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大会成果
主要成果:《巴黎协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专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属定》。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B. (2012岳阳)2012年5月1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在德国波恩启动,各国代表围绕落实德班气候大会成果等议题
会议期间的11月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因此会议在德班召开期间,南非正值夏季.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C. 坎昆气候大会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从坎昆现场的情况来看,由于核心僵局涉及各国根本利益,会议一时还无法立即取得突破。 从目前看,以下四大僵局短期内都难以突破: 一、减排目标难以达成共识,各方都采取了减排承诺的低预期,发达国家提出的2020年中期减排目标与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的减排40%的目标相距甚远。 二、责任区分上,发达国家依然在“四处游离”,试图再次偏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使原本的双轨谈判进程缺乏互信基础。 三、长期资金援助依旧是“一纸空文”。按《哥本哈根协定》,发达国家要在2012年前每年筹措10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四、美方减排意愿与承诺难有“定心丸”。对各方来说,美国根本无法作出任何有效承诺,尤其是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失利之后,参众两院反对全球变暖观点势力上升,奥巴马极力推动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表示,坎昆会议有可能达成某项协议,这也是坎昆将取得的“具体成果”,其中可能包括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森林保护,以及建立一个新的基金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等内容。
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留有“后遗症”。他表示,《哥本哈根协议》内容仅有十二段。并未明确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和到2050年的长期减排目标。对于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问题,协议的规定十分模糊,只有欧盟和日本提出具体将要提供的资金数目。哥本哈根会议毫无疑问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从协议内容来看,哥本哈根会议又是让人失望的。 二、经过哥本哈根会议的“亮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信基础遭到削弱,成为制约和阻碍谈判的负面因素。采取务实态度,由简到难,在资金、森林、技术转让、适应机制等各方共识较集中的问题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是推进天津及坎昆会议获实质性成果的理性选择。 三、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缓慢,主要谈判者都不愿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作出更高承诺,都使得气候谈判进展缓慢,并将被一再延后。比如,在谈判中的焦点之一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问题,由于全球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的态度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D.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会议成果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公约参加国有189个,有5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出席。
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会议达成无约束力协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十九日下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潘基文当天发表了一篇充满感情色彩的讲话。他说,过去的两天令人“筋疲力尽”。我们进行的讨论“时而有戏剧性,时而非常热烈”。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潘基文说,他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所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本次会议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他表示,过去十三天的谈判相当复杂,进展相当艰难。虽然本次会议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他将尽力推动在二0一0年实现这一点。
本届气候变化大会于十二月七日到十九日在哥本哈根召开,比原计划晚一天闭幕。会议的最终阶段为领导人会议,于十八日起举行,约一百三十国领导人与会,被联合国官员形容为“历史盛事”。
E. 德班气候大会成果是什么
德班气候大会取得五大成果
一是坚持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授权,坚持了双轨谈判机制,坚持了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二是就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作出了安排;三是在资金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启动了绿色气候基金;四是在坎昆协议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适应、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机制安排;五是深入讨论了2020年后进一步加强公约实施的安排,并明确了相关进程,向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
F. 全球气候谈判的历史及取得的成果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论的焦点之一。联合国近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发表了《关于气候技术全球合作的德里宣言》,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快、加大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应用。很多国家代表都同意,不能空泛地谈论技术转让,尽管知识产权问题还需要更多磋商,应建立专门基金支持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开发、转让和应用,并进行定期评估。
