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校本研究成果

校本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06 20:56:19

Ⅰ 课题研究成果有哪些

课题研究成果有哪些表现形式
专利,专著,软著 评职称专著挂名专利申请核心论文 2018-09-0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立项申请书中规定课题成果的主要形式:公开发表的专著或研究论文。请根据申请的课题类别的成果要求填写。A.专著 B.译著 C.研究论文 D.研究报告 E.工具书 F.电脑软件 G. 其他

全划办要求课题研究成果基本指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课题提交的成果是指研究总报告和成果公报;成果附件是指专著和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很多省份的教育科学规划办对课题成果的界定也都源于此,大同小异。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化

对高校而言全规划办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规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高校也一般就认可专著和论文。但对于中小学老师,写一本专著、发一篇文章不是那么容易的,大部分老师都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所以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研究成果除了专著、论文之外,有多样化的呈现形式。

此外,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对课题成果的要求也适当降低。比如,研究论文不一定要正式发表才认可,因为现在的论文发表非常混乱,假期刊、垃圾期刊满天飞,期刊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很多老师在发表论文时上当受骗屡见不鲜。

而且,课题成果的形式也非限定为专著和论文。课题主要成果形式有: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译著、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教学改革实践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中小学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学软件、教学工具、其他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和课题研究实践效果的区别

开展课题研究、课题实验的实践过程中,肯定还会有一些具体的实践效果,这些虽然不是课题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写在结题报告的实践成效分析里。

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的区别

很多老师将过程性材料当做课题研究成果提交,这是将课题成果范围过于扩大和成果泛化。课题研究成果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研究成分,而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资料,更不是一般的资料汇编,否则降低课题研究的质量,导致课题研究不科学、不规范。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过程性、工作性资料,这些资料可能并没有研究的成分或者研究的成分不高。比如课题信息变更申请表、研究日志、研究心得、照片等,只是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而不能算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表现形式多样化,且更应该倾向于实践性成果,并强调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效果。

Ⅱ 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课题研究的范围比较宽,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都可以确立课题进行研究,积累经验,撰写论文,研究出科研成果。

校本课程是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是一个领域,也可以是多个领域的,但是要以一个领域为主,进行深入的研究,编写教材,进行授课,再修改教材,最后确定校本教材。


分解课题研究目标:

1、确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题、总体目标。研究目标可分平行目标、层次目标和综合目标等。

2、选定研究切入点:一是从基础性的、容易的、关键性的问题中选定;二是从已经成功的经验中去寻找;三是从学校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去寻找;四是从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去寻找;五是从教育科学理论中去寻找。

Ⅲ 校本研究的介绍

学校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这是校本研究的理论基点。因此,研究教育或者说教育的研究不能脱离学校。学校就是研究室。“在学校中研究”是校本研究的基本要求,因为每一所学校都具有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特质,它所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其他学校的研究成果所不能够完全解决的。

Ⅳ 校本研修成果类型有哪些

答:1
、“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
2
、“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
3
、“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校本研修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区别是,1、强调教师主体。2强调教师专业发展。联系学校是责任主体。

Ⅳ 校本课程研究内容是什么求解

1、课题组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思想及其流派,总结学校办学经验,尤其是长期来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方法途径和成果。
2、课题组会同学校教导处、教科室领会、贯彻高中新课程计划的实施意义,操作方法,考核评估的各项要求,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拓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实践途径。
3、在学校课内外各类活动中发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途径。
4、不断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从理论高度提升对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互相结合的一般方法。

