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采取哪些手段,研究植物特性,为识别植物种类提供依据
有些被子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韭菜、大蒜等。
『贰』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本书紧抓学科前沿及我国东部中生代盆地群研究热点,以黑龙江东部中生代鸡西盆地的研究为切入点,取得了以下成果:
(1)通过利用最新所获古生物、磁性地层年代新资料,以及煤田地质、露头、测井、岩心等资料,运用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基准面旋回对比等技术手段,对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地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构造层序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盆地尺度的层序地层等时对比格架。将鸡西群时代确定为早白垩世(凡兰吟—阿尔布期);滴道组形成时间为130.9~128.3Ma之间,相当于凡兰吟早中期;城子河组形成时间为125.1~116Ma,相当于凡兰吟早期—巴列姆早期;穆棱组形成时间为116~106.9Ma,相当于巴列姆中期—阿尔布早期;东山组形成时间为106.9~101.7Ma,相当于阿尔布早中期。植物化石以R-O植物群组合为特征,由下至上表现为由早期组合向晚期组合演化特点。除东山组外,均发育沟鞭藻化石组合,表现为由下至上非典型海相或淡水相-海相特点。城子河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穆棱组孢粉组合中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
(2)根据区域性断裂构造及盆地内各级构造界面、组内大的岩相转换界面,对盆地划分了1个Ⅰ级层序,代表整个盆地充填序列;2个Ⅱ级层序,即早期断陷沉积的鸡西群Ⅱ1和晚期坳陷沉积的桦山群Ⅱ2;在盆地Ⅱ1层序内划分6个Ⅲ三级构造层序,分别对应滴道组Ⅱ1、城子河组下部含煤岩系Ⅱ2和上部含煤岩系Ⅱ3、穆棱组下部含煤岩系Ⅱ4和中上部含煤岩系Ⅱ5及穆棱组顶部和东山组Ⅱ6。各级层序分别由相应级别的不整合面及整合面限定,各级别不整合面及整合面由不同级别的构造运动所形成。
(3)在大量研究露头、剖面、岩心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考虑到构造运动、沉积物供应、气候和湖平面变化等,对鸡西群进行了长期、中期、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进而对鸡西征群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的划分:
1)根据重要的构造不整合面、岩性突变面、最大洪泛面(大型的侵蚀-冲刷界面)等,将鸡西群划分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滴道组代表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据城子河组内部发育的1个大型侵蚀—冲刷界面将城子河组分割成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据穆棱组内部发育的2个大型侵蚀—冲刷界面将穆棱组分成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
2)根据区域可对比性的主要冲刷面、洪泛面及煤层等,划分出1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共识别出12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滴道组内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出了1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城子河组的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内划分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第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内划分出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整个城子河组识别出了5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穆棱组内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可分成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第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可划分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第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由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组成,整个穆棱组内共识别出6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3)短期基准面旋回是划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成因地层单元和层序分析的基础,通过岩心、露头剖面等的研究,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类型包括3类,即非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和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长期基准面旋回和中期基准面旋回在全盆地具可对比性,而短期基准面旋回在全盆地不具可对比性,不同区域划分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的数量和特征各不相同。
4)以野外露头剖面、单井沉积相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精细分析作为划分各级别基准面旋回层序的依据,选择长期旋回层序的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为等时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以最具等时对比意义的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在对鸡西群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等时对比,并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4)鸡西群底界和顶界为区域等时性构造界面,顶、底界面限定的鸡西盆地二级构造层序在横向上表现为弧形透镜状,内部次级层序也具形态的相似性。二级构造层序内部发育一个平行不整合面和一个相当于整合的最大湖泛面,此两个界面在盆地内分别具有等时性,将该二级层序分割成代表高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的上、中、下三部分。滴道组为加积—退积型地层结构构成了鸡西盆地Ⅱ级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主要分布于盆地底部;城子河组为退积型地层结构构成了鸡西盆地Ⅱ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覆盖了整个盆地;穆棱组、东山组为进积—加积型地层结构构成了鸡西盆地二级层序高水位体系域,沉积范围变小,晚期东山组火山沉积岩分布较零星,横向变化较大。由此,建立了鸡西盆地的构造层序构架。
