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的水平质量应用情况

成果的水平质量应用情况

发布时间:2022-01-05 05:09:23

成果应用

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得到的各级土壤环境质量区,反映了相应的土壤应用功能。

Ⅰ类土壤主要反映了自然背景下土壤元素含量范围,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土壤基本上遭受的人为污染程度相对较轻,不会对植物和环境造成直接危害,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

Ⅲ类土壤区反映人为活动污染已较严重,或为大范围区域性的地球化学高背景区,土壤元素的高含量会对农产品产生直接的危害影响。因此,适用林地、非食用农作物以及非农业用地。

⑵ 创新学分申请理由怎么写

应较为详细、准确地叙述清楚成果的水平、质量、应用情况;发表论文或科研结题成果、竞赛获奖、实践活动获奖等的级别等;并附上有关证明材料原件、成果复印件等)。
根据自己的情况写,比如“三下乡”的,可以这么写:本人某年某月在某单位参与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表现突出,并有所收获,请领导认定!

⑶ 科研成果有哪些级别的如何划分

科研成果评价
科研成果评价

指对科研成果的工作质量、学术水平、实际应用和成熟程度等予以客观的、具体的、恰当的评价。这是科研成果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科研的发展方向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及经济建设的发展。主要应从学术价值、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评审。对不同类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侧重,但不能偏废。对基础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学术价值;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研究印发展研究成果)应侧重于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在成果具体评价上,必须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原则。体育科研成果有:体育科学理论成果、体育科学新技术成果、体育科学新产品成果、体育软科学和体育信息成果,以及对已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分为理论性成果和应用性成果两种形式。对前者通过评审的方式进行评价.对后者用鉴定的方式进行评价。体育科研的理论性成果,通常是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专著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类成果占有相当数量.但“可比性”较差,又缺乏一种相对检验的标尺,所以较难评审。对这类成果可以通过各种学术会议来宣读论文,组织评审;组织专题报告,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评审;把论文上报本单位学术委员会,或通过本部门年度科研评奖工作进行评审;把材料寄给有关专业研究机构.或通过报刊编辑出版单位进行评审等。具体的评审方法有写出评审意见、推荐宣读、批准发表。投票表决、订分评定等。在组织评审中要注意两点;(1)参加评审者必须具有广博和专深的知识,一般都是同行中有一定学术威望的专家或学者;(2)着重对成果在阐明某一现象、特征和规律方面有无创见或突破做出评价,并衡量其提出纳新概念、新建设、新理论、新体系等的深度和广度。对纯理论研究的成果,一般不应要求具有明确的近期应用效果,而对具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性成果,则应对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意义做出评价。体育科研的应用性成果,是指为解决某一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包括基础研究直接取得的应用性成果),例如研制的新仪器、新方法、新器械等。这类成果应采用科学签订的方式进行评价.目前大多是召开各种级别的技术鉴定会。在鉴定之前,一定要十分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提供鉴定的报告、数据准确、说理清楚、论据充分;有关资料、样品、图纸齐全;审查讨论时要实事求是。目前。有些单位不采用鉴定会而通过“运用检验法”或“个别通信评价法”做出鉴定,这是一种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⑷ 如何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的层次和水平

审计来成果是审计工作的源结晶,也是审计工作的意义所在,提升审计成果运用的层次和水平,不是靠某一个部门的孤军奋战,也不是做好某一个环节的工作就可以一劳永逸,而是应该贯彻于整个审计工作的始终,紧抓审计项目质量、综合分析、运用渠道和建章立制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条提高审计成果运用层次和水平的“整体链条”,才能有效提升审计工作的地位与影响力,得到当地党委、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认同,在参与和服务国家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⑸ 职称评审表任现职后取得的成果及受奖情况等级怎么填

1.按时间顺序抄逐件填写。
2.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达多少万元,节约资源数量,提高使用效率数。
3.管理效益:达到的减员人数,提高的单位时间数,产品单位时间增加数等。
4.技术效应:在同行业中相比较,国际、国内的地位,或相当于国际什么时间的水平,促进国内的某项技术进步。专利情况(如果有)。
5.安全环保效益,对这两方面做出的贡献。
6.质量效益:提升产品质量的程度。
7.宣传效应:取得的荣誉、表彰,由哪一级发放。

