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汇编里的一篇文章算什么科研成果
这个问题,要看看统计资料的统计截止间是否一致,还要看看统计口径如何,造成数据不一致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实工作这种叫误差,是不可弥补的。
❷ 幼儿园教师成果汇编 如何写序
计划一:幼儿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九月已经悄然来临,新的学期也随即拉开帷幕。为了使本学期自己的工作更有序有效的地进行下去,特制定如下个人计划:
一、思想工作
在新的学期里一定要学习领会教师道德行为规范,并在工作中不断地鞭策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到工作中去,时刻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二、能力发展
希望能在各方面都有新的提高:教学方面,我将认真准备幼儿活动所需材料;写好每一次教案;多学习,把先进的幼儿教育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多反思,结合自己班幼儿情况实施收效好的教育方法;多到平行班级走走、看看、听听、取长补短,促进幼儿发展;多和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生活中,热情待人,友爱助人,谦虚为人,团结向上,与同事互帮互助。针对班级里特殊幼儿,制定特定个人的教育方法,正确引导,发现优秀并鼓励幼儿更快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班务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地做好班主任工作。
三、努力方向
本学期我制定了以下目标及措施:
1)尽快提高自己对中班幼儿的管理和教学能力。
2)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认真学习、钻研业务,尽快了解、掌握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
3)继续加强家长工作的开展,做到与家长适时、有效的沟通。
措施:
1)多向富有教学经验的搭班老师学习,注重榜样借鉴、内化,争取尽快提高自己对中班年龄幼儿的管理和教学能力。
2)自从幼儿园网站建立以来我与家长们的关系更进了一步,本学期将继续努力。除了及时关注论坛外,还要加快家园联系窗内容的更换频率,为家长提供更优质服务。除此之外,我还必须做到每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情况,经常了解家长的需求,努力使自己做的更好,成为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
3)主动关心国内外学前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并通过多种途径:幼教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等,吸取教育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四、出勤方面
严格要求自己,保证工作时间,做到一学期不请假,不无故迟到,不旷工;用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
五、家园共育方面
家长工作由为重要,家长工作是接洽家与园的有用桥梁,只有做好家长工作,才能促进班团体的管理,我将踊跃和家长取得接洽,和家长共同探讨制定适合每个幼儿的教育方法,使家园结成教育伙伴,充分发挥教育的潜能。认真听从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满足家长的合理要求,起劲缩短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还要加快家园联系窗内容的更换频率,为家长提供更优质服务。除此之外,我还必须做到每
❸ 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国后,20世纪至70年代,中国先后掌握了“两弹一星”技术;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因此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下,时任中顾委主任邓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863计划”就因上述时间而得名。半年后,《863计划纲要》形成,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列为中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发改委科研成果成果汇编序言扩展阅读:
中国政府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设立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规格最高的奖项当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公民,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和高额奖金。每位获奖者的奖金总额均为人民币500万元,其中50万元直接授予个人,另外450万元作为科学研究经费由获奖人全权管理具体用途。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的奖项,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授予在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同时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国家技术发明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技术发明奖表彰的是当年中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先进的、效益好的新技术。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1979年1月正式组建,由国家建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双重领导,隶属国家建委,原名为国家建委基本建设投资研究所。1987年6月划归国家计委,1988年更名为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历任所长依次为马洪、薛保鼎、林森木、田江海、张汉亚、罗云毅。2000年以来,投资研究所连续六次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研成果奖。
❺ 请问:科研工作与科技工作的区别科研成果与科技成果的区别
