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市k点代表什么D点代表什么
股市中随机指标K代表买方力量,D代表卖方力量。
B.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本次工作主要依托于近年在小兴安岭东南一带开展的国家基础地质大调查、黑龙江省矿产调查和多金属矿普查等项目的成果研究为基础,对研究区内的早中生代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及早中生代花岗岩的成因、时空演化、形成的构造背景等研究基础上,对其成岩成矿作用特征、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矿床成矿系列划分和成矿规律、找矿标志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与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有关的多金属成矿模式,并对研究区内进行了区域成矿条件分析、圈定了多金属、金等成矿远景区等,进行了找矿潜力分析等,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新的认识如下:
(1)提出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由碰撞-碰撞后构造转变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合和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碰撞后崩塌期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等组成,并新取得似斑状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年龄为191.4~231.0Ma、同深成作用岩墙——(辉石)闪长岩年龄186.3~207.0Ma(全岩Rb-Sr等时线/全岩K-Ar法)和二长花岗斑岩的U-Pb锆石LA-ICPMS年龄为190.8~202.08Ma年龄等成果;以上同位素年龄特征说明寄主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同深成作用岩墙——(辉石)闪长岩的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谐调一致、相近为特征;正长-碱长-碱性花岗岩U-Pb锆石LA-ICPMS年龄为175.1~222.0Ma;以上说明岩体形成时代均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2)提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具有显著的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特征的新认识,岩石中普遍发育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MME型微细粒闪长质包体,寄主岩石与包体等具有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矿物不平衡结构的宏、微观特征和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主量、微量元素、同位素等特征。
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岩体中的形态多样的(辉石)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中基性脉岩(群),根据其出露规模、与围岩界面特征、产出形态、与闪长质包体共存特征,以及与围岩同位素年龄相近等特征,将其重新认识为与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有关的同深成作用岩墙;并提出大安河矽卡岩型-低温热液蚀变岩型岩金矿床成因与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同深成作用岩墙——闪长岩密切相关的新认识。
(3)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首次厘定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铝质A:型正长-碱长花岗岩,其岩石成因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下的地壳古老变质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和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分异作用参与,共同控制有关,岩石形成于大陆碰撞后垮塌、伸展体制的构造环境。
(4)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背景表现出复杂多样性,暗示其形成环境由碰撞加厚-碰撞后崩塌、拆沉减薄至正常地壳-减薄地壳的大陆动力学构造背景有序演化的特征,但总体上反映出大陆碰撞向碰撞结束崩塌松弛初始阶段的开始环境,并提出研究区碰撞后的大规模伸展体制是多金属矿集区、(超)大型矿床形成有利构造环境的新认识。
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成岩、成矿年龄范围为175.1~231.0Ma,均值为192.12Ma,恰好与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时间(峰值190 Ma)相互耦合,说明了小兴安岭地区的早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的峰期为两大构造域的转换期,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
