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目
(一)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兰、赵汀、李建武、陈其慎、于汶加、孟刚、李瑞萍、高辉、张照志、闫强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巨大变化,以及10多年的高强度开采,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和开发利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源家底不清,严重制约着国家资源管理和重大决策。针对这一问题,2007年国土资源部部署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程。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全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铝土矿等28种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矿产资源家底,搭建资源管理新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经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人4年的艰苦努力,耗资22.5亿元,完成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核查,形成矿区核查报告21540套,省级汇总报告550套,全国单矿种调查报告28套,图集300余册,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1.创新技术思路和核查手段,完成28种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家底,为提升储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前所未有的扎实基础
(1)制定了矿区核查、数据库建设、省级汇总、全国汇总等5个技术要求,保证了核查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可靠性。
(2)针对原储量库中以矿区、矿权、矿山为上表单位,造成矿区范围重叠、交叉或遗漏等混乱局面,本次核查提出“以新压旧、不重不漏”的原则,从矿区历次勘探报告的对比分析着手,理清了采矿权、上表矿区及矿体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重新划分矿区,保证了矿区不重叠和全覆盖。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年报.2013
(3)确立以块段为基本数据采集单元、采矿权为核查单元、矿区为统计单元的矿区核查技术原则,首次从微观到宏观,系统理清了每一个矿区累计查明、消耗、保有、压覆、占用、未占用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品质及其空间分布,全面理清了资源家底,保证了核查结果的可靠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4)收集整理了2万多个矿区数十年来形成的10多万份原始勘查和矿山生产报告。按照严格的技术规范,通过资料分析与现场核查,系统清理了历次勘查、开采和储量登记统计中存在的虚报、错报、误报、重复上表和挂账等导致储量表虚高不实的问题,挤掉了资源储量的水分。
(5)通过对未上表、漏上表、尾矿和堆置场等资源储量全面核查,以及根据工业指标变化重新估算,发掘出大量新增资源储量。
(6)查明了我国28个矿种占用、未占用资源储量的数量、品质和详细空间分布。
(7)以块段为基本单元,对全国6884个煤炭核查区的14种煤类、硫分、灰分进行了系统核查,并按国家、省、矿区3个层次编制分布图,为国家及各省煤炭资源规划、开发、保护及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从原始勘查报告入手,对2002—2009年找煤阶段提交的7800亿吨资源量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其实际已达到333级别,从而使我国煤炭保有量达到20000亿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煤炭资源的保障能力。
(8)为更加客观地反映保有矿产资源储量的实际可供量,首次提出可回收资源储量(国家储量)概念和测算模型,并从矿区级别逐一测算了25个矿种可回收资源储量。按照测算出的可回收资源储量,我国矿产资源的国际地位将显著提升。
(9)基于以块段为基本数据单元的核查成果数据库,首次建立我国25个矿种矿区—省级—全国等多层级矿产资源品位—吨位模型,查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品质的分布规律,为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以资源自身内部参量为依据,通过地质条件、资源禀赋和技术经济指标类比,首次建立煤炭成本—吨位模型及煤炭资源概略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体系,为井田煤炭资源评价和煤炭资源可供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示意图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培训班
2.首次建立全国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支持系统,为实现资源储量管理从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二维半空间数据管理的飞跃,以及实施“一张图管矿”搭建了平台
(1)首次建成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数据模型设计采用矿区套合图、工程分布图、储量估算图、储量利用现状图和矿区储量数据库的“四图一库”结构,实现了资源储量管理从以矿山为最小数据单位、按“矿山→矿区”模式的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以块段为最小数据单位、按“块段→矿体→矿山→矿区”模式的二维半空间数据进行双向储量数据管理的飞跃。数据库涵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含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数据量达3000GB。
(2)首次通过GIS空间图形方式对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状况进行系统分类和图示定位表达,为矿政部门提供了高效管理平台。按照目前我国矿区资源储量利用的实际情况,把矿区资源储量利用现状分为已占用保有、已占用采空、已占用压覆、已占用损失及未占用保有、未占用采空、未占用压覆、未占用损失、未占用残留9大类;首次按统一分类编制了全国、省、矿区3个层次的资源储量利用现状图,彻底解决了以往普遍存在的矿产资源利用状况不清和无法精确定位问题。
(3)融合全球三维基础地质地理底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矿区资源储量GIS专题数据,实现全国—矿集区—矿区—矿体—块段的多级导航、空间查询、储量数据汇总统计、煤质煤类分类统计、自动成图成表、矿区三维可视化等功能;自动生成矿区—省—全国不同层级的品位—吨位模型、煤类—吨位模型、铝硅比—吨位模型;设计储量计算边界提取“凸包算法”及程序,首次获取每个矿区矿体最大外边界精确坐标。设计完成矿山动态监测图形空间数据规范和储量电子台账管理子系统,可追溯保有、采空、损失的演变过程和空间位置,实现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测,为实施“一张图管矿”奠定坚实基础。
(4)采用B/S、C/S双重系统架构,在核查和储量动态监管过程中从矿区级数据库建库到省级汇总、全国汇总,针对不同工作阶段开发了不同级别的系统平台,实现储量数据逐级汇总上报及质量检查;通过基于点对点数据传输算法,实现矿山→县→地市→省→国家储量动态监测数据的多层级传输和电子审批功能,实现了储量管理工作的全程计算机化。
3.对我国矿产资源国情的新认识
(1)核查后全国轻稀土保有资源储量翻了一番,重稀土资源储量减少62.6%,应对稀土资源按配分进行精细化管理。
(2)核查后锡、锑、萤石保有资源储量大幅减少,优势资源地位岌岌可危。应大力加强勘查,有效调控开采总量,维护优势资源地位。
(3)铁矿、铝土矿、煤炭等资源占用率不高或占而不采,制约着资源供应能力提升。一是要从“给矿权配资源”向“以资源设矿权”的管理思路转变。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区域环境容量,合理配置未占用资源,盘活资源存量;二是引导超量占用资源的企业扩大产能,有效提高国内资源供应能力;三是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4)矿产资源储量分布格局明显变化,对生产力布局和资源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一些矿种的区域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例如,内蒙古轻稀土占全国稀土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到95%,广东省取代江西省成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的第一大省,云南、西藏、甘肃等西部地区锑矿储量地位明显上升;二是内蒙古、云南等省(自治区)矿产种类丰富,保有资源储量大,在我国资源供应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
(5)科学部署勘查方向,提高勘查程度,夯实资源基础。铁矿找矿勘查应鼓励找寻富矿和浅部矿,不支持1000米深度以下的找矿勘查,不支持境外铁矿草根勘查和绿地项目;煤炭的勘查重点是提高规划矿区的勘查程度,在南方缺煤省份开展找矿;加强重稀土、锡、锑等传统优势矿产的找矿勘查力度,维护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地位。
这些认识对我国资源战略、规划、政策、产业布局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编制及全球成矿规律研究与评价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裴荣富、梅燕雄、戴自希、张金良、瞿泓滢、叶锦华、朱谷昌、龚羽飞、吴德文、王作勇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主要成果:
1.提出客观实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划分全球标准,从全球1285个主要矿床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了具有国际权威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
采用在矿床储量排序基础上的线性趋势统计分析方法来确定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储量下限值,具有客观实用性。根据该方法确定的世界22种矿产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储量标准(下限值),经世界地质图委员会认可,成为国际采用的全球标准。
收集整理和分析对比世界6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22种矿产、1285个主要矿床数据,从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国际权威性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编号、矿床名称、国家、洲、经度、纬度、矿种、资源储量、类别、状态、主岩、类型、规模、成矿时代、成因、地质构造背景、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域、成矿区带等19个主要属性。
2.以世界地质图委员会为国际合作平台,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MapGIS和ArcGIS软件的支持下,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并开展全球成矿规律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前寒武纪地块、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构造带、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沉积盆地、显生宙造山带、新生代风化壳5类地质构造背景和39种地质构造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质构造背景—环境分类体系。
裴荣富院士(左2)与国外同行交换看法
项目研讨会
在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上,标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矿种、成因类型、规模、成矿时代等主要属性,圈定全球成矿单元界线。其中,编图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锰、铬、铜、铅、锌、铝、镍、钨、锡、钼、汞、锑、金、银、磷、钾盐、金刚石22种;成因类型划分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和复杂成因(叠生)矿床,进一步划分为33个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划分为大型、超大型—特大型两级;成矿时代划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全球成矿单元划分为4个成矿域、21个巨型成矿区带。
3.根据大陆裂解增生、大洋开启闭合、洋陆相互作用及其地质演化特征,结合全球地质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4大成矿域和21个巨型成矿区带,提出全球成矿统一性、不同区域成矿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作用等新认识,深化全球成矿规律研究
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划分出劳亚、冈瓦纳、特提斯、环太平洋4大成矿域和北美、格陵兰、欧洲、乌拉尔—蒙古、西伯利亚、中朝、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亚、加勒比、地中海、西亚、喜马拉雅、中南半岛、北科迪勒拉、安第斯、楚科奇—鄂霍茨克、东亚、伊里安—新西兰、南极等20多个巨型成矿区带,具有全球普适性,推动和发展了全球成矿学。
提出地球物质系统的统一性决定了全球成矿作用的统一性。首先,地壳产出的各种矿床的形成都可以归纳为4类成矿作用,即岩浆成矿作用、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叠生成矿作用;其次,从太古宙到新生代,成矿作用强度不断增强,成矿作用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继承性。
提出地球不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与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其成矿作用各具特色。就不同成矿域而言,劳亚成矿域和冈瓦纳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均较复杂,以前寒武纪地块及叠加其上的显生宙沉积盆地和构造带为主,成矿作用贯穿整个地质时代。劳亚成矿域以天然气、煤炭、铁、钾盐、石油、铀、锰、铬、铅锌、镍、钨、钼、锑、金、银、磷、金刚石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古生代为主;冈瓦纳成矿域以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金刚石、铅锌、铜、镍、铁、金、铬、锡、铀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元古宙和新生代为主。特提斯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比较简单,以显生宙造山带为主,成矿时代均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前者以锡、钾盐、铅锌、铝土矿、铜钼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后者以铜、钼、金、银、镍、钨、锡、铅锌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
提出成矿偏在性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偏爱产在某一特定地质背景和它们现存的构造位置上,它们对成矿区域、成矿类型、成矿时代和成矿背景均具有十分明显的选择性。
提出异常成矿作用的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是常规成矿作用(过程)中受特定地质事件激发的异常成矿作用的产物,与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全球性重大异常地质事件有关。“氧大气变态”(过氧事件)和“还原大气变态”(缺氧事件)等重大事件是促发隐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重要原因。地球层圈不谐调运动导致的构造圈热侵蚀引发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则是显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主因。
4.在编图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主要类型矿产资源和各大洲矿产资源进行了战略评价,研究探讨了我国矿产资源战略问题
根据静态保证年限(储产比)和资源查明率分析,世界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潜力很大。在22种主要矿产资源中,静态保证年限大于100年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锰、钾盐、铁、磷、铬、铝、钼、镍、铀、钨11种,静态保证年限为50~100年的矿产资源有天然气、铜、石油、铅锌5种,静态保证年限为10~50年的矿产资源有锡、锑、金、银、金刚石、汞6种;资源查明率大于50%的矿产资源有钼、铜、石油3种,资源查明率为30%~50%的矿产资源有锰、天然气、金刚石、铁、煤炭、铝、锑、铀、钨、汞、锡、金12种,资源查明率为5%~30%的矿产有铬、银、磷、铅锌、镍、钾盐7种。
总结分析了世界各大洲矿产资源特色,指出我国虽然是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很低,能源矿产资源不足,大宗矿产资源短缺,克服资源的瓶颈约束是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产生强劲需求决定了立足国内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矿产资源编图过程中,通过8年的国际合作,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及其成矿图分委员会、俄罗斯科学院维尔纳茨基博物馆、阿根廷地质和矿产资源研究所、伊朗地质调查局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在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地质院校、科研事业单位、地质勘查单位、矿业企业的应用情况表明,该项成果不仅为在国家层面编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部署地质调查国际合作、从全球宏观视野破解我国矿产资源难题提供了重要战略参考和科学指导,而且对具体的院校、企事业单位学习世界矿床地质、掌握全球矿产资源状况、部署境外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指导海外投资并购决策与资源开发选区都是一份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将对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1∶25000000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说明书
