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巴黎规划成果

巴黎规划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01 18:52:34

A. 急急加分!~城市规划作业!~关于上海和巴黎的规划的观后感

上海与巴黎的2个相似点:上海由东方巴黎之称,那么可想而知上海与巴黎的夜景都是繁华的。上海与巴黎都称的上是国际大都市,根据这两点你应该可以深入的写下去了。

B. 请问有关于法国巴黎城市规划方面的资料吗

法国城市和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对旧建筑的利用、整治予以减免税。在管理上,文化部的直接控制、国家建筑师与规划师和文物总建筑师制度的执行等,都从制度上保证了保护工作在强大市场压力下仍然能够有章可循。

社会住宅建设:无论是城市扩张,还是老城复兴,住宅都是一个社会在任何时期建设中最基本而又最关键的内容。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住宅建设一直是法国解决广大城市人口居住问题的重要途径。19世纪末,法国就出现了社会住宅,以解决当时工人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问题。20世纪初,法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法规,确立了政府介入社会住宅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并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建立廉价住房和相关的金融机构,负责建设低收入人口的住宅,该机构在巴黎周边建设了一些高质量的花园城市。但受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建设总量不大。二战后,尤其是60、70年代,随着法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住宅年建设量高达30万~50万套(第132页),社会住宅的条件也迅速改善,基本从数量上解决了住宅短缺的问题。在政府的主导下,法国建造了很多新的城市住宅区和新城,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但是,随着凯恩斯主义的过时,国家政府直接干预的社会住宅建设量锐减,住房补贴大幅下调,到90年代初,法国每年新建住宅量仅占存量的1%(第119页)。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住宅建设开始走向小规模的集合住宅和私人住宅建设。到90年代,低收入阶层住宅短缺已成为法国城市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自90年代末以来,政府加强了对社会住宅在城市中土地资源的保障,并规定在新建项目中,社会住宅占全部住宅总量的比例不得小于20%,力求在城镇联合体的区域范围内,逐步形成平衡的社会居住结构,促进社会融合(第24页)。法律赋予政府土地优先购买权,保证地方政府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优先购置市场上拍卖的土地,用于社会住宅建设(第88页)。从总体来看,目前法国的住宅产权结构仍然保持着50%以上的社会住宅,比英美等很多发达国家都高。

法国社会住宅的对象是以收入水平为标准。从理论上讲,2/3的家庭都符合申请条件(第129页)。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使社会住宅中的居民社会结构日趋脆弱,贫困化现象日益突出。早在20世纪70年代,政府就注意到城市低收入社区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一系列城市政策力求解决社会分化问题。主要是通过教育、就业等措施,改善低收入社区居民的生活和环境问题。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对20世纪60、70年代建造的社会住宅的问题的认识加深,政府开始拆除、改造一部分该时期建造的廉价社会住宅,试图通过改变单一的低收入社区的社会构成,提高居住功能的混合程度以及塑造更人性化的城市空间环境等,来完善社会住宅及其环境,促进社会融合。这也成为80年代以后法国住宅发展的重要特征(第132页)。在巴黎,即使有一些私人开发改造项目,社会住宅的比例也达到了1/3(第62页)。近来,法国政府计划在10年内改造100万套社会住宅,占此类住宅总量的1/4,而2005年法国的城市骚乱也使法国社会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低收入社区改造的必要性。

为了保证社会住宅建设,法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控制地价不能过高,而且对于成片的住宅开发,必须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然后再将小地块交给开发商进行开发。在资金上,为了避免住宅开发中基础设施滞后的现象,政府分阶段进行公共投入,以吸引私人投资(第75页)。国家还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加大对新建住宅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向居住在社会住宅中的家庭提供住房补贴。在大的城市聚集区,住宅和地产的政策性支出是政府财政的重要部分(第83页)。另外,政府还通过向社会住宅倾斜的财产税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不同收入阶层住房条件的苦乐不均问题(第86页)。

