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各国对植物能源取得了哪些成果
新西兰科学家对植物能源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植物通过化学分解后,可以得到氢气、沼气和酒精。他们还认为,在这方面最有发展前途的是饲料甜菜、紫苜蓿和松树。这些专家预测,到2000年,仅从松树中提取的能源就可满足新西兰全国运输部门全部燃料的需要。
瑞典对植物能源抱有更大的期望,1980年就制订了一项新的能源计划。计划规定,树木将成为瑞典的新能源。随即,在全国种植了300公顷“能源树”。这些树的主要用途就是研制酒精燃料。这样,瑞典每年可获得300万吨树汁,转变成酒精后,将相当于瑞典每年石油消耗量的50%。在北部地区种植了大片柳树、赤杨,1~2年就可快生成材。
澳大利亚也准备用当地生长的桉树用发酵工艺生产酒精。
美国是居世界第二位的酒精燃料生产国。1983年生产总量就已达3.75亿加仑,占全国汽车总耗油量的5‰。早在1977年,美国能源部就制订了“国家酒精燃料计划”,其短期目标是用剩余农产品玉米进行发酵生产酒精,以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其长远目标是实现纯酒精发动机的实用化,预计到2000年,将有相当一部分汽车实现纯酒精化。据报道,美国目前销售的汽车汽油中,实际上70%是“酒精汽油”,就是1/10酒精和9/10汽油的混合型燃料。
日本在1979年也制订了“石油代用品16年开发计划”,其中主要是以制取酒精作为研究课题,有7家私营公司参加,开发使用细菌的高速发酵设备,以加速酒精燃料的生产。
印度也很重视生物技术在酒精生产中的发展。1991年印度罗迪加尔微生物研究所经过4年研究,研制出一种培养新酵母品系的方法,使酒精产量翻一番。这种新酵母品系以92%的效率把糖浆转化为酒精,在不到48小时内,可生产出浓度12%~16%的酒精发酵醪液。印度生物技术部已在各酒精厂推广这一新技术。
其他国家,如德国、加拿大、印尼、菲律宾等国,也都对用植物生产酒精燃料十分重视,并先后开展了这方面的开发研究工作。
2. 我是搞农业种植的,我要推广我的种植成果!我要两年推广50000平米的农户,政府领导问我,怎么能完成
卫生环保,低耗能,产值效益好,这几个方面说
3. 农业丰收的辉煌成就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局
10月25 日,河北省宁晋县东旺村几位农民正在将丰收的玉米码垛。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介绍,2008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9237.17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2903.15万吨,比2007年增加61.60万吨,增长2.17%。粮食生产将实现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第5年增产。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农民进行“四补贴”(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
2007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10032亿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近4000亿斤),增长65%;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加了4.1倍。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增加了6倍多;水产品产量达到4748万吨,增加了9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料19公斤,增长2.5倍;糖料93公斤,增长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长19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 4.3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粮、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农产品品种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 69%、55%、42%和66%,“双低”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占到75%以上,畜禽、水产、果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质率也有很大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
(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
10月14日,南康市赤土畲族乡新华农庄的一名畲族女孩在采摘甜柚。有“甜柚之乡”美誉的江西省南康市近年来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甜柚产业,引进良种甜柚,产品远销上海、香港等地。新华社发(杨晓明 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基本格局。粮食等农产品供应丰富,为市场稳定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粮食的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商品流通增加,商品粮需求上升。目前在主要农产品中,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基本平衡,玉米正在从供求平衡向供不应求转化,棉花产销均大幅增长。蔬菜和水果产销两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全国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11750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万千瓦,增长了5.5倍。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分别从1978年的55.7万台、1.9万台提高到2007年的206.3万台和63.4万台。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小麦、稻谷、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到2007年末,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518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25.7%。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1153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增加到37762千公顷。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温室面积为81千公顷,大棚面积465千公顷,中小棚面积231千公顷。 2006年末,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723千公顷,占全部蔬菜播种面积的4.3%;种植的水果和园艺苗木共184千公顷,占全部果园面积的1.8%。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三、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就
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
