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他的科研成就到底有多大
袁隆平的科研成就达到能使杂交水稻突破双季亩产1500公斤。
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911.7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
比数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次测产充分展示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更加契合实际生产的特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相比前两代普遍具备的优势,这也是这次测产在极端天气的不利条件下,还能够突破双季亩产1500公斤的关键原因。”
袁隆平的人物贡献:
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
自2007年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中国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截至2020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贰』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技成果
我校科技成果首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持,我校等全国18个单位参与完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我校科技成果首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从1985年开始,尤其是从1987年担任广东省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攻关协作组组长以来,我校万邦惠教授带领攻关组研究人员,针对华南双季稻生产特点,开展了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和选育工作。截止2013年,我校共选育出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15个,19次通过国家和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在华南稻区广泛推广应用,为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选育与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叁』 两系法杂交水稻是石明松发明的,为什么后来袁隆平被列为第一获奖人石明松只列第二
石明松后来触电去世了,发明成果被袁隆平团队接手,由于知名度和地位高,所以袁隆平被列在第一。
『肆』 袁隆平荣获哪个国家最高荣誉勋章
袁隆平 (1930.9.7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与西南师范大学 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发现很多人不理解杂交水稻的真正意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麦,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没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设世界上有100个人,而粮食只够90个人吃,粮食紧缺再加上财富的不均衡分配,那么就会出现50个人有充足的粮食,而另外40个人没粮食吃,于是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乱就爆发了,这样这场危机就从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粮食够110-120个人吃,那么粮食就不再紧缺,就不会出现大规模囤积现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这些危机。
袁隆平是我国的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多项国际奖。
『伍』 国家科技奖3项授予“水稻科学家”预示着什么
8日出炉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有3项水稻研究成果和团队上榜: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等完成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获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潘国君团队完成的“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海水稻”不仅能改造盐碱地,而且能增加粮食总产量,对保障我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袁隆平团队提出:用3年时间,让耐盐碱水稻的抗盐碱能力超过6‰且亩产300公斤以上;再用5年时间,实现稻作改良盐碱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增加1亿亩耕地,多养活8000万人口。
自1979年我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已经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研究和推广,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增产增收。记者了解到,几十年来,我国不仅为一些国家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学员,还长期派出专家实地指导当地杂交水稻研究。
中国杂交水稻造福于人类,为我国赢得国际声誉。袁隆平说,我们要推动杂交水稻在全世界的发展,帮助更多耕地资源稀少的国家拓荒变田,助力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陆』 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
1、在品种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基因图谱绘制和测序工作,以及猪、牛、羊等动物的基因组测序,建立了中国荷斯坦牛分子育种技术体系。
2、在技术研发方面,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动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体系趋于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4、在科技进步作用下,40年来我国粮食亩产从1978年的135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367公斤,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亿吨连续迈上4亿吨、5亿吨、6亿吨台阶,肉类总产量连续20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6)两系杂交水稻获国家科技成果奖扩展阅读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
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
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
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与变更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要有:自然条件;历史形成的生产习惯和居民生活习惯;生产力的状况;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农业发展的长远方针与农业政策,都往往要求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但是,这些要求都只是影响着农业生产结构的变更。
农业生产结构的重大改变,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它使人类有可能改造自然条件来改善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条件,或者改造动物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去适应自然条件。
『柒』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给我国以及世界各国人们带来了什么
在相同时间内 可以长出更多的水稻
虽然没有吸收足够的太阳能
但在现在人口众多的地球 还有很多吃不饱饭的地方 这种水稻算是好粮食了
『捌』 两系杂交水稻重要奠基人石明松的简介
石明松(1938~1989),湖北仙桃人,原籍江苏如皋。1959年毕业于荆州农校。先后任沔阳县(今仙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农科所副所长,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协作组副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得者。
石明松(1938~1988),江苏如皋人。1959年毕业于荆州农校。先后任沔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农科所副所长,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协作组副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73年,石明松在沙湖原种场“农垦58”大田中,发现“光敏感核不育水稻”。此后6年,他对不育株进行测交和回交时发展,不育株的再生分蘖上能自交结实,分期播种的结果表明育性与光照长度有关。由此,他提出了水稻育种的全新设想:在长日高温下制种,在短日低温下繁殖,一系两用。划时代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由此开端。这一发现和设想震惊了业界,被称为“世界领先的顶级发现”。
1982年,在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大学和华中农学院育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致力于光敏感核不育二用系研究,终于育成一种多用的核不育系新型稻种—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摘下“水稻皇冠上第三颗明珠”。1985年10月,通过农牧渔业部、中国农科院以及省内外50多位有关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这项成果是我国水稻史上继矮化育种、杂交三系成功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正式命名为“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两系法自此彻底淘汰三系法,树立起水稻杂交史上一个新的丰碑。全国20多家报刊杂志登载他的先进事迹。1987年9月,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同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称号。1987年4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1月,在武昌参加会议期间,因触电不幸去世。2014年元月10日,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获颁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在50个获奖人名单中,石明松排第二,仅次于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