法国也存在房价过高的问题。这是因为养老阶层不断扩大,由于担心未来的养老保险,大量退休人口纷纷购置住宅,以求减少将来的住房开支,并可通过出租获得额外收入。这种现象助长了房价的上涨,使广大的年轻人无力买房,租房支出大大提高,加重了经济负担。另外,人口的负增长、家庭小型化导致家庭数增加、职业妇女人数的增加、婚姻观念的改变、老年人比例的提高等等,这些都影响着法国住宅的需求与发展趋势。

从住宅的空间分布看,区位和服务设施水平仍然是影响法国城市住宅需求和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第13页)。由于大城市地价昂贵,大量的低收入阶层的移民和本国人都集中居住在缺乏服务设施、位于郊区的社会住宅区和旧城内的低收入区(第13页),而中产阶层主要集中在美国式的郊区独立住宅区,高收入人群则越来越趋向于居住在环境、设施优良的大城市中心区。如巴黎的左岸地区,越来越多的富人(包括外国人)在这里购置房产,使房产价格大幅上升,对于普通的法国人来讲已经高不可及,然而这些人真正居住在这里的时间却非常短(平均3周/年),致使原来吸引这些富人前来的街区面包店、奶酪店和杂货店等纷纷关门,被称为“威尼斯现象”。另外,随着区域交通设施的日益完善,城市住宅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农村。高收入的法国人和外国人在风景秀丽的农村购置第二居所。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隔离已经成为法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2005年波及法国很多城市低收入社区的骚乱充分暴露了这个危机。

城市贫困是西方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出现的重要社会问题。城市两极分化的加剧,使城市成为社会排斥和分离的主要战场。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很多国家出台了各种相应的政策。可以说城市规划也从以往以空间为主导的规划哲学走向了社会、空间综合的方法。法国的城市贫困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70年代间建造的低收入住宅区。这些社区远离市中心,多数居民由于收入所限买不起小汽车,出行极为不便。工作与居住的分离,增加了居民的择业困难。社区自身服务设施匮乏,建筑和环境质量粗糙,缺乏维护,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收入较好的家庭不断外迁,空出来的住房被新来的低收入移民租住,社区的社会结构日趋边缘化,随之而出现社会治安问题、高失业率问题、青少年及儿童教育失败问题等等(第47页)。为了应对城市贫困,法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政策。但由于问题根植于社会体制的深层,所以成效并不明显(第46页)。

近年来,法国政府成立了城市改造管理局,集中各方面的资金,通过多方参与,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改造项目,主要针对社会问题较为突出的街区。改造项目主要通过拆除部分社会住宅,植入部分高档住宅,调整社区的社会构成,增加活力。通过改造,改善住宅和街区的环境与服务质量(第51页)。

城市规划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城市规划教育和职业自身发展的历史制约,城市规划专业的工作主要由建筑师、工程师担任。大量的城市住宅建设为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职业舞台。随着新城建设实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国家高级公务员领导的多学科的专业团队,其中包括了公共规划机构和私人规划事务所。但他们都不从事具体的设计,主要为政府决策提供前期研究,包括战略规划、项目管理等。这种规划在经济快速大发展的20世纪60、70年代达到顶峰。直到1990年初,法国才成立了类似美国规划协会的“法国城市规划师理事会”。但由于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推销城市建设项目,经常请大牌建筑师主持规划设计,从而使规划师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变得模糊。

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城市经济结构变化速度加快,周期缩短。传统的规划方法简单、机械,年限过长,难以应付迅速变化和日益复杂的现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城镇联合体的区域协调和城市改造项目的需要,法国逐步形成了以战略规划和城市项目为手段的规划、管理模式,不再编制传统的总体规划(第17、23页)。