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即将在全球范围正式发布《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英文版),使该项成果的应用扩展到全球地质学领域,在发展全球成矿学、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等方面发挥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三)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毛景文、张作衡、裴荣富、段焕春、符巩固、李永峰、王义天、谢桂青、余金杰、张长青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鑫达地质矿产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成果:
“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项目以广泛的野外调查为基础,采用现代成矿学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对我国重要的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厘定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查明这些矿床的成矿环境、控矿要素和分布规律,总结出区域成矿规律,开展矿床模型研究,指导区域找矿勘查部署和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和工作进展具体如下:
1.首次按照国际标准,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典型矿床作为三级考虑要素,全面建立或提升了我国主要矿床模型,编写完成了《中国矿床模型概论》
本项目置于国际平台,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充分吸收了近15年来我国在矿床学及成矿环境和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针对部分矿床、矿集区和成矿区带进行了深入解剖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主要矿床类型的矿床模型进行了建模研究。本次矿床模型的建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考虑,首先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其次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最后典型矿床作为三级考虑要素。以我国最主要7类金属矿床,即与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稀有金属矿床,与中酸性花岗质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铁钼矿床,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以海相火山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碳酸盐岩溶矿的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床和金矿床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一系列影响建模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了解剖研究,为建立客观和合理的矿床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成果为在一定地质背景下开展特定的矿产及其组合找矿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本项目共计完成了26组矿产110个矿床模型研究和编写,把我国矿床模型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和充实了矿床理论。
中国矿床模型概论
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
2.通过一批典型矿床深入研究,确认了矿床新类型,建立了一批矿床新模型,丰富了成矿理论,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反响
(1)确定石居里为我国首例与海底喷流有关的塞浦路斯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
(2)首次提出新疆北部与地幔柱有关的后碰撞环境铜镍矿新矿床模型。
(3)首次提出胶东金矿集中区伸展构造体制下的金矿床模型。
(4)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5)建立了华南下寒武统底部黑色岩系中钼镍多金属矿床模型。
3.前人已在成矿区带典型矿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矿床模型,但在矿集区尺度矿床模型的研究方面尚属薄弱,甚至是空白。本项目在秦岭、长江中下游和德兴等开展了矿集区尺度模型研究,为成矿预测和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内外专家通过对小尺度典型矿床的解剖研究,从成矿过程和成矿元素及围岩蚀变分带入手,提出矿床模型,如斑岩铜矿模型。通过大尺度成矿区带研究提出矿床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型,为找矿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项研究突破了传统思维,针对典型矿集区开展研究,探讨了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的有机联系,创新性地建立了3类矿床组合模型。每个矿床组合模型表明在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互为找矿指示,可以直接指导深部和外围隐伏矿的找矿勘查,并取得多项找矿预测成功范例。
(1)东秦岭栾川和付店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钼矿+脉状铅锌银金矿的矿床模型。
(2)华南德兴矿集区斑岩铜矿+脉状铅锌+金矿的矿床模型。
(3)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层控铜金矿的矿床模型。
4.响应“走出去”和“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国家资源战略决策,比较全面系统地编著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介绍了当今国际上主要类型矿床的矿床模型,有效地引导我国企业在国外按照国际思维开展找矿评价
为了更加切实地为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提供服务支撑,同时也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本项目通过大量国外文献资料的详细综合研究,首次从成矿构造背景、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勘查发现简史,以及对找矿勘查的启示等理论研究和找矿应用两个方面对国外重要类型矿床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梳理。本次工作共选择了国外造山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岩浆型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火山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沉积喷流型铅锌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黑色岩系型矿床、砂岩型铀矿床、红土型镍矿床、红土型铝土矿床等13种重要类型矿床。以该成果为蓝本,编著出版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一书,这一成果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有关管理部门、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从业人员,以及地质院校师生的普遍欢迎。
5.项目专家在地勘单位、矿山、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了120多次有关运用矿床模型开展找矿勘查的学术报告,并依托项目出版两本专著,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项目研究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日益受到地勘部门和矿山企业的重视,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多次交流,并应邀参加了一系列专题汇报,到找矿勘查现场进行实地切磋,结合找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新思路和新方向。
编撰的《中国矿床模型概论》和《国外主要类型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两本图书,自2012年上半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矿床学及地质勘查工作者的欢迎。总印数为6000册,是近年来地质领域及研究成果类专著出版中印数最多的书籍,截至2013年3月底,销售量近4000册,被认为是近年来科技书籍中的热销书,而且销售情况依然处于上升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依托地质调查项目“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1212010634001)和重点基金项目(40434011)等发表的学术论文74篇,在SCI数据库中被收录33篇,在CSCD数据库中被收录36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1380次,其中他人引用962次,在我国引文数据库中被引用1907次,其中他人引用1630次;合计论文被引用3287次,其中他引2592次,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博士后5人、博士8人、硕士25人,目前这些青年科技人才多数继续从事金属矿床模型研究及找矿勘查工作。
❷ 甘肃地勘单位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
