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华简的整理报告
清华简第三辑整理报告
2013年1月4日清华大学举行“清华简”第三辑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的成果发布会。该报告收入失传两千多年,被古代文献称之为《说命》三篇的《傅说之命》三篇。由于内容和此前的《尚书》中《说命》篇完全不同,更加印证了《尚书》系后人伪作。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接受校友捐赠,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为2500枚。经专家鉴定,“清华简”的内容全部都是古书,其中有许多经、史一类的文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地保护、整理和研究这批竹简,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担任中心主任。“清华简”第一辑和第二辑整理报告分别已于2010年和2011年年底出版。
在本辑公布的清华简中,《傅说之命》三篇非常值得关注,它就是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说命》三篇,记述的内容是商王武丁获得贤臣傅说,并让他努力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等情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篇简文的内容与东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的《说命》篇完全不同,这种情况在清华简第一辑整理报告中已经出现,它再一次证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确系后人伪作。
另外,两篇西周时期的佚诗也是极其重要的文献。其中作于西周初年的《周公之琴舞》为周公及周成王所作,是一组十分珍贵重要的乐诗,堪与备受学者重视的《大武》乐章相比,其内容与周公还政、成王嗣位有关。作于西周晚期的《芮良夫毖》反映了西周后期政治腐败、外患严重的严峻局面,对重新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贰』 清华简的主要内容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出版,2011年1月5日,首批成果正式发布,包括9篇文献,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其中,《尹至》、《尹诰》两篇述夏末商初之事,《程寤》、《保训》、《耆夜》三篇内容属商朝末期,《金縢》、《皇门》、《祭公》为周朝史事,而《楚居》讲述了楚国历史。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认为首批文献有五大学术贡献:重现了《尚书》及类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学术史上长期争论的疑难、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复原了楚国历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特别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贵材料。 《傅说之命》三篇:简文长约45厘米,有三篇,共24支。《傅说之命》是《尚书》的一部分,然而它与东晋时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全然不同,清华简《傅说之命》的出现,和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中刊出的《尹诰》即《咸有一德》一样,确证了传世孔传本为伪书。
《周公之琴舞》:简长45厘米,共17支,是一组乐诗,由十篇颂诗构成,这是与《大武》结构相仿的乐诗,以周公还政、成王嗣位为其内容。
《芮良夫毖》:简长44.7厘米,暂定为28支简。儆戒性质的“毖”诗,是刺讥时政的政治诗。
《良臣》:简长约32.8厘米,共11支,简文通篇连贯书写,主要记述黄帝以至春秋著名君主的良臣。
《祝辞》:是一篇巫术色彩浓厚的简文,其中记录了一些古时巫术咒语,比如遇到失火、溺水等情况时,口中念什么咒语。
《赤鹄之集汤之屋》:简长45厘米,共15支,简文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有浓厚的巫术色彩。 《封许之命》语词、文风与西周文献、册命金文非常接近;武王在位时间较短,成王时期似更具备客观条件进行大规模分封;周王的赏赐物可分为玉器、秬鬯、车马与车马器、荐彝四类,其中金文礼器名称特别有价值,可与青铜器自铭对照作深入研究。
《厚父》叙事与大盂鼎颇为相似,反映出的周初重德的思想与当时文献亦相符合,其民本思想较周初似有所发展。
《命训》与《度训》、《常训》全篇为论体,非常引人注目,所反映的天道、人道思想过去多认为见于东周以后。
《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两篇记载伊尹事迹,但主体还是在记言,应更接近道家类文献,与《赤鸠》更接近小说家不同,反映思想可能与早期道家君人南面之术有关。
《殷高宗问于三寿》则与战国诸子学说诸家夹杂的特点相符合 。
『叁』 清华简的历史价值
清华简经过精心的清理保护、初步释读及研究工作,最终确定这批“清华简”共为2388枚;在清华简发现的一些内容珍秘,在历史上久已失传。其中,整理出来的第一篇简书为《保训》。
《保训》全篇一共有11支简,每支22-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有找到,不过篇文大体已经齐全了。这些简有一个特点,是简的长度只有28.5厘米,字体也有点特别,所以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篇文章记载了周文王临终对其子武王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过去没人知道。文王想用这些史事给太子灌输一个思想观念——“中”。中指什么意思,未有定论!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介绍,耆国在商朝时是一个离商都朝歌不远的小国。在宋朝前,人们一直认为是周文王时代伐耆,宋朝之后对这个问题出现争论,有了武王伐耆之说。一直以来这两种说法谁都没有获得充分证据。
