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有人把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称为癌前期病变
���τ弥幸┲瘟疲�掣鲈碌牟±砘指凑�5谋壤�迹保�常�痪浠八担�保案霾∪擞校掣鼍���茫掣鲈碌闹幸┠芄换指凑�#�渌�模玻�常����嗍奔涞牡骼碇瘟疲�够峤�牒米�亩游椋�扛鲈碌钠骄�┓言迹常埃霸��诳床∧芽床」蟮慕裉欤�庋�母旱#�嘈糯蟛糠峙笥鸦故悄芄怀惺艿模�旅婕虻ソ樯埽海保�ι掀せ�鷣6�1 当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常伴有肠腺上皮化生,使正常胃粘膜的分泌功能改变为胃所缺乏的吸收功能,化生的肠腺上皮细胞能吸收一些脂质,由于缺乏乳糜管而使吸收的脂质不能像小肠粘膜那样立即输入血循环,而是滞留在肠腺化生上皮内,胃粘膜区不能有效解毒,从而形成致癌物质,诱发胃癌。也给黄曲霉素、苯胼荜等致癌物质的吸收准备了条件。 2.肠上皮化生的病理�6�1 肠上皮化生在萎缩性胃炎时很常见,它是萎缩性胃炎的比较突出的病变。其常发生于幽门窦,继而向小弯、大弯、胃体部扩展。�6�1 肠上皮化生是指病变区胃粘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出现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6�1 肠上皮化生轻者只是少量的杯状细胞,重者可见大量的肠绒毛上皮。�6�1 3.肠化与癌变关系�6�1 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6�1 ①有癌的胃比有良性病变的胃,其肠上皮化生发生率高而广泛;胃癌高发区比胃癌低发区肠上皮化生多见;�6�1 ②肠上皮化生与癌的发生部位非常相似(胃窦和小弯);多数胃癌伴息肉者皆系肠型蕈状癌在肠上皮化生的邻近;�6�1 ③有直接组织学的证据说明癌可能发生在肠上皮化生部位,也有人证实从肠上皮化生移行为癌组织。 4.异型增生�6�1 萎缩性胃炎病变中,胃粘膜的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是指胃粘膜上皮和腺体的一类偏离正常分化,形态或机能上呈异型性表现的增生性病变。一般认为,恶性肿瘤发生前,几乎均先有异型增生。轻度增生多由炎症引起,可自然逆转,中、重度异型增生,是癌的前期病变。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可能发展成胃癌。所以说萎缩性胃炎是发生癌变的"土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前期状态之一。�6�1 5.异型增生的判断�6�1 由于病理医师对异型增生及其程度的判断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且轻、中度异型增生是可逆的,因此对异型增生除了给予积极治疗外,关键在于定期复查,对于肯定的异型增生则宜予以预防性手术治疗。6.CAG与胃癌的关系�6�1 近年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萎缩性胃炎及其伴有的肠化生、细胞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存在着密切关系。�6�1 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化生,有人统计两者并见者占66.5%,而且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7.慢性萎缩性胃炎需要手术吗 大量证据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关系密切,故而有的学者主张胃切除以防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慢性萎缩性胃炎手术疗法指征如下: (1)萎缩性胃炎活检有中度以上不典型上皮增生。对轻度不典型上皮增生,因病变可能为可逆性,亦可不行手术,随访观察。 (2)胃镜下见有局限性粘膜变白、糜烂、隆起或凹陷者。此种粘膜改变不能排除不典型上皮增生或早期癌(尽管活检未能证实)。对这些病例应短期胃镜随访观察,如仍发现糜烂等改变,以手术治疗为宜。 (3)萎缩性胃炎合并经久不愈或复发性胃溃疡者。此类病变可能亦属癌前期改变,以手术为宜。即使溃疡已愈合,如伴随的萎缩性胃炎或粘膜糜烂严重,仍不能排除癌前期病变,甚至早期胃癌。 (4)萎缩性胃炎多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出血多由粘膜糜烂引起,糜烂性病变易致癌变。 �6�1 8、中医如何认识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细胞异型增生? 如前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细胞异型增生和胃癌发病关系密切,结合本病致病因素、临床表现,特别是胃粘膜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微观形态学改变,目前中医认为本病的关键在正虚(胃黏膜的防御机制不足)和脾胃气阴虚(为黏膜的分泌腺体受损)的基础上,瘀毒为患(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或毒腐成疡(胃黏膜损伤),或瘀结成积,或气滞湿聚(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而成,如果失治和误治,病情迁延或加重,最后可形成恶性肿瘤。�6�1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细胞异型增生中医药治疗目在于积极预防癌变或使癌前病变过程逆转,治疗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胃镜下粘膜象的改变,正确判断中医类型,并适当运用活血化瘀、解毒散结、增酸抗癌的经验中药。本病一般可按肝胃不和、湿热中阻、热毒结聚、瘀血阻胃、痰凝血瘀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型来进行施治。 �6�1 而在辨证基础上结合胃镜下胃粘膜象辨证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如若胃粘膜水肿者,可加泽泻,猪苓和薏仁等利水化湿之品;胃粘膜充血者,可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等清热解毒之品;肠化生者属湿毒之邪为患,可酌加土茯苓、半枝莲、八月札等清热化湿解毒类药;对于细胞异型增生者,多认为属于痰瘀交阻之征,可配用九香虫、地鳖虫、丹参、芍药、三棱、莪术、炮穿山甲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 �6�1 在防癌抗癌方面有治疗作用的中药有石见穿、半枝莲、蜀羊泉、白花蛇舌草、龙葵、黄药子、海藻、昆布、威灵仙、半边莲、石打穿、全瓜蒌、苡仁、紫草、八月札、虎杖、蚤休、黄芪、茯苓、乌梅、天冬、山萸肉、天花粉、女贞子等。 �6�1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细胞异型增生(胃的癌前病变)选用上述药物治疗时,而对于各种报道的抗癌的中药,首先要求熟悉其功效和四气五味,尽量做到基本符合辨证思路,统一有机结合在辨证处方中,达到既防癌抗癌,又不伤正的目的。严格把握病人的体质,合理用药。从辨证角度需要益气健脾的,可选黄芪、苡仁、白术等;需要活血化瘀的,就配以石打穿、石见穿,三棱、莪术等。需要解毒的,就选蚤休、半枝莲、龙葵、紫草等;需要酸甘敛津的,则配伍乌梅、山萸肉、天冬、天花粉、女贞子等。这样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抑制胃的癌前病变,防止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细胞异型增生发生胃癌将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6�1 以上是我个人和国内一些专家经验的总结.患者自己对号入座,不一定能选中药物和处方.为了取得疗效,我们还是希望患者能找到自己信得过的中医大夫,辨证论治,开取处方.有些患者无力支付挂号费用,那么至少第一次要看医生.请医生判别自己的病理状态.这很重要.
⑵ 亨廷顿基因CAG序列数量为什么超过35就得病
患者由于基因突变或者第四对染色体内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质之 CAG三核甘酸重复序列过度扩张,造成脑部神经细胞持续退化,机体细胞错误地制造一种名为“亨廷顿蛋白质”的有害物质。这些异常蛋白质积聚成块,损坏部分脑细胞,特别是那些与肌肉控制有关的细胞,导致患者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神经冲动弥散,动作失调,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能发展成痴呆,甚至死亡。
病因主要是家族遗传或者基因受到外部刺激而发生突变。只要自双亲任一方遗传缺陷的基因,皆会表现出病征。病征主要表现为:1.情绪异常,变得冷漠、易怒或忧郁。2.手指、腿部、脸部或身体出现不自主动作。3.智力衰减,判断力、记忆力、认知能力减退。一般来说,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因为突然跌倒或者感染其他并发症。目前药物可以控制、减缓情绪波动和动作问题,但无法彻底根治该疾病。
一个跨国科研团体在经历了10年炼狱般艰难的研究探索后,声称已发现了引起亨廷顿氏舞蹈症的基因。这10年里,他们曾有过方向错误的研究,品尝过因试验失败而痛心的滋味,终于发现了这一在分子生物学界众人追寻已久的目标。
研究人员说,他们现在已掌握了这种基因,可以着手研究这种由于神经系统衰退而引起的精神病了。这种病通常总是侵袭30到40岁左右的人。患者看似正常,实则身体已严重受损,在10年到20年间就会死去。
亨廷顿氏舞蹈症折磨着3万名左右的美国人,另有15万美国人处于染病的险境。众所周知的民间歌手乌迪·古斯里便是它的牺牲品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发现了引起亨廷顿氏舞蹈症的基因线索,当时正值新形态的分子遗传学的起步阶段,研究人员不久就遇到了一连串儿的麻烦,使这项研究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和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也因此吸引了许多杰出的生物学家。
令科学家们感兴趣的是,引起这种疾病的基因突变与他们不久前在引起其他疾病的基因中所见到的一样。那是一种分子折叠反应,其中一小段基因被反常地延长开来,并不断地发生重复。
研究人员说,在把这种突变作为一种准确预见疾病的方法前,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发现了致病基因,并不意味着就找到了治愈这种病的方法。但这一发现对破解亨廷顿氏舞蹈症之谜提供了实质性答案。这一研究成果被发表在《细胞》杂志上,其成就是令人信服的,因为它的发现者是亨廷顿氏舞蹈症联合研究组。这是一次罕见的持续性科学界合作行动,参与研究的6个实验室分别设在美国、英格兰和威尔士,这些实验室共同分享彼此的研究资料和设想。
各地的生物学家,即使是那些曾与这个联合研究组竞争过的,都不由自主地为这一发现感到高兴和由衷的欣慰。
“这是—个重大事件。我几乎不敢相信经过这么多年真的成功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意义非凡的发现。”旧金山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瑞克·密尔斯博士说。他也曾试图分离出这种基因。
大卫·L·奈尔森博士是休斯顿贝勒医学院的分子遗传学家,他说:“这简直太棒了。人们一直在奇怪,为什么就找不到这种基因?现在用这么长时间终于发现了它。我为此感到欣慰和兴奋。”奈尔森博士一直在研究一种被称为脆弱的x综合症的精神病,这种病也是由类似的基因非常规膨胀引起的。
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加禾幅尼亚州圣莫尼卡市遗传病基金会工作的南希·s·威克斯勒,多年来都在为维持这个跨国研究组而奔波。她还多次前往委内瑞拉的村庄,那儿的许多村民正忍受着亨廷顿氏舞蹈症的折磨。当合作组分离出这种基因时,她刚离开那里到南非考察。她说:“我惊呆了,就像撞了墙—样,而后欣喜若狂,不停地走来走去。”