⑹ 什么情况下可以根据抽样结果来判断总体质量水平

么情况下可以根据抽样结果来判断总体质量水平?平均值

⑺ 六西格玛管理中质量水平的体现

在六西格玛管理中,通常使用西格玛水平Z作为满足顾客要求程度的业绩度量。σ水平是将过程输出的平均值、标准差与顾客要求的目标值、规格限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是过程满足顾客要求能力的一种度量。在这种度量中,我们把每个测量值相对于顾客要求的偏离程度考虑进来。σ水平越高,过程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就越强;反之,σ水平越低,过程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就越低。

六西格玛管理法中提到的6σ代表的是质量水平,达到六西格玛(6σ)质量水平是指Z等于6,在产品的上、下规格限之间包括12σ,意味着100万次机会(DPMO)中不超过3.4个缺陷,也就是说过程的波动非常小,集中在目标值附近,它们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很强,顾客满意度高。

实际上,过程输出质量特性的分布中心与规格中心重合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且只顾维持很短一段时间。在这种状况下计算出的过程能力为短期过程能力。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输出会受很多因素(通常可分为:人、机、料、法、环)的动态变化影响,则过程输出的均值也会存在波动——漂移。长期的质量水平就需要将各种短期的情况综合起来考虑。

因此,通常所说的六西格玛质量水平代表3.4ppm的缺陷率,合格率为99.99966%,是考虑了分布中心相对规格中心偏移土1.5σ后的情况,是过程在长期运行中出现缺陷的概率。

⑻ 刘勇的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由他参与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的“大兴安岭主要针叶树种移植容器苗培育技术与造林效果的研究”,“稀土微肥兴安落叶松育苗中应用技术与机理的研究”,“大型苗圃标准化育苗技术及机理的研究”,“苗木全封闭造林技术的研究”等四项成果分别于1991、1992、1995和1997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成果解决了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在1987年特大森林火灾后造林、种苗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加快了火烧迹地更新进程,并创直接经济效益数百万元。由他主持完成的“中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课题,对苗木形态、苗木生理、苗木活力及苗木质量与造林成活等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应用技术。该成果的一些重要指标和方法已经纳入我国国家苗木标准和部分省市苗木标准,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为进我国苗木质量理论和技术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十多年来,作者从复杂系统角度,将个人、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地球生物圈等复杂系统放在同一个层次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创造力的新理论——《复杂系统创造论》。通过对生命诞生和生物进化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影响创造力的关键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复杂系统创造力模型,并从国内外历史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论证,提出了如何提高个人、群体和社会创造力的途径。这是一项具有原始创新的成果。自2005年以来,作者已在全国各地演讲70场,听众达一万多人次,反映强烈,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为此,2005年12月26日的《科学时报》以“刘勇:探寻创造力规律”为题,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特别报道,并荣获北京市2006年度“灵山杯”优秀报告二等奖。专著《感悟创造:复杂系统创造论》于2008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⑼ 水准测量在生活中有何应用

水准测量是确定工程地面点高程的方法之一,是高程测量中精度较高且常用的方法。

水准测量为施工放样、设备安装、变形监测及分析与预报领域中提供基础资料,工程地形图测绘、地质勘测、工程施工、竣工验收以及建筑变形监测过程中,水准测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探讨水准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探讨,对提高建筑工程勘测施工质量,提升建筑整体质量水平,保证工程建设工期和投资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水准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变形监测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通过工程变形的几何分析和变形的物理解释,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工科学更严谨的监测资料。科学,准确,及时的分析和预报工程及工程建构筑物的变形状况,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和运营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1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1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几何关系,利用仪器提供的水平视线观测立在两点间上的水准尺以测定两点间的高差。如图1-1所示,地面上有A,B两点,设A为已知点,其高程为HA,B点为待定点。在AB两点间安置水准仪,两点放置水准尺,当水准仪提供水平视线时,读取A点上水准尺的读数a和B点上水准尺读数b,则A,B两点高差为