乔志钢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六队,甘肃兰州,730046)
主导产业是指对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能为单位提供主要经济利益来源的各种生产事业。甘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国家已累计发现的171种矿产中,甘肃占据2/3,是我国矿产资源的“聚宝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地勘单位的优势是拥有一批专业性的地质找矿人员和一批适用技术,以及几十年来在各自的勘查登记区取得的地质成果。甘肃地勘单位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处于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这一比较优势,积极寻找国家经济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急需的矿产资源,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促进甘肃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搞好矿业开发和矿权运作
1.矿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矿业大国。矿业提供了全球能量供应的90%,制造业原材料的70%;提供了中国能量的93%,制造业原材料的80%。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源泉,是一个社会取得繁荣、一个国家得以富强的先决条件之一,与人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息息相关。矿产资源又是一种性质独特、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它的储量有限,采后消失不能再生,具有有限性和非再生性。因此,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是我国目前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2.让矿业开发成为甘肃地勘单位的主导产业
甘肃地勘单位在地质找矿中,要充分利用《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赋予的探矿权人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这一优势,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产业政策积极投入,组织单位剩余劳动力,从事矿业开发,在远景较好的成矿带进行采矿生产,多方位筹集资金,建立集采矿、选矿和冶炼于一体的矿业生产流程。从过去单一的地质找矿,向矿业开发转轨。这样,既可以分流剩余的劳动力,又可以在地勘单位整体“转企”之前,创建以开发矿业为主导的产业。以开发促找矿,以找矿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找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并逐步向科学化、规模化发展,最后形成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矿业集团。通过矿业开发完成原始积累,发展地勘经济,使地勘单位向企业化过渡,投身于西部大开发和繁荣地方经济的建设中。
3.通过探矿权有偿转让,发展地勘经济
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3条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为了体现国家享有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我国每年投入大量国拨地勘费用于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对于国家出资勘查的,受委托的地质勘查单位为探矿权人,以明确国家和勘查单位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加快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进程。地勘单位作为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的规定,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
甘肃地勘单位通过几十年的工作,拥有大量的探矿权。这些探矿权对于开发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一笔潜在的财富。目前,探矿权转让市场尚不完善,应在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成立“矿权交易中心”,为探矿权的供需双方提供公平、公正、公开、合法的交易场所。因为只有把探矿权融入市场,才能发挥它的潜在价值。通过探矿权的有偿转让,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使从事矿业生产的企业有了资源保障,同时使地勘单位在探矿权转让中获利。这样,既满足了市场对探矿权的需求,又实现了地质成果的价值,使地勘经济得以发展。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六队,于1999年9月与甘肃省成县小厂坝铅锌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甘肃省成县小厂坝铅锌矿床探矿权转让合同”,在15年的合同期内,为一〇六队补偿铅锌原矿15万吨;于2000年3月同甘肃省白银公司签订了“李家沟铅锌矿矿业权重叠及补偿合同”,在15年的合同期内,为一〇六队补偿铅锌原矿45万吨。两个探矿权转让合同价值人民币1.5亿元。这在我国尚属首例。两个探矿权的成功转让,维护了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使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六队的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地勘单位在探矿权的运作上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从而使探矿权有偿转让成为西部地勘单位新的经济增长点。
4.以矿业权参股,试走股份经营之路
通过大量的地质工作,地勘单位找到了不少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很多矿点尚未进入开发阶段,有的矿点虽然已经进入了开发阶段,由于缺乏资金,开发的速度极为缓慢。为了能使这些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早日发挥经济效益,地勘单位应积极将探矿权融入市场,通过矿业权参股的形式,与开发商走联合开发之路。这样,既加快了矿产资源的开发速度,又规避了投资风险。通过股份经营,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单位和职工参股,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通过矿产资源的联合开发,为地勘单位整体股份制奠定基础,为未来的企业化经营积累经验。
二、立足于地质勘查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而当前的地质勘查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矿产品进出口从顺差转为逆差,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矿业,近20年来开发量成倍增长,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矿产勘查新增加储量的增长速度,导致大多数矿产资源出现危机。一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矿山企业因资源枯竭而面临闭坑。即使是近年来取得重大勘查成果的石油、天然气、金、银、铜等矿产资源,与国民经济需求的差距也在加大。
2.做好地质成果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地质成果资料是指通过地质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阶段性或最终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是一种信息产品。有效的地质勘查成果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地质勘查成果的使用价值。地质成果中的各种地质资料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来讲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而探明的矿产储量则是一种潜在的使用价值。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甘肃地勘单位在各自的勘查登记区做了大量的投入,进行了各种手段的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许多地质成果。有的地质成果资料已上报省储量委员会,有的已移交矿山开采单位,有的仍留在地勘单位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这些地质成果资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矿产资源能否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化以及地质成矿理论的不断提高,甘肃地勘单位应充分利用这笔宝贵遗产,组织有经验的专业地质人员对已取得的地质成果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找矿经验,提高成矿理论的认识。这些地质成果资料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特别是为服务经济建设具有广阔的前景,是地勘单位的潜在财富,同时为发现和寻找新矿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下一阶段的地质找矿提供依据。
