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市政工程测量控制方案
1 工程概况
1.1 编制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
(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5)甲方提供的交桩资料及相关图纸。
(6)国家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
1.2 工程概况
12平方公里项目X82R1地块拆迁安置房工程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东侧为博兴十路,南侧为泰河二街,西邻博兴十一路,北邻泰河一街。所属施工内容涉及排水、上水、供暖、铁艺围墙、小区道路等市政配套设施。
2 施工部署
2.1 施测程序
施工测量的组织工作
由项目技术部专业测量人员成立测量小组,根据甲方给点的坐标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控制点加密、工程定位,。按规定程序检查验收,对施测组全体人员进行详细的图纸交底及方案交底,明确分工,所有施测的工作进度安排,由组长根据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进行安排。
项目部内部建立施工队、项目部二级复核制度,施工队完成测量工作并对其测量成果自检合格后,报项目部验收,项目部验收合格后再报监理。
3 施工测量的基本要求
3.1 施测原则
1.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先确定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在控制网复核无误后,再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工程各部位的定位放线。
2.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测量放线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3.定位工作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验的工作制度。
4.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5.明确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质量第一的宗旨。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3.2 准备工作
1.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认真熟悉与审核图纸。
施测人员通过对总平面图和设计说明的学习,了解工程总体布局,工程特点,周围环境,根据线路的平纵设计参数,计算出线路坐标及设计高程,与图纸中的逐桩坐标表及纵断面高程数据认真进行复核,确定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施工放线。、测量工作在路基施工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导线、中线、水准点复核、横断面检查与补测,增设水准点等。复测导线点和水准点时,必须和相邻施工标段进行联测工作。以确保导线点的闭合。
施工测量的精度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本工程的施工测量主要包括路基的中桩放样,路基各层的标高控制,中桩放样及其它平面定位均采用全站仪坐标法,仪器设置测站采用已知和自由建站两种方法。标高控制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分别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和水准测量的方法。
2.测量仪器的选用测量中所用的仪器和钢尺等器具,使用前必须送具有仪器校验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校验,校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现场测量仪器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精度 备注
1.00 全站仪 台 1 测距:3mm±2ppm 测角:2.0″
2.00 普通水准仪 台 1 DSZ3
3.00 50m钢尺 把 1
4.00 对讲机 对 1
以上测量设备及工具只有在通过有资质的计量检测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测量设备的检验合格证及其附件的影印件和复印件随设备进入项目部存档。
3.2测量的基本要求
测量记录必须原始真实、数字正确、内容完整、字体工整、测量精度要满足要求。根据现行测量规范和有关规定进行精度控制。
4 工程定位与控制网测设
4.1 平面控制
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根据工程特点及《工程测量规范》,本工程的首级平面控制为一级导线,加密点在首级控制点的控制下采用分段布置、分段控制的方法。并在必要时进行联测。施测的加密控制点的精度按二级导线精度进行。选点应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桩位必须妥善保护,并用红漆作好标记。并在每次使用前进行两点之间、三点之间校核。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等级 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Km) 测距中 测角中误差(″)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相对闭合差
误差(mm) DJ1 DJ2 DJ6
二级 2.4 0.25 ≤±15 ≤±8 ≤1/14000 - 1 3 16 ≤1/10000
4.2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1.高程控制网的布置原则
为保证道路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施工现场建立高程控制网,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的首要条件。根据甲方给定的高程控制点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通过在两控制点之间测设附合水准路线加密高程控制点,或利用一个首级高程控制点测设闭合水准路线加密高程控制点,即施工现场半永久性控制点。要定期对首级及加密高程控制点进行联测。
2.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技术要求
高程控制网的精度,不低于四等水准的精度。半永久性控制点一律按测量规程规定的半永久桩的方式埋设,并妥善加以保护。引测的水准控制点,须经复测合格后方可使用。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见下表:
等级 高差全中误差(mm/km) 线路长度(km) 附合路线 平地闭合差(mm)
四等 10 3.2 往一次 20
3.水准点的埋设及观测技术要求
水准点应选取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方。点位应位于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的地方。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见下表:
等级 水准仪型号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计差(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黑、红面读数差(mm) 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mm)
四等 DS3 ≤100 ≤5 ≤10 0.2 3.0 5.0
5 测量管理及资料编制
6.1工程测量生产工作任务由测量技术部组织安排。
6.2现场所有测量技术资料,检查资料由责任工程师按时间、按项、按内容及时编制完成。
6.3 所有原始测量资料必须整理归档。
6.4 测量放样要向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及时满足施工的需要。
6.5 测量组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程序》、《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作业。
6.6 项目测量组将按施工进度及时向项目提供以下资料:
《施工测量方案报审表》及附表
《控制点复测报审表》及附表
《横断面复测报审表》及附表
《施工测量放线报验表》及附表
《工程施工测量检查表》
《工程施工测量成果表》
6 质量保证措施