(5)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露头、钻孔等资料,以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多学科结合,包括对沉积构造、岩矿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岩相特征、生物化石及粒度分析、沉积序列标志等的综合分析,对鸡西群进行了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识别和划分。将鸡西群沉积划分为冲积扇、三角洲、湖泊、河流沉积沉积体系,详细讨论了各种相、亚相的特征信其空间展布,以及各种相在层序地层序列中的位置和控制机制。研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聚煤作用。冲积扇形成于强氧化环境中,缺乏化石,层理不发育,其形成主要受盆地边界断裂的活动方式及强度控制,分布局限,形成的沉积厚度较大,因沉积冲刷作用强,不发育煤层。河流沉积体系是鸡西盆地中主要沉积类型之一,鸡西群各组均有河流沉积体系,可划分为辫状河相和曲流河相,辫状河沉积形式以垂向加积为主,层理发育,沉积层序表现为向上变细单元结构型,各组底部的厚层砂体,都属于辫状河沉积,基本不发育煤层;曲流河相层理发育,沉积层序表现为向上变细二元结构型,各组下部多发育有曲流河相厚层砂体,常见有不稳定煤层。鸡西盆地湖泊沉积作用十分活跃,是发生沉积作用的重要场所,根据沉积岩形成时水深、层厚、分布范围及沉积相标志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滨湖和浅湖沉积两个亚相,滨湖沉积水动力较强,基本不发育工业煤层,局部滨湖沼泽地带见有不稳定薄煤层;浅湖沉积水体能量及水动力条件较弱,植物化石、陆相和海相动物化石极其发育,浅湖沉积晚期泥炭沼泽发育,形成多层大面积可对比的工业煤层。鸡西盆地中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时间上往往出现在湖泊沉积体系演化的晚期,发育煤线,局部煤层厚度较大,但稳定性较差。
(6)通过对不同旋回沉积体系的对比研究,展示了鸡西盆地沉积环境、充填和演化的历程。总体看,鸡西盆地在长期基准面旋回早期,沉积物堆积速率快,往往发育冲积扇或辫状河沉积,但分布范围局限;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中期,随着构造活动进入相对稳定期,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
(7)通过对鸡西群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总体反映了活动陆缘复杂源区特点,同时也有被动大陆边缘特征,构造背景的双重性说明鸡西盆地的形成是在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挤压构造背景下的走滑拉分过程中的伸展构造背景。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诱发先前加厚的岩石圈拆沉减薄伸展构造机制是中生代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在这个大前提下,鸡西盆地是敦密断裂在早白垩世走滑剪切拉分作用形成的陆内裂谷盆地,具下断上坳双层结构。断裂的间歇性活动,控制了不同层序的生长和发育,Ⅱ1层序(鸡西群)代表了鸡西盆地断陷期经历由早期断裂剪切拉分、走滑拉分和晚期走滑伸展、走滑剪切的一个完整的盆地构造沉积旋回;之后的构造反转作用,在断陷盆地基础上形成坳陷盆地,形成了Ⅱ2层序(桦山群)。
(8)区域性展布的厚煤层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和物质基础。通过构造层序构架和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研究了煤层分布演化规律。鸡西盆地煤层主要发育在城子河组的中下部和穆棱组的中下部,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地带,在走向上向两侧逐渐变薄,数量减少到尖灭,并由盆缘向盆内减少。在垂向上,城子河组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中上部和下降半旋回、第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以及穆棱组的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的上部和下降半旋回均有较好的聚煤条件,工业煤层发育。煤层总体分布于长周期基准面旋回(长期、中期)上升半旋回的中上部—下降半旋回的中下部,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中聚煤作用较好的半旋回内,中期基准面旋回和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聚煤作用也相应较好。从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看,与聚煤作用关系密切的环境为三角洲、滨浅湖平原,工业煤层主要形成于湖侵体系域的中期-晚期和高位体系域早-中期,靠近湖泛面附近。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通过将构造层序格架、年代层序格架与沉积体系、沉积相分析有机结合的综合分析法,首次对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共划分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1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2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2)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和详细的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鸡西盆地早白垩世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及其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聚煤作用和煤层分布演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对提高煤层预测精度,扩大煤炭资源远景具有重要意义。
『叁』 宋丛文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
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林业部重点课题1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1项,国家948计划科研项目1项及多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
其中:
林业部九五重点课题子课题“湖北省马尾松、杉木种子产量预测方法研究” 1999年获湖北省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九五攻关专题(95-014-03-01)的子专题 “重要针阔叶树种种质资源库建立与保存技术研究” 1999年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湖北省马尾松地理种源试验成果推广应用” 2000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国家948项目“日本优良果梅品种的引进”于2002年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验收,且列入了国家林业局2003年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指南;
湖北省科委科技攻关课题“濒危树种秃杉种质资源保存及利用” 2004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全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林业科学》、《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湖北林业科技》等公开发表各类科技论文30篇。代表作有《垂枝杉种质资源RAPD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天然珙桐群体的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湖北省林木遗传资源保存策略的研究》、《利用PCR—RAPD法和同工酶分析法对日本柳杉无性系识别方法的研究》、《秃杉种质资源保存及区域性试验研究》等10余篇。撰写各类可行性报告、总体规划、调查报告等近20卷50余万字。
『肆』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认识
