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的身世

成果的身世

发布时间:2022-01-08 17:29:45

Ⅰ 吴永贵的主要成果

论文类
1、《近世汉译西书在日本的流传》,《津图学刊》,1996年第3期
2、 《晚明编辑家冯梦龙》,载《传统文化研究》第五辑,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6年12月,7-80574-253-7
3、《亚东的广告宣传》,《编辑学刊》,1997年第6期
4、《追踪出版人自家的身世——评<书局旧踪>》,《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第11期
5、《我国第一份现代出版合同》,《中国出版》2000年第4期
6、《亦儒亦贾——市场条件下编辑的双翼》,《新闻出版交流》2000年第1期
7、《亚东图书馆与学者文人》,《新闻出版交流》2000年第2、3期
8、《新图书馆运动对近代出版业的影响》,《出版发行研究》2000年第7期
9、《书评与广告》,载王克瑞主编《出版编辑学通论》387~391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7-81004-864-3
10、《陆费逵与中华书局》,载黄凯卿主编《跨世纪出版业发展研究——<二十一世纪出版业发展及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97~309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7-307-02956-1
11、《中国畅销书百年回眸》,《出版广角》2000年第10期
12、《小说类图书与影视剧的联姻》,《中国出版》2000年第9期
13、《当前书店图书分类特点》,《出版科学》2001年第1期
14、《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出版情怀》,《编辑学刊》2001年第2期
15、《以出版配合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论商务印书馆对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之一》,《图书馆杂志》,2001年第7期
16、《我国私立图书馆的典范——论商务印书馆对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之二》,《图书馆杂志》,2001年第8期
17、《着眼于全国图书馆发展大局——论商务印书馆对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之三》,《图书馆杂志》,2001年第9期
18、《商务印书馆对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9期
19、《关心老百姓的家庭藏书建设》,《图书馆论坛》,2001年第3期
20、《论出版业的发展对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图书与情报》,2001年第2期
21、《湖北出版科研二十年》,《出版科学年评(第一卷)》,《出版科学》,2002年增刊
22、《浅论中华书局对我国现代学术文化的贡献》,《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8期
23、《中华书局的成功经营之道》,《编辑学刊》,2002年第3期
24、《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华书局创业经过及成功因素分析》,《出版科学》,2002年第3期
25、《陆费逵与中华书局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载《陆费逵与中华书局》,168~215页,中华书局,2002年1月,7-101-02175-1
26、《<小朋友>的编辑特点》,《编辑之友》,2002年第6期
27、《王建辉的出版研究及其新著<新出版观的追求>》,《出版科学》,2002年第4期
28、《试论教育与出版的关系》,《中国出版》,2002年第12期
29、《固本图新,从善如流——十年<出版科学>读后记》,《出版科学》,2003年第2期
30、《<出版科学>力求闻达于诸侯》,《编辑学刊》,2003年第1期
31、《中华书局对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贡献》,《新闻出版交流》,2003年第1期
32、《<中华教育界>对我国近代教育科研的贡献》,《中国编辑》,2003年第2期
33、《神往内山书店——书店旧踪之一》,《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11月22日
34、《琉璃厂的商而儒者——书店旧踪之二》,《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12月6日
35、《冷摊负手对残书——书店旧踪之三》,《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2月14日
36、《“账底”的无奈——书业旧踪之四》,《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3月7日
37、《分支机构与特约经销——书业旧踪之五》,《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3月14日
38、《有玉有书——书业旧踪之六》,《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4月4日
39、《书店里的乡里乡亲——书业旧踪之七》,《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4月18日
40、《书局招新——书业旧踪之八》,《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5月16日
41、《一路走来的现代书业广告(上)——书业旧踪之九》,《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6月6日
42、《一路走来的现代书业广告(下)——书业旧踪之十》,《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6月20日
43、《<申报>上的书业春秋——书业旧踪之十一》,《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7月4日
44、《杂志上的图书叫卖声——书业旧踪之十二》,《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7月18日
45、《本版书的广告附页——书业旧踪之十三》,《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8月29日
46、《不购买,也满足——书业旧踪之十三》,《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10月24日
47、《出版之事,预先有约——书业旧踪之十四》,《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11月21日
48、《新潮社与<新潮>杂志:民国时期中小书局研究之一》,《出版史料》,2004年第2期
49、《从新文艺书店的老大哥到教科书和儿童读物出版的劲旅:北新书局——民国中小书局研究之二》,《出版史料》,2004年第3期
50、《靠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的出版机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民国时期中小书局研究之三》,《出版史料》,2004年第4期
51、《长于书业经营的张静庐》,《中国编辑》,2005年第1期
著作类
1、《把卷心醉——读书藏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7-222-02148-5
2、《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文化贡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7-307-02566-3
3、《中国家庭适读书》(合著),宁波出版社,2000年10月,7-80608-362-3/Z.18
4、《中国百年畅销书》(合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科研项目

