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陈兴华的学术成果
在《环境资源法论丛》第4卷《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科学版) 、《水资源税法律初探》,2004年4月(法律出版社) 、《柳州师专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教育报》(理论版)发表《2003年度国内环境法学研究综述》、《中国海洋资源的产权制度研究》、《海洋世纪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浅议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投资制度及其完善》、《资源节约利用法律意识教育》、《“春晓”事件的国际海洋法思考》等论文。
②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第一层是什么意思
第一层应当是打错字的缘故,博士部分等级。因为博士只是一种学习的经历、一种人生历程罢了。中国之前一直批评美国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是资本主义的弊端。现在回头看,其实很正常。尤其中国13年来的高校大扩招与学术大跃进后,博士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大众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和普通劳动者。而且教育部推崇 专业博士——也即不把博士当做知识精英,而只是技工而已。
不过,如果不进“三站”(学士后流动站、硕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一般是7年。同时,理论上一旦成为“本硕博”连读的学生,也可对外称“博士生”或被美称为“博士”,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十几岁的少年也可以被称作“博士”的原因。
另,关于“三站”,可搜索 山东大学学士后流动站 温州大学硕士后流动站 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相对比较有代表性。
③ 陈廷柱的学术成果
1.《学习型社会的高等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大学的理想:价值取向及其言说立场与限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多元价值论与大学理想的诉求,《教育研究》2007年;
4.我国高校推进战略规划的历程回顾,《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
5.构建大学理想的传统逻辑剖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
6.发展规划与管理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
7.在公平与不公平之间——兼论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
8.学习型社会:高等教育民主化及其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
9.何谓“学习社会”——国外专家的若干意见,《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
10.学习社会——必要的教育乌托邦,《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
11.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策略:市场化,《江苏高教》2002年;
12.关于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相衔接的探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
13.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
14.关于政府与高等学校关系的思考,《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15.论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策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
16.关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年;
17.浅析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背景,《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年;
18.学术自由的哲学思考,《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
19.“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国际会议综述,《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二人第二);
20.“十五”规划应当重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四人第二)。
④ 潘英的学术成就
近几年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和广西大学、北海等地方科研项目10多项,在此期间作为第二完成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的研究”,并获得2004年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广西水产学会2002-2004年度全区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05.10月评选为中国海洋大学第五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2005年“海洋贝类性成熟、单性发育及微卫星的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2)。2005年“海洋贝类性成熟、单性发育及微卫星的研究”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排名2)。2005年“重要海水养殖贝类遗传与繁殖生理学研究”获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排名3)。主讲的“贝类学”网络课件获得2004年第四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排名1),2005年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排名1)、2005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排名1)。2006年12月获首届“广西高校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大赛”二等奖(排名1)。2005年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水产动物育种学”1部。1998-1999年度广西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2005-2006年度广西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⑤ 中国海洋大学学术成果最晚什么时候提交
各个省市区、各个批次的录取通知书的发放时间不一样,从本月15日前后到8月底一直在发放录取通知书。
第一批(提前批、一本)已经或就要开始录取,正常情况下应该在15日前后就能发放录取通知书。
第二批(二本)16日前后开始录取,正常情况下应该在21日前后就能发放录取通知书。
第三批(三本)21日前后开始录取,正常情况下应该在27日前后就能发放录取通知书。
