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

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04 14:30:13

A. 浅谈怎样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科学课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科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展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1、紧紧抓住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
2)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
三、实验评价影响着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如在《蚂蚁》一课,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师问: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同学否决;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蚂蚁仍然会乱爬;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可以让它不乱爬,但蚂蚁可能会掉进水里淹死……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还是挺好的。通过教师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越来越强。
四、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1、教师自制实验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是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教师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据本校实验器材的实际情况,产生对某

B. 如何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如何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提高物理教师的素质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C. 如何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因此在“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织成的布料”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D. 如何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为此在教学中,我重视以下几点:一、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具体做法为: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安排给学生,并把事先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用以填写实验者姓名、时间、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结论。每次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确保学生能熟练完成实验。 二、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程的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小组合作探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小组分组合理(可轮换),组长相当于小老师;②教师扮好自己的角色──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③注重交流评价,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信心。例如,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同小组的学生共同准备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块和几张纸,看石块从高处落下时对纸的破坏能力哪次强,从而得出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在这个分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猜想实验结论,再验证猜想。在用实验证明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拿起石块落下时,会注意不要打到同伴的手,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实践过程中培育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其实,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物理资源。 课改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想想做做”内容,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改变活动方式,保证学生有足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可以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生活处处有物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物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四、课后延伸,拓展实验探究空间 实验探究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究实验。因为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列出了学生的课后探究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科知识的延伸和发展。(1) 成立课外制作小组,鼓励学生利用常见的物品进行小制作和实验探究活动。例如制作潜望镜、万花筒、火箭、飞机模型,小型电动机模型等等。教师激励学生进行制作不仅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极大的兴趣,而且丰富了知识,培养了技能。(2) 加强知识运用,进行实际测量。如利用光学知识测量学校旗杆、大树的高度,往往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并探索,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空间。(3) 加强小课题研究。结合学科内容进行课题研究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E. 什么是教学成绩和教学效果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教学效果是展现在学生身上,评估在老师身上,而教学成绩则是展现在教师身上,考核在教师身上。‍‍

F. 怎样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一、放手演示实验,呵护学习信心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运用演示实验可以增强实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求知,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也让学生感到神奇、新鲜、快乐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获取更多的化学知识,并使学习化学的信心更加高涨。
例如:在教学“铵离子的检验”时,我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看书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得出检验铵离子的一般方法。为此在开始演示实验之前,我适当提示学生,突出强调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讲铵盐性质时学过的)。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装有铵盐(氯化铵和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液的试管口时试纸颜色的变化,同时能闻到什么气味,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做实验现象或结果来回答。这时,我引导各组学生自己来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作一一点评。学生通过自己演示实验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发言踊跃热烈,新意迭出,一旦被肯定,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
二、适时运用实验,感受学习乐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识规律,设计适时的实验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敦促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例如:在教学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时,我用多媒体引入:某自来水厂利用氯气消毒,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漂白液、漂白粉、漂粉精等消毒,其中起到漂白和杀菌作用的物质及其原理是什么呢?
我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创设情景,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本节课知识,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样对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保存漂白粉、怎样使用漂白粉才能使漂白效果更好等新问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方法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三、倡导设计制作实验,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新课标要求我们注重实验教学,积极倡导小制作,广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让学生单独设计实验做,也可以组织实验小组来完成或经济实验方案,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选力所能及的实验项目,不断丰富课外实验活动。
例如:在教学SO2性质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SO2有关性质,我倡导学生设计制作实验,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SO2遇水容易在空气中被氧化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设计制作实验验证产物?引导学生采取独立或小组合作形式尽可能多地设计制作多种实验方案。经过集体探索、讨论、验证和筛选,学生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认为可行的方案有以下几个。
1.用pH计在不同时间段测定溶液的pH变化[原理:弱酸(H2SO3)转化为强酸(H2SO4),溶液酸性增强,pH值变小]。
2.向盛有少量NaHSO3固体的试管中加入饱和的SO2溶液,观察现象(现象:若一段时间后固体表面或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就可以说明H2SO3转化为H2SO4)。
3.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观察现象(现象:若一段时间后有白色沉淀产生,就可以说明H2SO3转化为H2SO4)。
学生通过对三个制作实验方案的设计和选择,掌握了一个实验可以有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学生在这种制作实验创新探索过程中,表现最活跃,学习积极性最高涨,在分析处理众多“认知冲突”中,不时产生创新的灵感,既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又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也丰富了高中学生课外实验活动。
四、开放化学实验室,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三化学复习时,教师适当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有目的地实施化学实验机会,这对于强化技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提高实验的设计和增强实验信息的处理与迁移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但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服务性工作或适当引导,从而让学生在乐学中获得解决化学实际应用问题能力。
例如:在一次高三复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开放问题:用一种有机溶剂在分液漏斗中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时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同学们,你们能设计一种判断方法吗?老师相信你们课后一定能完成。
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纷纷到实验室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争论,学生得出如下解决方法:
学生1:取一只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入水后,试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上层是水层。
学生2:前面的操作同学生1,往试管中加入少量苯或CCl4,若试管中液体不分层,说明上层是“水层”,反之下层是水层。
学生3:前面的操作同学生1,向试管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若剧烈反应放出气体,则上层是“水层”,反之则下层是水层。
学生4:前面的操作同学生1,分别取分液漏斗上层液体少量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水或与水不相容的有机溶剂,又可得出两种答案。
学生兴趣盎然,这里要求的设计判断方法,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和水与有机溶剂的化学性质的差异,还有多种解决方法,这里不一一举出。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操作实验,使他们始终置身于不断探索的问题之中,去亲身实践、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如此不但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加强他们的探索精神。相信长期坚持下去,化学教学质量会不断提高。