(一)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10 月24日,一艘香港渔船的船工在蛇口码头准备进行交易。自1993年以来,在深圳市的蛇口、盐田和南澳渔港码头活跃着一支4500多人的香港流动渔民队伍,这些具有香港和深圳双重身份的渔民可在深港两地自由往来。这是改革开放环境下深圳作出的一项便民举措。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52.3%、4.0%、34.2%、9.5%,与1978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7.7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了0.6、19.2和7.9个百分点。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种植业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龙江等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棉花产业带。畜牧业生产也更加向区域化集中发展。四川、湖南等13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5%以上。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农产品产量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四、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点
1978-200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7.1%。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全新特点:一是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2194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53%,比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二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7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596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 38.6%,比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推动的。1997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在工资性收入中占有突出地位。2001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36.5%,到2007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40.8%。三是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2007年现金纯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85.2%,比1978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二)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10月28日,一名工人在河北省万全县宣平堡乡南李家庄村的“新民居”建设工地上施工。 2008年5月,河北省万全县对作为生态移民搬迁村的宣平堡乡南李家庄村村民住宅进行开工建设。该村户型设计参照借鉴《燕赵新民居》优秀设计方案,规划为二层独院联排式建筑,建筑总面积15000平方米,可安排119户村民入住。为改善农民住宅品质,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建设厅等于2006年9月联合开展河北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大赛,从中选取100套获奖民居建筑设计方案,命名为《燕赵新民居》,并于2008年开始在全省农村巡回展出,将这些体现节约资源、舒适实用要求的新民居设计图免费送到农民手中,供各地农民群众建房时借鉴参考。据了解,目前河北省已经建成1000多套“新民居”样板房,以引导全省农村的民居建设。 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 摄
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1978-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下降了24.6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发展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的支出水平分别达到306元、210元和328 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比1980年分别提高了4.4、4.4和9.8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进入电气化、信息化时代。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几乎没有任何电器,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分别达到106.5台、26.1台和45.9台。在传统耐用消费品稳步提高的同时,信息化设备在农村普及的速度加快,2007年,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移动电话和计算机分别达到68.4部、77.8部和 3.7台。
(三)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
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增长,为国家不断强化反贫困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家先后实施了开发式扶贫规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放力度,完善扶贫措施,并确定了592个国家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到2000年,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5%,农村扶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国家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输出为依托,整村推进缓解贫困,扶贫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到2007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
五、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经过30年的发展,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
(一)农村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文化教育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通公路、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乡镇有邮电所。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8%以上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72%的镇实施集中供水,3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