Ⅱ 袁隆平的事迹以及身世

1、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西省德安县,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3、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成果的身世扩展阅读: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袁隆平

Ⅲ 周恩来的身世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17年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周恩来,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家、 政 治 家、 军 事 家 和 外 交 家, 中 国 共 产 党、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主 要 领 导 人 之 一,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创 建 人 之 一,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总理 (1949 ~ 1976)。 原 籍 浙 江 绍 兴, 出 生 于 江 苏 淮 安。 1917 年 在 天 津 南 开 学 校 毕 业后 赴 日 本 求 学。 1919 年 回 国, 9 月 入 南 开 大 学, 在 五 四 运 动 中 成 为 天 津 学 生 界 的 领导 人, 并 与 运 动 中 的 其 他 活 动 分 子 共 同 组 织 进 步 团 体 觉 悟 社。 1920 年 去 法 国 勤 工 俭学。 1921 年 参 加 中 国 共 产 党, 1922 年 和 赵 世 炎 (后 来 是 党 的 前 期 重 要 领 导 人 之 一)等 组 织 旅 欧 中 国 少 年 共 产 党 (翌 年 改 名 为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青 年 团 旅 欧 支 部)。 后 任 中 国社 会 主 义 青 年 团 旅 欧 支 部 书 记、 中 共 旅 欧 支 部 领 导 人。

1924 年 秋 回 国 后, 曾 任 广 东 黄 埔 军 校 政 治 部 主 任、 国 民 革 命 军 第 一 军 政 治 部 主 任、第 一 军 副 党 代 表 等 职, 并 先 后 任 中 共 广 东 区 委 员 会 委 员 长、 常 委 兼 军 事 部 长。 1927 年 3 月 在 北 伐 的 国 民 革 命 军 临 近 上海 的 情 况 下, 领 导 上海 工 人 第 三 次 武 装 起 义, 赶 走了 驻 守 上海 的 北 洋 军 阀 部 队。 5 月 在 中 共 第 五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上 当 选 为 中 央 委 员, 在五 届 一 中 全 会 上 当 选 为 中 央 政 治 局 委 员。 7 月 任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临 时 常 务 委 员 会 委员 (共 5 人)。 国 共 全 面 分 裂 后, 他 同 贺 龙、 叶 挺、 朱 德、 刘 伯 承 等 一 起 于 8 月 1 日 在 江西 南 昌 领 导 武 装 起 义 (见 南 昌 起 义), 任 中 共 前 敌 委 员 会 书 记。 1928 年 在 中 共 六 届 一中 全 会 上 当 选 为 政 治 局 常 委, 后 任 中 央 组 织 部 长、 中 央 军 委 书 记。 当 时 中 共 中 央 在 上海 处 于 秘 密 状 态 下 工 作。 他 为 保 证 中 共 中 央 的 安 全, 为 联 系 和 指 导 各 地 区 共 产 党 领导 的 武 装 斗 争, 为 发 展 在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的 革 命 工 作 起 到 了 重 要 作 用。 在 这 一 阶 段 的大 部 分 时 间 内, 他 实 际 上 是 中 共 中 央 的 主 要 主 持 者。

1931 年 后, 历 任 中 共 苏 区 中 央 局 书 记、 中 国 工 农 红 军 总 政 治 委 员 兼 第 一 方 面 军 总 政治 委 员、 中 央 革 命 军 事 委 员 会 副 主 席。 1933 年 春 和 朱 德 一 起 领 导 和 指 挥 红 军 战 胜 了国 民 党 军 队 对 中 央 革 命 根 据 地 的 第 四 次 “围 剿”。 1934 年 10 月 参 加 长 征。 1935 年 1 月 在 贵 州 省 遵 义 县 城 举 行 的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扩 大 会 议 (即 遵 义 会 议) 上, 支 持 毛 泽 东的 正 确 主 张, 继 续 被 选 为 中 央 主 要 军 事 领 导 人 之 一。 1936 年 12 月, 当 时 驻 在 陕 西 西安 的 爱 国 将 领 张 学 良 和 杨 虎 城, 由 于 反 对 蒋 介 石 拒 绝 抵 抗 日 本 侵 略 而 集 中 全 力 反 共,发 动 了 武 力 拘 禁 蒋 介 石 的 西 安 事 变。 周 恩 来 任 中 共 全 权 代 表 与 秦 邦 宪、 叶 剑 英 等 去西 安 同 蒋 介 石 谈 判, 和 张、 杨 一 起 迫 使 蒋 介 石 接 受 “停 止 内 战, 一 致 抗 日” 的 主 张, 促使 团 结 抗 日 局 面 在 中 国 出 现。

