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和清朝成就对比
1,文化思想
明朝的哲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是中国出类拔萃的时代,仅次于春秋战国,清朝除了个别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在哲学、思想、文化等领域是全面的大倒退。
2,制度建设
明朝的制度建设走过了明显的初创期、稳定期、发展期和变质期等几个阶段,最后走向全面崩溃,明朝的制度其实是孕育了新的发展方向,明末全社会处于一个制度大变革的前夜。清朝整合了明朝失败的教训,用最简单的愚民政策,实行全面的高压统治,使国家趋于稳定。
3,经济发展
客观的说,清朝的经济要比明朝更发达。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发展了农业和商业,这方面清朝要比明朝更为出色。不过明朝出现的私营工业在清朝被全面取缔,预示着中国必定会落后世界发展的潮流。
4,科技成就
明朝的科技成果是中国历史上进步最快的时期。清朝科技虽有成就,但是从清初渐渐落伍。也没有让科技知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
清朝末年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詹天佑是个中国第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工程之艰巨是当时世界铁路史上罕见的。
5,对外交流和国际影响力
明朝七下西洋:为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清朝: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成果衡量一般怎么写
如何衡量创新成果的3个步骤(也就是达成目标的“检讨”步骤):
1)将每一创新项目的成果与预期目标相比较,这一反馈信息可显示出创新计划和创新努力的性质和可靠性。——两个目的:发现表现良好的领域,发现自身的弱点。
2)对所有的创新努力制定一套系统化的审查制度。也就是一系列的问题。
3)将公司的所有创新成果与创新目标、公司在市场的表现和地位、整个公司的业绩相比较而作出评估。——做出了那些贡献使公司真正有所变化?打算做出什么贡献?
创新的领导地位与企业的规模不一定是等同的,这就意味着每个企业都能成为创新的领导者和标准的设立者。
任何管理都需要持久的努力和不懈的关注。
成功的企业——即向正确的市场提供正确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只顾眼前,不顾未来”,是现有企业中很难抵御的诱惑。
任何一家企业都能获取创业精神及从事创新。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经过有意识的努力。
193:如果一切照计划行事,公司以3倍的努力来从事创新,不过是一种基本的预防失败的措施罢了。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前后成果对比
根据国家级汇总的总体思路,运用平衡转换汇总的技术方法,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自治区级等指数和实际标准粮产量的相关关系,实现单元上自治区级等别和国家级等别的对应联动,从而实现自治区级等指数向国家级等指数的平衡转换,使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前后成果基本保持不变。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前后成果对比见图 3-25 ~图 3-30。
图 3-25 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分布柱状图
图 3-26 自治区级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分布柱状图
图 3-27 国家级利用等别面积分布柱状图
图 3-28 自治区级利用等别面积分布柱状图
图 3-29 国家级经济等别面积分布柱状图
图 3-30 自治区级经济等别面积分布柱状图
4. 古今中国成就对比
古代中国被西方崇拜,现在中国把西方崇拜。
——就一字之差别。
5. 论文中怎么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人的结果对比分析
学位论文一般都要引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这些年审读硕士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发现这方面有些共性的问题值得一谈。在文献综述中,可以根据文献涉及的主题、发表的时间、作者所在地区、和自己论文的关系等分类方法,对所拥有的文献进行分类描述,主要谈进行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自己对这些研究及成果的看法等。有些内容原本不属于文献综述的内容,如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近些年硕士研究生,特别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我也建议他们把本来也不多的理论基础放到文献综述里,等于是综述有关理论基础的文献。就我看到的论文中,这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看不出哪些是引用别人的资料,哪些是自己的观点(做法)或对资料做了哪些处理。除了不注明出处外,不恰当的引用方法,将引用的资料作为自己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例如,作者准备写“探究式学习的原则”,一种写法是把它作为文献综述,那就要看看别人在“原则”方面都有哪些说法,综合一下,或在分析后取一种自己认可的,作为自己论文使用的“原则”。另一种是提出一种通过自己教学实践得出的“原则”,那就要写自己是怎样得出的,与已有的原则有什么不同等等,这应该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无论哪一种写法,下面的引用资料的方法都是错误的:第X章探究式学习的原则……任长松提出了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第一条……第二条…………第十八条……引用这18条原则几乎占了7页纸,虽然写明18条原则的提出者,但仍属于不正当引用,因为这等于论文写作者将原作者的18条原则变成了自己论文的一部分。为避免上述问题出现,学位论文在资料引用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1)如果需要使用较多的已有研究成果,最好将文献综述和自己的研究过程分成两部分写作。(并不是所有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都需要文献综述,例如调查报告就不需要一定有文献综述部分)(2)引用的同一篇文献的资料不能过长。在有些规则下,引用超过30个字就需要用其他字体和不同段落区别开来,成页的应用更是不恰当。(3)注明出处。除了用双引号表明的引用(直接引用)要注明出处外,其他非直接引用的其他人观点和资料也需要注明出处。(4)文中的引文出处要和文后所列的参考书目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文中用到的资料才在文后的参考资料目录中出现。研究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理论和观点的创新并非易事,论文写作的基本教育研究能力训练实际是现阶段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硕士生的培养更是如此,否则学位论文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6. 中西科技成果的对比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西科技成果比较
问题:(10分)
(1)根据图示,指出3世纪以来中西方在科技发展史上的不同趋势。(2分)
(2)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不同趋势产生的原因。(8分)
答案】
(1)不同趋势:15世纪为转折点,中国从领先到落后,西方从落后到领先。(写出转折点15世纪1分,中西不同趋势1分)
(2)本题评分要求:能从中国与西方且选择两个时期进行全面分析,各得4分,共8分;不能较全面的或仅从一个时期分析,酌情给分或不得分。
参考:中国:15世纪以前,中国国家统一,政局长期稳定;生产力发展,农耕文明发达;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取长补短;教育和科举的发展;对外开放等。15世纪以后: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统治;闭关锁国。西方:中世纪封建割据、神学束缚等。15世纪以来,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以及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对思想的解放等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兴起。)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要正确析图,找出关键点:3世纪和15世纪;正确认识曲线图的趋势。第(2)问,要结合这一时期中西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解答。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7. 成就和成果的区别
成就:业绩,事业上优良的成效。如:一项重大的科学成就
成果: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如:成果显著
成绩:工作或学习的收获或成就;成功的业绩;有关的比赛结果;在一定阶段内学生作业的数量和质量。
8. 成果与结果的区别
成果!
成果有点带褒义,一般都是通过努力,并付出一定代价,到最后取得成功,所获得的一些成就
结果是比较中性得,不含有这个意思,一般事情到最后出现什么情况可以用结果
9. 成果比较成熟的意思
广义上是指:
从各类科技成果的创造形成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既包括自然科学回成果的转化,也应该答包括社会科学成果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研成果的转化。
狭义上是指:
应用开发类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10. 成果和什么词语组成合适
如果是修饰的话,巨大,可喜,重要,宏伟,优秀,令世人瞩目,丰硕 等
如果是名词组合,劳动成果,丰硕成果,可喜成果,显著成果,学习成果,研究成果,学术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