科研成果评价指对科研成果的工作质量、学术水平、实际应用和成熟程度等予以客观的、具体的、恰当的评价。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方法:从学术价值、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评审。对不同类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侧重,但不能偏废。对基础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学术价值;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研究印发展研究成果)应侧重于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在成果具体评价上,必须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原则。
我国的科技工作主要在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个人)之中进行,我有幸这几十年在不同的单位从事过相同的科研和管理工作,想谈点个人的看法。
高校是育人的地方,以教育学生为主,但教育学生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和新知识、新思想的熏陶,所以高校是一个活跃的场所,交流充分(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还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不同单位的交流。),知识更新比较快,科研工作思想先进,老师对研究课题的理解力比较强(理解不了就讲不清楚,讲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改作业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最适合于从事理论研究,开创性研究。
由于既要给学生讲课,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又要开展自己的研究,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有限,具体的科研工作大多数都是学生在做,往往出现“躬行”不足的现象,所以高校的科研工作最适合教学型研究,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跟踪国际的研究动向,开创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包括理论、应用等)。高校的专职科研人员境遇比较尴尬,科研进入不了国家的主体研究队伍,在高校又被边缘化,因为高校以学生和论文论英雄,带的学生多就意味着老师的水平高,进而论文也多(学生的论文都是老师的成绩呀!),显得科研水平高,学校让其撑头承担的国家项目也多,良性循环,但专职科研人员就没有这么好的状况了,考核缺乏教学、论文偏少,有了成果,占的考核份额也不高,所以显得水平较低,学校让撑头的项目寥寥无几,恶性循环,长期都会沦为“打工仔”,除非有大老板支持,否则很难生存。
专职科研单位以科研工作为主,这些单位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人员都是自己想自己做(当然现在有些单位已经不同了,也是研究人员想,学生或雇人做,浮躁),天天都想和做这件事,并且经常要开会讨论方案,这是科技进步的标准模式,但存在交流不足的问题(交流范围小、机会少、时间短),长期下去,往往形成定式思维,固步自封。所以,科研单位要经常参加学术会议,要接受高校培训、要吸收引进新鲜血液(人才),以激活工作,焕发青春。科研单位分不同的层次,国家级科研单位,比如科学院,经费比较充足,仪器设备良好,人员素质较高,是基础理论和高技术研究的理想场所,应该比高校更能出创新性成果。省级及以下科研单位条件没有国家级单位好,但更接近于生产实际,所以从事理论基础研究、实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较多,做的也比较好。
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要取得利润就要开发产品占据市场,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所以企业研究以产品开发为主。企业离市场近,比较灵活,它的研究就是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动,是将各种理论、技术灵活运用,随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创造产品。一般的企业紧跟市场,好的企业引领市场。企业的研究工作需要思想活跃,技术、知识全面,所以,企业研究靠一个人、两个人的知识和技术很难解决问题,需要全方位的人才组合,且更新换代比较快。企业投资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很少,意义也不是很大。
❻ 关雄的科研成果
从事生物农药研究,主持国家863、科技部攻关、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22项课题,有14篇论文被SCI收录,有49篇论文在国家一级学报发表,独立撰写的专著《苏云金芽孢杆菌8010的研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正在申报和公开的5项。研究成果分获2001、2005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5完成人)。先后8次赴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欧洲、南非、东南亚以及台湾、香港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参加国际会议。 1. 福建省教委 1992-1993 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基因的研究
2. 福建省科委 1992-1994 苏云金杆菌基因克隆
3. 福建省政府 1993-1994 苏云金杆菌质粒及cryI基因研究
4. 福建省教委 1994-1998 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5. 国家计委 1996-1999 高效广谱生物杀虫剂研究
6. 科技部 1996-2000 高效广谱新型苏云金杆菌遗传改良生物杀虫剂
7. 教育部 2000-2001 苏云金杆菌cry1基因的PCR-RFLP鉴定
8.福建省农业厅、财政厅 2001-2002 生物农药的增效技术示范
9.福建省农办 2001-2002 生物农药在优质枇杷基地的应用
10.科技部 2001-2003 生物农药在福建茶叶基地的示范应用研究
11. 科技厅 2002-2005 微生物农药新技术新工艺
12. 国家863 2002-2005 新型高效多功能杀菌基因工程生物农药的创制与中试应用
13. 教育部2004.5 –2006.5 农药源功能微生物菌种资源库的构建
14. 科技部 2004-2005 生物农药在福建茶叶基地的示范应用研究
15. 科技厅重点课题 2004.1-2006.12 福建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平台.
