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让科研成果在学校见成效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校领导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实施科学地管人、理财、用物、处事,提高学校管理的综合效益。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因素”。如何发挥人的管理效能,确实是全面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直接因素。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关键是搞好对教师的管理。教师中蕴藏着极大的工作热情,只要学校领导善于调动它,就能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力量。下面就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问题谈两点看法。
一、运用激励机制是途径。
人文的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管理不仅要以组织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以组织中的人为基础,要研究人,重视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等。学校管理的核心就是人的管理,工作的绩效主要取决于人的因素,其中人的积极性又是关键之中的关键。通过激励,可以创设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使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挥其才能,激发其潜力;通过激励,可能使校园充满活动,使教师的革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学校要充分运用各种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奖赏激励机制。这是一种通过奖励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并做出成绩的先进分子,以引导教师努力奋进的导向性激励机制。它包含物质奖赏和精神奖励两种。具体要求:①建立教师奖励制度,奖励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老师。可设有先进班主任奖、教学进步奖、优秀课奖、先进教研组奖、最佳服务奖等,并在每年教师节进行颁奖;②健全教师评优评先制度。要坚持标准,依照程序,由下而上逐步推荐并公示,广泛听取意见;③在学校经费紧缺情况下,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④要做到公平合理,不能意气用事,对人不能有新疏之分,对事不能有抑扬之嫌。
2、情感激励机制。具体要求学校管理者:①要以情感人,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冷暖,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②要经常了解教师的思想,开展经常性的谈心活动;③要创设条件,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④对一些弱势者、受挫者要及时给予更多的关怀,让他感到集体有情,产生归属感、依附感,从而调整心态,激发热情。
3、目标激励机制。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的各项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它将使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积极性,而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又能给人以某种需要的满足,激励人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运用目标激励机制,具体要:①学校要制定明确、合理、有吸引力的集体目标;②要通过教育、宣传、引导教师把个人利益和目标与学校集体目标和谐统一起来;③实行严格的教育教学目标管理,推行教育教学的科学评价工作,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激励功能。
另外,必须强调的是在运用激励机制时,这种“激”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调控教师过“激”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还要构建控制系统,充分发挥制度他控和道德自控功能。 ①对可能出现的违规现象要有具体的惩处条例。如在竞争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等;②要倡导和培育“宽松、和谐、务实、进取”的学校精神;③要推选教师行为准则。
二、凝聚人心所向是关键。
效能管理理论要求我们:人心向背是效能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强化人心所向的凝聚力,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1、领导表率是凝聚人心的关键。
①校长应当永远当好公仆。一位好校长,对等教师应以诚相见,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在工作上能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这样的“师者之师”的校长,在教师面前才有威信,教师才会心悦诚服,学校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环境,形成团结、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反,如果校长把自己视为教师控制者,缺乏爱心关心,没有人情味;在工作上没有长远打算,任人唯新,在这样的校长带领的学校必定派别林立,勾心斗角,正气不足,学校就缺乏凝聚力,更谈不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②校长在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要致力于建设支团结务实高效的领导班子。一方面,校长要注意分析和授权给班子成员,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才能;另一方面,班子每一位成员要尊重、信任和理解广大教师职工,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起来,并善于接受他们的监督。这样,才能把广大教师凝聚在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周围。
③校长要不断强化民主意识,要认识到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要不断完善教师代表大会制度,切实推行校务公开制度,让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民主决策,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设,要定期召开教代会,每学期向教代会作工作报告,并由教代会制定通过各项规章制度。这样,不仅能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而且能使校园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才有利于积极性的提高。
2、思想工作是凝聚人心的动力。要不断加强师德教育,实施“树我形象,铸我师魂”工程。要通过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要注意联系实际,对教师关心的热和难点问题,组织进行讨论,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3、帮困解难办实事,这也是凝聚人心所向的重要工作。要开源节支,积极筹措资金,逐步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居住条件,恰当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还应利用节假日组织活动,春节走家慰问,日常看望慰问病号,及时帮困解难,为教师办实事,这样才能大大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总之,办好一所学校的根本和关键都在于都教师。学校管理者只有千方百计地把教师积极性调协起来,把教师身上蕴藏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才能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
『贰』 韶关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含子项目)53项,省部级265项,市厅级57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市级以上科技奖50项,中国发明专利博览会金奖2项,国家专利140项;出版专著、主(参)编教材300多部。与国家科研机构、韶关各县(市、区)政府,以及省内多个大型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新兴产业研究院”“动物疫病诊断中心联合实验室”“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现代农业孵化基地”“文化艺术孵化基地”“汽车轴承联合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立韶文化研究基地、张九龄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韶文化研究基地入选首批“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依托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为粤北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十二五”以来共获得与韶关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横向应用研究(技术咨询及服务)项目近330项,协议经费3,000多万元,为韶关相关企业增加产值与利润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叁』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的科研成果展示