3.地质工作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勘单位对地质工作中的设备配置、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投入与更新。野外项目组配置了笔记本电脑,方便地质资料的整理和汇总;配置了生产和生活用车,实现了地质工作中以车代步;改造了室内办公条件,购置台式计算机及成图软件,提高了制图的准确性。这些地质工作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地质工程技术人员的办公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新时期地质工作,仅仅对硬件设施的改善是不够的。近年来,地质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严重不足,40岁以下的中青年出现断档。地质人员的找矿积极性、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对地质工作的热情、事业心与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思想意识上的衰落,构成地质工作软件设施的欠缺。如何提高思想意识,使地质工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应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有奉献精神、热爱地质事业的适用人才,完善现行的分配制度,制定地质工作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地质技术人员的找矿积极性。应站在地质工作者的立场上了解地质工作现状,设身处地为地质工作着想,而不应该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看问题,避免激励过分与激励不足。做好地质项目的验收工作,加强地质工作的质量监督,激励与监督相结合,为寻找和发现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产地创造条件,为发展地勘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4.争取国家地质调查项目
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管理。甘肃地勘单位应在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同时,抓好队伍的自身建设,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一批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地质勘查与综合研究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通过投标的形式,争取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项目,取得国土资源调查经费,以参与地质调查项目的竞争拓宽地质市场。通过竞争的地质调查项目,扩大地质找矿的领域。
5.扩大商业性地质项目的服务领域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质成果的需求不断增大。老矿山资源的枯竭,新矿点地质找矿的投入,这些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多。地勘单位应认真领悟需求等于市场的内涵,积极扩大商业性地质项目的服务领域,在利用商业性地质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商业性地质项目的创收能力,培养一支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队伍,使之不断发展和壮大。
社会发展为地勘单位提供广泛的地质市场。随着我国人口增加,社会经济活动增多,地下水资源紧缺以及土地沙漠化、耕地盐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因洪涝灾害死亡的人数,年均经济损失高达270多亿元,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4。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即将开工的“兰渝”铁路等基础建设工程,为甘肃地勘单位提供了广阔的工程地质市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成为地勘单位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地勘单位应抓住这个市场机遇,组织专业地质人员,通过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提升单位资质认证,扩大业务领域,提高市场份额。
随着地质找矿阶段性地发展,岩心钻探业务量逐渐增多,大有东山再起之势。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抢占岩心钻探市场,发挥地勘单位在岩心钻探施工中的优势作用。对岩心钻探市场的发展空间进行准确预测,做好市场调查,把握市场动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施工,在抢占市场的同时,注意掌握投资的时机和投资的规模,规避和降低投资风险。使那些曾经为地质找矿作出贡献,响彻在大山深处的岩心钻机进入地质市场经济发展的舞台。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1.适应市场竞争,转变经营理念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加速资金周转。在地勘单位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大多数时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走过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勘行业也加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任何经营问题,在最后的分析中,既是由人引起,又必须由人来解决。所以,在合适的时机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是企业成长的一把钥匙。用人之长,人人是人才;用人之短,人人不可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监督和激励相结合的现代管理制度,引用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竞争的管理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财务管理中要以成本为中心做好事前预测,完善事中控制和做好事后分析,注重单位在一定期间现金流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努力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支出,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2.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明天的经济就是今天的文化,文化和经济是一架车上的两个轮子,离开文化谈经济,离开经济谈文化,都是荒唐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战略之一,其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符合地勘单位发展的企业文化予以贯彻。
加强单位内部相互间的能力传递与知识共享,开展互动式培训和业务交流。此外,建立与完善内部知识管理系统,并予以适时的更新。打造学习型组织,注重职工能力提升和知识完善。结合地勘单位不同的发展时期制定综合性考核指标,完善并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激励机制。将业绩导向和过程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做好绩效管理的规划、发展、评估、激励与支持。
切实做好企业文化从上到下的推广与执行工作,加强单位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地勘单位的战略目标应结合企业化进程做适时的调整,包括人员能力结构的提升,企业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变革,做到与时俱进,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胜劣汰的用人原则。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企业文化的制定、执行、创新与变革,决定着企业是否能有所成就,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基业长青,决定着企业是否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从优秀走向卓越。
甘肃地勘单位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艰苦的历程,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同时,甘肃地勘单位主导产业的发展受所在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与制约,影响地勘单位主导产业发展的因素也很多。以上仅是个人对甘肃地勘单位主导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路。
作者简介
乔志钢,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六队。
❸ 兰渝铁路建设取得了哪些科技创新成果
报道称,历经九年艰苦建设,连接西南和西北的铁路大通道——甘肃兰州到重庆铁路将于明天全线通车,兰渝铁路建设历经9年,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取得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
此外施工近9年的木寨岭隧道也同样以自主创新克服了世界罕见复杂地质实现贯通,兰渝铁路穿越区域性大断裂10条、大断层87条。截至目前,全线获得国家专利30多项、攻克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多项。
希望中国铁路建设技术可以取得更大的突破!