来自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美国和欧盟等国的代表与会,中国和印度代表认为,技术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应尽早在国际公约框架下确定适合的转让机制,并反映在即将于12月举行的旨在缔结一项新的全球气候条约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成果中。
呼吁技术转让
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技术开发与转让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作用,而且有关国际公约也明确了发达国家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的义务。但多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转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也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呼吁加大“绿色技术”应用的原因所在。
《德里宣言》建议,要建立多种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气候友好型技术和产品的联合研发,推动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应用,并缩短技术开发、转让和应用所需的时间,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参与。
印度总理辛格认为,气候友好型技术应被视为全球公共产品,应找到适合的机制激励有关新技术的研发,推动新技术以可负担的价格在发展中国家应用。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呼吁发达国家兑现承诺,采取切实行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推动有关技术转让的国际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关于知识产权与技术转让问题,他表示,知识产权应为技术创新服务,不应成为技术创新的障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应使二者保持平衡。如果国际社会就此进行合作,会找到更和谐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在发言中指出,当今世界可再生能源技术分布的不均衡延滞了该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要谋求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就必须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来获取关键性的技术。特别是,鉴于可再生能源技术传播的紧迫性和技术的高度复杂性,我们需积极寻求常规商业转让方式之外的解决途径。其中,运用知识产权工具,如,提高专利文献的利用率、加强对现有技术的检索与分析等,不失为促进相关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对气候变化做出全球性回应的有效途径。
知识产权拉锯战
事实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知识产权拉锯战由来已久。采取何种方式扩大技术应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差异。
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会议。谈判正在努力修改与技术转让有关的知识产权参考文献,但知识产权事宜仍然没有得到正式解决。一些代表们说道,77国集团和中国会坚定不移地表示,知识产权非常重要并描绘着技术转让的障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知识产权不被视为阻碍了技术转让而是提供了创新激励的机制。
发达国家代表们称,欧洲国家和美国及大多数其他发达国家认为,知识产权事宜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没有一席之地。知识产权应该在已经有这方面授权指令和专门知识的全球性机构中讨论,例如WTO。
会议公布的第36号非正式文件大大减少了知识产权在重要文本正文的语言,将这些有关知识产权的措施转移到附录中。根据欧盟代表们称,美国称他们可能会从文本删除这些段落。有关知识产权的段落这么说道:“‘技术部门’被要求找到恰当的措施去解决发展中国家遇到的技术研发和转让的障碍,包括这些知识产权相关权利,以便采取行动缓解和适用技术转让。”
发展中国家认为,这意味着知识产权事宜可能被推迟到哥本哈根会谈之后。他们不同意改写文本的前一修订版本,他们认为重新修改将缺乏透明度,现在正努力将关于知识产权的措施放到正文讨论,而不再放在附录中。
在此之前,通用技术、微软、杜邦、西门子等著名企业在今年5月正式宣布成立“创新、发展和就业联盟”,在美国国会和国务院中施加影响,要求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保护企业在环境保护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他们担心,巴西、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会在气候变化环保技术转让问题上,如同“公共健康”问题一样,在WTO寻求修改TRIPS规则。正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代表所称,知识产权讨论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
酝酿开源运动
知识产权问题迟迟无法达成共识,成为全球气候合作的一大障碍。知识产权人士呼吁,面对全球变暖这一人类文明的严重威胁,在减排技术领域或可持续发展技术领域也迫切需要一场开源运动。遗憾的是,目前进展微小。
蒙特利尔保护臭氧层协议就是一个例子。目前,不破坏臭氧层的新一代冷冻剂技术专利,由杜邦等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所垄断。蒙特利尔协议没有规定强制许可,发达公司可以继续为其专利产品索要高价,同时,发展中国家被给予了更长的缓冲期,以换取对这些专利权的无条件保护。以氢氯氟碳化合物为例,发展中国家仅需在2016年1月1日冻结其生产,并在2040年1月1日全部销毁。这项协定看似是双赢的妥协:发达国家可以继续享有垄断性专利的收益,发展中国家可以继续享受低成本的氢氯氟碳化合物。但实际上,输家是环境本身。某些类型的氢氯氟碳化合物,近年来的使用增长迅速,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印度制冷需求的迅速增加。这些类型的氢氯氟碳化合物是极为强大的温室气体,其致暖效应超过二氧化碳数万倍。结果,2006年见证了历史上最糟糕的臭氧层消失。
