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再制造产业的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再制造产业存在的问题,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很大,发展再制造产业,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制定有利于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制定可行的激励政策,对再制造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加强财政资金支持等,对开展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给予资金扶持,鼓励外商为再制造投资。同时,适时调整、放开对汽车等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限制政策。对报废产品的回收、拆解及再制造实现“变堵为疏”,建立再制造与制造、回收、拆解相衔接的制度。
二是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有利于再制造行业的管理办法,杜绝假冒伪劣配件的流通。不论这些产品瑕疵是原产品本身存在,原产品经过使用后性能降低所致,还是再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制造厂家应当对其产品质量负责。同时加强建立实施制造商责任延伸制度,要求制造商对自己的产品进入报废期后的回收与再制造承担责任。鼓励制造商对再制造产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初始制造使用环境友好型设计、可拆卸设计和可再制造设计,提高产品的模块化和标准化。
三是进一步扩大示范试点,引导形成再制造产业化。在当前开展的汽车零部件和轮胎再制造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再制造试点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到家电、工程机械、化工冶金等领域。政府应该引导探索再制造产业化,支持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并逐渐形成研发、制造、分拣、回收、再制造、物流、售后服务等一体化产业链。
四是加强流通监管体系建设。首先,制定严格的再制造行业标准。如制定报废产品检验标准、再制造技术标准、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等,严格确保产品质量。其次,对再制造行业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如再制造产品实行产品认证、强制标识、产品信息备案等制度;对从事再制造的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等行政审批或备案制度。
五是提高创新研发能力,重视人才培养。企业、科研院所应该加大对再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规模较大、有资质的再制造企业可以考虑自己建立相应科研机构或实验基地,打造自己的专利技术、品牌、国家应该加大在再制造研发、应用上的支持力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再制造工程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力争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链条。
⑵ 如何写好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企业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优势,基于自身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有效协调自己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全方位的综合因素出发,对自己的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所进行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即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德鲁克曾简单的说,企业发展战略的问题就是回答“企业是什么?企业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二、企业发展战略的作用
(一)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行动的指南
企业的任何行动都得服务于它的战略,不能在战略产生之后还跟着热点走。前一段时间部分民营企业不切合实际,“纳米”热了跟着“纳米”走、“网络”热了跟着“网络”走、“生物工程”热了跟着“生物工程”走,炒到最后,只有概念而没有产品。
(二)企业发展战略是约束企业的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主要规范
目前因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制订长期发展规划,所以对职业经理人就没有这项考核的指标,经理人只顾企业的眼前利益,拼设备、耗资源,从不考虑企业长期的发展问题,这样就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
(三)发展战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自觉行为所依据的基础
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自主行为,其行为的依据都是这个发展战略,因此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有科学性而不要有随机性,一旦企业的发展战略制订后,它就会作为企业未来很重要的判断企业经营行为和选择经营方向的一种基本依据。部分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决策权往往集中在老板一个人的手中,因此极易造成决策失误。
总的来说,要制订企业发展战略,就必须把它作为企业行为的基础,判断企业行为是否合理的依据就是它。从管理制度的观点来讲,企业发展战略就不只是目标,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规定了一个企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确定企业应该怎么走。
三、企业发展战略内容的研究与制定
近两年的经济情况表明,中国已进入“过剩经济”时代,资源不像以前那样容易获取,市场趋于饱和状态,这就要求中国的民营企业在面临权力构造、市场培养、能力形成、世贸冲击四重压力下寻找和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从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应从产业发展战略、市场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资本融通发展战略、资本运营发展战略等六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一) 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如何选择,首先要明确企业在未来的产业定位上是搞一个产业、还是搞多个产业,即选择专业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战略;其次还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的地域选择范围问题。
1.发展战略经营领域的选择。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中国企业的问题木在于需不需要搞多元化,而在于企业自身有没有搞多元化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是否走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道路,应取决于当时企业的成长期和成长环境。如果企业处于成熟期,同时该企业目前发展的产业拥有扩张的力度和发展的空间,那么这个企业就完全可由专业经营走向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
2.发展战略地域范围的选择。(l)同行业领先企业。在行业前景看好的条件下,应坚持走专业化经营发展战略,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在经营地域上不断扩展,从局部到全国,从全国到跨国;在行业前景不看好的情况下,应选择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选择相关性较高的目标进人,并逐渐实现在目标行业内居领先地位。(2)全国范围内的领先企业。这类企业首选战略应该是跨国经营,将其在中国积累的能量扩展到可释放的国家或地区。(3)经营状况一般的企业。这类企业应该坚守自己现有的行业领域和地区范围,选择同行业中的领先企业作为标杆,主动地运用标杆瞄准策略,使自己在现有的行业领域或地域范围内获得较好的市场地位。(4)面临困境的企业。这类企业的战略绝大多数是分离、重组、出售或破产清算,也就是说需要重新调整产业定位。
