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级建筑设计成果奖包含哪些内容
1、项目规模比较前能行性研究、规划阶段
2、建筑设计体案设计、扩初(即专扩充初步设属计)、施工图设计三阶段
3、案设计解决功能布局、总图关系、外形效等关系相于愿景离实施远更能拿施工基本建筑专业参与(复杂项目能别专业结构参与保证其实施性经济性)阶段主要要形合适功能解决案使用功能、造型要求、基处理(包括高差、道路交通等面)要合理
4、扩初简单说解决案阶段实施性问题各专业都要参与定实施框架基本解决技术问题各专业形较完整图纸、说明等具体参看网络扩初设计解释处再赘述阶段要注意各专业参与配合保证解决技术问题满足规范尤其防火规范等项目略扩初设计直接进入施工图阶段
5、施工图设计简单说施工队按照施工图纸完设计意图所施工图要表现各面做、尺寸、定位等具体参看网络施工图设计解释
2. 中国建设成就有哪些
第一 新中国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处于“一穷二白”的绝对贫困状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现在,就工业体系的完备性而言,中国仅次于美国,比老牌工业化国家英法德意及俄日都要完整。我们以钢铁为例,钢铁是工业的粮食,钢铁产量对于工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毛主席提出:以钢为纲,“钢元帅升帐”。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16万吨,1950年61万吨,1956年447万吨,1957年535万吨,出于对工业化的紧迫感和对“煤铁复合体”型经济的痴迷,才会有中央的“高指标,翻一番,大炼钢铁、大跃进”,才导致了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可是即使在全民狂热地“大炼钢铁”的1958年,粗钢产量才仅仅达到800万吨!随后中国钢铁产量缓慢而坚定地增加。1976年2046万吨,1989年0.68亿吨,1996年1亿吨,2008年5亿吨。2013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7.79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百分之48.5。日本1.1亿吨,美国0.87亿吨,印度0.81亿吨,唐山0.80亿吨,俄罗斯0.69亿吨。你没有看错,仅仅一个唐山市的钢铁产量已经接近印度而超过了俄罗斯!第二,以汽车生产为例,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同样是不言而喻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不能批量生产汽车。直到1955年我们才成功仿制了前苏联的“吉斯”牌汽车,当年生产了61辆“解放”牌卡车并参加了国庆阅兵。到了1966年生产55861辆,1973年,11.6万辆,其中轿车1130辆,包括“红旗”、“东风”、“上海”等国产品牌。1976年13.5万,轿车2611辆,1978年14.9万辆,1992年100万辆,2000年207万辆,2013年2212万辆,2015年2450万辆,连续七年全球产销量第一。六十多年来,我们走完了西方列强三百年通过血腥掠夺才完成的道路,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家转化为工业化国家,不仅解决了人民的温饱,更使我们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国防工业体系,使我们的人民告别了“洋油”、“洋火”、“洋钉”,使我们的军队告别了“万国造”,告别了“小米加步枪”!使我们的国家初步实现了“富强”的中国梦!!
第二,人均寿命大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或者说共产党执政以后取得的最重要、最具指标性意义的成就是什么呢?台湾学者李敖说过,共产党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均寿命的稳步增长,从1949年的38岁到1959年的44岁,到1969年的51岁,1976年66岁,再到2015年的76.1岁。2016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2016年世界卫生统计》中显示,2015年全球人均寿命71.4岁,中国人均寿命76.1岁,在发展中国家居于靠前位置。而印度人均寿命为68.4岁。人均寿命是国家总体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它彰显了一个国家的物质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国内安全、生存条件、人民幸福程度等各方面的综合水平。中国人均寿命的提高,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成果的最重要的体现。
第三,社会迅速安定
那么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均寿命能够稳步增长?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近百年的动乱或者战乱局面。一个政府最基本的职能是向人民提供安全和秩序。我们向他交税、牺牲了部分自由和权力,就是让他(政府)给我们提供安全和秩序。这和向“黑社会”缴“保护费”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就是这最基本的要求,在中国历史上却也是奢求。春秋战国、楚汉之争、三国演义、五胡乱华、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乱世”及朝代更迭时的战争,国家陷入战乱,人民遭到屠杀,背井离乡、生灵涂炭,曹操说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古人有“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的感慨,这也正是人民群众渴望秩序和安全的真实的心里写照。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中国社会迅速安定,中间虽有波折,但和历史上的动乱相比,可以说新政权相当平稳地转入到民生建设上去。(历史上每个新王朝的建立都会有一个“瓶颈”期,如汉之吕后擅权、七王之乱;唐之玄武门之变、武则天夺权;宋之烛光斧影;明之靖难之役;清之鳌拜擅权、三藩之乱等等,这个“瓶颈期”牵涉到了政权巩固、权利交接、外敌入侵、人民认可等,由于人民的“效忠心理”尚未建立,所以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只要一个环节出错,那么这个王朝就会迅速覆亡,如秦、隋。只要处理得当顺利度过,那么这个王朝就会“国运久长”,如汉、唐、宋、明、清。政府能够提供给人民的最基本的服务是安全和秩序,王朝更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老百姓需要的是安定和秩序!虽然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我们一直在走向更美好的明天。中华民族是最坚韧最勤劳的民族,只要社会稳定,经过十几年、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中国很快就会重新恢复繁荣。所以社会动乱绝非百姓之福,它损害了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所以社会安定才是中国人民最大的福祉,是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景,才是中国人民最大的核心利益,才是中国人民最大的追求!