(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30 年农村改革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取向。农村市场化改革突破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后,经过多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主体已经从单一经营发展为农民、各种中介组织、国有流通企业等构成的多元化经营;流通渠道逐渐形成了零售、批发、期货等多层次并进;信息服务也正朝着不断满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多方需要的方向发展。市场基础设施也取得显著成效,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8.4% 的乡镇有储蓄所。
(三)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使1.5亿学生受益;在卫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9万所乡镇卫生院,为1.2万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在社会保障方面,2007 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86%的县,惠及7.3亿的农业人口;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66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六、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高
(一)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的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各地更加注重农产品加工转化和突出绿色品牌,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新亮点。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6810亿元,比2001年增长1.1倍;实现利润总额14735亿元,比2001年增长1.5倍。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农村就业结构。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进行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和外出从业人员比重迅速增长,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2006年,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员[1]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从1978年的7%提高到29.2%。
(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高
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各类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与完善,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依托,加快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7年的44.9%。
七、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
11 月2日,农民工在九龙坡区教委咨询台前就子女就学问题进行咨询。当日是第二个重庆市农民工日,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农民工子女就学“关心关爱”大型咨询活动在重庆杨家坪步行街拉开帷幕。来自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各区县教育部门、职业技术学校的上百人,就农民工子女入学、职业技术培训、学费减免等问题为农民工们进行了专业咨询。据了解,重庆市目前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指定学校已经达到了406所,接受进城农民工子女19.8万人。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进行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迅速增长,进城务工农民稳步增加,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
(一)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优化
从三次产业来看,全社会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40.8%。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中男劳动力占50.8%,女劳动力占49.2%。农村从业人员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占70.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占15.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占13.6%。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村居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从1985年的35%提高到2006年的61%。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力流动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大。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从业劳动力1.3亿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27.5%。其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21-40岁占6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2%,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3.8%,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7.7%,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49.3%。二是外出务工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2.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6.7%,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0.5%。三是外出打工的模式发生转变。改革初期,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利用农闲季节短期的、季节性的外出打工,或者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打工。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工外出打工出现新迹象,完全脱离农业生产、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增大,打工的兼业性减弱,农村举家外迁劳动力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中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农民得到了长期的实惠。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三农”工作从“基础地位”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加速形成,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 第一次农业革命的条件与成果是什么
