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探月成果大比拼

探月成果大比拼

发布时间:2022-01-09 09:27:02

① 目前世界上实现了,探月计划的国家,他们各自取 的哪些成就 (>_<

② 人类探索月球成果有哪些

人类探月史
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2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着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19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寸乘7英寸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6次的阿波罗号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在2004年2月,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探月计划,见嫦娥工程条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后.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着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Chandrayan”.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据悉,欧航局将在2020年前分4个阶段进行月球探测,计划在2012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设.计划耗资:约890亿元人民币.

③ 人类的所有探月任务中,都什么重大的发现

从古至今,东方都对月亮有美丽而浪漫的幻想,各种传说都动人心弦。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它是中外科学家探索宇宙的第一个选择。人类探索月球至今已有六十年,期间各种重大发现都鼓舞人心,引领人类不断探索宇宙。迄今为止的探月任务中,人类的发现基本是关于月球上的物质、地貌和对月球的测绘。

我国在目前的几次探月中没有重大的发现,仅是进行了一些测绘和验证探月技术。现在中国更迫切的是研究技术,为未来的进一步探月打下基础。只有足够精尖的技术,才能助力我国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科学成果 。

④ 人类探月有什么历史和成果

1959年1月2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颗成功地探测到地外星体的探测器,进入日心轨道的第一颗人造行星。

1969年7月16日,7月20日晚,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4条着陆支架终于安全落在被称为“静海”的月球上。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下人类的第一个足印。在7月21日,降落六个半小时后,阿姆斯特朗扶着登月舱的阶梯踏上了月球,说道:“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常识航天航空篇。

⑤ 中国的探月工程叫什么名字取得了那些成果

目录
3
中国探月工程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网络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刘世开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7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1],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2]

2020年10月底,按照计划中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通过铲取、钻取两种方式,采集月球样品并带回地球。[3]

中文名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
外文名
Chang e project
别名
嫦娥工程
起始时间
2004年3月1日
阶段区分
3个阶段
快速
导航
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

嫦娥三号

嫦娥四号

嫦娥五号

探月寓意
工程介绍
工程概况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4]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而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并计划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5]
共2张
合并图册
工程目标
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提供参考依据。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
3、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并评估月球表面月壤层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
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 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工程图
⊙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 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4]
月球探测三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5个科学目标:
1. 探测区月貌与月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
利用着陆器机器人携带的原位探测分析仪器,获取探测区形貌信息,实测月表选定区域的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探测区月质构造背景,为样品研究提供系统的区域背景资料,并建立起实验室数据与月表就位探测数据之间的联系,深化和扩展月球探测数据的研究。探测区月貌与月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探测区的月表形貌探测与月质构造分析;
2)探测区的月壤特性、结构与厚度以及月球岩石层浅部(1~3 km )的结构探测;
3)探测区矿物/化学组成的就位分析。
2. 月壤和月岩样品的采集并返回地面
月球表面覆盖了一层月壤。月壤包含了各种月球岩石和矿物碎屑,并记录了月表遭受撞击和太阳活动历史;月球岩石和矿物是研究月球资源、物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主要信息来源。采集月壤剖面样品和月球岩石样品,对月表资源调查、月球物质组成、月球物理研究和月球表面过程及太阳活动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月壤岩芯明岩样品的采集并返回地面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在区域形貌和月质学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着陆器上的钻孔采样装置钻取月壤岩芯;
2)利用着陆器上的机械臂采集月岩/月壤样品;
3)在现场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样装置选择采集月球样品;
4) 着陆器和月球车都进行选择性采样,月球车可在更多区域选择采集多类型样品,最后送回返回舱。
3. 月壤与月岩样品的实验室系统研究与某些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评估
月壤与月岩样品的实验室系统研究与某些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评估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对返回地球的月球样品,组织全国各相关领域的实验室进行系统研究,如物质成分(岩石、矿物、化学组成、微量元素、同位素与年龄测定)、物理性质(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磁学等)、材料科学、核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实验室分析研究;

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1号月球卫星
2)月球蕴含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进行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的评估,是人类利用月球资源的前导性工作,可以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人类未来月球基地建设进行必要的准备;根据月球蕴含资源的特征,测定月球样品中He-3、H 、钛铁矿等重要资源的含量,研究其赋存形式;
3)开展He-3等太阳风粒子的吸附机理和钛铁矿富集成矿的成因机理研究;
4)开展He-3 、H 等气体资源提取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4. 月壤和月壳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月壤的形成是月球表面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是研究大时间尺度太阳活动的窗口。月球演化在31 亿年前基本停止,因此月表岩石和矿物的形成与演化可反映月壳早期发展历史;月球表面撞击坑的大小、分布、密度与年龄记录了小天体撞击月球的完整历史,是对比研究地球早期演化和灾变事件的最佳信息载体。