经释读“清华简”上一篇周武王时的乐诗,为“武王伐耆说”找到了证据。简上记载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李学勤表示,这些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特别是秦代以后,乐诗已经全部亡佚,这一发现更显重要。 9篇古籍“隐藏”在100多枚战国竹简中,许多内容系首次为今人所知。《尹诰》真本出土,意味着时隔两千多年之后,真正的古文《尚书》首次重见天日。
《尚书》位于六经之首,是夏商周三代各种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清华简”中已发现多篇《尚书》,这次发现的《金縢》等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则是前所未见的《尚书》佚篇。
除《尚书》外,“清华简”中还包含有类似《竹书纪年》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记载了很多《左传》、《春秋》、《史记》等未有的史事。有学者指出,清华简中的古文原本《尚书》与编年体史书等重要典籍的发现整理,将有可能重写中国上古史。 “季连初降於騩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胄四方。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盘,爰生郢伯、远仲。毓徜徉,先处于京宗。穴酓迟徙於京宗,爰得妣疠,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渭自胁出,妣疠宾于天,巫烖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至酓狂亦居京宗。”
嵩京,洛阳的别称。因嵩山在其东南,故称。《魏书·李平传》:“嵩京创构,洛邑俶营,虽年跨十稔,根基未就。”
宗京就是嵩京,盘庚曾定都于西毫也就是今天的偃师,所以盘庚就是在嵩京附近的。季连的后代迁徙到嵩京洛阳娶了西毫盘庚之女。今天洛阳伊川县仍然有座著名的“荆山”是个旅游胜地,伊川有条叫伊川河的河流,伊川河逆水而上就是盘庚定都的偃师了。这正符合了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这句话反映的地理位置关系啊。季连族在熊狂时还没有迁徙到丹阳,到熊狂的儿子熊绎才被封到丹阳。所以楚原本是从郑州迁洛阳再迁丹阳的。 2013年1月5日,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
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献,分别是《傅说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及《赤鹄之集汤之屋》。这是自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来,清华简所出的第三批研究成果。
『肆』 清华大学发布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这一次成果有多重要
这一次的成果基本上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拥有了最新的技术。
『伍』 重大突破!清华大学发布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什么最新意义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简称,对先秦历史、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文化等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新发布的八篇战国文献,包括《四告》四篇,《四时》、《司岁》、《行称》和《病方》。这是一次对历史研究,对还原历史和古文化研究都非常重要的一次研究。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次发布的意义。
三、这一次的发现对历史的研究和最中医研究都有意义这一次文献中的《四告》把殷王朝的朝政腐败整个数落了一番,这相当于证实了殷王朝的真实情况,也反映出了周朝对于自己这个朝代的看法,这对历史研究非常有帮助。这次发布的《病方》对中国的中医学研究也有很大的意义。
『陆』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楚简成果贡献
“清华简壹”所收九篇中,《尹至》等前八篇都属于《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
《尚书》是研究先秦历史最重要的典籍,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传说孔子选编的《尚书》有百篇之多,但经秦代焚书,大多失传。汉初济南伏生只传28篇,称《今文尚书》。汉景帝末(或说武帝时),曲阜孔壁发现《古文尚书》,比伏生所传多了16篇,后又佚失。又有杜林在西州得到的“漆书”本,也亡失了。从那时到现在的两千多年来,清华简是首次发现《尚书》以及类似的典籍。 《保训》一篇,简文讲述周文王临终前对其子武王的遗言,提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篇中所包含的中道思想,富有哲学意义。 传世《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里有说是出自孔壁的《古文尚书》,经过宋代以来许多学者研究,已论定是后人伪本,但仍有争议。清华简中真古文《尚书》的出现,有助于解决这方面的纠纷。