1.测量作业的各项技术按《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进行。
2.测量人员全部取证上岗。
3.进场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
4.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校算校测合格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5.所有测量作业完成后,测量作业人员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上报责任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核验,最后向监理报验。
6.自检时,对作业成果进行全数检查。
7.加强现场内的测量桩点的保护,所有桩点均明确标识,防止用错和破坏。
测量作业人员相关情况
姓名 职位 毕业院校 从事测量工作年限
王雪松 测量组员 北京是丰台职业教育中心 2年
8 施测安全及仪器管理
1.施测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带好安全帽。
2.在临边作业时,确保架设的仪器稳定及施测人员的安全。
3. 测量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严禁在高压线的危险范围内进行有危险的测量工作(包括让民工立尺工作),在雷雨天气的情况下,严禁在大树下、车辆下、涵洞里等有可能造成雷击或水淹情况的发生。
4. 对测量工具要进行定期的保养工作,钢尺要定期进行柴油等的擦拭工作,以免尺面数字不清或掉落。花杆在要正确地接拆工作,用完后放入花杆套,禁止挤压,防止造成花杆的弯曲。塔尺在使用过程中要精心防护锁扣的损坏,在使用完后,要用尺套包好,防止沙土进行尺心造成塔尺损坏。
5. 水准仪要经常检校仪器本身的高差误差,每次不准超过3毫米,在测量工作使用水准仪器前要检查补偿器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后方可进行水平测量工作,在每一次测量工作前要进行相临水准点的闭合,以免造成人为视差而不为发现。
6.全站仪在搬运的过程中,要确保制动螺旋处于松动的状态,防止制动卡簧崩裂。定期对光学对中器进行检校,使之始终处于垂直状态。对三轴定期校核,以确保测量工作的精度要求。
7.全站仪要始终保证电脑程序的正常状态,禁止在不专业的情况下,对测量数据库的有效参数进行更改,在测量工作前要对光学测距工作进行校核,全站仪电池禁止不按充电的使用说明书的方法或过长过短的充电操作。全站仪的数据程序文件夹要尽量使用同一个,减少大量占用存内存,以释放有效的存储空间。棱镜头要始终保持干净,减少测距误差。花杆圆水准气泡要保持准确。全站仪在搬运的过程中,必须拆下镜头放入镜盒内。
8.仪器使用完毕后需立即入箱上锁,由专人负责保管,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室内。
9.测量人员持证上岗,严格遵守仪器测量操作规程作业。
10.使用钢尺测距必须使尺带平坦,不能扭转折压,测量后应即卷起。
㈡ 测区验收
(一)验收程序
(1)野外验收。实地核查单位完成测区野外实测任务后,应向委托任务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进行野外验收,并提供相应资料和成果。组织验收单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验收委员会并召开会议。验收委员会听取野外实测工作汇报,查阅控制测量和矿区测量相关原始资料,对野外实测工作进行抽查。野外实测工作抽查数量,应不低于5%的矿业权。验收委员会经质疑讨论形成野外验收意见,组织验收部门签署意见。野外验收不少于1天时间。
(2)成果验收。实地核查单位完成测区实地核查成果后,应向委托任务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进行实地核查成果验收。组织验收单位组织验收委员会,验收委员会听取核查承担单位的工作和成果汇报,查阅有关实地核查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宣读野外验收意见和数据验收意见,验收委员会经质疑讨论形成测区成果验收意见,组织验收单位签署意见。测区成果验收会议前专家应提前1周阅读测区实地核查工作报告和相关图件,单个测区成果验收会议集中的时间不少于1天。
成果验收与野外验收合并进行的,必须进行野外实地抽查,具体要求同野外验收。
(二)野外验收内容
1.需要提交的资料
(1)测区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方案。
(2)测区探矿权、采矿权实地核查记录表。
(3)测区基础控制测量的原始记录、加密控制点网图、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表。
(4)测区基础控制点点之记和矿区的控制点点之记。
(5)测区勘查工程或开拓工程实测原始记录。
(6)测区野外实测工作有关说明。
2.野外抽查内容
验收委员会确定野外抽查方案,可聘请第三方开展野外抽查。抽查使用的仪器设备须经过质量鉴定,仪器设备可由核查承担单位提供。
野外抽查主要内容包括:
(1)引入控制点的数量、选点与埋石是否符合要求。
(2)控制点的坐标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3)矿区相邻控制点间的边长和高程误差。
(4)勘查工程或开拓工程测量是否符合要求。
(5)主要地面标识物测量是否有遗漏,位置是否正确。
3.野外抽查记录
在野外抽查过程中,要详细记录实测过程与理论数据、检测数据及精度。
(三)成果验收内容与方法
1.需要提交的资料
各实地核查承担单位除提交野外验收需要的资料外,还应提交以下资料。
(1)测区计算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西安坐标系转换参数公共点的两套坐标。
(2)测区控制点网图。
(3)测区矿业权实地核查利用已有成果的,需提交原始图件和转换后的数据文件。
(4)测区探矿权、采矿权实地核查对照表。
(5)测区单个探矿权勘查工程实际材料图。
(6)测区单个采矿权开拓采掘工程平面图。
(7)测区单个探矿权、采矿权基本情况说明。
(8)测区入库数据,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
(9)测区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报告。
2.数据检查验收
对每个矿业权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100%检查,核对纸质和电子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法定拐点坐标在对照表、核查数据库(CKQTKQ.mdb)中拐点坐标字符串、成果图件的矿业权拐点坐标三者必须完全一致。数据检查验收应在成果验收会议举行之前完成。
(1)属性数据检查。数据值正确,必填属性数据项不能为空值;数据库格式类型是否符合要求,数据字段属性是否明确;检查各数据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一致性。
(2)空间数据检查。图内各要素的采集无错漏现象;各要素的采集与矢量化底图相吻合,线划(点位)整体或部分偏移的距离不超过图上0.2毫米;数据具有严格的拓扑结构,不存在拓扑错误;所有数据层的层名以及点、线(弧段)、面的属性结构是否符合要求。
3.成果审查
(1)成果完整性检查。检查提交的实地核查成果及资料是否齐全、完整。
(2)技术方法检查。检查以下内容验证矿业权实地核查关键技术方法的正确性:核查的项目是否有缺项;是否进行了野外实测;检查坐标系、高程系、地图投影、分带是否符合要求。
(3)测量成果检查。控制测量是否满足要求;测量方法是否得当;检查测量精度是否满足要求;检查使用设备是否适当。
(4)实地核查对照表检查。重点检查全部矿业权矿界拐点坐标转换是否正确;登记坐标和1980西安坐标系是否正确,带号是否完整;新旧拐点坐标要进行100%复查。
(5)成果图件检查。数学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数学基础、平面位置精度);图式使用是否正确,各种注记、编码有无遗漏,图面整饰是否清晰完善;图内要素是否齐全;矿业权拐点、勘查、采掘工程测量点点位精度是否符合要求;颜色、图案、线型是否符合要求;实测检查点是否表示;对转绘的内容要和原始图件对比。采矿权井下任意位置转换后的精度移位实地误差不大于2厘米。
(6)报告成果检查。文字报告成果内容是否齐全,表达是否清晰、流畅,条理性强,前后表述是否一致;技术报告中调查各环节技术方法是否表述清楚,数据库建设的内容是否符合建库规范有关要求;各种数据表格是否规范,是否与报告中引述一致;问题分析是否有理有据。
(四)形成验收意见书
验收意见书主要内容包括:检查时间和地点、检查内容、发现的问题、整改建议(需具体说明)和结论等。详见附录Z。
重要成果有缺陷的为不合格成果,须补齐后再进行检查。
技术方法检查中发现技术路线有严重缺陷的为不合格成果。
内业检查中图件质量应满足要求,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库符合建库规范的要求。当内业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小于检查总量5%时,为合格成果。
