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印信工作
印信: 1.公私印章的总称。 2.借指权力或官职。 公章,古称官印,是行使权力的信物,故又有"印信"的别名。《三国演义》里,不少精彩的情节都拿它做道具:关云长封金挂印;诸葛亮乞印行令;司马师咬烂被头与死神抗争,为得是捱到乃弟司马昭从洛阳赶到,亲手"以印绶付之"……凡此,都可称是对其性质的形象的诠释。 夏商以及西周时代的政权组织,实际上就是一个以王族为主体的由诸多贵族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络,血缘关系的本支亲疏便是权力分配和行使的依据,不必另有凭信。所以,依笔者的看法,设官授印的制度,大致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即各国的政权组织逐渐向庶民开放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墨子·号令》谓"还授其印,尊宠官之";苏秦佩六国相印的故事,脍炙人口。这些史料记载,恰好同至今尚未发现战国以前官印封泥的事实互相印证。 比较完备的官印制度,形成于秦代,自丞相太尉到郡守县令,都由国君在任命时授予官印,同时配发穿在印钮上的丝带,叫作"绶",以便须臾不离地佩带在身上。秦末,天下大乱,会稽郡守殷通召项梁叔侄共商应变之策。项梁指挥项羽拔剑砍下殷通首级,"佩其印绶",然后便自封为新的郡守,行令各县,"得精兵八千人"。这个凭印绶当官、认印不认人的制度,又为汉朝所继承。汉武帝时,穷得连老婆也养活不起的朱买臣忽然被任命为故乡会稽郡守,当其回到下榻的会稽郡驻京办事处时,吏员们仍把他当穷汉看待,不予理睬,及至发现他怀里揣着印绶,"坐中惊骇",马上排好队,一起跪拜。这种观念的沿袭,便是"掌大印"、"拿印把子"成为当官掌权的代名词。 印绶制度的另一特征,是以铸印材料和绶带颜色区别官阶。如汉代,丞相太尉一级高官,金印紫绶;御史大夫及两千石以上,银印青绶;六百石以上,铜印黑绶;二百石以上,铜印黄绶。从晋代起,印绶制又改为印囊制,绶囊用皮革制成,盛进官印后佩在腰间,以绣缕区别官阶,如北朝制度: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等等。此外,印绶或印囊只授给治事官吏佩带,像光禄大夫、大夫、博士等散官或加官之类,尽管品秩不低,但皆无印绶,这是汉代定下来的规矩。相反,如刘邦微时所干的乡亭小吏,倒也有"五两之纶,半通之铜"的一方小印。所谓"半通",是相对于"全通"而言的:汉制,凡二百石以上的官印,"皆为通官印",意思是具有发号施令的法律效力,"半通"哩,就当作具有一半法律效力来理解了。所以,刘邦领一个泗水亭长的"半通之铜"佩在腰间,摇来晃去,也挺神气。 官印又称印章,因为印上都刻有文字,如"丞相之印"、"御史大夫之印"等。另外,官印虽然由御史台统一制作授予,但印文书写并不一致。光武帝时,伏波将军马援曾就此问题上书皇帝,并举城皋县县令、县丞、县尉三颗官印上"皋"字写法不同为例子:县令之印上的皋字是上"白"下"羊",县丞是上"四"下"羊",县尉是上"白"中"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东汉会要》)。为此,他还特意向皇帝推荐"晓古文字者"进御史台工作,整理郡国印章。 然而我们由《封泥汇编》所见,此现象依然存在。原来当时人对官印的理解,是官员之印,而非官府之印。印绶由官员随身佩带,除非因犯法、罢官等缘故例应追缴外,升官调职或告老病殁,都可带走。中央因某个治事官职有缺而另授新官时,通常总是另铸新印,所以官印上的文字书写不可能长期保持统一。这种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一直到南朝宋时,才有尚书左丞孔琳之上书提出疑问。他说,既然皇帝公侯的玉玺都是历代递用,并不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拥有行使权力的资格,地位卑下的臣僚又何必非要把印绶佩在身上呢?况且"终年刻铸,丧功消实,金银铜炭之费,不可称言,非所以因循旧费,易简之道。愚请众官即用一印,无烦改作"(《宋书·孔琳之传》)。宋武帝刘裕提倡节俭是出名的,采纳了这个建议。"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印移交的制度,大抵就是从那个时候逐渐形成的。这种制度行之既久,给世人所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就是官印乃某个部门某级机关行使权力的信物,这就同现代的"公章"概念贯通了,虽然在习惯上仍旧以"摘印"来指称罢官。 依循这种新的理念,更趋完备的官印制度的创立,应该说是发生在唐代。先举个事例作对照:西晋赵王司马伦称帝时,为"取悦人情",凡当年报名应试贤良方正、孝廉良将等文武各科的生员和16岁以上的太学生,以及各地州郡来京出差的吏员,一律免试授官,难以计数的官员,一概赐印,"金银冶铸,不给于印",以至只好用木刻印章代替一时奇缺的金银铜材,舆论乃有"白板之侯"的取笑(《晋中兴书》)。但是到唐初政体肇建时,作为中央最高政令执行机关的尚书省,只有总办公署(称都省或都堂)和吏、兵两部有印,其余各部司都用尚书省的印信发遣公事。因为官印只代表官府权力,而非官职,所以连左右仆射、侍郎郎中这等内阁首相、部长司长一级的高官,也无官印佩带。直到武则天当国时,体制改革,各部司的行政独立性加强,尚书省二十四司才分别置印。 相似的情况在其他部门也存在。唐德宗时薛之舆任谏议大夫,是隶属中书门下的正四品高官。因为并非一级行政机构,也无印信。薛以保密为由打报告给皇帝:"谏官所上封章,事皆机密,每进一封,须门下、中书两省印署文牒。每有封奏,人且先知。请别铸谏院印,须免漏泄。"这话听起来像是伸手讨权,还含有同中书门下闹独立性的意思。未几,此人被平调到中央大学做校长助理(国子司业)。反之如翰林学士院,早先虽有"北门学士"之誉,侍从皇帝,应对顾问,又掌制诰,但不是独立官署,没有印信。自德宗以后,内参密命,职权加重,号称"内相",最终形成了与中书舍人分掌"内制""外制"的格局,作为一种标志,便是在宪宗初年的翰林院单独置印。总之,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完全成为施政机关的公章,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过程,从此,政出多元、职司重迭的麻烦大为减少。 说到官印的规格,也有一个从紊乱到齐整的整饬过程。我们看《古玺汇编》中战国时的官印,一颗编号为0007的"君之信玺"的边长才两公分半,另一颗编号为0227的"左禀"印章的边长,倒有三公分。再看《封泥汇编》中的两汉官印,不仅低级官印大于高级官印的多多,其印面形制也呈"百花齐放",有的极为方正,有的近似长方,有的四角呈弧形,还有圆形和椭圆形的,估计多为因材治印,逮到一块什么样的材料便做成什么样的印面。至于印文的书写以及自左分行还是自右分行的排列方式,同样是五花八门,无章可循。当它们以整体形状出现时,固然可从金银材质、青黑绶色上区别规格,但一旦以封押形式反映在公文上,如非十分熟悉,困惑是无可避免的。贾谊著《治安策》,揭述矫伪者诈取国库近十万石粮食,冒征六百余万钱赋,骗乘官车驿传郡国,应该说都与这些印制上的缺陷有很大关系--在形形色色的官印到处都是,甚至连离任或去世者曾经用过的官印也依然存在于世间的情况下,只要有人胆敢妄为,辨别真伪还真不容易哩。 从官印设置从严控制的唐代起,印制规格也趋向周密。诸司之印一律用铜铸,印体为正方形。宋承唐制,中书门下的印为两寸一分,枢密、宣徽、三司及尚书省各部的印为两寸,节度使署的印为一寸九分,以下各级衙署的印为一寸八分,呈依次递减(《宋史·舆服志》)。