(二)市场发展战略
所谓市场发展战略,实际就是企业开拓和争夺市场的全部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其措施和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抢占统治权。抢占统治权的目标是争夺市场“领导权’战者是取得市场及产业垄断权。杜邦公司经过15年艰辛的科学研究之后,终于发明了一种真正的人造纤维一尼龙,该公司立即投入了所有的资源来抢占统治权,它开始建造一家又一家的化学工厂,并在传媒上大作广告,因此杜邦公司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塑胶业。中石化集团、中石油集团,近期在全国的各大、中。小城市加速建立加油站,其目的就是抢占市场统治权,抵御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同行业抢占我国市场的风险。
2.模仿与柔道。模仿与柔道的思路是在原创者留下疏漏的地方入手进行攻击,从而占领市场。巧妙的“模仿”也是一种创新,因为它比原来的创新者更好地理解了创新的真正含义。个人计算机原是苹果公司的设想,但IBM公司利用这一设想着手设计了一种成为个人计算机行业的标准机器,以求垄断或至少是控制整个领域,结果就产生了PC机。“柔道”的战略是用巧力以柔克刚。早在1947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就意识到晶体管即将取代真空管,当美国的各大制造商们还没有做好转化晶体管的产品时,日本索尼公司以2.5万美元的低价从贝尔实验室的手中购得了晶体管的制造和销售权,最终占领了美国的收音机市场,索尼公司利用同样的战略进军电视机、摄像机的市场。
3.构筑要塞。“构筑要塞”的目的则在于“固守阵地”,使自己免遭外来者的挑战和入侵,其主要战术为“关卡战术”、“技术战术”、“市场战术”。将“汉堡’做进标准的生产线,让全世界的人吃到味道完全一样的“汉堡”和“乃昔”,这就是麦当劳的标准,谁想用麦当劳这个标准,谁就需要付给麦当劳钱,也就是说麦当劳设置了这个关卡。另外,利用技术专利和特殊的销售手段,也可为企业构筑要塞。传播百年口味和美国百年文化,这就是风魔全球的可口可乐饮料,可口可乐公司自1886年就设置了由14种原料组成的可口可乐配方的关卡。
4.创造新客户。创造新客户是~种商业新策略,主要目的在于推出“创新”。其主要手段:(1)创造实用性。如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和消费方式;(2)利用价格的优势。中国联通用户的增加,主要是价格优势的体现;(3)动态调整。“顾客就是上帝”,我们必须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调整我们的销售和服务思路;(4)满足客户的价值观。实施品牌战略、质量战略,让客户觉得值。
(三)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将新的知识与技术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价值。企业利润的活动,即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对所要实施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谋划,它具有全面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其内容包括:
1.产品创新战略。产品创新是企业最重要、最基本的技术创新。其步骤为:一是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可以了解到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功能?用户的需求是显在的、还是潜在的?用户的需求是上升、还是下降?需求的分布如何?等等;二是产品创意开发。企业从各个创意源中搜索,选择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创意进行综合评估;三是新产品实体开发。其内容为新产品实体设计、试制及产品的延伸;四是新产品商品化开发。其目的是将所开发的新产品变为市场上可以销售的商品,实现马克思所称的“惊险一跳”。
2.工艺创新战略。工艺创新的目的是保障产品功能、质量、结构、投入产出比及规模的要求;经济合理性的要求;产品可靠性的要求。
3.高新技术创新战略。高新技术创新是将高技术成果商业化,采用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高新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是企业要有富有创新精神的领航带路人;二是企业要掌握“核心技术”和“根部技术”;三是企业要拥有掌握“核心技术”和“根部技术”的人才;四是企业内部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五是项目选择是关键中的关键;六是企业尽可能地得到风险投资资金的支持;七是较快地进入市场;八是加强技术服务。
(四)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正确的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是驾御好一个组织的最基本的手段。目前民营企业的领导人花在人的管理与进行人事决策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花在其他工作上的时间,因为没有任何别的决策所造成的后果及影响,会像人事决策与管理上出现的错误那样持久而难以消弥,这也是民营企业所面临共性的问题。因此,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l.工作能力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这就一方面要求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不断提高企业文化,所以企业在培训员工上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伸为宪法》也好、《远大宣言》也罢,都是将企业的文化纳入到企业的管理之中,其目的就是确保员工融入独立的企业文化体系之中。
2.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我们的民营企业往往用很高的条件去引进外边的人来,其后果会造成引进与培养中出现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负作用,实际企业的内部就有这样的人才,其实一些国际著名的公司是极其注重培养内部人才的。
3.流动与引进相结合。企业人员相对的流动则会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但流动过速会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4.工作性管理和非工作性管理相结合。要将员工融入于企业之中,就要对员工非工作性的活动有所了解,甚至进行管理。目前部分民营企业在放长假期间宁可拿钱组织员工搞一些集体活动,这对一些关键性的人员尤为重要。
5.人力资本管理与普通员工管理相结合。将企业的“人员”转变成“人才”,也就是说将企业的每位员工的能量尽量释放出来,这就要求人力资本管理与普通员工管理相结合,二者不可忽视。
(五)资本融通战略
资本既包括债务资金,也包括资本资金,而资本融通既是债务资金的融通,也是资本资金的融通。所以资本的融通战略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债务资金与资本资金的关系。债务资金与资本资金形成了企业的资产。如果这两个关系处理不当,对企业就会有消极的影响。因为债务资金过高时,往往债务会拖死这个企业,如韩国大宇汽车的资产负债率超过300%以上,企业出现危机时,债权人立刻出面干扰,要求撤回资金,造成企业因资金的短缺而被迫停产;另一方面,还会造成企业为银行打工的局面。当然,资本资金太高,往往体现在社会资金 的利用似乎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用,对社会的资源利用率不高。
2.不同种类的债务资金的相互关系。企业债务有银行债务、财政债务、公众债务、社团债务、法人债务等。其中银行债务和财政债务的风险要小一些,但是公众的债务风险要高一些。同时,从使用的成本看,银行债务的成本要比公众债务的成本小。另外,从对内债和外债的风险分析看,因为外债受汇率的影响,而且外债到期必须还,因此外债的风险比内债要大一些。但不同债务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最好是不同债务之间形成一定的合适比列。
3.不同种类资金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资本金的构成由法人、机构和自然人共同出资是比较合理的,但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资本金的集中度和分散度的比例关系。目前,国内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局面普遍存在,国有股减持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老板的股权过于集中的局面也必须相对的改变,这样可使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实际上把处理好资本金的关系,作为搞好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切入点,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制度。