外业抽查中测量点应准确无误,勘查工程或采掘工程的测量精度满足要求,抽查的测量点正确率达95%以上的视为合格成果。
若发现矿界坐标有转换错误,退回核查承担单位,要求100%检查和改正。
(五)问题整改与成果提交
核查承担单位应按照验收委员会意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提交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审查通过后,方可视为核查承担单位提交的最终核查成果。
㈢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检测试验规定有哪些
多了,几乎所有的原材料和构件都需要进行检测试验,具体可以看 《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管理规范》JGJ190-2010的要求。
比较常见的有:
水泥性能检测试验、砂、石质量检测试验、钢材力学性能检测试验、混凝土力学性能检测试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砂浆配合比试验、砂浆试块检测试验、砌体材料检测试验、桩基础检测试验、防水材料质量检测试验、门窗性能检测试验、节能材料性能检测试验、电缆电线性能检测试验、给水管性能检测试验、排水管性能检测试验……
还有很多很多……
㈣ 1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技术准备包括些内容 2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施工现场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技术准备包括些内容:
施工技术准备是指在正式开展施工作业活动前进行的技术准备工作。这类工作内容繁多,主要在室内进行,例如:
1) 熟悉施工图纸,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审查;
2) 进行工程项目检查验收的项目划分和编号;
3) 审核相关质量文件,细化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人员、机具的配置方案,编制施工作业技术指导书,绘制各种施工详图(如测量放线图、大样图及配筋、配板、配线图表等),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和技术培训。
技术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包括对上述技术准备工作成果的复核审查,检查这些成果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规范、规程的要求;依据经过审批的质量计划审查、完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针对质量控制点,明确质量控制的重点对象和控制方法;尽可能地提高上述工作成果对施工质量的保证程度等。
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施工现场准备工作包括:
(一)计量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计量,包括施工生产时的投料计量、施工测量、监测计量以及对项目、产品或过程的测试、检验、分析计量等。
(二)测量控制
工程测量放线是建设工程产品由设计转化为实物的第一步。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应编制测量控制方案,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对建设单位提供的原始坐标点、基准线和水准点等测量控制点进行复核,并将复测结果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施工单位才能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工程定位和标高基准的控制。
(三)施工平面图控制
建设单位应按照合同约定并充分考虑施工的实际需要,事先划定并提供施工用地和现场临时设施用地的范围,协调平衡和审查批准各施工单位的施工平面设计。
㈤ 急需知道“平面控制测量的控制网布设方案包含哪些内容具有什么样的格式”
1.了解控制测量的目的和收集资料
主要了解测区的地理位置、形状大小,今后发展远景,测量成果使用的精度要求,完成任务的期限以及生产上对控制点位置、密度的要求等。房地产测绘人员应到有关测绘业务及管理部门收集有关资料。如设计时需用的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1/50000),测区已有的控制成果,并到测区踏勘了解旧标石标架的保存情况,为确定布网方案、设计和施测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2.确定布网方案
根据控制成果今后的使用要求和已收集到的测量资料及拥有的仪器设备、技术力量等条件,确定布设控制网的方案。例如是在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基础上加密还是布设独立网;测量方法是三角测量,还是三边测量,导线测量或GPS相对定位测量;是一次全面布设还是分区分期布设;是采用三度带还是1.5°带投影等等。
图上设计宜在1:10000或1:25000的地形图上进行:首先展绘已知点、网;按照已定的布网方案从图上判断点与点之间是否彼此通视,由各点组成的图形能满足规范所规定的精度和其他要求,布在位置也应能满足使用要求。图上选点后,须到实地确定,是否切实可行,为了保证控制网精度和避免返工浪费,还应该估算控制网中推算元素的精度。此处限于篇幅不再展述,请读者参看有关控制测量书籍。
3.编写技术设计说明书
编写技术设计的目的在于拟定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的实施计划,从整体规划上、技术上、组织上作出说明,其要点是:
(1)概况内容包括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测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测区原有成果的作业情况,成果质量情况及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
(2)设计方案及其说明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图形、密度;起算数据的确定;控制网的图上设计及精度估计。
(3)作业方法作业的原则、方法和要求,觇标类型及埋设标石的规格,提出标志建造和委托保管的要求,提出测角,测边仪器的检验,边长、角度观测,外业成果的记录方法,成果检验和质量评估的办法和要求等等。
(4)各种附表附图编制工作量综合、进程表;需用主要物资一览表,控制网设计图以及其他各种辅助图表等。
4.造标埋石
确定了控制点的位置以后,须着手进行造标埋石工作,埋设的标石作为点的标志,建造的觇标作为观测时照准的目标,一切观测成果和点的坐标都归算到标石中心上。
5.外业观测
待所建造的觇标和埋设的标石稳定后,即可开展观测工作。
观测前,须按规范要求对仪器进行检校,测距仪还须进行检测。
对于经纬仪,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1)照准部旋转各位置气泡不超过1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DJ1不超过1〃,DJ2不超过2〃。
(3)横轴不垂直于竖轴之差,DJl不超过10〃,DJ2不超过15〃,DJ3不超过10〃
(4)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5)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之差,DJl不超过5〃,DJ2不超过8〃,DJ6不超过10〃。
(6)光学对点器视轴与竖轴的偏差,在0.8m到1.5m高度范围内不超过土Imm。
对于测距仪,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1)发光、接收、照准三轴的不平行性不超过土30〃。
(2)测尺频率变化不大于比例误差的2/3。
(3)照准误差和幅相误差均不超过固定误差的1/2。
(4)仪器内部符合标准偏差不超过标准精度的1/4。
(5)周期误差振幅不大于周定误差的3/5。
(6)加常数和乘常数检定的单位权标准差不超过标准精度的1/2。
(7)电压变化对测距的影响不超过标准精度的1/3。
(8)光学对中器的对中误差在仪器高1.5m范围内不超过1mm。
还须对气压计,干湿温度计进行检验与校正。
观测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观测规则和操作规程。在观测过程中和观测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全面的外业检查,以检查外业观测工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只有全部外业工作都符合要求之后,观测工作才算完成。
6.内业计算
内业计算包括概算、平差和坐标计算三部分。
