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个人出书成果:徐宗元先生著作《小尔雅义疏》出版
据了解,这次印发《小尔雅义疏》及以后陆续印出的其它几种,都不算是正式出版,准确地说是一次对原手稿的抢救性复制。这些书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也和它的主人一样,历经磨难;改革开放之后,为使先生遗著出版,先生的夫人景双玉及众朋友纷纷出手相助,无奈时机尚不成熟,未能刊印,但手稿已经相当残破,再也经不起周折了。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书成为可能,先生的亲属经了解调研,决定最后一次拿出《小尔雅义书》、《韩诗外传校记》、《尹文子校释》、《尊六室杂文》、 《逸周书正义》原稿,委托时代文化出版机构出版,每种出十套。这次出版原则:完全忠于原稿,原汁原味,不作任何修改。今后如正式出版,不再动用原稿,以这次的复制稿为蓝本出版。徐先生的这些书稿有的已经清稿成书,有的尚未清稿,甚至部分章节还是长篇(如《逸周书正义》),这次原样印出来,希望后来有志于此者继续完成,也不枉老先生辛苦一生。
参与这次出版工作的有:
徐宗元先生之 妹 徐淑媛 婿 王文勋
长女 徐庭云 婿 张广达
长子 徐庭栋 媳 李帼华
次子 徐庭林 媳 侯延友
次女 徐更生 婿 徐宽恩
另外,先生的一些亲属力挺此事,决心大力支持,如先生的外甥刘效武、张驰,外孙张谦等。
B. 邓稼先的成果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C. 孙东川的主要研究成果
这是孙东川教授等人自2004年以来全力以赴开展的研究工作。他们认为,研究与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管理学界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机遇。
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英译为the Chinese school ofmodern guanli science(CSGS),其中guanli为汉语“管理”之拼音。中国人的管理理念很丰富,涵盖了英语的management,administration等单词,没有哪一个英语单词可以完整地确切地表达汉语的“管理”;“管理科学”的丰富内涵也不是management science(MS)或administrationscience(AS)所能表达的,唯有表达为guanli science(GS)。就是说:
管理(guanli)=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 ……
管理科学(GS)= management science(MS)+ administration science(AS)+ ……
中国人研究管理和管理科学,不能简单套用英语世界的概念,不能削足适履、自废武功、“被绑架”。孙东川教授等人主张构建中西合璧的管理科学话语体系,争取中国人在管理世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们提出:管理是人类的第二类活动,它为第一类活动服务,使之提高效率和效益(第一类活动是生活的与生产的作业)。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基本定义。
图1表示管理科学的内涵与结构。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大大超过了西方的MS和AS。
?
CSGS具有以下特点:
1.它是中国的: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它是在中华大地上生长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有效地解决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问题,而且,中国人应该是创建中国学派的主力军;
2.它是现代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体现世界上最新的管理科学与管理工作成就;
3.它是先进的: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综合集成;
4.它是世界的:具有普适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尤其是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所借鉴;
5.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会不断完善与发展,永葆青春。
创建CSGS的基本途径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其中“近为今用”是重点,其含义是从我国近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当前和今后的社会实践。所谓“近”,主要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新中国的60多年—中国共产党的90多年;“近”还可以上溯到辛亥革命(1911年)—洋务运动(始于1860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图2是创建途径的形象化表示:“三室一厅”的工作模式。
“中国模式”是“中国学派”的学术形式,“中国学派”是“中国模式”的实践形式。实践先行,理论随后。有了实践形式,才能产生学术形式;有了“中国模式”,才能产生“中国学派”。各行各业都是这样,尤其是经济领域和管理领域。在管理领域,“中国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并且不断发展与完善,CSGS要靠管理工作者和管理科学研究者积极打造和创建。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凡是发展的都是合理的,凡是成功的更是合理的。中国模式是存在的,发展的,成功的,无疑是十分合理的。经济发展与管理工作是正相关,社会安定团结与管理工作是正相关。尽管当前我国的管理工作还有不少问题,甚至很严重,但是,我们应该把握大方向——对于我国的管理工作基本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同时,克服缺点和错误,加以改进与提高。
