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熟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你好,人本主义心理学即题主所说的人本主义,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流派。马斯洛、罗杰斯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㈡ 格赛尔的自然成熟理论的定义
格赛尔的成熟说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与学习。其中更着重于成熟,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格塞尔认识到自然与教育都极为重要,他警告其他人不要过快将心理无能归因于特殊原因。他相信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例如用左右手的习惯和气质是遗传获得的。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的。他将发展看成是一个顺序模式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而成熟则是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的机制,即是一个由遗传因素控制的过程,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
在成熟论看来,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生理结构的变化按生物的规律逐步成熟,而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格塞尔强调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强调成熟的顺序,故而,年龄,尤其是分界年龄,理所当然就是儿童发展的时间指标。
㈢ 成熟论是谁提出者的心理学家
格塞尔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生于美国威斯康星的阿尔马镇。1906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1年到耶鲁大学供职,同时建立了儿童发展的临床诊所。格塞尔和他的同事们广泛而详尽地研究了儿童(包括婴儿)的神经运动发展,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
㈣ 成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㈤ 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有哪些
从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外,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其中又以思孟学派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曾与道家思想结合而出现魏晋玄学,与佛家思想结合而出现宋明理学,同近现代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结合而出现所谓新儒学。儒家思想,虽在不断变化之中,但也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现就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作些简述。
一、天人合一
在天人关系中,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两种主要的不同观点,从儒家的主导思想看,主要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又可分为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和控制,人对主宰的神和理的顺从和崇拜。因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和“人定胜天”(《荀子•天伦》)的枳极思想;也有将天神学化和将天理学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天人感应中的某些消极因素。
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逻辑结构的基本脉络。宋儒进一步将“天命”演绎为“天理”,这样“道”与“理”又统一起来。由此可见,儒家的本体论,不是对宇宙的自然生成进行揭示和探讨,而是将天、道、理、气以至心、性等问题全部人格化,形成了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张载《西铭》)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全书•近思录拾遗》)。总结了儒家所宣扬的天人关系,而且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到了最高的埋想境界。
以伦理为内容的天人关系,必然产生以性善论为主体的人性论,把人性与大道联系起来,从本体论出发来界定人的本质,使人性也道徳化。盂子把仁、义、礼、智都放在人性之中,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并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教育就是要从人的内在本性来改变人的气质。“仁”是儒家的道徳价值标准、“仁政”、“德治”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从孝悌出发,做到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体现出个体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献身精神,使个人与群体达到平衡发展。这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解决人我关系的枳极表现。
但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没有把人与自然区分开来,没有把自然作为独立对象来进行认识和探讨,这就影响到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不能得到独自的研究和发展,其结果是直觉思维代替了科学实诚,道德实践代替了生产实践,这种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都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不利的,这又是它的消极的一面。
二、政教统一
从政治要求出发看待教育的作用,使教育紧紧地为政治服务,这是儒家的一贯思想。《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为由学乎”。这里所说的“教学”与“学”,都是指整个教育而言的。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
前面已讲到儒家非常重视“仁政”和“德治”,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不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因为前者只能达到“民免而无耻”,而后者则能够达到“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要施仁政,行德治,就必须抓教育工作,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国泰民安的政治目的。孟子更进一步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因而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要求统治者“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使天下之民都能够达到“明人伦”,“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腾文公上》)。他认为民心之得失,关键在教育。孔孟的“德治”和"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曾起过爱民的积极作用,但也形成了我国长期重德治而不重法治的传统。
汉代的董仲舒更进一步提出“敎,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的论点(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把教育看作是实行政治统治的根本。在他的《贤良对策》中明确地提出,“古之平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把重视教育在政治中的作用,作为一条历史经验向汉武帝进行建议。
教育为政治服务,体现在多方面,如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掌握教育领导权,规定着各个阶级和阶层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为教育制定出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利用国家政权来管理和控制学校,为学校制定规划,确定教材,进行监督和检杳;直至确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选拔制度(如历史上的察举制和科举制)等等。
在儒家思想中,为学与为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而优则仕”,一直作为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信条被奉行。在儒家的治国安邦、“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思想指导下,把为仕作为实现其政治现想的重要途径。孔子曾提出“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的主张(《论语•微子》)。也就是说为仕是为行道,以达到其政治目的。所以《大学》中提出“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论体系,是对儒家政教关系最系统的阐明。
总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极端密切,是中国以儒家为主传统教育的一大特点。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第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与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教育的政治功能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除政治功能外,就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还有经济功能(包话生产功能)、文化功能、人口控制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等等。
第二,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政治和观代教育,应当具利现代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特点,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等,应当成为现代政治对现代教育的基木要求。
三、文道结合
“文以载道”,“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儒家教育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教育,把知识教学与教学过程也道德化了。把知识教学与道徳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了知德论的特点。《中庸》提出:“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因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有人把知、仁、勇解释为智、德、体,但在儒家思想中,有关智、德、体的要求,也离不开道德的内容:孔子设文、行、忠、信四教以教人,大都具有道德教育的性质。他所编纂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除《乐经》亡佚外,其他五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教科书。六经的意义和作用,如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解释的那样:“《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都是施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要求把道德教育渗透到知识教育中去,把道德理想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从儿童抓起,从小事做起。朱熹将教育分为小学与大学两段,认为小学教育就是要“教以事”即“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以此向儿童灌输道德伦理观念,培养和训练道徳行为习惯。到大学阶段再“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并指出:“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大学章句序》)。这个道,就是当时社会所要求的伦理纲常和行为准则。在这些伦理纲常中,固然有不少是有历史性与阶级性局限的,如封建伦理关系中的“三纲”就属于这一类;但也有不少是符合社会发展、适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道德规范,直到今天还可加以修正补充为我所用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和风尚,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主体,只要我们赋予它以新的时代特色,还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
四、知行一致
在知行关系上,虽然对先后、轻重有着各种不同的意见;知行体现在不同领域内(如知识领域和道德领域)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知行的思想基础上也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等等。但在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践行是其主要特点。
以上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几点简略说明,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一是在发扬传统教育思想时,要以儒家为主,兼容其他各家之长,集古代优秀文化之大成;二是要把传统思想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于中国,放眼干世界,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教育哲学体系来。
㈥ 成熟论是什么
一、成熟的标准。成熟既可以是一个人生理上的指标,也可以是一个人心理思想上的指标。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是两回事,但又是有的。讲到心理成熟的问题,我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在思想、感情、行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性,对别人的依赖性少。明白人生之为何物,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有切实的行动。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且具备观察和洞察事物的能力,面对现实生活有较好的态度,对挫折、困难有相当的承受和抵抗能力。凡事不再轻信,重实践。总之,成熟的人意味着他找到了自我,并很好的处理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一、重视诺言:成熟男人绝对不会出尔反尔,他对自己的每个承诺都相当重视,在许愿之前周密考虑,自己的话是否真能兑现,如能兑现的话他决不说,言出必践。他的每一句话都让你觉得放心、可信任。满嘴跑火车、乱放空炮、迟迟拿不出行动的男人,与成熟不沾边。
㈦ 谁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
一个是独立,另一个是成熟。
所谓独立,是一个去寻找和建立自我的过程。
比如人的前半生都有两个叛逆期,一个是3岁左右,另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青春期。
在这两个时期里,一个人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不!