第四,重大工程建设成就
在世界能源日益紧缺、江河开发与保护备受重视的今天,三峡大坝横空出世,再次显现出决策者的高瞻远瞩。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浇筑到185米设计高程,主体工程提前9个月完工,这一跨越世纪、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的伟大工程,开始显现其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
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建设大中型项目500多个。“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长江大桥、结晶牛胰岛素”。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新安江水库、上海港、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3. 中国现代化建筑成就有哪些
1,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在由中宣部、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联合举办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报告会上指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信息产业包括通信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吴基传说,我国通信业由制约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瓶颈”,发展成为增长最快、综合效益最好的行业之一.从1978年开始,我国通信业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比GDP增长速度高出十几到三十几个百分点.我国电话网总规模在世界的排名从1990年的第15位迅速提升为目前的第一位.通信网络综合能力实现由小容量向大容量、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单一业务向多样化业务的转变.全国形成了“八纵八横”格状光缆干线,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市.通信网的技术装备基本实现了由引进为主向国产为主的转变.2000年,我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TD-SCDMA,被国际电联确定为国际标准之一,这说明了我国通信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他介绍说,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通信业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步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对电信业实施了以政企分开、破除垄断、引入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性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通信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特别是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改善,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人民群众对通信服务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
吴基传指出,13年来,我国的邮政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邮电分营、邮政独立运行之初,全国邮政亏损179亿元.三年来,邮政部门坚定不移地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拓展业务,改善服务,实现了三年扭亏的目标,到2001年底,全行业实现盈利6000多万元.
吴基传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13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始终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从1989年到2001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出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29%、27%、24%和30%.主要电子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上缴国家税金,实现利润等指标均位居各工业部门前列.从1995年开始,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连续7年实现顺差,为国家外汇储备的扩大做出了积极贡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国.
特别是我国在信息技术科研开发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面进入自主创新阶段,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吴基传介绍说,我国集成电路直追世界先进水平,已具备0.25微米芯片设计开发和0.18微米芯片规模生产能力,以“方舟”、“龙芯”为代表的高性能CPU芯片开发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产业发展的部分重大核心技术.许多软件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计算机开发生产水平也已进入国际前列.
吴基传指出,我国信息化推进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倡导和支持下,信息产业部门配合有关部委先后组织实施了金卡、金关、金税等信息化重大工程,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和经济安全提供了先进的作业手段和网络技术保障,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产业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全社会推广、普及和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认证体系,推动电子商务深入开展,还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务实地推进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三大工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形成各方合力,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吴基传最后强调,进入新世纪,我国信息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全国信息产业部门将继续坚持“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新的跨越,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2,科技事业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报告会上指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指引下,我国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将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关系国家兴衰和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书写了新的辉煌篇章.
13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徐冠华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1年全国R&D(研究与开发)投入为96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而在199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25.34亿元和0.68%;同时,通过实施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大量创新成果.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实力已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齐头并进,取得突出成就:我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加了被誉为生命“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顺利完成;高性能计算机关键技术的突破,使我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计算机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徐冠华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不仅表现在新知识的发现和创造方面,更主要地表现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方面.13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过去的10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3000亿元增加到18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超过同期全部工业年均增长速度10多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在国民经济构成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已经由10年前的1%提高到现在的15%.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强.徐冠华说,科技进步在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以农业为例,近20年来,虽然我国人口增加了几个亿,但我国年人均粮食供应量仍从3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这其中,农业科技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10多年来,我国农业新品种每5年更新一次,每更新一次增产粮食10%以上.
徐冠华说,巨大科技成就的取得,同我国正确而富有远见的科技发展战略密不可分.13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为目标,将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13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一核心问题,取得历史性突破.从1989年到1992年,以技术成果商品化为改革突破口,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1992年至1998年,以“稳住一头,放开一片”为指导方针,展开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从1999年至今,则以加强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对科研院所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经过10多年特别是近3年来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在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和经济、知识和资本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型企业大量涌现,市场在科技运行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明显增强.
徐冠华还介绍了科技队伍建设、科普工作、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的成就.
徐冠华最后说,“十五”期间,科技部将与有关部门加强合作,抓紧组织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长期可靠的动力.
