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宁夏银川英才学校的办学成果
银川英才学校在全国性初中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学科竞赛中,在“全国中学生科技制作小发明竞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大赛”、“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等十五项全国性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的学生达760余人次。
2010年初三毕业生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稳步提高,2010年初三毕业生406人,高中统招上兴庆区分数线266人, 600分以上251人。
2014年银川英才学校中考再创辉煌,参加中考总人数460人,其中600分以上353人,占总人数的76.74%,591分以上374人,占总人数的81.3%,升学率稳居银川市第一,比第二名高出5个百分点。
2004年,被银川市教育局授予“质量效益奖”。
2005年,被授予“中国民办教育创新与发展贡献奖”。
2008年,被授予“全国民办先进学校”的称号,同时被评为“最具品牌价值民办中学”。
2010年,被授予“银川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
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
2005、2008、2009、2010年先后四次被银川市教育局授予“一级办学机构”,在银川市教育局《关于对2010年度民办教育机构年检情况的通报》中,给予我校极高的评价,“银川英才学校以提供优质服务,高水平服务为核心的精品化办学特色,学校确定了‘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以德立校,全面发展’的治校方略,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办学原则,赢得了社会认可。“
2. 1,宁夏生态移民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新的形势下,要
为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党中央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化、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这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宁夏于2001--2004年2月试点搬迁生态移民55866人,已全部安置在宁夏境内的平原农村和三个国有农场,并计划到2020年底搬迁至30万人。从试点情况看,这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实施生态移民的过程中,我区基本上是采用计划经济时代“吊庄移民”、“工程移民”“就近就便、开荒种地”的开发模式,发展起点太低,影响了移民的效果。笔者认为:要使移民真正搬得出、稳得住、拔穷根、早致富,就必须将生态移民工程与解决移民就业和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积极调整移民思路,从过去数量扩张型的开荒种地生存移民走向效益提高型的城镇化的生态移民路子,使宁夏生态移民“移”出致富路。
3. 宁夏煤田地质局的成果
50多年来,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完成勘探面积9100多平方公里,累计钻探进尺230多万米,提交各类地质报告300余件,探明煤炭资源/储量314.5亿吨,居全国第六位,预测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量1721亿吨,居全国第五位,奠定了宁夏资源大省的地位,累计探明水资源量9亿立方米。勘探建成了石嘴山、石炭井、汝箕沟、呼噜斯太、宁东、王洼、炭山等重点煤矿。完成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煤田碎石井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获第三次全国煤田优秀地质报告奖;完成的《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以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总体部署,积极参与“一号工程”建设,完成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煤炭资源勘查总体规划,承担了基地建设全部地质技术工作和资源勘查任务。完成项目报告88个,完成钻探进尺40万米,产值7.2亿元,探明煤炭资源量186.72亿吨。其中,《宁夏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梅花井井田勘探报告》荣获国土资源部特大型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等奖、《宁夏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清水营井田勘探报告》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第十三届优质地质报告一等奖。在承担自治区“一号工程”勘探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开展“攻深找盲”工作,在陶乐红墩子勘查区提交新增探明煤炭资源量20亿吨,在候家河勘查区提交新增远景煤炭资源量190多亿吨。在1993年和2005年先后两次获“全国煤炭工业地质勘查功勋单位”称号。