世界力量对比的乾坤大转移
——公元11~12世纪西欧的第一次农业革命11世纪中叶,当外来入侵暂告一段落,西欧人终于可以集中精力来发展他们的经济。到了1300年,他们就已经超越了两个对手——伊斯兰世界和拜占廷帝国,全球范围内只有繁荣的古老中国可与之相媲美。从此欧洲开始其对外扩张的进程,并最终主宰了世界。这种格局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少改变。究其原因是复杂的,但西欧第一次农业革命所起的作用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1.第一次农业革命——条件与成果
在11世纪中期以前,中世纪农业革命的许多先决条件就已经具备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欧洲文明重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北大西洋的英国、法国西北部、低地国家和德意志等地。只有到这时候,欧洲北部从英国南部到乌拉尔山脉的那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也才完全有能力被开垦。
另一个先决条件是适宜的气候。从公元700年持续到1200年,西欧出现了一个最适于作物繁殖生长的气候好转时期,平均气温转暖,气候变得干燥。而和平的环境、持续的好气候以及不断扩大的投资都为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保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突破是重犁的使用。这种犁适用于欧洲北部更为肥厚、潮湿的土壤,既有利于灌溉,又节省了劳力。与重犁的使用密切相连的是庄稼轮作的三圃制的引入,这种新的耕作制度有利于合理分配劳动力,增加产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农业奇迹。许多夏季作物因此得以种植,进而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三项重要革新是磨坊的使用。从1050年起,欧洲出现了一个建设高效率的水力磨坊的热潮。水力磨坊技术又启发了风力磨坊的出现。从1170年欧洲建造了第一批风磨开始,风磨在一些低地国家迅速普及开来。其他的技术突破还包括铁马掌的出现以及双马前后拉纤的挽具的使用,这时的马取代牛成为耕畜,效率得到提高。此外还有轮车和耙的发明。
伴随着技术进步而来的是可耕地数量的大幅增加和已开垦土地的更为精细的耕作。始于1050年并在12世纪大大加速的开垦土地运动,改变了加洛林时代无数小块耕地被森林、沼泽和荒野所孤立分割的局面,清除森林和排干沼泽的工作加速了耕地的逐渐扩张和彼此相连。随着这一进程的加快,到了13世纪,农民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开始更有效、更精细的开垦他们的全部土地,结果使土地的肥力大大增加。
以上这些变化导致了农业产量的巨大增加。下播的谷物种子的平均产量从加洛林时代的最多两倍增加到1300年前后的三至四倍。磨坊的出现又大幅度的提高了碾磨效率,节省了人力。结果,欧洲人开始第一次依靠定期的、稳定的食物供应生活。当更多的土地可以被用来种植其他的经济作物而不再为了维持生存而仅仅局限于谷物,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的多样化和专业化便随之产生,许多地区专门养羊,而另一些地区则专门栽培葡萄,有的种植棉花和染料作物,这些新的产业有些用作本地消费,但相当多的用作长途贸易。
这一时期,农村的畜牧业作为农民的重要副业仍在发展,牲畜数量增多,畜产品更多的进入市场,具有专业化、市场化倾向的畜牧业在少数地区发展起来了,主要是为毛纺织业加工羊毛。
5. 我的种植感悟和收获分别是
我的种植感悟:
这次活动中,同学们都热情参加,许多同学从家中带来种子,培育好的幼苗。在课间闲暇时间,同学们都积极去看作物生长的情况,还主动抽出时间来去拔野草,同学们对种植园的关心,体现出对这次活动的责任感。
但我们看着绿色的滕蔓渐渐爬满架子,绿意在我们的菜园传递,黄色的小花绽放,我们辛勤劳动的果实压弯了竹架,我们喜悦和满足的心情难以言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付出带来的收获,什么是苦心经营得到的成果,我们同果实一同成长,和花儿一起绽放。
我的种植收获:
我们的种植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不仅为学校增添了绿意,也为每一位同学心中增添了绿意,更加有意义的是,我们团支部在活动中得到的成长经验和人生感悟,相信从这次获得中取得的收获,会在我们未来的道路上有所启迪。
种植的意义:
1、收获亲身体验的满足感。
孩子们生来就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凡事都喜欢弄个究竟。教育的初衷就是让孩子获得未知。但获得的过程是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自己体验成功,自己发现秘密,唯有身心合一地参与体验,藏在内心的求知欲才能获得满足感。
2、收获兴趣的持久延续。
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兴趣爱好,在于提供平台,让孩子尽情享受。在享受的过程中,孩子的兴趣自然萌发和培养。种植活动正是让孩子们在没有约束的动手享受中,使其全身心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其实就在无意地培养孩子们动手操作的兴趣,以及做事的持久力、专注力和自控力。
3、收获发现自然秘密的能力。
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种植,在田野里挖土的时候发现土地变松了,天气变暖了。也知道了植物生长需要土壤,需要水分,需要阳光需要空气。如果没有这些参与的过程,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完全从书中也能获得,但那只是被动的获得,完全没有自己亲身参与而自主发现得来的自然。
6. 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
1、在品种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基因图谱绘制和测序工作,以及猪、牛、羊等动物的基因组测序,建立了中国荷斯坦牛分子育种技术体系。
2、在技术研发方面,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动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体系趋于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4、在科技进步作用下,40年来我国粮食亩产从1978年的135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367公斤,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亿吨连续迈上4亿吨、5亿吨、6亿吨台阶,肉类总产量连续20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6)种植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
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
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
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与变更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要有:自然条件;历史形成的生产习惯和居民生活习惯;生产力的状况;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农业发展的长远方针与农业政策,都往往要求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但是,这些要求都只是影响着农业生产结构的变更。