图1-1 水准测量几何原理

HAB= a - b (1-1)

于是B点的高程HB可按下式计算:

HB= HA + HAB = HA + (a - b) (1-2)

在工程测量中还有种比较广泛的计算法,即由视线高程计算B点的高程。由图1-1可知,A点的高程加上后视读数a 等于水准仪的视线高差,简称视线高,一般用Hi表示视线高

Hi= HA + a (1-3)

则B点高差等于仪器视线高Hi减去B尺的读数b,即为

HB = Hi – b = ( HA+ a ) - b (1-4)

当安置一次水准仪根据一个已知高程的后视点,需要求若干个未知点的高程时,用上式计算较为方便,此法成为视线高法,它在建筑工程中经常应用。

1.2 水准测量方法与水准路线

当地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较长或高差较大时,仅安置一次仪器不能直接测得两点间的高差,则进行连续的分段测量,将所得各段高差相加、即可求得两点间的高差。如某一点的高程通过转1、转2、转3、转n等点传递到另一点,这些用来传递高程的点,称为转点。任意转点位置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到某一点的高程,因此,转点位置应选在坚实的地面上,在其上放置尺垫并踩实。

水准路线是水准测量进行的路线。根据测区的具体情况,可选用不同的水准路线,水准路线分为附合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等三种。

(1)附合水准路线:当测区附近有高级水准点时,可由一高级水准点开始,沿着待测各高程的水准点1、2、作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高级水准点叫附合水准路线。

(2)闭合水准路线:当测区附近有一高级水准点时,可从该点出发,沿着待测的水准点进行水准测量,最后仍回到起始点,形成一个闭合的路线。

(3)支水准路线:从某一水准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到另一个点,即不符合到另一点,也不形成闭合的水准路线。

2 水准测量在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为工程勘测设计与施工所进行的水准测量。一般分为:

(1)建立高程控制网,供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用;

(2)线路水准测量,测定沿某一线路的地面高低起伏,供纵断面设计和施工用;

(3)面水准测量,测定某一定面积内的地面高低起伏,供土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用。其测量的精度按工程的要求来决定,一般相当于或低于四等水准测量。

工程高程制约网的建立前需要根据工程需要和测区实际,明确水准网等级,按照等级进行水准网设计,精度估算和优化设计职称论文范文。同时水准制约网的布设应遵循以高级到低级,以整体到局部逐步制约、逐步加密的原则,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同时,为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高程制约点必须有足够的精度和合适的密度。

水准测量在工程中的另一个运用就是土石方的计算,为计算建筑工程土方开挖的工程量,需要对待开挖区域的高程进行测量。首先需要利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对测区进行放线,将测区划分为等面积的方格网,然后采用水准仪高程测量策略,测量出方格网的四个角点的高程,采用相应的体积拟合和计算策略,就能够估算出开挖到某一高程基准需要开挖或回填的土方量,方格网越密集,测量的高程点越多,计算出的土方量就越大。通过实际工作发现,采用水准仪进行土方量测量计算相比全站仪和经纬仪土方测量用时更多,同时计算的精度也相对较低。

3 水准测量在变形监测中的运用探讨

3.1水准测量变形监测案例的设计

建筑工程变形观测包括基础沉陷观测和建筑物本身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案例的设计包括沉降点的布置以及监测周期的设计两个方面。在沉陷观测点的布置一般设计部门提出监测要求 ,由施工方编制沉降低布置案例并在施工期间进行埋设。沉降点的数量应足够多,以保证测量的结果能够放映整个基础的沉陷、倾斜与弯曲的变化情况党校毕业论文。同时,沉降点位置的选择还应考虑建筑物的规模、型式和结构等特点,并结合建筑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监测建筑物自身变形的观测点应与建筑物紧密结合,在便于观测的同时可保证在整个变形观测期间不受损坏。在监测周期的确定上,建筑工程分竣工前后,竣工前由于载荷增加加快,造成的沉降量较大,因此,相关规定要求,建筑每增加一层必须进行一次变形监测,以便尽早发现不均匀沉降,在沉降异常时及时调整施工案例;竣工后的变形监测的周期一般根据前一次监测的日平均沉降值确定,大于0.3/d的要求每半月观测一次,0.1-0.3/d要求每一月观测一次,0.05-0.1/d要求每三月观测一次,0.02-0.05/d要求每六月观测一次;<0.01/d是表明建筑物基本稳定,固定周期的变形监测可停止。

