未突破时的气混入了一定量的CO2气,那么对采出1m3油来考虑,见气前后采出气中的非CO2气组分的摩尔量是相等的,因此有: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因此气突破后的气油比GOR2为: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利用该公式计算了芳188-137井、芳190-136井、芳190-138井、芳190-140井的气油比,2007年底,4口井的气油比在117~273m3/m3(表6-36)。
表6-36 4口见气井2007年底气油比计算结果
2.芳48断块非混相特征分析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混相驱的驱油效率远高于非混相驱,而注气开采的驱油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驱替压力。只有当驱替压力高于最小混相压力(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MMP)时才能达到混相驱替。也就是说,混相驱和非混相驱应用的界限就是最小混相压力。我国多数油田由于原油性质较差,达不到混相条件,只能是非混相驱替。在矿场实际过程中可通过气油比的变化特征判断混相或非混相驱替。
非混相驱替过程中,注入孔隙体积与气油比的关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气油比变化不明显,第三阶段气油比急剧上升。即气体突破前,气油比基本不变。突破后,气油比有所增大,但由于建立了油气混合带,随之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台阶,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气油比才迅速增大(图6-28)。也就是说,在气油比迅速上升之前存在一个明显的过渡性台阶。图6-28所对应的实验压力为20.6MPa,比混相压力(29MPa)低8.4MPa,为非混相驱替。
图6-28 芳48非混相驱长岩心实验压差、气油比变化曲线
混相驱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变化规律则明显不同。由于混相驱替建立的油气混合带较窄,因此,采出端见气后,气油比迅速上升(图6-29),中间没有明显的过渡带。图6-29对应的实验压力为50MPa,比混相压力(29MPa)高21MPa,为典型的混相驱。
图6-29 芳48混相驱长岩心实验压差、气油比曲线
根据室内实验得出的混相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变化规律,为芳48试验区的混相特征分析提供了依据。
试验区见气较早的芳190-136井的气油比变化曲线见图6-26。该井于2005年3月见气,之后气油比逐渐上升,到2006年8月气油比达到最高(600m3/m3左右),这期间共注气11500t,折算地下体积0.23PV,后期由于采取脉冲注气使气油比明显下降。根据室内实验得出的混相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判断标准,芳48试验区为典型的非混相驱。
(四)腐蚀状况监测表明,地面及井下管柱无明显腐蚀,满足了开发需要
2006年9月,开展了注气试验区腐蚀现状调查研究。对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线进行了实验室分析,并对这2口井安装了腐蚀试验试片。另外,在芳190-138井油套环空内放置了J55钢腐蚀试验试片,进行井下腐蚀状况监测,取得了以下认识:
1.地面管道无明显腐蚀现象
从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道直管段及弯头部分剖开后的外观情况看,管道基本完好,内表面无蚀坑、破损、裂纹等现象,未见有明显腐蚀现象发生。2006年9月28日在这2口井的地面管线内部放置20#钢腐蚀试验试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试验周期47d,除去表层油污后,仍可见金属光泽,试片表面无蚀坑、破损等现象,在试验期内腐蚀挂片未见有明显腐蚀现象发生。
2.井下试片腐蚀现象不明显
2006年9月28日,在芳190-138井油套环空内放置J55钢腐蚀试验试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试验周期47d,也未见腐蚀现象发生。
3.腐蚀速率评价