(5)依据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成因及其大陆碰撞不同阶段的构造背景、成岩成矿作用特征,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划分出两个矿床成矿亚系列:一是:碰撞-碰撞后构造转变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矽卡岩型-斑岩型Mo-Au-Pb-Zn-Fe成矿亚系列,二是:碰撞后崩塌期正长-碱长-碱性花岗岩有关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Fe-Pb-Zn-Mo成矿亚系列。上述两个矿床成矿亚系列中,存在着成矿元素、成矿特征、矿床类型、矿化强度等一些差异,前者以钼、铅成矿作用强烈、伴随铁、金、锌成矿作用,后者以铁成矿作用为主,伴随钼、铅、锌成矿作用,且成矿作用较弱和分散,这可能与成矿构造背景、岩浆源区性质、岩体成因与壳幔岩浆物质混合比例、混合作用强度、岩浆侵位深度、围岩性质等有关,并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成岩与多金属成矿模式。
(6)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与斑岩型-热液充填交代型Mo、Pb、Zb、Au、Fe等矿床关系密切,且其成矿作用强烈,形成了大型斑岩型鹿鸣钼矿床、小西林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床,以及中小型翠岭钼金矿等众多多金属、金矿床、矿(化)点;岩体成因、大规模多金属成矿作用与古亚洲洋构造域碰撞后伸展动力学机制下的构造松弛和拉张环境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并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区域成岩与多金属成矿模式。
底侵作用的识别,从壳幔深部演化角度审视成岩成矿作用,解释了研究区内与早中生代花岗岩密切相关的铁、钼、铅、锌、金等多金属矿床成矿机理,是由富含挥发分和成矿元素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为区域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系统提供了成矿物质与热能,这些为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多金属及金矿床成矿系列、找矿方向拓宽了思路。
(7)对小兴安岭东南的鹿鸣—兴安—前进地区最近几年发现的斑岩型钼金矿、矽卡岩-岩浆期后热液型铅锌矿床和典型小西林铅锌矿田等为重点进行了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以及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等研究工作。在小西林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铁矿田中,新取得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年龄分别为:200±1Ma、197±1Ma、197±1Ma、207±2Ma;由此得出,小西林铅锌矿田中存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铅锌铁成矿作用叠加的新认识,说明矿田经历了早期火山喷流成矿作用,以及后期加里东晚期、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等多期岩浆热液-交代充填、改造等复杂多样的成矿作用。
在鹿鸣—兴安—前进地区的斑岩型钼金矿、矽卡岩-岩浆期后热液型铅锌矿床中,含矿花岗岩岩体U-Pb锆石年龄为195.3~225.0Ma,说明与多金属成矿有关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8)据成矿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区域上的下寒武统西林群铅山组(
(9)在研究区内新圈定出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的铁多金属、金等Ⅰ级成矿远景区3个,Ⅱ级成矿远景区2个,Ⅲ级成矿远景区1个,分别为:五星-小西林铁铅锌I级成矿远景区、鹿鸣-兴安-前进林场钼铅锌金Ⅰ级成矿远景区、二股-徐老九沟-神树铁铅锌金Ⅰ级成矿远景区、守虎山-北影林场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远景区、丰茂-东风-格金河铁金多金属Ⅱ级成矿远景区、红星-清水铅锌铜铁铌钽Ⅲ级成矿远景区等,并对成矿远景区进行了多金属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和找矿潜力分析。
C. 控制点主线四等点成果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是水准测量吧。
四等水准网(或路线)是在一二三等水准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而回来的。一般不答单独采用闭合路线和支水准路线。上面所说的一二三等网可以是国家的,也可以是工程的。但是起点和终点必须是同一系统的控制点。
另外单独的四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80km;环线周长应不超过1000km;同级网中结点间距离应不超过30km。
D. 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1)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数据质量筛选原则,对研究区主要块体如塔里木、准噶尔、西伯利亚显生宙以来的古地磁极数据进行了筛选,初步建立了研究区质量可靠的显生宙古地磁极数据库,并重点对研究区及邻区白垩纪古地磁极数据进行了筛选。
2)初步建立了塔里木块体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动曲线,并编制了塔里木块体显生宙古纬度变化图。 由此视极移曲线推测参考点(39°N,84°E)的古纬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奥陶纪塔里木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区(16.7°S);至志留纪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纬度地区(漂移量达3840 km),同时顺时针旋转了12.5°;志留纪至泥盆纪塔里木块体基本保持稳定;塔里木块体自泥盆纪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动约13° (1400 km),并顺时针旋转了40°,这表明,塔里木块体可能正向北消减到哈萨克斯坦板块之下。 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罗世之间,塔里木块体北向移动已不存在,但在二叠纪仍发生了26°的顺时针旋转,表明塔里木块体在这一时期与哈萨克斯坦块体的碰撞可能已开始减速。 三叠纪—中侏罗世塔里木块体逆时针旋转了16°。