这个以印面大小区分级别高低的办法,又为元代所继承,如"一品衙门用三台金印,二品〔衙门〕用两台银印"等(《续文献通考》)。此外,官印上有把柄以方便钤印的形制,即所谓"印把子",也是在这个时候推行的。明代,各衙门印信俱由礼部铸印局统一刻制,且有详细的铸、换、辩、验条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铸印局辩其印信真伪"。当然也不能说这样一来便能彻底杜绝诈伪,比如《儒林外史》第十九回中那位在浙江布政司当差的吏目潘三爷,为帮助财主掠买妇女捞取酬谢,让匡超人替他捏造一纸乐清县署的公文,"家里有得是豆腐干刻的假印,取来用上"。不过这些花样只能在基层玩弄,而且是在里外勾结的条件下生效,要想去设有铸印局可辨真伪的京师行骗,就不那么容易了--此即制度周密的好处。 正如今人所熟悉的公章使用现象,古代官印在国家行政机制运转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文书印盖上。秦汉时代,公文书于竹木简册,但不能在上面盖印。用印的办法是用熟牛皮条将一件公文的简册按顺序编串起来,装进特制的布囊,其开口在中间,颇似现代的公文包,用两根绳子捆紧,再拿一团胶状紫泥放在绳子打结处使之粘结,当泥巴将干未干的时候,用官印在上面揿压,便能刻出一个清晰的官印--这就是晚清以来时有出土的"封泥"。封泥的意义,一方面同如今用火漆密封文件、随后盖上印章的保密措施相似,一方面又表示公文主发与签署者的身份。官印的发明,使得中国自秦汉起就有一套成文的公文主发和签署制度。如汉朝规定,各级官府行移公文应由机关首长主发。如长官不在,可由"近次"者代行长官职权主发文书,但代行者只能用自己的官印发文,表明责任。如前所述,凡文书封泥上有二百石以上印鉴的,便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通官文书",假使是二百石以下的"半通"印鉴,其效力相应减半。 东汉已有纸张发明,但因技术未臻精良的缘故,还未被采用做公文材料。《三国志·吴书》记,刘备去世后,吴蜀重建同盟,凡孙权主发的报答蜀汉的外交文书在封缄以后,都先让人送给驻守荆州的大都督陆逊过目,只要他认为不妥当,"便令改以封行之",为此而"并刻〔孙〕权印,以置其所"。可见直到这时,官印的用法还是"封之以泥,抑之以印"。大约从魏晋之际开始,纸张成为公文载体。东晋以后,一般公文用白纸,重要公文用加工处理过后可防虫驻的黄纸。这在公文制度上是个划时代的转折,同时也引发了官印制作和使用方法的重大变革:在此之前,官印的印文多为阴文,钤于紫泥上后呈阳文,宜于辨识。迄纸入公文后,印章直接用朱红印泥盖在纸上,印文也就相应地转变为多用阳文了。北魏明帝时,尚书左丞卢同审阅吏部呈送的军功授勋名单,经过与中兵局的奏案对照,发现有假冒嫌疑者达三百多人,遂上书皇帝,建议今后制作这种名册时,由吏部和中兵局两个单位派人会同办理,"若名级相应,即于黄素(就是黄纸)楷书大字,具件阶级数,令本曹尚书以朱印印之"。这条资料,也许是佐证官印使用方法转变、即用朱红印泥钤盖于纸的最早的记载之一。该上书还提出名册宜"明造两通,一关吏部,一留兵局,与奏案对掌,进则防揩洗之伪,退则无改易之理"(《北史·卢同传》)。由"揩洗"等语可以看出,彼时的印泥调制技术也有待改进。《隋书·礼仪志》中又提到,北齐时由国家财政部门掌管的户口册,都有"印籍缝",就是在两纸连接的地方盖印,以防抽换和散落。这大概又是关于"骑缝章"的最早记载之一吧。 印章使用方法的改变,还带来了印文书体和钤印格式的新问题。《旧唐书·段秀实传》记,唐德宗时,泾原兵变,皇帝逃往奉天,正想篡位的凤翔节度使朱趁机占据长安,又遣其将韩领马步三千疾趋奉天"伪迎銮驾",实欲杀害。司农卿段秀实获知其阴谋后,情急中"乃倒用司农印印符以追兵",就是伪造一份要韩立即返回长安的命令,又因为没有朱的节度使印,便用他所管机关司农寺的官印颠倒钤盖在伪令上,"军人亦莫辨其印文,惶遽而回"。从保护皇帝安全的角度讲,这是一份大功,但也暴露出直到中唐时期,官印上的文字恐怕还是篆籀古体一类,不易辨识,钤印格式亦无严格规范。据《文献通考》记,北宋英宗时,曾命知制诏邵泌和殿中丞苏唐卿"详定天下印文",这两位老古董"皆通篆籀",搞出来的印文不称旨意,"寻复废罢",大概再改一次后,方便大家辨认了。与此同时,官印的钤盖格式也开始讲究起来。《宋史·王旦传》说,王旦为中书省任相,主发一道文书给枢密院,"印违诏格",枢密使寇准马上向皇帝举报,结果王旦受批评,办公厅主任以下的办事员(堂吏)"皆被罚"。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公文发送中书省,"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王〕旦",以为报复寇枢密的机会来了。可是王宰相肚里能撑船,吩咐"送还〔枢〕密院而已,〔寇〕准大惭"。 钤印格式最趋细密的要数明清时代。如清代《各行事件》规定州县衙署盖印方法:凡上行文件都要在正面上方盖"天印"凡下行文书都要在年月日上盖"正印",并以"斜印"骑缝;凡检验尸体的"尸格",每一页都须在文书下方盖"地印",填注致命伤痕处的要用"连印";凡收纳地丁钱粮的凭单串票(近似现在的三联单、四联单),骑缝用"斜印",盖印时还要将串票倒放,谓"倒用印"等等。这些讲究,准备考进士考举人时没有专修过,资深的吏胥反而要比机关领导还精通。不过局外人要想伪造公事,就不容易蒙混过关了。 官印的谨慎设置和保管,历来是典章制度的重中之重。如宋代《职制律》关于机关申请置印的规定:"诸官司应铸印记,先具以某字为文,保明申所隶,再行审验,关申尚书礼部。"如因旧损需换新印者,"给讫限,当日以旧印申纳尚书礼部棰毁",也有先锉去印面一个角,俟时集中销毁的。总之,作废公章仍完好保留在世间这种事情,绝对不允许发生。官印的保管方式,在秦汉魏晋一官一印的时代,各自随身佩带,朝夕不离。唐代起,印为机关公章,保管在府。《因话录》称:"尚书省二十四司印,悉纳值厅,每郎官交值时,吏人悬之于臂以相授。"可见守夜值班护印之严。清制,在京各机关印信封储在署,如有窃失,当月专司监守的值宿官员革职,机关首长革职留任。如能自行拿获者,亦以失窃时间长短分别降等处分。地方各级机关印信存储在署,或出差官员印信存储行寓,如有窃失,有印官革职。若能自行拿获,亦以失窃时间长短分别降等处分。 官印的使用程式及责任人员,也有严格规定。以唐代中书门下即政事堂的"堂印"为例,凡需要用印的公文,必须经主管长官判署、签押,并经誊写、校对后,再由"堂头"(相当于政事堂的办公厅主任)审核,审核无误后,方可盖印。有一篇唐代的墓传文字,传主叫邵才志,前文提到唐德宗逃往奉天的故事,他就是跟着"蒙难"的堂头,铭文称他"执持堂印,随驾奉天,重围之内,苦历艰危,克服之时,功勋崇奖,遂迁五品",估计原先的官阶至少是从六品。再看清代《钦定工部则例》中关于工部衙门使用堂印的规定:"每一月专派满、汉司官四员,按日挨次轮流监用堂印。每日笔帖式请领堂印钥匙,到时即开。用〔钤〕寻常稿件后再用〔钤〕题本,用毕将堂印钥匙暨印单仍交承值笔帖式呈送。"清代的司官也是起码六品。由唐及清的监印级别,都表明了对"公章"使用的极其慎重。 用印为什么要有专人监督,原因之一就是防止作弊,特别是以吏胥即具体经办人员为防范对象。如唐代前期,吏、兵二部分掌文武官员铨选事务,大概不时有丑闻上达天听,故唐玄宗有诏责备两部首长说:"……不能自亲,并委猾吏,恣成奸滥,为蠹尤深",要求今后概定专员亲自作业,尤其是"印记不得委其胥吏"(《册府元龟·铨选部》),因知此前的教训多与胥吏盖印缺乏监督有关。不过"任你官清如水,怎敌吏滑如油",他们对付监印制度的办法是暗中配就印匣钥匙,需要用印作弊时,自己偷钤。《南部新书》说,裴度任宰相时,某日,忽然发现政事堂大印不在印匣里,一时大家惊惶。裴度"即命张筵举乐,人不晓其故",大家酣饮到半夜,左右忽报印信又回来了,于是极欢而罢。