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中国当代科研成果

中国当代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11 12:12:29

Ⅰ 我国近几年来所取得的巨大科研成果

李国杰
一、 中国信息化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已确定为中国发展经济的基本战略之一。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已确定12项重点信息化工程,称为“金字工程”,包括办公业务资源、宏观政策管理、税收、海关、财政、金融监管、社会保障等信息系统,我国的信息化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中国的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03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统计,中国信息化综合指标在全球被统计的83个国家中排名43位,比上一年上升21位,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全球排名35位。就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而言,中国已居世界前列。2002年中国固定与移动电话用户均超过2亿户,总用户数达4.2亿户,居世界第一;联网计算机达到2083万台,上网用户超过591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信息化起点较低,但发展速度很快。五年来全国电话普及率从1997年的8.1%提高到33.7%,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从1997年的18.6Mbps扩大到9.4Gbps。人民群众从信息化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多得实惠。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广人多,按人均指标衡量,中国的信息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实施信息化建设,所走的信息化道路不同于发达国家,我们特别重视信息化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为了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指标体系,2002年成立了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并且公布了“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包括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网络营销应用率、财务决算速度等21个基本指标以及若干评议指标和效能指标。这些指标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的,是一个面向直接效益与长远效益的信息化指标,对指导我国信息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 中国信息产业现状
近五年,包括全球信息产业不景气的近两年内,中国信息产业保持了销售收入每年增长25%以上的高速度蓬勃发展。2002年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1.4万亿元,居全国工业部门之首,已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其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其中彩电、程控交换机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2.3%提高到5.7%。目前营业额超过100亿元的电子信息企业有11家,其中突破600亿元的企业有两家。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加工基地。
中国的通信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HDJ-04型大中容量程控电话交换机打破国外垄断开始,被誉为“巨大中华”的多个通信企业实现了群体性突破。局用交换机的国产比重已达到85%以上。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国产移动交换机、基站和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0%、70%和30%。华为公司已成为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亚太地区最大的光网络设备供应商,其产品已占领一定的海外市场。中国的计算机产业以联想公司位代表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渐进式创新的道路,即“贸、工、技”发展道路。目前国产微机已经占据国内年销1000万台以上市场的绝大部分。国产服务器与笔记本的市场占有率也有明显提高。
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18号文),有力地促进了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近两年软件营业额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2年软件产业收入达1100亿元。国家认定的软件产业基地有11家,全国经认定的软件企业超过6000家。中国的软件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强的主要是财务、教育、杀病毒、中文处理等软件,在税务、铁道、海关等许多应用领域也开发了大量应用软件。2002年公布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领”确定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目标为:2005年软件市场销售额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软件出口额达到50亿元,形成若干家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软件企业,软件专业人才达到80万人。
近两年国内已建成若干条0.18微米的集成电路生产线,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已从两年前的100多家增加到400多家。2002年集成电路产量已从1997年的13亿块增加到85亿块。在北京、上海、深圳、无锡、西安、成都、杭州七个城市建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即集成电路产业的孵化器,我国集成电路的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美国、韩国及台湾地区的生产、封装、测试和设计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独资和合资企业,中国将逐步成为世界IC产业的设计加工中心。到2005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将达到200亿块。预计201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为500亿块,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占国内市场50%,国际市场5%左右。
三、 中国信息高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
(1)863计划在信息领域的布局