目前,自治区煤田地质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又好又快地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为指导,以为宁夏跨越式发展提供煤炭资源保障为己任,以《宁夏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宁夏煤炭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等综合研究项目为基础,加大“功深找盲”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为全区新增煤炭资源量30~50亿吨,为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煤炭资源保障。
4. 李加明的科研成果
1.《面向21世纪:安徽保险市场发展》,《淮海经济开发》,2001年第1期
2.《关于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研究》,《中国第三产业》。2001年第4期
3.《21世纪安徽保险市场体系构建与发展》,《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利用专项审计来防范和化解保险基金风险》,《广西财专学报》,2001年第3期
5.《中国保险对外资开放的政策思路》,《新东方》,1999年第5期
6.《论寿险营销员的顾客接近》,《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
7.《产权过户登记是否影响保险利益》,《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8.《浅议建立保险企业的灾害统计指标体系》,《保险与风险》,1995年第1期
9.《保险条款的解释真的是有利于被保险人吗?》,《内蒙古保险》,1995年第10期
10.《导入CI:再塑人保新形象》,《上海保险》,1995年第5期
11.《我国洪水灾害的保险对策》,《上海保险》,1992年第9期
12.《保险责任免除条款的理论与实务》,《上海保险》,1999年第2期
13.《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保险实务》,《山东保险》,1996年第7期
14.《肥猪也哼哼,瘦猪也哼哼——保险自身经济效益唯一论》,《宁夏保险》,1995年第1期
15.《未系安全带应引入“承运座位责任险”的除外条款》,《安徽保险》,1995年第3期
16.《医疗保险:婴幼儿成长的卡介苗》,《安徽保险》,1993年第4期
17.《信用卡风险的保险对策》,《安徽保险》,1996年第6期
18.《公共关系:PICC迈向市场的名片》,《新疆保险》,1995年第2期
19.《保险信息非对称性对保险的影响》,《新疆保险》,1995年第6期
20.《效益漏损:真的是解不开的死结吗?》,《新疆保险》,1995年第3期
21.《简易人身保险储蓄性质初探》,《新疆保险》,1991年第1期
22.《浅议机动车辆保险的赔付率》,《新疆保险》,1992年第4期
23.《改革医疗保障实行医疗保险》,《新疆保险》,1992年第5期
24.《浅议于竞争态势下人保公司的制胜对策》,《新疆保险》,1992年第5期
25.《计算机在简身险中的应用》,《新疆保险》,1993年第1期
26.《乌鲁木齐灾害分析及其保险对策》,《新疆保险》,1993年第2期
27.《自杀身亡就一定要拒付吗?》,《新疆保险》,1993年第2期
28.《“独联体”保险市场管窥》,《新疆保险》,1993年第3期
29.《抵抗与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出路在于:地震保险》,《新疆保险》,1993年第4期
30.《基层管理者:PICC走向市场的关键》,《新疆保险》,1994年第1期
31.《试论“生命价值”在确定寿险保额中的应用》,《新疆保险》,1994年第2期
32.《PICC:是被推向市场还是迈向市场》,《新疆保险》,1994年第2期
33.《“骨折”给付的理论界定和现实选择》,《新疆保险》,1994年第3期
34.《听话的孩子就无祸吗?》,《乌鲁木齐晚报》,第2906期
35.《加强业务管理 促进业务开展》,《当代保险》,1992年第3期
36.《浅谈我国冰雹的分布规律及其保险对策》,《灾害学》,1992年第1期
37.《销售商品专项保险》,《乌鲁木齐晚报》,第2855期
38.《为您的家庭财产请一尊“保护神”》,《乌鲁木齐晚报》,第2862期
39.《意外死亡与疾病死亡的区分》,《乌鲁木齐晚报》,第2864期
40.《好人真的一生都平安吗》,《乌鲁木齐晚报》,第2891期
41.《简易人身保险退保为何扣款》,《乌鲁木晚报》,第2894期
42.《为您设计参加何种保险》,《乌鲁木齐晚报》,第2894期
43.《养老保险伴您潇洒走一回》,《乌鲁木齐晚报》,第2904期
44.《厂长、经理应具备“保险观”》,《乌鲁木齐晚报》,第2908期
45.《听话的孩子就无祸吗?》,《乌鲁木齐人口报》,1993年第5期
46.《酒文化下的保险行为》,《中国保险》,1993年第9期
47.《PICC应找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突破口》,《乌鲁木齐金融》,1993年第3期
48.《面对竞争:我们应该怎么办?》,《江西保险》,1993年第4期
49.《医疗保险是婴幼儿成长的“卡介苗”》,《新疆日报》,第5576期
50.《保险促销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选择》,《四川保险》,1993年第6期
51.《保险促销:PICC展业的现实选择》,《特区保险》,1993年第6期
52.《狗年:PICC推销保险的决窍就在于“多跑”》,《新疆保险报》,1994年第2期
53.《“三国”与人才》,《新疆保险报》,1994年第5期
54.《恶人用酒作恶》,《人与社会》,1993年第4-5期
55.《基层管理者:PICC走向市场的关键》,《江苏保险》,1994年第3期
56.《财产保险费率构成不应包含利润率》,《江苏保险》,1992年第6期
57.《论建立我国地震灾害的经济补偿方式——地震保险》,《乌鲁木齐灾害研讨会文集》,1992年
58.《对改革学生团体平安保险的浅见》,《德阳保险》,1994年第3期
59.《论如何对保险市场实施宏观监控》,《新疆金融》,1995年第1期
60.《未系安全带应列入“承运客座位责任险”的免责条款》,《中国商业保险》,1995年第1期
61.《导入CI:重塑PICC新形象》,《辽宁保险》,1995年第2期
62.《效益漏损:真的不是解不开的“死结”吗?》,《重庆保险》,1995年第3期
63.《保险信息的非对称性对保险的影响》,《陕西保险》,1995年第3期
64.《谈建立保险人的灾害统计指标体系》,《德阳保险》,1995年第2期
65.《保险条款解释:应有利于被保险人吗?》,《平安月刊》,1995年第8期
66.《保单调查:规避寿险经营风险》,《中国保险》,1998年第11期