针对全国找矿勘查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了加强对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组织安排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2006~2010)”。根据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指南,“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2006~2010)”重点开展我国中西部重要成矿带(包括主要跨境成矿带)、重点矿种的构造背景、成矿类型、控矿要素及分布规律和特殊景观条件下的高效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以有效地指导和支撑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矿产勘查,发现一批资源基地,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以第二负责单位身份与第一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合作,联合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大学、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同承担了该重大项目第十一号课题“西秦岭成矿地质背景与铅锌、银、铜、金资源评价技术研究”(编号:2006BAB01A11),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开展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构造环境、区域含矿建造与控矿构造要素研究,揭示西秦岭主要矿床类型与构造的关系,建立主要类型矿床的构造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型;研制识别和提取区域控矿要素、示矿信息及矿致异常的新技术方法; 采用地质模型和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及矿化体定位预测。
根据课题总体目标任务和统一安排部署,实施开展了“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铅锌、银、铜、金综合勘查技术研究”专题。专题研究目标和任务是:①以凤(县)-太(白)地区为主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关系,总结典型矿床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标志特征,建立矿床的找矿勘查模型;②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有效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对凤-太等重点矿集区进行矿产潜力评价与远景靶区优选,提交具有大型矿床找矿潜力的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找矿靶区和普查基地1处;③对勘查模型和预测靶区进行验证,有效地指导凤(县)-太(白)、柞(水)-山(阳)等矿集区隐伏金属矿产找矿,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内容是:以凤-太矿集区为主,柞-山矿集区为次,兼顾勉(县)-略(阳)-宁(强)矿集区,从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煎茶岭金矿床等入手,开展主要矿床类型与地层、构造、岩浆的关系研究,建立主要矿床类型的综合找矿模型,研究识别和提取示矿信息及矿致异常的有效技术方法,采用找矿勘查模型和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及矿化体定位预测。具体开展3个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典型矿床的系统综合研究,收集矿床已有的勘查及研究资料,应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多种手段,从成矿环境、成矿年代、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入手,解剖典型矿床,建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找矿勘查模型;②区域找矿信息提取新方法、新技术试验研究,在凤-太矿集区、柞-山矿集区、勉-略-宁矿集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新方法、新技术试验研究,确定提取找矿信息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隐伏找矿信息和热液蚀变矿物信息的提取是研究的关键;③靶区优选和验证,应用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新方法、新技术进行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并结合勘查需要对预测靶区进行工程验证。
围绕上述专题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结合秦岭地区的地质工作实际情况,根据上述学术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本专题采用的研究工作具体思路是:“立足前人资料和成果,以解决找矿勘查生产问题为目的,利用新技术,补充新资料,充分收集研究前人的成果和资料,重新研究典型矿床,分析总结典型矿床和区域控矿的关键因素,完善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模式; 立足新理论和新认识,加强勘查技术方法应用试验,分析总结研究找矿效果,筛选有效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建立完善的综合勘查模型,为我国类似造山带和高山峡谷区找矿提供借鉴; 科研引导,科学预测,生产配合,及时验证,产、学、研有机结合,确保找矿勘查重大突破”。
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在长期的深入思考和找矿实践基础上,此次研究工作查明了典型矿床和区域的关键控矿因素,确定了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建立了隐伏矿床综合勘查模型,取得了找矿勘查靶区预测、验证的重大进展,主要成果和学术认识有以下10个方面:
1)基于1:5万水系沉积物和1:2.5万沟系次生晕资料,对凤-太、柞-山、勉-略-宁三大矿集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全面总结,重新进行了异常圈定和成图,并指出了找矿预测区。凤-太矿集区圈定以Au、Ag、Pb、Zn、Cu为主的异常带6个,圈定4个找矿预测区; 柞-山矿集区圈出了3个异常带、2个找矿预测区; 勉-略-宁矿集区圈出3个异常带、2个找矿预测区。
2)通过对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最新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凤-太矿集区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柞-山矿集区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穆家庄铜矿床,勉-略-宁矿集区煎茶岭金矿床、铜厂铜(铁)矿床等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并提出找矿标志。
3)通过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研究,对秦岭造山带区域主要类型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依据控矿因素和成矿作用分析,提出了秦岭造山带多数金属矿床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的新认识。
通过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成矿条件的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经历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矿和后期热液改造就位成矿的叠加过程(即“两期成矿”),多数矿床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建造环境下,通过岩浆熔离分异、火山沉积、热水沉积等成矿作用形成初始矿床或矿源岩,在后期的造山构造岩浆活动过程中,初始矿床或矿源岩往往被后期区域性构造岩浆活动改造,成矿物质再次被活化、迁移、富集并沉淀成工业矿床。但是从关键控矿因素分析,研究认为造山带中的多数矿床具有明显的“二元控矿”规律,即同一区域的矿床既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同时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改造作用控制(即“二元控矿”),多数矿床的最终就位主要受区域晚期造山、构造岩浆作用控制,即前者控制特定区域成什么矿,后者控制在哪里成矿、到哪里去找矿。根据这一共性控矿规律,提出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往往具有变质热液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矿床的富集空间主要为断裂构造、褶皱虚脱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体内外接触带等。