清华简还证实了传世《逸周书》中的一些篇是可与《尚书》比肩的重要文献。如《皇门》、《祭公》两篇。《皇门》记载了周公训诫群臣献言荐贤、助己治国的相关内容,《祭公》是周穆王时大臣祭公谋父临终的嘱托。这两篇文字古奥,很多地方可以与金文相对照,将其与传世本对读,可以纠正传世本中的许多问题。 李学勤说:“《程寤》篇此次重现于世意义重大;同时,此次竹简中发现了较完整的《金縢》,亦可对现有《金縢》作重要订正。”同样具有重要订正价值的,是《皇门》与《祭公》两篇。李学勤认为:“《逸周书》在历史上未得到很好重视,20世纪以来学者们将出土的金文与其中不少篇章对读,发现许多应是西周流传下来的文献,但由于流传过程中多处出错,影响了学者们对它的利用。《逸周书》中《皇门》与《祭公》两篇,目前学术界普遍相信为西周文献,但正由于上述原因,始终未能很好整理。”而在这批“清华简”中,《皇门》与《祭公》两篇均相当完整,依据竹简内容,可判定它们一定是西周作品,同时可据竹简修订传世本中大量错误。 “清华简壹”收有《楚居》一篇。体例类似传世古书《世本》中的《居篇》,详细地叙述了历代楚君的世系及居处建都之地,从传说中楚的始祖季连开始,一直讲到战国中期的楚悼王(公元前401-前381年),列举列世建都的地点以及迁徙的原因。其中许多地名可与已发现的楚简联系对照,为楚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及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大量线索,将推动楚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篇中记述楚人的居处迁徙,可以证明《史记·楚世家》所记大部分正确无误。但也有多处不合,结合其它文献记载,可据以勘正。篇首叙及楚国先祖传说,并提到楚祖与商王盘庚的后人有关,以及楚与鄀的关系等。 收入“清华简壹”的九篇竹简,都是以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字书写的,具有特殊的结构风格。其中《金縢》、《皇门》、《祭公》等有传世本可相对照,可以新识出一系列楚文字,对于推进楚文字研究有很大帮助。 “已经公布的材料,出现了一些古文字新字形和新用法,一些词语可以与传世文献或西周金文铭辞相互发明,这些对先秦汉语史和汉字史研究都是非常珍贵的。”安徽大学教授黄德宽评价,清华简数量庞大、内容重要,对战国文字乃至整个古文字的研究必然会产生重要影响。
『柒』 清华简的研究成果
《保训》全篇一共有11支简,每支22-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有找到,不过篇文大体已经齐全了。这些简有一个特点,是简的长度只有28.5厘米,字体也有点特别,所以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
释文:(据《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李学勤《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
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壹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详。”
2008年出土的经碳14检测,确认抄写于周朝晚期之战国时代的文物遗存竹简,保存于清华大学,称为《清华简》,距离周文王姬昌逝世750年,承传而记载有:“惟王五十一年(对应为公元前1055年,干支为丙戌年八月,文王在周邦主位五十周年。译者注)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坠,宝训。戊子自寅,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及。’”其中之“女”通“汝、你”,而“鬲”通“膈”“隔”,体内衰弱失衡紊乱、胃气逆行打膈、阻隔,伤及心血循环,疾病名。周文王姬昌临终前,对其子武王名发遗嘱,称为《宝训》之证据。
周文王“训: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勿念终。女以著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于呼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汤,祗备不懈,用受大命。于呼发,敬哉!朕闻滋不旧,命未有所延。今女祇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毋淫。”
译意为:昔时,前人承传宝贵技艺是传授给同行同理想的有道德人。今我的疾病确实病重,恐怕我著作之《周易》“朕闻滋不旧”,即“新闻”之中道易理信念,已经不能在我生实现了。发儿,你虽然不娴熟筮占、观象技艺,但可以我著作现成受用之,像先辈圣贤那样钦佩应用中道易理,不可淫失。
从前,虞舜还是故里平民百姓的时候,亲力耕作于历丘地方。满怀惶恐、诚信乾 卦为太阳、上帝“赫赫在上”而坚持不懈追随探究之虔诚情感,求证、充实、巩固天地自然属性臧于伏羲氏始创阴阳八卦之中道象、数、易理,“明明在下”,确立了名曰《连山》易与天地准的实用系统理论、礼仪。虞舜自己厥尽全力修行励志考证顺就易理,符合天地自然四时变化和社会人事管理应用的实际,不违背、不辜负庶民百姓的诸多愿望而为民众服务。因而易理礼仪德行像阳光辐射布施,影响扩展到上至达官高层、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小人物,以及远近四面八方。“求中”易理的提升完善,近乎和合实际之应用,准确预测、测算阴阳“四时”之万事万物,人们感觉顺便认可而没有扰民。虞舜既得中道易理,虽说还是伏羲氏之易道不易,实际易道内容外延充实,与时偕行,提升有民望,而使虞舜智慧名誉四播,身份逐渐滋长具备唯一允许大任的必然性。虞舜摄政期间,小心翼翼,坚持不懈应用阴阳八卦“中”道,阐述、实践帝尧之阳━乾 言,降旨衍化于人民社会文明治理,德化盛行。同道志合,帝尧赏识舜,决定任用虞舜继承世系皇权。
不仅于此呵。从前,殷商成汤之上六位祖先,名称甲微,凭借伏羲氏传统文化易学和虞舜“恐求中”所著作《连山》易,衍变推导出“中”道易理之《河图》序系统,布施于当地民众受益,得以应用易理谋略发动和领导民众为其父仇报复“有易”,至使有易屈服认罪。地道《河图》序是天道的互相变易,天地阴阳和谐归中,对阴阳八卦传统文化中道易理没有损害,乃成为后来商朝作为国法、礼仪理念、历法,推行《归藏》易《河图》序系统。是甲微著作,且念念不忘遗传给子孙,至于成汤之恭敬备用不懈中道易理,指导“商革夏命”成功,得有天下。