研究中国的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建树,建立一个体系或框架,并且为它起一个名称——国内许多学者都想到了,而且采取了行动。目前名称多种多样,例如:和谐管理(HeXie management),和合管理,中国管理学,东方管理学,中国式管理,中道管理,中国管理科学,中国现代管理科学,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等等。虽然这些名称在字面上差异比较大,其实学者们的心愿都差不多:研究中国的管理,创建一些理论与方法,用以改进和提高中国的管理工作,并且为管理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CSGS具有最大的兼容性,是个大平台(大舞台)、聚义厅,是个大家庭。
CSGS是一个大学派,是一个总的名称,它可以而且必然会分为若干小学派。如同先秦诸子百家,CSGS也会有新的诸子百家。
CSGS可以借鉴和移植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许多内容。
创建CSGS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千军万马长期作战。“干”字当头,又好又快地完成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孙东川教授及其学术团队相信:再有5-10年时间,中国的管理工作将会有极大的改观,CSGS的创建工作将会基本就绪。事实上,两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CSGS将为世界的管理科学宝库增添具有中国特色而熠熠生辉的丰富内容。 孙东川于1980年开始由工科专业转向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由于他有较好的数学、运筹学和控制论的知识基础,并且具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所以,很快就完成了转型,成为新领域的佼佼者。
他推导了PERT等效计算的一组公式,证明了确定critical path的必要条件与判别定理,提出了“最紧急路线”的概念和判别准则。在一些企业成功地开展了PERT的应用研究。
他在系统模型、系统工程方法论和系统工程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例如,面对一些教科书上以讹传讹的Hall三维结构,他追根溯源,找出A.D. Hall的原作,指出其中第三维应该是“专业维”而不是“知识维”(1983)。
孙东川教授先后编写了三部系统工程教材:《系统工程简明教程》(孙东川,陆明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钟俊教授写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此书出版后被推荐为“七五”期间全国高等工科院校试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系统工程引论》(孙东川,林福永,孙凯),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写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09年第2版,此书每年重印,总印数已超过2万册;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系统工程基本教程》(孙东川,朱桂龙),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教授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前理事长、国际系统研究联合会前主席顾基发研究员写序,科学出版社,2010. 这三本教科书都很受欢迎,在系统工程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书中较多的内容被其他教科书引用。
孙东川教授坚持按照钱学森体系来阐述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他指出:系统工程中国学派已经形成——这就是钱学森学派,这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系统工程学科的宝贵资产;他认为:系统工程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同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系统工程在中国可以实现更大的辉煌;人类社会到了共产主义还需要系统工程,一万年以后也需要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将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中山文化”这一重要的创新理念是孙东川教授在1998年提出来的。1999-2001年他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9BJL048)“中山文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专家鉴定意见是:“本项目立论正确,有创造性,开辟了研究孙中山先生的新领域,研究成果堪称佳作,填补了研究‘中山文化’这块学术园地的空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2001年11月初,以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澳门召开了“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暨中山文化研究成果报告会”,海峡两岸四地学者出席,会议开得很成功,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博士从夏威夷专程到澳门赴会。
“中山文化”定义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40年,他和以他为首的革命志士,在为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中所创立的革命学说、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所表现的革命风范、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及其合理延伸。
中山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
(1)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学说 孙中山先生的著作在1000万字以上,不同版本在国内外大量出版,影响深远。孙中山先生在遗嘱中特别指出:“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是所至瞩!”