16. 国家863 2005-2005 基因工程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
17. 福建省科技厅国家项目配套 2005.4-2006.1 新型高效多功能杀菌基因工程生物农药的创制与中试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6-2008苏云金芽孢杆菌几丁质水解酶多酶体系及蛋白功能研究
19. 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财政厅 2006-2007 生物农药生产后处理技术和新型助剂在茶叶上的应用示范
20.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007.1-2009.12 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化发育重要功能基因组研究
21. 国家自然科技平台项目 2007. 1-2007. 12 有益拮抗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
2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7-2010 细菌、真菌类生物杀虫剂研究和创制
23. 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 2008-2011 高效杀蚊Bt菌种筛选、杀蚊基因功能分析及菌株发酵优化研究
24.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010-2012 Bt Cry毒素的分子改造和应用研究 1、Lingling Zhang, Enjiong Huang, Jing Lin, Ivan Gelbic, Qunlin Zhang, Yi Guan, Tianpei Huang, Xiong Guan. 2010. A novel Mosquitocidal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 LLP29 Isolated from the Phylloplane of Magnolia denudate.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165:133-141
2、JUN-ZHI QIU & XIONG GUAN. 2010. A new species of Aschersonia (Clavicipitaceae, Hypocreales) from China. Mycotaxon, 111: 471-475
3、Weiwen Zheng , Birgitta Bergman , Bin Chen , Siping Zheng , Xiong Guan and Ulla Rasmussen. 2009. Cellular responses in the cyanobacterial symbiont ring its vertical transfer between plant generations in the Azolla microphylla symbiosis. New Phytologist, 181:53-61
4、Lingling Zhang, Enjiong Huang, Ivan Gelbi, Chunyu Guan, Yi Guan & Xiong Guan. 2009. Cloning,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a promising mosquitocidal gene. In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47:799-803
5、Wenxuan Cai, Li Sha, Jiawei Zhou, Zhipeng Huang, Xiong Guan.2009.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ctive site resie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WB7 Chitinase by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5: 2147-2155
6、Yanping Zhu, Jieru Pan, Jun Qiu and Xiong Guan. 2008.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hitinase gene from entomopathogenic fungus Verticillum lecanii. Braza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39:314-320
7、Yanping Zhu,Jieru Pan,Jun Qiu,Xiong Guan. Optimization of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for mycelial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entomogenous fungus Aschersonia aleyrodis Webber. Braza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39:770-775
8、Jieru Pan,Tianpei Huang,Fan Yao,Zhipeng Huang,Charles A. Powell,Sixin Qiu,Xiong Guan. 2008.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iiA gene from Bacillus subtilis BS-1.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163:711-716
9、 L.L. Zhang, J. Lin, L.Luo, C.Y. Guan, Q. L. Zhang, Y. Guan, Y. Zhang, J. T. Ji, Z.P.Huang and X. Guan. 2007. A Novel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 LLB6 isolated from bryophyte and its new cry2Ac-type gene. Letters in Appllied Microbiology,44:301-307
10、Liande Wang, Jian Huang, Minsheng You, Xiong Guan, Bo Liu. 2007. Toxicity and feeding deterrence of crude toxin extracts of Lecanicullium(Verticullium) lecanii (Hyphomycetes) against sweet potato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Homoptera: Aleyrodidae).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63:381-387
11、Xiaomin Yu, Tianpei Huang, Zhipeng Huang, Charles A. Powell & Xiong Guan. 2007.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hA gene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8010.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3:1621-1625
12、Xiao-Hong Huang, Qing-Xi Chen, Qin Wang, Kang-Kang Song, Jun Wang, Li Sha, Xiong Guan. 2006. Inhibition of the activity of mushroom tyrosinase by alkylbenzoic acids. Food Chemistry,94(1):1-6
13、Xiao-Hong Huang, Qing-Xi Chen, Qin Wang, Kang-Kang Song, Jun Wang, Li Sha, Xiong Guan. 2006. Inhibitory Effects of Fluorobenzaldehydes on the Activity of Mushroom Tyrosinase. 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21(4):413-418
14、L. Wang, J. Huang, M. You X. Guan and B. Liu. 2005. Effects of toxins from two strains of Verticillium lecanii(Hyphomycetes) on bioattibutes of a predatory ladybeetle, Delphastus catalinae( Col., Coccinellidae) J.Appl.Entomol., 129(1): 32 -38
15、Zhipeng Huang , Phyllis A. Rundell , Xiong Guan & Charles A. Powell. 2005. Evalu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of Different Field Sources of Citrus Tristeza Virus and the Separation of Different Genotypes by Single Brown Citrus Aphids. Hortscience, 40(3):687-690
16、Zhipeng Huang, Phyllis A.Rundell, Xiong Guan, Charies A. Powell. 2004. Detection and Isolate Differentiation of Citrus Tristeza Virus in Infected Field Trees Based on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lant Disease, 88:625-629
