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问现当代研究方言的语言学家有哪些还有他们的作品成果。
fasefsef
❷ 顾黔的研究成果
1.《泰兴方言同音字汇》 《方言》1990年4期
2.《杜荀鹤诗用韵考》 《天津师大学报》1990年3期
3.《泰兴方言词汇》(一) 《方言》 1994年3期
4.《泰兴方言词汇》(二) 《方言》 1994年4期
5.《何萱<韵史>及其音韵学思想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 1996年4期
6.《通泰方言韵母研究——共时分布及历史溯源》 《中国语文》 1997年3期
7.《通泰方言声调系统研究》 《中国语言学研究》(韩国,用中文)1998年6期,1898年8月
8.《The Initials of the Tongtay Dialects and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Jing Series and The Jy Group》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No.15, June,1999 (美国,用英文)。 1.《江苏省志方言志》(合作,分区主编),1998年12月,南京大学出版社
2.《游记精华》,1999年1月,巴蜀书社,第二作者
3.《通泰方言音韵研究》,已入选首批《南京大学博士文丛》,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待出
4.《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Richard VanNess Simmons、石汝杰、顾黔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❸ 中文信息处理的方言研究
国外有人曾将汉语方言资料输入计算机,让计算机提供各个方言声母、韵母、声调的出现频率,以及鼻化、腭化现象分布的百分比。这些数据不仅有利于方言的共时描写和比较,而且还有利于检验各种历史构拟假说的正确性。目前,中国已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方言研究和绘制方言地图。 武汉大学等单位利用现有的语料库开始进行风格学研究,随着语料的扩充和统计方法的改进,将会提供不同作家的风格特点和各种风格对比研究的成果。
利用计算机编制词表、词典也已提上日程。语言研究所正在编制《多语对照语言学词汇(英、法、德、俄、中)》。机编词典除能加快辞书的编辑出版过程外,还可以随时扩充、修改,保持词典的先进性。
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研究手段的改善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还将有更多更新的项目涌现。 日文电脑,韩文电脑,其他文字的电脑系统
加在其他操作系统或硬件上,如Linux,Macintosh,PPC,Palm,手提电话等
搜寻器 (search engine)
语义网 (sementic web)
电子书 (ebook)
电子字典(软件形式如金山词霸或硬件形式如快译通)
电脑辅助翻译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软件的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和本土化(globalization)
其他
❹ 高分急求!!!吴凤山先生《如皋方言研究》
当吴凤山先生拄着拐杖,在邻居年轻的三轮车夫李伯生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进我的办公室,双手捧着《如皋方言研究》书稿,深情恳切地说:“章主席,你们政协帮助我把书出版了,了却我的心愿,给如皋人民留下点东西,我睡着了都会笑醒的!”我的心为之震撼了。
吴凤山,如城镇人,市烈士陵园退休职工,年已68岁,当过25年的小学教师,在市烈士陵园工作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南通市组织人员编写《南通地区方言研究》,也抽调他参加。如皋是南通地区的组成部分,他作为如皋人,谙知如皋的乡间俚语,熟悉如皋人的音色腔调。他深入到全市原有的53个乡镇定点采集数据,搜集方言词汇、民间俚语,记录音色、音调,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如皋方言研究奠定了雄厚的坚实的基础。他开始拜师求教。在陆文蔚、鲍明炜、王均等专家教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语言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如皋方言;60岁上,他自费购买电脑设备,自学电脑操作,用现代化的工具录入整理搜集的资料,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分析整理研究成果。他从如皋方言的来源形成、地区间方言的差异,与外地方言比较、如皋方言本字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历经18年的潜心研究,艰辛劳作,伏案书写,敲击键盘,眼睛几近失明,终于完成了洋洋洒洒40万字的《如皋方言研究》专著。
吴凤山先生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如皋人,语言学方面的门外汉,从50岁才开始学习研究如皋方言,但他长期艰辛研究的成果却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原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鲍明炜先生在80高龄时为他审定书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语言文学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王均先生亲自为他撰写了序言。
吴凤山先生著述《如皋方言研究》,他的调查、研究、求教、搜集相关资料,使用的电脑乃至纸张等都是自费,仅凭他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他对如皋方言研究的痴爱和执着,对如皋文化事业的追求,对如皋人民的忠诚,充分体现了如皋人厚德笃学、拼搏创新的一股劲,一股精神!