国家支持的高技术研究主要体现为1986年开始的863计划。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2001年―2005年),863计划在信息领域投入40多亿元,设立计算机软硬件、通信、信息获取和信息安全技术四个主题。计算机主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下一代互联网、计算机软件、智能化中文信息处理和多模式人机接口以及重大示范应用等。通信主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一代信息网、光通信和个人通信技术等。信息获取主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光学对地观测、微波对地观测、先进地对空观测、卫星导航定位、对地观测数据处理分析与空间信息应用等。信息安全主题主要研究方向是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安全监管、信息安全示范工程和信息安全新技术等。各个主题主要从事具有前瞻性的关键技术研究。
除以上四个主题外,863计划信息领域一半以上的经费投入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和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等几个重大专项。集成电路专项包括光刻机等关键设备研制、新型半导体材料和CPU及系统芯片(SoC)设计。软件专项重点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桌面办公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各种中间件。高性能计算机专项主要研制面向网格的超级服务器、网格软件,建立示范性的国家网格系统。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专项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Internet TV等流媒体实时传输的高性能、广域宽带演示验证网络,称为3Tnet,重点攻克T比特级智能光网络、T比特级WDM光传输,和T比特级路由器等系统设备的关键技术。目前,上述主题和专项研究正在顺利进行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近几年来通信高技术研究几项主要成果
2.1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
1998年6月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中国向ITU(国际电信联盟)提出了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2000年5月被ITU批准为国际标准。2001年3月该标准又被3GPP(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计划)接纳,真正成为全球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选择方案之一。 为配合TD-SCDMA标准技术规范的提交,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及大唐集团做了大量的系统级与链路级仿真工作。
TD-SCDMA标准的成功,为世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关键技术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等,已被ITU确定为超3G需要使用的技术。同时,TD-SCDMA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案,也将为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扭转专利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大唐集团等单位已就TD-SCDMA标准在二十多个国家申请了三十多项专利。与其它移动通信技术相比,TD-SCDMA具有频谱利用率高,频谱使用灵活、支持不对称业务能力强、系统成本低、前瞻性强等突出优势。预计大唐公司将于2003年底推出TD-SCDMA全套系统设备和终端产品。
2.2 高速互联试验网与3G系统
为了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中国科技工作者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攻关,其中最有影响的是863计划支持的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CAINONET)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NSFCNET)。CAINONET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自行研制的光交叉连接设备、光分扦复用设备、核心路由器和网管系统,建立一个连接北京地区部分重要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共13个试验节点)的基于IP、DWDM的示范网。此项目总投入超过1.6亿元,由大唐电信、巨龙通信、武汉邮电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40多家单位共同承担任务。经过两年多努力,于2001年9月底完成任务,通过验收。CAINONET是目前全球为数不多的大型宽带高速试验示范网之一,主要用自己的技术研制成功全光通信网络、高速核心路由器等关键设备和网络管理系统,研制成功16(32)×10Gbps SDH波分复用系统。此项研究共申请了50多项专利,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速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另一个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NSFCNET由清华大学等单位承担,于2000年9月开通试运行。NSFCNET传速率为2.5-10Gbps,并实现了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Internet2)连接。
我国已于2000年6月成功开发了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实用化第三代移动通信(3G)现场实验系统,包括符合国际标准的WCDMA、TD-SCDMA、CDMA2000三种无线入网、核心网与终端设备,此项目共申请了近百项国际国内专利。3G系统今后若干年将在中国得到推广。近两年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3G技术的主要竞争者。
2.3光电子器件
我国光电子技术具有较好基础,中国科学院在光电子领域由五个研究所,现已形成光电子研究集团。武汉邮电科学院在光纤通信技术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在863等国家科研计划支持下,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武汉、长春、广州等城市都在建设“光谷”。
我国同步数字序列(SDH)光收发模块已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技术指标;密集波分复用器、光环形器、光隔离器和CATV光发射/接收机已开始进入规模生产。2000年高性能量子阱GaInNAs/GaAs激光器等光电子器件研制成功,使我国进入国际上低维材料量子阱与量子点器件研究的先进行列。国产的DWDM系统已形成产业,广东、浙江等几个省已开始16×2.5Gb和32×2.5Gb DWDM系统的建设。我国已在北京、武汉、石家庄、深圳、长春和上海建立了6个光电子成果转化产业基地,已批量生产10多种光通信器件,占国内市场30%,半导体激光器已进入国际市场。
(3) 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与IC高技术研究的几项主要成果。
3.1高性能计算机和网格研究