(2)孙中山先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 孙中山先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不但反映在他的著作中,而且凝聚在他提出的奋斗口号和题词中。例如,“振兴中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为了培养革命和建设事业人才,1924年春季他亲自倡导成立两所学校:“武学校”黄埔军校,“文学校”广东大学(1926年更名为中山大学),他给文学校的题词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他在生命弥留之际呼吁:“和平,奋斗,救中国”。他说:“革命者是要做大事,不是要做大官。”他认为革命者都是人民公仆,大总统也不例外。
(3)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风范、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 孙中山先生的人格是高尚的、伟大的,他的精神感人至深,有众多至死不渝的追随者。他干革命不屈不挠,愈挫愈奋。他一生不知道遇到了多少挫折,多次危及生命,但是他从来不退缩。许多亲密战友牺牲了,但是丝毫不能动摇他的革命决心。孙中山先生是勤政廉政的楷模。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募集了大量的革命经费,但是他从不为自己谋一点私利,全部奉献给革命事业。他的大哥孙眉先生倾家荡产支持他的革命事业,从夏威夷富甲一方的“茂宜王”变成一贫如洗的平民;1912年初,广东省革命力量推举孙眉担任广东省都督,孙中山先生不予批准。孙中山先生的家事遗嘱是:“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留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4)以上所说,特别是(2)(3)还包括:在孙中山先生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的战友、学生和追随者等一大批革命志士的杰出表现、创造和奉献。他们前仆后继,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很多人牺牲了年青的生命。
(5)中山文化还包括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以上各点的合理延伸这里所说的“合理延伸”,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他的革命继承者们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山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包括思想理论的贡献和革命实践的贡献。其二,在全中国普遍出现的社会现象,例如大中城市一般都有中山路、中山广场、中山公园及孙中山先生塑像等;又如,每年11月12日和3月12日,孙中山的诞辰与忌辰,北京、南京、广州等地都要举行纪念活动。翠亨故居、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北京香山碧云寺衣冠冢等,都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参观和瞻仰的重要地点。神州大地到处都有中山文化氛围,令人追念伟人,激励革命斗志。
中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宝贵的历史遗产。
孙东川教授多次参与广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相关的全国性纪念活动和学术活动,积极宣扬中山文化。在他的推动下,澳门辛亥革命与中山文化研究会、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先后成立,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他还多年担任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常务理事。 孙东川教授还开展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省级劳改系统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等,都取得了比较出色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孙东川教授的研究领域比较宽,成果比较丰硕。但是,他自己认为有利有弊。弊端在于不能朝着一个方向深入下去,作出系列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他自己感到身不由己,很惋惜。)
因此,他告诫他的弟子和年轻学者:要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白头偕老!千万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呼吁青年学子学习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研究杂交水稻的精神;要做到:心无旁骛,目不斜视,勇往直前,持之以恒!
孙东川教授认为,市场经济给教育界和学术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浮躁,普遍的浮躁。不少人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挣钱很多却永不满足。这样,中国出不了大学问,出不了大师。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他认为,借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的重大举措,现在需要大力提倡:让一部分人先静下心来做学问!逐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静下心来做学问。这需要大学校长和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出台有关政策措施。