17、Yi Lin, Guan Xiong, 2004. Molecular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chitinase gene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erovar alesti Biotechnology Letters, 26:635 –639
18、Zeng Ling Wu, Wen Yi Guo, Jun Zhi Qiu, Tian Pei Huang, Xun Bo Li & Xiong Guan. 2004. Cloning and localization of vip3A gene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iotechnology Letters, 26:1425-1428
19、Zhipeng Huang, Chunhong Guan & Xiong Guan. 2004. Clon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a new cry1Ab gene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WB9. Biotechnology Letters, 26:1557-1561
20、Tianpei Huang, Jingjing Liu, Fuping Song, Changlong Shu, Jun Qiu, Xiong Guan, Dafang Huang , Jie Zhang. 2004. Identific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S231 elements in Bacillus thuringiensis and their phylogenetic analysis. FEMS Microbiol. Lett., 241: 27-32 1、2006国家科技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2、2008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3、2005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4、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❼ 熊德平的科研成果
(1)《农村科技咨询》,编委,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2)《统计学解题分析》,参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3)论统计数字的全面质量管理,《江苏农垦》,1990年3期。
(4)《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参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5)《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理论与实践》,主编,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6)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对统计工作的影响,《江苏农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
(7)论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涵义,《江苏农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年。
(8)投资项目分析成本和效益指标的含义及计算范围浅析,《江苏农垦科技》1993年统计专辑。
(9)论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建立与建设,《高教研究》1993年2期。
(10)扬州集贸市场发展与现状分析,《扬州工商》1993年,扬州集贸市场研究课题专辑。
(11)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应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江苏农学院学报(社科)》1993年版。
(12)《江苏三高农业概论》,撰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投资地位与职责,《投资经济》1994年3期。
(14)《企业经营管理学》,副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15)《西方经济学》,参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
(16)《现代农村经济学》,副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
(17)优化种植结构 发展“三高一创”农业,《农业技术经济》1997年第6期。
(18)广陵区第三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与潜在优势及其对策建议,《理论与实践》1996年2期。
(19)实现农业平等贸易的障碍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1997第4期。
(20)金融创新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扬州大学税务学报》1997年4期。
(21)《企业经营管理学》,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
(22)市场发育与企业组织创新,经济体制改革》1999(S1)。
(23)论创新‘创新体系’,《求是学刊》1999年1期。
(24)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涵义与政府职能,农业经济》2000年10期。
(25)论农业早我国加入WTO中的地位WTO对我国农业的深层影响》《农业经济》,2001年第5期。
(26)企业理论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启发,《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年1期。
(27)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内在动力的经济学分析,《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1期。
(28)利率决定:马克思利率理论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利率理论比较,《理论与实践》2002年1期。
(29)《现代农业经济学》,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30)现代农业经济学:涵义与构建初探,《高等农业教育》2002年10期。
(31)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经济》2002年11期。
(32)WTO下农业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与调整关键和方向》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2002年第4期。
(33)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农业经济》2002年第8期。
(34)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问题与基本对策》《农村经济》,2002年7期。
(35)我国所有制改革历程的制度经济学探索》《求是学刊》2002年第2期。
(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所有制关系探索,《扬州大学学报(人社)》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0期。
(37)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关键、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6期,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10期转载。
(38)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6期。
(39)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定义与建议,《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10期
(40)市场经济中“法”与“德”的经济学解释》《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3年2期。
(41) 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的逻辑,《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8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同年10期全文转载。
(42)我国金融产业诚信化发展战略研究,《海南金融》2003年第6期。
(43)我国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44)论我国金融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10期,
(45 )金融产业规模化发展问题研究,《上海金融》2003年10期
(46)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2期。
(47)《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 参著.