3.2变形监测水准测量策略

与国家一、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策略相比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策略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一次观测都是重新观测,不有着因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导致的误差积累,同时,建筑工程沉降观测不能采用闭合水准测量路线,因为闭合水准路线有着闭合差分配,会导致闭合差强制分配到每一测段的高差中 ,反而有可能扭曲沉降点的高程值 ,使得在沉降点并未下沉的情况下出现沉降点上升的不合理现象。如果因此若发现沉降点的高程值异常 ,不要进行误差修正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无条件返工重测核实 ,以而分辨出是测量误差太大 ,还是确有较大的沉降。

4 二等水准测量的实施

4.1 工程概况

本次我们承担了对建院学生寝室9栋,10栋,11栋区域的二等水准测量(闭合)的任务。

每一条闭合水准路线由3个待求水准点和1个已知水准点组成, BM1、BM2、BM3、BM4处,每处共有4组点。以BM1处4个点中的任意点为已知水准点,测出BM2、BM3、BM4处4个点中的任意点的高程,指定:每个组起始点已知高程都为500.00000m。

电子水准仪二等水准测量

仪器设备:电子水准仪(含木脚架1副、条码标尺1对及尺垫2个)

精密水准仪二等水准测量

仪器设备:DSZ05精密水准仪(含木脚架1副、标尺1对及尺垫2个)

4.2 观测要求

(1)采用单程观测,每测站两次高差,奇数站照准水准尺的顺序为:后-前-前-后;偶数站照准水准尺的顺序为:前-后-后-前。

(2)水准测量各测段测站数必须为偶数。

4.3技术要求

(1)观测按相应的测量标准。

(2)记簿应记录完整,符合规定。

(3)测量限差要求按表“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执行。

表4-1 二等水准规范要求表

视线长

度/m

前后视

距差/m

前后视距

累积差/m

视线高度

/m

两次读数

所得高差

之差/mm

数字水准

仪重复测

量次数

测段、环线闭合差

≥3且≤50

≤1.5

≤3.0

≤2.80且≥0.55

≤0.6

≥2次



注:L为闭合路线的总长度,以公里为单位。

4.4操作流程

(1)、在两尺之间大概正中的位置架好仪器、整平,再读取前后尺的上下丝,计算出前后视距差,(若视距差小于1.5米则继续下一步操作,若视距差大于1.5米则向距离长的一边移动,至视距差范围内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2)、按照后前前后的顺序读取中丝读数(两次),计算基辅分划读数差是否在0.4mm之内、基辅分划所得高差之差是否在限差以内。

(3)、第二步操作完成后,水准仪搬至下一站,前尺不动搬动后尺作为下一站的前尺。

(4)、重复第一步的操作,然后按照前后后前的操作读取中丝读数(两次),计算基辅分划读数差是否在0.4mm之内、基辅分划所得高差之差是否在限差以内。

(5)、按照一到四的步骤逐站测量,至水准路线闭合测量完成,并将所测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

(6)、计算出各测段的高差以及闭合差,检验闭合差是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并将闭合差分配到个测段高差上,整理、提交资料,完成整个测量。