67.《选择保险公司投保的因素分析》,《上海保险》,1999年第7期
68.《发挥审计监督职能防范商业保险风险》,《安徽审计》,1999年第5期
69.《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1期
《社会保障制度》(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4期
70.《房地产综合保险:房改的新思路》 《淮海经济开发》2002年第4期
71.《构建国内体育保险之探讨》 《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2.《新保险法的理解与适用》 《安徽保险》2003年第3期
73.《客户教育:个性化服务》 《中国保险》 2001年第6期;
74.《保险诚信体系构建与创新》 《现代企业》 2004年第12期;
75.《娱乐业应强制火灾保险》 《中国保险》 2005年第1期;
76.《我国保险市场潜力的需求拉动》 《安徽保险》2005年第4期;
77.《财税政策对保险巨灾准备金积累的影响》,《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
78.《论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问题》,1999年第5期
79.《谈谈我国保险市场的宏观监控》,《保险研究》,1995年第5期
80.《组建我国农村合作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保险研究》,1997年第12期
81.《保险犯罪罪名适用》,《保险研究》,1998年第7期
82.《保险责任免除条款相关问题分析》,《保险研究》,1999年第4期
83.《银行保险创新中国金融制度》,《保险研究》,2001年第5期
84.《借北京奥运成功启动 ,重新构建我国的体育保险》《保险研究》2003年第5期
85.《保险数据库营销:拓宽保险营销新渠道》《保险研究》2005年第6期; 1.《中国农村保险制度研究》,2000年度安徽财经大学规划课题,(00AC030)课题主持人,已完成。
2.《补充保险制度研究》,200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2002jw085zc)课题主持人,已完成。
3.《中国农业保险政策研究》,2003年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课题,(200331)课题主持人。已完成。
4.《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研究》,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341010),项目组主要成员。
5.《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3BJL013),项目组主要成员。
6.《淮河漫堤行洪保险研究》,2004年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2005sk085),课题主持人 1.富邦奖学金 三等奖 中国保险学会颁发,2001年3月2日
2.《关于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研究》一等奖 安徽保险学会,2000年12月6日;
3.《面向二十一世纪:安徽保险市场发展》二等奖 安徽省保险学会,1999年12月6日;
4.《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保险实务》 三等奖 安徽保险学会,1998年10月16日
5.《组建我国农村合作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 三等奖 蚌埠市人民政府,1998年5月;
6.《财税政策对保险巨灾准备金积累的影响》 优秀论文奖,华龄出版社,中国新世纪丛书编委会,1999年10月12日;
7.《财税政策对保险巨灾准备金积累的影响》 优秀奖,安徽财贸学院,1999年;
8.《投资连结保险的发展与风险控制》 三等奖 蚌埠金融学会 2002年6月;
9.《保险业的经营模式:混业经营的辨证思考》 二等奖 安徽省金融学会 2001年12月;
10.《财税政策对保险巨灾准备金积累的影响》 三等奖 蚌埠市人民政府 2001年2月;
11.《投资连结保险的风险控制》 三等奖 安徽保险学会 2002年10月。
12.《保险控股公司:一个有效混业经营的制度安排》二等奖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4年1月;
13.《火灾公众责任在娱乐业中的制度安排》一等奖 安徽省科技论坛 2004年12月
5. 宁夏脱贫攻坚取得哪些成果
8月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发布会召开。回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答人社厅、住建厅、农牧厅、卫计委和金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向媒体介绍了宁夏成立60周年以来脱贫攻坚新成就。
结合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紧紧围绕“一特三高”现代农业,制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大力发展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等特色富民产业。于2017年打造扶贫示范村109个、扶贫龙头企业124家、规范培育扶贫合作社375家、提升发展致富带头人2103名。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助贫困人口挪穷窝。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先后组织实施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累计搬迁移民120多万。
6. 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学业成果在哪
摘要 亲,你好,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学业成果在学信网上可以查询到更加详细,包括你的学籍以及学习成果和学习经历都有。