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研制计算机,40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的单位,被誉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近几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先后研制成功的曙光一号多处理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曙光2000和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已通过曙光公司的销售到生物信息、石油、气象、税务、学校等许多行业,带动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曙光超级服务器已累计销售200多套,总计算能力已达每秒几十万亿次。2001年初研制成功的每秒4000亿次的曙光3000主要用于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分析,为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率先绘制水稻基因组框图与精细图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研制成功的曙光4000L海量信息处理系统,峰值速度超过每秒4万亿次,存储容量超过200TB。除中科院计算所外,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中心、国防科技大学是我国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主力军。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中心2000年研制的神威并行机分别安装在国家气象中心和上海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峰值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国防科技大学1997年研制成功的银河-III并行巨型机采用可扩展分布式共享存储并行处理结构,峰值速度已达到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这两个单位科研与工程水平高,都有能力研制每秒10万亿次以上的并行机。
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就启动网格技术研究,863计划支持的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建立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是网格计算的初级实验,实现了远程登陆与某些单一印象功能。近两年网格计算越来越受到重视,863计划启动了一个网格专项,旨在建立聚合性能10万亿次左右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网格示范系统,计划在生物信息、国土资源、工业设计等部门建立几个示范性的应用网格。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展的织女星网格研究在国内外已有一定影响。织女星网格不仅包括面向网格的超级服务器、网格浏览器、几种网格协议研究,还包括语义与知识网格研究,已率先在CACM等重要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有关知识网格的论文,引起国际同行重视。
3.2汉字识别技术
不同于由26个字母组成的英文,用计算机输入输出和识别上万个不同的汉字是在中国推广计算机应用的难题。中文的印刷体识别(OCR)和手写识别是编码输入以外的重要中文输入技术,我国在中文OCR和汉字手写体输入方面已居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1985年就开发成功国内首套联机手写识别软件,随后成立了专注汉字识别技术的汉王科技公司。十多年来该软件已从1.0版升级到10.0版。目前推广的10.0版能完全识别手写行草体汉字和包含一万多汉字的大字符集,使手写输入轻松自如,微软、摩托罗拉等跨国达公司都采用了汉王科技的技术。印刷体汉字识别软件在大规模录入中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
3.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在科技部领导下,从1990年开始863计划开展了智能化农业示范工程,以5个高水平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为核心,在知识获取、模型构建、知识表达、推理等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开发了156个“高产型”、“经济型”、“优质型”实验农业专家系统,涉及粮食、果树、蔬菜、畜牧、水产等多个领域,先后在北京、吉林、安徽、云南等20个示范区示范应用。据1998年-2000年两个农业年度统计,示范面积3796万亩,辐射推广面积8504万亩,增收节支达几十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特别在云南等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效益十分明显。在技术落后地区如何推广高技术,我国的农业专家系统可能对第三世界国家有所借鉴。
3.4 CPU等核心技术研究
众所周知,我国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如CPU芯片、操作系统长期控制在Intel、微软等外国公司手里。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开始向CPU等核心技术进军,经过两年努力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于2002年8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CPU――龙芯一号CPU芯片。此芯片与MIPS CPU兼容,具有64位浮点部件,性能达到国外90年代中后期通用CPU水平。在设计中申请了十多项专利,特别是有防恶意攻击的硬件支持,在我国电子政务等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峰值速度每秒20亿次运算的龙芯2号CPU预计2004年初可研制成功。再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在CPU设计核心技术上有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龙芯CPU外,中芯微系统公司、北京大学已推出了方舟系列和众志系列32位嵌入式系统芯片(SoC),有望在网络终端计算机等方面占领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曾开发过有自主知识产权的UNIX操作系统COSIX,但在市场推广上并不成功。近几年来,Linux的兴起为我国发展操作系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科技部已支持一些企业开发基于Linux的桌面办公系统。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已开发了适合不同应用的嵌入式Linux或其他嵌入式操作系统,与Linux应用兼容的高安全性服务器操作系统也正在开发之中。几年后我国缺乏自主操作系统的局面将有所改观。
四、信息科学基础研究的某些成果
我国的基础研究主要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支持。从1998年开始,先后有17项信息科学基础研究列入973计划,包括高性能算法,图象、语音、自然语言理解与知识挖掘,数学机械化与自动推理平台、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组织与处理,大规模科学计算,超高密度快速光信息存储,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基于Agent的软件中间件、虚拟现实等。近几年来我国信息科学基础研究已取得不少有重大影响的成果。
(1)软件理论研究
中国最早从事软件研究的学者多数是数学家,在软件基础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
1.1可执行的时序逻辑语言与XYZ系统