概算就是把地面上观测的成果投影到高斯平面上的计算工作和平差前其他准备工作,如三角测量概算主要有以下内容:外业成果整理和检查;编制已知数据表和绘制三角网略图;三角形近似边长和球面角超计算;归心改正计算,并将观测方向化归至标石中心,如为分组观测,当两组测站归心元素不同时,需分别归心改正后,再进行测站平差;近似坐标计算;方向计算改正;水平方向值表的编制;验算各种几何条件闭合差,并按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在三角网中的观测边长,应将其边长化算到椭球面上,再由椭球面上边长化算到高斯平面上,三角测量计算程序可见上图。
平差计算就是消除多余观测带来的几何图形的矛盾,鉴定观测值与平差元素的精度,求出各推算元素(如边长、方位角或坐标值)的最或然值。
7.编写技术总结
全部计算工作完成后,应该列出成果表,即将所有各点的坐标,各边边长和方位角列成表格,最后编写技术总结,以供测量成果使用者作参考,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总结中主要叙述的内容有:
(1)测区概况,任务概述,作业起止时间及完成的工作量
(2)布设的锁(网)或导线的名称及点位密度边和长(最大、最小、平均)和角度(最大、最小)情况。
(3)作业技术依据
(4)觇标的规格与标石的埋没。
(5)对已有成果资料的利用与联测情况,观测成果使用的坐标系统,投影系统,起算数据的精度。
(6)平差计算方法与成果精度统计,重合点统计说明。
(7)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取得的经验等。
㈥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顺序是后、前、前、后。
(1) 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2) 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 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4) 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 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 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即可以忽略仪器下沉而造成的对数据精度的影响。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㈦ 平面控制测量的测量方法
一、房地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房地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设的原则进行,以达到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合理性。 房地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其范围应考虑城镇发展的远景规划,首网布设一个主控制网作为骨干,然后视建设和管理要求,分区分期逐步有计划地进行加密;其精度方面,要留有适当的余地,特别是要使控制网外围边长的精度留有余地,以使得主控制网有扩大控制范围的可能性,避免将来因控制范围不够而重新布设控制网。 目前我国城镇地区的房产图、地籍图和地形图采用1:500或1:1000两种比例尺。通常情况下,城市繁华地段、中心区域和老城区采用1:500比例尺成图,其他地区一般采用1:1000比例尺成图。《房产测量规范》规定:建筑物密集区的分幅图一般采用1:500比例尺,其他区域的分幅图可采用1:1000比例尺。由此可见,房地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必须有足够的精度和密度,以满足1:500比例尺房地产分幅图测绘的需要。 由于全国范围内已有一、二等水平控制网,大部分城市也已由城建勘察部门建成了二、三、四等水平控制网。此时,应考虑利用,避免重复布网、标石紊乱、资料混杂和资金浪费的不良局面。如果已有的水平控制网符合《房产测量规范》的规格和精度要求,那么,可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布设低等级的平面控制点,城建勘察部门已有的一、二级导线点的精度一般可达到《房产测量规范》的要求,也可拿来就用。新布设的控制网点应与城建勘察部门已有的控制网点相区别,采用不同式样的保护盖和不同的字样。新旧点不要混杂在一起,要远离一段距离,避免误用。 若已有的等级控制网点不符合《房产测量规范》的技术、精度要求,则可选择一个高级点作为整个测区的起算点,选择该点至另一高级点间的方向作为该测区的起算方向,建立房地产平面控制网。布设新网时,适当联测一些原有的网点,旧边作为检核,原控制网点规格、埋设合乎规范要求时,应充分考虑利用。 房地产平面控制分为二、三、四等和五等一、二级平面控制等,房地产平面控制网可越级布设,除二、三级以外,均可作为房地产测绘的首缉控制。 二、已有控制成果的分析和利用 为了测量成果统一和节省测量费用,对测区原有的测绘资料,应该充分利用。在使用前,首先进行必要的实地踏勘和检查。然后,对其精度进行综合分析评定,以确定其利用程度:或利用平差成果;或利用其观测成果;或利用觇标、标石等。 分析和鉴定原有测绘资料质量时,对各项主要精度数据要仔细审阅,逐一复核: 原有起算数据的来源、等级、质量情况;投影带和投影面的选择,其综合误差的影响是否满足房地产测绘的需要;起算边(或扩大边)精度、基线尺检定间隔时间,基线长度中误差。 依控制网几何条件检查原观测质量,如三角形闭合差的分布是否符合偶然误差的特性,测角中误差等,平差后测角的改正数通常应接近于测角中误差,接近或超过两倍的应为少数,如有更大的改正数,应分析是由于起算数据误差还是由于观测误差所致。 仪器检验项目和精度,归心元素的测定精度、观测成果取舍是否合理;成果中是否存在比较严重的系统误差和其他有关的误差,对最后成果质量有何影响。 角度改正数大,不能满足大比例尺测图要求,1958年以后,布设的称新二等网,其精度较高,符合《房产测量规范》二等网的主要技术和精度规定,因此可采用。 对符合《房产测量规范》要求的已有控制点成果,在使用中应注意原点位是否有变动,点位和成果是否对应,有无标移位,特别是要警惕标石毁坏后再重新埋设标石的现象,此种情况往往是将其作为另一控制网点测设的。 房地产平面控制网还要尽量利用原有点位,以测区内布网的最高精度联测附近高等级的国家水平控制网点。联测点和重合点之和不得少于2个,以便于把地方坐标换算成国家统一坐标。 三、房地产平面控制网布设的一般过程 1.了解控制测量的目的和收集资料 主要了解测区的地理位置、形状大小,今后发展远景,测量成果使用的精度要求,完成任务的期限以及生产上对控制点位置、密度的要求等。房地产测绘人员应到有关测绘业务及管理部门收集有关资料。如设计时需用的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1/50000),测区已有的控制成果,并到测区踏勘了解旧标石标架的保存情况,为确定布网方案、设计和施测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2.确定布网方案 根据控制成果今后的使用要求和已收集到的测量资料及拥有的仪器设备、技术力量等条件,确定布设控制网的方案。例如是在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基础上加密还是布设独立网;测量方法是三角测量,还是三边测量,导线测量或GPS相对定位测量;是一次全面布设还是分区分期布设;是采用三度带还是1.5°带投影等等。 图上设计宜在1:10000或1:25000的地形图上进行:首先展绘已知点、网;按照已定的布网方案从图上判断点与点之间是否彼此通视,由各点组成的图形能满足规范所规定的精度和其他要求,布在位置也应能满足使用要求。图上选点后,须到实地确定,是否切实可行,为了保证控制网精度和避免返工浪费,还应该估算控制网中推算元素的精度。此处限于篇幅不再展述,请读者参看有关控制测量书籍。 3.编写技术设计说明书 编写技术设计的目的在于拟定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的实施计划,从整体规划上、技术上、组织上作出说明,其要点是: (1)概况内容包括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测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测区原有成果的作业情况,成果质量情况及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 (2)设计方案及其说明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图形、密度;起算数据的确定;控制网的图上设计及精度估计。 (3)作业方法作业的原则、方法和要求,觇标类型及埋设标石的规格,提出标志建造和委托保管的要求,提出测角,测边仪器的检验,边长、角度观测,外业成果的记录方法,成果检验和质量评估的办法和要求等等。 (4)各种附表附图编制工作量综合、进程表;需用主要物资一览表,控制网设计图以及其他各种辅助图表等。 4.造标埋石 确定了控制点的位置以后,须着手进行造标埋石工作,埋设的标石作为点的标志,建造的觇标作为观测时照准的目标,一切观测成果和点的坐标都归算到标石中心上。 