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今日的辉煌与成就在不久的将来会带给你不可磨灭的影响这句话是好还是坏
慢慢做,一点点做,积累力量,发展自己,就会发生变化,不要急,耐住心,是好的,任何事情都会产生影响,当初决定做这件事时就已经考虑到付出与收获,认为收获更大,所以选择去做。
⑵ 罗伯特·波义耳的研究成果
在波义耳众多的科研成果中,还有几项不能磨灭的化学成就。波义耳常说,“要想做好实验,就要敏于观察。”这几项成就都是实验中敏锐观察的结果。
波义耳女友去世后,他一直把女友最爱的紫罗兰花带在身边。在一次紧张的实验中,放在实验室内的紫罗兰,被溅上了浓盐酸,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然后插在花瓶中。过了一会波义耳发现深紫色的紫罗兰变成了红色的。这一奇怪的现象促使他进行了许多花木与酸碱相互作用的实验。由此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作用都能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用石蕊浸液把纸浸透,然后烤干,这就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也是在这一类实验中,波义耳发现五倍子水浸液和铁盐在一起,会生成一种不生沉淀的黑色溶液。这种黑色溶液久不变色,于是他发明了一种制取黑墨水的方法,这种墨水几乎用了一个世纪。
在实验中,波义耳发现,从硝酸银中沉淀出来的白色物质,“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变成黑色。这一发现,为后来人们把硝酸银、氯化银、溴化银用于照相术上,做了先导性工作。
晚年的波义耳在制取磷元素和研究磷、磷化物方面也取得了成果,他根据“磷的重要成分,乃是人身上的某种东西”的观点,顽强努力地钻研,终于从动物尿中提取了磷。经进一步研究后,他指出:磷只在空气存在时才发光;磷在空气中燃烧形成白烟,这种白烟很快和水发生作用,形成的溶液呈酸性,这就是磷酸,把磷与强碱一起加热,会得到某种气体(磷化氢),这种气体与空气接触就燃烧起来,并形成缕缕白烟。这是当时关于磷元素性质的最早介绍。
波义耳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正如他所说:“人之所以能效力于世界,莫过于勤在实验上下功夫。”
波义耳定律(Boyle's law,有时又称 Mariotte's Law):在定量定温下,理想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压力成反比。是由英国化学家波义耳(Boyle),在1662年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在密闭容器中的定量气体,在恒温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关系。”称之为波义耳定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定律”。
公式:V=k/P
V是指气体的体积P指压强k为一常数
这个公式又可以继续推导,理想气体的体积与圧强的乘积成为一定的常数,即:
PV=k
如果在温度相同的状态下,A、B两种状态下的气体关系式可表示成:
PAVA=PBVB
习惯上,这个公式会写成:
p2=p1V1/V2
波义耳定律的伟大意义波义耳创建的理论——波义耳定律,是第一个描述气体运动的数量公式,为气体的量化研究和化学分析奠定了基础。该定律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初都要学习它。
波义耳具有实验天赋,还证实了气体像固体一样是由原子构成的。但是,在气体中,原子距离较远,互不连接,所以它们能够被挤压得更密集些。早在公元前440年,德谟克里特就提出原子的存在,在随后的两千年里人们一直争论这个问题。通过实验,波义耳是科学界相信原子确实是存在的。
波义耳定律的发现历程波义耳生于伯爵之家,是英国科学协会的会员。在1662年科学协会的会议上,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宣读了一篇论文,论文描述法国关于“空气弹性”的实验。17世纪,科学家对空气特征产生了浓厚兴趣。
法国科学家制造了一个黄铜气缸,中间装有活塞,安装得很紧。几个人用力按下活塞,压缩缸里的空气。然后,他们松开活塞,活塞弹回来,但是没有全部弹回来。不论他们隔多长时间做一次实验,活塞总是不能全部弹回来。
通过这项实验,法国科学家声称空气根本不存在弹性,经过压缩,空气会保持轻微的压缩状态。
波义耳宣称法国科学家的实验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他指出,活塞之所以不能全部弹回来,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活塞太紧。有人反驳道,如果活塞稍松,四周就会漏气,影响实验。
罗伯特·波义耳许诺要制造一个松紧适中的绝好活塞,证明上述实验是错误的。
两周后,罗伯特·波义耳手持“U”形大玻璃管站在众会员面前。这个“U”形玻璃管是不匀称的,一支又细又长,高出3英尺多,另一支又短又粗,短的这支顶端密封,长的那只顶端开口。
波义耳把水银倒进玻璃管中,水银盖住了“U”形玻璃管的底部,两边稍有上升。在封闭的短管中,水银堵住一小股空气。波义耳解释,活塞就是任何压缩空气的装置,水银也可以看作“活塞”。像法国实验所期望的那样,波义耳的做法不会因为摩擦而影响实验结果。
波义耳记录下水银重量,在水银和空气交界处刻了一条线。他向长玻璃管中滴水银,一直把它滴满。这时,水银在短玻璃管中上升到一半的高度。在水银的挤压下,堵住空气的体积变成不到原来的一半。
在短玻璃管上,波义耳刻下了第二条线,标示出里面水银的新高度和堵住空气的压缩体积。
然后,通过“U”形玻璃管底部的阀门,他把水银排出,直到玻璃活塞和水银的重量与实验开始时的重量完全相等。水银柱又回到它实验开始的高度,堵住的空气又回到它当初的位置。空气果真有弹性,法国科学家的实验是错误的,波义耳是正确的。
罗伯特·波义耳用玻璃活塞继续实验,发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事情。当他向堵住的空气施加双倍的压力时,空气的体积就会减半;施加3倍的压力时,体积就会变成原来的1/3。当受到挤压时,空气体积的变化与压强的变化总是成比例。他创建了一个简单的数学等式来表示这一比例关系,如今我们称之为“波义耳定律”。就认识大气、利用大气为人类服务而言,这一定律是极为重要的。