威克斯勒博士的母亲就死于亨廷顿氏舞蹈症,她继承这种病的几率是百分之五十。尽管有一种检查手段可以提前10年精确地诊断出一个人是否已得了这种病,但威克斯勒却从未谈起过她是否接受过检查。
下一个研究步骤就是设法确定由亨廷顿基因副本造成的蛋白质对人体的影响,和为什么这种基因的变异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这种蛋白质与任何已知的种类都不—样。”密执安大学的佛朗西斯·S·克林斯博士说。他也参与了这次国际合作。
这种精神病在人的幼年期和少年期就开始有表现,但病状并不明显,到了成年期各种症状就会一齐出现:行为失常、身体各部分不自觉地动作、精神混乱、神经衰弱,甚至死亡。亨廷顿氏舞蹈症患者走路不稳,说话含糊,常被人误认为喝醉了酒。研究人员怀疑—些塞勒姆的巫婆曾患有这种病。
这种疾病是由于维持生命体基本活动的脑神经节内神经的大量死亡引起的,这一区域正控制着人的行动和认识。
尽管这种病并不多见,还是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焦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对这种基因研究的公开化。
10年前一次意外的好运,马萨诸塞州大众医院的詹姆斯·P·哥塞勒博士,也是国际合作组的负责人,发现了亨廷顿的标志——一个能显示亨廷顿基因大概位置的DNA。人类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它就处在第4号染色体的上部。
哥塞勒博士和他的合作伙伴们推测发现一种特SIj的基因会很简单,可实际上科学家们还是苦苦奋斗了好多年才获得成功,和发现胞状纤维化、肌肉营养不良和神经纤维瘤的致病基因一样。
由于亨廷顿基因遗传方式的特殊性,力眨在染色体尖端研究工作的复杂性,科学家们不断被引入迷途。在染色体的尖端,基因密度大,有许多基因重组或染色体互换现象,这使深入研究变得很困难。
科学家们称对亨廷顿基因的研究标志着为治病而艰难搜寻单个基因时代的终结。从现在起,生物学家们打算集中精力到人类基因组工程上,合力系统地列出关于人类的100000个基因。
最后,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既不稳定又受危险性膨胀控制的基因,正如他们在脆弱的x综合症和其他两种遗传性精神病中所见到的一样。
在亨廷顿基因中,变异会影响基因内的三联体,它是由一种化学物质CAG代表的。对于正常人,此基因含有11到30个这种三联体,可亨廷顿病患者体内有35到100个或更多。这种分子组成的断续会使基因造蛋白质的功能陷于混乱,或生产残缺和功能有障碍的蛋白质。无论怎样,恶果都是导致脑细胞的死亡。
通过对75个有过亨廷顿病史的家庭进行诊察,研究人员发现每一个受此病折磨的患者身上都有不寻常的三联体扩张现象。他们正进一步证实生活中过量的三联体增加多少会使人成为此病的受害者。
这项国际性合作如果继续下去,研究人员就可以诊断出人们是否会得一种不可治愈的顽疾和这种病发作的时间。科林博士说,这一发现会使人类关于基因的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亨廷顿舞蹈症是一种遗传神经退化疾病,主要病因是患者第四号染色体上的huntington基因发生变异,产生了变异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在细胞内逐渐聚集,形成大的分子团。科学家将这些不溶水的分子团称为“包涵体”。一般患者在中年发病,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考和吞咽的能力,病情大约会持续发展15年到20年直到最后死亡,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这种病的遗传几率为50%。
⑶ 舞蹈症真的没办法治疗吗我爸爸也是因为这种病去世,现在我哥哥也得了这种病,请问用什么药可以控制
你参考下: 亨廷顿氏舞蹈症 亨廷顿氏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 亨廷顿氏舞蹈症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型疾病。患者由于基因突变或者第四对染色体内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质之 CAG三核甘酸重复序列过度扩张,造成脑部神经细胞持续退化,机体细胞错误地制造一种名为“亨廷顿蛋白质”的有害物质。这些异常蛋白质积聚成块,损坏部分脑细胞,特别是那些与肌肉控制有关的细胞,导致患者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神经冲动弥散,动作失调,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能发展成痴呆,甚至死亡。 病因主要是家族遗传或者基因受到外部刺激而发生突变。只要自双亲任一方遗传缺陷的基因,皆会表现出病征。病征主要表现为:1.情绪异常,变得冷漠、易怒或忧郁。2.手指、腿部、脸部或身体出现不自主动作。3.智力衰减,判断力、记忆力、认知能力减退。一般来说,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因为突然跌倒或者感染其他并发症。目前药物可以控制、减缓情绪波动和动作问题,但无法彻底根治该疾病。 一个跨国科研团体在经历了10年炼狱般艰难的研究探索后,声称已发现了引起亨廷顿氏舞蹈症的基因。这10年里,他们曾有过方向错误的研究,品尝过因试验失败而痛心的滋味,终于发现了这一在分子生物学界众人追寻已久的目标。 研究人员说,他们现在已掌握了这种基因,可以着手研究这种由于神经系统衰退而引起的精神病了。这种病通常总是侵袭30到40岁左右的人。患者看似正常,实则身体已严重受损,在10年到20年间就会死去。 亨廷顿氏舞蹈症折磨着3万名左右的美国人,另有15万美国人处于染病的险境。众所周知的民间歌手乌迪·古斯里便是它的牺牲品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发现了引起亨廷顿氏舞蹈症的基因线索,当时正值新形态的分子遗传学的起步阶段,研究人员不久就遇到了一连串儿的麻烦,使这项研究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和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也因此吸引了许多杰出的生物学家。 