5.外业观测 待所建造的觇标和埋设的标石稳定后,即可开展观测工作。 观测前,须按规范要求对仪器进行检校,测距仪还须进行检测。 对于经纬仪,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1)照准部旋转各位置气泡不超过1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DJ1不超过1〃,DJ2不超过2〃。 (3)横轴不垂直于竖轴之差,DJl不超过10〃,DJ2不超过15〃,DJ3不超过10〃 (4)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5)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之差,DJl不超过5〃,DJ2不超过8〃,DJ6不超过10〃。 (6)光学对点器视轴与竖轴的偏差,在0.8m到1.5m高度范围内不超过土Imm。 对于测距仪,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1)发光、接收、照准三轴的不平行性不超过土30〃。 (2)测尺频率变化不大于比例误差的2/3。 (3)照准误差和幅相误差均不超过固定误差的1/2。 (4)仪器内部符合标准偏差不超过标准精度的1/4。 (5)周期误差振幅不大于周定误差的3/5。 (6)加常数和乘常数检定的单位权标准差不超过标准精度的1/2。 (7)电压变化对测距的影响不超过标准精度的1/3。 (8)光学对中器的对中误差在仪器高1.5m范围内不超过1mm。 还须对气压计,干湿温度计进行检验与校正。 观测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观测规则和操作规程。在观测过程中和观测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全面的外业检查,以检查外业观测工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只有全部外业工作都符合要求之后,观测工作才算完成。 6.内业计算 内业计算包括概算、平差和坐标计算三部分。 概算就是把地面上观测的成果投影到高斯平面上的计算工作和平差前其他准备工作,如三角测量概算主要有以下内容:外业成果整理和检查;编制已知数据表和绘制三角网略图;三角形近似边长和球面角超计算;归心改正计算,并将观测方向化归至标石中心,如为分组观测,当两组测站归心元素不同时,需分别归心改正后,再进行测站平差;近似坐标计算;方向计算改正;水平方向值表的编制;验算各种几何条件闭合差,并按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在三角网中的观测边长,应将其边长化算到椭球面上,再由椭球面上边长化算到高斯平面上,三角测量计算程序可见上图。 平差计算就是消除多余观测带来的几何图形的矛盾,鉴定观测值与平差元素的精度,求出各推算元素(如边长、方位角或坐标值)的最或然值。 7.编写技术总结 全部计算工作完成后,应该列出成果表,即将所有各点的坐标,各边边长和方位角列成表格,最后编写技术总结,以供测量成果使用者作参考,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总结中主要叙述的内容有: (1)测区概况,任务概述,作业起止时间及完成的工作量 (2)布设的锁(网)或导线的名称及点位密度边和长(最大、最小、平均)和角度(最大、最小)情况。 (3)作业技术依据 (4)觇标的规格与标石的埋没。 (5)对已有成果资料的利用与联测情况,观测成果使用的坐标系统,投影系统,起算数据的精度。 (6)平差计算方法与成果精度统计,重合点统计说明。 (7)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取得的经验等。
㈧ 测绘行业标准的国家测绘局制定的测绘行业标准
本表所列均为最新版本,仅列出标准名称编号及概要说明,需要了解归口及起草单位等详情的,可与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联系。(截至2011年5月)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概要说明 藏语(德格话)地名汉字译音规则 CH 4001—1991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藏语(德格话)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黎语地名汉字译音规则 CH 4002—1991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黎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光电测距仪检定规范 CH 8001—1991 规定了光电测距仪的检定目的、检定项目和检定方法。 测绘仪器防霉、防雾、防锈 CH/T 8002—1991 规定了测绘仪器防霉、防雾、防锈的分类、周期、技术要求和相应的措施。 坐标格网尺 CH 8003—1991 规定了坐标格网尺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适用于坐标格网尺。 三等标准金属线纹尺 CH 8004—1991 规定了三等标准金属线纹尺的产品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0.8--7.0倍纠正仪 CH/T 8005—1991 规定了0.8--7.0倍纠正仪的技术要求及其试验方法。 模拟测图仪系列及其基本参数 CH 8006—1991 规定了摄影测量仪器中模拟测图仪的系列分级及其基本参数。 HMT 10模拟测图仪 CH/T 8007—1991 规定了摄影测量仪器中模拟测图仪的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导线测量电子记录规定 CH/T 2002—1992 规定了使用可编程电子记录器(主要是PC-1500)进行导线测量时测量信息的编码、输入、输出的内容和格式等。 因瓦水准标尺检定技术规程 CH 8008—1992 规定了因瓦水准标尺长度检定工具、检定内容、检定方法及精度要求。 DS05、DSZ1自动安平水准仪磁致误差检定技术规程 CH 8009—1992 规定了自动安平水准仪磁致误差的检定设备、检定方法及技术要求。 立体判读仪 CH/T 8010—1992 规定了立体像片判读仪的分类、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正射投影仪 CH/T 8011—1992 规定了摄影测量仪器中正射投影仪的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HJT 05解析测图仪 CH 8012—1992 规定了摄影测量仪器中5μm级解析测图仪的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其检验规则。 凉山彝语地名汉字译音规则 CH 4003—1993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凉山彝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省、地、县地图图式 CH/T 4004—1993 规定了省、地、县三级行政区普通地图上各种地物、地貌要素的符号、注记和颜色标准等。 标准玻璃网格板 CH/T 8013—1993 规定了标准玻璃网格板的基本参数、级别划分以及技术要求。 数控绘图机系列及其基本参数 CH/T 8014—1994 规定了测绘用数控绘图机的系列及其基本参数。 HHS90--B/120--B数控绘图机 CH/T 8015—1994 规定了HHS90--B和HHS120--B二种型号数控绘图机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地图分色样图制作通则 CH/T 4005—1994 规定了地图分色样图的用色、制作方法和质量要求。 地籍测绘规范 CH 5002—1994 规定了不动产地籍测绘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地籍图图式 CH 5003—1994 规定了地籍图和地籍测量草图上各种要素符号和注记标准以及使用这些符号的原则、要求和基本方法。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CH 8016—1995 规定了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型接收机的检定目的、检定项目和检定方法。 德宏傣语地名汉字译音规则 CH/T 4006—1998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德宏傣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国家一等重力测量规范 CH/T 2003—1999 规定了布测国家一等重力网及重力点选点与埋设、坐标和高程测定的精度要求及方法。 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 CH/T 2004—1999 规定了使用可编程电子记录器(含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进行外业测量时测量信息的编码、输入、输出的内容和格式等。 