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研究成果与应用

研究成果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2-01-03 12:41:04

成果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有何特色,有何突破,有何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 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 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② 实践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

实践研究是指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具体假设,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并观察和测量其对其他变量的影响,考察这些教育措施与教育成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验证或证伪假设,探求教育规律。最后要提出实践成果。
应用研究是将某一科学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当中的研究。主要探求的是该理论应用的对策,价值等。

③ 成果简介和研究成果有什么区别

成果简介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的简介。
成果意为成全,成立。是收获到的果实,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把科技成果的含义界定为: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试制或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质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发展工作成果。

科技成果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型:
1、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新发现、新理论。其成果主要表现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基础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2、“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矿产等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3、软科技成果是指在研究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中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主要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出现。

④ 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及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地理景观多样,地表形态和区域差异十分显著。例如,纵横交织的山脉,把我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在其中;季风特色显著,大陆性气候控制和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在气候和地貌的制约下,我国水系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外流流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4%,内陆流域约占36%。所有这些自然地理环境条件,都从区域尺度上决定着我国整个生态环境格局。频繁、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庞大人口总量及分布极不均匀性,以及城市(镇)的发展迅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地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造成了自然生态的失衡和破坏,各类环境地质问题凸现,不少地区出现资源、环境双向恶化的趋势,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赋予原地质矿产部以地质环境保护的职责,但全国环境地质状况家底不清,仅有少许、零星的认识,不深入也不系统,地质环境保护处于被动、从属的状态,当时刚成立的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司决心尽快扭转这种局面。

为此,从“八五”开始,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到“十五”末,我国首次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系统完成了以省(区、市)为单元的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累计完成调查面积950多万km2,基本覆盖了我国陆域范围,取得了丰富的、系统的、海量的环境地质信息资料,建立了全国环境地质评价体系(表1-2),查明了这些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现状(即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状态)。例如,我国盐渍化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区、华北平原地区、东北平原地区、西部地区和青藏高寒地区,总面积约26.71万km2(李瑞敏等,2007),而且不同地区盐渍化程度差异很大,总体而言我国西部土地盐渍化比东部严重。为了汇总分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成果,专门立项开展了综合研究工作,总结了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危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表1-3)。

表1-2 全国环境地质评价体系

续表

表1-3 我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造成危害

续表

这项体现中国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的工作,获得了系统的、最新的关于全国环境地质状况的重要国情数据,重点关注了经常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常常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的缓变性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巨大威胁的土地退化,以及地下水质异常及污染、海岸带变化、特殊不良岩土体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系统总结了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如岩土侵蚀部分重点参阅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张宗祜等,1994)、沙漠化部分重点参阅了《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王涛,2003)等等,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该项重要的环境地质国情调查工作,尚未包括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的、分布面积极其广泛的石漠化、草地退化、湿地退化、雪线后退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口密集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市水土环境变化等。

关于石漠化、草地退化、湿地退化、雪线后退、城市水土环境变化等问题,也有很多研究,但是或者正如“环境状况公报体系”一样缺乏地质学视野和指标,或者研究者仅着眼于单一的研究视角而缺乏综合性。其实,有关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好的工作基础,如王涛等人对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王涛,2003)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唐克丽等对中国水土保持(唐克丽,2004)工作的系统总结等等。

总之,针对上述所有环境地质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均需要建立一套定量化的指标体系,指导下一步环境地质或生态地质调查和监测工作,以科学推进环境地质保护和管理工作。

⑤ 什么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者有何本质区别

我是一位局外人,在这里说一点外行话。不妥之处难免,还望内行的批评指正。

在今天科研是一份职业工作,每个科研人员工作任务目标应该是可以预先安排好的,可以这样说是按计划完成的。即使是基础研究也是有着明确方向和大的预期目标。而这样的基础研究往是一些交叉学科。据我所知目前凝聚态物理比较活跃,有广扩发展前景。它可以揭示很多不曾遇到新的现象和物质材料新的性质。对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我觉得它是一基础研究,它的研究为其他广泛应用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指导。而应用学科研究的目标更明确直接,因为与实际需要紧密目标很具体指标更加细化。

应用研究虽然也是为了获得科学技术知识,但是,这种新知识是在开辟新的应用途径的基础上获得的,是对现有知识的扩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对应用具有直接影响。

另外,应用基础研究是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

⑥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区别

区别:

1 基础研究: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2 应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

3 开发研究是利用应用研究的成果和现在的知识与技术,创造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是一种以生产新产品或完成工程技术任务为内容而进行的研究活动

4 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现象,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应用研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

拓展资料:

具体目标是:

1.稳步发展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科学等基础学科,形成更加合理的学科布局,在新兴交叉学科和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

2.重点解决农业、能源、资源、环境、健康、信息、材料、海洋、空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批关键科学问题。

3.争取在蛋白质科学、量子科学、纳米科学技术、发育与生殖生物学等科学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完善和发展国家研究实验基地体系,一些研究基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新建100个左右不同类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稳步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建设160个左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形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体系。

5.稳定一支10万人左右的基础研究队伍,形成500个高水平研究团队,产生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