二战以来,法国一直推行“甲方经营组织”(第30页)以落实城市建设计划,应对长期发展,控制工程质量。该组织由政府、规划部门等组成,在具体项目上与私人合作,确保了对建设项目的政治支持能够相对稳定。一个项目的周期一般在10~15年,这为土地获得、项目决策、公众参与、设计酝酿与优化、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和房地产开发等都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了较高的工程质量和社会效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市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政府需要与很多掌控土地的实力团体进行谈判、合作,政府不再采用僵死的规划手段,而是更为灵活地转向对战略层面问题的控制,同时利用更为实在的城市设计手段干预工程的质量。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协商规划区”(ZAC)已经成为法国城市改造的重要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城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结束,全球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城市项目”也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法国的“城市项目”模式涵盖了从城市战略、社会经济、土地、遗产保护、生态到建筑环境因素考虑的整个过程,也成了极富法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第31页)。在“城市项目”实践的带动下,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思想,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法国城市规划40年(1)遗产保护和新旧结合的城市复兴策略:随着遗产保护的内涵、外延在时空两个方面的迅速扩展,保护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愈加密切,两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必然趋势。严格的保护与大胆的创新成为城市复兴和文化传承不可偏废的两个重要方面。巴黎在这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2)灵活、开放的小网格城市结构:经过二战后现代主义城市和建筑的实践,法国人重新意识到传统的小网格城市结构具有很多价值和优势。80年代以来,很多项目都尝试重新建构法国传统的小网格街区。近年来,为了保证道路的通达性和鼓励步行交通,在一些项目中,规划师将大规模的改造地段划分成350米×80米的小地块,以保证适当的密度和绿化环境,以及多样化的建筑环境。

(3)功能混合:与其他发达国家城市一样,二战后法国的城市规划受现代主义的影响,力求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十分重视快速交通道路的建设,希望以此解决居住与工作的联系。同时,位于郊区的大型商业区与低密度住宅也独立发展,出现了大片没有生气的城市郊区。二十年来,规划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在今天的法国,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更加注重功能混合。在旧城改造中,小网格道路模式的复兴为功能和社会混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4)限制小汽车,营建步行城市:在巴黎,政府通过逐渐减少机动车路面的方法控制汽车的使用,规划逐年减少小汽车交通量,提高步行交通量,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非机动车交通,以期实现“无污染城市”的理想。20世纪60、70年代建设的道路、立交桥等设施都面临改造、甚至被取缔的命运(第14页)。政府还收回一部分道路用地用于住宅建设(第90页)。

(5)城市空间的积极化:与步行城市环境建设相关的另一个趋势是通过改善空间环境设计,明确公共、私有空间的领域属性,消除消极的城市空间角落(尤其是大量的停车场),提高居住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这实际上是美国“防御空间”(defensespace)理论的延伸。

(6)探讨多层高密度城市建筑类型:与英国的文化不同,法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城市一直延续着低、多层高密度的城市建筑传统。奥斯曼对巴黎的改造将这一传统推向极致,形成了极具法国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法国自80年代以来的城市改造项目又重新思考如何继承这一传统,如鲍赞巴克的“第三城市”、“开放街区”等城市空间类型。

(7)景观学的发展:随着80年代景观学在欧洲的兴起,在项目设计中,景观设计师的作用日益加强,正改变着人们关于城市环境、景观、生态的传统观念。这些景观项目将日常生活场所、城市遗产、现代文化意识和生态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如巴黎的贝西公园和雪铁龙公园等。

(8)规划与城市文化活动的结合:营造城市气氛,经营城市文化一直是法国人的长项。近年来,法国城市政府纷纷热衷于举办各种各样的城市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又往往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从简单的规划公示展览到举办“巴黎不眠夜”、“文化遗产日”、“塞纳河夏日沙滩”等等,一方面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活动中来,增加城市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对于政府而言,更主要的目的则是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宣传城市政策。比如巴黎的“塞纳河夏日沙滩”就是利用夏天假期,关闭塞纳河右岸的快速道路,改妆成海边沙滩的景象,吸引游人。巴黎市民在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沙滩之旅”后,自然对车水马龙的快速道路反感备增,转而支持市政府消减机动车交通量的规划目标。

中法两国历史、文化、制度的背景不同,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不一样,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条件更是相去甚远,法国的经验不能简单移植到中国,但是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法国城市发展的过程及其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他人的经验,更实际地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拿来主义”地停留在新潮的概念和形式上。

注:本书主编米歇尔•米绍教授等经过多方努力,搜集了很多法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图片资料,我们特地收入本书,与正文的对应情况如下。敬请读者留意。