(六)资本运营战略
企业要加速发展,就应当由生产经营的领域扩展到资本运营的领域。对于民营企业的老板,就应当由“企业家”转变成“资本家”。东方集团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走了一条从最初的房地产业、企业上市、资产重组、最后涉足金融领域的道路。一般来讲,资本运营战略的选择实际上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资本运营的目标。资本运营的目标:一是为企业体制和企业生产结构服务的目标。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都会涉及到自己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问题,因而要利用资本运营为自己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服务;二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目标。部分企业为了扩张自己的生产经营,搞资本运营是一条快速的捷径;三是为企业的利润增长直接服务。买卖企业也好,甚至进入资本市场炒股也好,就是为了直接使利润增长。
2.资本运营的方式。资本运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资产重组;二是资本交易。如果为了实现改制、结构调整和为自己的生产经营服务为目标,那么往往就选择资产重组的方式;如果要是为了直接获取利润,那么就选择资本交易的方式。 3.塑造资本运营的平台。如果没有资本运营的平台,就很难搞好资本运营这项工作,所以搞好资本运营就要塑造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资本运营平台。建立资本运营的平台有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进入并控股金融机构;二是拥有相应数量的上市公司;三是进入并控股相应的基金。这样就给资本运营做好了进口和出口的准备。
总之,以上六个方面浅谈了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同时在制定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前景,一是加入WTO的规则肯定对民营企业经济会有良好的影响;二是国企改革也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三是西部开发给民营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四是北京申奥的成功给民营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因此,民营企业要认认真真地研究和切合实际地制定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确保民营企业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
⑶ 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成果转化是什么意思
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成果转化意思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那么就把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产品。
⑷ 责任彩票调查研究工作需注重将相关成果转化为可应用于其他责任方面的策略和计划是否正确
责任彩票调查研究工作需注重将相关成果转化为可应用于其他责任方面的策略和计划是否正确?国家相关部门所指定的实施细则来看,你的说法是正确的
⑸ 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未来发展如此重要,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选对了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战机。那么,我们应把哪些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呢?从全国层面来看,要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但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如何正确地选择符合本地区、本行业特点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想,至少要把握三个要点。
第一,紧跟新科技革命轨迹。专家预测,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将会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那么我们选择需要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要沿着即将到来的新科技革命的轨迹,选择那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重点培育和拓展。
第二,符合本地实际情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间的差异非常大,各地要在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发展,防止出现一哄而起、浪费资源的现象。
第三,考虑产业发展风险。一般来讲,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比如,发展清洁煤、太阳能硅片等产业要考虑水资源状况;发展生物质能源要考虑可用耕地的状况和粮食安全;发展网络技术要考虑国家信息安全。类似这样的制约因素,在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要充分了解不同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风险,并趋利避害地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工作。
措施: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抓紧研究提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相关中长期规划。
二是完善支持政策。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研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综合性政策,尤其是要解决好融资问题。
三是培育市场需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序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根据市场的需求建立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有效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
四是健全创新体系。努力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推动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产学研用的结合,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特别是要组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联盟,联合攻关突破核心技术。
五是重大专项带动。加快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实施,增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带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六是加强国际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引导外资投向新兴产业,设立研发中心;推动科技、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⑹ 如何实现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战略
来第一、要把自源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重点支持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
第二、要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第四、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特别要全面发挥人才资源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第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⑺ 高一生物学困生学习效率低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预期成果怎么写