4. 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专利、科技进步奖、工法、其实论文专著等也算
5. 建筑行业业务专长工作成果怎么写
业务专长就写自己的专业比如土建、安装还是造价师、监理,工作成果就是从事过什么项目,在项目中担任什么职务,该项目取得了哪些荣誉比如国家优质结构、白玉兰奖、市文明工地等等。
6. 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简介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一、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
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
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
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
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
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棊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北魏以后出现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二、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
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
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而以满足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
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一些装饰构件与小品,甚至单体建筑,都成为一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6)建筑类成果扩展阅读
建筑风格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于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
所以世代以来,他们便依自然条件与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与习惯,创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筑,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筑做法与建筑风格。
在北方黄土地区,古代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筑墙,以此筑成房屋,或构筑成窑洞作为住居。后来又用黄土烧制砖瓦,用以盖房既方便又耐久。
在南方,气候潮湿多雨,人们便以竹木为建筑材料构筑房屋居住。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亚热带,常用竹木搭成杆栏式建筑。而青藏高原,少雨干旱,昼夜温差大,则多砌筑厚墙式平顶碉房。蒙古族地区,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而搭制帐篷式住房(蒙古包),这种房屋易于拆架迁移。
西部伊斯兰教建筑则喜欢采用尖拱形建筑。总之,古代各族人民,因依自然条件与当地可能提供的建筑材料,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需要,各自构筑了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共同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共同为发展中华民族的古代建筑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7. 建筑方案设计成果文件包括什么
包括:空间要求、空间尺度、空间组合、使用方式、环境保护、结构造型、设备系统、建筑面积、工程投资、建筑周期的一个完整的实施工程计划。
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是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奠定了基础,是具有创造性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分析下来,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性质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即创造性、综合性、双重性、过程性和社会性。
1、建筑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建筑功能、地段环境及主观需求千变万化,只有依赖建筑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灵活解决具体的矛盾和问题,把所有的条件、要求、可能性等物化成为建筑形象,因而培养创新意识与创作能力尤为重要。
2、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项很繁复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除了建筑学自身以外,还涉及结构、材料、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行为、心理等众多学科,同时建筑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而决定了建筑师的工作如同乐队指挥一般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角色特点。
3、建筑设计思维活动具有双重性,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4、建筑设计思维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始终要科学、全面地分析调研,深入大胆地思考想象,需要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和优化方案,需要不厌其烦地推敲、修改、发展和完善。
5、建筑设计必须综合平衡建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个性特色三者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种种关系,满足各个方面的要求,统一地物化为尊重环境,关怀人性的建筑空间与立体形象。
(7)建筑类成果扩展阅读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项目已愈来愈呈现出规模大型化、功能多样化和技术复杂化的趋势,建设项目的设计条件设定也越来越困难。
建筑师如果还仅仅是简单地限制于设计资料集和建筑规范进行设计,仅仅是按照建设方的设计委托书进行设计,那么结果就难免落后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要。
建筑师应该关注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理解建筑策划形成的条件,才能在进入建筑设计环节时创造性地再现建设方的建设需要,才能准确地把文本的建筑策划转化为图纸的建筑设计。
同时,把对建筑建成后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诸多方面及时地反馈给建设方,从而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不必要损失与消耗,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建筑作品。
建筑策划的目的,正是为建筑的建成而精心策划,在建设方的建设方需求和建成环境的效益之间架设桥梁,使得建设项目不仅是一项‘建筑工程’,更是一个可以纳入整体城市环境中的新环境。
建筑设计历来强调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建筑策划环节的引入,一方面使建设方的投资目标更加明确,在建筑市场风云莫测的今天,建筑策划引导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使建筑师在更为科学与准确的设计任务书的引导下开展建筑设计活动,避免建设方投资目标的不明确所带来的设计的无休止的修改与返工,建筑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对建筑空间、建成环境的研究与推敲中,创造出能够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优秀建筑设计,建筑策划的使命任重道远。
8. 建筑方案设计主要成果是什么请不要复制粘贴过来的
成熟的设计方案包来括平源面 立面和剖面以及效果图。
平面布局合理,且要符合相关国家现行规范的要求。
立面和剖面根据效果图而来,根据规划审批的结果产生大概的建筑轮廓和建筑效果图后,根据效果图画出立面和剖面。
如果是要做成标书或文本的话需要加入相当量的分析图,并且有一定的顺序
理念(包括建筑区位,建筑定性,建筑的定位等)--分析图(包括交通、功能、消防、景观、绿化、天际线、流线、日照等)--设计成果(包括鸟瞰图、沿街透视图、单体效果图、总平面图、室内景观图、室外景观节点图,平立剖面图等)--设计说明(包括各专业的说明、相关指标等)
9. 印加人的建筑成果主要表现有哪些
印加人的建筑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成果主要表现为四类建筑,即民用住宅建筑、庙宇建筑、王宫建筑、军事古堡建筑和道路。
10. 建筑施工图设计成果内容有哪些
住房和城乡建设建设部文件
建质[2008]216号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版 中有各专业的详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