这本已经出来了,你可以找一下。

法国城市规划40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0

ISBN:978-7-80230-511-3/D•131

定价:38.00元

希望能帮到你。

我在帮你找找看吧,我上次出差的时候看到过,不过没有关心这个事情。找到了给你回覆。

C. 巴黎大改造很成功,但有利必有弊,有哪些深层次的弊端呢

80902的 吧O(∩_∩)O哈哈~ +1 选偶的 。
优点:
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洗礼,被严格保护起来的巴黎历史遗迹―――分布在塞纳河两岸的巴黎圣母院、市政厅、卢浮宫、协和广场、大小宫、亚历山大三世桥、埃菲尔铁塔等至今仍风采奕奕。
1991年,塞纳河沿岸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对巴黎人“护旧”直接的肯定。
法国不光保护历史遗迹,也保护近现代的老建筑,甚至是5年左右的工业建筑也会被保护下来。对于巴黎人而言,保护工业遗产也是对历史证明的保存,他们将会把厂房改建成博物馆,或者引入文化产业,让下一代记住这段历史。比如说巴黎大磨粉厂,90年前,这里是一片繁忙的工业区。岁月流逝,当年工业区早已经衰落,而在城市改造中,它被保留了下来,并被改建为巴黎第七大学的图书馆和行政中心,而仓库则被改建为阶梯教室。大磨粉厂是左岸工业时代的见证,所以它被保留了下来。

D. 奥斯曼巴黎城市规划的介绍

拿破仑第三时期,由塞纳区长官奥斯曼主持的巴黎改建规划,旨在缓解城市迅速发展与其相对滞后的功能结构之间的矛盾,通过扩大道路,疏解城市交通,建筑大面积公园,完善市政工程等,使巴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现代化的大城市之一。但在城市规划历史上人们褒贬不一。

E. 法国巴黎的拉德方斯是典型的卫星城规划么

拉德芳斯 是巴黎都会区首要的中心商务区,位于巴黎城西的上塞纳省,邻近塞纳河畔纳伊。其涵盖的市镇包括库尔贝瓦以及皮托和南泰尔的一部分。作为欧洲最完善的商务区,办公场地约300万平方米,它不是卫星城,它是主城区改造。

F. 法国的小巴黎和大巴黎是怎么回事

法国大巴黎:也就是Ile-de-France(法国岛)。巴黎和巴黎周边的几个省。

大巴黎是法国现任总统萨科齐提议的建设规划方案,就是通过扩建、美化、整形,将巴黎改造成“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全球最绿色和设计最大胆的城市”。

法国小巴黎:是指巴黎市2圈以内的城市范围,以环城道为界限。2圈以外,3圈,4圈都是大巴黎了小巴黎一般指75开头的区。

巴黎: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横跨塞纳河两岸。

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环城公路以内的巴黎城市内,面积105.4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大巴黎包括城区周围的上塞纳省、瓦勒德马恩省、塞纳-圣但尼省、伊夫林省、瓦勒德瓦兹省、塞纳-马恩省和埃松省 七个省,共同组成巴黎大区,这片地区在古代就已经被称作"法兰西岛"(ile-de-france), 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几乎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

G. 法国城市规划40年的目录

导读
序一李艾霞
序二米歇尔·米绍
Ⅰ法国城市规划40年
1法国社会及其体制40年来的变迁
2法国现阶段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
3法国城市规划政策中的趋势和争论
Ⅱ法国的城市政策
1退步的机制
2城市政策的主要特征
3效率低下的原因
4街区大规模重组的新政策
5关于国家政策的问题
Ⅲ法国城市改造和更新政策的创新
1针对两种挑战所存在的两种自愿的城市规划实践
2城市更新领域的几种实践和大的创新
3城市改造里的几个重大的实践和创新
4结论:政策的问题和挑战
Ⅳ法国如何对城市进行投资?
1需要投资的几类不同的城市情况
2法国税制:一个复杂的体系,但是对于城市创造
管理来说具有根本意义的整套措施
3法国公共设施的投资
4在城市建设中如何获取土地资源
5总结
Ⅴ法国遗产保护的工具
1文物建筑的保护
2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法律:建筑与景观
3遗产保护的参与者
4巴黎的城市规划中所涉及的遗产问题:一个新政策的例子
Ⅵ法国新城:中央政府掌控历时40年的城市管理
1新城的基础:背景、策略和开发
2马恩河谷的实例
3新城的总结
Ⅶ城市建设政策的经济内涵
1土地经济机制
2怎样的公共政策?
Ⅷ法国的社会住宅
1前言:历史回顾
2社会住宅机构及社会住宅小区:各种数据
3住宅产业中政府的资金介入:补助
4城市更新
Ⅸ如何操作一个城市开发项目?
Ⅹ2005年法国的城市暴力
Ⅺ区域布局及巴黎大区规划
Ⅻ巴黎城区新总体规划:目的及规划工具
ⅩⅢ?巴黎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贝西及巴黎左岸计划
附录有关法国城市规划问题的参考书目