各阶段示意图
5. 月基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探测
太阳活动是诱发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人类的航天等活动有重大影响。在月球探测三期工程中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探测包括以下内容:
1)空间环境探测器
记录宇宙线、太阳高能粒子和低能粒子的通量和能谱,分析与研究太阳活动和地月空间环境的变化;探测太阳风的成分与通量,为月壤成熟度和氦-3 资源量的估算提供依据。
2)甚低频射电观测
在月面安置由两个天线单元组成的甚低频干涉观测阵,长期进行太阳和行星际空间的成图和时变研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观测甚低频电磁辐射的长久设施。
工程方案
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13年下半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4]
工程计划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星将环绕月球运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现已确定探月卫星主要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场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统利用现有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开发。

庆功大会
具体计划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最后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运行,并对月球进行探测,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
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它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我国首次获取8万公里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此外,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我国将探测14种,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
嫦娥工程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工程,也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工程自2004年1月立项,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成功率为100%。[4]
参与人员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工程师欧阳自远;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

工程总指挥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通信指挥部部长朱民才;
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副总设计师孙泽洲、孙辉先;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志强;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 陈闽慷;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刘建忠;
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副总指挥 李春来;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 副总设计师 张洪波;
“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有效载荷总设计师 孙辉先;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 吴季;
巡视器总体主管设计师温博(女);
测控数传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张婷(女);
天线分系统主管设计师战榆莉(女);
供陪电分系统主管设计师陈燕(女);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等。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的运载火箭长征3A火箭共执行过14次发射任务,成功率为百分之百!
中国计划在2007年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这是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中国月球探测项目的科学目标为: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测量月壤厚度和评估氦-3资源量;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研制中的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
有效载荷
为完成上述科学目标,探月一号卫星将安装五种科学探测有效载荷设备。包括CCD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探测仪;γ/X射线谱仪和空间环境探测系统。为了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有效载荷的科学数据,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
CCD立体相机和激光高度计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干涉成像光谱仪和γ/X射线谱仪完成第二个科学目标,即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微波探测仪完成第三个科学目标,即测量月壤厚度和评估氦-3资源量;空间环境探测完成第四个科学目标,即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设备简介
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
立体相机由光学系统、支撑光学系统的结构件、CCD平面阵列以及相应的信号处理子系统组成。卫星飞行时,三个平行的CCD线阵可以获取月球表面同一目标星下点、前视、后视三幅二维原始数据图像,经三维重构后,再现月表三维立体影像。
干涉成像光谱仪用以获取月球表面多光谱图像。它包括三个主要的光学子系统:Sagnac干涉计、傅立叶变换透镜和柱形透镜。
激光高度计系统
激光高度计系统用于测量卫星到月表星下点间的距离,激光高度计系统由激光发射器及接收器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的激光发射器用于发射激光脉冲到月球表面,接收器用于接收被后向散射的激光脉冲,激光脉冲的往返时间给出了卫星到月表的距离信息。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运行控制大厅
γ/X射线谱仪
γ/X射线谱仪用以测量月球表面元素的种类和丰度。
月球表面物质的原子或原子核受到宇宙线粒子的轰击而激发,会产生特征的X射线和γ射线;一些天然放射性元素可以自己发射核γ射线,不同的元素可释放不同能量的特征γ谱线。通过γ射线谱仪测量这些特征γ谱线的能量和通量,科学家可以推导出月表元素的种类和丰富程度

⑥ 前苏联的探月活动都有什么

20世纪50~70年代,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和前苏联为了争夺霸权围绕月球探测展开了空前的太空竞赛,从而拉开了近月探测的帷幕。

1959~1970年,前苏联利用“闪电”号火箭等,先后发射了24颗月球探测器。此时,前苏联在月球探测方面遥遥领先于美国,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例如第一次实现月球硬着陆,击中月球;第一次飞越月球背面,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实现探测器月面软着陆,在4天中,向地球发回了全景照片和辐射资料;成功地发射第一颗月球卫星,首次实现环月飞行;第一次实现环月飞行后安全重返地球;第一次实现无人驾驶飞船登月取样并返回地球;第一次实现无人驾驶月球车在月面行驶并进行科学探测等。1964年4月,前苏联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功能比较齐全的月球探测器——“探测器”号。

“探测器1”号~“探测器3”号的质量为890千克,“探测器4”号~“探测器8”号的质量则达到5600千克,这8个探测器号各有各的职责。

1965年7月20日,“探测器3”号在距月面11600千米处掠过月球,进入月球轨道。它在飞过月球期间,拍摄到25万张月球照片,基本上弥补了月球3号探测器没有拍摄到的月球表面,从而获得了月球背面完整的概貌图。它拍到的图像清晰逼真,人们通过这些图像识别了月球上不同区域的3000多个地形。

1969~1976年,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5”号~“月球24”号探测器。相对于早期的月球号探测器来说,这批探测器已演变为月球自动科学站。其中,1970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16”号探测器顺利到达月球后,用它自带的小勺挖取了0.1千克月球岩石样品并自动送回地球,使人类首次获得月球表面物质的标本