事后,裴度解释说:"此出于胥徒盗印书券耳。缓之则存,急之则投诸水火,不复更得之矣。"这件轶闻,一直被当作宰相有临事不挠的雅量来传颂,其实折射出当官的无奈。因为印信窃失,首先追究值班官员责任,连带机关首长也受处分,所以只好装聋作哑,不予追查,坐等偷印者用过后再物归原处。 这种"淘浆糊"的办法,似乎也是历代相传的。《挥麈录》说,北宋时,"宰相入省,必先以秤秤印匣而后开"。如秤出来印匣是空的,索性不开,免得报失印信,大家连累。据说蔡京任相时,就碰到这么一回,"一日秤匣颇轻,疑之,摇撼无声",于是蔡相说"不须启封,今日不用印"。第二天再秤,份量正常,遂开匣用印。蔡京的解释同裴度差不多:"此必省吏有私用者,偶仓猝不及入。倘失措急索,则不可得。"这种为逃避处分有案不报的因循敷衍,后果必然是姑息养奸。又因为历代制度关于官印失窃的规定,都是首先追究领导和专员责任,所以也有吏胥借偷印来挟制报复领导的。《渊鉴类涵》上有一段故事,也发生在北宋:某部失印,皇帝欲从严惩治郎官何洵直。宰相吕公著说:"洵直失印诚有罪,然重谴之,则〔以〕后猾吏皆得以制主司矣。"结果何洵直仅受薄惩。看来吕相同裴相、蔡相一样,都是经过三昧真火修炼的。 相比中央机关印信管理上的疏阔,地方政府的情况一言难尽。以明清州县官署为例,签署公事的范围几乎囊括"治民"领域的所有方面,举凡告示牌票、公文档案、簿书账册、法律文书,以及民间买卖土地房屋的契约、经营各种生意的凭照,乃至祭祀城隍老爷的祭文,都要加盖官印。其用印频率之高,可以从一个角度观察:彼时规矩,任何有印机关俱设立"号簿",编号登记钤印日期、事件、用印颗数各项,以备核查,而据曾经两任知县的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介绍,一个县衙门里,仅这种号簿的分类就多达46种。尽管这些用印事件大多琐细,但都隐伏着各色人等的利益,乃至掌印官即知县的政绩和前程,因而同样是一点疏忽不行。为此,过去的州县第一把手,都用自己带到任上的亲信做"司印",无论办公还是坐堂,司印都捧着印匣相随。司印的"呆出息",是每钤一次官印,都有"心红银"的陋规可吃,特别是民间买卖契约的用印,好处更多。为保住这个稳定的金饭碗,一般来讲是没必要背叛主子了。 能做到如此谨慎,自然是达到了"印记不得委其胥吏"的要求。但反过来讲,亲信司印,本人监印,也是一种不受监督的权力使用。退一步讲,由于基层单位独处一个媳妇要应付无数婆婆的位置,在用印程式上搞一点通融也无法避免。如按照规定,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派上计吏到京师户部汇报地方年度财政收支,经户部审核数目完全符合后,方许奏销。钱谷数字如有分、毫、升、斗"轧不平",整本财务报表便要被驳回重造。重造报表不难,难的是必须盖上原单位的官印才算合法,这样一个来回,就得多费个把月以至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了结。如此,不仅增添上计人员往返奔走的麻烦,也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为此,各地赴京奏销的上计吏,照例都带着已经盖好官印的空白印封簿册,遇上部驳,随时填用。这是历代沿袭的习惯,套用一句现代广告语,就是"全国皆知的秘密"。可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不知道这个"秘密",偶而晓得后,龙颜大怒,断定其中必有奸伪,明史上骇人听闻的"空印案",就是这样发生的,不知有多少地方官吏都死在这个大案上。 这边法网收紧了,那边漏洞就大开了--地方政府为确保按时完成奏销,只能向户部讲斤头,送贿赂,双方都是"吏滑如油",上面收红包,下面吃回扣,适足催化吏治腐败。事实上需要预备空印文书的事宜,还不止奏销一项,风头过后,一切照旧。反过来看,"情伪百出"的弊害也确实存在。举一个发生在清代道光四年的小案件:有个叫李嘉山的人在北京创办民间报业,"借用完县(今属河北)知县等衙门空白印封投递京报",就是揩国家驿传的油,以此省掉向各地订户发送报纸的成本。后为直隶提督发现举劾,按"诈为州县衙门印信文书"的律条治罪,不少向其提供空白印封的各县吏书被收在网里,还连带"完县知县等官均有应得之咎,移咨吏部议处"(清《刑案汇览》)。设想一下,这些空白印封文纸如果派作私合案件、偷漏税赋、伪造履历、冒领官物的用处,又是怎样的情形? 现代社会多指印章管理人。如政府秘书科机要科室,公司秘书等等。 涉及秘书印信工作管理: 一、公章的管理和使用 (一)印章的由来 历代印章的品类有以下几种: 1.官印 2.私印 3.花押 4.鸟虫书印 5.吉语印 6.闲章 7.斋馆印 8.收藏印 9.肖形印 (二)公章的性质和种类 1.公章的性质 属于秘书管理的印章一般有: (1)单位的公章,即自单位成立之日起,由上级机关颁发的机构全称公章。 (2)单位主要领导人因工作需要刻制的个人签名章或图章。 (3)秘书工作专用印章,如收发章、办事章、校对章、封条章等。 公务印章具有三性: 一是法定性,如单位的公章代表该单位的正式署名,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具有法律的性质。公文、证件等一旦盖上单位公章,即表示已受到盖章单位的认可而正式生效。 二是权威性。公章是单位的代表,在一定场合下,单位权威的实现是以印章为鉴证的,公章是单位权威的象征。属于公务专用单位领导人的签名章或图章,代表单位领导人的身份,同样具有权威性。 三是效用性。没有加盖公章的文件和指令是无效的,加盖了公章的文件才能生效。 2.公章的种类 (1)单位正式印章 (2)套印章 (3)钢印 (4)领导人签名章 (5)其他印章 (三)公章的式样 1.公章的质料 2.公章的形状 3.印文和印文的排列 4.公章的图案 5.公章的尺寸和规格 (四)公章的刻制 (五)公章的颁发和启用 (六)公章的保管 (七)公章的使用 须经领导人批准并进行详细登记 (八)公章的停用与销毁 二、介绍信的使用和保管 (一)介绍信的形式 介绍信一般有四种形式: 1.普通介绍信。 2.存根介绍信。 3.专用介绍信 4.证明信。 (二)介绍信的使用和保管 [案例]:通过这个案例,请谈谈应如何管理印信。 机关企事业或社会团体的印章,是这个机构、组织作为一个法人地位、权力的标志和凭证,具有法律效力。印章的使用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用印必须遵循一定的手续,不能违章用印,擅自用印。一个单位掌握印鉴的人,他的手起落之间,担负着重大关系。 某厅办公室印鉴管理员,一日中午将近下班时,遇到下属公司一个常来办事的党支部书记兼经理,拿着一份他女儿参加成人高考的登记表,要求其签署主管部门意见,并加盖厅的公章。开始监印秘书要他找厅人事主管处盖章,但这位经理借口"已经下班,没时间了",并说"单位已同意盖章了"。碍于"熟人、面子"并以"她考上才算"为理由,因而不坚持原则,而在登记表上签署意见,加盖陔厅的印章。 一年后,群众揭发,经理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用单位指标,骗取单位和主管厅签印,送不合条件子女人高校读书。经有关部门查实,除对当事人作了纪律处分外,对不坚持原则,越权、违纪,随意用印的办公室监印秘书也给予党纪处分,并。取消当年"优秀党员"称号。对该经理所在公司的印章管理员也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其作出书面检讨 公司各项公章使用管理制度 一、公章使用管理制度 1、 公章由企业总经理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掌握使用。使用公章一律登记,要由经办人签字。 