4)选择凤-太矿集区等典型矿床进行了物化探方法试验研究,对二里河和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成矿远景区的充电法、TEM、CSAMT及EH4等物探方法试验研究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①常规充电法适合于埋深200~500m的就矿找矿,应用前提是要求有较好的矿体天然露头或人工揭露见到矿体,实际应用充电方法在凤-太矿集区进行盲矿体追索效果极佳; ②TEM法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达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异常体的水平投影界线时准确性较高,但对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含炭质岩层、含金属矿物的岩脉、断层及不同电性界面也会形成异常,对矿体形态判断不利;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是电阻率-频率测深,它具有探测深度大、快捷、能及时提供视电阻率-频率拟断面图等优点,但也具有静态效应、近场效应、场源附加效应以及所测电阻率参数单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释难度,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④EH4是一种较新的物探方法,但是野外试验出现异常形态与地质实际相反的现象,目前没有能够较好地解释。异常区工程验证效果也不理想,故该方法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⑤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金属活动态测量等化探方法对于圈定找矿靶区、寻找隐伏矿体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5)通过对凤-太矿集区柴蚂金矿、沈家湾金矿和池沟铜矿的ASD蚀变矿物填图试验表明:①柴蚂金矿和沈家湾金矿区蚀变矿物均以绢云母为主,其次是绿泥石,再次是碳酸盐矿物。但柴蚂金矿与沈家湾金矿又有不同,柴蚂金矿碳酸盐化程度明显强于沈家湾金矿,蚀变矿物填图研究提出,柴蚂矿区可以利用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来指导找矿,白云母/绢云母化和伊利石是沈家湾矿区的有利找矿标志; ②池沟铜矿矿化蚀变以泥化、绿泥石化和钾化为主,泥化主要分布于接近地表的斑岩体或矿体上部,绿泥石化主要分布于近岩体裂隙、构造带、岩体中,钾化主要分布于岩体裂隙中,钾化强烈,则矿化增强; 斑岩型铜矿主要蚀变矿物在区内广泛分布,但此次尚未在池沟矿区发现典型的斑岩型铜矿蚀变分带现象。
6)凤-太矿集区遥感地质解译和研究表明,以灰岩为核部的背斜倾伏影像部位、背斜轴线转折部位、短轴背斜与隐伏背斜以及灰岩影像分支部位是铅锌多金属成矿和找矿的重要靶区。
7)综合研究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资料,初步建立了秦岭中高山地区Pb、Zn、Ag、Cu、Au矿床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和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应用工作程序是:根据地质研究、化探异常分布和“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预测找矿远景区→TEM、CSAMT物探方法确定勘查靶位→钻探或坑探或槽探发现矿体→坑道或钻孔矿体充电确定矿体走向和延伸→探矿工程验证充电异常→系统勘查。
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是:①预查选区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综合研究+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2.5万沟系次生晕、1:1万土壤正规网测量)+激电剖面+地化剖面:②普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1:1万或1:2000比例尺)+大比例尺遥感解译、航磁解译+沟系次生晕加密+高精度磁测+TEM/CSAMT+工程控制; ③详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1:2000和1:500比例尺)+大功率激电+井中/井地充电+工程控制。
以上方法组合依据不同的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环境等有所区别,如对于SEDEX型铅锌矿床,在物探方法上主要选择TEM、CSAMT或激电测量; 对于与岩体有关的Au、Cu矿床,在物探方法上前期工作可以选择高精度磁测以确定岩体位置和产状等; 在化探方法上可选择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测量,但地质工作和综合研究贯穿始终。
8)成矿预测和靶区验证取得了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和发现。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有效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应用新理论、新认识,进行了找矿远景靶区优选与矿产资源估算,应用综合勘查模型对不同类型矿床找矿模型和预测靶区进行验证,取得了铜铅锌矿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和发现。在秦岭造山带凤-太矿集区取得东塘子、白杨沟隐伏铅锌矿找矿初步成果; 在柞-山矿集区取得池沟斑岩铜矿重大发现; 在勉-略-宁矿集区取得徐家沟铜矿勘查重大进展。
9)研究、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是地质找矿综合研究与勘查实践的桥梁。综合找矿模型的建立以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为基础,以各种信息的理解、把握、转换、关联和集成为核心,以找矿标志的辨识、显化、提炼为目的,在已形成的概念和理论指导下分析各种信息和信息组合与矿床(化)的关系,逐步形成量化的多元信息综合预测模型,可以此来分析和推断靶区的找矿前景和矿化体特征。
10)勘查在地表矿化较弱或没有任何可识别矿化显示的隐伏矿床和盲矿床的难度加大,需要以明晰可靠的成矿理论为基础,以切实可行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为手段,通过深入细致的资料解释和工程验证而逐渐取得找矿突破。由于勘查对象在地表所反映的现象与矿床本身信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模糊,因此,对于基础地质工作和弱小异常必须足够重视。不同勘查方法技术所获得的找矿信息是不完备和不确定的,需要以地质为基础具体分析、相互印证、综合集成、大胆验证。在找矿预查阶段,面积性物化探工作是必要的,不能简单地以剖面取而代之,这样才能获得充分、完整的异常信息。深部、隐蔽及微弱示矿信息的识别提取是找矿方法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伍』 研究成果是哪一种文献类型
文献类型的识别
检索工具著录的文献来源,一般对摘录的文献类型不加明显区别,需要检索者自己辨别。其实,各种类型的文献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辨别。
1)图书:图书的特征除书名外,还有出版社、出版地、图书的总页数(PP),有时还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
2)期刊:期刊的刊名除少数不缩写外,多数都采用缩写的方式。期刊是连续出版物,著录有卷(Vol)、期(No)、页数(P)和年号等,有的还著录有国际标准刊号(ISBN),国内刊号为CN。