3)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块体的晚石炭世—二叠纪古纬度在95%置信范围已趋于一致,即两块体在二叠纪前对接缝合,形成天山造山带。
4)华北与塔里木两块体记录的磁偏角是在侏罗纪才比较相近,古地磁极也已在95%误差范围内(朱日祥等,1998),说明两块体间的对接与缝合是在侏罗纪完成的。
5)准噶尔块体石炭纪—二叠纪时已成为一整体连接到劳亚大陆(Laurasia),自石炭纪以后几乎未发生视极移(即南北向净漂移,Sharps et al.,1992)。
6)对白垩纪古地磁极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白垩纪研究区主要块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
准噶尔、塔里木块体、华北块体、华南块体早、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位置基本一致,这表明当时各块体相对于古磁极的相对运动或位移较小。对于整个欧亚视极移曲线(APWP)来说,这是个U形圈或稳态时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可以将早、晚白垩世数据平均来获取白垩纪的古磁极。
尽管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华北和华南块体的古磁极与欧亚各块体的磁极是一致(Enkin et al., 1992),这表明,在古地磁数据的误差范围内,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和西伯利亚块体在晚侏罗世时已处于其现今的相对位置。 欧亚、准噶尔、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块体的白垩纪古磁极近似地沿一与中亚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圆排列,这意味着这些块体在一级近似的情况下,沿NNE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较少的旋转量。
由北向南,欧亚块体与准噶尔块体古磁极间的角距离为6.2°±4.8° (Chen et al., 1991 ,1993),这相当于650±530km的南北向缩短(即古纬度差为5.9°±4.8°),同时准噶尔块体相对于西伯利亚(参考点位于44°N/86°E)逆时针旋转了2.4°±5.8°。
准噶尔块体和费尔干纳块体古磁极间的角度差异产生了可忽略的纬度差0.3°±6.9°和相对于费尔干纳附近参考点(40.5°N,72.5°E)15.7°±10.0°的旋转(Chen et al., 1993)。
准噶尔和塔里木块体古磁极间的角距(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无意义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块体与欧亚块体古磁极间的角距较之与准噶尔的系统偏大,这相当于420±605 km(古纬度差3.8°±5.5°) 的缩短和2.11°±6.3°的旋转(参考点位于40°N/77°E)。
塔里木块体与藏西古磁极间的角度差为8.5°±6.4°,但古纬度差并不大(5.7°±6.2°)。 这意味着两者间近南北向缩短量为630±680 km(即古纬度差为5.7°±6.2°),以及相对于参考点34°N/80°E具有较大的旋转量7.1±6.4° (Chen et al., 1993)。
吐鲁番盆地白垩纪平均视磁极与同一时期的准噶尔块体、欧亚大陆间的角度差分别为8.4°±6.7°和13.7°±5.5° (Cogne et al.,1995),表明准噶尔和吐鲁番之间可能发生了相对运动,存在径向运动(6.4°±6.7°),但并无明显的旋转(4.0°±6.7°)。
吐鲁番盆地白垩纪平均视磁极与同一时期塔里木的视磁极很相近,两者间的角度差为4.3°±6.2°(Cogne et al.,1995),在统计上无意义。 这表明吐鲁番与塔里木块体间自晚侏罗世以来未发生明显的相对运动,当时的塔里木已是刚性块体,其地理范畴已包括了吐鲁番盆地。
综上所述,据古地磁资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块体间的缩短量分别为650 km(西伯利亚和准噶尔块体之间,主要在阿尔泰)、420 km (准噶尔和塔里木块体之间,主要在天山)、630 km(塔里木和青藏块体之间,主要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 所有这些由古地磁资料获取的缩短量和旋转量可能反映了自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的中亚整体变形状况。
7)选择新生代变形幅度相对较大的塔里木块体西缘喀什-阿图什地区和变形幅度较相对较小的北天山北缘玛纳斯地区作为野外重点采样区,对其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初步的古地磁研究,完成了227个古地磁样品的测试及分析。 结果表明,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凹陷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地层存在严重的重磁化现象,所获得的5个采点的平均剩磁方向较离散。 这说明各采点所在推覆体之间可能存在相对运动。 研究区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地层实测磁倾角普遍存在浅化问题,即实测磁倾角比由欧亚大陆视极移曲线预测的磁倾角要浅(如在西南天山博古孜河要浅19°,这与该区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协调的)。 Thomas et al.(1994)在对塔吉克盆地第三系(古近纪、新近纪)红层进行古地磁研究时也报道了类似的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目前说法不一。 因此,利用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地层古磁倾角来研究该区新生代各块体间的纬向运动(即南北向缩短量)目前可能是不现实的,但利用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火成岩的古磁倾角有可能获得该区新生代各块体间的纬向运动状况。