6.提高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等的采集、加工、集成、共享、服务的整体水平,形成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的基础性工作支撑体系。

7.提高科学论文的质量,国际论文篇均引用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获得若干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性科技奖励。

8.切实改进基础研究管理体制,优化创新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环境和学术氛围。

特点:

——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具体表现为: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

——在围绕特定目的或目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一般只影响科学技术的有限范围,并具有专门的性质,针对具体的领域、问题或情况,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一般可以这样说,所谓应用研究,就是将理论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

刊物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实效性特点。立足中国现实,侧重欠发达地区研究,致力于发表研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的具有原创性意义的高水平的理论文章,以推动中国尤其是西部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力求办成一个兼顾宏观、中观和微观,坚持学术特色,理论充分联系实际,以应用为主的、高品位高信息传递能力的综合性杂志。

⑦ 研究成果到底有哪些形式

1、论文和专著2、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原型3、自主开发的新技术4、发明专利5、实用新型专利6、外观设计专利7、带有技术参数的图纸等8、基础软件9、应用软件10、其他

⑧ 研究结果和成果

本书研究是以紫坪铺边坡软岩(软弱结构面)为研究对象,针对紫坪铺工程版开挖高边坡煤系权地层软弱结构面(软岩)发育特点,借助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种试验设备,开展一系列物理力学试验。系统研究软岩崩解性、软岩(软弱结构面)流变特性及强度参数的敏感性,即“三性”研究,最终得出“三性”研究成果。

软岩(软弱结构面)流变特性试验作为本书的研究主线,并贯穿于研究的始终。其中研究成果是设计和开发饱水条件,剪切和压缩流变试验装置,系统开展长达近1年的工程边坡(含软岩、软弱结构面)时效变形特性研究。应用Burgers流变本构方程,建立各类型软弱结构面和软岩综合时效本构方程,获取坝区(含软岩、软弱结构面)长期强度。剪切流变试验结果表明,饱水状态下软弱结构面长期强度参数C值为57~160kPa,φ值为12°~18°,仅为利用携剪试验所获得的软弱结构面饱水快剪强度的60%。同时就软岩对边坡的敏感性作了深层次的研究。研究结果为水库蓄水运行期的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失稳破坏机理、加固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时效本构模型。

⑨ 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对已有塌陷资料的抽象、归纳和总结,对铁路沿线铁路振动现象的实地测试,对室内水波动力学效应的试验,以及对典型塌陷类型的三维数值模拟,作者对岩溶地区的多发灾害——岩溶塌陷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已有塌陷资料的抽象、归纳和总结,对岩溶塌陷的地质概化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包括对于岩溶塌陷的盖层及其组合类型的研究,地下水面位于盖层中不同位置时的研究,以及基岩介质中空隙分布类型不同的地质概化研究。

(2)针对特定的岩溶致塌地质和力学环境条件,归纳和总结了致塌过程中的各种力学条件的相互作用和叠加组合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力学耦合模式。根据概化模型的研究和力学耦合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岩溶致塌机制。

(3)典型机理模型的专门研究。从野外试验及室内试验着手,结合实例的数值模拟,对典型的塌陷类型进行专门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在静荷载下土洞的塌陷与抽水情形下的塌陷不同,相比之下表现为更具偶发性。通过静荷载条件下土洞稳定的数值模拟,对其致塌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通过静荷载大小的致塌效应、地形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下渗的致塌过程的对比,对静荷载条件下影响岩溶塌陷的最敏感因素进行了研究;为了解土洞塌陷时土层的临界力学性质,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致塌临界条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B.以岩溶塌陷的地质概化模型及室内水波动试验为基础,对地下水位受迫下降时土洞在盖层中力学效应进行专门研究;通过实例的分析及数学推导,对地下水位上升时的岩溶致塌现象进行了研究,特别对气爆塌陷发育的判据进行了理论推导及论述,对水位恢复时塌陷区的土层最大安全厚度的数学表达式进行了研究;还通过抽水情形下致塌的典型实例研究,针对典型地质概化模型(包括单一阻水型盖层概化模型、单一透水型概化模型、阻-透型概化模型)下的塌陷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针对塌陷过程中土洞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多土洞存在时的致塌过程研究;另外,也对岩溶水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探讨。