表4-2 二等水准测量手簿

测站编号

后距

前距

方向



尺号

标尺读数

两次读数之差

备注

视距差

累积视距差

第一次读数

第二次读数

1

22.7

23.3

后 B1

143906

143906

o



139260

139261

-1

-0.6

-0.6

后-前

+4646

+4645

1

h

+0.04646

2

19.3

19.8



120077

120078

-1



117809

117808

+1

-0.5

-1.1

后-前

+2268

+2270

-2

+0.02270

3

23.1

24.0



135550

135549

+1



135323

135323

0

-0.9

-2.0

后-前

+227

+226

+1

h

+0.00226

4

20.7

19.5



130517

130517

0



130349

130349

0

1.2

-0.8

后-前

+168

+168

0

h

+0.00168

5

21.6

21.6



116452

116453

-1



118568

118569

-1

0

-0.8

后-前

-2116

-2116

0

h

-0.02116

6

22.8

22.1



136222

136222

0



136307

136306

+1

0.7

-0.1

后-前

-85

-84

-1

h

-0.00084

7

20.9

21.4



132168

132166

+2



133905

133905

0

-0.5

-0.6

后-前

-1737

-1739

+2

h

-0.01738

8

24.0

23.8



125369

125368

+1



128735

128736

-1

0.2

-0.4

后-前

-3366

-3368

+2

h

-3367





后-前

h

注:高差中数按4舍6进5看奇偶的原则取之0.00001

5变形监测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在施工过程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经过观测获得的首要资料,方便监测建筑物的呈现状态和施工状况,如果发生危险操作, 应该立即分析并解决,运用合适的手段, 避免严重施工事故的发生。变形观测主要由以下内容: 观测基础边坡的位置; 观测建筑物主体的沉降; 观测高层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等, 精确的观测结果为保障施工期间的工程质量、 各方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基础, 在深基坑施工、填海区、 地质断层构造带的施工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而由于我们频发的建筑物沉降、位移引起的边坡及道路坍塌、 楼房及桥梁

倒塌等施工安全质量事故, 所以我们务必积极努力的对待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

5.1观测的内容、方法及要求

观测仪器及工具:电子水准仪或精密水准仪1台,铟瓦钢尺两根,锤子1把,木桩6根等。

(1)、在已布设的水准点中确定一个为基准点,假定所有已知点高程值都为100.0000m。“变形区”内,选择6个呈矩形分布的沉降变形观测点,依次编号B1-B6,并分别打入木桩。

(2)、同时改变6个木桩的高度(通过锤子往下砸),模拟沉降变化,利用基准点,测得监测点B1-B6的高程。

(3)、再重复操作上述步骤9次,模拟10个观测周期,每次观测和计算成果分别记入“沉降观测点水准测量记录手簿(一)和(二)”。

(4)、将10次观测得到的B1-B6的高程记入“附表 某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成果表”,并计算出“本次下沉”量和“累计下沉”量。

5.2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将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在每次观测后,把数据进行检查和计算看看是不是正确,精度要求是不是符合,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将10次观测得到的B1-B6的高程记入“附表 某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成果表”,并计算出“本次下沉”量和“累计下沉”量。

(1)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

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上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

(2)计算总沉降量:

总沉降量=本期沉降量+上次本期沉降量 。

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本期沉降量、总沉降量和观测日期等记入“沉降观测记录”中。

表5-1 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成果表

N

班级: 组号: 小组成员:

假定观测日期(年月日)

假定荷载(t/m2)