呼吁发儿要敬佩致学舜、汤那样应用中道易理。我著作《周易》滋益了新闻内容,以姬家宗族史料、朕亲身经历之益损训戒为素材,遵照“卦变”规则,嵌入卦象,因陷困于羑里监狱恶劣环境而隐寓、比拟系辞。但中道易理本质并没有延长。今你恭敬不懈备用《周易》新闻之中道易理,足够你遇到所有事情理由之应用,也无须刻求你具体操作其技艺,关键是要领导革命成功,实现“身受大命”,治理天下。恭敬从命,谨慎行呵! 这篇简一共是14支,每支25至29字不等。在其最后一支简背写有篇题是“(耆)夜”。据简文系国名,即传世古书中的“耆”,也写做“黎”、“”或者“饥”、在今山西东南的壶关(或说黎城)境内,“夜”则是与饮酒礼仪有关的词。
释文:
(耆)夜
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太室。
毕公高为客,召公保奭为夹,周公叔旦为主,辛公[言泉]甲为位,作策逸为东堂之客,吕尚父命为司正,监饮酒。
王夜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乐乐旨酒》:“乐乐旨酒,宴以二公。纴夷兄弟,庶民和同。方壮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饮,后爵乃从。”
王夜爵酬周公,作歌一终曰《輶乘》:“輶乘既饬,人服余不胄。徂士奋刃,殹民之秀。方壮方武,克燮仇雠。嘉爵速饮,后爵乃复。”
周公夜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赑赑》:“赑赑戎服,壮武赳赳。谧精谋猷,欲德乃救。王有旨酒,我忧以[风孚]。既醉有侑,明日勿慆。”
周公又夜举爵酬王,作祝诵一终曰《明明上帝》:“明明上帝,临下之光。丕显来格,歆厥禋盟。於饮月有盈缺,岁有歇行。作兹祝诵,万寿无疆。”
周公秉爵未饮,蟋蟀跃降于堂,(周)公作歌一终曰《蟋蟀》:“蟋蟀在堂,役车其行。今夫君子,不喜不乐。夫日□□,□□□忘。毋已大乐,则终以康。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方方。蟋蟀在席,岁聿云莫。今夫君子,不喜不乐。日月其迈,从朝及夕。毋已大康,则终以祚。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惧惧。蟋蟀在舍,岁聿云□。□□□□,□□□□,□□□□,(从冬)及夏。毋已大康,则终以惧惧。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惧惧。”
『捌』 清华简的第四次研究成果
《算表》为我国最早实用算具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介绍,《算表》由21支竹简组成,其中17支保存完整,另有4支入藏时已有些残缺,不过根据分析研究,可以对残缺部分的内容进行补全。
李学勤说,经过研究发现,该《算表》不仅可以将复杂的乘法转变为简单的加法,还可用于除法运算和开方运算。利用这套《算表》,不仅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的乘积,还能计算包含分数“半”的两位数乘法。计算功能超过了以往我国发现的“里耶秦简九九表”和“张家界汉简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
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郭书春介绍,经对同批竹简的碳14测定及自身的文字特征判断,确定《算表》当撰成于战国中期偏晚时,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实用算具。
“《算表》形成于公元前305年左右,比此前发现形成于公元前200多年的里耶秦简九九表还要早。”负责《算表》整理工作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告诉记者。
价值:郭书春认为,该《算表》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的空白,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比目前能够见到的古代十进制乘法表年代都早,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先进的,是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算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数学的一个高潮,而且是第一个高潮提供了佐证,使国内外否定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虚无主义态度不攻自破。
“八卦图”系楚国卜筮工具
第四辑中还包括一篇题为《筮法》的文献,记载了一种盛行于战国时代楚国、不同于《周易》的卜筮方法。
据李学勤介绍,这篇文献保存良好,没有明显缺损。在2008年入藏清华时就发现,该竹简全篇大部仍维持原来成卷的状态。记者了解到,清华简由于年代久远,又因保存于地下,竹简大部分都散断。正因为如此,《筮法》的成卷状态非常难得,更为难得的是,该卷竹简都有次序编号,为内容的整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筮法》全篇文字分栏书写,并且附有插图和表格,体例犹如一幅帛书。简文详细记述卜筮的原理和方法,包含大量以数字卦表现的占例。数字卦的形式与天星观、包山、葛陵等楚简中的实际卜筮记录一致。
三篇文献中另一篇题作《别卦》,形制较小,本来是有8支,但是有一支缺失。该组竹简没有序号排列,也无背部的印痕可作参考,只能根据内容进行排序。
价值: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认为,《筮法》中有将八卦分置八方的挂位图,在迄今所见《易》图中是最早的。其中八经卦的卦名类同于《归藏》。这为先秦三《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别卦》文献记载了六十四卦卦名,对于《周易》卦象、卦名、卦序以及经卦的衍生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