农业生产结构的重大改变,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它使人类有可能改造自然条件来改善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条件,或者改造动物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去适应自然条件。
7. 什么食物可以用成果来种植
水稻、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等食物可以用成果来种植。
食物是通常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构成,能够藉进食或是饮用为人类或者生物提供营养或愉悦的物质。食物的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或者其他界的生物,例如真菌,亦或发酵产品像是酒精。人类借由采集、耕种、畜牧、狩猎、钓鱼等许多种不同的方式获得食物。
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
8. 我与植物共成长:记录无土栽培的成果。怎么写
主要是学校,你真要照顾植物的生长的,需要几天换一次水看看植物的生长变化。
9. 我与植物共成长:记录无土栽培的成果。怎么写急例如黄豆
观察计划
栽培对象:大蒜(七枚)
准备材料:玻璃皿一个,一坨大蒜(七枚),少许清水。
栽培办法:将大蒜放入盛有少许清水的玻璃皿中,置于阳光下。
观察记录
10-01-31第一天:无明显变化。
10-02-01第二天:同上。
10-02-02第三天:同上。
10-02-03第四天:大蒜底部根须伸长,约为0.5CM。
10-02-04第五天:根须略有长长。
10-02-05第六天:大蒜中有两瓣生芽,均约为2Cm『01、02号』。
10-02-06第七天:『01幼芽』2.4CM,『02幼芽』2.2CM,新生的『03幼芽』1CM。
10-02-07第八天:『01幼芽』2.7CM,『02幼芽』2.4CM,『03幼芽』1.5CM,新生的『04幼芽』 0.8CM。大蒜根须长长,约为1.5CM。此时大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三枚,一部分四枚。
10-02-08第九天:其余三枚大蒜皆已长出幼芽,但还未完全长出,冲破外皮。其余各部无明显变化。
10-02-09第十天:『01幼芽』3CM,『02幼芽』2.5CM,『03幼芽』1.7CM『04幼芽』1CM,新生的『05幼芽』0.6CM。
10-02-10第十一天:『01幼芽』5CM,『02幼芽』4.6CM,『03幼芽』4CM,『04幼芽』3.2CM,『05幼芽』2.3CM,新生的『06幼芽』2.5CM。『05幼芽』芽尖分裂。
10-02-11第十二天:『01幼芽』5.2CM,『02幼芽』5CM,『03幼芽』4CM,『04幼芽』3.8CM,『05幼芽』3CM,『06幼芽』2.8CM。新生『07幼芽』2.6CM。根须长到2.4CM。
10-02-12第十三天:『01幼芽』5.2CM,『02幼芽』5CM,『03幼芽』4.2CM,『04幼芽』4CM,『05幼芽』3CM,『06幼芽』3CM,『07幼芽』3.3CM。
附:10-02-26第二十七天大蒜长势图像
10. 中国绿化有那些成果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扎实推进。 通过在 全国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执法检查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义务植树运动向纵深发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内容、形式不断创新。北京、重庆等地开展城乡手拉手,一对一帮扶工程,通过义务植树帮助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环境。福建省结合义务植树开展种植名贵树木,建富裕新村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农村群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河南郑州、河北张家口、四川成都、黑龙江哈尔滨等城市,通过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不仅使城市周边贫瘠的荒山和废弃的荒地披上了绿装,彻底改变了面貌,而且建成了多处城郊森林公园和生态休闲基地,给城市居民创造了森林游憩、生态旅游、回归大自然的便利场所。一些省(区、市)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捐植苗木、树木,以实际行动参与北京绿色奥运建设。 据统计, 2007 年全国有 5.0 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 22.7 亿株。 截至 2007 年底,有 109.8 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 515.4 亿株。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速了城乡绿化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
国土生态体系建设与保护继续加强 。集体林权制度 改革增强了林业发展的活力。 全国承包到户的林地达到 6.6 亿亩,占集体林业用地的 27.5% 。长江流域等防护林、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等重点工程深入实施,成效明显。 2007 年全国完成造林 7800 万亩。截至目前,我国人工林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 1/3 ,年均增量占世界的 53.2% ,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天然林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森林资源监管力度加大。湿地保护进一步推进,又新增国际湿地 6 处、国家湿地公园 9 处,湿地保护面积不断扩大,约有 47% 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重点沙区绿洲面积进一步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进展。新建自然保护区 26 处,新增面积 2707 万亩,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 18.45 亿亩,占国土面积的 12.8% 。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有了新的进展。全国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 4.23 亿亩,新增草原围栏面积超过 1.0 亿亩,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累计达到 13.48 亿亩,草原植被得到了较好恢复。
部门绿化加 速发展。 各部门 ( 系统 ) 按照部门绿化分工负责制的要求,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从各自的行业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有力推动了国土绿化事业快速发展。铁路、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协调解决绿色通道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扎实推进绿色通道建设。铁路系统投入资金 10.6 亿元,完成绿化里程 1.29 万公里;交通系统投入资金 31 亿元,完成公路绿化里程 9.45 万公里;水利系统投入资金 6000 万元,完成江河沿岸绿化 3.51 万平方公里。全国绿色通道建设里程累计达到 140 万公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搞好营区和军事区绿化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造林,在绿色通道、防沙治沙、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中,投入兵力 256 万人次,绿化造林 265 万亩。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建设生物质柴油原料示范基地 600 万亩的合作协议, 2007 年已在云南、四川等 7 省区建立基地 102 万亩。共青团中央广泛动员青少年,通过“ 5 元钱捐植一棵树、 200 元钱捐植一亩林”等方式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累计完成营造林 330 多万亩,并使 3.5 亿(人次)青少年接受了生态文明教育。全国妇联动员广大妇女参加义务植树、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新建“三八”绿色示范基地 28 个。中直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在北京昌平、海淀、平谷、怀柔、密云等地的 200 个义务植树基地进行补植补造和林木管护,基地绿化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基地绿化覆盖率已达到 90% 以上。