《怀疑派化学家》1661年出版,《化学家的故事》,《矿泉的博物学考察》,《关于空气弹性及其物理力学的新实验》《关于火焰与空气关系的新实验》,《形式与性质的起源》(1666年,一书总结了原子论哲学的要点)
⑶ 新中国成立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多举几个例子,说清
文学成就: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开发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形式之丰盈,都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它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无数的外国学人所称道.
在戏剧方面,远在十三世纪,就出现了元杂剧的辉煌.它的代表人物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了70部杂剧.那惊天地泣鬼神的《窦娥冤》,那轻松、明快、活泼、幽默的喜剧《救风尘》,那颂扬正义、鞭挞邪恶的公案戏《鲁斋郎》,那翻卷着时代风云的历史剧《单刀会》等风格多样、色彩纷呈的剧作,不仅展示了我国戏剧的丰富性、成熟性和厚重感,而且还把唐诗和宋词的优点熔为一炉,把诗词的功能由一般的吟诵扩展到配乐吟唱,将诗和歌密切地结合起来.
唐诗、宋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使语言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至.它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变化多样而又严整有序,而时代伟人毛泽东,不仅继承了它的优秀传统,而且还把这一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在小说方面,还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现了"标志市民文艺样式"的"宋话本".元末明初又有两部长篇小说的伟大杰作问世,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两部内容博大、气势恢宏、人物过百的长篇巨著,享有世界声誉.
在革命风暴中诞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我国现代文学(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学),以其更先进、更合理、更美好的崭新姿态,前进在今日世界进步文学的前列.《阿Q正传》、《子夜》、《家》、《春》、《秋》、《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风云初记》、《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东方》、《李自成》、《黄河东流去》、《第二个太阳》、《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小说;《雷雨》、《日出》、《茶馆》、《蔡文姬》、《武则天》、《文成公主》等话剧;郭沫若、艾青、贺敬之、郭小川、李季等诗人的诗歌,都以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跨进世界文学的殿堂,为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编织出更为璀璨夺目的花环.
综观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全貌,可以看出它的发展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文学的任务和功能历来都受到重视.公元前的孔子(公元前551公元 /FONT>479)首先提出诗(文学)"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三国魏文帝曹丕,极重视文章的写作,认为文章可以"经国",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对写作诗歌的目的作了更直截了当的阐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对此,白居易说得更为明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代诗人、作家、文论家这些关于文学任务和功能的论述,对后来的创作实践和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批判地吸收历代有关文学功能的主张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明确、更为群众欢迎的响亮口号: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解放区的文学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新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新时期的文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二、我国文学历来是勇于进取,在形式和体裁上不断创新或推陈出新的开放型文学.比如,诗歌的发展是由四言诗而五言诗、七言诗,由古体诗而近体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的发展是由先秦散文而汉赋、骈文而"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到了现代,散文的种类和形式,真可谓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在体裁上,由唐诗、宋词、元曲而明清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总之,几千年的文学发展表明,我国文学在艺术形式和体裁上,总是处在不停的运动中,在不断地创新和革新.