2、 以公司名义上报、外送、下发的文件、资料、报表等,经总经理审阅批准后方可加盖公章并严格登记手续。 3、 企业公章不外借,主管人不在时由总经理指定人代管,双方做好交接手续。 4、 企业员工因取款、取物、挂失、驾驶员办证等,需用单位介绍信,由总经理批准并严格登记手续。 5、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要求在空白书面上加盖公章。 6、 凡私盖公章或利用公章舞弊者,一经发现给予严厉惩处。 二、合同章使用管理制度 1、 合同专用章由财务部专人保管,任何部门、人员不得借用、代用合同章,违反规定造成的后果,由印章保管人负责;发生遗失,应及时报告处理。 2、 凡在授权范围内洽谈的合同,经总经理同意方可成立。经法定代表人或法人代表审核、签字后,在财务部盖章,并严格按照登记手续进行登记备案。 3、 未经总经理批准,没有法定代表人或法人代表审核、签字或者空白合同上不得加盖合同专用章,否则由当事人承担一切经济损失,并追究其刑事责任。 4、 凡私盖合同专用章或利用合同专用章营私舞弊者,一经发现给予严厉惩处。 三、财务专用章、法人章使用管理制度 1、 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要由财务负责人负责保管并掌握使用。 2、 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不能交给银行出纳员自行保管和使用。 3、 除正常的财务需要用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外,其他事项需用必须经过财务负责人报请公司总经理批准并征得法人本人同意后方可使用并严格登记手续。凡私盖章者一经发现给予严厉惩处。 4、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在空白书面上加盖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 四、现金、银行、转帐收(付)讫章使用管理制度 1、 现金、银行、转帐收(付)讫章由出纳员负责保管并掌握使用。 2、 现金、银行、转帐收(付)讫章只有在现金、银行、转帐收讫或付讫时使用。 3、 不得在空白书面上加盖现金、银行收(付)讫章,一经发现,严厉惩处并承担经济损失。 五、发票专用章使用管理制度 发票专用章由会计人员负责保管并掌握使用,发票专用章用于加盖增值税专用发票,财务部门在收到货款,验证购货方“一般纳税人资格证书”后给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盖发票专用章。
❷ 我的函授毕业证为什么没有教育厅的钢印呢
为什么没有
为什么没有
1.CPU、显示卡等配件不要超频过高,要注意温度,否则,在启动或运行时会莫名其妙地重启或死机。
2.在更换电脑配件时,一定要插好,因为配件接触不良会引起系统死机。
3.BIOS设置要恰当,虽然建议将BIOS设置为最优,但所谓最优并不是最好的,有时最优的设置反倒会引起启动或者运行死机。
4.最好配备稳压电源,以免电压不稳引起死机。
5.如果有条件的话,加装一个UPS,使电脑在停电后不会造成死机。
❸ 函授的毕业证盖的是钢印吗
只要是国家承认的毕业证,都是需要盖钢印的
❹ 请问我是两个字的名字怎么刻印章
1、到刻字社去刻好了,一般用楷体或隶体,三个字是刻不好的,因为这不是篆刻,所以还是刻四个字,某某之印,牛角材质是骗人,现在复合材料作假的多了去了,用普通青田石或寿山石好了。
2、印章有很多形式,有方形的也有长条形的。法人章是长条,按照老板签字刻章。
1、各类石质印章多为叶腊石,硬度一般在摩氏2-4级间,所以切忌与硬物或相互碰撞,最怕怕一大盒子章全部放在一起,用的时候来回翻找,叮叮当当若钟磬齐鸣,这样用一次相互磕碰一次,看着都心痛。
2、每次用完后及时用软布、软纸、硬毛牙刷等擦拭干净,(反之时间长了印面糊堵,影响印拓的真实面目)放置印盒里,或者自己用硬纸壳根据印章大小折叠俩小盒,外边用透明胶带粘紧,平时套在印章两头,可以把硬纸壳是带个印拓,使用时一看便知,不用每个套盒都打开看看。
3、章料无论是山坑、水坑的一但开采后,就与地脉的气息断绝了,好像个婴儿离开了母体一样,在日常的气候、环境下久了,保养不慎势必会变色、裂痕出现。专业收藏章料的所以有油养、封蜡等多种养护方法。我们至少要做到不可长时间光照、放置较潮湿处、适当的把玩下就可以。
❺ 二个字姓名怎么刻印章
二个字姓名刻印章,字体用隶书较好,文字用“**之印”四个字;用于书画作品上,字体用篆书为好,文字用“**”两个字即可。
也可以加个“之”xx印章,xx印信,xx印绶,xx印名,xx印文,xx印字,xx印铭,xx印刻,xx印记。
私章的使用在我国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帝王到百姓,私章数量之大,至今未有一个统计数字。有的用于把玩欣赏,有的用于赠送友人,更重要的是私章带有个人身份的特征。皇帝将私章交于大臣,可视为皇帝亲临。百姓个人私章,可作为个人的身份标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私章在民间及金融等部门仍然 延续使用,实践中却也酿成不少纠纷。
刻章的材料:
印章材料包括:塑料,有机,牛角,仿水晶,铜质印章,原子印,光敏印等。
田黄是第一等,产于福建,它的价格以成色和重量来确定,普通的田黄单位重量价格要比黄金的单位重量价格还要高。
第二是鸡血石。鸡血石与田黄石、青田灯光冻石被誉为印石三宝。鸡血石为中国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时在玉雕工艺中形成了“鸡血”雕独特流派,其作品以“瑰丽、精巧、高雅、多姿”著称。
寿山石是最好的章料了,好的寿山石价格也很高。
❻ 钢印在白纸上印时是不是应该有个带颜色的垫。那个垫叫啥名。。。还有这叫啥名
印信: 1.公私印章的总称。 2.借指权力或官职。 公章,古称官印,是行使权力的信物,故又有"印信"的别名。《三国演义》里,不少精彩的情节都拿它做道具:关云长封金挂印;诸葛亮乞印行令;司马师咬烂被头与死神抗争,为得是捱到乃弟司马昭从洛阳赶到,亲手"以印绶付之"……凡此,都可称是对其性质的形象的诠释。 夏商以及西周时代的政权组织,实际上就是一个以王族为主体的由诸多贵族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络,血缘关系的本支亲疏便是权力分配和行使的依据,不必另有凭信。所以,依笔者的看法,设官授印的制度,大致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即各国的政权组织逐渐向庶民开放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墨子·号令》谓"还授其印,尊宠官之";苏秦佩六国相印的故事,脍炙人口。这些史料记载,恰好同至今尚未发现战国以前官印封泥的事实互相印证。 比较完备的官印制度,形成于秦代,自丞相太尉到郡守县令,都由国君在任命时授予官印,同时配发穿在印钮上的丝带,叫作"绶",以便须臾不离地佩带在身上。秦末,天下大乱,会稽郡守殷通召项梁叔侄共商应变之策。项梁指挥项羽拔剑砍下殷通首级,"佩其印绶",然后便自封为新的郡守,行令各县,"得精兵八千人"。这个凭印绶当官、认印不认人的制度,又为汉朝所继承。汉武帝时,穷得连老婆也养活不起的朱买臣忽然被任命为故乡会稽郡守,当其回到下榻的会稽郡驻京办事处时,吏员们仍把他当穷汉看待,不予理睬,及至发现他怀里揣着印绶,"坐中惊骇",马上排好队,一起跪拜。这种观念的沿袭,便是"掌大印"、"拿印把子"成为当官掌权的代名词。 印绶制度的另一特征,是以铸印材料和绶带颜色区别官阶。如汉代,丞相太尉一级高官,金印紫绶;御史大夫及两千石以上,银印青绶;六百石以上,铜印黑绶;二百石以上,铜印黄绶。