容易编程的软件往往执行效率不高,曾经风行一时的函数型语言由于效率不高在市场上未取得成功。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初开创性地提出并实现了可执行的时序逻辑语言与XYZ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易编程和执行效率的矛盾。近年来XYZ系统在实时控制、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以及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可视化工具等方面有新的进展。XYZ系统是计算机编程理论的重大突破,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
1.2 区段演算理论
实时系统的形式化是软件理论的一大难题。1991年,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人员和C.A.R. Hoare等教授提出并发表了关于作为实时系统逻辑方法的区段演算的论文,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区段演算是描述和推理动态系统实时行为的一种模态逻辑,它是区间时态逻辑在连续时间条件下的一种扩展,现已成为实时系统设计、应用及数学支持工具的新模型,得到国际同行的公认,已带动了国际上十几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这一方面的研究.
1.3形式语义学
进程代数是研究计算机网络、远程通信等并发现象的形式化方法,现已成为计算机科学基础研究的一个热点。科学院软件所设计并实现了通用进程代数验证工具PAM,1993年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迄今世界上唯一能直接对消息传送进程进行推理的工具VPAM,在十几个国家得到应用。该所与英国Hennessy教授合作提出并独立发展了“符号互模拟理论”推动了模态逻辑和实时进程的研究。清华大学利用拓扑学工具,引入近似互模拟与互模拟极限的概念,初步建立了并发程序的近似正确性与无限进化的理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并发计算模型的翻译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提出并开发了基于语法制导的翻译技术和证明翻译程序正确性的方法,还提出了关于形式系统序列、序列的极限以及过程模式的理论,建立了软件规约的修正演算技术。
(2)人工智能研究
2.1问题求解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问题求解理论中,在传统符号主义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粒度的商空间求解模型和分层递阶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层次信息的合成技术;根据神经网络学习新的几何表示,提出一种从上而下的构造性学习方法,与多粒度计算的商空间理论结合,能有效地处理大数据量、复杂问题的学习与分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独辟蹊径,创造了采用高维几何学来描述和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在神经网络计算机理论研究、设计和转化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近几年在计算智能(包括模糊逻辑、进化计算和神经计算)研究方面获得了较大进展,提出了“过程神经元网络”概念,理论和应用都取得了较出色成果
2.2知识处理理论
自然语言理解是是人工智能的主要困难之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统的、原创性的工作,设计并主持研制了知识工程语言TUILI系统和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 并首次把异构型分布式人工智能和机器辩论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研制出基于类自然语言理解的知识自动获取方法,在只对书本语言作很少改动的情况下由计算机自动获取并整理含于资料中的知识,最后自动生成所需的应用软件,从而形成了一条基于知识自动获取的软件快速生成新技术路线;另一个有趣的成果是研究出能把中文童话故事自动转换成动画片的计算机动画全过程自动生成技术,在艺术创造领域内推进了人工智能。总参61研究所开展了“知识发现的机理研究”,提出了“控制流/数据流图对”方法和能够统一表示、处理随机不定性和模糊不定性的“云模型”,并把这一创新的模型应用于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等新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效果。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率先提出建立“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并已构建包含300多万条知识的多领域专业知识库,在自然语言处理、农业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始应用。
(3)算法研究
算法和计算复杂性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国内有一批学者为寻求NP困难问题(计算时间随问题规模按指数函数增长的一类难解问题)的有效算法(包括近似算法)付出了艰苦努力。高性能算法973项目在集成电路设计、电力调度、交通、证券和信息查询等多个领域,提出一批既有世界先进水平又有较高实用价值的高性能算法,其研究成果正在一些重点工程领域推广应用。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先后投入约400人年的科研力量,历时六年,在数字视频广播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全面的突破性进展。该研究组提出的"快速鲁棒的静态Sprite生成算法"被国际MPEG-4标准采纳,2002年7月该研究组提出的"结合率失真优化理论的码率控制算法又被国际JVT(Joint Video Team)标准接受;在中国手语识别方面,该研究组首次研究了大词汇表(达1000以上的汉语词汇)的手语识别问题,正确识别率达92%-95%。在手语合成方面,利用虚拟人合成技术合成了3163个基本中国手语词汇的手势,在全世界首次实现正常人与聋哑人的实时交流系统。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开发成功并行数学软件库、广义本征值问题并行解法包PQR等,这些软件产品已在美国、欧洲、日本等20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应用。他们还开发了大型油藏数值模拟并行解法器及并行软件PRIS,在国产高性能计算机上研制了百万结点精细油藏模拟等分布式并行数值软件,具有重大经济效益
(4)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研究
量子信息技术可实现经典信息技术无法做到的新信息功能,是当代信息科学的前沿。中国科技大学在解决量子信息技术的若干关键性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该校科研人员首创概率量子克隆原理,即以某概率精确地克隆线性无关的量子态集,推导出最大克隆概率,为有效提取量子信息提供新途径,并采用线性光学方法在实验上研制成功量子普适克隆机。他们还首创量子避错编码,其原理已被美国学者在实验上证实,为克服量子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消相干问题开辟了新的方法;提出新的量子信息处理器,有希望成为实用量子处理器。清华大学的学者提出了基于量子逻辑的自动机理论,证明了自动机的一些基本性质依赖于所基于的逻辑的分配律,从而揭示了基于量子逻辑的自动机理论与经典自动机理论之间的一些本质区别。
(5)信息安全理论研究
我国科技工作者完全自主地研究实现了我国的信息密码算法与体系,密码学研究已进入国际前列。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在信息安全、密码学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代数方法是研究现代密码系统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学者主要利用代数方法对密码问题进行了深刻刻画,这些成果对认证码、序列密码和公钥的设计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我国在网络入侵检测、防病毒软