此外,可利用古磁偏角的变化来确定各块体绕垂直轴的相对旋转量。博古孜河剖面自N2以来逆时针旋转了18.9°,拜城逆时针旋转了17.8°;英吉莎自80 Ma以来顺时针旋转了21.0°±10.4°,这些结果与地质研究 (Chen Jie et al., 2000; Rumelhart et al., 1999; Burtmanet al., 1993)是一致的。
E.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书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哈达门沟和金厂沟梁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矿床进行重点解剖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查明典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时代,进行成矿机制分析。在单个矿床解剖的基础上,对两个典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华北克拉通北缘区域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依据。本书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矿)时代方面
通过精确的成岩(矿)年龄测定,在哈达门沟金矿区,获得沙德盖岩体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1.6±2.1 Ma,西沙德盖岩体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2.9±0.82 Ma;获得哈达门沟金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86.6±6.1 Ma,金成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早泥盆世;矿区北部西沙德盖钼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26.4±3.3 Ma,钼矿床形成于三叠纪。在金厂沟梁金矿区,获得对面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 MS加权平均年龄140.86±0.71 Ma~142.65±0.44 Ma,对面沟细粒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138.7±1.2 Ma,西台子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226.8±0.87 Ma,金厂沟梁片麻状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258.6±1.6 Ma~261.61±0.94 Ma,矿区石英斑岩脉锆石LA-ICP MS谐和年龄为154.68±0.45 Ma。与矿脉相互穿插的黑云粗安斑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于成矿年龄,矿区南部对面沟铜钼矿化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年龄131.45±0.93 Ma,西矿区深部钼矿化石英脉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244.7±2.5 Ma,加权平均年龄243.5±1.3 Ma。
2.稳定同位素方面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矿区δ34S变化于-21.7‰~5.4‰之间,极差为27.1‰,说明硫来源的复杂性,平均值为-10.6‰,表现出亏损重硫的特点,结合区内变质岩中黄铁矿的δ34S值,认为这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为一套孔兹岩系,本身富32S,哈达门沟成矿流体中硫继承了这套太古宙地层中硫的同位素特点,并混有深部含矿流体的硫,所以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流体和变质地层。金厂沟梁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于-2.8‰~-0.6‰之间,极差为2.2‰,平均值为-1.61‰,长皋沟金矿区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于-1.5‰~1.2‰之间,极差为2.7‰,平均值为-0.15‰,二道沟金矿区含金硫化物δ34S变化于-0.7‰~2.3‰之间,极差为3‰,平均值为-0.08‰,三者硫同位素组成相似,极差范围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点。
铅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计算的单阶段模式年龄,Th/U比值、μ值等,变化范围较大,表明铅不是在单一的铀、钍-铅系统中演化的,而是多阶段的,铅同位素的组成并非是正常铅,而是混合铅。在铅构造模式图上,哈达门沟矿石铅同位素投点比较分散,表明哈达门沟金矿床铅来源的复杂性。金厂沟梁、二道沟、常皋沟三个矿区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单阶段模式年龄,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参数均相似,说明它们成矿作用有着相同的过程。参数变化范围很小,说明铅来源单一。在铅构造模式图上,铅同位素数据主要投在地幔铅演化曲线和下地壳铅演化曲线之间,反映了铅的来源主要为地幔和下地壳。