高职高专(包括)专科要到本月底下月初才能开始录取,正常情况下应该在下个月就能陆续发放录取通知书,有的要到中下旬才能发放通知书。
⑥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好考么
博士一般没有明确的分数线,他不像考硕士那样凭考试分数,因为博士考试的题目很简单,即使都考满分也说明不了你的科研水平,而只是考察一下你对这个专业的基本了解。要考上博士,一般是综合以下几个因素:1、你的专业方向是否与你报考的导师的研究方向符合或相近 2、你硕士毕业论文做得怎么样,发表了那些论文,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从事了那些项目研究,获得什么成绩 3、考试成绩(主要是英语) 4、面试情况(你报考导师对你的印象如何) 5、和报考导师的关系如何。
⑦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的科研成果
“十五”期间,学院主持“863”课题28项,“973”课题 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其它省部市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115余篇,获得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其他省部级奖10余项。进入“十一五”以来,已获得国家“973”课题2项、 “863”课题24项、国家支撑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项,年均科研经费1300多万元。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深厚的科学和教育积淀以及优秀的师资力量,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
截至2001年底,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18项。
⑧ 中国海洋大学分析检测博士毕业后就业前景如何
本人分析检测行业从业者,认为博士毕业的话主要还是进科研院所为好吧,进企业往往无用武之地啊,除非科研型企业,待遇的话企业高一些,年薪七八万吧。科研院所得看申请课题情况。
⑨ 请问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生现在每个月的补助是多少啊
研究生奖学金体系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三大类。
(一)国家奖学金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出资,用于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0元,硕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0元。每年具体名额由国家下达。
(二)学业奖学金
博士一等18000,二等15000
(三)专项奖学金
(四)研究生资助体系
详见:http://bbs.kaoyan.com/t5333018p1
⑩ 请问你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吗我想读个在职博士,咨询下,哪个导师比较好,在职好毕业点的导师,
125驾驭博士咨询师为你解答:
其实这个就要看你自己了,不过优秀的博士生导师应该是这样的,你可以借鉴一下:
自2008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但在体现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顶级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率上,国内博士生的情况却令人担忧,这反映出我国优秀博士培养不足的问题,也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深思。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国培养的优秀博士数量不足?优秀博士的培养究竟难在哪里?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上,来自高校和企业学者、专家的经验和观点或许能带来一些启示。
众所周知,在一个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表现如何,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的博士生教育中出现一些情况,比如人们诟病许久的导师做“老板”,学生成为“员工”的现象。那么,作为一位拥有多年博士生培养经验,多位学生获得中国计算机协会(CCF)优秀博士论文奖的优秀导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建中眼中,一个优秀导师应该是什么样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强调导师的责任。”在发言中李建中表示,一名导师要时刻记住,自己是以学生培养为最主要任务。“我们是老师,不是工程师或研究人员,我们的任务就是育人,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做活动,做产品。”他说,导师即使在作研究、拿项目的同时也要清楚,自己这样做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
在具体培养过程中,李建中认为导师有责任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所谓的“培养环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良好的实验环境,要为学生创造一片可以安心作研究的天地;另一层含义则是学术环境和氛围。”他说,如果在一个团体中能形成一种向上的风气,所有人的追求都是创造出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对培养研究生是大大有利的。“中国的学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聪明的,只要给他们创造足够好的环境,再加上足够的耐心,肯定能出来好的结果。”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申请项目对每个人而言都很重要。但在获得科研项目的同时,导师也要考虑该成果是否适合培养研究生。“我们拿项目的目的如果单纯为了经费的话就很麻烦。有些工程项目可能对培养研究生并没有用,而且还要大量研究生将精力投入其中,真正的培养工作就很难做好。”在李建中看来,以基础应用型为主的研究比较适合培养博士生;以工程应用型为主的项目则比较适合硕士生培养,高校应坚持不承担或少承担产品型的项目。而在申报时间上,他表示一般项目最好5年申请一次。“项目不要太多,钱不要太多。否则运作这些项目就很麻烦,导致师生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李建中表示,要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生,导师必须要立足于学科前沿。“导师要看书,不能整天在外面跑。否则没有时间读文章,如何知道科学领域的前沿是什么样的?又如何给学生很好的研究问题,怎么能给学生指出正确的科研路线?”当然,导师在熟悉本领域前沿,做好“教练员”的同时,也要学会做好“运动员”,即要与学生一起研究。“特别是年轻导师,不能过早离开科研第一线,那样的话无论是对博士生培养还是自身的学术成长,都相当不利。”
在讲话中,李建中特别强调在处理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时,应避免两种误区,即雇佣关系和“放羊式”关系。前者是指导师申请大量课题和科研经费,“雇用”学生作相关研究。甚至采取打卡,按时上下班等形式进行管理。在这种误区下,教师很难对研究项目是否适合学生作出明确判断。“有些任务适合研究生,但有些并不适合。最终研究生成为实际上的‘工作者’,这很不好。”而后者则是一名导师招收几十个研究生,甚至上百名研究生,这显然无法做到根据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李建中表示,如果招收博士生,一名导师每年的招收名额最好控制在2名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