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苏轼学佛成就了吗
东坡家世奉佛。他自叙说父亲苏洵与母亲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叙》)受家庭影响,东坡自小就接触了佛教,在《子由生日》的诗中,他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说明了早在与其弟子由同学的少年时代,就开始读佛教书籍了。父母死后,东坡曾施舍家中的字画和母亲的首饰用作佛事,为父母超度。并撰写赞颂文说:「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来。」(《居士传》)传二十六)
居官期间,每至一处,东坡都要与高僧共游,从其参禅学佛。东坡一生结识的禅僧很多,其中以东林常总、大觉怀琏、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禅师最为密切。苏轼学佛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便是他与常总「论无情话」,有省而作的诗偈,(《五灯会元》卷十七,《内翰苏轼居士》)以此表明对禅学的见解。大觉怀琏是东坡在杭州期间结识的禅僧,后来两人成了方外之友。在荆南(今湖北江陵)时,听说玉泉承皓禅师有机锋,一般人难以相接,从来自负的东坡便想亲自去较量一下。一次他微服出府,进寺拜见。承皓见问:「尊官高姓?」东坡答:「姓秤,乃秤天下长老的秤。」皓禅师大喝一声说:「请问这一声喝叫重多少?」东坡哑口无对,遂谢罪礼敬,从之参学。(同上)贬谪黄州期间,东坡又与佛印了元建立起亲密关系,并留下了很多趣闻佳话。有次东坡作了首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自以为体现了较深的禅学功夫,便派人把偈子呈给住在江对岸的佛印禅师。禅师看后在上面批丁「放屁」两个字,就让人把偈子带回去。东坡看到批话,一时无名火起,遂乘船渡江亲自来找禅师,当即责问禅师何以秽语相加。禅师听说呵呵大笑,说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东坡一时省悟,方感自愧不如,叹服不已。(参见赖永海《佛道诗禅》第六章,《五灯会元》卷十六《云居了元禅师》)
东坡自到黄州后,便素食斋戒,每天诵经念佛不断。黄州城南有安国寺,东坡每隔几天便要朝拜一次;每次都要焚香默坐,克己悔过,良久,自觉身心皆空,精神怡然。晚年时,随行无他物,惟有一轴阿弥陀佛像不离身边,说「此吾往生公案也。」(《居士传》传二十六)。尝言前生是僧,临终前嘱咐家人在他死后要以僧人之礼葬之。(《中国佛学人名辞典》第六百四十九页)
⑵ 佛法成就之妙谙五明 指的是什么
传统五明学分大、小五明,大五明是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小五明是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系学。实际上,五明不是这麼狭隘,而是将宇宙之万有归纳为五个方面,称之为五明、五暗,开敷出宇宙间一切美好的、利益众生的概之为明,迷在昏沉、不祥的概之为暗,这才是佛陀的五明真谛。
⑶ 弘一法师有什么佛学成就 百度知道
时候到了他自然就出家了,呵呵。成就不成就的,在学佛有成的人眼中都是空。你很难理解他出家,那就简单说下吧。弘一法师出家前可说是集琴棋书画于一身了,对艺术有很深的体悟,但生不逢时,当时是中国最黑暗的时候,内外都是战乱,人民苦不聊生,心中都是悲哀。这时他的心中会出现迷茫,因为艺术救不了国,舞台上表现的再好,人民有那个心情看吗。感觉这时候他的心态像是孔子当年,希望通过教育,来唤起人民心中的希望。而佛学是什么,它是研究解脱一切烦恼的学问,不管你之前是做什么的,有无宗教信仰,只要心中有了烦恼,那恭喜你,可以开始参悟佛学了。
你说对社会的贡献,说白了就体现在一个善字。他之前的很多贡献,大都是体现在物质上的,比如捐献等。艺术上确实也有很大贡献,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贡献就被无形的缩小了。而在他学佛以后,贡献就转为精神的了,教导人们乐善看开,内外清净。他自己亲口否定自己前半生的贡献并不是说那不算什么,而是和后者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像一位研究了一辈子小乘佛法的大师,他在一生中也做了很多的善事,很多的贡献,但当他突然了解大乘教义时,会有一种突然醒悟之感,觉得自己之前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以至有感而发说自己之前真是一无是处。这些都是站在他们自身的立场来说的,但对我们后人来说,不管是他前半生还是后半生,所做出的贡献都是让人敬仰的。
以上解释希望你能明白。
8S
⑷ 为什么中国大乘佛教成就的多,而南传佛教成就的少
中国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往往不会舍弃小乘佛法,止观法门,四念处,四神足,八正道,等等,依小乘佛法而渐修,依大乘佛法而顿悟,圆满无碍,所以成就者多。
至于南传佛教,往往否定大乘,不度法华,华严,般若,这就很难证到无相三昧,这就是南传佛教成就者少,甚至神通都发不出来的原因。因为修行无成,又开始谤佛谤法,否定轮回,否定五眼六通,造大恶业,恶性循环,因此更难成就。
⑸ 末法时代念佛成就出自那部经典
念佛法门依据净土三经,有关阿弥陀佛及其极乐净土的三部佛经,为汉传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它们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可简称为《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
⑹ 释迦牟尼佛成就后在大梵世界吗
释迦牟尼佛化身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并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讲法49年。这是大家都共知的,并没有到大梵世界示现成佛。
⑺ 独觉佛成就什么法
独觉不是佛,独觉又被称为辟支佛,辟支佛证得是有余涅槃,佛是证得究竟涅槃。辟支佛是缘觉乘的最高果位,但并不完全等于觉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缘觉乘(没有听闻佛陀教说,独自观察十二因缘等法理而觉悟)和声闻乘(直接听闻佛陀教说,思惟修证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觉悟),合称为「二乘」,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萨乘,总称为「三乘佛教」。而一般世间的善法善行(好人好事等),统称为「五乘共法」,是载运众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其中所说的五乘,指的就是(1)人乘(2)天乘(3)声闻乘(4)缘觉乘(5)菩萨乘。
⑻ 王维是诗佛,他的佛学成就有多高
王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佛学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行为方式和文学表达方式,并明确地反映到王维的诗歌创作中,使得他的很多诗歌都带着佛学的印记。王维之所以被称为诗佛工确实是因为他的“诗中有禅”而其具体表现则是以佛心观物,用佛语述说,优秀篇章达于佛境。
⑼ 秦汉时期佛教成就斐然对不
中国官方记载,佛教传入中国有两种说法,一是西汉末年,一是东汉汉明帝时期。所以,说秦汉时期佛教成就斐然,明显是不对的。汉朝还是一个佛神不分的时期。江苏孔望山的摩崖石刻可能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佛教文物遗存了,据考证为东汉末年。
因此,准确的定义是: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得到初步发展,但处于神佛不分时期;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弘扬,梵汉风格杂糅;隋唐时期,佛教为鼎盛期,确立汉民族风格明显的造像风格;宋明元清为佛教的世俗化时期,逐渐衰败但有不同层次的发展,禅宗净土得以延续至今。
⑽ 中国内学佛成就的高僧有多少
中国内学佛成就的高僧有很多我认为其中一个高僧就是那个高僧的师傅他一生当中为了升学贵做出了自己内心卓越的贡献把我们培养成国家有用的人才对我们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一切都要如此的去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