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20年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辉煌成就——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属
三、符合预期——“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四、共商国是——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将审议民法典草案
五、人口发展——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六、主场外交——联合国第二届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届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大会召开
七、再铸辉煌——迎战东京奥运会、北京举办世界体育大会
八、科技强国——北斗全球导航建成、发射火星探测器
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十、气势恢宏——故宫建成600周年
(1)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扩展阅读: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增长率先实现由负转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这张殊为不易的中国答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彰显了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
㈡ 中共十九大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期
中共十九大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期
㈢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说一说我国怎样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初三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全面奔向小康社会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
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有什么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6%,稳居世界第二位。2016—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6.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201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2019年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20年预计也将超过6.5亿吨,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9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15年提高29.1%。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2016—201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近30%,继续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现。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8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42.4%。2016—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61.9%,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3.1个百分点。重点领域投资持续较快增长。2016—2019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农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6%、15.2%和15.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9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2.5%和14.4%,比2015年提高0.7和2.6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蓬勃兴起,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3.9%,比2015年提高3.1个百分点。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到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6%,比2015年提高4.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到2019年末,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4万公里,比2015年增长15.7%,其中高速铁路达3.5万公里,增长78.4%,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高速公路里程达15万公里,增长21.1%。2019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4928万户,比2015年增长73.2%。发电装机容量20.1亿千瓦,增长31.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大部分已开工。
科技创新作用凸显。研发投入持续扩大。2019年,我国研发(R&D)经费支出22144亿元,比2015年增长56.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23%,比2015年提高0.17个百分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在一些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知识产权产出居世界前列,2019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438万件,比2015年增长56.5%。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茁壮成长。2016—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2019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39亿元,比2015年增长1.6倍,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0.7%。2019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十四位,保持上升势头。教育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5年的10.23年提高至2019年的10.72年,基础教育巩固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5—2019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653元增加到11567元,2016—2019年年均增长8.5%,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9个百分点。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到2019年末,已累计支持73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显著加强,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3.4%,比2015年提高5.6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3.2%。污染防治力度加大。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平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3.1%,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为74.9%,比2015年提高8.9个百分点。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到2019年末,全国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2016—2019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95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2.96%,比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若干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产权保护法治体系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化价格机制基本建立;国资国企改革体系基本形成,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财税会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2016—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累计将达7.6万亿元左右,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7年的第七十八位提升至2019年的第三十一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到2020年8月底,我国已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0份;外商投资法出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全国目录从2017年版的100条大幅减少为2020年版的33条;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已建立2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稳步推进;我国商品关税平均水平已降至6.5%。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33元,比2015年实际增长28.6%,2016—2019年年均增长6.5%,快于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2015年下降2.4个百分点;吃穿用有余,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居民消费较快增长。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9886元,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5.9%,比2015年提高4.8个百分点。旅游消费持续升温。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0.1亿人次,比2015年增长50.2%。健康中国建设扎实推进。到2019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0.8万个,比2015年增长2.4%;卫生技术人员1015.4万人,增长26.8%;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76.34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成。到2019年末,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2015年末增加68826万人、10921万人、3217万人、4046万人、364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住房供给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19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316万套,基本建成254万套,全国农村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63.8万户。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9.8平方米和48.9平方米,分别比2015年增加4平方米和5平方米。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普及。2019年,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数量分别达3196个、5132个,分别比2015年增加57个、1280个;全国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4%,比2015年提高0.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1171亿元,比2015年名义增长51.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48%,比2015年提高0.53个百分点。体育事业持续进步。2019年有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2016—2019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459个世界冠军。文化软实力日益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到9191.4万名,基层党组织数468.1万个。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越性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巩固,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创新。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6.6万个,比2015年增加20.4万个。依法治国实践得到深化。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权力清单制度、政务公开制度逐步完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典。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㈤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首先体现在内容上,是指构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经济领域的单方面发展。“全面”还指小康社会要惠及全体人民。
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这个方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全国人民和各个地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是不完整的。
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国梦大格局具有里程碑意义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国梦大格局,具有里程碑意义。
所以,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就明确了阐述了“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任务。
(5)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扩展阅读:
“小康社会”的由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㈥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的标准是什么。是人均收入增加到多少吗
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恩格尔系数低于4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50%;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大学入学率20%;每千人医生数2.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6)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扩展阅读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㈦ 党的19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步走是什么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㈧ 为什么2019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之年
因为,共原计划在2000年实现小康社会,但是在2000年,社会经济发展并不高,所以当时说我们实现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然后又做了计划,预计到2020总体达到小康社会。所以,2019是计划的最后一年
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基本完成了吗
“全面小康”目标已基本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目标内涵不断丰富,小康社会建设持续加强。经过不懈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物质基础,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76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
(9)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扩展阅读:
加快补短板
一是剩余贫困人口攻坚任务艰巨。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尚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客观存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均位于中西部,贫困人口较为集中,是“短板中的短板”。2019年末,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测算,超过90%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仍落后于东部地区。
㈩ 到多少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致力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重大成果,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建设的新高地。
是近14亿人口大国创造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时代伟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018年圆满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总量突破90万亿元,仅增量部分在全球经济体经济总量排名中就列第15位。
(10)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扩展阅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严峻的挑战。2019年和2020年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的冲刺阶段,冲刺阶段尤为艰难,需要提气加油,更需要努力抵御各种干扰。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