令科学家们感兴趣的是,引起这种疾病的基因突变与他们不久前在引起其他疾病的基因中所见到的一样。那是一种分子折叠反应,其中一小段基因被反常地延长开来,并不断地发生重复。 研究人员说,在把这种突变作为一种准确预见疾病的方法前,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发现了致病基因,并不意味着就找到了治愈这种病的方法。但这一发现对破解亨廷顿氏舞蹈症之谜提供了实质性答案。这一研究成果被发表在《细胞》杂志上,其成就是令人信服的,因为它的发现者是亨廷顿氏舞蹈症联合研究组。这是一次罕见的持续性科学界合作行动,参与研究的6个实验室分别设在美国、英格兰和威尔士,这些实验室共同分享彼此的研究资料和设想。 各地的生物学家,即使是那些曾与这个联合研究组竞争过的,都不由自主地为这一发现感到高兴和由衷的欣慰。 “这是—个重大事件。我几乎不敢相信经过这么多年真的成功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意义非凡的发现。”旧金山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瑞克·密尔斯博士说。他也曾试图分离出这种基因。 大卫·L·奈尔森博士是休斯顿贝勒医学院的分子遗传学家,他说:“这简直太棒了。人们一直在奇怪,为什么就找不到这种基因?现在用这么长时间终于发现了它。我为此感到欣慰和兴奋。”奈尔森博士一直在研究一种被称为脆弱的x综合症的精神病,这种病也是由类似的基因非常规膨胀引起的。 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加禾幅尼亚州圣莫尼卡市遗传病基金会工作的南希·s·威克斯勒,多年来都在为维持这个跨国研究组而奔波。她还多次前往委内瑞拉的村庄,那儿的许多村民正忍受着亨廷顿氏舞蹈症的折磨。当合作组分离出这种基因时,她刚离开那里到南非考察。她说:“我惊呆了,就像撞了墙—样,而后欣喜若狂,不停地走来走去。” 威克斯勒博士的母亲就死于亨廷顿氏舞蹈症,她继承这种病的几率是百分之五十。尽管有一种检查手段可以提前10年精确地诊断出一个人是否已得了这种病,但威克斯勒却从未谈起过她是否接受过检查。 下一个研究步骤就是设法确定由亨廷顿基因副本造成的蛋白质对人体的影响,和为什么这种基因的变异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这种蛋白质与任何已知的种类都不—样。”密执安大学的佛朗西斯·S·克林斯博士说。他也参与了这次国际合作。 这种精神病在人的幼年期和少年期就开始有表现,但病状并不明显,到了成年期各种症状就会一齐出现:行为失常、身体各部分不自觉地动作、精神混乱、神经衰弱,甚至死亡。亨廷顿氏舞蹈症患者走路不稳,说话含糊,常被人误认为喝醉了酒。研究人员怀疑—些塞勒姆的巫婆曾患有这种病。 这种疾病是由于维持生命体基本活动的脑神经节内神经的大量死亡引起的,这一区域正控制着人的行动和认识。 尽管这种病并不多见,还是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焦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对这种基因研究的公开化。 10年前一次意外的好运,马萨诸塞州大众医院的詹姆斯·P·哥塞勒博士,也是国际合作组的负责人,发现了亨廷顿的标志——一个能显示亨廷顿基因大概位置的DNA。人类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它就处在第4号染色体的上部。 哥塞勒博士和他的合作伙伴们推测发现一种特SIj的基因会很简单,可实际上科学家们还是苦苦奋斗了好多年才获得成功,和发现胞状纤维化、肌肉营养不良和神经纤维瘤的致病基因一样。 由于亨廷顿基因遗传方式的特殊性,力眨在染色体尖端研究工作的复杂性,科学家们不断被引入迷途。在染色体的尖端,基因密度大,有许多基因重组或染色体互换现象,这使深入研究变得很困难。 科学家们称对亨廷顿基因的研究标志着为治病而艰难搜寻单个基因时代的终结。从现在起,生物学家们打算集中精力到人类基因组工程上,合力系统地列出关于人类的100000个基因。 最后,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既不稳定又受危险性膨胀控制的基因,正如他们在脆弱的x综合症和其他两种遗传性精神病中所见到的一样。 在亨廷顿基因中,变异会影响基因内的三联体,它是由一种化学物质CAG代表的。对于正常人,此基因含有11到30个这种三联体,可亨廷顿病患者体内有35到100个或更多。这种分子组成的断续会使基因造蛋白质的功能陷于混乱,或生产残缺和功能有障碍的蛋白质。无论怎样,恶果都是导致脑细胞的死亡。 通过对75个有过亨廷顿病史的家庭进行诊察,研究人员发现每一个受此病折磨的患者身上都有不寻常的三联体扩张现象。他们正进一步证实生活中过量的三联体增加多少会使人成为此病的受害者。 这项国际性合作如果继续下去,研究人员就可以诊断出人们是否会得一种不可治愈的顽疾和这种病发作的时间。科林博士说,这一发现会使人类关于基因的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亨廷顿舞蹈症是一种遗传神经退化疾病,主要病因是患者第四号染色体上的huntington基因发生变异,产生了变异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在细胞内逐渐聚集,形成大的分子团。科学家将这些不溶水的分子团称为“包涵体”。一般患者在中年发病,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考和吞咽的能力,病情大约会持续发展15年到20年直到最后死亡,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这种病的遗传几率为50%。 本文主要对2002年以来报道的亨廷顿舞蹈症的发病机理、潜在的治疗方法进行介绍。 1. 美发现可延缓“亨廷顿舞蹈病”发作的胆汁酸 美国研究人员于2002年找到了一条治疗“亨廷顿舞蹈病”的新线索。他们在实验鼠身上发现,一种胆汁酸能有效减轻这一疾病对脑神经细胞的损伤。 明尼苏达大学基恩等人在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介绍说,在实验中,他们选择了一组携带亨廷顿舞蹈病致病基因,且呈现发病症状的病鼠和一组健康鼠进行对比测试。研究人员先给一半病鼠注射了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然后再让注射了这种胆汁酸的病鼠、未接受注射的病鼠以及正常的实验鼠,分别参加了走迷宫测试。