7. 宁夏回族自治区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宁夏国土资源厅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一系列大政方针,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发展第一要务,服务全区经济建设,即做好土地供应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要。
2005年全区主动介入前期准备,在建设选址、用地规模等方面指导用地单位少走弯路,切实加快用地审批,满足了国家、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和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用地需求。
积极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精神,为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服务。确保了重点工程项目用地预审的顺利通过,为宁夏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尽快取得宁东地区矿业权作出了积极努力;完成了中卫市天景山化工灰岩勘探开发工作规划、中卫市梁水园煤矿区煤炭资源勘探工作规划,并就前期勘探工作进行现场调查,为下一步工作开展铺平了道路。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2005年全区耕地面积连续19年实现净增长,累计净增耕地4.53万公顷,10.53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全区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实现了占补平衡。
(二)土地利用状况
1.农用地
2005年全区农用地417.80万公顷,其中耕地109.99万公顷。
2.建设用地
2005年全区共审批建设用地4 089.17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2 093.16公顷;共征用土地总面积1 997.31公顷,其中征用农用地1 672.14公顷。
3.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5年全区共完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4个项目,投资额366.66万元,共增加农用地237.37公顷,其中增加耕地197.80公顷。全区土地开发程度高,但利用程度低,土地开发极具潜力,由于人口稀少,人均耕地达3.5亩,待开发的宜农荒地达1 000多万亩;土地价格低廉,开发成本较低,只需开渠引水,便可实现自流灌溉;不仅水稻优质高产,而且枸杞、酿葡萄等农特产品品质上乘,投资开发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灌溉条件优越的宁夏平原高产田仅占农田总面积的22.6%,中低产田分别占33.5%和43.9%。另外,还有133.3公顷以上大片荒地有待开发利用。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全区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05年底,已经发现各类有用矿产资源近50种,产地近千处。储量丰富的有煤、石膏、石灰岩、硅石等。煤炭是宁夏的优势矿产资源,全区含煤地层分布面积17 000平方千米,占宁夏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强;煤炭预测储量2 027亿吨,居全国第5位;已探明储量314.58亿吨,居全国第6 位;全区煤种齐全,各种煤炭都有,焦性煤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宁东两个含煤区。经计算,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未包含矿泉水)为17 443.87亿元,人均矿产资源潜在总值为29.68万元。
全区矿产资源现状具有以下特点:矿产资源种类不多而煤炭资源与非金属资源比较丰富;产地相对集中;开发强度不高、开发潜力大;金属矿产贫乏。
(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5年全区地质勘查经费投入总计1 464.85万元,全部用于煤矿能源勘查。其中,中央财政拨款680万元,地方财政140万元,企事业资金644.85万元。年末勘查从业人员850人。
完成地质勘查项目58项。其中,矿产勘探22项,矿产详查7项,矿产普查11项,地质调查、评价等5项,地质科学研究13项。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2005年全区批准登记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403个,其中能源矿产100个,非能源矿产303个。2005年新立许可证73个,另外,变更30个,延续186个,其他114个。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全区目前有矿山企业913个,其中大型矿山企业5个,中型矿山企业23个,小型矿山企业331个,小矿554个;矿山从业人员54 837人,矿井开发产值年矿产量固体矿产和液体矿产4 103.31万吨,工业总产值达319 226.04万元,矿产品销售收入284 557.53万元,利润-6 782.54万元。主要问题在于缺少大中型矿山企业,矿山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好。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全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把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作为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培育、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以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狠抓工作落实,规范操作程序和工作规程,完善监管措施,全区城镇土地价格得到逐步完善,价格管理日益规范。