Ⅵ 什么是校本教研

(一)关于“校本教研”的本位诠释●校本教研——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解决本校课程实施中现实问题的教学研究——以研究、解决本校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为目标的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根本目的是全面、有效地实施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本教研”与“校本课程”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一类课程,其中的“校本”有三个基本要素: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校本教研”是学校为了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活动,其中的“校本”指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校本的,而不是教研活动开展的范围。所以,校本教研中“校本”的三个要素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多种途径。●“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是两种不同意义的研究。“课题研究”是在已有实践经验和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总结和提升,是在激励政策下教师的自愿行为,需要经过立项审查。课题研究的成果一般为研究报告、论文或专著等文字形式。“校本教研”是解决教学实践中“现实”问题的研究,是面向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校本教研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以及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课程实施中的共性、重点、难点问题,可以提炼为校本的教研课题,组织合作团队进行研究(不用立项),及时解决问题,推广经验。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提升价值的教研课题,在校本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申报立项课题。(二)校本教研的基本观点(共识)1、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校本教研是学校的重点工作。要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评价制度,使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纳入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体现在学校工作(教学)计划中。2、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推进校本教研的“带头人”。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个带头做校本教研的校长,就有一所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校。3、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要转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构建新型的教师教研文化。(教师职业生活的一部分)。在扎根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理念下,依托年级备课组、学科教研组或教师自愿组成的团队,创设开放的环境,通过制度+文化,使教师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以开放的心态参与教研活动,解决教师的现实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形成务实、有效、持久发展的教研机制和新型教师职业文化。从纲性的(制度)管理发展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和自觉的行为。4、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国内、外先进经验的整合与提升。(1)校本教研制度是我国传统教研制度的重建。(2)校本教研是我国学校自主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从我国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看,许多全国有名的中小学,在办学思想、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有许多“校本”的经验和做法。(3)校本教研是国外经验与我国特色的整合。从国际范围看,日本在上个世纪开始的教师“授业研究”(Lesson Study,即课例研究)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日本的“授业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倡导教师走进自己的课堂,同自己的学生一起做研究。是一个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进行观察、反思和修改计划”循环的教学研究行动,一般是由大学教授与学校教师的“自愿者”共同做。授业研究另一含义是“研究授业”(Study Lesson),即向社区开放学校和课堂,公开研究课,其重要目标是改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的关系,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置于“职场”之中。日本这项研究的效果得到国际的认可。在美国,授业研究被视为“改变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而推广,新加坡、伊朗等一些国家也正在学习授业研究。授业研究对我们的启示:第一,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行动;第二,我国的课程管理机制和50年的传统教研网,是我国推进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机制。一方面,行政推动、建立制度把日本的“自愿者”行为变为对每个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各级教研员不但在数量上弥补了专业研究人员的不足,而且架起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独具优势的开展教学教研的中介。5、教研机构要转变职能,由教学管理转换为专业引领。校本教研是新课程全面、有效实施的保证,是新课程顺利推进的关键举措。各级教研机构作为我国特设的业务指导部门,应充分认识在推进“校本教研”工作中的地位和任务,尽快实现工作职能的转换。各级教研机构要淡化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职能,强化以课程、教学、教研为中心的研究、指导、服务职能,要通过建立有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机制,努力发现、培养、形成能够在本地充分发挥骨干作用的专业团队,实现专业人员“本地化”。同时,注意发现或与教师合作创新典型经验,及时推广,用点上的成功经验来推动面上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教研机构要成为三个中心:●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中心●信息、经验、资源交流中心6、“本地化”的专家团队是校本教研的主要“专业引领”队伍。教研人员转变角色、与教师合作共建是校本教研活动创新的关键。●教研员角色至关重要。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教研员是推进新课程的关键。教材专家——教研员——教师●教研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和研究中的困难与问题,提供专业指导、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教研员要实现角色的转变。要由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培训者、鉴定者,成为通过对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者、组织者、合作者。要由一般性的号召、组织、检查变为通过深入课堂、面对面的观察、诊断和交流,实现有效的指导(亲身体验、现身说法)。由说课、听课——亲身实践,现身说法。由居高临下的点评——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由经验型的培训——现实问题的专业咨询和服务。●教研员要与教师建立新型的伙伴合作关系。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引领能力。要读懂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要读懂教师——理解教师的设计思想和意图。要读懂课堂——能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并对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的分析。7、区域推动,制度建设和创新是校本教研规范化、经常化的根本保证。8、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对学校现状、教师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是校本教研不断深入、有效开展的关键和切入点(着眼点)。

Ⅶ 研究成果到底有哪些形式

1、论文和专著2、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原型3、自主开发的新技术4、发明专利5、实用新型专利6、外观设计专利7、带有技术参数的图纸等8、基础软件9、应用软件10、其他

Ⅷ 什么是校本研究

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校本教研旗帜鲜明地强调三个基本理念:第一,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第二,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第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第一、学校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这意味着要把教学研究的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因为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所以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抽象谈论是容易做到的,但意义不大。比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还有权力和责任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这样就会出现与以往任何时候都很不相同的教学情境,再加上各个学校的情况差异较大,对于具体学校而言,解决所谓面上的教学问题就显得不那么真实,总有一种隔离感,不能对学校的教学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校本课程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开展?大班额背景下如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等之类的问题,只有把它们置于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境中才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如果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或某些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想方设法(设计)在教学行动中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地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那么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同时具备了教学研究的性质,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强调教学研究的基地是学校,这意味着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校外教学研究机构不仅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还要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倾听和反映学生、教师和校长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问题。教学研究除了研究教材、教参和教法之外,还要重视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学校、研究课程。如果只是传达指示和分派任务,即使天天在学校,也不能说教学研究的基地在学校。
第二、教师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认为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当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时候,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以教师为主体所从事的教学研究不同于以倡导思想观念和理论流派为己任的象牙塔式的研究,应该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就应该对中小学在教学研究中的一些误区加以澄清。例如,在一些学校,教学研究项目仅由学校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或者教育科研项目越做越大,甚至动辄就要形成某某理论,这不仅让广大教师对教学研究望而却步,也否定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权力和责任,而且这样的研究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起不到应有的支持作用。这些现象的存在和蔓延,会使教学研究越来越远离学校的教学实践,这与校本教研机制方面的制度建设跟不上有密切关系。加强校本教研,必须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整个教育创新的活力所在。
第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校本教研,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以校为本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考察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结起来。而且,评判的最终主体应该是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学校之外的其他主体。这一点,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说,当学校认为教学研究没有直接指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时,他们应该在制度上能够很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这并不是否定校外评价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确认校内评价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应该由学校师生自己确认,这一点在制度上应该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为研究而研究、为装门面而研究的现象,是与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

Ⅸ 什么是校本研修成果

是指以学校为单位抄,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的成果展示。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9)校本研究成果扩展阅读:

一、教学特征

1、 立足于工作岗位是教师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

2、 针对性是校本培训的生命。

3、 校本培训是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二、发展情况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

阅读全文

与校本研究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