观测点

B1

B2

B3

B4

B5

B6

高程m

本次下沉mm

累计下沉mm

高程m

本次下沉mm

累计下沉mm

高程m

本次下沉mm

累计下沉mm

高程m

本次下沉mm

累计下沉mm

高程m

本次下沉mm

累计下沉mm

高程m

本次下沉mm

累计下沉mm

2012.10.2

4.5

500.0131

0.00

0.00

500.0102

0.00

0.00

500.0098

0.00

0.00

500.0092

0.00

0.00

500.0227

0.00

0.00

500.0440

0.00

0.00

2012.11.2

5.5

500.0010

1.21

1.21

499.9915

1.87

1.87

499.9982

1.16

1.16

500.0003

0.89

0.89

500.0040

1.87

1.87

500.0284

1.56

1.56

2012.12.2

7.0

499.9724

2..86

4.07

499.9631

2.84

4.71

499.9721

2.61

3.77

499.9788

2.15

3.04

499.9795

2.45

4.32

499.9972

3.12

4.68

2013.01.2

9.5

499.9489

2.35

6.42

499.9398

2.33

7.04

499.9481

2.40

6.17

499.9529

2.59

5.63

499.9538

2.57

6.89

499.9759

2.13

6.81

2013.02.2

10.5

499.9348

1.41

7.83

499.9124

2.74

9.78

499.9296

1.85

8.02

499.9376

1.53

7.16

499.9404

1.34

8.23

499.9582

1.77

8.58

2013.03.2

10.5

199.9189

1.59

9.42

499.8948

1.76

11.54

499.9137

1.59

9.61

499.9283

0.93

8.09

499.9283

1.21

9.44

499.9408

1.74

10.32

B1

B2

B3

B4

B5

B6

高程m

本次下沉mm

累计下沉mm

高程m

本次下沉mm

累计下沉mm

高程m

本次下沉mm

累计下沉mm

高程m

本次下沉mm

累计下沉mm

高程m

本次下沉mm

累计下沉mm

高程m

本次下沉mm

累计下沉mm

2013.04.2

10.5

499.8965

2.24

11.66

499.8764

1.84

13.38

499.9066

0.71

10.32

499.9134

1.49

9.58

499.9124

1.59

11.03

499.9201

1.47

11.79

2013.05.2

10.5

499.8787

1.78

13.44

499.8616

1.48

14.86

499.8887

1.79

12.11

499.9024

1.10

10.68

499.8902

2.22

13.25

499.9125

1.09

12.88

2013.06.2

10.5

499.8613

1.74

15.18

499.8501

1.15

16.01

499.8790

0.97

13.08

499.8938

0.86

11.54

499.8826

0.76

14.01

499.9086

0.66

13.54

2013.07.2

10.5

499.8489

1.24

16.42

499.8390

1.11

17.12

499.8731

0.59

13.67

499.8860

0.78

12.32

499.8740

0.86

14.87

499.9039

0.47

14.01

根据“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成果表”绘制“荷载、沉降曲线图”

通过对6个监测点10个周期的变成观测,B2监测点沉降最为严重,若其为建筑物,可能已经发生建筑变形,需要加固或者一定必要的措施。

6 总结

在建筑工程前期勘测、中期施工以及后期工程变形监测过程中,水准测量的作用和作用重大,对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建设工程运转维护的安全性,保障工程的工期和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水准测量的原理及方法,重点介绍了水准测量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和变形监测中的运用,其结果对指导工程施工和提高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⑽ 如何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教育论文可分为一般论文和特殊论文两类,两类论文有其不同特征。但两类论文的撰写,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分析(或陈述)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探讨两类论文共同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论文的评价,一般认为有五个评价标准。这五个评价标准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们是评价一篇教育论文是否优良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两类论文;解决(或回答)问题;评价标准
怎样写好一篇论文常常与如何评价一篇论文有关,因为值得了论文的评价标准,实际上也就大致知道了写好一篇论文的方向和要求。
一 教育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学术探讨文章,另一类是特殊研究报告。两类论文各具不同的特征。
一般学术探讨文章俗称“议论文”,是思辨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的文体结构灵活多变,它主要依据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现成的文献资料就可写成,无须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行动。我国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多是此类论文。思辨性论文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为其基本特征,在内容上,注重观点创新、理论深度和学术研讨;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论述轻叙述,重考证轻实证,重文献注释轻图表统计,重理论推理轻实践检验。
特殊研究报告大多是实证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包括教育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行动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之所以称为“特殊论文”,是因为这些研究报告的文体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例如,实验研究报告的结构模式为:①报告的题目;②问题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实验的结果;③讨论与结论;⑥参考资料。一般而言,实证性研究的文体结构严谨,表述规范,格式相对固定,具有“应用文”文体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需经历一定的研究行动或研究实践才能完成。这类论文以检验假设、证实理论判断,或获得经验体会为主要特征。在行文上,一般先陈述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或假设,有关变量、研究过程和方法,然后,重点陈述研究结果,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最后,针对所得的研究结果,回答对理论假设的检验情况和是否达到研究目的、解决了研究问题,或陈述研究者的见解,也可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必须注意的是,对研究问题、变量、过程与方法的陈述,要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和解释要客观、平实,条理清楚;讨论问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科学的语体,恰如其分地阐析和评价;作结论应全面归纳、高度概括。
虽然上述两类论文的特征有异,但由于教育研究过程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两类论文的撰写大致按此过程展开,因此两类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共性。