在这场呼唤开源的运动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成为重要一员。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挑战,WIPO准备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新清洁技术的更广泛应用。据报道,用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清洁技术”申请了大量专利,WIPO将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专利,使之促进而不是限制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获取清洁技术。
WIPO称,并不想“消极等待”气候变化技术陷入激烈的公开辩论中。通过其国际专利申请制度,WIPO拥有巨大的技术信息宝库,可提供在线平台,让企业共享有关清洁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可以利用在线交流公布其技术,以期与他人在商业基础上开展合作研究。参与者保证“基于公平、合理和非歧视性的条款”,授权许可绿色技术,任何公司可以在系统中获取信息,用于研究。
此外,欧洲专利局已被授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身份。今年4月,欧洲专利局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贸易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中心一起开展了绿色专利研究。这三家组织计划在欧洲专利局于哥本哈根组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边会中出示初步调查结果。
据业内人士称,知识产权拉锯战造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下的技术转让机制至今没有让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任何一项科技。要让全球气候合作有所突破,挑战现有规则成为必然。
G. 第1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会议进展
2012年12月2日,多哈气候大会第一阶段已经结束,除形成几个类似谈判纪要的文本外,并无实质性进展。由于一些发达国家搅局,《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德班平台”规划等重要议题的谈判进展不大,这些问题将全部留到第二阶段的高级别谈判桌上,前景不容乐观。
《议定书》未来规划不明
在第一阶段三个工作组的议程中,《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规划是重中之重,但各方对第二承诺期的执行力度、有效时间和碳排放余额结转等仍存在严重分歧。
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达成一揽子成果,包括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但至今发达国家仍普遍缺乏进一步减排诚意,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拒绝加入第二承诺期,美国则游离于《议定书》之外,欧盟宣称将加入第二承诺期,但拒绝上调目前承诺的20%减排力度。
关于《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期限,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国为使发达国家增强减排力度,主张从2013年到2017年,为期5年,欧盟则希望持续到2020年,为期8年。
此外,随着第一承诺期在今年年底终结,遗留下来的大量排放指标余额是取消还是结转至第二承诺期,各方意见分歧。77国集团和中国一致反对结转,俄罗斯则希望保留自己60亿吨余额,与加入第二承诺期的国家进行交易,欧盟内部对这一问题也立场不一。
《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谈判仍分歧众多步履维艰。此间人士普遍担心,即使与会各方能如期达成一致,各国走完复杂的国内批准程序还至少需半年。如果重蹈第一承诺期批准耗时过长的覆辙,最终将形成批准之日已接近承诺期终结的尴尬局面。
资金技术转让问题悬而未决
除《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外,由于发达国家的顽固立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的收尾工作仍原地踏步,尤其是气候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悬而未决。
2005年“巴厘路线图”所确立的《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谈判按计划将在多哈落下帷幕,但在气候资金、绿色技术转让等关键议题上,谈判形同空转。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的气候资金支持问题,至今没有着落。多哈大会专门成立了资金问题常设委员会,但由于该机构不是所有缔约方都参加,其权限和职能不甚清楚,反而为发达国家推诿责任提供了条件。
尽管一些发达国家声称,已经如约兑现甚至超额完成了总额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但相关信息极不透明。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所公布的300亿美元存在重复累加、虚报金额等现象,可谓严重“注水”。而发达国家承诺的到2020年前实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迄今没有着落。
一些密切关注大会进程的非政府组织专家认为,多哈的成败系于资金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低碳发展、应对气候灾害都需要资金支持,而发达国家阻挠资金谈判进程,却又要求发展中国家加强行动,这不公平。
高级别谈判关系成败
2011年的德班气候大会上,各方决定启动“德班平台”,负责在2015年前形成适用于《公约》所有缔约方的法律文件或法律成果,作为2020年后各方贯彻《公约》、加强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依据。
但由于“德班平台”是德班大会延时后妥协的产物,许多细节当时没有解决,一些发达国家抓住“德班平台”“适用于所有缔约方”这一表述,企图提前结束《议定书》和《公约》两个工作组,另起炉灶把重心转到“德班平台”上来,从而抛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摆脱减排和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承诺,这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
可以预见的是,“德班平台”谈判会在今后几年逐渐进入实质性阶段。但在多哈大会上能否达成一定的协议成果,形势尚不明朗。
3日至7日,多哈气候大会将进入第二阶段,即高级别谈判阶段。这被认为是大会有可能获得突破的关键阶段。分析人士认为,发达国家不会在减排目标和资金援助方面轻易让步,未来几天的谈判必将还是激烈交锋,不排除因进展不大而延期的可能,甚至会因发达国家的自私与顽固无果而终。
H. 马拉喀什气候大会成果文件有哪些
中新社摩洛哥马拉喀什11月7日电 (记者 李晓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会议7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开幕。作为《巴黎协定》生效后的首次缔约国大会,本届气候大会将呈四大看点。
看行动:《巴黎协定》未尽事宜怎样落实?