芳48断块注气试验井组现场腐蚀试验分析结果见表6-37。地面和井下试片均未见明显腐蚀,介质腐蚀性等级为低级,平均腐蚀速率为0.0028~0.0032mm/a。
表6-37 芳48断块典型介质现场腐蚀试验结果
分析芳48注气试验区地面及井下管柱腐蚀较弱,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油井含水率低。芳188-137井、芳190-138井基本不含水,芳190-140井含水也在10%以下,这是试验井腐蚀较弱的主要原因;二是试验周期短,对腐蚀试验效果有一定影响。
(五)结论及认识
1)CO2驱油技术能够使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作为一项难采储量动用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室内实验测得扶杨油层最小混相压力为29MPa,比原始地层压力(20.4MPa)高8.6MPa,结合现场试验气油比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表明,芳48断块CO2驱油为非混相驱。
3)室内可行性评价实验和油藏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研究,较好地指导了试验方案优化设计,矿场试验表明,方案符合程度较高。
4)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技术搞清了井筒中CO2的相态分布特征;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揭示了扶杨油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有效指导了气驱试验的分析与调整。
5)脉冲注气结合油井工作制度优化能够有效解决因储层非均质性强引起的油井受效不均衡,提高了CO2利用率;CO2吞吐作为注气驱油的一项引效措施,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6)注CO2驱油实现了特低渗透扶杨油层的有效动用,主要表现在油井见效快、产量恢复程度高,见效高峰期的采油速度是同类型注水开发区块的3倍以上;油井见气后产量呈双曲递减。
7)适合CO2驱油的撬装注气装置、KQ65-35-FF注入井井口、油管防腐和油井防气工艺技术,基本满足了试验区开发需要。
8)油藏深部封窜技术抑制了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影响,可作为提高注入气波及体积、改善注气开发效果的储备技术。
8. 机房气体防火方案优化后, 是否需要重新审批还只是报备就可以了
护的建筑环境而实施的综合工程。
机房工程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机房工程涵盖了建筑装修、供电、照明、防雷、接地、UPS不间断电源、精密空调、环境监测、火灾报警及灭火、门禁、防盗、闭路监视、综合布线和系统集成等技术。
建设思想
整体机房工程:将机房设备、监控设备、强弱电系统、数据
9. 年水资源规划及其优化成果分析
7. 4. 1 2010 年水资源规划及规划模型优化的必要性
黄河水利委员会完成的 《黑河流域东部子水系各灌区 2010 年规划月数据表》 ( 张掖地区水电处提供) ,规划张临高灌区农灌、林草、高新技术的灌溉面积分别为 65. 82×104亩、83. 69×104亩、64. 37×104亩,分别占规划灌溉面积 ( 213. 88×104亩) 的 31%、39%、30%,其中渠灌面积 176. 16×104亩、井灌面积 37. 72×104亩; 农灌、林草、高新技术的灌溉用水量分别为 4. 74×108m3、4. 61×108m3、2. 43×108m3,分别占规划灌溉用水量 ( 11. 79×108m3) 的 40%、39%、21%,其中渠灌用水量8. 57×108m3,井灌用水量 3. 23×108m3。数据表明高新技术可大量节约水资源,高新技术 21%的用水可灌溉 30%的耕地,而传统灌溉方式 40%的用水仅灌溉 31%的耕地,效果是显著的。2010 年规划工业与生活需水量 1. 29×108m3,其中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主要集中在张临高三县市,分别为 0. 93×108m3、0. 13×108m3,农村人畜用水 0. 22×108m3。2010 年规划张掖地区工业与生活用水仅占总用水量( 13. 08×108m3) 的 10%,农业与生态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 90% ( 表 7. 13~表 7. 15) 。