C.针对铁路沿线岩溶塌陷的多发性,对振动致塌现象的预测评价问题进行了专门性研究。首先对铁路沿线土层中产生的振动特征进行了实测,以通过实测获取列车振动中的振波过程曲线、衰减特征、特定土层下的衰减系数、振动附加力的大小等,并通过室内试验标定了所测的振动附加力,且在数值模拟中对该附加力进行了验证。在对铁路沿线振动特征实测的基础上,对振动附加力致塌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铁路塌陷的致塌机理。为了对铁路振动致塌作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振动致塌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研究,对所提出的动力致塌机理及振动附加力的大小进行了验证。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加速度下铁路振动波在土层中的破坏效应进行了研究,对不同衰减系数下铁路振动波在土层中的破坏效应研究,对铁路振动波数值模拟中的波形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提出了振动致塌中的稳定敏感性因素及动力数值模拟中的不同波形特征及其适应范围。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在对岩溶致塌的地质概化模型的研究中提出:对于岩溶塌陷机理的分析应以其所处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在不同的地下水条件下,同样的土-岩体,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失稳机制。提出了岩溶致塌的地质概化模型(包括盖层及基岩地质概化模型),分别将岩溶塌陷的地质条件概化为盖层中的7种模型及基岩中的4种模型,并对不同概化模型的致塌机制进行了分析。其中盖层地质概化模型为:①单一阻水盖层型地质概化模型,当岩溶水位位于盖层中时,为“软化-失托增荷-真空吸蚀”型致塌,当水位在盖层以下时,为“波动-气压差剥离”型致塌;②在单一透水型盖层概化模型情形下为“潜蚀-失托增荷-压差场潜蚀致塌”机制;③阻-透型盖层概化模型为“潜蚀-流土-气压差场”机制;④无盖层的地质概化模型;⑤透-阻型盖层概化模型,为“软化-气压差场-渗流流土”致塌机制;⑥阻-透-阻概化模型;⑦透-阻-透概化模型为“天窗”超临界水力坡降渗流流土致塌机制。岩溶介质中的地质概化模型为:①单层空洞地质概化模型;②多层空洞地质概化模型;③竖向洞穴地质概化模型;④均布空隙地质概化模型。

(2)通过对概化模型的研究,针对岩溶致塌中的作用力及其相互叠加耦合方式,提出了叠加耦合的5种模式,包括:①重力与静荷载叠加耦合模式;②单一阻水型盖层中水位下降时的叠加耦合模式;③单一透水型盖层渗透力场叠加耦合模式;④水位恢复时的叠加耦合模式;⑤岩溶致塌中的动荷载叠加耦合模式。

(3)在以上概化模型及耦合模式的基础上,将各塌陷类型下的致塌机制及机理模型总结为5种类型,包括:①水位下降致塌机理模型,其致塌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三种主要致塌机制,分别为失托增荷致塌机制、潜蚀致塌机制、真空吸蚀致塌机制;②水位恢复致塌机理模型,其致塌过程主要为气爆效应或水动效应致塌;③动荷载致塌机理模型,主要为“动荷载叠加耦合-破坏累积-重力致塌”机制及“液化”致塌机制(地震塌陷)等;④重力加载致塌机理模型,主要为重力剪断机制或“荷载与重力超强度致塌”机理;⑤地表水致塌机理模型,主要有“散解效应”及“软化效应”。

(4)通过对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进行的专门性研究,提出了该种条件下土洞的致塌机制为地表水引起的“软化”所致。通过对岩溶塌陷的敏感性研究,指出:静力的加载不是土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地表水的下渗导致土层的力学性质降低才是致塌的最敏感因素。

(5)在地下水位波动引发的岩溶塌陷的专门性研究中,通过研究得出,岩溶区地下水位受迫下降至基岩面以下时的附加力在一定范围内与在基岩面以上一样,等于水位下降的幅度值,与盖层下基岩中洞穴的形态及体积无关。岩溶空洞在岩溶致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增大了基岩的渗透性,也使土粒得到迅速搬运。提出了压力释放系数在岩溶塌陷中起着重要作用。

A.通过对已有岩溶气爆塌陷实例的分析,提出了气爆塌陷的三个发育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正压形成阶段;第二阶段,土层破坏阶段;第三阶段,气压快速释放及塌陷阶段。

B.根据岩溶空腔的发育特征,用波-马气体方程式对水位恢复时气爆效应中所产生的附加力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气爆塌陷的判据为:

Kp=(py-p0)-τ-γth>0

C.对正压气爆条件中土层的最大安全厚度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其计算公式: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D.通过对水位波动力学效应的研究,提出了“水动效应”的概念。

(6)运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复杂的岩溶塌陷机理及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探讨了FLAC3D三维数值模拟应用于岩溶塌陷的模拟技术及方法,为岩溶塌陷的客观评价及预测开辟了有效途径。

A.在研究中成功地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机制进行了模拟和验证。指出了影响这类致塌的最敏感因素为地表水的下渗因素。

B.在研究中成功地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所提出的典型概化模型的致塌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包括:单一阻水盖层模型的抽水致塌过程,阻-透型盖层下的抽水致塌过程,单一透水型盖层下的抽水致塌过程,并对各致塌过程中的受力特征进行了比较。

C.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成功地模拟了列车振动所导致的岩溶塌陷过程,验证了所提出的致塌机理;通过波形特征、加速度、衰减系数的数值模拟研究,提出在影响动力致塌过程的诸因素中,衰减系数是最敏感的因素。

(7)通过铁路振动波型及在土层中附加力的测试,提出了铁路振动的致塌机制为:“动荷载叠加耦合—破坏累积—重力致塌”机制。同时,得到了铁路振动下的振波过程、振幅大小、频率及在土层中形成的附加力大小,以及衰减系数,并提出:铁路振动下振波具有脉冲波的特征;通过标定后指出:列车振动在地表处产生的应力大小在1~3kN/m2之间,该值在数值模拟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阅读全文

与研究成果与应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