结果显示,接受胆汁酸注射治疗的病鼠比未接受注射病鼠的能力强一半,且与健康鼠几乎没有区别。大脑检查还发现,注射了胆汁酸的病鼠脑神经细胞死亡数比未接受注射的病鼠明显要少。 亨廷顿舞蹈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已可以在胎儿出生前,检测其体内是否携带导致该病的变异基因。如果今后研究能证明胆汁酸疗法对人体也适用,且可以在患者年幼时对其脑神经细胞死亡起预防作用,那么将有可能实现对亨廷顿舞蹈病患者的终身防治。但目前离这一目标还很遥远,在开始人体临床试验前,尚需大量研究工作。 2. 美科学家发现刚果红可治疗亨廷顿舞蹈病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在2003年1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一种常用于医学实验的染料刚果红,能够阻止脑部一些异常蛋白质积聚,防治“亨廷顿氏舞蹈病”。 刚果红是医学实验中的一种常见的细胞标记染料。研究人员对亨廷顿氏舞蹈病患者脑部切片进行检查时,通常用刚果红对之进行染色。刚果红能附着在异常蛋白质上,清晰地显示出蛋白质块的积聚区。 哈佛医学院科学家进行的脑细胞组织培养实验表明,刚果红染料不仅能附着在异常蛋白质块上,还能减缓蛋白质的积聚过程,用刚果红处理过的脑细胞不易死亡。带有亨廷顿氏舞蹈病基因的实验鼠,接受刚果红染料注射后,也较少产生神经功能障碍。 这一发现为治疗亨廷顿氏舞蹈病提供了新思路,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改进才能将这种方法用于临床。刚果红还被用于标记阿尔茨海默氏症、克雅氏症等脑病样本中的异常蛋白,因此它也可能有助于防治这些疾病。 3. 与亨廷顿舞蹈病治疗有关的关键蛋白 亨廷顿舞蹈病是由一个变异型亨廷顿基因(huntington gene)引起的,该基因可具有许多个氨基酸(称作谷氨酰胺)拷贝的蛋白质。正常的亨廷顿蛋白含有10-25段谷氨酰胺序列。但如果有36段以上的谷氨酰胺序列时,该蛋白质的形状即发生改变,并在神经元内形成大的丛群。这将杀灭大脑纹状体部位的这些细胞,从而导致特有的协调力丧失和痴呆症。 亨廷顿蛋白质群通过“绑架”细胞的其他蛋白质而引致细胞混乱。据2003年的一份报道显示,巴尔的摩Johns Hopkins大学的Christopher Ross和Ted Dawson领导的两个研究小组发现了被称作CBP的蛋白质易受攻击的原因,该蛋白对传送有助于神经细胞生存的信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亨廷顿舞蹈病的治疗终于有了一线希望。 研究人员认为,如同亨廷顿蛋白一样,CBP也包含一段较短的聚谷氨酰胺序列。这些序列相互吸引,使亨廷顿蛋白抓住CBP。为证实这一点,该研究小组创建了一种可剪断的聚谷氨酰胺片段形式的CBP。当研究小组创建了一种可剪断的聚谷氨酰胺片段形式的CBP。当研究人员将其添加到培养的脑细胞(含有缺陷的亨廷顿蛋白)中时,改变的CBP可逃脱病态蛋白群的控制,且细胞得以幸存。Ross认为,这样基本上就能完全阻止亨廷顿蛋白的毒性。 该研究小组需要证实这种方法能在活的大脑中起作用,而不仅仅是在细胞培养中起作用。Bates认为,如果该方法的确能达到这种效果,那么,它极有可能促使研究人员首先开发出治疗亨廷顿舞蹈病的药物。与聚谷氨酰序列结合并阻止亨廷顿蛋白抓住CBP分子可防止疾病症状的发生。Ross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可行的实用方法。 另一项关键性的发现是,受CBP控制的基因在病态细胞中已被关闭。这与此前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即亨廷顿舞蹈病最早的体征之一是正常的基因调节活性丧失。当研究人员使感染的细胞产生额外的CBP时,尽管有集群形成,但这些细胞仍能幸存下来。提高CBP水平有可能是战胜该疾病的另一条途径。Ross怀疑亨廷顿蛋白群“绑架”其他蛋白有可能也对其他大脑退化性疾病(如帕金森病)起作用。 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治疗亨廷顿舞蹈病的分子线索的发现有可能使开发保护大脑的药物成为现实。伦敦Guy、King和圣托巴斯医学院的神经遗传学家Gillian Bates认为,这的确是一项重要的研究结果。本项研究揭示了与亨廷顿舞蹈病相关的缺陷蛋白如何杀灭大脑细胞的机制,此外还发现了有效的药物靶目标。 4. 亨廷顿舞蹈病可能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因素 2004年4月,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细胞生理学研究所马谢乌•特里戈等三名科学家对亨廷顿氏病的起因进行研究并发表了相关文章。文章报道,亨廷顿氏病可能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因素,有可能也与大脑中的毒蛋白有关。 传统理论认为亨廷顿氏病是一种强遗传因素引起的大脑神经退行性疾病,但它造成大脑认知功能衰退的病理机制至今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认识。特里戈领导的科研小组对感染了亨廷顿氏病的小鼠模型进行实验。他们给小鼠喂食一种对线粒体产生损伤的霉素,发现有少量谷氨酸盐积聚在亨廷顿蛋白质上,使脑神经细胞内毒素水平不断增加,导致脑神经细胞功能不全和数量减少,直至神经细胞全部死亡。 科研小组对该病患者脑部切片进行检查时还发现,亨廷顿蛋白质里含有折叠的核苷酸,会使大脑沟回区神经细胞的重量至少损失30%。因此他们认为,造成这种异常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毒蛋白。毒蛋白通常存在于大脑和其他组织中,是一种不依赖任何遗传物质就能自行复制、增殖和引起致命传染的物质,其异常积聚形态能使脑组织变成海绵状,导致脑萎缩,发展成痴呆甚至死亡。 墨卫生部神经学家阿斯特利特•拉斯姆森也说,在临床上也发现一些患者并没有亨廷顿氏病的家族病史,表明这种疾病可能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因素。 5. “包涵体”研究的新成果 当患者发病后,体内产生变异的亨廷顿蛋白质。该蛋白质在细胞内逐渐聚集,形成大的分子团,这些不溶水的分子团被称为“包涵体”。