(48)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第6期 。
(49)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及其培育《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2004年第3期 。
(50)农户信用评估系统的设计与运用研究《运筹与管理》2004年第5期 。
(5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金融约束与支持《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4期 。
(52)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
(53)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2期。
(54)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经验与启示《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 。
(55)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9期。
(56)《农村金融学》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57)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理论-调研-实践——扬州市社会科学课题成果集》黄山出版社2005年。
(58)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 《重庆社科规划要报》2005年第1期,总第1期。
(59)政府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关系、机制与行为选择,2006年1期《农村经济》。
(60)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比较及关系,《农村经济》2006年2期。
(61)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中国软科学》2006年2期。
(62)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制度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2期。
(63)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内部刊物《参考》(秘密)2006年3期。
(64)推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2006年3期(机密)。
(65)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与基本特征的思考,《生产力研究》 2007年2期。
(66)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发展战略与思想认识,《开发研究》,2007年1期。
(67)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基于交易视角的概念重构,《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2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7年12期。
(68)中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9期。
(69)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协整检验和因果分析,《经济地理》2008年5期。
(70)“十五”期间各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效率比较,《统计研究》2008年4期。
(71)《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72) 论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创新——基于形象与流程再造的视角,《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年3期。
(73)加快产业组织创新,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软科学要报》2010 年1期,总168期
(74)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6期
(75)安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10年第2期
(76) 中国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基于1983-2008年时序数据的分析与检验,《世界农业》2010年11期,P29-33
(77)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促进农民增收的区域差异,《经济地理》2010年12期;
(78)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国际收支——基于1983-2009年数据邹检验基础上的格兰杰因果分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2期P61-67
(79)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汇编(第二集)》2006年,社科文献出版社
(80)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效果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12期p84
(8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ISSN1007-6964;CN31-1048/F 2011.6p16-22
(82)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治理困境与解决对策《农业经济问题》ISSN1000-6389;CN11-1323/F 2011.8p57-61
(83)地理标志保护、特色优势产业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闽浙两省的调查分析《农业经济问题》ISSN1000-6389;CN11-1323/F 2011.9p47-52
(84)尹成杰主编《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第一版。促进农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篇:中国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的时序变化和地区差异。2/2
(85)中国农村金融效率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基于1982-2009年的实证。中国软科学,1/3;2011.10。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
(86)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贡献的综合估计。科学学研究(ISSN1003-2053 CN11-1805/G3 )2/2;2011,11p1651-1658
(87)中国地区科技效率的组合测度研究。科学学研究(ISSN1003-2053 CN11-1805/G3 )2/3 2011,08p1141-11147
(88)我国取消农业税的政策背景与效应——基于制度分析框架的回顾与总结。税务经济研究(CN-1824/F),2011,04p75-81,2/2.
(89)企业融资交易的契约安排——一个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 审计与经济研究,ISSN1004-4833 CN32-1317/F 2012年第2期(双月刊,三月)P89-97,2/2
(90)台湾农民创业园:三化同步战略的重要实践与策略选择。闽台关系研究,内部资料,季刊,2011年3期,3/3
(91)无效率损失下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理论贡献。现代财经。ISSN1005-1007 CN12-1387/F,2012年2期,2/2
(92)黄祖辉主编《中国三农问题解析:理论述评与研究展望》《中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p212-228)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93)程刚编著《新城发展路径选择》的《第22章财政发展战略与体制机制》《第23章金融发展战略与体制机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94)程刚主编《中国撤县建区的新探索:宁波鄞州模式实证研究(2002-2012)》的《第16章撤县建区的金融体制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95)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实践与策略选择《台湾研究》2012年第2期,3/3