需要指出一点,中华民族是一个理性化程度较高的民族,能够全面、辩证、成熟地对待文学形式和体裁上的创新和革命.某一新的艺术形式和体裁出现后,并不因此否定先前的艺术形式和体裁,而是允许各种艺术形式和体裁自由竞争.比如,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在诗歌领域里占据主要地位后,但五言诗和四言诗并没有就此消亡,甚至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再比如,今天我们提倡新诗,但旧体诗创作依然很兴旺,诗与词的比翼双飞、共存共荣也很令人深思.在宋代,词在诗歌领域里占了主要地位,但宋代的诗也很有特色.即使在今天,它们也是齐头并进的兄弟或姊妹.
⑷ 姜立夫的主要成就
1920年,他创办了南开大学数学系,这是中国第二个数学系。建系之初的4年中,只有他一位教师,他一面处理各种行政事务,一面每学期同时开几门课程,其中包括高等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射影几何、复变函数论、高等代数、n维空间几何、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此外还要承担理学院的公共数学课(初等和高等微积分),这是名副其实的“一人系”。
课堂讲授是最主要的教学环节,姜立夫在这方面是有其独到之处的。课室光线来自左方,除了在黑板上书写公式或作图外,他总是站在教室左前方,让开黑板,面向学生讲解,便于学生耳目并用,手脑并用。他在黑板上书写或作图时,并不中断解说,连每个数学记号都边写边念,从不出现哑场。他十分注意节约黑板空间,只写公式及少数名词、人名和绘图,板书及绘图整洁简练。擦黑板时总要保留尚须参考的公式。他作图时,一般是徒手,只有图形必须十分准确,如射影几何中的复杂图形时,才用直尺,而且总是使有关交点落在黑板范围内。他使用颜色粉笔,系统而不滥,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对象。他讲课有时有教材,没有教材时,常常只在一两张废日历纸上记下简略的提纲。但他永远是离开教材或提纲讲解,教材、提纲只起备忘作用。
姜立夫这种课堂讲授方式,需要讲者透彻驾驭讲授内容,精神高度集中,有坚实的逻辑推理能力;其优点是能带动学生也聚精会神,随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同步的逻辑思维,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他经常把几何直观和严格的形式推理相结合,把内容讲得生动活泼。他讲课不疾不徐,口齿清楚,听者不感吃力。这样的讲授,学生的收益远远不限于本课程的知识,在姜立夫言传身教中,他们能得到逻辑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的严格训练,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训练。
姜立夫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仅在他早年的学生中就出现了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吴大任、陈省身、孙本旺等优秀数学家。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姜立夫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姜立夫另一项倾注心血较多,持续时间也较长的工作是数学名词的审定。事实上,由姜立夫领导审定的,虽然只限于纯粹数学方面最基本的名词,但已构成今日整个数学名词的基础。
姜立夫深知,教学质量主要决定于教师水平;而在青年中发现优秀人才,使之负担重任,在工作中成长,尤其重要。姜立夫对苏步青的大力推荐正是表现这一观点的典型事例。
姜立夫深知图书资料对开展数学研究的重要性,在数学所筹备之初,他对此就反复加以强调,并尽一切努力进行积累。姜立夫一贯重视外国教材和专著的翻译工作,因他有很高的数学水平,又有坚实的中外文修养,在他领导下的中译本数学书,质量都是很高的。姜立夫积极主张数学的国际交流,除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翻译国外优秀数学图书外,还力促邀请外国数学家来华讲学。为使中国数学尽快进入世界数学主流,姜立夫总是想方设法支持青年学者出国进修或访问,其中尤以促成华罗庚出访苏联、美国一事最为人称许。
姜立夫的学术生涯开始于综合几何的研究。从40年代起,姜立夫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圆素与球素几何学,逐步整理出一套以二阶对称方阵作为圆的坐标,以二阶埃尔米特方阵作为球的坐标的新方法。