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0 年规划张掖地区总用水量为现状用水量 ( 17. 23×108m3) 的 76%,即规划实施后每年可节约水资源 4×108m3。但 2010 年规划在不同保证率来水量时,灌区灌溉用水量及正义峡河道分配水量能否满足,如何能最大限度地给予满足,以及对河水入渗、地下水溢出、河道径流有何影响等问题,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能通过水资源规划模型优化得以解决。
7. 4. 2 规划模型的资料准备
水资源规划仅考虑近期 ( 2010 年) 不同保证率莺落峡来水量的各灌区用水量与正义峡河道下泄量等优化问题,2010 年规划数据与参数主要依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黑河流域东部子水系各灌区2010 年规划月数据表》 确定。
现状水平年 ( 1999 年) 干支斗渠有效利用系数和井水利用系数已比较高,2000 年和 2001 年渠系利用系数基本稳定、略有下降,考虑到地下水补给量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干支斗渠有效利用系数不宜再提高,故 2010 年渠井水有效利用系数取现状水平年的值,并依此确定 2010 年的灌溉定额; 2010 年灌溉面积不宜再扩大,应以现状灌溉面积为限量值;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首先满足生活与工业用水,故农灌地下水可用水量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减去工业生活需水量,以此值为农灌开采量的限量值。
表 7. 13 2010 年规划农灌、林草、高新技术灌溉面积和用水量表
注: 农灌*指传统灌溉方式,不含高新技术灌溉。
表 7. 14 2010 年规划渠、井灌溉面积和用水量表
表 7. 15 2010 年规划工业与生活需水量表
表 7. 16 水资源规划模型 2010 年规划数据与参数表
水资源规划模型 2010 年规划数据与参数列入表 7. 16,规划模型所需灌区两季灌溉比例系数、现状干渠引水量 ( 限量值) 、现状地下水开采量与开采影响系数、现状地下水溢出量、不同保证率的河道来水量和径流量及正义峡分配水量 ( 限量值) 等数据与参数已列于表 7. 2~表 7. 7。
地下水溢出量目前仍处于衰减态势,根据数值模拟地下水溢出量 10 年衰减率在 4% ~12%之间,平均衰减率为 8%。现状地下水溢出量为 9. 15×108m3/ a ( 表 7. 7) ,规划年 ( 2010 年) 地下水溢出量按衰减率8%计算为8. 42×108m3/ a。规划年各区段溢出量与月溢出量可按表 7. 7 中的地下水溢出量乘以 0. 92 折算,并以此计算结果作为模型中的地下水溢出量 ( T) 参与水资源规划。
莺落峡到大桥之间河水入渗量按非线性统计关系计算,可将非线性方程分莺落峡—草滩庄—大桥两段直接写入河泉节点水量平衡方程。
7. 4. 3 规划模型优化结果与分析
将上述表列数据与参数按不同保证率代入水资源规划模型,运行规划模型可给出不同保证率的灌区用水、干渠引水、地下水溢出与河水入渗、河道径流和正义峡下泄等优化结果,并可进行各种来水量的水资源分析研究。
7. 4. 3. 1 人工绿洲 ( 灌区) 用水与干渠引水
2010 年各灌区用水与干渠引水优化结果列入表 7. 17、表 7. 18,绘制的分析曲线见图 7. 14 ~ 图7. 17。不同保证率的各灌区用水基本上均能满足,仅保证率 98% 的新华灌区年缺水 0. 32×108m3,规划面积由 14. 43×104亩减少为 9. 12×104亩,减少 37%; 新华灌区缺水的原因是梨园河来水不足,但保证率 98%的西干和甘浚两灌区还有地下水开采潜力 0. 385×108m3,可通过增开西干和甘浚两灌区地下水,将调剂出的西总干渠水量配送梨园河灌区,以满足新华灌区的灌溉需水量,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涉及灌区间行政隶属等方面的制约需要协调。可见实现黑河干流统一管理与调配水源 ( 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 ,对灌区用水、节水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图 7. 14 2010 年灌区规划地下水开采量与渠道引水量曲线
图 7. 15 2010 年不同保证率地下水总开采量与渠道总引水量曲线