抗 日 战 争 期 间, 周 恩 来 代 表 中 共 长 期 在 重 庆 及 国 民 党 控 制 的 其 他 地 区 做 统 一 战 线 工作, 努 力 团 结 各 方 面 主 张 抗 日 救 国 的 力 量, 并 先 后 领 导 中 共 中 央 长 江 局、 南 方 局 的 工作。 他 坚 持 国 共 合 作, 积 极 团 结 民 主 党 派、 进 步 知 识 分 子、 爱 国 人 士 和 国 际 友 好 人 士,制 止 反 共 逆 流, 克 服 对 日 投 降 的 危 险。 在 1945 年 的 中 共 七 届 一 中 全 会 上 当 选 为 中 央政 治 局 委 员、 书 记 处 书 记。 抗 日 战 争 胜 利 后, 为 制 止 内 战 他 率 中 共 代 表 团 同 国 民 党 谈判。 1946 年 夏 全 面 内 战 爆 发。 此 后 他 任 中 央 军 委 副 主 席 兼 代 总 参 谋 长, 协 助 毛 泽 东组 织 和 指 挥 解 放 战 争, 同 时 指 导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的 革 命 运 动。

1949 年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立 后, 一 直 任 政 府 总 理, 曾 兼 任 外 交 部 长, 并 任 中 国 人 民政 治 协 商 会 议 全 国 委 员 会 副 主 席、 主 席, 中 共 中 央 副 主 席, 中 央 军 委 副 主 席 等 职。 他担 负 着 处 理 党 和 国 家 日 常 工 作 的 繁 重 任 务。 中 国 发 展 国 民 经 济 的 头 几 个 五 年 计 划,都 是 他 主 持 制 定 和 组 织 实 施 的。 他 主 张 经 济 建 设 必 须 积 极 稳 妥, 综 合 平 衡。 他 对 社 会主 义 时 期 的 统 一 战 线 工 作、 知 识 分 子 工 作 和 科 学 文 化 工 作 给 予 特 殊 的 关 注, 指 导 这些 工 作 取 得 了 重 大 成 绩。 他 参 与 制 定 和 亲 自 执 行 重 大 的 外 交 决 策。 1954 年 参 加 日 内瓦 会 议。 这 次 会 议 解 决 了 印 度 支 那 问 题, 使 越 南 (除 南 方 外)、 老 挝、 柬 埔 寨 三 国 的 独立 获 得 国 际 承 认。 他 代 表 中 国 倡 导 和 平 共 处 五 项 原 则, 作 为 国 与 国 间 关 系 的 准 则。 1955 年 在 亚 非 29 国 淮 安 故 居 在 印 度 尼 西 亚 举 行 的 万 隆 会 议 上 主 张 和 平 共 处, 反 对 殖 民主 义, 提 倡 求 同 存 异、 协 商 一 致。 他 先 后 访 问 过 欧、 亚、 非 几 十 个 国 家, 接 待 过 大 量 来自 世 界 各 国 的 领 导 人 和 友 好 人 士, 增 进 了 中 国 人 民 与 世 界 人 民 的 友 谊。

文 化 大 革 命 期 间 他 同 林 彪、 江 青 集 团 的 破 坏 进 行 了 各 种 形 式 的 斗 争。 在 非 常 困 难 的处 境 中 为 使 党 和 国 家 还 能 进 行 许 多 必 要 的 工 作, 为 尽 量 减 少 文 化 大 革 命 所 造 成 的 损失, 为 保 护 大 批 党 内 外 干 部 作 了 坚 持 不 懈 的 努 力。 他 为 实 现 中 美、 中 日 关 系 正 常 化 和恢 复 中 国 在 联 合 国 的 席 位 作 出 了 卓 越 贡 献。 1972 年 患 膀 胱 癌 后, 仍 然 坚 持 工 作。 在 1975 年 的 第 四 届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第 一 次 会 议 上, 代 表 中 国 共 产 党 提 出 在 中 国 实现 工 业、 农 业、 国 防 和 科 学 技 术 现 代 化 的 号 召。 1976 年 1 月 8 日 在 北 京 逝 世。 主 要 著作 收 入《周 恩 来 选 集》。 周 恩 来 在 20 年 代 与 邓 颖 超 结 婚, 无 子 女。

