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是什么
除了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之外,《贯彻意见》还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将率先突破三大领域: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
加快建立“网络化、低碳化、安全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天津、石家庄等中心城市的客货运枢纽地位,与北京共同构筑国际门户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促进京津冀地区各机场之间的分工协作,立足北京新机场建设服务于区域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与国际物流基地。着重完善互联互通的城际轨道网。
坚持区域一体、协同发展的原则,谋求城镇体系、区域空间、重大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与布局。促进城镇功能合理分工,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着力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和沿海新开发地区。强化京津高端服务功能合作对接,京津冀共同构筑面向国际的开放平台。
㈡ 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体现了什么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㈢ 京津冀各地是如何治理环境的
工业、燃煤、机动车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但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大气十条”实施近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从“眉毛胡子一把抓”向精细化转变。
“天津是一个传统工业城市,能源结构又偏煤,加上冬季的时候,采暖是刚性需求,所以煤炭清洁化始终是大气治理的重点任务。”天津市环保局局长温武瑞表示,2017年,天津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清洁取暖年度任务,今年提出要“温暖”相搭“蓝天”,力争“煤改气”全部完成。
不仅治理重点明晰、措施推进有序,京津冀大气环境质量提升目标管理也在迈向精细化。以北京为例,《北京市蓝天保卫战2018年行动计划》已将全年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区县,在实施工程减排的同时,向管理要效益,突出精治法治共治。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㈣ 京津冀一体化重大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笔者认为,应该将北京的国企总部尽可能转移到外地,不仅是转移到津冀,而且范围应该更广。国外跨国公司总部都在企业发源地,而非集中在大城市,目的就是保有企业文化的根。北京央企集中,更多出于政治因素。一个更好办法是,将央企分类转移到产业相关集中地区,如将中石油迁到大庆,将中石化迁到兰州,让他们保留石油企业根脉,也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央企总部搬迁,应该作为经济战略来探讨,不能局限于京津冀区域发展。当然,在目前情况下,将合适企业集中到天津,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因为天津产业链齐全,且有港口。将天津真正打造为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中心,这是比京津冀协调发展更高的战略布局。
京津冀协调发展,是改善北京环境,乃至治理华北污染的重要一步,更可以促进这一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目前京津两地负责人都是外来干部,没有过去老京津帮的过深根基,因而利于中央进行利益分配,但阻碍区域发展的观念依旧存在,而这是天津和河北的大问题。没有观念更新,京津冀协调发展并不会顺利,而这需要时间。
++++++++++ yin行咔+80551766
㈤ 京津冀治霾成效如何
京津冀治霾已见成效 蓝天保卫战仍需攻坚
今年是国务院确定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在环保部日前举行的发布会上,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负责人都表示,5年治霾成效可见,但要打赢蓝天保卫战还有攻坚任务。
北京市环保局局长方力说,监测数据显示,今年3月20日~10月25日,北京市持续220天无PM2.5重污染日,创下近年来最好纪录。
方力介绍说,截至10月29日,北京市空气中PM2.5平均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3%,较2013年同期下降34.1%。达标天数174天,同比增加4天;空气重污染19天,同比减少两天。特别是3月~8月连续6个月PM2.5浓度均为近5年同期最好水平。
空气中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也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划定的北京市2017年收官目标,这意味着,北京市已站在完成治霾任务的门槛。
方力说,如遇不利气象条件,北京市要着力落实应急减排措施、加强督查和执法检查力度,最大限度减轻重污染影响。
温武瑞说,虽然天津市完成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7年的目标,但与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相比,空气质量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秋冬季的污染仍是突出问题,重污染天气要减少的任务还很重。当前,天津市治霾的重任就是应对重污染天气,对工业企业全面实行“一厂一策”,削减污染峰值。
高建民说,虽然河北完成了减排目标,但是大气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距离,河北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任务仍相当重。
京津冀治霾已见成效 ,说明当下治理方法是有效的正确的。
㈥ 京津冀大气治理方案由哪些部门联合发布
由环保部、发改委、公安部等10部门以及北京、天津等6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制定的,迄今为止最严格、最具可操作性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今天发布。
不仅如此,《行动方案》还要求2017年10月底前,“2+26”城市所有327个区县全部建成包含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六项参数在内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并要实时对外发布信息,监测权全部上收到省级环境监测部门。
《行动方案》指出,将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一经发现干扰监测数据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㈦ 京津冀一体化提出的时间和七个要求
早在2001年,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就提出大北京规划,引起众多反响;2004年,国家发改委组织京津冀有关城市负责人,就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一些原则问题达成“廊坊共识”;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京津冀应在多方面协作;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收入了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编制;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
一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二是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三是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四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
五是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六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七是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望采纳!!
㈧ 中国治理京津冀雾霾做出了哪些切实举措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主要重工业区之一(尤其是北京周边的河北各市),而北京市人口密度大,车流量大,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废气中的固体悬浮颗粒,气体与空气中水结合形成的水滴在空中持续悬浮,便形成了雾霾。华北地区虽然临海,但是气候依旧干旱少雨,尤其是冬季。雾霾中的悬浮颗粒不能与空气中水分结合形成较大的液滴是便很难沉降,这就是为什么华北地区冬季雾霾多发的原因。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遇到华北地区较暖空气是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或者雨雪天气,这是雾霾回降下去,随着寒潮一过,雾霾可能会再次来临。治理工业污染,限制汽车排放是治理雾霾的重中之重
㈨ 京津冀将进一步治理环境污染吗
据报道,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召开执法联动机制第5次联席会,共商2018-2019年区域环境执法联动重点工作,并启动了大清河、白洋淀流域水环境联合执法。
据悉,今明两年,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会继续深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开展联动执法,共同排查、处置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违法案件,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执法检查力度。
㈩ 京津冀一体化具体内容
据2019年最新半年报统计,京津冀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河北建设与发展形势大好,GDP高达17700亿元,比2018年上半年涨了7.1%,高出全国平均值0.8%,北京GDP总量15212.5亿元,增速6.3%,和全国平均增速持平,而天津尽管上半年首超万亿元,但增速只有4.6%,几乎是全国最低建设与发展速度。
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但经济活跃程度却和两者相比差别很大。那么,究竟如何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才能翻盘,赶上长三角、珠三角的步伐呢?
实际上,在京津冀区域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两极分化现象还很严重,中型城市的联系和支持相对薄弱,特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中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滞后。因此,建设与发展中等城市是提高京津冀区域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质量、优化城市群结构的重点和关键。
6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区域协同建设与发展的壁垒,形成开放建设与发展格局
要解决整个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支持形成经济协调建设与发展的协同作用和动力的机制和体系。在京津冀协调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机制和体制不协调的现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激发各地区建设与发展活力和动力的重要保障。
加快区域的开放融合建设与发展,协同建设自贸区,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合作建设与发展相关机构和机制的建设。建立产业转移与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构建法治条件下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商业机会制度。尤其要推动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促进要素资源的充分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