二 1974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第二版)规定了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式。这一手册已成为心理学杂志发表论文报告的标准。据有关研究,心理学论文与研究报告的评价有如下8条标准:
1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2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3论文构思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4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5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6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的问题或局限;7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式、思路或者实验(或实践)操作;8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
这八条标准中,突出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见第1、2、4、8条),注重论文的创新性(见第1、3、5、6条)以及应用性和推广性(见第2、8条),此外,还重视论文的思路、价值、以往研究探讨、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结果的解释等问题的评价。《美国心理学会手册》建议,在第一稿写好后,应让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来阅读和评价,而不应只让“朋友”来评定,这样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或错误。文章还要注意书写整洁和段落分明,这样会使论文阅读效果更好。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对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规定和要求,一篇优良的心理学论文或研究报告,大致应回答五个基本问题:
1你研究什么问题?2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3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4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5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将这五条评价标准赋予不同的内涵(即赋予教育论文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那么,这五条标准也可作为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标准。达五条标准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归结,以逐步回答问题为主线,体现了一般的教育论文和特殊的教育研究报告所共同具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这一基本研究过程。作者试图根据教育研究的情况,对上述五个评价标准的内涵作进一步阐释。
(一)你研究什么问题
研究以问题为诱因和起点,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优劣,首先要判断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是否明晰和具体。有经验的研究者,一般根据研究课题的内涵和课题领域的实际,去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内容,进而确定论文的体系结构。一篇论文要探讨的具体问题以3至6个为宜,对每一个研究问题都要明确研究什么内容。要判断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别人已经解决了、哪些是人们尚未解决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探讨性”、是否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研究问题的提出,角度要新,要有深度、有启发性,有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价值。还要清晰认识问题的重点、关键和难点,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每个研究问题的组合和排序,要显示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应具备完整性和严密性。
(二)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质量时,还要看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选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课题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树价值。要判断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可能产生的贡献。作为评价者,主要是通过通读全文后的反思,综合分析研究成果的作用和价值,来判断作者研究这个课题的必要性。
(三)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在特殊研究报告中,通过分析研究方法的适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可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因此要重视研究方法的评价。在教育调查论文和教育实验报告中常常用专门一部分或一段文字叙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过程,目的是让读者分析和判断该课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适合性和科学性,从而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进而考虑是否接受研究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在许多学术论文中,虽然没有对研究方法进行专门的阐述,但常常关注论文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这也属研究方法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有时探讨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往往决定一篇论文的成败。只有思维方法正确,才能把研究问题引入讨论和深化。思维方法独特,还可以导致问题创新。
(四)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
论文的创新性是评价一篇论文水平高低的核心和重点。在实证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在思辨研究中的新论点和独到的分析,甚至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均可视为论文的创新性。评价论文的创新性可有如下几种方法。
1根据论文中的文献述评。探讨以往有关文献,可发现该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新起点,从而判断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区别哪些内容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哪些内容是创新成果、哪些内容是在别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的成果。
2根据研究结果。在特殊研究报告中,研究结果往往包含研究者的新发现,研究结果越丰富,研究者的新发现可能就多。重要发现会使人眼前一亮。一般学术论文,则要根据作者的理论观点去判断其创新性。
3根据论文中的明确表述,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通过论文中“摘要”、“分析”和“结论”等判断论文的新观点、新见解和新结论,在行文中常用“我们认为……”、“我们的结论是……”等字样。但必须指出,有的论文作者自认为是他们的新观点和独到见解,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因此,需对课题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对特殊研究报告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论文是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研究结果时,是否结合研究者所掌握的有关情况,拓宽研究视野,是否对检验假设的情况能作恰当的解释,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合适的说明。
对一般学术论文的评价,主要看分析问题是否有深度,对现象的描述是否准确,对事件的评价是否恰如其分,对观点的论述是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等。无论何种教育论文,都要求观点鲜明、正确,有说服力;解释或论述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和完整性。
总之,评价一篇教育论文一般应从问题陈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分析深度、文章的结构和文字表达等方面去评价。重点是看研究课题的价值和研究者是否正确地解决了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包含着创造性,是否达到研究目的。

阅读全文

与成果的水平质量应用情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