当一个孩子不断向父母,向老师,向周围比自己强大的人说不的时候,其实在表达的意识是我要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所以,这是一个摆脱依赖,建立自我的过程。
这一点,有很多人在很多的文章和书籍中都谈过,相信很多人对这个观点也很熟悉。
02
今天我们想讨论的是另一个课题:成熟。
成熟这个词绝大多数的人也不陌生,但它的内涵其实被讨论的还不是那么充分。
在我看来,成熟是对独立的一个延续,或者说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说独立是一个寻找和建立自我的过程的话,那么成熟,就是一个扩大自我的过程。
在表达方式上,成熟的人的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则是不再轻易说不。
比如当一件事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时,他们不再轻易说这就是错的,或者不应该的。
比如当一个人和自己想法或观点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时,他们也不会特别生气,或者跳起来攻击和反驳。
总之,成熟这种心态的核心一点,就是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接纳,接纳生活种种的不同。
03
如果观察一下周围的人的话,我们会发现,有非常多的人就是卡在了从独立走向成熟的这个过渡期,过于太执着于说不,因而显得不那么成熟。
简单来说,这种不成熟主要有三个表现:
不成熟表现1:有人和自己所想不一样时,直接说不
不管是人还是事,总会有差异。
面对这些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观点或态度时,不成熟的人第一反应是:
怎么可以这样?
也就是说他们的本能反应是消除它,而不是去了解它。
有一个人曾描述过这样一种感受:
“当别人和我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时,我就会很生气,觉得自己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这种感受很有代表性,不严谨地说,这也是现在网络上只有争吵而无争辩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在。
当一个人只能求同,而不能存异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认知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无法获得成长。
而成熟的人面对种种不同的时候,不会轻易说这是错的,不会轻易地否定,而是先换位思考,怀着好奇和探索的心态去了解,对方为什么这样想?对方的感受是怎样的?
当一个人不轻易对不了解的事情说不,并去探索和探索这些不一致时,差异和不同就不再是引发紧张和不安的威胁,而是增进彼此了解和扩展认知的心理营养。
㈧ 格赛尔的成熟说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啊
格赛尔的成熟说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与学习。其中更着重于成熟,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
㈨ 成熟机制 是谁提出的什么意思
成就机制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的。
成熟心理防卫机制: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这种成熟的防卫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
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出现较晚。是个体成熟之后才能出现,其防御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能解除现实的实际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被社会所接受。
1,压抑
压抑也被称为潜抑。一谈到压抑人们总认为是一种不好心理。其实没有适当的压抑人的不存在的。正常人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都是依靠每个人的压抑作用来管制我们的行为的,越是成熟,有修养的人,压抑作用越好。
压抑是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欲望或冲动无法达到满足或表现时,有意识地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出现焦虑和痛苦。一般情况下,属于主动遗忘和抑制。在主动性遗忘中,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并没有消失,仍在不自觉地影响人的行为。
当然压抑也不全是好处的,当压抑的能量淤积时,它会严重影响个人行为的盲从性。当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和利用就以各种症状来表现出来。压抑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是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升华
是指不易被实现的本能欲望经改头换面指向社会所能接受的,比较高尚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升华是最具有积极意义和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的一些书籍和有不少文献阐述,艺术家和神经症之间的区别就是,艺术家把自己的能量升华到自己的艺术创造当中了。而神经症患者指向自己“残酷地进行自我破坏”。 个体是产生利比多(现代心理学里的利比多所指比较广泛:它指各种生命能量,包括生的欲望,活力,性力等。晚年的弗洛伊德也把利比多的概念更加扩大了)的“能量库”,每一种能量不可能都能“点对点”地满足,所以个体都经过改头换面的形式他这些能量利用,正因这些个体就变得更加有灵活性和复杂性。
升华是一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3,利他
与升华作用类似,即采取一种行为,不但能满足自己本来的所需的欲望和冲动,同时其表现的行为可以帮助别人,有利于她人,受到社会之允许与赞赏。
4,幽默
幽默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指以诙谐的语言行为应对尴尬的处境,使自己摆脱困境、维持心理上的稳定。比较有修养的人常使用这种方法把僵持,尴尬的局面转为轻松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