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小波作品详细资料
1 《唐人秘传故事》:包括《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和《舅舅情人》5篇故事。
2 《王二风流史》:这是短篇小说,无小标题
3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我为什么要写作——《时代三部曲》总序
黄金时代
三十而立
似水流年
革命时期的爱情
我的阴阳两界
后记
附录
《白银时代》:白银时代
未来世界
二0一五
《青铜时代》:序:我的师承
万寿寺
红拂夜奔
寻找无双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4 《我的精神家园》: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的师承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我的精神家园
小说的艺术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
盖茨的紧身衣
关于文体
关于格调
关于幽闭型小说
文明与反讽
关于“媚雅”
长虫·草帽·细高挑
卡拉OK和驴鸣镇
从Internet说起
奸近杀
外国电影里的幽默
电影·韭菜·旧报纸
商业片与艺术片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
电脑特技与异化
旧片重漫
为什么要老片新拍
欣赏经典
好人电影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
有关爱情片
《祝你平安》与音乐电视
承认的勇气
明星与癫狂
另一种文化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电视与电脑病毒
在美国左派家做客
门前空地
卖唱的人们
打工经历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北京风情
文化的园地
环境问题
个人尊严
君子尊严
居住环境与尊严
饮食卫生与尊严
有关贫穷
有关“伟大一族”
有关“给点气氛”
生活和小说
我看老三届
苏东坡与东坡肉
驴和人的新寓言
愚人节有感
工作与人生
5 《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积极的结论
跳出手掌心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论战与道德
道德保护主义及其他
我看文化热
文化之争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极端体验
洋鬼子与辜鸿铭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人性的逆转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有关天圆地方
优越感种种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肚子里的战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椰子树与平等
思想和害臊
体验生活
皇帝做习题
拒绝恭维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高考经历
盛装舞步
有关“错误的故事”
迷信与邪门书
科学与邪道
科学的美好
生命科学与骗术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6 《黑铁时代》:黑铁时代
南瓜豆腐
夜里两点钟
茫茫黑夜漫游
樱桃红
似水柔情
7 《地久天长》:绿毛水怪
地久天长
马悲鸣忆王小波
归了我好久,不知道对不对哈
② 你怎样理解王小波的小说创作
俄国一位文学评论家说真的才是美的,王小波针锋相对地指出美的一定不是真的。
我以为这句话可以作为理解王小波小说创作的立足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在他的小说中看到荒诞不经和由此孳生的荒谬之美。王小波不执着于现实存在的到底是什么形象,而是关注这种形象可以怎样经由天马行空的想象型构进入审美的视域。在这里也能看出他的小说追求和杂文追求的分异。有人说他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我对此很有保留。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内中隐含了对现实的批判是很正常的事,但这是否是王小波小说主要欲求的东西,就很可商榷了。以《黄金时代》为例,文革是故事的大背景,你不妨对照国内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很多的),看看小波的和他们的写法有何区别。小波的文章干净凝练,流畅优美,没有愤怒,没有控诉,没有嫉恨,没有伤痕,没有哭哭啼啼,没有忧愁忧思............有的只是男女亲密欢合的“伟大友谊”这样最为纯真的人性图腾。是不是文革不值得我们愤怒,或不应该被控诉,当然不是。我私揣小波的意图,以为文革的事实(或真相)已经悲惨异常,不能再写成伤痕文学或批判文学那样沉重。这需要怎样的平常心啊。。没有这样的平常心是绝难收到“举重若轻”的效果的。
王小波生前好友,中山大学中文系艾晓明女士十分激赏王小波文学中的趣味主义取向。艾君的眼光是很准确。 的确,有趣是王小波最为欣赏的文学价值之一。联系作家的生平来看,作者曾经在集权政治的前两个时期生活过,即乌托邦时期和人间地狱时期,一个充斥着呆板一个充斥着恐怖,共同点是毫无趣味可言。那时的王小波既不能体会生命的乐趣更不能体会思想的乐趣,对天才型的人物而言这样的环境除了收获无限绝望什么都得不到。然而,庆幸的是作家并未并环境同化,成为数以千万计的庸俗而无趣的芸芸众生之一,而是以更其不息的强烈欲望和得至天赋的创作才华在文学的花园辛勤耕耘,势要开辟属于自己也属于同样渴求有趣的读者诸君的精神家园,势要与世俗生活和紧贴这种生活的文学划清界线。以《红拂夜奔》为例可以看出作家的这种价值取向。在这里现实的逻辑是被打破了的,历史时空是可以随意组接的,思想和性爱是不能分割的,春宫图和费尔马定理是一起流传的…………如果用看经典文学的眼光看这种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除了犯傻就什么也得不到。
王小波这个人是特立独行的典范,他的文(包括小说和杂文)也是特立独行的典范。讨论他的创作的话题可以写成一篇学术论文甚至是一本专著,上面的三言两语也只是即时想到的,可能什么也说明不了。建议楼主看看王小波本人的文论,就是他评论自己的作品和对文学的看法的相关文章。这可能是最为便捷的理解王小波创作的途径。当然也可以参考别人评论王小波的文章,比如艾晓明,李银河,秦晖,戴锦华等人。现在国内研究王小波的论文数量不算多,但也有不少清晰独到的认识观点。
③ 王小波的写作特点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我最佩服的一代),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④ 王小波的写作特点 帮帮我啊!
