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探月工程——首次探测 月球背面:
2018年,中国探月工程将实现新突破。嫦娥四号任务将于今年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实现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勘察,谱写月球探测历史新篇章。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刘继忠介绍:
嫦娥四号今年的发射任务将分别于5月和12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计划5月发射中继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点放置卫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站之间的测控通信;12月发射着陆器和巡视器,在中继测控支持下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就位和巡视探测,科学探测数据再通过中继星转发至地面接收站,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②北斗卫星——密集发射 全球组网:
进入2018年,北斗卫星迎来高密度发射之年。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制和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进入发展新阶段:系统性能、卫星寿命、服务精度大为提升,提供服务的地区范围更广,进一步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将发射10多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建成基本系统,覆盖‘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到2020年,将发射30多颗卫星,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言人冉承其介绍。
③深海科考——“七龙”探海 更深更远: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新疆域。”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2018年对国家深海事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2018年,我国将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下功夫,力争在深海探索中占据先发优势。
深海装备,是深海大洋调查的有力保障。今年,会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无人无缆潜水器组成的“三龙”深海装备体系为抓手,促进深海技术的创新突破。比如持续推进“蛟龙号”和“潜龙二号”的技术升级与应用。
④量子技术——通信计算 继续领跑: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对外发布2017年度改变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入选。《自然》杂志为每一名入选者做了一篇新闻特写,其中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
毫无疑问,潘建伟是世界量子技术领域里最好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量子通信研究迅速从“跟跑”实现“领跑”,目前已领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国量子计算研究也迈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⑤核电技术——高温低温 全面发力:
核科技作为重要的科技领域,备受社会关注。岁末年初,核科技持续自主创新再结硕果,呈现出新堆型扎堆的可喜现象。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日前在京正式发布其自主研发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
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也传来捷报,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2号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扣盖成功。这意味着距离我国建成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用示范工程又迈进了一大步。
② 我国近来的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具体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发动机,我国起步晚,经验少,历史积淀少,取得航天发动机技术的进步,证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
2、神舟系列飞船以及天空一号,北斗系列。
3、高铁技术,虽然不久前出现事故,但是技术还是领先的。
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果人们自觉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就能缩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运用的时间进程。学习各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无疑是提高上述自觉性的很好方式。
从各国的经验看,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如下因素:
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例如,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等等。没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就很难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当前,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些科技诈骗、学术腐败的案例,尽管这类事在急功近利的风气下难以避免,但必须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个较强的基础条件。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体系。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偏重于知识传授,厚重有余,活力不足,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中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授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均有诸多待兴待革之处。
一种有效的制度支持。国家对自主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持应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项目评估和资金支持体系,有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有明智的产业政策,有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有利于科技创业的社会融资系统,等等。
在人类社会中,做成一件事的条件无非是人、财、物。在三个条件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科技创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体现得更为突出。当然,人的因素并不仅仅指个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会组织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无财、物,便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谓科技创新的环境创造,就是让人、财、物能自然地结合、有效地结合,实现一种“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和谐状态。
③ 创新的成果有哪些
创新的成果有 产品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 管理创新 新技术创新 服务创新 等等。
④ 怎么写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具体情况和取得成效
这个一般都是跟你的项目挂钩的吧,要么就是你说的专利、论文、获奖情况这些专;如果是软件的属话就取得软件著作权、软件产品这些,社会效益感觉跟项目成果关系不是很大,经济效益可以说一说,没有规定你要面面俱到,只需要列出主要的几点即可,有时写一个点也行的。。我们以前有写过取得软件著作权,编号多少,或软产品,登记号多少,这样也是可以的。。当然如果项目还没完成,也可以写完成了项目测试,解决了项目的什么问题,预计什么时候能投产等等,其实没有规定的模板,可以自由发挥,跟你项目的成果有关即可。
⑤ 科技创新小发明成果
科技复小制作肯定要制有一定的科学含量的。所以我建议你做一个简易验电器:
1.我们知道通常我们的抽屉里会发现一些旧电池,但是我们也不知道还有没有电,如果放进用电器来检验很麻烦而且无法知道它电剩余量。所以,你可以做一个小验电器。
方法简单如下:使用一个小灯泡,很小的那种(像挂坠或玩具灯上的,五金店都有卖)。然后用两根细漆包线分别连接灯上。两根线的另一端分别用于接你要检验的电池的正负极。根据小灯泡的亮度,就可以判断电池的电量了。
⑥ 「专利」和「科研成果」之间的差别是越来越小了吗
作者:王琨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6504496/answer/340164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首先说我的观点,我赞同这个题目下的大部分答案。很多专业人士都明确了专利和科研成果并非同一类概念,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差别大”或“差别小”。对此我的看法与大家相同。
但是问题的提出,却很值得探讨:为什么题主会认为“专利”和“科研成果”可以直接类比?题主错了吗?“专利”和“科研成果”的“差别”真的不能放在一起比吗?
对这几个问题我倒想多说几句。以下略开脑洞,长文预警。
1.与专利放在一起比的,是什么科研成果?
好几位答主都对这个问题作了阐述,其实我的观点也没太大区别:既然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客体是符合三性的“技术方案”,那么我们其实可以相对简单的(不那么精确的)认为,专利法保护的内容,或曰专利权的核心内容就是“技术创新成果”。
所以,我认为在本题下讨论与“专利”相比的“科研成果”,应该被限定在“技术创新成果”。或者有时候,会被另一个大些的名词所覆盖:科技创新。
2.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感觉,专利和科研成果的差别越来越小呢?