三角测量电子记录规定 CH/T 2005—1999 规定了可编程电子记录器(含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进行三角测量时测量信息的编码、输入、输出的内容和格式等。 水准测量电子记录规定 CH/T 2006—1999 规定了使用可编程电子记录器(含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进行水准测量时测量信息的编码、输入、输出的内容和格式等。 1∶5 000 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航摄像片室内外综合判调法作业规程(试行) CH/T 3001—1999 主要章节有总则、资料准备、室内判绘、过程检查、野外补调、自查自校、检查验收、成果上交等。 1∶10 000 1∶25 000比例尺影像平面图作业规程 CH/T 3002—1999 规定了影像平面图的规格、精度要求和生产要求。 蒙古语地名译音规则 CH/T 4007—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蒙古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维吾尔语地名译音规则 CH/T 4008—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维吾尔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藏语(拉萨语)地名译音规则 CH/T 4009—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藏语(拉萨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哈萨克语地名译音规则 CH/T 4010—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哈萨克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柯尔克孜语地名汉字译音规则 CH/T 4012—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柯尔克孜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藏语(安多语)地名译音规则 CH/T 4013—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藏语(安多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西双版纳傣语地名汉字译音规则 CH/T 4014—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西双版纳傣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1∶5000 1∶10000 1∶25000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 CH/T 7001—1999 规定了海岸带地形图的规格、精度、作业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航测仪器整机精度检定规程 CH 8017—1999 规定了各等级精度的模拟立体测图仪、解析测图仪和纠正仪的整机精度的检定。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CH/T 1005—2000 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字文件组织及命名规则。 1∶5000 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CH/T 1006—2000 用航测方法测制1∶5000、1∶10000地形图数字化测图作业的基本要求、规格和精度。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CH/T 1007—2001 规定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数字栅格地图的元数据内容、结构和格式。 地图符号库建立的基本规定 CH/T 4015—2001 规定了建立各类地形图符号库的基本原则。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CH/T 2007—2001 规定了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布测国家三、四等平面控制网的原则、方法和精度要求。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T 1004—2005 规定了测绘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项目设计书和专业设计书的主要内容、技术设计书的审批程序等。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T 1001—2005 规定了测绘技术总结编写的要求、层次和主要内容。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 CH/T 2008—2005 规定了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技术建设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及其运行的基本要求,包括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的构成,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类别定义、站址选择、基建、仪器设备配置,数据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组成、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产品服务。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线划图 CH/T 1011—2005 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线划图的数据内容、规格、质量及分发形式。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土地覆盖图 CH/T 1012—2005 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土地覆盖图的分类、产品标记、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等内容。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数字影像地形图 CH/T 1013—2005 规定了数字影像地形图产品的分类、产品标记、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等内容。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 CH/T 1014—2006 适用于各级测绘档案资料馆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管理,也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形成单位对数据成果的管理。非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管理可参照执行。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 CH/T 1015.1—2007 本部分适用于1:10000、1:50000数字划线图的采集、更新和建库,其他以数字线划图为对象的产品制作与应用亦可按照本部分有关内容执行。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数字高程模型(DEM)》 CH/T 1015.2—2007 本部分适用于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采集、更新和建库,其他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对象的产品制作与应用亦可按照本部分有关内容执行。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CH/T 1015.3—2007 本部分适用于1:10000、1:5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数据采集、更新和建库,其他以数字正射影像图为对象的产品制作与应用亦可按照本部分有关内容执行。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4部分:数字栅格地图(DRG)》 CH/T 1015.4—2007 本部分适用于1:10000、1:50000数字栅格地图的采集、更新和建库,其他以数字栅格地图为对象的产品制作与应用亦可按照本部分有关内容执行。