表 7. 17 2010 年灌区开采量与渠道引水量优化成果表
注: * 仅保证率 98%的新华规划面积为 9. 12×104亩,其他保证率和所有灌区规划均达到限量灌溉面积,开采量与引水量保证率 2%、10%、25%的规划结果与多年平均的规划结果相同。
表 7. 18 2010 年干渠引水量优化成果表
注: ZU 为引水限量扩大系数 ( ∞为无约束) ; 西总干渠 R10= 0. 5,R17= 0. 5; 同灌一个灌区或同地引水的干渠合并; 渠道引水量保证率 2%、10%、25%的规划结果同多年平均规划结果。
图 7. 16 2010 年干渠限量引水量与规划引水量曲线
图 7. 17 2010 年不同保证率干渠引水量曲线
中游地区灌区用水大户是张掖灌区,灌溉面积 102. 73×104亩,年用水量 ( 5. 66~5. 74) ×108m3,其中开采地下水 ( 0. 52 ~ 0. 99) ×108m3,渠道引水 ( 4. 67 ~ 5. 22) ×108m3,地下水占总用水的比例为 10%~17%,毛灌溉定额为 551~559m3/ 亩; 临泽灌区次之,灌溉面积 68. 55×104亩,年用水量 ( 3. 49~3. 84) ×108m3,其中开采地下水 ( 0. 38 ~ 0. 72) ×108m3,渠道引水 ( 2. 78~ 3. 46) ×108m3,地下水占总用水的比例为 25%左右,毛灌溉定额 509 ~ 561m3/ 亩; 高台灌区最小,灌溉面积 40. 07×104亩,年用水量 2. 31×108m3,其中开采地下水 ( 0. 90 ~ 0. 91) ×108m3,渠道引水 ( 1. 40 ~ 1. 41) × 108m3,地 下 水 占 总 用 水 的 比 例 高 达 61%,毛 灌 溉 定 额 576 ~577m3/ 亩。
高台灌区地下水用水比例高是其地处张临灌区下游的结果,张临灌区用水后因剩余河流水量不足迫使高台灌区增开地下水,这与张临高灌区的灌溉现实是吻合的; 尽管这是迫不得已的,但它对降低高台灌区过高的地下水位以减少蒸发消耗和改良盐碱地都是有益的,同时该河段地下水溢出量小,对整个河道溢出量的影响也较小。
各灌区地下水开采量与干渠引水量,保证率 2%、10%、25%的规划结果与多年平均的规划结果相同,平、枯水年 ( 保证率 50%~98%) 的规划结果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出现在西干和甘浚及梨园河灌区,是梨园河平、枯水年来水量小不能满足灌区需水量,通过加大西总干渠引水量进行水量调配的必然结果。模型中引入了限量扩大系数,但各干渠引水量基本未超过限量值,仅梨园河东、西干渠在多年平均及保证率 50%的引水量超过了限量值,这说明规划模型具有优先使用梨园河水的优化策略。不同保证率的灌区用水量基本稳定,模型利用地下水库调节功能,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配,实现了水资源的稳定利用。
7. 4. 3. 2 地下水溢出与河道径流
2010 年各河段地下水溢出 ( 负值为河水入渗) 与河道径流优化结果列入表 7. 19、表 7. 20,绘制的分析曲线见图 7. 18~图 7. 22。
不同保证率的河水入渗量变化较大,这与河水径流快、径流量变化大有关; 莺落峡来水量的保证率为 2%~98%时,对应莺落峡到大桥河水入渗量为 ( 4. 79~4. 03) ×108m3/ a,张掖盆地河水总入渗量为 ( 6. 09~4. 19) ×108m3/ a,河水入渗量均随保证率的提高而降低。不同保证率的地下水溢出量基本稳定,主要与地下水径流速度慢、补排的滞后性及储存量的调节作用等有关; 大桥到正义峡河段地下水溢出量 ( 7. 14 ~ 7. 53) × 108m3/ a,张掖 盆地地下水 总 溢 出 量 ( 8. 15 ~ 8. 54) ×108m3/ a。
地下水溢出量在不同河段变化很大,最大溢出段在大桥到塘湾河段,溢出量( 5. 71~6. 09) ×108m3/ a,占总溢出量的 71%; 最 小 溢 出 段 在 马尾 湖 到 正 义峡 河 段,溢 出 量 为 ( 0. 09 ~ 0. 10) ×108m3/ a,仅占总溢出量的 1. 2%; 地下水累积溢出量从大桥到正义峡沿河道呈现快速增长—慢速增长—极缓慢增长的变化特点。
表 7. 19 2010 年河流节点间地下水溢出量优化成果表
表 7. 20 2010 年河流节点径流量优化成果表
注: * 为已知数据,山丹河与九眼泉源头水量为 0。
图 7. 18 2010 年不同保证率地下水溢出量曲线
图 7. 19 2010 年地下水区间溢出量沿流程变化曲线
图 7. 20 2010 年地下水累积溢出量沿流程变化曲线
图 7. 21 2010 年不同保证率河道节点径流量过程线
图 7. 22 2010 年各河流节点径流量保证率线