姜立夫一生淡泊名利,廉洁自守。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之初,他毅然退回了丰厚的筹备处主任薪金,并建议“主任与秘书均定为不支薪之名誉职,其余事务员等一切从简,所省经费全为购书之用。1950年,他还向中国科学院移交了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一笔鲜为人知的外汇余款。
由于长期从事中国数学教育与研究事业的开创和领导工作,姜立夫长期搁置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早在1926年在厦门大学执教时,他曾说过:“前此数年,我把全部精力用来教书、教学生,此后我也要继续研究,教自己了。”但是,在以后漫长的半个世纪中,他始终是教人先于“教己”。在中山大学时,他年事已高,但晚上为学生补课却风雨无阻。1955年冬在一次讲课中他因心肌梗塞而晕倒,从此学校不再安排他课堂教学,但他很快就在家里挂起黑板,组织讨论班,与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和进修教师一起,边读书边研究,还从事数学图书的翻译,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
解放后,姜立夫除继续从事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外,还在科联、科普、科协和数学会等科学团体分别担任领导职务。
姜立夫为人豁达敦厚,凡事以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为重,不辞辛劳,不计个人名利,不遗余力地造就和提携数学人才,深为学界所称道。
1978年2月3日,姜立夫因心力衰竭逝世。并留下遗嘱愿,把百余册珍贵图书赠送中山大学。
纵观姜立夫的一生,虽学术著作不多,但他为中国现代数学事业所作出的广泛而卓越的贡献,将会永留史册。
⑸ 沈钧儒主要有什么成就
沈钧儒主要成就是,沈钧儒创立了中国民主同盟。
1939年10月13日,国民参政会中一部分无党派和中间党派参政员张澜、黄炎培、沈钧儒、罗隆基、章伯钧等,在重庆发起成立了统一建国同志会。
民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成立,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其时,由于“皖南事变”的发生,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遭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危机四伏。
国共两党以外一些主张抗日的政党和人士,迫切希望联合起来,为坚持团结民主抗日而斗争。于是,即以部分国民参政员于1939年11月成立的“统一建国同志会”为基础,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5)磨灭成果扩展阅读:
沈钧儒,1875年1月2日生于江苏苏州,沈钧儒自幼聪颖,有7岁(实为5周岁)能诗之誉。
13岁即积诗成帙。15岁考秀才得中,诗赋列为第一。
沈钧儒青少年时,即十分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家庭环境熏陶着沈钧儒的思想品德,影响着他的一生。 晚清时祖国的深重苦难,激发着沈钧儒的爱国之情。沈钧儒19岁时,爆发了中日甲午之战。他见外患日深,更加关心时务,写了数篇诗文以寄忧国愤世的激昂之情。
1900年,沈钧儒与胞兄沈保儒赴陕西三原学署任阅卷。在陕西,他与沈卫的学生于右任等创办了三原印书局,翻印康梁所著书籍,大谈维新革命。
1903年,沈钧儒应乡试中举人。次年,应殿试得“赐进士出身”衔,被签分刑部贵州司主事。当时,沈钧儒见日本维新后,日益富强,遂申请留学日本盼能为振兴祖国寻求出路。
⑹ 我的自信被完全磨灭了
首先,你的自信并没有完全麽灭,只是你没有发现它而已。可以看得出来你已经很努力了,但你的努力偏了方向,也就是你努力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就先说英语吧,预习是得做,还有要明确地告诉你的就是,作业并不算在努力之中,因为那是必须得做的。你的预习没有得到很大的成果是因为你没有复习,你没有复习,那你的预习就做得没有用。因为老师今天上的课毕竟要和昨天有关系,而你没有复习,大部分重点不知道,所以预习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我想,待你做完作业之后,先复习,在预习。老师那样说是他的不对,你不用去理会他的看法,做好自己就行了。还有就是你的数学,因为你的基础差了一截,所以光在课堂上作笔记没有多大的用处。我想,你应该先去补一下你的基础,再加上你的努力,我认为就不会有多大困难了。
希望我的答案能给你一些用处。记住:你的自信没有被磨灭,只是你还没有挖掘出来。
祝天天开心
⑺ 你今日的辉煌与成就在不久的将来会带给你不可磨灭的影响,这句话是好还是坏
当然是正面的。
⑻ 作文:难以磨灭的--------
也曾有过离别,也曾饱受伤感,闭上眼睛,却只有一片空白。真的?我的内心就没有蛛丝般的纤印,二十个春秋给与我的仅是过眼烟云?茫然,不,失败,从来都没有这样失败!