Ⅱ 我国近年来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刘玉华

刘玉华,女,工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现为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领域的研究,具体包括:网络管理与控制、网络优化、无线通信网络、多网合一、智能交通、复杂网络理论等方向。近年来,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武汉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并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和湖北省科技进步奖项。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 973 子项目的研究,还有多项横向课题基金的研究与开发,近三年刘玉华名下分解的横向课题基金达到 80 余万元。近三年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 20 余篇,其中有数篇论文被 SCI 、 EI 、 ISTP 三大数据库收录。

高春芳,男,汉族,河南卢氏人,1952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2月入党,技术二级,文职一级,将军。现任济南军区第150中心医院院长兼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兼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军肛肠学会主任委员、全军普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济南军区医学专业高职评委外科组长,是国家和军队10余种医学杂志编委。
入伍38年来,高春芳置身于医学事业,潜心钻研业务技术,一门心思谋创新,锐意进取求发展,在本职专业和推进医院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开创了医院全面建设新局面。他是国内著名的肛肠外科专家,潜心与肛肠外科疾病诊治和肿瘤基础医学研究,创建了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其首创的直肠癌根治术中重建“直肠角”式人工肛门新方法,被国内外医学届誉为“高氏术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率先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对大肠癌、胃癌、乳腺癌及肝癌等恶性肿瘤进行研究,通过一滴血检测有无肿瘤;最早进行蝎毒素治疗大肠癌研究,首创了骨髓免疫组织早期发现微小转移癌的新方法,为大肠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在肠黏连防治、便秘防治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为临床诊疗创新了多种诊治方法,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他围绕战场搞科研,研制的三氧电子消毒仪、谷氨酰胺二肽全肠外营养对肠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先后承担国家“八五”、全军“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2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全军科技大会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四等奖8项;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主编和参与编写专著10部,发表论文170余篇。先后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被评为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优秀管理者;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济南军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军区专业技术突出贡献一等奖,并连续两次获得军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一类岗位津贴。2001年担任院长后,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首届“全军先进医院”;被济南军区评为“五优医院”、“科技工作先进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等,连续6年被济南军区联勤部和所属分部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团单位”。2006年济南军区联勤部党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高春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勇于挑战医学难题,把自主创新作为攀登医学高峰的内在动力。
经过无数次的探索,高春芳终于探索出了利用结肠残端设计“新直肠角”和人工内括约肌重建在会阴部设置人工肛门手术成功,从此结束了直肠癌患者术后在腹部挂“粪袋”的历史。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为5000余例病人成功施行手术,病人已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为了评价肛门控制排便功能,他潜心钻研,自学了力学、机械原理和计算机新知识,跑北京、上济南,到科研院所请教有关专家,终于研制成功了“CY-1型医用压力监测仪”,解决了肛门压力测定问题,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了研究大肠癌防治新方法,他潜心研究蝎毒对大肠癌的作用,利用蝎毒提取物纯化进行大肠癌细胞体外仰杀各种毒理作用研究,动物移植瘤实验,明确了蝎毒对大肠癌防治作用机理,解开了蝎毒治疗大肠癌的奥秘,发表相关论文26篇,获得了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我国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手术后五年生存率不断提高的原因是早期发现的检查方法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又瞄准国际上基因蛋白研究前沿,展开了蛋白指纹图谱诊断大肠癌的研究。他筛选了正常人大肠息肉,各种大肠炎症等各种疾病的蛋白指纹图谱,进行各种动物实验和人体各种肿瘤特异性蛋白指纹图谱筛选,寻求出了大肠癌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诊断大肠癌准确性达96%以上,此研究比美国早一年半。