业内主流认为,包涵体破坏了神经元,是亨廷顿舞蹈症的生化指标之一,因为患者脑细胞中有许多包涵体,而健康人脑细胞中却没有。而有的科研人员则认为包涵体是机体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Weill Medical College of Cornell University的美籍华裔助理教授李沉简是这一观点的坚实支持者。他利用基因bank技术和乳糖操纵子技术,以及对小鼠的大脑切片的荧光显微镜观察等多项试验,证明了在他的实验中,包涵体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为了探明包涵体这种特殊物质的真正作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方法,观察患有亨廷顿舞蹈病的实验鼠的神经元形成、发育和消亡。英国《自然》杂志2004年10月14日一期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绍了这项有趣的实验。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亨廷丁基因发生变异的实验鼠。随后,他们将转基因鼠大脑中的大量神经元转移到培养液中,对其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神经元中变异的亨廷丁蛋白质越多,细胞就越容易死亡;而包涵体越多,细胞的寿命就越长。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说,变异蛋白质的聚集也许是造成病情加剧的原因;然而,变异蛋白质聚集到足够大而形成包涵体,这种现象可能是神经系统抵抗疾病的信号,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另外,科学家也指出,神经元在大脑中对包涵体的反应也许与在培养液中的不同。不过,实验鼠的神经元是目前反映亨廷顿舞蹈病细胞活动的最佳模型。 此项实验不但改变了科学家对包涵体的认识,可能也会改变亨廷顿舞蹈病的治疗方法。目前,很多医药厂家都在研制阻止变异亨廷丁蛋白质聚集成包涵体的药物。由此项最新的研究推断,这些药不仅不会遏制病情,反而会加速该病的发展。医生迄今尚未发现治疗亨廷顿舞蹈病的有效手段。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患者可能在10至25年内死亡。 6. 美籍华裔科学家杨向东的新发现 2005年9月,著名的神经医学杂志《Neuron》上刊登了一篇美国洛杉矶加大神经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杨向东的文章,他研究发现,从小鼠实验发现脑细胞间互相影响会造成脑神经死亡,以致发生不能控制手足的亨廷顿舞蹈症疾病。他认为该病是因为脑细胞的死亡而造成的,假如能了解脑细胞死亡的原因,就可找到治疗的方法。 他设计了将变异的人脑基因植入小鼠大脑的动物模型,并得到了严重亨廷顿舞蹈症状的小鼠,从而在一定条件下证实了自己的观点。 7. RNAi干扰方法降低了亨廷顿舞蹈症小鼠的HD蛋白水平 美国著名的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20005年的网络版上发表了爱荷华州大学的医学研究人员利用RNAi干扰方法的方法降低了小鼠的HD蛋白水平的报道,文中并且提到该研究已经有效改善了HD对小鼠造成的相关的运动和神经异常症状。 研究人员以携带有RNA干扰分子遗传信号的病毒为载体,将其注射到HD小鼠模型的大脑内,这种小鼠出现的典型的亨廷顿症状显著减轻。 8. 脑细胞移植可助亨丁顿舞蹈症患者延长生命 法国医学家2006年初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医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的脑细胞移植治疗可使脑病患者,特别是亨丁顿舞蹈症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上世纪90年代末,法国巴黎亨利蒙度(Henri Mondor)医院的研究人员对5名亨丁顿舞蹈症患者进行了脑细胞移植手术,其中3名病人在手术后的6年中病情一直非常稳定。 巴绍莱维医生在最新一期的《柳叶刀》杂志上发表报告说,脑细胞移植手术给这3位病人带来一个“改善和稳定”的时期,但在这之后,大脑中一些与运动控制相关的功能开始出现退化,这被医生们成为“二次恶化”。巴绍莱维说,这种治疗“不是永久性的治愈”,但会为病人多争取一段时间。
⑷ 王光辉的研究成果
发表SCI收录通讯作者论文20多篇。参与获得973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课题组另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1.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0770664)
课题名称:内质网关联降解通路对ataxin-3的降解影响及其机制
起止时间: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资助经费: 45万元
2. 项目来源: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YW-R138)
课题名称: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对致病性的影响
起止时间: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
资助经费: 100万元
3.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0770664)
课题名称:脊髓小脑变性3型蛋白磷酸化对其特性和细胞毒性的影响
起止时间: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
资助经费: 35万元
4.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0371308)
课题名称:脊髓小脑变性3 型蛋白导致蛋白酶体功能障碍及其机制
起止时间: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