我难以捉摸自己,我甚至没有感觉。有时我只会傻傻地研究“感觉”,有时却为找寻一丝感觉,观察一切,然而,终究没有结果。偶然有一天,我发现,我的感觉随着我的心跳而存在着,它不曾间断,——那么,我在找寻什么?是荒唐,是无聊,还是失常,我不知道。
终于有一天,漫无目的的我感到拥有了什么,直觉告诉我,那便是我万苦千辛找寻,而终不知为何物的......欣喜,没有,唯有长长的一声虚叹,因为我有所收获,也因为我不知所获之用。不过,我又有一份苏醒,是的,我终于明白我所苦苦找寻的是“难以磨灭”。
于是,我开始努力。如果说事物总会消逝,那么难以磨灭必须升华为一种不可孰视的永恒,或许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但他却是唯一 永恒的超凡脱俗。
一般说来,许多人总会感觉自己内心深处有不少难以磨灭的印迹是否会变化,就像细胞一样不断地更新,但是我敢断言,一旦您的印迹略有变动,那么,您不曾创造难以磨灭,您拥有的尽是几许的保留,也正如一个生物体,它能够存活一段时间,但它终究会死亡。
既然,直觉告诉我,难以磨灭也着实存在着。我又想生物体虽然死亡,但它们的化石仍存在着,或许终有一天他们的化石也将消逝,但是他们的后代却依然存在着,就算生物体绝种,但他们对宇宙的影响也将存在......由此推之,生物体其实是难以磨灭的。
哲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总是联系着的。那么,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感,或是我们的思想,是否也该同生物体一样,他们终究会拥有某种难以磨灭,而这又是如何产生,为何而生的
生活嘛,客观地讲,它随着人而产生,自然也随人而消逝。然而,一旦人把生活当作精神的前提,由于精神的抽象性使其难以磨灭,那生活还会磨灭吗?
再说情感与思想,要是我们仅把它们当作大脑特有的程序,他们必然会随人脑的死亡而死亡;相反,要是我们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情感,情不自禁地把握思想,那么我感觉这情感与思想是我们心灵撞击的成果,它将由于独特的超凡脱俗而永恒,也便难以磨灭。
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难以磨灭在不同的人脑中所下的定义的不同是绝对的,但是不可否认,相对来说,难以磨灭永远都是由心灵火花的闪动而复杂
⑼ 中国近10年的辉煌成就,和耻辱,越多越好!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成功升天;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8年8月8日,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中国取得了金牌51枚、奖牌总数100枚的历史最好成绩;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天成功
⑽ 南昌起义又取得什么革命成果呢
革命成果: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设武装力量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国民政府的标志。
1927年8月1日凌晨,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了!中国共产党人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时期,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中,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林彪、陈毅、叶剑英、徐向前等8位元帅,与南昌起义紧密相连。他们在这次起义中,有的参与了策划,有的参与了指挥,有的参加了起义的全过程,有的赶上了起义的尾声。
南昌起义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之举于1927年8月1日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55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0位元帅中的8位、10位大将中的6位从南昌起义的队伍中走出。也正因为如此,八一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耀眼的标志。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接受李立三的关于组织暴动的建议,派中央常委周恩来赶往南昌,具体组织领导起义。
起义军的主力是当时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的部队,也是共产党人在那个时期影响最深并掌握一定领导权的武装力量。该军下辖第4军、第11军、第12军、第13军、暂编第20军。
参加起义的部队是贺龙任军长的暂编20军,叶挺任师长的11军24师以及原叶挺独立团扩编的第4军25师,共2万余人。前面说的8位元帅中的5位、6位大将的4位当时都在第2方面军中,9个人中有6位还是党员。
5位元帅是:暂20军军长贺龙、4军参谋长叶剑英、方面军总部上尉参谋徐向前、4军25师73团3营7连连长林彪、方面军教导团特务连准尉文书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