一分纲领,九分落实。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文件,《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落实备受关注。这也是近200个国家代表齐聚马拉喀什的重要任务。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指出,本届气候大会上各方将就《巴黎协定》实施的后续谈判做出具体安排,给出“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一系列机制、制度安排落实《巴黎协定》所有规定。
在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看来,政治信任对落实好多边协定非常重要,而政治信任的源泉在于实际行动。
目前看,本届气候大会的行动力可期。解振华透露,所有参加气候大会部长级预备会的50多个国家的部长们已达成共识,一定要把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开成一个落实行动的会议”。
看实施: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如何?
此前,各国已做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INDC)。方案实施情况如何,同样引人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已经采取行动,且成效初显。普华永道日前发布报告称,全球主要经济体近期在脱碳方面取得的进展与各国在巴黎峰会前设定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相一致。其中,中国2015年碳强度下降率达6.8%,力度居G20之首。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已提前完成全年节能降碳目标。
“现在已到了各国领导人将愿景转变为行动的时刻”,世界资源研究所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斯蒂尔称,通过采取能够促进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行动,人们将迎来更加安全和繁荣的未来。
看承诺:能否打败资金这只“拦路虎”?
资金问题一直是气候谈判桌上的“老大难”。早在2009年,发达国家就承诺到2020年要给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以支持其应对气候变化。但近七年来,各方围绕资金问题明争暗斗不断,始终无实质性进展。
解振华日前透露,马拉喀什气候大会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发达国家要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落实到位,让发展中国家“看得见、摸得着”,知道发达国家提供了多少资金,这些钱“去哪儿了”“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效”。退一步说,“发达国家即使现在拿不出钱来,也要列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尽管英国、澳大利亚官员已在部长级预备会上表示信心满满,但在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看来,要解决资金问题“仍然比较困难”。
看变数:美国大选会否影响会议“气候”?
马拉喀什气候大会期间适逢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出炉,大选会否影响气候变化进程亦是大会的一个焦点话题。
但实际上,气候大会结果历来无关个人“小气场”,而取决于全球“大气候”。用解振华的话说,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已成全球潮流。“我相信如果是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他应该知道所有的政策措施应该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如果逆潮流而动,民众不会答应。
安德鲁·斯蒂尔也认为,无论谁当选下届美国总统,都必须在应对气候变化已取得的进展基础上再接再厉,将已有成绩继续发扬光大。
I. 德班气候大会成果
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表示,本
次会议取得五点成果,一是坚持了公
约、议定书和“巴版厘路线图”权授权,坚持
了双轨谈判机制,坚持了“共同但有区
别的责任”原则;二是就发展中国家最
为关心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
题作出了安排;三是在资金问题上取得
了重要进展,启动了绿色气候基金;四
是在坎昆协议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了适应、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机
制安排;五是深入讨论了2020年后进一
步加强公约实施的安排,并明确了相关
进程,向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
当然,中方也表示,德班会议未
能全部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落实
坎昆协议和德班会议成果仍需时日。需
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主要指美国)在自身减排和向
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
政治意愿不足,是影响国际社会合作应
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最主要因素。中方期
待发达国家拿出政治诚意,在明年的卡
塔尔会议上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
诺期的谈判,进一步提高减排承诺水
平,落实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与发展
中国家合作进一步落实坎昆会议和德班
会议成果,谈判解决“巴厘路线图”未决
的问题,尽快完成“巴厘路线图”授权的
谈判。中方将继续与各方一道,为此作
出积极努力。
J. 联合国波恩气候变化大会取得什么积极成果
联合国波恩气候变化大会11月18日清晨闭幕,比预期闭幕时间推迟一天。经过各方艰苦谈判,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为《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如期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将继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继续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切实落实已经提出的自主贡献目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实施。
本次气候大会6日开幕,主要任务包括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展开进一步商讨,为2018年完成实施细则谈判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