城市绿化步伐加快。 各地围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目标,按照“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的总体要求,普遍开展城市公园、街头游园等方便市民休闲的公共绿地建设。广泛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城市森林不断增加,已有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包头、许昌、临安等 7 个城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同时,深入开展了“绿化美化小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新社区”的社区绿化活动,开展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花园式单位的建设和评比活动。许多城市还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绿化建设和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城市绿地不断扩大,绿化景观不断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显著提高。一些城市达到了居民出门 500 米以内就能见到公园、绿地广场或绿化小游园。据统计,全国 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 35.11% ,较上一年增长了 2.57 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8.30 平方米,较上一年增加了 0.41 平方米。又有北京顺义、 河北秦皇岛、山西晋城、吉林长春、上海闵行、江苏南京、浙江嘉兴、安徽马鞍山、福建厦门、江西景德镇、山东日照、河南郑州、广西桂林、陕西宝鸡等 14 个城市受到全国绿化委员会的表彰,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行列。
新农村绿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河南等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的通知》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电视电话启动会议精神,大力组织开展农村造林绿化,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涌现出一批规划设计科学、树种配置合理、绿化档次较高、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示范效果较好的“绿化示范村”,基本实现了“村外有林环绕、村内绿地成景、庭院花果飘香”的农村新气象。北京、山西、广东等省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实施了一批地方林业重点工程,加快了农村生态建设步伐。有 100 个县、 990 个村和 9162 户农户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绿色小康户”的荣誉称号。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生态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 26 处,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 — 湄州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正式建立。北京、福建、重庆、河南等省市也相继建立多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大型系列自然专题片《森林之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百名文艺家采风活动”启动,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生态文化传播力度明显加大。在开展植树节、湿地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爱鸟周等纪念活动的同时,各地还举办了有关林业、花卉博览会等活动,传播生态文明。
林产品供给能力日益增强。 全年林业总产值预计达到 1.17 万亿元,同比增长 9.85% 。全国生产木材 6974 万立方米、人造板 7365 万立方米,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突破 1 亿吨,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 570 亿美元。以林木种植、经济林培育、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木材采运、木竹加工、人造板制造、林产化工、林机制造、木浆造纸、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各地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林业经济强县,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就业。
我国的国土绿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全球森林植被总量逐年减少和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仍在继续,对我国生态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007 年表现十分突出。 2007 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纪录,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2300 亿元。
2008 年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今年的国土绿化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到 2010 年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以低温雨雪冰冻灾区的植被恢复为重点,全面实施《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后林业生产重建规划方案》等各项措施,以推进部门绿化和单位绿化为重点,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要认真落实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城乡群众通过绿地、林地养护形式履行法定植树义务。要大力统筹城乡、区域生态建设,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区域绿化一体化,促进全国造林绿化事业协调、快速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新贡献。
备注: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