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 CH/Z 9001—2007 界定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的内涵、构成及作用,规定了数据集在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上提取、扩充和重组的加工过程,对管理服务软件功能和支撑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 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编写基本规定 CH/Z 1001—2007 规定了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编写的基本内容、格式等。 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 CH 1016—2008 规定了基础测绘生产中与人身安全相关的安全管理、安全防范及应急处理的要求。 1:50000基础测绘成果质量评定 CH/T 1017—2008 规定了1:50000基础测绘成果质量评定的要求、程序、方法、指标。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CH/T 9003—2009 界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含义与构成,规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 CH/T 9004—2009 界定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含义、组成与分级,规定了数据内容及加工过程,对管理与服务系统及支撑环境提出了要求。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 CH/T 9005—2009 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含义、组成、分级和要求。 《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与数据认定》 CH/T 1018—2009 规定了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和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认定的基本原则、工作要求、检验程序,认定的程序、内容和方法,以及检验报告、认定证书等文件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型接收机RTK检定规程》 CH/T 8018—2009 规定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型接收机实时动态(RTK Real Time Kinematic) 测量功能的检定项目、技术要求和检定方法。 《数字水准仪检定规程》 CH/T 8019—2009 规定了新制造、使用中和修理后的DSZ05和DSZ1级数字水准仪检定的项目、方法和技术指标。 《因瓦条码水准标尺检定规程》 CH/T 8020—2009 规定了新制造、使用中和修理后的因瓦条码水准标尺检定的项目、方法和技术指标。 《可量测实景影像》 CH/Z 1002—2009 本标准规定了可量测实景影像产品定义、产品内容、产品规格、产品元数据、产品包装及标识、技术指标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1:5000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更新规范》 CH/T 9006-2010 该标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规定了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的主要产品形式——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以及数字栅格地图的更新原则、方法及其质量要求,同时规定了数字线划图更新技术指标,数据衔接与一致性处理、元数据及附件更新以及数据库更新等内容,规定了质量检查的内容及质量评价。该标准适用于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及数据库的更新。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CH/T 2009-2010 该标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实施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方法以及测量仪器的要求和检测与维护。该标准中规定的RTK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适用于布测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础控制点,RT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的图根测量和碎部点数据采集;其他相应精度的定位测量可参照该标准执行。 《导航电子地图检测规范》 CH/T 1019-2010 该标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规定了导航电子地图产品的检测内容、检测指标、检测方法、检测流程、检测结果判定与质量评分等要求。该标准适用于行业主管部门、单位及用户对导航电子地图产品及相关成果或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评定,导航电子地图生产企业和单位也可参照本标准制定符合各自产品及生产环境的质量检测规范或细则。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测试规程》 CH/T 9007-2010 该标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栅格地图、地名数据、地形图制图数据、元数据、数据集一致性以及数据集测试的总体原则、测试环境、测试内容、测试方法、测试要求以及测试评价与报告等内容。该标准适用于国家、省区、城市各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验收测试,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非验收测试亦可参照执行。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线划图》 CH/T 9008.1—2010 该标准描述了数字线划图的概念,规定数字线划图成果由矢量数据、元数据及相关文件构成,分为非符号化数据和符号化数据两类,具体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数字线划图的数学基础、分幅与编号、基本等高距、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现势性、完整性、表征质量、存储格式、文件命名、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各项技术要求。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高程模型》 CH/T 9008.2—2010 该标准描述了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规定数字高程模型成果由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元数据及相关文件构成,按精度分为三级,具体规定了平面坐标系下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数字高程模型的数学基础、分幅与编号、格网尺寸、精度、格网定位、数据覆盖范围、数据存储、文件命名、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各项技术要求,适用于平面坐标系下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数字高程模型的成果生产、质量控制、数据建库和分发应用。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 CH/T 9008.3—2010 该标准描述了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概念,规定数字正射影像图成果由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包括影像定位信息)、元数据及相关文件构成,按颜色分为全色和彩色两类,具体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数学基础、分幅与编号、分辨率、影像定位、数据覆盖范围、精度、影像质量、图廓整饰、数据存储、文件命名、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各项技术要求。