3)会议文献:会议文献的特征:A.一般带有会议特征的词,如Conference(会议)、Congress(大会、综会);B.有主办会议的机构特征,如Society(团体)、Association(协会);C.有会议文献类型的特征,如Paper(论文)、Proceedings(会议录)等。
4)专利文献:有A.国别代号,如US表示美国,GB表示英国等;B.有专利号或公开号。
5)科技报告:A.一般有收集机构或编写单位的代号,如PB(美国政府出版局),AD(美国军事国防部门);B.有报告号,如AD-1~19999。
6)学位论文:有著者、学位名称、论文篇名、颁发学位的单位名称及地址、授予学位的年月等。
『陆』 主要研究成果
由于我国煤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复杂性和煤储层的特殊性,煤层气排采过程中普遍存在煤粉产出问题,煤粉问题是制约煤层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之一。本书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煤层气韩城区块为研究区,在分析煤储层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采用典型煤层气井现场监测、系统的煤粉和煤岩测试分析、专门物理模拟实验和现场工程措施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从煤岩自身性质与工程扰动耦合效应入手,综合分析了煤粉产出的影响因素及产出煤粉特征,提出了煤粉的成因机制-产出位置综合分类体系,探讨了煤粉来源,揭示了煤粉产出机理,查明了煤粉产出规律,制定了适宜的煤粉管控措施,为实现煤层气高效稳定排采奠定了基础。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煤粉产出的影响因素及综合分类
采用井下煤层观察、测井曲线解释及室内测试分析等方法,结合煤层气井生产现场实践,分析了韩城区块主力开发煤层3号、5号和11号煤层的煤岩组分、煤体结构、煤层结构、矿物含量和组成等和煤层气井的钻井工程、压裂储层改造、排采设备及排采制度等及其对煤粉产出的影响。综合考虑煤粉的成因机制、产出位置及其对煤层气生产的影响等因素,提出了煤粉的综合分类体系。
(1)煤粉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从煤粉成因方面,将煤粉产出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煤储层静态地质因素与煤层气动态工程因素两个方面,指出了煤储层静态地质因素(包括煤岩特征、煤体结构特征和煤层结构特征等)是煤粉产出的基础,煤层气动态工程因素(包括钻井工程、储层改造工程和排采工程)是煤粉产出的诱因,而构造煤发育是煤粉产生的关键因素。
(2)从煤粉的成因机制角度,把煤粉划分为煤层固有煤粉、机械破坏和应力条件改变产生的煤粉;从煤粉产出的位置出发,把煤粉划分为煤储层中的煤粉、井筒中残留的煤粉和排采系统中的煤粉;综合考虑煤粉成因机制、产出来源及其对生产的影响等因素,提出了煤粉的成因机制-产出位置综合分类体系。
(二)产出煤粉特征
采用煤粉浓度监测仪、激光粒度测试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测试等手段,从煤粉的浓度、粒度、成分、磨圆度、形态、表面特征和破裂方式等方面,对韩城区块煤层气井产出煤粉特征进行了精细化描述。结合韩城区块的煤岩特征,分析了煤层气井产出煤粉的主控因素,探讨了煤粉的来源和煤粉成因,为揭示煤粉产出规律和采取合理管控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1)通过煤粉浓度特征分析,发现韩城区块煤层气井煤粉产出与井型、完井工艺和煤体结构有关。下套管射孔压裂完井的直井和定向井煤粉浓度一般小于裸眼完井的水平井的煤粉浓度,分析认为,水平井煤层裸眼段易遭受钻具的研磨以及液流的冲蚀作用而产生煤粉。位于断层附近的煤层气井产出煤粉浓度大,分析认为,构造作用对煤层的破坏比较严重,易产生大量煤粉。
(2)通过煤粉粒度特征分析,得出煤层气井产出的煤粉颗粒的体积平均直径基本都集中在100μm左右,具体到各个单井又有微小的差异。根据煤粉粒度分布的形态,将产出煤粉粒度分布曲线类型划分为单峰型和双峰型,单峰型煤粉颗粒直径一般分布范围在0.1~1000μm,双峰型煤粉颗粒直径一般分布范围在0.1~2000μm。韩城区块煤层气井产出煤粉颗粒大小与煤岩特征和力学性质、煤体结构以及液流的携粉能力相关。
(3)通过煤粉成分特征分析,煤粉成分以无机矿物为主,其平均含量大于50%,运用X射线衍射仪对煤粉无机矿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煤粉中无机矿物以黏土矿物为主,平均含量约占无机矿物的50%。而煤岩成分以有机质为主,无机矿物含量较少,占10%左右。与煤岩相比,煤粉中含有大量的黏土矿物。这是由于黏土矿物集合体对骨架颗粒附着力很差,在高速流体的剪切应力作用下,黏土矿物集合体容易从骨架颗粒上脱落,易形成煤粉。分析发现,产出煤粉的成分与煤岩特征和煤层结构特征有关。
(4)通过煤粉形态特征分析,认为煤粉的形态特征与煤粉的来源及煤体结构有关。从磨圆度分析,认为煤层中的固有煤粉由于搬运过程中的磨蚀而容易成为圆状、次圆状;棱角状、次棱角状煤粉主要是受力脆性破坏的结果,这些煤粉主要来源于钻井、压裂、排采工程造成的机械破坏与应力改变,属于后期形成的次生煤粉。从球度分析,认为柱状煤粉可能是由原生结构或碎裂煤受破坏而形成的煤粉;片状煤粉可能是来自鳞片煤或片煤的片状剥落而形成;粒状煤粉可能是碎粒煤形成的。从破裂方式分析,认为片状剥落的煤粉主要是鳞片煤或片煤脱落所致,而块状破裂的煤粉主要是原生结构煤或碎裂煤遭受冲蚀形成的。从表面特征分析,将煤粉颗粒表面特征分为粗糙型表面和光滑型表面两种,认为粗糙型表面的煤粉颗粒以无机矿物质为主,而光滑型表面的煤粉颗粒以有机质为主。
(5)从产出煤粉形态出发,分析了原生结构煤、碎裂煤、碎粒煤和鳞片煤产生煤粉的破坏形式、产出煤粉特征以及产出煤粉倾向性。其中,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以块状断裂的方式形成以柱状或粒状为主的煤粉,颗粒较大,棱角较分明,煤粉产出的倾向性较小;碎粒煤形成以粒状为主的煤粉,粒度较小,煤粉产出的倾向性较大;鳞片煤以片状剥落的方式形成片状煤粉,产生煤粉的倾向性也较大。
(6)通过煤粉浓度、粒度和成分特征分析,结合煤层气主力开发煤层特征分析,指出了煤粉产出的主控因素有煤岩特征、煤体结构和煤层结构特征、井型、完井工艺、储层改造、排采制度等。而煤体结构是煤粉产出的首要控制因素。
(三)煤粉产出物理模拟
从驱替流速、围压、煤岩组分和煤体结构等4个方面进行了煤粉产出物理模拟实验。以不同驱替流速模拟煤层气排采过程中产水强度,查明了驱替流速的变化对煤粉产出的影响;以不同围压强度模拟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煤储层压力,查明了围压的变化对煤粉产出的影响;以不同煤岩组分特征的煤样模拟不同煤储层,分析了煤储层组分对煤粉产出的影响;以不同煤体结构的煤样模拟不同煤储层,分析了煤体结构类型对煤粉产出的影响。通过煤粉产出物理模拟与煤层气井煤粉产出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煤储层、不同排采条件下流压、流速对煤粉产出的动态影响规律。
(1)通过驱替流速对煤粉产出影响的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驱替流速对煤粉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围压及驱替流速作用下,煤粉将会被驱替液携带产出。围压稳定不变,驱替流速越大,煤粉产出量越多,即煤粉产出量与驱替流速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驱替流速低,产出煤粉粒度偏小,流速提高,冲蚀作用增强,产出的煤粉粒度分布范围扩大,粒度值增大。驱替液的冲蚀作用会携带堵塞裂隙通道的煤粉运移排出,进而扩大有效裂隙系统的展布空间,故随着驱替流速的逐步增大,裂隙导流系统的渗透率将会相应提高。
(2)通过围压与煤粉产出的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围压对煤粉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驱替流速稳定不变,围压越大,煤粉的产出量有所降低,表明其产出量与围压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围压越大,实验煤样所受的挤压力越大,实验煤样的破损程度越大,将会产出粒度较大的煤粉,同时,造成煤样内裂隙系统的有效应力增大,开放程度降低,煤粉不易随排出液产出,导致其产出量降低。围压增大,将会导致煤粉堵塞裂隙通道,煤粉随排出液运移不畅会降低有效裂隙系统的联通空间,故渗透率会随围压的提高而降低。