2.土地一级市场
2005年全区共出让土地1 177宗,成交面积792.63公顷,成交价款137 633.29万元,纯收益61 524.07万元。其中拍卖出让5宗,纯收益76万元;挂牌出让187宗,纯收益51 945万元。出让土地用途如表1所示。
表3 经费来源一览表
2005年共进行干部培训6人次,其中党校4人次,行政学院2人次。
七、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执法监察工作力度不够,法制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和深入,一些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依法管地、依法用地、依法采矿的自觉性没有得到提高。
(2)矿权市场建设发展不平衡。全区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以来,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矿种单一,经济价值低,缺乏竞争力,且非煤矿产品供大于求,新矿山增长缓慢,法律意识不强,在规定期限内同时参加投标和竞拍的少,造成各地矿权招拍工作发展不平衡。
(3)矿产储量管理和服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为政府决策和为市场建设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有待增强;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对资源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资源储量管理有关的各环节间相互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对今后工作的建设
(1)需进一步加强用地计划和预审管理,规范报批程序,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和自治区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认真做好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的征地工作。
(2)规范发展市场,加大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协议出让土地行为,切实解决低价协议出让土地问题。
(3)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提高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扎实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8. 李占文的获奖情况
获得科技成果登记7项,获奖4项:1、《宁夏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2007-12-17获宁夏科学技术厅成果登记(登记号:2007101),2008-6-21获得2007年度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宁夏林木害虫天敌姬蜂研究》2006-12-13获宁夏科学技术厅成果登记(登记号:2006117),2007-4-26获得2006年度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3、《宁夏引黄灌区东方田鼠综合防控技术研究》2007-12-5获宁夏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登记(成果登记号:2007080),2011年4月获宁夏石嘴山市科技成果三等奖;4、《灵武长枣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2010年度获银川市人民政府银川市科技创新三等奖;5、《气候环境变化对宁夏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和危害影响的研究》2004-10-15获宁夏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登记(成果登记号:2004058);6、《优良抗逆树种杠柳繁育技术研究与造林示范》获得了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登记号为:2011056;7、《灵武长枣开花座果规律与促花保果技术研究及应用》获银川市科技成果登记,成果登记号为:2011055。
9. 宁夏+在解放思想引领下+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宁夏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宁夏实际,狠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民族地区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篇章,开创了宁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回顾这一历史巨变,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动摇,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把解放思想作为改革取得新突破、事业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引导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在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中,走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