《如皋方言研究》书稿已成,但正式出版,让个人的研究成果贡献于社会,发挥它应当发挥的作用,为如皋人民留下一笔精神财富,始终是萦绕在吴凤山先生心头上的一个难题。好心的专家、学者以及朋友,热心地为他介绍、推荐。书稿以及软盘资料在他们的手中辗转传递三四年,但得到的答复均需自费出版。凭借吴凤山先生维持家庭生计都比较为难的那点退休工资,自费出版《如皋方言研究》真比登天还难。他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
政协如皋市委员会原主席浦文海同志,早在市民政局任局长期间,得知吴凤山先生在研究如皋方言,就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支持。当得知吴凤山先生出书有困难时,浦文海同志首先提议政协应当给予帮助和支持。政协主席会议专题讨论了《如皋方言研究》的出版问题,主席们为吴凤山先生锲而不舍长期潜心研究如皋方言的精神所感动,从抢救如皋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吴凤山先生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促进如皋三个文明建设出发,主席会议决定帮助吴凤山先生出版《如皋方言研究》。政协主席会议的决定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财政局根据政府领导的批示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该书的出版。
在《如皋方言研究》的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关心支持。由于书稿及软盘辗转传递中软盘丢失,只剩下书稿一份。吴凤山先生在该书成稿后,电脑受病毒攻击,保留在电脑中的数据紊乱的紊乱,丢失的丢失,如重新录入编辑,书稿中字符、音标、生字难字、再造字很多,录入非常繁杂,耗时费力。有技术难题,就帮助他找科技局。市科技局局长陈照平同志,放弃五一节假期,亲自登门到吴凤山先生家中,查看电脑的运行状况,在无法读取文件的情况下,拆卸硬盘,对损坏硬盘中系统结构信息进行恢复,从两万多丢失文件中找回了吴先生最后版成稿全部文件。他又和科技局局长助理徐强同志一起通过文件比对,找到了原电脑输入时使用的国际音标和造字字库。终于吴凤山先生在电脑中存储的书稿恢复了原样,为校对、出版奠定了基础,节省了人力、财力。泰州市海陵区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俞扬先生还欣然接受我们的邀请,为吴凤山先生的《如皋方言研究》进行校对。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如皋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如皋中学退休教师徐尔昌先生为该书题写了书名。东南大学二年级学生陈聪颖(如皋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我们准备为吴凤山先生出版《如皋方言研究》,自告奋勇地提出为该书做封面装祯设计。如皋市信谊印刷厂不仅为该书的出版发行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还在资金上给予了一些帮助。市勘察院工程师卞小涛根据十几年前的市行政区划图,重新绘制了20份如皋语言分区图谱。市科技局创业园工程师丁志宏,市政协秘书吴晓蓉、严佩兰,市政协办公室打字员陈文学为该书的校对、排版及打印做了不少具体的工作。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徐梅为该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事务联络工作。在此,我们代表政协,也代表吴凤山先生对方方面面人士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没有TXT 不要忙乎了!!!
只能去 书店去买,,,淘宝,亚马逊应该有
❺ 求关于方言研究的书
文轩网书店搜索几本书供你参考
汉语中和调的跨方言研究
作者:梁磊
出版:南开大学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 ...辈学人的研究成果为这些博士论文的完成铺就了基础,那么它们的出版,使他们经过艰辛探索所获得的学术成果为全社会所共享,必将为今后学术的发展和后来者的进一步超越提供一个新的更高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学术著作的公开出版,把各种新的思想、理念、观点、方法、假设、结论公诸于众,有利于学术的争鸣,也有利于它们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书中具体包括了:轻声其他方面的研究、轻声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回顾与述评、简单的韵律系统、对汉语方言中轻声的调查与分析一类型学的研究、汉语轻声的本质与成因、轻声的音高实现等内容。
汉语语音史
作者: 王力 著
出版:商务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研究汉语语音史,就要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大致说起来,要具备四方面的知识:(一)韵书,现存最早的韵书是《广韵》。(二)韵图,是一种声母韵母配合表,每一个字音都有它的位置。(三)方言,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存在,不过各地词汇和语音方面会有差别(四)方法。本书将分卷上和卷下两部分,分别加以论述。
中国的语言
作者:孙宏开 等主编
出版:其他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中国的语言》反映了中国语言调查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国内外语言学界掌握中国语言的资料最全面、观点最新的专著。书中对当前学术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语言和方言的界限、语言的谱系分类等,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在该书所介绍的语言中,有许多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语言。 这本书收录了我国56个民族使用的129种语言,基本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使用的语言状况。全书共分七编:第一编为导论,简要介绍中国语言调查的成就,讨论中国语言的调查方法、谱系分类、语言和方言的区分、类型学特征、研究方法论,书面语的体系和类型等问题。从
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
作者:丁邦新