(3)通过不同煤岩组分与煤粉产出的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煤岩组分对煤粉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压不变,随着驱替流速增大,不同煤岩组分的煤岩中煤粉产出量均有增大的趋势,煤岩渗透率有增大趋势,且流速越大,不同煤岩组分的煤样渗透率变化趋势越接近,但不同煤岩组分的煤岩中煤粉产出量差异显著,黏土矿物含量高、镜质组含量低的煤样产出煤粉量大。驱替流速不变,随着围压增大,不同煤岩组分的煤样煤粉产出量均有增大的趋势,而煤岩渗透率有下降趋势。但不同煤岩组分的煤岩中煤粉产出量和渗透率差异显著,黏土矿物含量较高的煤样随围压增大,煤粉产出速率增大。围压的增大可造成性脆易碎的镜质组破裂,导致镜质组含量高的煤样形成更多的煤粉,逐渐堵塞有效导流裂缝,导致渗透率持续降低。
(4)通过不同煤体结构对煤粉产出影响的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煤体结构差异对煤粉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碎粒煤在同一实验条件下产出煤粉量要远远大于原生结构煤产出煤粉量,原生结构煤产出煤粉平均粒度比碎粒煤大,碎粒煤实验产出煤粉对流速条件变化敏感性强。原生结构煤产出煤粉一般棱角明显,分选性差,煤粉表面相对光滑;碎粒煤产出煤粉圆度大,煤粉表面相对粗糙。产出煤粉的组分类型与实验前煤岩样品一致,但不同显微组分的含量比例出现了分异性:产出煤粉中镜质组及黏土矿物含量明显增大。随煤粉产出,煤岩渗透率均呈现前期逐渐增大,后期趋于稳定的现象,但原生结构煤的渗透率远大于碎粒煤的渗透率。
(5)间断-重启实验,煤粉产出量瞬间增多,表明驱替流速的瞬间提高将扰乱煤储层原有平衡状态,使得煤粉大量产出;而驱替流速突然增大,会造成裂隙系统内流体压力降低,有效应力增大,导致部分裂隙出现一定程度的闭合,若煤粉无法畅通排出,则会堵塞裂隙。
(6)在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煤粉产出受多种作用力的综合影响。类似碎屑物的搬运规律,煤粉的运移存在临界启动速率与临界沉积速率。当液体流速大于煤粉的启动运移速率时,煤粉发生移动;当流速降低至煤粉临界沉积速率时,煤粉将停止运移而沉积。
(四)煤粉产出规律
通过对韩城区块煤层气井煤粉监测、室内煤粉特征测试及煤粉物理模拟实验,结合煤层气排采实践,分析了煤粉产出随排采阶段的变化情况及煤粉产出的运移情况,揭示了煤粉产出规律,划分了煤粉产出阶段,总结了不同煤粉产出阶段的煤层气井生产特征和煤粉产出特征。
(1)韩城区块在各排采阶段内产出煤粉粒度和浓度均具有明显的阶段变化特征,煤粉浓度整体趋势随排采阶段递增而变小,呈产出煤粉浓度在排水降压阶段低、在起套压阶段和放产阶段高、在稳定产气阶段低的总体趋势。通过进行井口产出的煤粉特征与修井采得的井底煤粉特征对比分析,发现井口产出的煤粉形态大部分呈球状、片状,棱角不明显,磨圆度好,且粒度较小;井底的煤粉大部分呈块状、粒状,棱角明显,磨圆度差,粒度大,揭示了煤粉在通道和排采系统中的运移规律。
(2)通过煤层气井排采实践、煤层气井的现场监测和煤岩煤粉测试分析,从煤粉产出浓度与煤层气井排采关系分析,提出了煤粉产出四段式划分方案,总结了不同煤粉产出阶段的煤层气井生产特征、煤粉主要来源和煤粉特征。指出了排采初期和产气量快速上升期是煤层气井卡泵的高峰期,排采初期主要是大颗粒进入排采系统造成的卡泵,而产气量快速上升期是煤粉产出的高峰期,主要是大量煤粉聚集造成的卡泵。
(五)煤粉产出管控措施
在综合分析韩城区块煤层气井煤粉产出的影响因素、煤粉产出机理及煤粉产出规律的基础上,从地质、工程、设备工艺及排采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煤层气生产井煤粉产出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1)根据导致煤层气井煤粉产出问题的具体因素,提出了一套包括地质预防、储层改造、设备优选、生产预警、排采控制和工艺治理等方面的煤粉管控措施体系。
(2)根据对韩城区块原煤样的详细观察,以宏观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差异,划分了韩城区块煤体结构类型,总结了韩城区块不同煤体结构类型煤的测井响应特征,确立了密度测井、自然伽马测井、电阻率测井及井径测井4组测井响应组合值。通过对韩城区块3号、5号、11号煤的测井曲线的煤体结构类型识别解释,查明了各煤层的煤体结构类型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在布设煤层气井位置及开发层段时,应避开Ⅲ类构造煤层发育段,为地质方面预防煤粉产出提供基础。
(3)为了有效预防煤粉产出导致的煤层气井排水不畅、抽油泵漏失、卡泵等井下故障的发生,可采用示功图来预警煤粉产出强度,建立了示功图预警煤粉相关井下故障的定量化指标,选取了井下故障实例,分析了故障过程中示功图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随着井底煤粉产出与聚集程度加重,示功图形态变化明显,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因此,示功图监测可起到有效的煤粉预警措施。
(4)以韩城区块现场生产为基础,提出了韩城区块煤层气井不同排采阶段煤粉产出的精细化排采制度,总结了自洁泵、射流泵、电潜螺杆泵、杆式泵等排采设备及常规注水洗井、井筒酸化洗井和空心抽油杆洗泵等工艺的适用性。
『柒』 郭武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研究方向涉及语音识别,大语料库语音合成、可训练语音合成与声纹识别方面的工作。2010年-201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声纹识别中的合成语音鲁棒性研究”,2006年-2010年,主持863重大项目子课题“多语言语音合成关键技术与其产品开发”.
研究成果和获专利情况:在NIST举办的2008年世界说话人识别大赛中,领导的研究小组一举夺得综合成绩世界第一,该成果被光明日报,科学时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等100多家媒体报导。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四十多篇研究论文,联合指导博士研究生王尔玉获得2010年ISCSLP 2010最佳学生论文奖,研究生刘权获得NCMMSC2013年最佳学生论文奖,论文列表如下 :
[1]W. Guo, Zhao Zhang, Yanhua Long,Lirong Dai, N-gram 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 For Voice Password System, Proc. ICASSP 2010, pp. 4438-4441
[2] W. Guo, Y.H. Long, Y. J. Li, et al., Ifly System for the NIST 2008 Speaker Recognition Evaluation, Proc. ICASSP 2009, Taipei.
[3]郭武, 李轶杰, 戴礼荣, 王仁华,采用非监督得分规整和因子分析的说话人确认,电子学报,2009,4
[4] 郭武, 戴礼荣, 王仁华, 简化的信道因子估计, 清华大学学报, 2008, 48(s.1), pp.664-667.
[5] 郭武, 戴礼荣, 王仁华, 采用主成分分析的特征映射, 自动化学报, 2008, 34(8), pp. 876-879
『捌』 研究成果简要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是文献剖析评述的简称,指在片面搜罗,阅读少量的相关研讨文献的根底上,经过归结收拾,剖析识别,对所研讨的效果(学科,专题)在肯定时期内曾经取得的研讨效果,具有效果以及新的开展趋向等停止系统,片面的叙说和评论。"综"即搜集"百家"之言,剖析剖析收拾;"述"即结协作者的观念和实际阅历对文献的观念,结论停止叙说和评论。其手段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区分相关资料的根底上,依据自己的论文来剖析与评价这些资料。一个胜利的文献综述,可以以其系统的剖析评价和有依据的趋向预测,为新课题确实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手段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讨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效果加以探求。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讨主题的特定范畴中曾经被思索过与研讨过的音讯,并将此议题上的威望学者所作的勤劳停止系统地展现,归结和评述。在决议论文研讨标题之前,一般必需关心的几个效果是:研讨所属的范畴或许其他范畴,对这个效果曾经知道几;已完成的研讨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能否胜利;有没有建议新的研讨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讨的根底。 