氢-氧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金矿脉的δ18O水‰在3.80‰~5.20‰之间,平均4.49‰,柳坝沟金矿脉δ18O水‰在4.22‰~4.32‰之间,平均4.27‰,将结果投入δ18OH-δD图上,投影点均落在原生岩浆水及变质水附近,说明哈达门沟金矿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水和部分变质热液,后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厂沟梁金矿脉的δ18O水‰在2.2‰~7.8‰之间,平均4.9‰,δD为-108‰~62.4‰,平均-86‰,二道沟金矿脉δ18O水‰在7.4‰~7.9‰之间,平均7.6‰,δD为-110.9‰~-97.8‰,平均103.1‰,长皋沟金矿脉样仅有一件,δ18O水‰为7.7‰,δD为-81.3‰,将结果投入δ18O水-δD图上,三个矿区投影点均落在原生岩浆水及下方,说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个样品投入变质水范围,说明流体继承了变质流体的性质。
3.流体包裹体方面
哈达门沟金矿石英脉成矿温度在160~300℃范围内,成矿温度集中在200~280℃之间,平均236℃;盐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间,平均盐度9.80%NaCleq;密度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间,平均0.86 g/cm3;成矿压力(平均值)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对应静岩深度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静水深度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其次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组分阴离子以Cl-和 为主,还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Na+>K+,含少量Mg2+。
金厂沟梁含金石英脉成矿均一温度范围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间,平均294℃;盐度范围为0.18%~8.81%NaCleq,平均盐度3.79%NaCleq;密度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间,平均0.75g/cm3;成矿压力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对应静岩深度为(0.63~3.65)km,平均2.61 km,静水深度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体气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为主,其次为N2,O2;液相组分中阴离子以Cl-和 为主,少量 和F-,微量Br-;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少量Mg2+。对面沟铜钼矿754中段含矿石英脉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94℃~424℃,平均315℃,盐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对面沟铜钼矿床成矿压力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换算成相应的深度,静水深度为1.63~11.89 km,平均6.28km,静岩深度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钼矿化石英脉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315℃~393℃,平均356℃,盐度范围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间,平均0.66g/cm3。钼矿化石英脉成矿压力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换算成相应的深度,静水深度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静岩深度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矿机制方面
哈达门沟金矿床形成机制:在泥盆纪早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处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构造背景,这种伸展背景引发山前大断裂的活动,深部富钾含矿流体沿山前大断裂上升,在运移过程中不断萃取围岩中的金等成矿元素,在大断裂的次级断裂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这种金钼组合型的矿床,后期有经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热液活动的叠加和改造,表现出本区成矿年龄多样性的特点。
金厂沟梁金矿床形成机制:燕山晚期,中国东部发生过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作用,这种减薄作用的结果可以导致陆壳,尤其是下地壳的重熔活化,发生了强烈的岩浆作用,并且导致壳-幔物质发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对面沟花岗闪长岩浆,在侵入过程中,从深部带来丰富的成矿物质,在岩浆期后,深部含矿流体的大量积聚,在岩浆热和流体压力驱动下,小部分进入先成岩体断裂,迁移富集沉淀成矿,如长皋沟金矿的形成;其余大量含矿流体,与地下水、变质水混合,并在运移过程中萃取高丰度变质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富金流体,随物化条件改变,在合适空间发生沉淀成矿,最终形成现今这样的矿床,如金厂沟梁和二道沟金矿床。
哈达门沟金矿床和金厂沟梁金矿床分别代表华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产物。其中哈达门沟金矿床代表华北克拉通与古亚洲洋相互作用的产物,而金厂沟梁代表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产物。
F. VASP中的K点是什么意思
.