孙东川教授表示:要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CSGS,哪怕只有绵薄之力,哪怕只能作铺路石子,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他认为:老教授应该超越马斯洛,上升到第六层次:物我两忘——孜孜以求,做学问不带功利性。
孙东川教授的座右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D. 张荣寰有哪些生平和成果
简介
—————————————————————
张荣寰,1977年9月25日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文化学者、人学家。前人学研究学会主任。有思想车间和思想狂人的美誉。
生平
——————————————————————————————————————————————————————
1977年生于河北盐山,在盐山农村度过充实美丽的童年生活。
1980年举家迁至沧州。
1995-1997年开始研读《四库全书》。学界称为“读库”时期;
1997-1999年到大理鸡足山闭关阅览《大藏经》,学界称为“阅藏”时期和“秘要”时期,;
1999-2000年整理和校对了龙虎山《正统道臧》,在“校藏”期间,将七十二家遁法整理,使之成为方外秘本,并再制《天师道正一心法》。
2000—2002年,张荣寰为赴福建福州市研究治学,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创新,成立了人学研究会,后因体制改革而退出,由此到香港思高圣经学会参访讲学,从而将国内神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在2003年发现和论证了“张氏人学”即人学是一项事关人类发展和哲学发展之命运的、具有根本性和建设性的“人格及其生态修养的实践工程”将一个科学的人类学、一个哲学的人类学、一个神学的人类学来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层面“个性和共性”关系的成果,即更高质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层次、在历史性层次、在社会性层次、在自我性层次予以贯通。
2004—2007年,经过又一番潜心论证,陆续发表了: 《人学研究及其应用》《《战略产业学》《联合国改革与人学主义》 《人类文艺复兴论》等等。
2005年最先发现和调整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分化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全球社会——太空社会。他指出,与这些社会相对应的是,人类社会将历经四大时代:农业时代(封建社会)——分化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共生社会)——复兴时代(全球社会)——自我实现时代(太空社会)。作为文化思考者和思想行动者双桂冠的他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文明启示。
2006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思想狂人,因为他伟大的发现问世了:一、文明社会和文明存在是循环的,是循环的生命群体存在; 二、人类复兴的关键:将人格质量的提升放在国民教育的首位,来提高人在群体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将资源、技术和货币的集成战略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来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产业能力;将公众人本信念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联合国改革的首位,让国际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来提高联合国维护和尊重人的能力;”是人类文艺复兴的关键! 三:水源文明集中论:就是开辟淡水或饮用水丰富的区域,将这些区域生产成为集中心区,卫星联动区一体的新类型城市,使之成为特色产业急速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
2007年获“罕见的思想车间”称号,因其发现了国家财富急速增长规律:“将资源、技术和货币的集成战略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来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产业能力”是任何国家富强必然之路!当时获此称号的全世界仅三名。
2008年首次提出“人类幸福只能是人格社会的产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态和谐共进的结果。”的伟大论断,被学界称为“新文明论”和“新复兴论”中最精准的未来世界发展的轨迹,其思想高度是全人类性的。”
10多年来,张荣寰先生独立自主地着手建立全新的世界人学史、中国人学史、人类美学、人格及其生态上升工程等一系列基础性学科,近10年来他走遍了人类古文明的遗址,参访了当代各个强国,阐释和揭密了世界各文明与文化间的规律,解开了国家财富急速增长规律,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谱开了新的篇章!
主要作品
—————————————————————————————————————————————————————