大少数研讨生并不思索这些效果,就直接停止文献讨论,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繁杂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讨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有关。 其实回忆的手段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求性研讨,所以必需自动主动地扩展研讨文献的根源。也只要这样,才可能增加研讨的假定与变量,以改良研讨的想象。 文献综述至少可抵达的根本手段有:让读者熟习现有研讨主题范畴中相关研讨的停顿与困境;提供后续研讨者的思索:未来研讨能否可以找出更故意义与更清楚的结果;对各种实际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定提出与研讨理念的根底,对某现象和行为停止可能的注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定,了解并进修他人如何界定与权衡关键概念;改良与批判现有研讨的缺乏,推出另类研讨,开掘新的研讨方法与路途,考证其他相关研讨。 总之,研讨文献不只可辅佐确认研讨主题,也可找出对研讨的效果的不同见地。宣布过的研讨演讲和学术论文就是主要的效果根源,对论文的回忆会提供珍贵的资料以及研讨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罕见的效果文献综述可以辅佐新研讨者在现有知识的根底上不时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同于先前研讨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相关此类研讨主题方面的主要的学术研讨。但是研讨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进程中易犯以下四种过失: 1。 少量罗列堆砌文章误以为文献综述的手段是显现对其他相关研讨的了解水平,结果招致很多文献综述不是以所研讨的效果为中心来展开,而变成了读书心得清单。 2。 随便坚持研讨批判的权益我国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学生考本校研讨生者居多,因此经常出现少量援用自己导师的研讨效果而不留意其他同行的研讨效果的现象,学生担忧学位论文争辩通不过,所以稀有见到学生批判导师已有研讨的缺乏;遇到名校名师,学生更易坚持自己批判的权益。由于少量援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话均以谁说起始,结果使自己的论文成为他人研讨有效与否的考证演讲,无法压服读者置信自己的论文有主要贡献。 3。 逃避和坚持研讨抵触另辟蹊径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研讨主题,或觉察现有的研讨结论相互抵触时,有些研讨生的论文就逃避抵触,停止一个自以为是创新的研讨。其实将这些抵触部分坚持,就意味着坚持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由于不跟任何现有的研讨相关与比拟,没有援用价值,会被先人所坚持。遇到不谐和或许相互抵触的研讨觉察,固然要破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置,但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自动坚持。其实这些不谐和或许抵触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应用。将现有文献的抵触与抵触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讨比旧研讨具有更好,更强的注释力,缘由之一是新的研讨会将过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与改善。 4。 选择性地讨论文献有些研讨生不是系统化鼗毓讼钟械难芯课南?找适宜研讨的效果或可预测的假定,却宣称某种研讨缺少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讨是探求性研讨。假设有选择性地讨论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讨生客观希冀的反映,成了一种时机性的回忆。 因此肯定要停止系统的,片面的文献综述,以松懈的迷信想象来寻觅,评价以及整合迷信研讨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求和不逃避抵触。剖析抵触的缘由,方法与结论,可以为未来的研讨及论文奠定胜利的根底,使论文的研讨结果对后续研讨有运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三,综述的根本方法与方法文献综述不只仅是对一系列无联系形式的概括,而且是对以前的相关研讨的思绪的剖析。文献综述的根本方法为: 1。 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概括归结搜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经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应用光盘或网络停止检索;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相关的文献目录。 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由于最新研讨经常包括以前研讨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见地的现状。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肯定它与要做的研讨有没相联系,决议能否需求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主要依据相关的迷信实际和研讨的需求,对曾经搜罗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挑选,精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讨的效果,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具有的效果,观念的缺乏与尚未提出的效果。将相关的,相似的形式,辨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剖析,按肯定的评价准绳,做出是非的区分。同时,对每一项资料的根源要说明完整的出处,不要疏忽记载参考文献的主要音讯,如出版时间,页码和出版单位所在乡村等。 对要评论的文献激进行概括(不是重复),然后停止剖析,比拟和对比,手段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讨停止精细注释,而是确保读者可以体会与本研讨相关的以前研讨的主要方面。一般地和集合地对以前研讨的优点,缺乏和贡献停止剖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十分主要的。 2。 文献综述的第二步:摘要不同的学科对援用摘要的央求与希冀不同[1]。固然文献综述并不只仅是摘要,但研讨结果的概念化与有组织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将资料组织起来,并连到论文或研讨的效果上;整合回忆的结果,摘出已知与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献中的正反争辩;提出进一步要研讨的效果。 3。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批判文献综述能否有价值,不只要看其中的新音讯与知识的几,还要看自己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念与见地如何。 阅读文献时,要避免外界的影响甚至搅扰,客观地叙说和比拟国际外各相关学术流派的观念,方法,特性和取得的效果,评价其优点与缺乏。要依据研讨的需求来做批判,留意不要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一个具有批判性的评论,必需要有准确性,自我注释性和告知性。批判的水平,主要在测试研讨生评鉴技巧:能否能剖析出文章的中心概念与所提出的论据,做出摘要,并提出简明评价。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是在方式上批判其能否契合一些根本写作的规范,即判定其能否为一篇好文章还要看文献中援用的文章与评论的规范。有的台湾学者将其归结为:代表性,清楚性,相关性,适时性和简捷性。 表1 香港大学建议的论文撰写形式导论扫尾段落 ◇简介主题;◇主题的主要性;◇理清首要效果;◇简介各篇(例如A。B。)文章与作者,及其不同或互补之处。 主文部分(3个示范) 1。1剖析A与B的实际。观念 1。2剖析B的实际。观念 1。3比拟A与B的实际。观念 2。1找出A与B的共异性 2。2找出A与B的差异性 2。3讨论出一个中心议题议题1:讨论A&B 议题2:讨论A&B 议题3:讨论A&B 结论提出一个比其他更好的实际与立场提出一个优于每一个实际与立场的部分的摘要 4。 文献综述的第四步:建议一般一个文献综述是以比拟性评论的方式为主,剖析两个以上不同的思想学派,议题或许不同人所持的不同立场。香港大学建议的形式[2]如表1所示[3]。可以看出,这个形式有三个选项:导论,主文与结论。 文献综述的最前方法是在回忆和剖析的根底上,提出新的研讨方向和研讨建议。依据开展历史和国际外的现状,以及其他专业,范畴可能给予本专业,范畴的影响,依据在纵横对比中觉察的主流和规律,指出几种开展的可能性,以及对其可能发生的严酷影响和可能出现的效果等趋向停止预测,从而提出新的研讨计划等,并说明效果的可能性等。 还要指出的是,阅读和剖析已有的其他专业研讨人员的文献综述,可以高效率地取得有益的观念和建议。但是,这类集合引见研讨效果的综述性文章只能作为新的研讨的根底或参考点,不能被用来替代自己的独立研讨。总之,要做好硕士,博士论文的选题与研讨,必需注重资料概览,仔细写好文献综述。 eぁ⌒molhΓゅㄠwζhΓゅㄠqnΖ纭c