周总理的故事

某次,一个美记者采访周恩来时,看见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以一种讥讽的口气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淡淡一笑,答道:"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想,无功不受禄,就推辞。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派克钢笔。"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九一三事件发生以后,苏联大使找到周总理,阴阳怪气地问道:“总理同志,听说最近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周总理平静地回答: “也没什么大事,只不过是森林里倒了一棵树;一棵树上落下一片叶子而已。”苏联大使故作关心地说:“据权威人士推测,此事对中国的影响极为不利呀!”总理答道:“恰恰相反,一颗毒瘤在肌体上自动消失,有百利而无一害。”苏联大使有些恼怒:“总理同志,有句话我早就想说了,你们在国际上口口声声骂我们是社会帝国主义,把我们说得比厕所还臭。既是这样,那么请问:你们的林副统帅在国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什么偏要投奔我们苏联呢?”周总理冷笑道:“正因为厕所臭,苍蝇才喜欢那个地方。大使同志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又何必多此一问?”苏联大使被说得哑口无言。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1945年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代表对以周恩来为首席谈判代表提出的和平协议难以接受。一官员恼羞成怒地对我方代表咆哮道:“对牛谈琴!”周恩来神态自若,不缓不慢地应了一句:“对,牛弹琴。”

周总理从日内瓦开会回来顺道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他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这时米高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抱怨道: “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周总理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 米高扬抱怨说:“汉语太难学了。”此话一出,周总理马上轻快地说:“没关系,下回到我们使馆来,我们将非常高兴地教你。”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不腐女尸引起世界轰动。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时曾向周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

Ⅳ 谁能告诉我毕加索的身世/

网上有很多关于他的资料~~~可以去查查~~

毕加索(1881-1973)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 "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 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绘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一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Ⅳ 王建国的学术成果

1 、《从阮籍的身世个性看其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象》,《贵州社会科学》,独著,2004年第2期。
2 、《论〈诗经·桧风〉的创作时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独著,2004年第3期。
3 、《原型与象征:〈楚辞·招魂〉主旨新探》,《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独著,2004年第3期(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4年第五期转摘要点)。
4 、《魏晋陈留阮氏及其家学家风考论》,《天中学刊》,独著,2004年第4期。
5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兼与宁稼雨先生商榷》,《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6、《曹丕〈柳赋〉创作背景及时地考辨》,《古籍研究》,独著,2004年卷下(总第 46 期)。
7、《孙盛若干生平事迹及著述考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03期。
8、《论孙绰的文学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年第五期。
.9、《论永嘉中原南渡士族与东晋文学发展之关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0、《论清谈文化与东晋门第之关系》,《天中学刊》,2008年第6期。
11、《〈西洲曲〉产生的地理环境考释》,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
12、《20世纪以来〈洛阳伽蓝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3、《〈洛阳伽蓝记〉的作者及创作年代辩证》,《江汉论坛》,2009年第10期。
14、《〈洛阳伽蓝记〉从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4期。
15、《〈洛阳伽蓝记〉与北魏洛阳的佛教文化》,《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
16、《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以洛阳为例》(合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17、《谢混年岁及仕历补证》,《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遗传学迅速发展带来的成果,正逐渐颠覆人类对生命的传统认识,福兮!祸兮!现在,

(1)鼠的大和小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
(3)繁殖 A

Ⅶ 求数学家的资料、身世、成就

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 《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遗传学飞速发展带来的成果,正在颠覆人类对生命传统的认识福兮!祸兮!现在就让我们走

(1)鼠的大和小,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2)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3)繁殖 , A

Ⅸ 蒋纬国的身世为什么至今是谜

蒋纬国(1916年10月6日—1997年9月23日),幼名建镐,号念堂,蒋介石次子,历任国民党装甲兵部队处长、战车团团长、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司令,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副校长,“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对于军事战略研究颇有成果,被台湾军方奉为“军事战略学家”。