:《人学论》《人学研究及其应用》《战略产业学》《联合国改革与人学主义》 《人类文艺复兴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战略产业学》《复兴在资源、资本量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攻仿战》《思维方式与第一推动》《思维是人生命的活水》《世界的精神行走在灵魂的上空》《神恩救赎了谁的灵魂》《品三坟、道、儒、佛》等。
E. 张宗友的研究成果
《经义考》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
朱彝尊年谱,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 1、论江南制造局的翻译出版事业,《南京大学中文学报》,1998年
2、论晚清官书局的图书发行,《编辑学刊》,1999年第3期
3、试论晚清官书局的创立,《文献》,1999年第4期
4、论朱彝尊《尚书》学研究,《古典文献研究》(第6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论中国古代经学目录的产生与发展,《古典文献研究》(第7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6、从思想史的发展看西方天地之学传入中国的意义,《江苏大学学报》(第6卷第4辑),2004.7
7、孙犁编辑思想论略,载《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第九辑),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四库全书总目》与《经义考补正》误解《经义考》一则考辨,《古典文献研究》(第8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9、论《经义考》的条目著录体系,《古典文献研究》(第9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10、《四库全书总目》误引《经义考》订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
11、徐善生卒年补订,《文献》,2007年第3期
12、《经义考》分类论略,《古典文献研究》(第10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13、朱彝尊《经义考》问世原因析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5期
14、《经义考》续补诸作考论,《古典文献研究》(第11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15、《经义考》目录学成就及影响简论,《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6、论学科目录的概念与分类,《图书馆》,2008年第2期
17、论《经义考补正》提要二种,《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5期
18、论王重民先生《老子考》的目录学成就,《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3期
19、《六艺略》命名探微,《聊城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叁)其他文章
朱士嘉学案,载《民国学案》(第5卷),张岂之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F. 成果、成绩和成就有什么区别
一、意思不同
“成果”意思是:指成全,成立。是收获到的果实,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专业方面的成就属。也可指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成绩”意思是:本意指麻和棉搓捻成线,后来指成功的业绩,成效;也指工作或学习所取得的成就、收获。
“成就”意思是:指成绩;业绩;成就非凡。
二、用法不同
1、成果:通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
例句:林先生在商场奋斗多年,现在终于有了一番成果。
2、成绩:通常在句子中作宾语。
例句:小明的学业成绩十分优异,每学期都是全班第一名。
3、成就: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宾语。
例句:由于李大婶的热心牵线,终于成就了一桩好姻缘。
(6)成果先生扩展阅读
“成就”的近义词:
1、造就
拼音:zào jiù
意思是:指培养使有成就。
例句:他创办学校的目的,是希望能为国家社会造就更多人才。
2、功绩
拼音:gōng jì
意思是:指功业与劳绩。
例句:由于打了胜仗,他获得了很大的功绩.
G. 李德轩的所获成果
1990年,经过八年双节棍苦练而开始从事教练的李德轩偶然发现双节棍可以利用正反前后左右上下并结合杂技的惊险和舞蹈的身法能变换出各种技巧与花样,便苦心钻研,精心拆招自创,日积月累,形成绝无仅有的600招式棍法,将其命名为《无形双节棍法》。
无形双节棍的创立让李德轩即兴奋又担心,他担心武术界不承认他的套路和叫法,为此,走上寻访名师博采众长之路。十年间,他北上少林,南下武当,与众多武术前辈切磋技艺,研究棍术,他先后拜访过国际武打巨星李连杰的棍术师傅赵其生,国际武打巨星樊少皇恩师陈耀林,少林寺高僧释行飞,原名陈孝强拳师,北派名师刘剑等武林高手,得到过他们的指导和肯定。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德轩的无形双节棍棍法受到武林前辈和同门同行的赞扬与推崇,他成为当今武术界第一个象形拳与双节棍有效结合的创始人。
2008年功夫高超的李德轩带弟子参演了电视剧【出轨反击战】【爱情起步价】【爱比死更残酷】和主演了国内首部双节棍电影【我就是李小龙】和【棍王小胖】两部电影,并兼职编剧与双节棍技术指导。仅仅两年的时间,把双节棍这一名族武术在全国和世界进行普及与推广。 名师出高徒,2005年以后,致力于推广双节棍棍法的李德轩开始公开传授绝技,他教出的徒弟继承了无形双节棍的精髓,个个棍术娴熟自如,招式灵活多变,在全国和世界双节棍大赛上,多人多次荣获桂冠