从晋代起,印绶制又改为印囊制,绶囊用皮革制成,盛进官印后佩在腰间,以绣缕区别官阶,如北朝制度: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等等。此外,印绶或印囊只授给治事官吏佩带,像光禄大夫、大夫、博士等散官或加官之类,尽管品秩不低,但皆无印绶,这是汉代定下来的规矩。相反,如刘邦微时所干的乡亭小吏,倒也有"五两之纶,半通之铜"的一方小印。所谓"半通",是相对于"全通"而言的:汉制,凡二百石以上的官印,"皆为通官印",意思是具有发号施令的法律效力,"半通"哩,就当作具有一半法律效力来理解了。所以,刘邦领一个泗水亭长的"半通之铜"佩在腰间,摇来晃去,也挺神气。 官印又称印章,因为印上都刻有文字,如"丞相之印"、"御史大夫之印"等。另外,官印虽然由御史台统一制作授予,但印文书写并不一致。光武帝时,伏波将军马援曾就此问题上书皇帝,并举城皋县县令、县丞、县尉三颗官印上"皋"字写法不同为例子:县令之印上的皋字是上"白"下"羊",县丞是上"四"下"羊",县尉是上"白"中"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东汉会要》)。为此,他还特意向皇帝推荐"晓古文字者"进御史台工作,整理郡国印章。 然而我们由《封泥汇编》所见,此现象依然存在。原来当时人对官印的理解,是官员之印,而非官府之印。印绶由官员随身佩带,除非因犯法、罢官等缘故例应追缴外,升官调职或告老病殁,都可带走。中央因某个治事官职有缺而另授新官时,通常总是另铸新印,所以官印上的文字书写不可能长期保持统一。这种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一直到南朝宋时,才有尚书左丞孔琳之上书提出疑问。他说,既然皇帝公侯的玉玺都是历代递用,并不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拥有行使权力的资格,地位卑下的臣僚又何必非要把印绶佩在身上呢?况且"终年刻铸,丧功消实,金银铜炭之费,不可称言,非所以因循旧费,易简之道。愚请众官即用一印,无烦改作"(《宋书·孔琳之传》)。宋武帝刘裕提倡节俭是出名的,采纳了这个建议。"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印移交的制度,大抵就是从那个时候逐渐形成的。这种制度行之既久,给世人所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就是官印乃某个部门某级机关行使权力的信物,这就同现代的"公章"概念贯通了,虽然在习惯上仍旧以"摘印"来指称罢官。 依循这种新的理念,更趋完备的官印制度的创立,应该说是发生在唐代。先举个事例作对照:西晋赵王司马伦称帝时,为"取悦人情",凡当年报名应试贤良方正、孝廉良将等文武各科的生员和16岁以上的太学生,以及各地州郡
麻烦采纳,谢谢!
❼ 钢印在白纸上印时是不是应该有个带颜色的垫。那个点叫啥名
印信: 1.公私印章的总称。 2.借指权力或官职。 公章,古称官印,是行使权力的信物,故又有"印信"的别名。《三国演义》里,不少精彩的情节都拿它做道具:关云长封金挂印;诸葛亮乞印行令;司马师咬烂被头与死神抗争,为得是捱到乃弟司马昭从洛阳赶到,亲手"以印绶付之"……凡此,都可称是对其性质的形象的诠释。 夏商以及西周时代的政权组织,实际上就是一个以王族为主体的由诸多贵族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络,血缘关系的本支亲疏便是权力分配和行使的依据,不必另有凭信。所以,依笔者的看法,设官授印的制度,大致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即各国的政权组织逐渐向庶民开放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墨子·号令》谓"还授其印,尊宠官之";苏秦佩六国相印的故事,脍炙人口。这些史料记载,恰好同至今尚未发现战国以前官印封泥的事实互相印证。 比较完备的官印制度,形成于秦代,自丞相太尉到郡守县令,都由国君在任命时授予官印,同时配发穿在印钮上的丝带,叫作"绶",以便须臾不离地佩带在身上。秦末,天下大乱,会稽郡守殷通召项梁叔侄共商应变之策。项梁指挥项羽拔剑砍下殷通首级,"佩其印绶",然后便自封为新的郡守,行令各县,"得精兵八千人"。这个凭印绶当官、认印不认人的制度,又为汉朝所继承。汉武帝时,穷得连老婆也养活不起的朱买臣忽然被任命为故乡会稽郡守,当其回到下榻的会稽郡驻京办事处时,吏员们仍把他当穷汉看待,不予理睬,及至发现他怀里揣着印绶,"坐中惊骇",马上排好队,一起跪拜。这种观念的沿袭,便是"掌大印"、"拿印把子"成为当官掌权的代名词。 印绶制度的另一特征,是以铸印材料和绶带颜色区别官阶。如汉代,丞相太尉一级高官,金印紫绶;御史大夫及两千石以上,银印青绶;六百石以上,铜印黑绶;二百石以上,铜印黄绶。从晋代起,印绶制又改为印囊制,绶囊用皮革制成,盛进官印后佩在腰间,以绣缕区别官阶,如北朝制度: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等等。此外,印绶或印囊只授给治事官吏佩带,像光禄大夫、大夫、博士等散官或加官之类,尽管品秩不低,但皆无印绶,这是汉代定下来的规矩。相反,如刘邦微时所干的乡亭小吏,倒也有"五两之纶,半通之铜"的一方小印。所谓"半通",是相对于"全通"而言的:汉制,凡二百石以上的官印,"皆为通官印",意思是具有发号施令的法律效力,"半通"哩,就当作具有一半法律效力来理解了。所以,刘邦领一个泗水亭长的"半通之铜"佩在腰间,摇来晃去,也挺神气。 官印又称印章,因为印上都刻有文字,如"丞相之印"、"御史大夫之印"等。另外,官印虽然由御史台统一制作授予,但印文书写并不一致。光武帝时,伏波将军马援曾就此问题上书皇帝,并举城皋县县令、县丞、县尉三颗官印上"皋"字写法不同为例子:县令之印上的皋字是上"白"下"羊",县丞是上"四"下"羊",县尉是上"白"中"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东汉会要》)。为此,他还特意向皇帝推荐"晓古文字者"进御史台工作,整理郡国印章。 然而我们由《封泥汇编》所见,此现象依然存在。原来当时人对官印的理解,是官员之印,而非官府之印。印绶由官员随身佩带,除非因犯法、罢官等缘故例应追缴外,升官调职或告老病殁,都可带走。中央因某个治事官职有缺而另授新官时,通常总是另铸新印,所以官印上的文字书写不可能长期保持统一。这种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一直到南朝宋时,才有尚书左丞孔琳之上书提出疑问。他说,既然皇帝公侯的玉玺都是历代递用,并不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拥有行使权力的资格,地位卑下的臣僚又何必非要把印绶佩在身上呢?况且"终年刻铸,丧功消实,金银铜炭之费,不可称言,非所以因循旧费,易简之道。愚请众官即用一印,无烦改作"(《宋书·孔琳之传》)。宋武帝刘裕提倡节俭是出名的,采纳了这个建议。"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印移交的制度,大抵就是从那个时候逐渐形成的。这种制度行之既久,给世人所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就是官印乃某个部门某级机关行使权力的信物,这就同现代的"公章"概念贯通了,虽然在习惯上仍旧以"摘印"来指称罢官。 依循这种新的理念,更趋完备的官印制度的创立,应该说是发生在唐代。先举个事例作对照:西晋赵王司马伦称帝时,为"取悦人情",凡当年报名应试贤良方正、孝廉良将等文武各科的生员和16岁以上的太学生,以及各地州郡