『玖』 曾性初的研究成果
曾性初教授首先运用信息论与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中文与汉字,香港大学心理系主任高尚仁教授对他的《汉字各种笔画的频率估计》、《汉语的信息分析》等论文曾这样评价:“这个分析的成果对汉字的信息处理的研究以及笔画为单位的汉字键盘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 曾教授根据汉字笔画的冗余信息所提出的笔画码(特别是轮廓码)的设想,已为多种中文信息编码方案所采纳。
1983年,曾教授发表《汉字好学好用证》一文,在教育学、语言文字学、中文信息编码等领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日本电视台特地邀请有关专家就此文举行了汉字改革的专题讨论。与会者认为不论赞成与反对文字改革的人士都可以从中吸取教益。著名的文字改革专家周有光先生说:“ 曾文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汉字的一言堂的局面。” 所谓一言堂的观点,就是“ 汉字笔画繁、字数多,难学、难认、难记、难读、难写、难用”。而曾教授却认为笔画多的字,虽然书写时多费一点时间,但是因为线索(冗余信息)多反而较易辨认。就词而论,各种文字的词数大致相等。牛津大词典收词60万,汉词也不过此数。根据实验结果,因为汉字的冗余信息高,它英文、日文假名与汉语拼音都较易学、易懂、易写,它所占的篇幅少,经济实用。因此汉字是悠久、优美的文字,纪录与传递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
曾性初教授运用信息论开创了一门“汉字汉语心理学”。关于这项研究的性质和成果,在杨桂欣(《中国教育报》1995年11月22日第二版)的纪念廖一帆的文章中做了评估:“表扬他贯彻执行党的‘双百’方针,为办好《教育研究》而努力工作。1982年下半年,刊物收到自发来稿《汉字好学好用证》,稿子长达两万余字,即用丰富的科学实验材料,又同多种拼音文字进行认真的比较,非常充分地认证了‘汉字是历史悠久、字型优美、易学、易写、经济有效的文字’,根本不应当废除它而走什么拼音化道路。事关重大,作者曾性初曾被错划为右派,怎么办?发表还是不发表?编辑们把这篇稿子交给一帆同志,他认真阅读之后,毫不犹豫地予以签发,并立即向编辑们布置任务:多方面组织争鸣稿件,尤其要组织文改工作和语言文字专家们的稿件,认真讨论一番。1983年伊始,《教育研究》分两期连载了《汉字好学好用证》,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说是“轰动效应”也不为过分。后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郑重决定将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不再提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了,这同《教育研究》发表曾性初《汉字好学好用证》,有着重要的关系。”
1983年7月,曾教授应邀出席了在香港召开的“中国语文国际讨论会”,宣读了《方块字与字母文字之比较》的论文,受到了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代表好评。
曾性初教授在80年代做了儿童早期识字的实验。运用程序设计与操作条件反射的方法教授不到周岁,尚不会说话的婴儿辨认汉字(利用指辩、用图或实物配字、或用字配图和实物,、听音指字、中英文对照比较学习、动作表字以及口说等方法),不仅使儿童认识了汉字,也在认识汉字的过程当中学到了相关的英语单词,同时还使儿童具备了利用汉字来识别未见过的图画的能力。实验表明,婴儿在未说话前可学会辨认百来个汉字。一般智力中上,2到4岁的儿童,每天以两节(15到20分时间),可以学会二三千个汉字。曾教授对尚未说话的婴儿教学识字的方法,已被美国圣路易斯聋哑研究所采纳,用来教聋哑人识字与阅读。
同时,曾性初教授还做了儿童早期算数的实验。首先教会儿童数的自加、自减、自乘、自除这样的特殊情况,利用数的乘或除连教(让孩子明白乘是连加,除是连减)。儿童会数数但不一定又数的概念,所以必须提供多种多样的实物,如算盘、积木、硬币。糖果……使儿童对形状、大小不一的东西有基数(表示事物个数的数)的概念,这样能够帮助儿童理解从数(shǔ)到数(shù)的意义。曾性初教授利用特制的又纵横两根直角相交的游尺的方格板,利用操作法来教儿童同时学加减乘除法,教会儿童从动作算到看算、由看算到口算、最后过渡到心算,关键是要求儿童学会多位数的加减乘除的进位和退位。从具体算术情境到抽象的算术情境,再回到实际的应用,以游戏(学钢琴、练习字画)的方式创设情境使小孩子更容易掌握四则运算,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下,不出现皮亚杰发展阶段。
哈弗大学加德纳教授1980年在《今日心理学》上撰文大意如下:我多次与华东师范大学曾性初教授在上海和波士顿交谈讨论,并观看了他的《学习与发展》的录像带,发现他用巧妙的方法(结合操作条件反射和讯息分析学认汉字、英文字词、诗词)研究的结果和瑞士的皮亚杰教授所说的发展阶段(守衡、感知活动、低级运转与高级操作等)有所不同,后三个阶段提前很多,三四岁左右的儿童可以用笔算或心算做复杂的加减乘除运算,这意味着三四岁的儿童便已经具有抽象运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先说话后认字和以图识字的顺序,儿童可以用以学过的字来认识未见过的图。
『拾』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期间,先后参阅了大量涉及区内的科研论文、相关的地质理论和基础的地质资料,在汲取前人资料中丰富营养的同时,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研究、样品采集、剖面测制和室内研究工作,对研究区内所存在的重大的、基础性的科研问题,如各阶段的构造环境、构造变形及演化、岩浆岩的侵位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尤其对研究区内东西向召河庙—四子王旗—大滩构造岩浆岩带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几点认识:
第一,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原1∶20万区调在耳营地—大脑包山等地所划分的震旦纪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变质特征、变形特征等,可与发育于色尔腾山地区的色尔腾山岩群对比,自下而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火山岩—沉积岩的沉积组合,经历了绿片岩—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具有绿岩特征。
第二,首次在原1∶20万区调划分为海西期的花岗岩中识别出侵位于色尔腾山岩群的同构造期太古宙岩体,与研究区内新识别出的色尔腾山岩群共同经历了新太古代晚期—早元古代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二者构成较典型的花岗岩-绿岩带。
第三,首次在伊和乌苏、大脑包山、大苏吉北发现了韧性剪切带。并将召河庙—四子王旗—大滩隆起带作为晚太古-早元古代构造岩浆岩带提出,认为构造带是早前寒武纪华北陆块北缘的增生带,经历了岛弧环境火山沉积、构造变形及构造隆升阶段,最终奠定了华北北缘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构造格局,并据地质体分布特征及剪切变形将其划分为北带、中带和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