不同保证率的河道径流量沿流程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河段的径流增长率或衰减率有一定的差异。莺落峡—大桥为河道径流快速减少河段,河道径流衰减率随保证率的提高而增大,草滩庄之上主要受渠道引水控制,径流衰减率较大,为 30%~69%; 草滩庄之下主要受河水渗失影响,衰减率相对较小,在 15%~52%之间。大桥—正义峡的河道径流受渠道引水与地下水溢出双重因素控制,因引水量与溢出量在不同河段的差异,使其影响下的河道径流呈现增长与衰减的交替变化规律; 大桥—塘湾河段,地下水溢出量远大于渠道引水量,河道径流呈较快增长变化,特别是大桥—高崖河段增长率高达 32%~282% ( 随保证率的提高而增加) ,高崖—塘湾河段增长率变化在2% ~ 6%之间; 塘湾—正义峡河段,因渠道引水量略大于地下水溢出量,河道径流总体呈慢速减少变化,其中塘湾—芦湾墩河段径流衰减率 1%~8%,芦湾墩—马尾湖河段径流衰减率 ( 或增长率)在零附近变化,马尾湖—正义峡河段径流衰减率为 1%~3%。
不同保证率河道径流沿流程的变化规律的一致性,反映了河道径流对来水量的依赖性; 河道径流量的变化体现的各影响因素强弱的变化,说明通过控制渠道引水可改变河道径流,当然改变河水入渗或地下水溢出同样会影响河道径流。
不同河流节点的径流量与保证率关系曲线的形态基本类同,河流节点径流量随保证率的提高均呈减少的变化特征,但各河流节点的平均减少率都有一定的差异,莺落峡、草滩庄、大桥、高崖、唐湾、芦湾墩、马尾湖、正义峡八个河流节点的减少率分别为 52%、78%、88%、65%、65%、65%、65%、66%。与莺落峡相比,其下游河流节点径流量的减少率有所增大,因不同保证率的河水入渗量与地下水溢出量变化不大,说明高保证率的河道径流受渠道引水影响更大,这是在枯水年份渠道引水时要特别注意的。
7. 4. 3. 3 正义峡河道下泄量
2010 年正义峡河道下泄量等优化结果列入表 7. 21、表 7. 22,绘制的分析曲线见图 7. 23 ~ 图7. 25。不同保证率的各期正义峡河道下泄量与其相应限量值 ( 即分配水量) 对比,全年所有保证率水平年的下泄量均能满足分配水量,多下泄 ( 0. 60~3. 73) ×108m3; 春夏灌期 ( A) 在保证率90%水平年的下泄量不能满足分配水量,少下泄 0. 12×108m3,其他保证率水平年均能满足分配水量,多下泄 ( 0. 10~3. 17) ×108m3; 夏冬灌期 ( B) 在保证率 50%水平年的下泄量不能满足分配水量,少下泄 0. 81×108m3,其他保证率水平年均能满足分配水量,多下泄 ( 0. 22 ~ 2. 84) ×108m3;非灌溉期 ( C) 所有保证率水平年的下泄量都不能满足分配水量,少下泄 ( 0. 59~1. 43) ×108m3。
表 7. 21 2010 年正义峡下泄量优化成果表
表 7. 22 2010 年不同保证率各期水量优化成果汇总表
正义峡全年下泄量能够满足分配水量,反映了张掖盆地节水规划 ( 即降低灌溉定额) 实施后是有明显效果的。灌溉期 ( A、B) 下泄量基本能满足分配水量,但不同保证率水平年的多下泄水量变化较大,说明莺落峡来水量年内水量变化的随机性对正义峡下泄量的年内分配有显著影响,这在水资源管理和统一调配时是要给予重视的; 可利用地下水库多年调节功能,通过多开或少开地下水消除来水量的随机变化给下泄量带来的影响,从理论上这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是有难度的,涉及来水量的实时预报和下泄量的准确预测及调度等多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非灌溉期( C) 在所有保证率水平年的下泄量都不能满足分配水量,这可能与分水方案该期的分配水量设置“高”有关,因为这时期模型中没有设置干渠引水,河道下泄应为自然下泄; 事实上该期干渠仍有少量引水供平原水库蓄水,河道下泄量还会再少一些。
正义峡全年及灌溉期 ( A、B) 的下泄量总体上随保证率的提高而减少,但保证率 50%水平年的 A、B 两期下泄量出现了 “异常”,这是该水平年 A 期来水量较其他水平年偏高、B 期来水量较其他水平年偏低造成的,同样也说明了来水的年内变化对下泄有显著影响; 不同保证率的非灌溉期 ( C) 下泄量基本稳定,这与该期河道径流基本不受降水及渠道引水影响有关,下泄量基本反映了南部山区地下水泄出及张掖盆地地下水溢出在不同保证率水平年的变化情况。
图 7. 23 2010 年不同保证率正义峡下泄量与其限量对比曲线
图 7. 24 2010 年不同保证率正义峡各期下泄水量曲线
图 7. 25 2010 年各期不同保证率水量对比曲线
7. 4. 4 规划模型优化有关问题的讨论