关于蒋纬国的身世一直都是一个谜,据说16岁那年,戴季陶和马君武、宋耀如等人留学日本,遂和蒋介石有了交往。戴季陶到日本留学后,就读振武学校。1908年春蒋介石到日本,进的也是振武学校。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戴季陶祖籍浙江湖州府吴兴县,蒋氏向来注重宗族思想、同乡观念,何况在异国他乡,自是格外亲热。两人都胸怀驱除鞑虏、振兴中华之志,常常一谈就谈到了深夜。他们相见恨晚很快就结拜为兄弟,后来索性租了房子共居在一起。

据说,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期间,已结识了避难于日本的孙逸仙。当时,清政府促请日本政府当局协助逮捕孙逸仙。基于国家外交关系,日本政府表面上是答应了,但暗地里通知了孙逸仙,并指派黑龙社的帮徒保护他。陈其美、蒋介石、戴季陶便常到“黑龙社”的场所与孙逸仙会晤。在“黑龙社”里,他们邂逅了当时只有18岁的津渊美智子。

津渊美智子可是“黑龙社”的日本人精挑细选出来的美少女,蒋介石与戴季陶又正是翩翩少年最难耐青春寂寞的时候,所以当戴季陶和蒋介石第一眼看见津渊美智子就被她的美貌所深深地迷住了,并且开始了热烈的追求。不过双凤求凰总该有个先后。戴季陶到底年轻几岁,相貌又英俊,脑子活络,很会讨女人欢心,他知道津渊美智子喜欢文学,就经常写些日文爱情诗给她,还经常晚上约津渊美智子去看电影,津渊美智子常常被爱情电影感动得泪流满面,戴季陶就乘机将美人揽入怀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津渊美智子对戴季陶情有所属。

想不到春风一度珠胎暗结,津渊美智子有了身孕,于1916年10月6日产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子。美智子的父母闻知此事,大为震怒,但怎奈生米已煮成熟饭,再怎样地长嘘短叹也无济于事了。小孩生下来了,是一个很可爱的男孩子。

戴季陶回国后,在妻子面前绝口不提这段东瀛情缘。日子也就一天天地过去了。不料有一天痴心的津渊美智子竟带着儿子,千里迢迢,远涉重洋,到上海寻找她心爱的这个男人和儿子的生身父亲来了。蒋介石收留了这个男孩,取名蒋纬国,后来同福梅及姚氏商量好,由她们轮流照顾这孩子每人3个月。

蒋纬国名义上成为了蒋介石的次子。蒋纬国虽然不是蒋介石的亲生儿子,但蒋介石视如亲子,故修在谱中。蒋纬国到溪口后,受到蒋家的抚养、爱护,不亚于蒋经国。他称王太夫人为祖母。蒋介石对蒋纬国视如己出,蒋纬国对“父亲”的感情也极为深厚。蒋纬国只要说想父亲,蒋介石必接他到自己身边。人们常看到蒋介石把纬国抱在怀里,有时让他骑在自己的肩上,十分亲昵。和对蒋经国一样,蒋介石对蒋纬国的教育是很严格的。若干年后,男孩成了大名鼎鼎的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台湾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长。

1989年初,一些报纸刊出《蒋纬国首次公开谈身世,姓蒋姓戴仍是谜》的报道,说蒋纬国表示“对自己究竟是蒋介石之子或是戴季陶之子之谜,迄今亦无法证实”,并“希望能多找点资料弄清楚”云云。“蒋纬国是蒋介石领养的戴季陶之子”,这是民革奉化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毛炳岳先生亲闻当年教蒋纬国养母姚冶诚学文化的陈志坚大姐说的。她还说,只因蒋介石对纬国视若己出,自家人讳莫如深,其他人也就一直不便泄露,是以至今罕为人知。

据说,在修谱期间,蒋纬国曾探问,谱中有没有写他的母亲。修谱者只得告知他,这是根据他父亲手稿编列的。蒋纬国默然,后来说:“过30年再说罢。”过了30多年,1984年,当蒋纬国上将由联勤总司令被贬为联训部主任时,他曾面告采访他的记者说,他并不具有“第一世家”的血统。另外,蒋纬国和戴季陶的儿子相貌很相似,而且两人关系甚好,当蒋纬国论及与戴安国关系时,他说:“我与安国,情同手足,血浓于水。”这些话,证明了蒋纬国与戴安国的关系乃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生性坦率的蒋纬国能说出这些话,似可印证几十年来在政坛上有关他身世之谜的传说。

与成果的身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