❽ 印章的发展概况,从隋唐到明清。
(1)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激烈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需要使用信物凭证。印章的制作要经过复杂的契刻、冶铸工艺,因而使用印章较之签字画押更难于复制模仿,更具有可信性,能起防奸辨伪的作用。因而作为凭信用具和权力象征的职能受到社会公认。当时中央王室给各诸侯国的国书,各诸侯国之间乃至民间交往签订各种契约,都钤盖印章作为盟守信约的信物凭证。印章还是权力的象征物,各级权力机构在发布政令、宣布政策法令时也以印章作为权威信物昭示于众。政府任命官吏也要授予印章,作为委托行使职权的证明,类似后世的委任状。官吏们受印后,在公务活动中便须把印章佩带在身,作为职务级别的标志物。在经济活动中,印章被作为征收税收、管理关市、检验商品、统辖、禁止违禁物品流通市场的标志。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日庚都卒车马”印,即是烙马印。其体积比一般印章大几倍,就是用火加热后在马匹上烙制编号归属标记用的。现代各国管理军马仍在沿用这一作法。印章也应用于制造业的商品标志。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陶器、漆器上就有用印章模印生产厂商名号的。如1954年在郑州白家庄发现的陶文,有刻划压印的姓氏、里名、纪年文字。可能是制陶工匠的姓名、厂址或销售地、生产年代的印记。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漆器上有“咸亭”、“安亭”、“许市”等印文,用以表明漆器的产销地点。
春秋战国时代的印章,因用铜铸造,使用时按在泥上,称为“鈢”〔xi喜〕或“□”〔xi喜〕。后世发现这一时代的印章,因历史久远统称为古鈢。古钵无论是铸文为职务的官印,或私人姓名印、吉语印或图案肖形印,形制都比较小,因而又称“战国小鈢”。古鈢形状各式各样,除常见的方形外,也有圆形、长方形、矩形等形制。印背铸纽,以鼻形纽最多。各种纽式均有穿孔,供穿系佩带。战国时官印由各级官员佩带在身,苏秦号称佩六国相印。官印随身佩带的习俗一直延续到魏晋以前。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张耳与赵王歇被秦军围在巨鹿,陈余按兵不救。诸侯军解巨鹿围后,张耳怨责陈余,陈当即解下印绶交张耳,张开始惊愕,俄顷乃悟,随后佩带在身,表明接受了陈余的引咎辞职。根据史书记载,汉代皇帝的鈢印也是随身佩带的。《汉书·霍光传》载,汉昭帝死后,霍光等建议立昌邑王的儿子贺继位,不久发现贺淫乱无能,群臣不得已建议皇太后废黜新皇帝。他们把昌邑王贺叫来,宣读了皇太后的诏书,随即解下他身上佩带的玺印,奉给太后,一场换代的改组活动便完成了。当时一般士人也把印章当作装饰品和吉祥物佩带在身。死后随葬。同印章一起佩带的还有玉石牙角制作的环、璜、□〔xi戏〕等,走起路来,叮当作响,被当作象征节操高尚的儒雅风度。
古鈢的印文除少数是在铸好的铜印上凿刻白文印外,大多是铸造的。其工艺程序与制造青铜器相似,需经刻模、制模、浇铸等工序。刻模时保留印文字体实线,刻去印底,待翻模后即铸出了朱文印;白文印即是在制模时刻去印文实线,印文凹于印面。在刻模时白文印工艺较朱文印便捷,因之古鈢中以白文印为多。春秋战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印章的制作工艺大多极为精美。
古鈢印文,因各国割据,文字体貌不尽相同,称为六国古文,属于大篆体系的篆文。较之钟鼎文,笔画圆曲宛转,结体追求象形的图画意味,自然生动,富于动态美和节奏感。以这种崇尚变化的文字入印,在布局上又常常灵活地增减笔画,移易偏旁,安排印文也无拘无束,善作活泼的穿插,形成空灵奇险的艺术风貌。创造出许多富于艺术意象的篆刻作品。古钵的制作工艺精美、功能多样、形制丰富,在篆刻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标志着中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古钵在艺术上的成就,为明清以来印坛仰慕,对篆刻艺术民族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 平阴都司徒
(2)秦汉魏晋时期的印章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采取了推动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典章制度方面,改变商周以祭祀礼仪中使用礼器——鼎作为王权象征的传统作法,代之以铸造印章。在制定典章制度时,对印章的名称、使用材料、形制、印纽式样等,都作了严格的等级序列规范。规定皇帝使用的印章用楚国的玉石雕刻,称为“玺”,官员人等的印章称“印”、“章”。还设置了称为“符节合丞”的专门机构,监管印玺制度的实施,严禁逾制滥用。从此,皇帝用玺的制度为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沿袭。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册封的凭据和镇国之宝。玉玺作为国之重器被礼敬珍藏,如汉昭帝时,“霍光博陆侯辅政,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取玺,郎不肯授。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增郎秩二等。”《汉书》中这则记载,歌颂了一个管理玺印小官吏忠于职守的精神。他敢于拒绝执行上级不符法规规定的指令,冒着生命危险保卫国玺。使霍光受到震动,授予这个管印官吏提升二级的嘉奖。
丧失玉玺,即为亡国的象征。西汉末,新莽篡政就是以夺取帝玺为标志的。“汉平帝崩,孺子未立,玺藏长乐宫。玉莽即位,请玺。太后元帝后王莽之姑不肯授,莽使安阳侯王舜论指,太后怒骂曰:‘若自以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何用此玺?’”后来王莽又施加压力,太后盛怒之下,将玺扔置地上。王莽得玺,完成了篡政的闹剧(引自《文献通考》)。南朝的陈叔宝也是抱着玉玺逃窜,宣告了陈朝的灭亡。沿至明清在修建紫禁城时,仍把存放玉玺的殿宇置于中轴线上太和殿后的显要位置。窥测神器,成为颠覆王权的代称。
秦代官员和百姓用的印章,形制与战国古钵大致相像,仍以铜铸居多,印纽式样仍尚简朴。私人印中出现了造型精美的龟形纽。除姓名印外,出现了以吉祥语句作印文,开后世以诗词格言入印的先河。秦印在形式上的突出特征是印面除边框线外,又加“田”字形界格。低级官吏的章,只有正方形的一半,加“日”字形界格,称为“半通印”。
秦印文体称为摹印篆,较之大篆更为简化、规整,与小篆结体相近,字形近方形,笔画方中寓圆,运转流畅,结体秀美奇峭,具有灵动活泼的气势。由于加用了田字形界格,使欹〔qi七〕斜生动富于变化的印文,在规整的界格内,形成了新的稳定和谐。秦印的印文除朱文、白文外又增添了朱白相间的新颖处理手法。一印之内,朱白互补,将笔画繁简悬殊的印文,通过刻底、留白的线条与块面交错,造成视觉上的平衡感,增添情趣,引人入胜。