高一生物学困生学习效率低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核心思想
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生物学习困难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
生物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学习效率低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曾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
些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提高高一生物学困生的学习效率,不仅是教育教学的
问题,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 本文首先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高一生物学困生进行了界定,然后通过学
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高一的生物学困生进行抽样调
查研究,再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调查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发现高一
生物学困生学习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生物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失衡,主要表现在学
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缺乏、缺乏自信心和学习意志力薄弱;生物学困生在预习、
上课和复习的过程中学习行为习惯差;生物学困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接着,以此
为依据,应用成功教育理论、归因理论、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
提出高一生物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最后通过对 2 个典型案例的跟踪研究对转化策
略进行了验证,认为该转化策略可显著提高高一生物学困生的学习效果。期望有
关研究结果对一线生物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中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所借鉴。 关键词:生物学困生;学习效率;转化策略;生物成绩 作者:洪启燕 导师:贡成良 I
英文摘要 高一生物学困生学习效率低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High biology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is low.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country like a raging fire, its core idea is "all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Biological
learning difficulties
hinde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causing biological learning difficulties, low learning efficien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UNESCO Director-General Edgar? Darfur once said: "the future of
illiteracy is not illiterate people, but those who cannot learn."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high biology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is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e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raining high quality talents.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high biology students were defined,
and
then
through
the stud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in Suzhou city
Wujiang District FenHu se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students to a sample survey,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found high
biology students learn the main reasons for
⑻ 什么是 7大战略新兴产业
七大新兴产业,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确定的7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标志着新兴战略产业框架已成定局。
在七大领域中,每一个大的领域中又确定了具体的分项:
在“节能环保”中,将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新兴信息产业”将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生物产业”将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新能源”中,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将领衔;此前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提出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中分列了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两项。
(8)成果产业化策略怎么写扩展阅读:
加强7大战略新兴产业:
将着力实施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行动计划、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重点区域产业集聚行动计划、精准引智引资招商行动计划、创新资源合作交流行动计划、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资源保护及开发行动计划等七大行动计划;
力争到2025年,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达到国内中上水平,部分领域处于国内国际领先地位。
⑼ 博弈论与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的参与者包括政府、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企业等组织,如表3-2所示。这些组织掌握着不同类型而又各具特色的创新资源,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同,对成果转化后所带来收益的期望值也不相同,因此他们在是否选择科技成果转化,选择什么样的科技成果,运用什么样的模式进行转化,以及如何分配成果转化后的利益等方面都会采用各自不同的策略,博弈关系也就形成了(银纯泉,2003)。
表3-2 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分类
(据朱颖芳等,2010,整理)
(一)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与研究开发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政府与研究开发者之间的行为博弈存在着极强的依附关系和投入产出不经济的矛盾。改革开放后,中国科研机构的发展速度之快,数目之多,机构人员之多,在世界上都是较为罕见的。但是,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使政府与研究开发者之间也形成了一种怪圈,即每年政府对科研基础设施、科研项目给予的资金投入并没有达到十分理想的经济的效果。科研人员习惯于从政府手中获得经费,却不习惯于依据市场需求设定和研究科技项目,致使相当的科研成果与政府的投入初衷相悖,存在大量科技成果库存积压。这种投入与产出不经济的行为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也使政府的投入没有发挥最大效益,科研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十分严重。近年来,政府主导与研究开发者之间越来越寻求一种共同一致的结合点:市场。政府与研究开发者之间的行为博弈更多地集中在了科研成果如何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科技人员劳动效益最大化和政府投入最优化、经济化上面。