G. 教育教学成果和教科研成果有什么区别

它们表现形式不同:

教育教学成果指的是:如:学生成绩、学生及个人荣誉证书、某一研究所获奖项 等。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人员(包括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某一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行动研究和思维等一系列研究活动,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为论文、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等。
拓展资料:
科学研究成果
指科研人员在他所从事的某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范围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一系列脑力、体力劳动所取得的、并经过评审或鉴定,确认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
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生产力,也是衡量科学研究任务完成与否,质量优劣,以及科研人员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财富、智力的资源。科研成果应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1)科研成果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创造性是指前人所没有或国内外所没有的.理论上有新的创见,技术上有新的提高。先进性应该在成果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水平上有所提高;
(2)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初经济价值),并得到社会的公认。既要有实用性,又要符合科学规律,具备实施条件,满足社会要求,经济价值高。
(3)科研成果必需经过技术鉴定或评审。鉴定或评审应实行同行专家评议。认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H. 如何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科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展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1、紧紧抓住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
2)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
三、实验评价影响着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如在《蚂蚁》一课,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师问: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同学否决;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蚂蚁仍然会乱爬;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可以让它不乱爬,但蚂蚁可能会掉进水里淹死……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还是挺好的。通过教师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越来越强。
四、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1、教师自制实验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是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教师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据本校实验器材的实际情况,产生对某一教具改进或创新的想法,根据这一想法,构思设计,在反复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制作,经过多次改进和反复调试后,再在教学中试用,直至成功。如在制作“空气有重量”这一实验教具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择一元钱买的带柄和卡口的两个气球作为实验器具,为其中的一个气球充气,气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实验更加容易操作了,实验的效果也相当明显,结论的得出也更让人信服。
2、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参与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在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要弄懂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才能设想出实验器材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五、发挥地理位置优势 ,开展观察实验
在城郊地区,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中心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六、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地方
1、注意实验中的安全
2、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
3、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
合理地设操作过程、基本的实验方法选定以后,紧接着就要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操作细节的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I. 如何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重视演示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 ? 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惯性的实验
教学中老师们多用一个鸡蛋放在水杯上的小卡片上,然后用手快速的将卡片弹走,看到鸡蛋落到了水杯中,以次来说明物体具有惯性.
2、做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3、做大气压实验
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4、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上好分组实验,培养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设计探究实验课过程中,首先,老师必须对新教材作深入的纵向了解,与旧教材在内容深度安排、内容顺序编排、实验和作业等方面作横向比较,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探究实验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探究实验学案.学案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另一方面,实验的内容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
再者,根据探究实验不同要求,可让学生在课堂按预习的内容做实验,以得出一些简单的规律或解决学案上的问题(重点不在于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或让学生预先在家里做简单的实验,仔细观察并按学案作记录或在课堂上利用简单的仪器,模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用品或现象,又或让学生到户外进行实验.
第四,根据学校情况利用好实验仪器,尽可能通过简单的实验去得出概念,发现规律.在这里要求老师了解大量的物理小实验,具备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要确保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备用.最好在上课前让学生明确仪器的管理规定.
第五,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他们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必要时,老师可让学生暂停实验,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它信息.
第六,注意把握好时间的安排.由于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应,故学生预习与否、纪律情况、仪器质量问题等方面都能够影响到实验的进行情况.上探究性实验课最好是两个课时.
第七,注重实验结果的评估.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或根据生产和实际生活的常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
第八,要求学生做好数据记录和课后的实验报告,规范报告形式.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有积极的作用.
第九,制定评价标准,做好各名学生实验情况的登记.评价标准是影响学生探究热情的因素.教师在合理安排探究实验的同时要设法让学生从探究实验中更多地得到教师的鼓励.从活动的过程中去评价一个学生,不以成败论优劣.如何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此次实习过程在评价方面并无大的突破.主要通过小论文、小制作、电脑制作和图片制作,以及传统作业等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目前在教改中提到的评价方式主要也就是以上几种.
最后,将优秀的作业、作品在年级展示.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同时也必定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发挥 “小实验”作用,训练制作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J. 实验组和对照组怎么设计怎么检验教学效果

学生做被试的话,应该选两个别的方面都近似的班。检验效果的话一般用学业测试成绩。实验开始前甲班和乙班成绩没有差异。对照组用传统或普通教学方法。实验结束后测中如果实验组成绩提高要显著大于对照组,则实验教学方法有效。实践过程中,两个班其它老师其它条件入学成绩,学生年龄等都应尽可能一致。同时为控制实验组的教师自然的高预期,应采取双盲(对照组也用不同的教学法,两组教师和两组学生实验中都不知道谁是实验组,只是实验组的教学法是研究所关心的,对照组的教学法只是与传统不同,但并不是研究所关心的实验方向)。如果有可能的话,两个学期调换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配进行两次,这样结果说服力比较强。

阅读全文

与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