❹ 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属于省部级奖吗
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属于省部级奖。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以下简称丰收奖)为甘肃省政府颁发的奖项。
根据《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奖励办法》规定,该丰收奖的奖励范围为农业科学研究项目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面向全省农牧系统,奖励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丰收奖设一、二、三等奖。
❺ 李志刚的科研成果
近十年主持、参与(位列前三)省部级和市级规划课题10项,获奖论文20多篇,部分论文公开发表或入编专著。2002年《谈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系列论文获酒泉市第六届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被编入由北京高师培训中心主编的《中学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2年负责并组织实施玉门石油管理局一中加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特级教师计划》专设课题—“贫困地区(甘肃)中学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课题组,核心成员,两篇研究文章“关于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和“探索网络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入选由靳建设主编的《中学创新教育探究与实践》一书,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主持省级《基于网络环境下中学教学实施途径及方法》课题研究,2005年通过省级鉴定,2006年获甘肃省第六届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酒泉市推荐报送评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改优秀科研成果;2005年《校园网络环境下视频点播系统的创建》研究报告在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十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暨第八届“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评比中获一等奖; 2007年主持省级“高中物理教案学案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2009年获省级鉴定优秀等级,酒泉市第十届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8年主持的的《玉门油田教育分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管理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市教育局鉴定。2009参与(位列第三)的“基于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玉门石油简明教程》”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市教育局鉴定,获酒泉市第十届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9年参与(位列第二)省级重点课题《学生数学能力对数理化学习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的研究,现已报省科学规划办鉴定;2010年主持的《玉门油田3-8年级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市教育局鉴定;2010年主持的《课改背景下构建高中物理绿色课堂的实践研究》通过省级立项,目前正在按实施方案组顺利推进;2008年参与了(位列第二)《甘肃省初中物理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和评价意见》的研制;2010年参与了《甘肃省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中“教学评价”部分的研制。《如何实现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价值功能》、《关于中学物理的教学问题》、《面对高考‘3+X’综合考试的中学物理教学策略》、《在高中物理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几点做法》、《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等20多篇有价值论文获全国、省教科所、学会组织的论文评选一、二等奖,部分论文进行了公开发表。
❻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成果
建院以来,截止2005年12月31日,鉴定验收并登记的科研成果为776项。自1978年以来获奖成果390项(凡重复获奖者,均以最高奖计), 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含国家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获得省部级奖194项,市、厅级奖126项 ,院奖40项。
29项国家级奖励中, 主持9项, 协作参加15项, 获国家专利5项。
其中:全国科技大会奖3项主持2, 协作1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协作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协作2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协作1
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协作1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主持4, 协作3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协作1
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1项主持1
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4项主持2,协作2
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1项协作1
国家专利5项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4项(协作15项),国家专利5项。其中:
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协作1项)
春小麦甘麦8号(1978)
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1978)(协作)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协作3项)
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攻关项目)(1985)(协作)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研究(1992)(协作)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2003)(协作)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协作2项)
我国研制的新土壤杀虫剂-甲基异柳磷(1985)(协作)
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总体研究(1993)(协作)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协作3项)
祁连山北麓海拔1700-2300米冷凉灌区100万亩春小麦栽培体系研究与推广(1988)
高抗枯萎病丰产稳产胡麻新品种陇亚7号(1993)
GS 陇糜4号(1995)
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地膜小麦)研究与示范(1996)
基本查清中国猕猴桃资源(1991)(协作)
我国核试验下风向地区农业环境中放射性水平的调查评价(1996)(协作)
繁6及其衍生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及对策研究(1999)(协作)
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协作1项)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鉴定与初步利用(1998)(协作)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协作1项)
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1988)(协作)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协作1项)
中国小麦光温特性的研究(1995)(协作)
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奖1项(协作1项)
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繁种和农艺学性状鉴定(1989)(协作)
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协作1项)
定西丘陵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与发展研究(1996)
陇东高原半湿润偏旱区(镇原)农业发展研究(1996)
高产、多抗、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1996)(协作)
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1项
1、《甘肃农业科技》(1996)
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1项
1、甘肃省综合农业区划(1985)
获国家专利5项
软包装水果罐头的加工方法(1994年国家发明专利)
温室保温被(1997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97 2 12593.0
温室复合保温被(2001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1 2 02618.2
温室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板(2003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3 2 44175.4
玉米种衣剂(2004年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0 1 35477.9
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1、蔬菜病虫害诊断与多媒体咨询系统V1.0(简称:VDDMCES)(2005年国家著作权登记)
编号:软著登字第035763号? 登记号:2005SR04262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194项省部级奖励
其中: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协作9
农业部丰收一等奖 4项主持4
省科学大会奖 10项主持8, 协作2
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协作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主持9, 协作3,
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协作9项)
1、《中国谷子目录》(1980)(协作)
2、全国(甘肃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1981)(协作)
3、全国小麦品种资源目录(上下册)(1981)(协作)
4、我国西部地区粘虫越冬迁飞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研究(1982)(协作)
5、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1983)(协作)
6、《中国高粱品种志》(1984)(协作)
7、麦蚜远距离迁飞和传毒规律研究(1984)(协作)
8、我国N、P、K化肥的肥效演变和提高肥效的主要途径(1985)(协作)
9、《中国小麦品种及其谱系的研究》(1986)(协作)
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协作4项)
1、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22、23、24、25号的发现和研究(1982)(协作)
2、《中国亚麻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亚麻品种志》(1984)
3、《中国绿肥区划》(1984)(协作)
4、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分区极其评价(1987)(协作)
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4项
1、甘肃省1800-2600米高寒阴湿贫困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示范推广(1991)
2、陇糜4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3)
3、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法瓦维特大面积示范推广(1995)