(二)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行为博弈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行为博弈集中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指令性转让和不确定性市场化转让。政府需要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发展本国或者是当地的经济,企业要获取效益,赚取尽可能大的利润也需要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这从经济上看是一致的。但政府对于高技术成果转化的投入与企业争取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其目的和手段存在着差异。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企业的主管,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按政府的计划和指令行事,政府的投入与企业的投入主要体现在生产产品上,至于产品的销售和效益往往少有问津,企业更多地遵循于积极争取政府更多的投入和按政府的计划生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也往往依靠政府的安排进入商品化阶段,鲜有企业自主相中某项科技成果引入和实现生产,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于政府的计划和号令。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对于高技术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国有企业,往往依靠传统的产品维持生产经营,对于高科技、高风险的涉足持观望态度,促使企业引入科技成果转化仍主要依靠政府行为的推动,许多产业涉足于高科技成果转化仅仅在于得到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推动科技转化的企业目前仍以民营企业居多。许多国有企业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仍表现出一种滞后现象。
(三)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果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高新技术成果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行为博弈更多地体现在利益分配上。即政府投资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不一定有积极性;而企业有积极性的,政府的行政管理者往往视而不见,相互发生错位。高新技术成果提供者对于成果的转让主要目的在于成果价值的实现,而成果使用者也在于以投入成果的购买来换取更丰厚的报酬。一般情况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商品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市场的接受程度使成果在转让过程中不能完全体现出它应有的真正价值。有的科技成果提供者在成果转让上待价而沽,有的成果提供者在成果转让后产生后悔情绪,提出追加报酬,还有的成果提供者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成果转让中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而企业在成果转让中有的风险估计不足,造成投资血本无归,有的在转让中产权关系不清导致成果产业化后纠纷不断(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发生较多),有的对高技术成果持怀疑态度不愿冒太大风险。成果提供者与企业之间不同的心态与价值取向,使科技成果转让困难重重,特别是成果提供者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许多好的科技成果丧失了最佳的转化时机,也导致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低下。
(四)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果提供者及使用者与中介机构之间的行为博弈
中介机构的出现和发展,缓解了科技成果提供者与企业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但是许多科技成果存在着大量与投资者拿着资金找不到好项目的矛盾却十分普遍,“好项目稀缺”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与成果提供者及使用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也在这个难点上演释得非常充分。一方面中介机构充当着科技成果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媒介,希望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取相应的流通服务费用;另一方面目前的中介机构对于科技成果转让投机性太强,且由于专家组成的中介机构不多,对许多科技成果的价值和特点认识不足,难以为科技成果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提供优质、准确的服务,也存在对科技成果本身价值认识上的误区与信息不对称。由此,在中介机构与成果提供者及使用者之间本应趋同价值追逐的一致性中,出现了认识上、未来预期把握、风险与回报等方面的偏差、矛盾等不和谐因素(银纯泉,2003)。
综上,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需求、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政府政策支持、中介机构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系统配合。从博弈论的角度看,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属于合作博弈和非零和博弈(徐辉,2006)。但同时,面对社会经济环境和决策问题的复杂性所导致的信息不完全,该过程也是一个有限理性的重复博弈过程。
⑽ 战略思路与方向
我国矿产资源供需态势严峻,到2020年,国内供应能力不能满足的有:煤、石油、铁、锰、铬、铜、铝土矿、锌、镍、金、萤石、硫、钾盐等矿种。其中满足程度极低的矿产是钾盐、铬。绝大多数金属矿产的可供储量不能保证消费需求。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消耗高利用率低,矿产资源禀赋差、综合利用难度大。我国相当部分矿山企业产品“高进低出”,属低层次的原料生产和加工利用,产品档次低,大量消耗了资源储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品结构不合理;矿山废弃物资源化水平低,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一、战略思路
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技术进步,在新形势下创建矿产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有机统一的新机制。
按照突出重点,急国家之所急的原则,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发的力度,优先以大宗急缺、重要矿产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为重点,强化成果产业化和示范工程,尽快实现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和装备的重大突破,大幅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有效增加可用资源,显著提升国内资源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二、战略方向
重点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按突出重点、分期安排、协调推进的战略,前期安排“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在技术研究较为成熟时,开展实施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示范”,不断积累经验,稳步实施。
开展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调查与区划,摸清全国地热资源家底;开展全国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浅层地热资源量及开发利用潜力;开展全国主要地热田勘查,综合评价地热可开采量和地热资源开采潜力,为地热资源永续利用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