去看手册吧,
我理解的是,VASP是利用布里渊区,所以应该就是单位里的位置吧,这个是越大越准确的,但是计算量也大,
G. 内控测试k点和ka点是什么意思
电子狗所说的K频段、Ka波段、X波段登,都是对某一特定无线电频率范围的称谓,例如,K波段是指频率在24.105-24.195GHz范围的无线电波、Ka波段是指频率范围在34.4-35.2GHz范围内的无线电波。
X波段又称10GHz波段,K波段又称24GHz波段,Ka波段又称35GHz波段。
在中国,这三个波段中的某些频点,被划分给道路交通电子监测系统使用。包括:车速监测、闯红灯监测、……。
对于道路电子监控系统,常用频点如下:
X波段的频点是10.525GHz±25MHz;
K波段的频点是24.150GHz±200MHz;
Ka波段的频点是34.700GHz±1300MHz。
电子狗主要是监测周围空间是否存在上述三个波段的无线电波,只要存在,就有可能在周围存在无线电道路监测系统,于是电子狗就发出报警。
报警有多种方式,有的是语音报警,有的是声光报警……。楼主提到的电子狗就是在报出发现的无线电波波段后,再发出“嘟嘟”的声音报警。
H.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一)建立了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的成因模式
认为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深部岩浆,围岩中的矿质组分也参与了成矿。来源于岩浆的成矿热液经由矿区F5断裂向上运移,在平面上分别向SW、NE扩散,同围岩中被活化的矿质组分一起在合适的空间富集,随后经历了次生富集的重要阶段。
(二)对查干敖包铁-锌矿床成因认识有了新进展
综合认为查干敖包铁-锌矿与石英闪长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成因类型属矽卡岩型矿床。矿床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拉张环境下,含矿的古老残留洋壳部分熔融,受到富钾基性地幔的交代后侵入到浅部,岩浆交代大理岩、自身发生钠长石化析出成矿物质。
(三)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研究取得新进展
认为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具有多期次热液活动特征,早期以高温热液活动为主,晚期则以中-低温热液活动为主。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和围岩、是一与印支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矿床。
(四)划分了研究区的矿床类型
将研究区内的矿床(点)划分为3种类型,即矽卡岩型金属矿床(点)、与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的金属矿床(点)和中低温热液矿床(点)。
(五)总结了东乌旗北部一带金属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认为以东乌旗-伊和沙巴尔深大断裂(F2)为界,西侧主要为与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的铜、钨矿床;东侧主要为铁、铅、锌、银、金等矽卡岩型或中低温热液型矿床;铜矿点主要分布于额仁高毕复式向斜的核部;在白云呼布尔-满都宝力格大断裂(F3)和朝不楞西-乌拉盖断裂(F5)的交汇部位,矿床(点)分布密集。
(六)总结了找矿标志和提出了找矿方向
找矿标志包括:① 晚古生代的火山-沉积岩地层;② NW向张性断裂和NE向张扭性断裂;③ 正的航磁异常、低电阻率和高极化率;④ 面型分布的综合化探异常;⑤ 硅化、褐铁矿化、锰矿化、萤石化以及钠长石化等。有利找矿部位包括:① 白云呼布尔-满都宝力格大断裂(F3)和朝不楞西-乌拉盖断裂(F5)交汇的锐角部位;② 沿阿尔哈达-查干敖包呈NE向分布的印支期富碱花岗岩类的外接触带;③ 航磁正负异常交替部位,即航磁0等值线附近;④ 阿尔哈达西北部、吉林宝力格西北部以及查干敖包矿区外围已发现的化探异常位置;⑤ 已知矿区的外围和深部。
(七)花岗岩类研究获得了重要成果
认为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二长花岗岩属岛弧花岗岩,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而阿尔哈达岩体则属A型花岗岩,后两者形成于碰撞后拉张环境。
(八)首次获得了研究区内5个花岗岩类岩体的年龄