4、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粮油作物丰产技术试验研究(1996)
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4项、
1、甘肃省15万亩低芥酸油菜综合增产技术示范推广(1990)
2、早熟丰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宁春18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8)
3、甘肃省旱地集雨补灌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2003)
4、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大面积示范推广(2005)
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协作)
1、《中国小麦品种志(1962--1982)》(1987)
获得甘肃省科学大会奖10项(协作2项)
1、河西春麦区发展冬小麦的研究(1978)
2、小麦红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3、甘亚4号(1978)
4、甘麦23号(1978)
5、洋芋品种:抗疫1号(1978)
6、谷子品种:陇粟2号(1978)
7、甘棉3号(1978)
8、绿肥品种选育及栽培利用方式研究(1978)
9、西峰9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
10、庆选15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
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协作3项)
1、1962-1965、1973-198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区系鉴定与消长动态分析(1984)
2、小地老虎越冬与防治研究(1986)
3、高效低毒除草剂燕麦畏的研究(1986)(协作)
4、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96(1996)
5、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1998)
6、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粮食作物大面积亩产超千斤试验示范(1999)
7、创新糜子新品种-陇糜5号(2000)
8、抗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27(2002)
9、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2003年)
10、我国小麦条锈病长发易变区陇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病类型新分析及应用研究(2003)(协作)
11、亚麻新型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研究(2004)
12、丰产、多抗、优质、配合力特佳冬小麦品种兰天10号(2004)(协作)
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9项(协作6项)
陇东旱塬粮食连年增产的经验(1981)
五一大队粮食高产稳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1981)
粘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规律研究(1982—83)
《甘肃省蔬菜地方志》(1982—83)
马铃薯花药培养的研究(1982—83)
春小麦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1984—85)
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春小麦栽培技术研究(1987)
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及创造高蛋白种质资源70668F2-2(1988)
化肥的增产效益及经济合理施肥技术研究(1989)
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研究(1989)
甘肃果树资源调查整理研究(1989)
甘肃省农牧结合、种草养畜、增产增收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1989) (协作)
制罐桃、杏基地建设(1989甘肃省科技星火奖)
甘肃省灌区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应用(1990)
当归麻口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1990)
定西黄土丘陵沟壑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研究(1991)
油菜新品种——陇油1号(1991)
甘肃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管理与评估系统(1991)
黄土高原地区重点县(甘肃正宁县)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1992)
花椒病虫害防治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优质大粒无核葡萄新品种技术开发(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甘肃省省级土壤普查成果(1993)
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陇春8139(1995)
陇谷5号(1995)
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1995)
软包装水果罐头新产品研制(1995)
中国黍稷品种资源收集整理与利用研究(1995)
集水农业的理论与实践(1996) (协作)
双低丰产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2号(1997)
小麦根病防治技术研究(1997)
干旱高扬程灌区水盐运动监测及次生盐碱化综合防治研究(1997)
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1997)
软罐头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与系列产品开发(1997)
多抗优质丰产稳产耐盐碱耐瘠薄春小麦新品种花培764(1997)
早熟番茄新品种陇番5号(1998)
优良辣椒杂种一代新品种“陇椒1号” (1998)
辣椒枯死病防治技术示范推广(1998)
利用生物技术选育耐盐抗锈小麦新品系的研究(1998) (协作)
甘肃旱地集雨节灌高效农业试验示范(1999)
甘肃省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示范推广(1999)
《甘肃植被》专著(1999)
优质谷子陇谷6号(2000)
番茄、黄瓜、辣椒专用肥研制与应用推广(2000)
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区粮食作物丰收工程暨试验研究(2000)
节能日光温室蔬菜高产高效新技术研究与示范(2001)
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2001)
陇中丘陵区(定西)作物抗旱丰产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2001)
玉米杂交种引进和新品种选育(2001) (协作)
小麦条锈病持久控制技术研究(2002)
甘肃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A)(2002)
甘肃庄浪县水洛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2003)
美洲斑潜蝇监测及综防技术的试验示范(2003) (协作)
半干旱山区天然降水的高效富集利用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2003) (协作)
新型种子包衣剂的研制开发极其应用(2004)
谷子新品种陇谷8号(2004)
新型纳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鲜果蜡研制(2005)
小麦条锈菌HY和水源致病类群的监测及控制(2005)
水旱兼用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0号(2005)
双低优质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陇油5号选育(2005)
❼ 甘肃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甘肃省第一家专业风险投资机构——甘肃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今天成立,标志着我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原科技部副部长惠永正院士和省上领导崔正华、邓成城等参加了开业典礼。长期以来,我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深受资金瓶颈的制约。因此,创办甘肃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科教兴省”战略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公司注册资本一亿元,将对具有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并为其提供财务顾问、管理咨询、融资支持、购并重组等全方位的服务。公司由甘肃省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酒泉钢铁公司、兰州市商业银行等九家实力强大的股东单位组成。
法定代表人:冯治库
成立时间:2001-08-08
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20100000007839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南路18号创新园创业大厦A座8楼
❽ 科技创新
●典型区域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及持续利用应用示范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执行期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项目以满足土地管理从单纯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转变需求为目标,选取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区、中部粮食主产区、西部生态环境敏感地区、西南统筹城乡实验区等6个试点,应用“3S”、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等技术,开展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与持续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建设,进行关键技术研发、试验与示范应用,研发集野外长期监测、研究与示范为一体的国家级监测与管护服务平台。促进土地资源领域产、学、研、用的结合,培养基层土地科技队伍,推进土地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目前,项目已建立了6个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与持续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形成了《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建设规定(试行)》;提出了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监测数据库指标体系,建成了6个基地年度数据库;在完成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优质耕地划定与持续利用、时空多级网格数据管理与平台建设等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信息服务系统和优质耕地识别与划定系统,取得软件著作权1项,并于2013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中期评估。
项目通过实施,补充和创新了现有土地利用监测技术体系,提升了土地资源监测多源、多类型、多尺度数据信息的综合集成度,部分技术已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为我国未来全面开展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调查监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区域尺度生态用地网格化管护预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执行期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项目旨在构建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和标准,为在全国实施生态用地网格化管护奠定技术基础。