H. 奥斯曼时期,巴黎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巴黎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 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 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 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 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 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 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 巴 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 奥斯 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 这些经过仔细规范, 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 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 观。 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没有远见的最佳指标。 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 的地铁网络以外, 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 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 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 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 观光景点之一。 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 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 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 与开敞的空间, 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 在密 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奥斯曼在一个半世纪前所规划出来的各种城市空间与巴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一 直到今天这些空间都仍然充满生命力。 奥斯曼的城市规划不只注意到整体的层面, 还包括街 边的家具设计, 钜细靡遗。 街头的实品每一件都是城市设计的经典之作, 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增添巴黎都市的风采与气质。 最令人佩服的是这些超过一世纪之久的街道家具。 至今仍然非 常好用。在 21 世纪的今天,不但毫无过时的感觉,反而成为代表巴黎的象征。 这个城 市规划历经百年仍属世界一流。远见宏规,不得不令人佩服。 启示:第一、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理念,围绕人的需要、人的发展 而展开,不能功利,不能一边倒地倾向于为经济目的服务,否则就只会做以吸引投资、上马 项目为主的“表面文章”,重产业设施、轻文物古建保护,重景观建设、轻基础设施,重消 费场所、 轻民生工程, 不能令大尺度上的城市主体充分享受城市建设发展所带来的实实在在 的福祉;城市建设不能狭隘,巴黎的建设经验示知我们,城市建设是城市物质文明也是城市 精神文明辐射延伸的具体途径,串起城市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融会交叉政治、经济、历 史、文化、民俗、社会等多种领域的命题,因而必须强调科学规划、综合考虑 、审慎发展 , 以城市物质面貌的变化更好凸现而不是淹没城市独有的个性,切忌攀比跟风、盲目拆改 ; 城市建设不能封闭,需要随时瞩目科技发展状况,增设新的技术标准,充分采用先进技术成 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吸纳更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元素,焕发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 魅力。 第二 ,城市建设目标的启示。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不是要改天换地,抹去城市所有过 往,重生一座新的城市,建成某些著名城市的拙劣 “翻版”,抹煞个性,没有记}乙,被改 造得认不出本来面目的城市又如何能够宜居,有吸引力。 任何一座城市的总体面貌都是其历 史文化、产业结构趋向、社会民俗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在发 展中努力维系这种独有的风貌,实现变即不变的辩证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吸引力 ,在众 多城市中卓而不俗。 第三,城市建设过程的启示。城市建设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有 尽善尽美、完全止步的一天,诚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因而在建设过程中的急切短视行 为并不可取,应本着城市的现实需要及问题 ,在梳理历史基础,瞻顾未来远景的前提下有 序展开建设工程。 做好前期缜密调研工作, 切实保护好历史风貌建筑, 而不是将其敷衍为“伪 古董”,充当文化卖点。发扬民主精神,广开市民建言建策渠道,开掘民间智慧,以形成科 学规划和设计。注重以创意进步化解建设难题,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 ,破除目前因迷信资 金因素而造就的愈演愈烈的奢靡浪费之风,让建设效果实至名归。

I. 说出三个世界上著名的城市规划项目,进行阐述,然后说明其影响和历史地位。

这几个是上学的时候教材上的几个比较经典的规划,还有日本的东京湾规划等。
中国解放后的城市规划,影响都是负面的,比如说北京在苏联专家不了解我国国情和历史的情况下强制出手。。。
中国经典的规划都是古代,从曹魏邺城北宋汴京到清代北京城等等都是杰作啊。
具体的你可以看一下《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城市规划史纲》《国外城市规划史纲》。想要了解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的规划可以看一下王军写的《城记》这本书。