段小勇,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荣获深圳双节棍大赛冠军,2009年七月获得香港首届世界双节棍大赛自选难度套路冠军,并带其走进双节棍电影和成都出版社出版了【李小龙双节棍】教科书与教学光盘,在全国统一发行。现在全国大量推广李德轩无形双节棍体系。
柳岸, 2008年河南省棍王,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深圳少儿双节棍冠军,2009年七月又获得香港首届世界双节棍大赛自选难度套路冠军,同年走进【我就是李小龙】电影。也荣获了【2009年全国少儿才艺大赛】冠军。
秦健超,2009年12月荣获深圳第十一届传统武术大赛单手双节棍和双手双节棍两项全能冠军,2010年3月又也让他收获获得香港《獬豸杯》第八届国际武术节单手双节棍和双手双节棍两项全能世界冠军。也荣获了【2009年全国少儿才艺大赛】冠军。
武英阿姨与郭喆母女,都是全球老年街舞名人,无形双节棍七段弟子,2012年也在北京拜师跟随李德轩师傅学习无形双节棍精华。武英阿姨与郭喆母女都是北京人,全球几十个国家电视台和知名报社专访与报道,美,英,德,法,菲律宾,韩国等几十个国家都将其母女事迹出版知名杂志封面,并大篇幅的报道讲解。中国所有省级电视台都对其母女专访报道,中央电视台多次录制其母女节目,一下子,武英阿姨称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老年街舞和老年双节棍名人。
张永刚,无形双节棍六段弟子,山西忻州人,跟随李德轩师傅进修无形双节棍实战技术和无形拳秒杀技术,现在全国推广无形双节棍。
高晓阳,无形双节棍六段弟子,山西吕梁人,精通无形双节棍绝技------单指破五指绝技,至今无一人练成。
耿飞飞,无形双节棍六段弟子,甘肃庆阳人,精通无形双节棍教学体系,深得无形双节棍巧妙招式轨迹,现在全国推广无形双节棍。
更多弟子的获奖证明了李德轩无形双节棍的实力,也让他收获了赞扬与声誉。诸多媒体像《深圳侨报》《东方今报》《河南日报》《合川日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韩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南阳电视台》《邓州电视台》《镇平电视台》等纷纷采访报道了李德轩和弟子获得世界级荣誉的消息。李德轩本人事迹也被编入《河南人物》《中原新崛起论坛》等书中全国出版发行。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学武不但可以强身健体,更要继承武术文化,李德轩告诫弟子,文明练武,谦虚做人。只有讲究武道和人道相结合,只有不断超越,深悟武术内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十年辛苦路,三十年路漫长。李德轩双节棍如今已在中国各地和豫西以南大地上遍地开花,南阳和全国各地多所学校设立武馆教授无形双节棍,世界双节棍金牌教练这个称号激励李德轩先生不停钻研,不停奋斗,去追求日益精湛的武术本领和至高无上的武术精神。
H. 成就跟成果有什么区别
二者在含以、适复用范围和出制处上不同。
一、含义不同
成就:事业上的成绩,完成(某项事业)。
成果:成全,成立。是收获到的果实,
二、适用范围不同
成就:多用于指再某项研究上获得了成就。
成果: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三、出处不同
成就:冰心 《庄鸿的姊姊》:“你不要看我是个女子,我想我将来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
成果:徐迟 《生命之树常绿》:“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连接不断地取得了一百多项。”
I. 袁隆平先生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袁隆平先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杂交水稻方面:
一、科研成就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
二、教学成果
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袁隆平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三、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同时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并且突破了制种关。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
(9)成果先生扩展阅读
袁隆平先生的影响力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电影《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 。
J. 成果什么填词语
丰硕 [fēng shuò]
基本释义
1.丰满,肥胖。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 吴皇后 年幼体弱,皇孙体内未舒,负媪容惶惑,乃以宫中诸子同日生而体貌丰硕者以进。”《明史·杨博传》:“ 博 魁梧丰硕,临事安闲有识量。” 清 韩菼 《江阴城守纪下》:“ 应元 躯体丰硕,双眉卓竖。”
2.丰富,充实。 明 归有光 《宋孺人寿序》:“ 闽 之物产,博大丰硕,离奇怪异,荔枝龙眼,海物之珍,溢於大官。” 明 高攀龙 《答吴安节年伯书》:“圣学全不靠静,但各人禀赋不同,若精神短弱,决要静中培拥丰硕,收拾来便是良知,散漫去都成妄想,益验 念菴先生 无见成良知之说也。”
3.指果实饱满而硕大。多虚用。 周邨 《<太平天囯歌谣传说集>序》:“这本《太平天囯歌谣传说集》是一个比较丰硕的果实。在不久的将来,将有第二个、第三个果实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