主要获奖成果: 成果名称 获奖情况 负责人 200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CD-300BG型工业CT机研制及应用 王 珏 2001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蔬菜栽培农业专家系统开发框架 黄席樾 200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与专家系统应用研究 黄席樾 2003年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基于GIS的通信光缆故障定位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柴 毅 2003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小波变换在火箭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黄席樾 2004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运载火箭漏电故障诊断系统 黄席樾 2005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重庆示范区 柴 毅 2006年重庆市自然二等奖 基于动觉智能图式的仿人智能控制理论研究 李祖枢 2006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与开发平台及产业化 石为人 2006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GIS支持下的卫星发射、飞行安全控制应急保障系统 柴 毅 1. 985创新平台“多目标测控与高精度测控研究中心”
2. 自动化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省级)
3. 重庆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
4. 重庆大学智能自动化研究所
5. 重庆大学自动化仪表研究所
6. 重庆大学系统工程与导航制导研究所
7. 重庆大学机器人创新基地
8. 重庆大学海云天影像技术研究中心 唐立新,男,四川成都人。重庆大学计算机及自动化系81级校友,研究生学历。现任新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唐贤明,原国家载人航天办公室主任
李尚福,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
唐小我,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
吴朋,重庆川仪公司总经理
刘红旗,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副院长
邓智尤,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黄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副院长
『肆』 武汉大学有哪些科研成果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72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
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伍』 梧州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梧州学院科研工作服务地方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学校累计获得科研项目550多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63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目前,学校立项建设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支撑学科、 1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西工程研究中心、4个广西重点学科、 3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围绕地方需求,学校完成了多项区、市重大招标课题,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学校成功研发(开发)了10多个(套)应用软件和设备,系列人工宝石智能加工设备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长洲水利枢纽船闸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填补了西江水道智能化船闸调度的空白,“360度全景成像处理系统”已经远销欧美市场。
『陆』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商务部、建设部、交通部、财政部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多项,获省部级奖励 12 项,在《中国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管理世界》、《科研管理》、《会计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60 多篇, SCI 、 EI 、 ISTP 三大索引和《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4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10 余部。
『柒』 中山大学科研成果有哪些
2001年-2013年,中山大学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973计划(包括国际重大科学计划)15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类项目58项,理工医科领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7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2006年至2013年,中山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189项。2011年,学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1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并列*9。“十一五”以来,全校文科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10项,其中,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6项,2007年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项;2011年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5项;2013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5项,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7项。
『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哪些科研成果
学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
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主培育和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
合校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4项,其中主持完成15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87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2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594个。发表SCI、EI、SSCI论文26020篇,其中2019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3317篇。现有8家农、林、水专业陕西省一级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
学校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8个、示范基地46个,构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亿元。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入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玖』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科研成果
历届学院抄学生在读期间,科研与袭学术成果卓著。如2000、2001级学生在校期间,累计发表论文40篇,有部分论文在IEEE上发表;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项14个;2003至2005年期间,在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获得国际特等奖3人次、国际一等奖9人次、国际二等奖27人次。毕业生前景广阔。读研率达80%以上,其中出国读研率在20%以上,一大批毕业生已在其研究或工作领域崭露头角。
部分获奖情况
浙江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奖二等奖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获团系统组织工作奖
第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彭伊莎(05理科班,理学院)
国际数学建模竞赛:
潘姚华(05混合班)、赵心怡(05文科班)等三支队伍9位同学获得国际一等奖,占浙江大学所获一等奖的75%
浙江省“网新国际杯”程序设计竞赛:
欧阳嘉林(06工科平台)等五位同学获得一等奖
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吴昊(05混合班)、朱旸(05混合班)、刘泽(07混合班)等多位同学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被SCI, EI或ISTP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