巴西利亚规划
巴西新都巴西利亚是从平地建设起来的新城。
为了改变巴西的工业和城市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状况,开发内地不发达区域,1891年巴西宪法规定迁都内陆。1956年,巴西政府决定在戈亚斯州海拔1100米的高原上建设新都,定名为巴西利亚;同年,通过竞赛选取巴西建筑师L.科斯塔设计的新都规划方案,规划人口50万,规划用地152平方公里。
1957年巴西利亚开始建设,由巴西建筑师O.尼迈耶担任总建筑师。至1960年,建设初具规模,正式从里约热内卢迁都新址。巴西利亚的建设当时在世界的城市规划界和建筑界传为盛事。
巴西利亚规划颇具特色。城市布局骨架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功能迥异的轴线相交构成,平面形状犹如有后掠翼的飞机。 东西向的主轴线长6公里,东段布置巴西中央政府各部的办公大楼,严整地排列在大道两侧。主轴线东端是三权广场广场平面基本呈三角形,议会大厦、最高法院和总统府鼎足而立;在布局构图上、建筑空间上都是视线集中的地方。主轴线西段主要布置市政机关,西端是城市的铁路客运站。 南北向轴线呈弧形的翼状,两翼各长5公里许,有一条主干道贯穿其间,与公路连接。主干道两旁布置着长方形的居住街区。每一街区内有高层、多层的公寓以及商店等设施,布置格式基本统一。城市两条主轴线的交汇处,有一座 4层的大平台,在不同层次上形成立体交叉道口,以疏导各个方向的交通。在这里设立全市的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公共客运也大多在这里转站换乘。稍西有体育场。东西轴线的南北两片地段分设动物园和植物园。城市的北、东、南三面有人工湖围绕,人工湖附近散布着若干片独户住宅区。城市有少数小型工厂,布置在火车站的一侧。
巴西利亚的规划设计构思新颖,反映了现代城市规划研究的一些成果。广场建筑群特别是矗立在三权广场上的主要的政府机构建筑,具有挺拔、开阔的气魄。批评者认为它过分追求形式,对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考虑不足,未能妥善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就业和居住等问题。

昌迪加尔规划 印度东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尔,是从平地兴建起来的新城市。 1951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受聘负责新城市的规划工作。他制定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从事首府行政中心的建筑设计工作。 昌迪加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干旱的平原上,占地约4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近期为15万人,远期为50万人。
昌迪加尔的总体规划贯穿了勒·柯布西耶关于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的规划思想,并以“人体”为象征进行城市布局结构的规划。
勒·柯布西耶把首府的行政中心当作城市的“大脑”。主要建筑有议会大厦、邦首长官邸、高级法院等,布置在山麓下全城顶端,可俯视全城。博物馆、图书馆等作为城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附近,地处风景区。全城商业中心设在作为城市纵横轴线的主干道的交叉处,象征城市的“心脏”。大学区位于城市西北侧,好似“右手”;工业区位于城市东南侧,好似“左手”。城市的供水、供电、通信系统象征“血管神经系统”;道路系统象征“骨架”;城市的建筑组群好似“肌肉”绿地系统象征城市的呼吸系统“肺脏”。 城市道路按照不同功能分为从快速道路到居住区内的支路共7个等级,横向干道和纵向干道形成直角正交的棋盘状道路系统。此外,全城还有一个安排在绿地系统中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交通系统。
由城市干道网划分成的矩形街区,每块面积约为100公顷(800×1200米),按邻里单位的概念进行规划,居住人口各为 5000~20000人。邻里单位内的商业布局模仿东方古老的街道集市,横贯邻里单位。邻里单位中间与绿带相结合,设置纵向道路,绿带中布置小学、幼儿园和各种活动场地。
城市行政中心附近设置广场。广场上的车行道和人行道布置在不同的高程上。各建筑物主要立面向着广场,经常使用的停车场和次要入口设在背面或侧面。在建筑方位上考虑了夏季的主导风向和穿堂风。广场上设置水池,以增加空气湿度,丰富景观。在设计中强调了建筑空间尺度和人体尺度的关系。
昌迪加尔的规划设计功能明确,布局规整,得到一些好评。批评者认为城市布局过于从概念出发。从建成后的效果看,建筑之间距离过大;广场显得空旷单调;建筑空间与环境不够亲切;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内容考虑不够。城市建成使用后的几十年中,已作了一些调整。