资助经费: 25万元 1. Jana NR, Zemskov EA, Wang GH, Nukina N, Altered proteasomal function e to the expression of polyglutamine-expanded truncated N-terminal huntingtin inces apoptosis by caspase activation through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release. HUM MOL GENET 10 (10): 1049-1059, 2001
2. Jana NR, Tanaka M, Wang GH, Nukina N, Polyglutamine length-dependent interaction of Hsp40 and Hsp70 family chaperones with truncated N-terminal huntingtin: their role in suppression of aggregation and cellular toxicity. HUM MOL GENET 9 (13): 2009-2018, 2000
3. Wang GH, Sawai N, Kotliarova S, Kanazawa I, Nukina N, Ataxin-3, the MJD1 gene proct, interacts with the two human homologs of yeast DNA repair protein RAD23, HHR23A and HHR23B. HUM MOL GENET 9 (12): 1795-1803, 2000
4. Wang GH, Mitsui K, Kotliarova S, Yamashita A, Nagao Y, Tokuhiro S, Iwatsubo T, Kanazawa I, Nukina N, Caspase activation ring apoptotic cell death inced by expanded polyglutamine in N2a cells. NEUROREPORT 10 (12): 2435-2438, 1999
5. Nagao Y, Wang GH, Nukina N, CAG repeat diseases. Experimental Medicine 17(16), 182-186, 1999
6. Wang GH, Ide K, Nukina N, et al. Machado-Joseph disease gene proct identified in lymphocytes and brain. BIOCHEM BIOPH RES CO 233 (2): 476-479, 1997 (1).发明专利:OMI蛋白及其编码基因的一种新用途ZL 2008 0239317.5 (授权日2011.7.27)
⑸ 何黎的学术成就
主持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 7 项 项目编号 级别项目名称 项目任期 【308602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日光性角化病中 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作用机理的研究 2008年-2011年 【810601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原地区痤疮与雄激素调控酶基因相关性的研究 2010年-2013年 / 云南省科技厅专项攻关 含主要皮肤附属器人工皮肤的制备 2007年-2011年 / 云南省科技厅应用基础
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应用人皮肤模型进行紫外线致皮肤光损伤机理的研究 2007年-2011年 【2011FA028】 云南省科技厅应用基础
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云南省汉族重型痤疮遗传库建立及易感基因的研究 2010年-2013年 【20080C013】 / 云南省创新团队-光线性皮肤病 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 薇诺娜医学护肤品系列产品研制及产业化 2009年-2012年
获2013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光损伤性皮肤病防治体系的创建及应用” ;
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常见损容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排名第一);
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复方昆明山海棠对光敏性皮肤病临床及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排名第一);
获云南省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基于少数民族DNA库的疾病基因及人群起源的分子遗传研究”(排名第四)。 主编 7 部:
《美容皮肤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皮肤科疑难病例精粹》(第一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年
《皮肤科疑难病例精粹》(第二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年
《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工作手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
《皮肤美容学》(全国皮肤美容专业医师培训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皮肤保健与美容问与答》(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