7. 4. 4. 1 正义峡下泄量约束问题
模型中采用了 “全年与季节 ( A、B、C) 下泄量最大可能同时满足分水方案”的目标函数max = D1+D2,以及 “全年与季节下泄量至少有一个满足分水方案”的约束条件 D1+D2≥1。优化结果是在灌区灌溉需水量基本能够满足的情况下,丰水—枯水年的 0、1 决策变量 D1= 0、D2= 1,即仅能保证全年下泄量满足分水方案,不能保证季节下泄量满足分水方案。
如果采用 “全年与季节下泄量必须同时满足分水方案”的约束条件 D1+D2= 2,则规划模型在丰水—枯水年是无解的,因为 C 期的河道下泄水量无法满足分水方案; 如果进一步解除 C 期的约束 ( 即 C 期下泄量无约束) ,规划模型优化结果必然是 “全年与季节下泄量同时满足分水方案”,而灌区灌溉需水量在保证率 50%、90%水平年不能够全部满足及保证率 98%的新华灌区需水量不能满足,原因是保证率 50%、90%水平年的 A、B 两期莺落峡来水量出现了 “异常”及保证率98%的梨园河来水量不足。这些问题都可通过利用地下水库多年调节功能加以解决。
显然,只要去掉非灌溉期 ( C) 的正义峡下泄量的约束,规划模型优化结果基本上可同时满足灌区灌溉需水量及全年与灌溉期正义峡下泄分配水量。
7. 4. 4. 2 地下水溢出量衰减问题
模型是在现状 ( 1999 年) 地下水溢出量 ( 表 7. 7) 的基础上,按 10 年平均衰减率 8%折算溢出量进行 2010 年规划的,2010 年地下水溢出量较现状将减少 0. 73×108m3。
1999 年到 2010 年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制约很难准确预测,故很难确切把握地下水溢出量变化的发展趋势。如果 1999~2010 年地下水补给量保持现状基本不变,而地下水溢出量仍是要衰减的,根据数值模拟计算 ( 表 4. 39) 2010 年地下水溢出量较现状减少 0. 35×108m3。事实上,补给量还可能将进一步减少,因此在规划模型中将地下水溢出量减少了 0. 73×108m3,尽管不很准确,但毕竟考虑了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带来溢出量衰减的影响。
如果 1999~2010 年地下水补给量有很大的变化,将会对地下水溢出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可参见 “补给量对溢出量的影响”( 表 4. 37) 。当未来补给量是增大的,无疑会对正义峡下泄量产生有益的影响; 当未来补给量是减小的,其对正义峡下泄量的影响将取决于减小的程度。2010 年规划的正义峡下泄量较分配水量有一定的余地,只要地下水溢出减少量不大,就不会对正义峡年下泄量产生大的影响,但会对年内各季下泄量产生较大影响。
实现水资源规划目标,不仅需要降低干渠 ( 灌区) 引水量,而且需要控制地下水溢出量的衰减,要从根本上控制地下水补给量的持续性减少,这些仍然是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而常抓不懈的工作。
7. 4. 4. 3 地下水库调节作用发挥问题
张掖盆地地下水库容积储存量巨大,含水层每 10m 厚度即储存地下水量 78×108m3( 面积7802km2、给水度 0. 1) ,具有很强的多年调节功能; 充分发挥地下水库的调节作用,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灌区灌溉需水量,也可最大程度地保证正义峡河道下泄水量,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规划模型计算时长为 1 年,年内划为 3 个时段,规划模型各方案的优化结果,都在该时间尺度内已充分利用了地下水库的调节功能,将地表水与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互为补充、联合调度,使水资源得以充分而合理的利用,满足了规划的各方面要求,实现了规划预定目标。
受规划模型计算时长的限制,对地下水库的多年调节功能未能得以发挥,也就出现了模型中水资源在个别保证率年、个别时段不能全部满足灌区灌溉需水量或正义峡夏冬灌期 ( B) 分配水量的情况; 这些因莺落峡来水量的随机性变化,使个别保证率年、个别时段出现的来水量 “异常”,都能通过加长规划模型计算时长,利用地下水库多年调节功能得以消减,从而全部满足灌区灌溉需水量或正义峡灌期 ( A、B) 分配水量。
10. 真正判断流程是否优化及优化成果的人是
通过财务报表看是否降低了成本,通过质检看是否成本低了,品质也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