(96)中国金融发展的渔业经济增长效应——基于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的视角《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3期
(97)中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1期
(98)金融规模、金融调控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8期
(99)地理标志保护视角下的山区特色产业现代化研究——以衢州椪柑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2年6期
(100)人力资本、就业状况对农民工储蓄行为的影响 《金融监管研究》2013年11期
(101)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研究——1982-2009年数据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期。
(102)
❽ 把一年的科研成果汇编成书,什么书名好
《**************科研成果汇总》
❾ 王晓红的主要科研工作与成果
1、科研项目及论文
主要研究方向为色彩学与色彩应用、印刷质量检测与控制、数字印刷技术。
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纵向与横向项目,科研经费近百万。主持完成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检验中心的“低碳世博与绿色印刷”后世博研究项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行业标准“纸质印刷品烫印/压凹凸过程控制及检测方法”的制定、国家发改委行业标准“模内标签”标准的制定、上海市教委项目“基于图像处理的远程胶印质量控制系统的研究”等,完成了《数字印前技术》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主持的横向科研项目有、基于海德堡印刷机结构的技术文件研究与开发、模内标签印制中柔性版印刷单色色组印刷多则的系统改造方案、织物印花颜色再现特性的研究、塑料印刷色彩检测、管理与控制研究、冷烫转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包装印刷产业链发展趋势与企业应对策略研究、排版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项目。同时还参与了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数字印刷在线集成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构建”和《印刷光学》上海市精品课程的建设。
先后主讲研究生课程颜色科学、印刷色彩学等3门,主讲本科生课程印刷工程导论、数字印前技术、色彩管理、印刷原理与工艺、印刷质量检测与控制等课程。
先后在国内外印刷包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如印刷网点图像模糊聚类分割方法的研究、瓦楞纸箱物理强度测试指标的主因子分析确定法、East meets west: A lesson on printing in China versus the United States、绿色包装与贸易技术壁垒、胶印印刷图像颜色控制技术、对美国印刷教育发展状况的考察及思考、Digital Printing and Its Key Issues、现代物流标准化与包装标准化、免处理CTP版材成像技术及产品分析、工程应用技术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柔性版印刷铿锵前行、织物印花质量在线控制系统等。
2、奖项
2009年指导学生参加全球SHOTS竞赛,获得世界冠军;
2010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009年获得校优秀教学质量三等奖;
2009年被评为校 “师德标兵”;
2008年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2008年被评为第8届“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2008年获得院教学质量奖;
2007年获得“上海市杨浦区创新青年奖”。
❿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的科研成果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在美国华盛顿国家新闻中心发布《CEFC中国能源焦点2014:清洁煤炭利用》英文报告。该报告收集、整理、翻译了中国多位学界、业界专家对中国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和看法,就清洁煤炭技术未来在中国的推广,及其将面临的挑战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大量一手材料,系统地为海外读者带来清洁煤炭利用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及趋势。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联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共同出版《2015世界能源中国展望》英文版报告,并在美国纽约举行新闻发布会。报告指出,2030 年将迎来一场极具影响力的全球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过程。基于中国的新能源政策调整趋势,将直接推动全球(特别是亚洲地区)能源结构的优化。
页岩气革命令美国成为能源出口国,中国的页岩气储量丰富,一旦成功开发,中国将彻底改变当前的缺乏能源的局面,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在成功举办多场高端学术论坛之后,首次在美国用英文发表《中国能源焦点:天然气2013》报告,汇聚了中国内地、香港以至海外的华人能源专家和业界翘楚,以最新的数据和最全面的角度,详细勾勒出中国天然气产业的结构和现状。
2012年12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是“十二五”时期引导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就该规划及中国天然气发展问题采访了中国能源领域多位专家,并将专家观点整理汇编,形成了《中国天然气“十二五”规划调查访谈报告》。
国际学术期刊 《中国眼》以讨论地缘政治、能源安全、经济与文化等问题为主,并以英语编成。书中刊载的视点,从不同角度促进世界对中国的深入瞭解。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与中国能源报社合作出版的中国首本英文能源杂志——《CEFC中华能源》成功登陆美国,并在美国纽约举行首刊新闻发布会。《CEFC中华能源》是中国首本以能源产业内容为主的英文杂志,是首次以英文的形式,用最宏观的视野,透视中国能源行业的前景,向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能源企业、能源研究专业以及新闻界全面展示中国能源市场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提供中国能源产业的第一手信息,以响应国际社会对此类信息日益高涨的需求。
《国学新视野》旨在以更新更开阔的视野面对中国国学,结集国内外一流的国学家、汉学家,一流的文章,诠释传统、发布成果、拓展视域,以新的观念与理解使传统重新进入当代生活,力图做到曲高和“众”。
《世界能源形势与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度报告》
《尼尔森报告》精选(2014)
《在平衡之旅——2014奥巴马亚太之行》
《中美合作新篇章——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文集》
《新能源经济与低碳发展论坛论文集》
《美中能源合作的潜力论文集》
《投资美国油气市场》
《能源信息专报》
《南海诸岛主权与国际争端——兼论“和谐南中国海”建设》
《国际能源信息与研究》
《全球新动态》
《江苏华信科技战略研究院研究报告》
《江苏决策咨询国际智库高层专家研讨会论文集》
《华信科技战略研究院研究报告汇编》
《跨越太平洋的合作——面向未来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013亚太论坛文集》
《东海战略万言书》
《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展望》
《变化中的俄罗斯能源战略》
《解读安倍战略学》
《2013全球战略形势解析》
《面临失衡的美国再平衡战略》
《能源与乌克兰危机》
《中国与网络安全》
《中国新走向——美国智库中国两会分析报告解读》
《关於当前中日关系的报告》
《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中美日韩四边合作会议”分析报告》
《两岸关系与美国角色——2013年中美台三边会议分析报告》
《上海市能源可持续利用及分布式发电相关建议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