该研究成果2007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医德医风高尚,把解除患者痛苦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高春芳从踏上从医之路开始,就立志为病人解除痛苦。三十多年来,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名气怎么增大、职务怎样改变,他始终保持一名普通医生本色,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毕生追求,坚持用精湛的医术和满腔的爱心为部队服务、为患者服务。他恪守“医本仁术”的医道真谛,三十多年如一日,满腔热情地诊治每一位病人。由于军内外许多人了解他的医术医德,慕名求医的患者越来越多,经常有人到办公室请他诊病情、看片子、问药方,他从不摆专家的“架子”,对病人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答。有时他坐诊接待的病人多,有的患者因为着急发一些牢骚,遇到这种情况,高春芳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劝慰病人。高春芳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体贴入微,深夜查房从不穿硬底鞋,冬天接诊总是把听诊器捂热后再检查。在他做住院医生时,一名病人胃癌术后出现“胃瘘”,需24小时床旁持续吸引,情况比较复杂,高春芳连续十多天坚守在病房,不停地为患者吸出外溢胃内容物,清理创面。由于措施及时得当,患者很快康复出院。许多经他看过病的患者都深有体会地说:“高春芳是用心为病人看病,以情为患者服务”。从医三十多年,他对每名患者不仅从生理上尽最大努力解除病痛,还从多方面给予热心帮助,为他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有的病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他就替他们问医取药;有的病人住院时间长,闲得无聊,他就买一些报纸和杂志给他们看;有的外地病人家属住宿有困难,他就帮助联系住所;有的病人经济拮据,他就主动伸出援助之手。2001年,甘肃省一位农村妇女患肠癌晚期,东拼西凑了1万多元钱来到医院,最后结算时还差3000多元,看到西部山区老百姓生活困难看不起病的窘迫,高春芳发动科室为她捐款补上了医疗费。
注重人才培养,把打造名医群体作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
高春芳担任院长后,面对竞争激励的医疗市场,他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培养人才,抢占制高点。他亲自制定了《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发展十年规划》、《特色专科人才建设规划》,前瞻性地构建人才队伍的框架;先后出台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责任制”,确定20多名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实现了人才队伍由“规模化发展”向“质量化建设”的转变;他还对干出成绩的人才实行重奖,对那些人才培养不力的科室和工作平庸、不思进取的个人实行“一票否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抓好在职培训、建立硕博培养点、网上招揽人才、实行专家带教、创造优越环境、推行竞争上岗等多种途径,以“双百人才工程”建设(百名高学历、百名高职)为主体,不断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夯实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目前,医院拥有2个博士、14个硕士培养点,硕博以上高学历人员143人,高级职称112人。近几年,医院有176项科技创新成果填补军队和驻地医疗技术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军队和省级二等奖19项,发表学术论文1413篇,中华级223篇。
瞄准军事斗争需求,把提高卫勤保障能力作为军队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
高春芳常说:“没有军队就没有军队医院的存在”,“姓军为兵’是医院大法”。医院专门建立了军人就诊绿色通道。作为战士成长起来的专家,他对基层官兵格外亲切,一遇到战士就诊,总是问寒问暖。当院长后,事务多、工作忙,每次医疗队下基层巡诊,只要他有时间,就亲自带队去。5年来,他个人为基层官兵接诊上千次、主刀手术上百台,深受官兵信赖。面对变幻莫测的军事斗争,他又瞄准训练场,建立了唯一的全军军事训练研究所,实现了集预防、医疗、保健、教学“一体化”的为军服务新模式,创造了具有我军特点的训练医学体系。结合卫勤保障需要搞科研,承担了多项全军“十五”重点课题和全军“十五”计划课题;他与训练伤研究所的同志一起,关注部队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坚持着眼军队需求选定科研课题。针对部队外出训练、演习用水难的问题,他运用臭氧消毒原理研制出了携带、使用方便的三氧电子消毒仪,仅半小时就能达到消毒要求。在“铁拳-2004军事演习”,尤其是“5。12”汶川抗震救灾中,该消毒仪在重灾区汶川映秀镇、都江堰分别用于帐篷消毒和饮水消毒,受到灾区群众和抗震救灾部队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现场给予了报道。此项发明成果被总后卫生部列为全军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近年来,三氧电子消毒仪、高氧液体治疗仪等5项与未来战场息息相关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并投入临床,全部获得国家和军队科研成果奖。在今年抗震救灾中,高春芳接到上级抽组命令后,迅速调整方案,按照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特点,合理搭配专业,挑选思想好、身体健、业务精、经验足的专家组成医疗队。按照上级要求携带手术、防疫、生活保障器材物资,并根据所担负任务,制订出超前预案,紧急协调地方医药公司,加大携带了价值20余万元的防疫、急救药品,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了铁路输送装载,于5月16日凌晨3时到达都江堰市玉堂镇,成为所属部队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医疗队。在救灾一线药品告急时,他紧急从医院调拨并配制一批用于治疗官兵皮肤病的药品,使患病官兵及时用药,保证了配属部队的战斗力未受影响。6月底,他亲临灾区一线,和抗震救灾官兵同吃同住,始终把灾区群众当亲人,把官兵当兄弟,冒着余震酷暑和危房倒塌等危险,始终冲在最前面。在重灾区映秀镇,他冒着40多度的高温,为400余名“铁军”官兵巡诊治病;在都江堰玉堂镇、中兴镇等灾区,为200余名灾区群众诊治疾病,深受官兵爱戴和灾区群众好评。