项目拟开展生态用地分类标准研究,生态用地遥感信息网格划分与编码,多源、多类型、多尺度生态用地信息网格化综合集成,以及生态用地网格化管护服务系统框架和原型构建等研究,并进行应用与示范。项目实施以来,梳理界定了生态用地的概念,初步建立了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和生态用地网格化管护服务系统总体框架,完成了示范区的遴选并开展了资料收集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将现有土地利用分类有机结合,推进了生态用地管理理念从理论探讨向实践管理的巨大转变,不仅促进了土地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进土地学科发展,而且在优化农业布局、确保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边际土地上种植能源作物的潜力评价及效应研究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执行期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项目旨在通过科学认识我国利用边际土地种植非粮能源作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能源生产潜力,揭示农民在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的真实意愿,全面了解我国在边际土地上种植能源作物可能引起的自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提出我国未来生物能源发展战略建议。
目前,项目完成了能源作物种植的自然适宜性评价工作,确定了我国可用于能源作物种植的边际土地数量及时空分布。
通过项目实施,能够解答我国利用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的可行性和种植规模,对于全面认清当前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前沿问题,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及未来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了依据和研究基础。
●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质量指标遥感信息提取与土地质量评价
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面上)项目,执行期为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
项目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的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取高光谱技术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提取土地质量指标,建立草地生态系统类型识别模型、草地覆盖度和生物量的估算模型,开展区域土地质量评价,为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研究地点设定和相关基础资料收集,并开展了13个样地、109个样方主要生态生物学特征调查以及农户问卷调查,实测了群落高光谱曲线,并完成了初步的数据分析工作。
项目首次对高光谱模型应用于航空高光谱影像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对各种草地质量指标进行了监测,实现了监测信息由“点”到“面”的扩展,为地方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土地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项目成果将为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开展大范围精细化监测、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土地质量评价提供科技手段。
●发展生物能源引发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其内在作用机理研究
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执行期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项目拟通过分析国内外生物能源发展引发的土地利用问题,评价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生产潜力,探讨我国未来生物能源发展趋势,并揭示经济驱动背景下生物能源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内在影响机制,为我国未来生物能源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目前,项目已经完成国内外生物能源发展历程和现状、对土地利用影响的系统梳理,开展了我国能源作物种植、发展生物能源的生产潜力评价。项目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应用地理学、农户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等多学科方法,充实了研究内容,创新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对认清生物能源未来发展趋势、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机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典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变化(遥感)分析项目
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面上)项目子课题,执行期为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项目旨在应用遥感技术、外业调查和历史土地调查资料,对典型农村居民点样点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查,总结分析农村居民点的不同功能,分析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而对典型的农村功能演化和筛选分类因子提供支持。
目前,项目已完成试验区的选定,资料的搜集、整理、遥感数据的处理和野外调查与复核等工作,后续研究也在有序开展。项目形成的成果将对分析农村居民点类型变化和功能分异,构建农村居民点分类系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国土空间综合分区智能化与规划实施综合评估关键技术
该项目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土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执行期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项目以省级国土规划中国土空间综合分区需求为导向,以多主题国土空间分区集成技术、综合分区智能化技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综合评估指标识别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和国土规划实施综合评估技术指南、省级国土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研究,开发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和国土规划实施评估信息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
目前,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已基本完成了相关研究,形成了《国土空间综合分区技术指南(初稿)》,并获得1项软件著作权,发表3篇科技论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成果将直接为编制省级国土规划及区域规划提供科技支撑。
●村镇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因子获取技术及应用示范
该项目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技术研究”子课题,执行期为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
项目以村镇区域发展综合评价因子、指标体系构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发展的角度,开展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因子获取技术研究,村镇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探索,村镇区域发展综合评价因子的识别技术研究,并参与西部典型村镇区域应用示范研究,从而解决了指标快速获取等技术难题。通过项目实施,已构建起村镇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甘肃省榆中县作为应用示范区,进行了部分评价指标信息的提取。
●国家耕地资源动态监管系统核心技术引进与合作研究
该项目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执行期为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项目拟通过合作研究,引进加拿大MDA公司的核心技术和先进解决方案,通过适应性开发和系统集成,解决当前国产卫星数据几何快速配准精度、自动化水平不高,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效率低和基于雷达数据的新增建设用地自动监测困难等难题,实现国土资源遥感应用跨越式发展。
项目通过应用MDA影像处理技术,开展卫星数据预处理技术合作研究,基于地块的多光谱卫星遥感数据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研究,基于SAR的新增建设用地监测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技术框架与流程,实现基于雷达新增建设用地有效监测,解决中国大面积多云多雾地区遥感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目前,已形成合作研究成果报告框架,就形成长远合作达成基本共识;设计形成了国产多光谱遥感数据高度自动化的高精度配准算法,开发出遥感影像图快速生产软件系统;完成了基于Gist特征的先验知识约束下变化地块方法研究,开发出影像分割模块、对象级土地覆盖变化监测和分类模块;提出了包括单极化SAR相干斑抑制SDBSF算法和多极化SAR相干斑抑制PTD-SDBSF算法等SAR影像预处理算法。
通过该项目实施,引进的相关技术将有效提高卫星影像的定位及纠正精度,实现SAR新增建设用地的有效提取,提高我国西南地区多云、多雨、多雾和湿润地区卫星遥感数据获取能力,提升国产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水平,增强国土资源监管时效性。
❾ 甘肃省科学院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效益
建院以来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共取得科研成果418项,其中有53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稀土钴磁力传动器系列获国家发明奖;固定化酵母酒精发酵技术研究被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太阳灶、结构抗冻型不锈钢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固定化酵母和电渗析器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磁力驱动全密封系列泵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并建有亚洲最大的太阳能采暖与降温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亚太地区太阳能研究与培训中心。一大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甘肃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甘肃省科学院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科研中心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运行机制,坚持贯彻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的工作思路,以科研为中心,以创新为灵魂,以项目为载体,以改革为动力,优化全院科技资源配置,扶持重点优势学科,加强内部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全面发展。始终把自身优势学科及重点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地方国民经济建设,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科研领域和特色,在专业设置和布局上突出能源、生物、信息、生态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国家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近年来,甘肃省科学院按照国家和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转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以应用型研究开发为主的科研方向,从实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人员结构,强化综合性多学科特色和优势,强化国际国内合作。力争在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固定化细胞规模制备技术研究(863项目)、年产3000台磁力泵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实现重大突破。实现把甘肃省科学院建成全省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省级代表队,成为全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和全省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成为甘肃科技进步、工农业技术需求的中坚力量,成为甘肃省应用技术综合研究开发的龙头和中心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