1970在11月17日,“月球17”号探测器携带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人驾驶月球车——“月球车1”号成功地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车1”号在地面工作人员的遥控下勘探了月球表面8万平方米的地域,进行了200多次土样测验,并用X射线望远镜扫描了天空,获取了大量资料。“月球车1”号在月面上行驶了10.5千米,后来“月球211”号探测器带上“月球车5”,“月球车2”号行驶了37千米。“月球车”底盘上装有电动机驱动和电磁继电器制动的轮子,靠特性吊架减少震动,能源采用的是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本来月球车可取得更大的成果,但由于地月间距离遥远,通信中存在25分89秒滞后问题,“月球车”每完成一个动作后,地面工作人员需等待它将动作结果反馈回地球后才能指示进行下一个动作,这样操作效率就低得多。

1976年8月18日,“月球24”号探测器在月球危海东南部软着陆,它携带的挖掘机从2米深处挖出了1千克岩石,8月22日回收舱带着岩石平安地降落在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为前苏联的月球探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随着“阿波罗”工程的进展,飞船在月面软着陆的试验摆到了重要日程上。为此,美国设计了新型月球探测器——“勘测者”号。

前苏联在月球探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表

探测器成果“月球2”(1959年)第一个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第一次实现月球硬着陆“月球3”(1959年)第一次飞越月球背面,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1966年)第一次实现探测器月面软着陆“月球10”(1966年)第一次实现环月飞行“探测器5”(1968年)第一次实现环月飞行后安全重返地球“月球16”(1970年)第一次实现无人驾驶飞船登月取样并返回地球“月球17”(1970年)第一次实现无人驾驶月球车在月面行驶并进行科学探测

⑦ 近年来,中国科技成就让世人刮目相看:探月“嫦娥”、入海“蛟龙”、中国高铁、“天宫一号”、国产大飞机

(1)我国正积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我国正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2)错误。①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②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③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3)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团队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

⑧ 关于近代探月的成果

六十一年的沧桑岁月, 六十一年的风风雨雨,无数个日日夜夜缏织的梦直到1949年,她终于甩开了脚镣,挺直了胸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十三亿炎黄子孙雀跃欢呼,举国同庆,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六十一年华诞!

第六十一年的华诞,给人以多少遐想,回想 六十一年来中华衰落到繁荣真是感慨万千。坐在舒适的沙发上,陪奶奶看阅兵在天安门广场上飒爽英姿,只见的是奶奶露出了从来没有过的笑容,那么殷慰,那么甜。奶奶告诉我以前旧社会农村很穷,每天日晒雨淋在耕地里耕田,一年啊有那么一,两次有肉吃已经高兴得不得了拉,我们那时候住的是茅草屋,下雨时雨水不停滴下来,屋里的水足有一尺高,辛辛苦苦种来的粮食就淹没了,这时候全家人都要挨饿了,大家都苦着脸。那时的生活啊我着一辈子都记得。真感谢共产党,是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啊! 六十一年后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央央大国从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到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一步一个脚印,从落后走到了今天的繁华。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今天我们十三亿中华儿女欢聚一堂,共同见证——新中国成立 六十一周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开始慢慢觉醒,从此新中国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新中国的 六十一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 六十一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般坚不可摧:1999年澳门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7年面对死伤无数的汶川大地震,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情……但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一个灾害阻止在脚下!

六十一年中国完成了飞天梦,从1979年远程火箭试验成功后,到2003年“神州五号”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太空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新中国的 六十一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 六十一年!1984年我国许海峰为中国夺的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发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金牌28枚,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奥运,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名!而今天,中国军团在奥运金牌榜上首屈一指,获得51枚金牌。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顺利召开。

61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一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61年的沧桑巨变,6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六十一年的辉煌,六十年的记忆, 六十一年的成果。这个过程惊天动地,感人肺腑。

这 六十一年来,有多少人民辛勤劳动,为人民服务;有多少的人舍身为国。 六十一年的辉煌是我们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的积攒起来的。

这 六十一年的记忆让我们无法忘怀,这 六十一年的成果是我们这些园丁付出的汗水。如今我们收获了,我们收获的是感恩!

六十一年,我们中国的发展迅速腾飞啊!当毛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回首历史,展望现在,六十年来天翻地覆。

六十一年, 六十一年,我们一起来创造下一个惊心动魄把!

祖国,您 六十一了岁了。我祝您生日快乐!

⑨ 我国探月工程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并取得重大成果.科学家们探明月球表面:①没有空气;②没有磁场;③重力

A、B、C、两球均做自由下落,下落的加速度相同,根据h=

1
2
at2(a为在月球上下落的加速度)可知,下落高度相同,因此落地时间相同,故AC错误,B正确;
D、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氢气球与铅球在月球表面只受重力作用,由静止释放,它们都竖直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与探月成果大比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