通过对岩体中的锆石进行SHRIMP U-Pb法年龄测试,获得吉林宝力格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314±8.8 Ma,阿钦楚鲁早期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99±5 Ma,阿钦楚鲁晚期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84.3±9.7 Ma,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234±6 Ma,阿尔哈达黑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218±5 Ma。
I.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一)对深部找矿钻探技术理论有了新的提升
(1)运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钻机优选指数e概念。深部找矿钻探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钻探设备的选择,其中最关键的是钻机的选择。运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对具有不同技术性能特点的动力头钻机和立轴钻机进行计算分析,首次提出了钻机优 选指数e概念,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不同可钻性地层条件下选择钻机的优选指 数e低=1.0297;e中=1.0303;e高=1.0402,成为优选钻机的重要依据。当动力头钻机与立轴钻 机的台月效率比Ed/El/E1>e时,选择动力头钻机才能取得更好的综合技术经济效果。
对这两种钻机来讲,不能简单地说哪种钻机适用于深孔钻探。当前的动力头钻机,虽 然技术性能先进,施工效率一般比立轴钻机高,且事故率低,安全性好,但是,由于其过 高的购置成本和提下钻速度慢的缺点,严重制约着其优良性能在深孔钻探中的发挥。目前 市场条件下,动力头钻机适用的孔深应根据地层的可钻性确定,一般情况下,中等可钻性 地层,适用于1500m以浅的深孔;高可钻性地层,适用于1200m以浅的深孔;可钻性较低 的地层,可用于3000m以浅的深孔。只有将动力头钻机与钻塔组合使用,才能在深孔钻探 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确立了深孔钻探方法体系。深孔钻探方法是事关深孔钻探的成败和钻探效率、钻探质量的关键。钻探技术首先是一项生产实用技术,要求钻探方法必须具有可靠性和良好 的实用性。在现实中,不能幻想有一种神奇的钻探方法来完全解决深孔钻探问题,而实际 上,无论哪种钻探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实用条件和优势。对当前技术较成熟的取心钻探方法 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对比证明,WL钻探方法仍然是目前深孔钻探中完善可靠、适用高效、综合地质效果最佳的钻探方法。当前,先进实用的深孔钻探技术就是以WL钻探为首选方 法,根据不同情况优化组合其他方法而形成的钻探技术优化组合。将液动锤与WL钻探技 术组合形成液动锤WL钻探技术,可进一步发挥二者优势,成为目前深孔取心钻探效率最 高、技术先进的钻探方法,应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应用。在特殊环境和地层条件下,结合实 际组合应用定向钻探、气动锤RC或泡沫钻进技术等,可有效解决深部找矿钻探诸多施工 难题,取得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对深孔钻探防斜有了新的认识。对一般各向异性和倾角小的非造斜地层,采取常规WL钻探技术、工艺即可控制孔斜,满足地质要求;对各向异性和倾角大的较强致斜地 层而言,钻孔发生弯曲是必然的,应研究掌握并利用矿区钻孔弯曲规律,采用满眼钻具、防斜钻头和液动锤冲击回转钻探(或组合采用)等防斜技术加以预防控制,以减轻孔斜,达到地质目的;但对严重强造斜地层,应研究采用人工受控定向钻探技术,方能从根本上 有效控制钻孔弯曲。