汉代的典章制度,多沿秦制。汉初的印章形制式样仍保留秦代印章的特点,并在制度上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据东汉卫宏著《汉旧仪》记载,汉代皇帝有六玺,都用价值昂贵的白玉制成,雕刻蟠龙、奔虎印纽。印文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等。皇后的玺印与皇帝同制。1974年陕西咸阳一位中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发现了被埋在积土中的一方白玉印章,刻有“皇后之玺”的白文字样。经考古部门考证,确认是与文献记载相符的汉代皇后玉玺。《汉旧仪》中还记载,当时规定按官职的高低不同所用的印章分别称“章”或“印”。私人印章则须在姓名之后加“私印”二字。同时对各等级印章的材质、纽式及印绶的颜色都有严密的规定。任命官吏以颁发印章为标志,类似现代任命书的作用。官员们也要把印章佩带在身上,用以表明官阶等级并示尊严。遇有要事即钤印于封泥,作为行使权力的凭证。各级政府发布政令都要钤加印章。汉私人印章,除姓名印,还有肖形印、吉语印。形式有两面印、多面印和套印等。肖形印在印面上刻人与马、牛、羊、骆驼等动物形象。还有以多面印的形式,刻出代表东西南北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图形的四灵图案。各种动物形象造型夸张,富有浪漫色彩,呈现出汉代绘画的艺术特色。
汉印文体称为缪〔miao妙〕篆,是一种带有隶书意向的篆体文字。字形方正,笔画平直,结体匀称工整。气势浑厚、明快,具有质朴自然、丰满安定的美感。汉印中还有一些以虫鸟篆入印的印章。虫鸟篆是装饰化的篆书,起止笔画融合虫鸟的形象。笔画卷曲萦绕,运转舒展灵动。虫鸟为龙凤的原型形态,以虫鸟篆入印,代表龙凤的祥瑞之征,寄寓吉祥祝福。反映了人们追求安定幸福的美好愿望。汉魏时期还有一种称为悬针篆的印文,即在缪篆的基础上,将垂直的笔画加以夸张,使收尾笔形垂长,显出尖锐的笔锋。东汉时期的衡量器具上常采用这种篆体。
汉印多为铸造白文,线条粗壮、均匀,称为大白文、满白文,加盖泥封上,印文十分清晰、饱满。后世钤印红印泥后,朱白对比鲜明,丰满明快,非常醒目。此外还有不少凿刻的印章,多是武将佩印。汉代战事频繁,在战斗中往往急需增补新的军事指挥官。给这些增补的将领颁发印绶,来不及从容铸造,就由军中刻印工匠们在预先铸造的印坯上匆匆刊刻成印,故又称为急就章。这类凿印,多为较细的白文印。高级官员为两凿成文,印文结体比较规整;低级官员则为一凿成文,具有随意自然的气质。急就章呈现的朴茂自然、不加修饰、拙中寓巧的印风,为后代的篆刻家们追摹。对后世篆刻艺术刀法的形成具有启迪意义。
汉 陷阵司马
汉代印章铸造精美,尤其在篆刻艺术形式美方面,呈现与战国古鈢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印文结体严谨庄重而又有缜密的构思变化,具有质朴壮美的审美情趣,为历代篆刻家崇尚。后世许多篆刻家,特别是明清声势浩大的诸多篆刻艺术流派,无一不在秦汉印中吸取艺术营养,在继承秦汉艺术成就上推陈出新,求得发展。秦汉印章与战国古鈢在中国篆刻发展史上双峰并峙,形成中华民族可资宝贵的文化财富,是篆刻艺术的宝库。
古代的玺印都是钤加在封泥上的。有大批的实物遗存可证。《淮南子·齐俗训》:“若玺之抑填”,填即是指封泥。古代封泥是用来封缄书信和物品的。封物时,用绳索将物品捆扎后,在绳索的结节和绳的两端加泥钤印,封泥起了锁封的作用,可以防止开启包装。封缄书信时,则把竹木简牍加上木检,用绳索扎紧。木检上刻有方孔,把绳索两端穿到方孔中,用泥封住方孔,钤加印章。使木检、绳索和封泥连为一体。最后在木检上写上收书人的姓名、地点,称为“署检”。用这种封缄方法可防止书信在辗转投递过程中被私拆泄密。
封泥的使用,据文献资料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通行,从考古实物遗存看,汉代极为盛行。现已知在陕西、山东淄博发现汉封泥700余枚,1920年在朝鲜平壤附近的乐浪遗址、1956年在湖南长沙河西岳汉墓、1957年在呼和浩特汉古城遗址、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都出土了汉代的封泥,可见汉代使用封泥的地域十分辽阔。
东汉发明造纸术后,至南北朝时纸张的生产和使用已很普遍,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文房用品。封泥也渐渐废弛。钤盖印章改在纸上用朱红印色。《北齐书·陆法和传》记载“上梁武帝书‘朱印名上’”,这是纸张上使用印色的最早文献记录。在南齐、唐代传世的法书、绘画作品和新疆出土的文牍上也可见到墨色或朱色的印迹。
汉玉印 皇后之玺
封泥之制废弛后,在地下沉睡了近千年。1822年(清道光二年)在四川、陕西等地发现封泥后,当时人都不明其为何物,曾定名为“印范”。直到1898年经清代学者刘鹗考证始定名为封泥,并征信于文献记载,使人们了解到唐代以前古玺印的使用习尚。
现代国际交往中使用火漆印封缄机密国书,海关验放进出口货物钤加的铅封,其作用和使用方法都与中国古代封泥很相像。不过这是源自欧洲中世纪的文化现象,是在中国封泥停止使用以后才兴起的。
(3)唐宋辽金时期的印章
唐宋时代的印章制度,据文献记载十分冗繁。对帝王、主要职官的印章规格、使用材料、印纽式样以及印绶的颜色都有详细的规定。武则天对秦始皇以皇帝印称玺的定名问题提出质疑。她认定“玺”字与象征死亡的“息”字同音,视为不祥。于公元694年(延载元年)改变皇帝玺印的印文“皇帝之玺”为“皇帝之宝”,并以印章尺寸的大小、厚薄作为等级尊卑的标志。最高级别的官印增大至55毫米左右,以下依次递减,这样唐宋时代的官印体积都较秦汉时代增大一至两倍或更多。此外还规定官印一律用朱文,朱文又称阳文,以附会乾坤阴阳之说,体现君权神授。实际上是由于造纸术发达后,书写材料普遍采用纸张,钤印方式已不同于先秦和汉代用封泥。封泥的拉力有限,印章体积过大,封泥容易损坏,同时钤盖印章改用印泥后,朱文也较白文钤印在纸上的字迹清晰易辨。唐宋印章印面扩大容量增多,为了填充印面的空白,出现了对字体繁赘处理的现象,将笔画少的字,加以屈曲盘绕,逐渐发展成字字皆用此法,形成一种书体,被称为九叠篆。古代以九为极数,号称九叠极言屈曲之繁,不是每一笔画盘曲的确数。实际上唐宋九叠篆只是将字头笔画或竖画写成三四折。金代印章中偶有印文七折、八折之例。九叠篆笔画繁琐、板滞,缺乏艺术韵致,且难以辨识。由于符合封建统治者追求的繁褥、肿塞的所谓庙堂气;结字难识又符合了防止伪造的要求,因此唐宋时期出现的九叠朱文印,一直被俟后的元、明、清王朝沿用作为官方用印的专用篆文。为显示朝廷颁赐的声威,九叠篆又称尚方大篆。
唐宋时期官方印章增加了“以明所属”的功能,即在宫廷收藏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品上钤加收藏印章。唐初就建立了宫廷收藏艺术品的机构,凡经皇帝看过的收藏品,都加盖“贞观”年号印章,作为内府收藏的记号。此后南唐、西蜀、北宋、南宋都相继此制。南宋以后私人收藏也渐成风气,收藏鉴赏印的形式也随之增多,逐渐形成专门的印种。书画收藏印的兴起,造成印章与书画作品的结合,不仅为篆刻艺术开拓了新的用途,还使印章创作,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中,由完全以实用功能为主,转为匠心经营的艺术创作,促使篆刻艺术别开生面。
唐宋时期私人用印章的实物遗存所见极少,只在同时期的文书、书画作品上见到一些姓名印和斋堂名号印。如唐李泌的“端居室”、宋代米芾〔fu服〕的“楚国米芾”、“祝融之后”、“米姓之印”等等,为数不多。唐宋时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发展的时代,书法界接连涌现的一个个精于楷书、草书的大师,引起人们的惊羡、赞誉。他们的成就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可是专习篆书的书法家却寥若晨星,著名的篆书家只有李阳冰一人而已。印章艺术在隋唐至宋辽金的700年间,也处于同样低落的状态。