当我们明确了这里说的“科研成果”指的是“技术创新成果”(或不精确的说成“科技创新”甚至“创新”)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这两个概念会被放到一起比了。想想近些年,咱们国家的媒体上都在宣传什么呢?
比如十八大报告怎么说的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再比如国内最大最著名的高新区,中关村,它平时在这方面又是怎么宣传的呢?今年8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干脆就等了一篇题为“中关村:专利铸就创新之美”的文章。
看到没有?国内现在只要宣传创新,总要把专利捎上,而由于更早些年一说创新就要提科研成果的习惯,久而久之,“专利”和“科研成果”(其实是技术创新成果)这两个词就成了人们心中的“好基友”了。放到一起去比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3.“专利”和“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成果)到底是什么关系?
很多专业人士都说过了,“专利”实际上指的是“专利权”是一种权利。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权利呢?实际上,“专利权”通俗的理解,是一种为了鼓励做出发明创造的人更开放的实施自己的发明创造,以便新技术更好的造福大众(而不是发明人自己藏起来),从而赋予发明人在一定时间期限内禁止别人实施自己的发明创造的一种权利。有点绕哈,其实就可以简单理解成:用有时间期限、有地域限制的垄断权,换取特定技术在未来的长期自由使用。
明确了专利权的意义,我们就知道,其实专利就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权利化”。
权利化有什么好处呢?很明显,如果有人侵犯我的专利权,我可以告他了,可以要求赔偿(不申请专利的话,很多时候别人仿了白仿,你的技术创新成果不受法律保护啊)。或者我可以把我的专利权进行许可,收取许可费(高通不就是这么干的嘛,全球智能手机厂商恨不得被它收专利许可费收了个遍……楼上小米的徐伟峰估计对此更清楚哈。),转让、做专利权质押贷款……总之技术创新成果申请了专利以后,就好比一个人原本光着身子,现在穿上了衣服,自然看上去更像回事了对吧。根据申请专利的技巧和规模之不同,可能有些人穿上了运动服,有些人穿的就西服革履,还有些人没准还加上涂脂抹粉名牌包包了(比如相关联的几项技术搞专利组合,几家企业一起构建专利池)。顶不济了,企业经营不善破产了还能把专利买一大笔钱,两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北电和摩托罗拉移动,前者6000件专利卖了45亿美元,而后者把自己和自己持有的大约2万件专利打包卖给谷歌125亿美元,然后谷歌留下其中大部分专利之后,又把它和剩下的大约2000件专利29亿美元卖给了联想(原来联想才是真爱……)可见现在有些专利是多么值钱。
好啦,我们说专利首先把技术创新成果固化为权利,那么刚才举的几个例子就说明了第二个要点:权利有助于把创新成果更好的转化为利润。
所以,受到利润哺育的专利权人,通常来说会做什么事?理想状态下,他会像高通一样重复这么一个“开展技术创新研究—获得创新成果—申请专利获得权利—以专利权帮助实现更高利润—投入更多力量开展技术创新研究”的良性循环。对吧?所以说,第三个问题有答案了,原来“专利”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关系,叫做“我是你的衣服你是我的肉,你撑着我来我护着你”,它们真的是一对好基友呢!
你说说,这么好的关系,尽管它俩种族不同,但真爱是不该被种族隔离的!为了真爱,是不是在它俩宣称“我们的差别越来越小了”的时候,默默的给它们祝福呢?!
⑦ 什么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机制是指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得以不断展开和解决的一系列动力、规则、程序和制度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由为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方案设计、融资和投资的运行机制,协调多方力量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协作机制,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风险控制、对创新人员进行有效激励以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保障机制,以及对技术创新效果进行绩效考核的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基本机制以及上述每个机制的众多子机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的。
技术创新机制实质上就是技术创新人员获得的收入与其做出贡献的一致性,即允许任何一个人为了多获得收入而设法多做出贡献,多做了贡献也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激发他们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技术创新机制的内涵有两个要点:
1.收入与贡献应当相对称
贡献越大则收入越高,收高就应当有较大的贡献。收入与贡献
挂钩,促使人们提高努力程度,挖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体现公平、公平的原则。收入与贡献相对称,会促使人们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2.技术创新利益机制应当让绝大多数人受益
如果技术创新机制只能让少数人受益,而大多数人成为该机制的局外人,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任何人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⑧ 五小成果是什么
五小成果
指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中建三局
总承包公司2010年发内布48项五小成容果,包括技术创新、工艺改良、工具发明等,涵盖桥梁、安装、土建等多个施工领域,为企业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
想想你们那有什么技术创新、工艺改良什么的。
⑨ 中国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古代:四大发明
现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有; 1、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5年。 2、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超级稻被世界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陶瓷技术。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 4、反卫星武器技术。我国已经发明寄生星多年。现在开始向菲律宾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是我国镇国之宝。 5、建桥技术。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 6、高原铁路建设技术。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 7、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8、排灌机技术。安装在骆马湖的抽水机直径8米,计划再安装直径12米的机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9、智能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10、汽垫船是我国发明的。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11、打水井技术。我国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2、丝绸技术。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13、治理沙漠技术。我国治理沙漠技术世界领先。 14、防治人畜瘟疫技术。我国在50--60年代已经基本消灭人畜瘟疫,当时和现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15、防治SAS病技术。我国防治SAS病技术世界第一水平。 还有一些小科技就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