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君子要有哪些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这里,谨根据个人理解并参考相关专家学者的归纳概括,将中华传统美德里,对“君子的美德”归纳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 1.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行标准。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的特征。“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的扩展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2.精忠爱国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这种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爱亲爱家爱乡情感的升华。由此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爱国的精神和气节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机存亡之际,各族人民都站起来反抗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战国时期的屈原的爱国情怀;南宋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南宋陆游病危之际仍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清末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3.克己奉公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克己奉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中国伦理道德历来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奉公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但它并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它是否合乎道德。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中国人历来以“廓然大公”“天下为公”作为价值理想。中国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基本精神都是一个“公”字。在这种精神培育下,我国历史上出现无数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 4.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作为道德规范,有“礼制”、“礼节”、“礼仪”、“礼貌”、“礼让”,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礼”和“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仁礼兼备是道德教育中需要特别提倡的。 5.诚信知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立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信”、“报”的品德。“诚”即真实无妄,其基本含义是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正如《中庸》所说:“不诚无物”。“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中国传统美德把“信”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报”即知恩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原理与机制。孔子把“孝”的准则诉诸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同样“忘恩”、“忘本”、“负义”必然会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中,“知恩思报”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6.先义后利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培养“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宋、明理学家得出“利在义中”、“义中有利”的结论,明、清思想家则提出“正义谋利”,这种以义为本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歌,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的“敌人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和人格的光辉写照。 7.勤劳节俭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数千年的劳动实践形成了中国人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秀品质。与此相联系,中华民族又有了尚俭的传统。对劳动者来说,“俭”就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孔子说:“与其奢也,宁俭。”他把“温、良、恭、俭、让”作为重要德目,强调节俭戒奢。老子则提出为人处世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墨家主张“节用”、“节丧”。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把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道德原则。 8.清正廉洁清正廉洁,意思为高洁、清白、廉正、俭约、公正、明察,它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备的品德。“廉者,清不滥浊也。”清白不污、纯正不苟,为“廉洁”;能辨是非、以义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约束而不贪求,是“廉俭”。“廉”的根本是取道义、去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法家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有了“廉”,便可能做到“正”。“正”的具体表现是“正直”、“公正”、“正气”。“正”即是遵循公义和道德。清正廉洁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传统美德。 9.笃实宽厚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的精神。中国传统美德崇尚质朴、朴素。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要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规范的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在待人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中国人讲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和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达到人伦的和谐与人格的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重要体现。 10.修己慎独 中国传统伦理认为“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在中国道德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国的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要求“君子”在自我独处时也要严于律己,随时随地严格按照道德标准去行动。修已慎独的修养传统培育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②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什么意思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应该整日自强不息,即使夜晚也要小心谨慎就好像如临危境,不能稍懈,这样就没有灾难了。
终日乾乾的释 义:一天都要保持自强不息面貌。乾:乾乾,通假字 ,通即自强不息。
夕惕若厉的释 义:一天到晚警惕戒惧,如同涉水过河。形容做事情谨慎小心,不敢怠慢。若:如。厉:不脱衣涉水。惕:警惕。
这句话出自《易经》。终日乾乾”和“夕惕若厉”两者缺一不可。只懂得破缺,而不勤奋去改变,只会是终日烦恼而无所得;只懂得勤奋,而不知破缺在哪,终究还是会被破缺所累。也许正是因为两者关系如阴阳一般,《周易》中才用“日”和“夕”来分别描述两句。
(2)君子成果扩展阅读:
原文: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启示:
成功者,必然时刻保持危机感,不断思考事物破缺所在,并对即将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判。如若不然,一旦危机爆发,轻者滞足不前,重者粉身碎骨。光有危机感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日夜勤勉才行。有太多人明知自己不足,却因懒惰、害怕而驻足不前,等到真的危机爆发了才后悔不已。
历史上,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奋发图强,打败越国;多年后放松警惕,将勾践放回越国,最终被勾践所灭。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开元盛世是唐朝极盛之时,后却享乐松懈,诱发安史之乱。
很多事情都是表里相反的,表面越是平淡无奇,内里越是波涛汹涌。一片祥和之下,往往危机重重。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莫要让眼前的安定害了自己。
③ 苏轼的主要成就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任、水利等技艺也有所黄献。苏轼典服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主要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土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着,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
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末、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席,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伸、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的影响。
(3)君子成果扩展阅读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往惠州,六二岁时进而贬至儋州,到六十五岁才遇放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对文学家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是饱经优患的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至海南开不是苏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④ 孔子说:“君子成就他人的好事,不促成他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这是哪句论语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朱熹 集注:“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後汉书·王梁传》:“‘君子成人之美’,其以 梁 为 济南太守。”《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又道是‘君子成人之美’,便是个漠不相关的朋友,咱们还要劝他作成这件事,何况我和他呢?”
⑤ 结合战国四君子谈谈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300字(涉及一位君子)
结合战国四君子谈谈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300字(涉及一位君子)?
⑥ 君子应该具有什么品德用亲身经历的故事来说明一下
坚持不懈,在做PPT时遇到困难,不能半途而废,要做完,最后看着自己的成果,完美的笑了。
⑦ 艺术如何成就君子人格美
摘要 真正能成为艺术家的人必定是一个生性孤独的人,好深思、爱正义、敏感,所以对事物的主体和客体有较强的认知,容易受伤害,而他们却又受到正义的鼓励作出抗争,不屈服在势力之下。他们对事物和环境的敏感性,造成他们比我们忍受更多的不如意、所以也比我们思虑得更多。这种人格的特性充分表现在他们用来躲避现实世界的艺术中,我们可以在作品中听到他们抗争的呐喊。
⑧ 君子是怎样成就千秋大业的 用古文怎么说
君子何以成大业?
登高见远假舆马以致千里,君子日日学则终成大业;
顺风闻彰借舟楫而绝江河,吾辈时时思则日臻妙境。
⑨ 解签大全查询花开今已成果富贵荣华翠你身君子小人相会合万事清吉平安
⑩ 关于古代君子高尚品德的诗或文言文
《陋室铭》,《爱莲说》
1、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
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止:语助词,无义.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
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贼寇.这是荀子处世做人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
2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晶莹如冰的心藏于内,高洁如玉壶之形现于外,比喻为人内外纯洁,品质高尚.
2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比喻清白正直之士,虽一时被诬陷,但历尽千辛万苦,其崇高品德终究会被人们认识的.现用以说明凡事经过艰苦努力,终能获得宝贵成果.
29、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朝•王冕《墨梅》)
这是通过自画的墨梅表现出作者清高绝俗的节操.
3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