唐中书省之印
金副元帅之印
(4)元代的印章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宣布以国师八思制定的文字为元帝国的国书。仿效唐宋制度,为各级政权官员颁行印章时,均以八思巴文制作印文。受这种印风的影响,当时蒙古族贵族刻制私人印章,也以八思文的签名字样入印,作为凭证信用的专门符号。因而元代印章出现了一种很独特的形式——“花押”。花押印皆朱文,印形以长方形居多,也有葫芦形或琵琶形的。流行的印文款式是上面一个汉字楷书体姓氏字样,下加一个签名押文。因盛行于元代,又称为元押。
八思巴文印或花押,只在元代官府、军事将领和蒙古贵族间流行,文职官员及广大汉族民众仍沿用以篆书入印的印章。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fu斧〕(公元1254—1322年)在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精通篆籀〔zhou宙〕、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以风格秀丽温婉、流畅遒劲著称。元代是文人画形成的时代,文人画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流行在绘画作品上加诗文题跋及钤盖作者姓名、字号、别号及诗词格言印章。赵孟頫不屑于使用篆文书艺低劣的印章,自己设计了印文,求助于印工,铸造成与自己书画风格相协调的自用印。赵孟頫的篆书,吸收唐代李阳冰玉筯篆的特点,用笔圆润、线条匀净、风格秀逸。铸成朱文印章,遒劲的朱文连着细纹印边,形成疏朗空灵、妍美有致的艺术风格。由于赵孟頫是最早设计印章的书法家,后世的篆刻家往往尊他为篆刻家。他设计的朱文印的印文形式,被称为圆朱文(或元朱文)。圆朱文印的艺术特征,被当作篆刻艺术中典雅秀丽类型的印章模式,号称“铁线篆”,受到明清篆刻家的重视和师法。
元 蒙古文官印
赵孟頫还对古印作过谱录,书名《印史》。同时代的吾丘衍对篆刻艺术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所著《学古编》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论述篆刻艺术的专著,借鉴传统画论、书论和诗论评述了印章艺术的规律,从理论上促进了中国篆刻学的形成。
(5)明清时期的印章
1368年建立的汉族地主阶级统治的明王朝和至1911年被推翻的满族贵族建立的清王朝,先后统治中国达500多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
为了医治在推翻元代统治战乱中造成的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局面,明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对外贸易也相应发达起来。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造成城市的繁荣,全国除北京、南京之外,又出现了30多个新兴的城市。进入清代,由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加速了这些城市的开发和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在这些城市里,人文荟萃,文化发达,交通便利,为职业艺术家的产生创造了生存条件。篆刻艺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明清时期的印章,形成实用与艺术功能分流的趋势。注重实用价值的印章更为普及,经济和社会交往的频繁,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需要以印章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凭信用具,印章的社会需求量增大,加之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便于制作的石质印材的发现,也为印章的普及提供了可能。以镌刻印章为业的手工业行业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的官印制作规格严谨。明代的印章制度极为完备,对各级官印的质地、书体都有明确规定。如皇室及各级政府的官印,用金、玉印材,铸九叠文;将军印用铜材,铸柳叶篆;藩王印用玉材,镌玉筯篆;监察御史用八叠文等。清代沿用明代印制,只是印文可根据印章颁行区域,相应采用汉、满、蒙、藏几种文字。以一印中并用汉满两种文字的官印为多。一般官印为长柄直钮。藩王以上用印均雕刻精美的蟠龙钮。官印的形制、印文设计及制作工艺都较宋元时期有较大的提高。
标志着明清篆刻艺术繁荣发展的是艺术印章。唐宋时期出现的书画收藏鉴赏印,元代兴起的文人画诗、书、画、印结合的主张,形成篆刻艺术与书法、绘画艺术的结合。明清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带动篆刻艺术同步发展。明初画家王冕(公元1287—1358年)首创以花乳石刻制印章,石质印材的发现为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书法家、画家参与篆刻创作提供了契机,篆刻不再只是手工业者铸造的工艺产品,也不再局限于作为凭信用具,而成为篆刻家创造的艺术品,同时又是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文化商品。篆刻作品以商品的形式获得社会承认和流传,客观上推动了篆刻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形成。文字训诂学和考古学的发展,又为篆刻家们提供了借鉴古代篆刻艺术传统的有利条件。在经济发达地区,篆刻家相对集中,他们师生相继,师友交流,逐渐形成集中于某一地区的篆刻艺术流派。这些篆刻艺术流派的创始人,大多是艺术修养全面的书法家、画家或诗人,各有“印外功夫”,在篆刻创作上追求标新立异,发展艺术个性。他们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善于吸取古代艺术遗产的精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他们影响和带动一批批追随者,或在技艺上传承,或在艺术上相互影响,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和提高。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的局面,使篆刻艺术在持续发展中,呈现绚丽多彩的艺术风貌。明清两代篆刻艺术无论就创作规模、艺术成就、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开创性的进展,把中国篆刻艺术推向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❾ 安徽省2000年成人高考函授大专毕业证钢印是哪个地方验印
安徽省行政服务中心
❿ 函授档案里的毕业生登记表相片上有钢印吗
这个主要看你的毕业生登记表上的照片是哪种的。
1、如果是通过电子扫描进去的,一般就没有钢印。
2、但是直接用胶水粘上去的话,要求是有钢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