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他的写作特点最大的特点自由,他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
满意请好评哦,不满意欢迎继续追问
⑤ 请问王小波写了那么多的书,到底要表达个什么意思
我倒觉得他乐在其中。我没读过王小波的写实小说,我读的都是他把所谓事实给升华了的,就是站在真理的半山腰上瞎扯淡。
⑥ 王小波的作品有什么特色
王小波的作品,他的写作手法常常以“观察员”的身份出现,他关注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他是一个推崇自由自在,他的创意是天马行空的与无限的想象力,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小波的作品的特色就像一只翰翔在天空的雄鹰,在展翅高飞,无羁绊无框框,是敢于面对现实生活的勇士,敢于直面社会问题,这也需要勇气。
王小波的作品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有些普通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的事情,通过他的作品可以完整再现,从书中事件了解来龙去脉。
⑦ 王小波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王小波在自己几乎每一篇小说之中都有“王二“这样一个叙述者,王二身上又灌注了作者王小波身上的某些特征,这样就会造成读者对于王二和王小波的等价认同的一种阅读状态。
在《万寿寺》中,王小波写到王二是因为不愿做领导交代的事而进行小说创作,在最初就强调了一切叙述的虚假性,王二的玩世不恭让读者想到王小波的叙事姿态,这样 便不再期待从王小波的叙述中获得一种意义,而是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虚无感,因为在最初就规定了一种必然走向虚无的结局。
在《黑铁时代》中,王二本身就参与了“黑铁公寓”的管理,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王小波自己与世俗的合谋。这样,最初的强烈的心理冲击就得到缓和,叙述者变得不再可信,叙述者的话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符号的堆砌,这样荒诞感就诞生了。
(7)王小波写作成果扩展阅读:
作品主题
王小波的《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这些反乌托邦小说都凸显出作家对国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张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权意识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反乌托邦小说所揭示的正是“个人”的危机。
王小波以这个文革这个特殊的时代为突破口揭示出了 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荒谬的生存体验,作者对这段荒唐历史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作品思想
罗素的自由主义思想对王小波的思想和行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小波在文本中追求与张扬的即是这种自由主义的精神,他以自由主义思想来书写文本,以自由主义思想来统领文本中的历史世界。
以自由主义思想来与笔下人物和已逝历史进行对话,以自由主义思想对—切非自由、非理性的存在进行抨击与反讽。因此王小波笔下的历史又都是自由主义思想史。
⑧ 作家王小波的简历和作品风格
王小波的简历: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逝世于北京。
作品风格: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
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⑨ 冯唐的文学成就是什么水平有哪些代表作
说到作家这个职业,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我们旁观者看来,这个职业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当然这个职业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能够通过一支笔就能够养家糊口,这样的工作估计是很多人都很羡慕的。
如果我们非要从文学成就这个角度去考量的话,王小波自然是要高于冯唐,两人同样是杂文比较出众。在众多的杂文集中,我们能够看到王小波的论证以及他的黑色幽默。
很多人将王小波称之为中国的卡夫卡,当然这样的一个称谓好像有些过誉,不过通过这样的一个评价,我们也能够看出他在读者心中的影响力,作为读者,你是如何看待这两位作家的?你又是如何评价他们的作品的呢?
⑩ 王小波什么时候就成为作家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汉族。l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l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区。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师承穆旦(查良铮)。 【生平】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终年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