大巴黎规划
法国实行的是5级行政区划管理体制:

22个大区,大区是最大的行政划分,由大区委员会管理。

96个省。每个大区包括数个省。设立省管理委员会,管理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财政拨款。各省是在1790年法国大革命中建立,设立标准之一是所有的公民能够在一天内到达专区政府所在地。

329个区。每个法国省份又被分割为数个区,驻有专区区长,职责是辅佐省长的事务。

3879个乡。每个区再划分为乡,乡的角色实际上是构成一个选举区:在乡级选举中,每个乡推举一名成员代表参与省委员会。在城市地区,一个市镇通常包括几个乡;而在乡村地区,一个乡通常由一些小镇组成。

36568个市镇。市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最小的行政单位,对应一个村镇或城市。即使市镇包括数个乡,也只能属于其中的一个行政区。市镇由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治理,后者由市长主管,拥有自己的财政预算。人口最多的三个市镇(巴黎、马赛、里昂)又被划分为45个市区,相当于附属市镇,拥有(市区的)区长和区议会。

作为市镇的巴黎市,是法国的首都,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230多万。一般所说的大巴黎地区,还包括分布在巴黎城墙周围、由同巴黎连成一片的市区组成上塞纳、瓦勒德马恩省和塞纳-圣但尼省。大巴黎地区没有设立独立的行政层级或区划。而只是一个经济区域(或都市圈)的概念。巴黎市、上述三个省以及伊夫林省、瓦勒德瓦兹省、马恩-塞纳省和埃松省共同组成巴黎大区。这片地区在古代也被称作“法兰西岛”,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0万。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法国经济快速起飞,巴黎市区的企业越来越集中,人口越来越稠密。在此情况下,1961年,巴黎市政府建立了“地区规划整顿委员会”,统一领导巴黎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最大的举措就是在巴黎周围建设卫星城,减轻市区的人口和工业压力。并且针对当时巴黎大区面积小,人口多的现状,扩大了巴黎大区的行政区划范围,由原先的3个,增加到8个。同时,在巴黎大区设置了“巴黎大区城市规划与开发研究所”,为巴黎大区的建设提出规划和方案。1963年出台了《巴黎大区规划指导方案》。

随着巴黎市的扩大,巴黎与巴黎大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1990年,巴黎大区和巴黎市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共同编写了《巴黎大区和巴黎市的白皮书》,1994年巴黎大区出台了《巴黎大区总体规划》,1996年出台了《巴黎大区可持续发展计划》,1999年又制定了《2000至2006年国家——大区计划议定书和大区规划》,这些规划和计划的宗旨都在于强调巴黎市和巴黎大区的建设和整治,保持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均衡发展。

尽管围绕巴黎的发展,巴黎大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扩张,但是,作为省和市镇的巴黎,其行政区划则一直明确和固定。特别是在1975年,巴黎获得了自治地位,1982年法律规定巴黎既是市镇,又是省的地位。因此,在行政隶属上,巴黎市和巴黎大区是相互独立的。这些举措的宗旨,一方面在于突出巴黎作为市镇的悠久文化内涵和超强国际竞争能力,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将工业和拥挤的人口向周边省疏散,而在巴黎市,则集中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金融、科技等产业。另一方面在于有效协调各方行动,尤其是交通、居民点、工业区等的布局。通过扩大巴黎大区的行政范围,并通过一级行政力量制定和实施规划,在巴黎大区修建了联系巴黎城区与卫星城的配套工程、高等级公路、高速地铁等,从而实现巴黎市与巴黎大区的协调发展。

J. 城市的远见巴黎市民如何参与巴黎改建

摘要 1.改建路网结构,形成新的城市结构。重要的内容是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行路。

阅读全文

与巴黎规划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