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栅格地图》 CH/T 9008.4—2010 该标准描述了数字栅格地图的概念,规定数字栅格地图成果由栅格数据(包括地理定位信息)、元数据及相关文件构成,按颜色分为单色和彩色两类,具体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数字栅格地图的数学基础、分幅与编号、分辨率、精度、色彩模式、图式表达、表征质量、数据存储、文件命名、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各项技术要求。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高程模型》 CH/T 9009.2—2010 该标准代替了CH/T 1008—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修改了数字高程模型的成果分类、格网尺寸、起止格网点坐标的计算公式、成果标记等内容,删除了不规则格网、按弧秒划分等内容,增加了1:5 000、1:25 000、1:100 000数字高程模型成果的相关内容,规定了平面坐标系下的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数字高程模型的构成、分级、要求、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内容,适用于平面坐标系下的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数字高程模型的成果生产、质量控制、数据建库和分发应用。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 CH/T 9009.3—2010 该标准代替了CH/T 1009—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 000、1:50 000数字正射影像图》,标准增加了影像定位图、数字正射影像图起止点与图廓关系示意图、起止点坐标计算公式、文件命名要求等内容,增加了1:5 000、1:25 000、1:100 000数字正射影像图成果的相关内容,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构成、分类、要求、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内容。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栅格地图》 CH/T 9009.4—2010 该标准代替了CH/T 1010-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 000、1:50 000数字栅格地图》,修改了色彩模式、标记示例、数据存贮等内容,增加了图式表达、表征质量等内容,增加了1:5 000、1:25 000、1:100 000数字栅格地图成果的相关内容。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数字栅格地图的构成、分类、要求、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内容。 《数字航摄仪检定规程》 CH/T 8021-2010 该标准根据国内外数字航摄仪发展的技术水平、应用情况及数字航摄仪硬件组成,参照有关光学航摄仪,光电成像器件的检定技术资料以及国外数字航摄仪检定实验方法,对数字航摄仪的检定项目、技术要求和检定方法进行规范。适用于可拆卸的单镜头面阵光电成像器件的数字航摄仪检定和使用中检验。 《无人机航摄安全作业基本要求》 CH/Z 3001-2010 该标准规定了无人机航摄作业中与安全相关的技术准备、实地踏勘与选场、飞行检查与监控、工作总结、保障措施、设备使用与维护等要求。该标准适用于以固定翼轻型无人机航摄系统为设备的无人机航摄作业,旋翼无人机航摄作业和无人飞艇航摄作业可参照执行。 《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要求》 CH/Z 3002-2010 该标准规定了无人机航摄系统的基本构成和设备的技术要求。该标准适用于以固定翼轻型无人机为飞行平台、以数码相机为任务设备、能用于测绘成果生产的无人机航摄系统的选型,系统设备的设计生产可参照执行。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CH/Z 3003-2010 该标准规定了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工作的影像预处理要求、空中三角测量要求、定向建模要求、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数字线划图制作、数字高程模型制作、数字线划图(B类)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B类)制作和检查验收上交成果要求。该标准适用于超轻型飞行器航摄系统和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以1:500、1:1000、1:2000航测成图为主要目的航空摄影测量内业工作,其他比例尺成果测制可参照执行。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CH/Z 3004-2010 该标准规定了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工作的基础控制点测量要求、像片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要求、调绘要求、检查验收和上交成果的要求。适用于超轻型飞型器航摄系统和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以1:500、1:1 000、1:2 000航测成图为主要目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工作,其他比例尺成果测制可参照执行。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 CH/Z 3005-2010 该标准规定了低空数字航空摄影生产的航摄系统要求、航摄计划与航摄设计要求、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要求、成果整理和验收要求。适用于超轻型飞型器航摄系统和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以1:500、1:1 000、1:2 000航测成图为主要目的的低空数字航空摄影工作,其他比例尺成果测制可参照执行。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 CH/T 1020-2010 该标准规定了1:500、1:1000、1:2000地形图质量检验及质量评定的基本要求,检验工作流程、检验方法和质量评定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生产的各种载体形式的1:500、1:1000、1:2000地形图成果质量的检验。 《高程控制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 CH/T 1021-2010 该标准规定了高程控制测量成果检查验收工作的基本要求、工作流程、检验方法和质量评定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生产的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及GNSS高程测量成果的质量检验。采用其它方式生产的高程控制测量成果也可参照该标准进行检验。 《平面控制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 CH/T 1022-2010 该标准规定了平面控制测量成果质量检验的基本要求、工作流程、检验方法和质量评定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生产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导线、三角、边角组合等类型的平面控制测量成果质量的检验。 《陀螺经纬仪检定规程》 CH/T 8022-2010 该规程规定了陀螺经纬仪的计量性能要求和检定方法。该规程适用于采用逆转点法测量的陀螺经纬仪中陀螺仪部分的检定和使用中检验,其它类型陀螺经纬仪可以参照执行。 《定向运动地图规范》 CH/T 4016-2010 该标准规定了定向运动地图的内容、精度及测制方法,地图图式符号式样、规格和颜色,定向运动线路中检查点说明符号式样、检查点说明表制作要求。该标准适用不同类型及项目的定向运动地图的制作,是定向运动组织者测制地图,运动员和裁判人员识图用图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