出版:上海教育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论文集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偏重历史层次的理论问题,作比较一般性的探讨;第二部分偏重个别方言中的历史层次问题,直接讨论有关层次的种种关系。
汉语方言词汇(第2版)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出版:语文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本书收入汉语20个方言点的词汇材料。这20个方言点基本上可以代表各大方言。它们是:北京、济南、西安、太原、武汉、成都、合肥、扬州,苏州、温州,长沙,双峰,南昌,梅县,广州,阳江,厦门,潮州、福州、建瓯。全书收入词目1230个,用国际音标注音,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排列。本书是汉语方言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章太炎《新方言》研究
作者:孙毕 著
出版:华东师大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本书将《新方言》和以《汉语方言大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为主的各种方言文献对比,统计并分类考察了《新方言》中未被《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的词语的或词语的义项,被《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但仅有《新方言》作为孤证的词语,和《汉语方言大词典》所收音义皆同但不以《新方言》为证的词语,考察了《新方言》中今方言词语的同词异字,并订正了《汉语大字典》、《汉语方言大词典》一些立目、释义、书证方面的讹误,举例说明《新方言》考本字、同词异字研究对《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等方言文献用字的参考作用
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陈晓锦,张双庆 主编
出版: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世界上凡是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华人的足迹。华人自古以来就有出洋进行海外贸易、海外移民的传统,南方沿海地区更是如此,仅广东一省,目前常住人口为9449万,而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广东籍人士就有 2000多万(《广东年鉴》,2008)。华人移民,早年多有聚族而居的习俗,南方的汉语方言因而也就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当然,海外华人社区也不仅仅流行粤、闽、客方言,百年前流人中亚的东干语,近几十年在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使用人数不断增长的西南官话,都是明证。汉语和汉语方言无疑是世界上使用人 Vl最多的语言,也是全世界
三峡峡口方言词汇与民俗
作者:王作新 著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本书立足长江与清江(古夷水)交汇之区的三峡峡口,以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方言词汇与民俗为研究对象,按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十一大类加以叙介,从词汇来源,组合结构、动态发展、语词表达,构词理据、语文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揭示了峡口方言词汇的语言特征,并以峡口作为整个三峡乃至中国此期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由语言词汇观照其社会文化,因此,本书对语言学、民俗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与资料参考价值。
❻ 关于汉语口语本体研究的成果都有哪些呢
所有的方言著作都是
可以用期刊网搜索
可以重点看《中国语文》《方言》《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语言文字应用》
注意论文后面的参考书目
❼ 许宝华的方言研究
方言普查结束后,许宝华继续从事上海市区方言的调查工作,1962年发表的《上海方音的内部差异》是了和汤珍珠合作一篇比较重要的论文,1982年,他们又和研究生汤志祥一起对上海市区上海方言的内部差异进行调查,并发表了论文《上海方音的共时差异》,更加全面、细致地分析了八十年代初期现代上海话语音的内部差异。这篇论文由于材料翔实丰富,持论比较平稳正确,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获上海市高等院校文科科研成果优秀论文奖。
1979年后,他和汤珍珠、钱乃荣一起对新派上海方言(目前使用人口最多的上海话)的连读变混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于1981年、1982年、1983年以《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为题,先后在《方言》杂志上发表了讨论新派上海方言连读变调的文章。该文是第一篇以近五万字的篇幅全面介绍新派上海方言从二字组到五字组的连读变调的论文,因而对深入研究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具有开创性价值。
许宝华的方言研究工作不限于语音,对词汇和语法也加以探讨。这方面他曾写了《略说方言和普通话词汇的异同》(1965年)、《略说方言和普通话构词的异同》(1965年)、《上海方言词汇略说》(与汤珍珠合作,1980年)、《上海话的主要特点》(1982年)以及《上海话单音动词举例》(与汤珍珠、钱乃荣合作,1983年)等论文。
许宝华还在方言学领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了一些工作。1981年秋他应邀赴日本讲学,曾在大阪市作了几次题为《上海音系及其内部差异》的报告,在大阪外国语大学、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作了题为《上海话的主要特点》的报告,在东京东洋大学举行的日本中国语学年会上作了题为《汉语方言研究的回顾和展望》的报告。1982年春大阪市立大学宫田一郎教授来我国上海研究吴语,许宝华曾和他一起研究,后来并和已经毕业的研究生钱乃荣一起,和宫田一郎教授合作撰写了一本名为《上海话苏州话的学习和研究》的书稿。这本书稿已于1984年2月由日本东京光生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