Ⅲ 中国当代教育协会可信吗他们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教育科研创新成果奖暨全国优秀教育园丁评选 可信吗

当然不可信,还要你交钱领奖。我也收到过,直接垃圾箱

Ⅳ 现代以来,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进步啊

1.5G领跑世界

从4G快人一步,到5G领跑世界。当流量社会到来,网速就是效率。数秒钟完成一部高清大片的下载,直播更是“分分秒秒无卡顿”。预测是到2020年中国5G将实现商业化推广,到2025年中国5G用户数量有望达到亿级规模。

Ⅳ 魏建的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
1、《郭沫若:一个复杂的存在》(个人著),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2、《创造与选择——前期创造社的文化艺术精神》(个人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3、《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与贾振勇合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4、《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与房福贤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5、《中国文学》(主编),齐鲁书社出版
6、《现代中国文学读本》(主编),齐鲁书社出版
7、《当代中国文学读本》(主编),齐鲁书社出版
8、《中华名山之首泰山》(个人著),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9、《齐鲁文化通史》(近现代卷第一作者),中华书局出版
10、《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解读十六讲》(与吴义勤合著),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代表论文:
1、《文化中介:日本近代文化之于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1期
2、《倡优仕子模式的现代性转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4期
3、《文学形态与文学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4期
4、《十年思索的再思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1期
5、《写进灵魂的底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2期
6、《郭沫若文学研究十五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2期
7、《2003年现代文学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1期
8《‹创造周报›与郭沫若文坛地位的确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
9 、《泰戈尔究竟怎样影响了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
10、《学衡派再评价》,《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
11、《<新青年>与“新青年”》,《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12、《从鲁迅研究看郭沫若研究》,《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2期
13、《创造社的价值:为“五四”补课》,《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8期
14、《新时期鲁迅与郭沫若研究述评》,《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8期
15、《郭沫若历史剧研究述评》,《郭沫若研究》第五辑
16、《中国现代文人的一个范本》,《郭沫若研究》第六辑
17、《创造社现象的青年学分析》,《郭沫若研究》第十二辑
18、《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对孔子的“曲解”》,《文史哲》1995年第1期
19、《东汉以后齐鲁文化在文艺领域的展现》,《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
20、《阐释的智慧——以郭沫若评说孔子为例》,《郭沫若学刊》2003年2期
21、《齐鲁文化精神传统的近代转变》,《光明日报》(理论版)2003年7月29日
获奖
一、科研奖
1、《文化中介:日本近代文化与创造社》,1991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十年思索的再思索》,1993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3、《<新青年>与“新青年”》,2009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4、《郭沫若:一个复杂的存在》,1995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5、《创造与选择》,1997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6、《学衡派再评价》,1997年获第二届跨世纪文学评论奖
7、《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1998年获山东省首届刘勰文艺评论奖
8、《创造社现象的青年学分析》,1999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9、《齐鲁文化通史》,2006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分卷第一作者)
10、《2003年现代文学研究述评》,2008年获山东省第五届刘勰文艺评论奖
二、教学奖
1、《以教材建设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改革》
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位)
2、《以教材建设为龙头全面带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改革的深入》
2001年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位)
3、《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研究》
2001年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位)
4、《打通古今中国文学史的教学改革的探索》
2009年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位)
5、2007年获得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奖

Ⅵ 中国现代著名科学家及成果

1、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专学、航空属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钱伟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阅读全文

与中国当代科研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