《皮肤科医师推荐-皮肤保健与美容》(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副主编 4 部:
《皮肤性病学》(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皮肤诊断与鉴别诊断》(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
《皮肤性病学》(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7年
《美容化妆品学》(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科学出版社)2007年
参译 2 部:
《皮肤病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年
《光皮肤病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参编 5 部:
《皮肤美容激光与光子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皮肤性病学高级教程》(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
《中国皮肤性病学图鉴》(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皮肤性病学》(教师辅导材料)(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临床皮肤病学彩色图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申请并受理专利 5 项:
“含重楼提取物的治疗痤疮的功效性护肤品及制备方法”
“一种含有青刺果油的功效性护肤品及制备方法”
“一种含马齿苋提取物的功效性护肤品及制备方法”
“用于特应性皮炎辅助治疗的功能性制剂及制备方法“
“一种用于激光术后皮肤修复的功能性制剂及制备方法“
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 收录 6 篇
Zhi Yang,Haijing Yu,Baowen Cheng,Wenru Tang,YongliDong,Chunjie Xiao,Li He*.Relationshipbetween the CAG Repeat Polymorphism in the Androgen Gene ang Acne in the HanEthnic Group.Dermatology,2009;218:302-306. (IF = 2.741)
C Ji, B Yang, Y-L Yang, S-H He, D-SMiao,L He* ,Z-G Bi. Exogenous cell-permeable C6 ceramidesensitizes multiple cancer cell lines to Doxorubicin-inced apoptosis bypromoting AMPK activation and mTORC1 inhibition. Oncogene. 2010, 29: 6557-68(IF=7.4)
Chao Ji , Yan-li Yang , Zhi Yang , Ying Tu, Lei Cheng, Bin Chen, Ji-ping Xia, Wei-ling Sun ,Zhong-lan Su,Li He* , Zhi-gang Bi.Perifosine sensitizes UVB-inced apoptosisin skin cells: New implication of skin cancer prevention? Cell Signal.201224(9):1781-89(IF=4.3)
Rui-Qun Qi,Li He, Song Zheng, Yuxiao Hong,Lei Ma, Shifa Zhang, Liping Zhao, Xinjian Guo,Yong Wang, Jiang-yun Yu, Lan Fu,Wei Zhang, Tingfeng Long, Chao Zhang, Guohong Chen,Junping Lin, ChengliangWang, Li Zhou, Qingsheng Mi, Matthew Weiland, John Z.S. Chen, S.S. SalumMchenga, Ya-Kun Wang, Uwesu Mchepange, Zhimin Wang, Hong-Duo Chen and Xing-HuaGao.BRAF Exon 15 T1799AMutation Is Common in Melanocytic Nevi, but Less Prevalent in CutaneousMalignant Melanoma, in Chinese Han.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Dermatology.2011,131:1129-1138. (IF = 6.314)
Ting-fengLong, Liu Liu, Li He*, Li-da Shen,Hua Gu, Zhi Yang, Ying Tu,Rui-hong Ruan,Yin Liu.Androgen,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in acquiredbilateral nevus of Ota-like macules.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 doi:10.1111/j.1755-148X.2009.00644.x
Dan Xu,Ruihong Yuan,Hua Gu,Tongyun Liu,Ying Tu,Zhi Yang, Li He*.Theeffect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o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Smad
pathway and p53 inactinic keratosis and normal skin.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Dol 10.10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