(4)优选了深孔钻探冲洗液体系。深孔钻探用冲洗液虽与浅孔用冲洗液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深孔钻探用冲洗液应具有更优的性能,即具有良好的润滑性、护壁性、流变性和 低固相或无固相,最终要根据地层特性来确定。LBM泥浆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切力、低失水和高分散性等“四低一高”特性,是一种深孔钻探性能优良的新型泥浆,尤其在破 碎、漏失等复杂地层中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创建了深部找矿钻探技术组合方案,并形成典型钻探技术组合体系
根据深部找矿钻探的特点,针对影响深孔钻探的7种主要客观因素:钻孔深度和地层硬度、破碎程度、造斜强度、水敏性、漏失程度、研磨性,运用试验优化技术原理,采取 正交试验法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因素组合共18种,运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和大量生产试验对比 对每种组合各因素不同水平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从钻机、钻探方法和工艺措施等方面创 建了18种钻探技术优化组合方案。
深孔钻探,应根据实际施工条件采用相应的钻探技术优化组合。譬如,坚硬、破碎地 层深孔钻探,岩心堵塞和钻头寿命短,使WL钻探技术不提钻取心的技术优势大打折扣。将WL钻探技术与液动锤组合,形成液动锤WL冲击回转钻探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岩 心堵塞并延长了钻头寿命,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二者的技术优势,大大提高深孔钻探效率。如2000m深孔钻探,在中等可钻性较完整地层和高可钻性破碎地层分别可节约钻探总时间 26.36%和38.81%以上。
当受地表特殊条件限制或因地层、矿体复杂,采用常规钻探技术难以达到地质目的,或者基于节省钻探成本、缩短勘探周期考虑,应在WL钻探技术基础上,组合应用受控定 向钻探技术,一可避开地表特殊条件限制;二可有目的地控制钻孔弯曲,从根本上解决因 自然弯曲而无法钻穿矿体的难题;三可有效解决孔内复杂事故,从而提高地质找矿成果质 量,节约钻探工作量和成本,缩短勘探周期。如一个设计孔深1500m、施工10个分支孔的矿 区,采用受控定向+WL钻探技术优化组合,可节约工作量11800m,节约直接成本381万元。
当矿区上覆岩层坚硬且其岩性、构成已较清楚而无需取心的情况下,可采用气动锤 RC与WL钻探技术组合,分别用于同一深孔的浅孔段和深孔段。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技 术的优势,尤其是发挥气动锤RC钻进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以提高钻探效率、缩短工 期、降低成本。如本溪铁矿区,24个深孔,共35940m钻探工作量,若每个孔上部600m采 用气动锤反循环施工,可节约成本324万元,节约时间22512h,合938d。
(三)指导生产实际,解决技术难题,取得新的突破
(1)利用和控制强造斜地层钻孔弯曲取得突破。在济宁铁矿典型强造斜复杂地层,研究掌握了矿区钻孔弯曲原因及其规律,并利用矿区钻孔弯曲规律,采用满眼钻具、防斜钻 头、液动锤WL冲击回转等钻探防斜技术组合,有效减轻钻孔弯曲,取得明显效果,钻孔 顶角弯曲强度分别比前期施工降低53.46%,61.66%,42.24%。保证了该矿区深孔钻探的 正常进行,共完成深孔41个,2000m以深的4个,最深达到2100.18m,曾创造国产机具固 体矿产钻探孔深全国纪录。
(2)液动锤WL冲击回转深孔钻探取得新的进展。在济宁强造斜铁矿区,应用液动锤 WL冲击回转钻探防斜、降斜效果明显,有效减轻孔斜,平均钻孔弯曲强度下降42.24,并成功应用至1870.12m。在玲珑东风金矿区硬脆碎酥地层,采用液动锤WL钻探技术,在 克服硬脆碎复杂地层钻进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完成深孔6个,工作量6910.88m,平均时 效2.10m、台效508.52m、回次进尺1.91m、钻头寿命39.27m,分别比同矿区常规WL提高 43.84%、12.88%、13.93%和20.89%。在本溪铁矿区坚硬打滑地层,克服坚硬打滑地层 钻探,试验完成进尺477m,平均时效1.03m、钻头寿命17.7m,分别比常规WL平均提高 41.9%和88.8%。
(3)动力头钻机合理选择应用效果明显。在玲珑金矿东风矿区及周边矿区硬脆碎漏复杂地层,应用动力头钻机完成深孔15个,钻探工作量18043.16m,平均机械钻速1.55m/h,台 月效率462.65m,分别比该矿区立轴钻机施工同类深孔提高6.2%和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