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景润有哪些重大的成果
1933年 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 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 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 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 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2]
1979年 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年 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 4月27日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家庭
妻:由昆(1951-? )
子:陈由伟 ( 1981年12月生)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3]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
婚姻故事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级的大数学家。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同伴们拉去看中国这位名人,这真是缘分,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粘,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男朋友、有没有成家?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
陈景润夫人由昆在爱抚陈的雕像
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陈景润与由昆欣慰地讲,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方法分不开。[4]
生活趣闻
陈景润不爱走公园,也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一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沈元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外语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二
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
2. 魔兽世界10人icc成就
1王:去骨:8秒内杀掉骨刺
白送成就不解释
2王:满堂:在5种信徒存活的情况下杀掉女唐僧
10人和25人做法一样
先说10人的首先左边出现2只物理和1只法系 杀掉1只法系和一只物理 这样只有1只物理了 让他变异如果变出来是骷髅 MS锁或者QS恐惧
如果是僵尸 2T风筝 然后右边刷新2只法系和1只物理,杀掉1只法系 这样留下1只法系和1只物理。然后让他们变异如果变的是法系这样就得到了2只变异了等最后只物理变异出来就好了,变异的是物理 如果是已经有的就杀掉,没的就留下。
然后把王的蓝打到10W蓝 当有3只变异的时候清掉场面上所有的非变异怪 让场面上只留下3只变异的 然后在刷新3只新怪的时候 2T去抗住新刷新的怪 然后DPS先把王打进P2 然后开英勇或者嗜血直接把王RUSH掉
不要管那多余的第6只怪。
3王:我上船了:没人去对面船不超过1次
普通模式下一般击杀3个法师就是开4次炮就结束了,本文基于开6次炮的H模式下说下。首先把队伍分3组1组是2个远程负责大炮 另外2组AB要有1个坦克1个治疗和2个输出。
打法为首先在法师出来后A组过去然后就不要回来了 知道击杀了第2个法师就是第3次开炮后 大家全部都回来,
然后第3个法师出现后B组过去 直到战斗结束。
这里说明下成就说的是1次到对面船,是可以回来的,只是一个人不能回来了又过去。
4王:我死了留下一堆XXX:X层印记前杀掉萨鲁法尔
白送不解释
5王:疫苗短缺:BUFF不超过2层
首先第1次种孢子的2个人出人群,第2次出孢子的时候这2个人也出人群,然后第3次正常,在爆炸的时候开点技能就好了。
如果3次被点孢子的人都是同一个,RE买彩票去吧。
6王:XXXX:在大软泥不爆炸的情况下杀掉腐脸。
首先全部人站王脚下然后出了软泥直接解,不要动,就让软泥在中间,出第2只的时候大软泥会在中间融合,不要动2T 拉出去就好了,
其他大软泥也是一样 这样会一直出大软,大家知道1+1=2但是其实2+2=3所以要爆炸2+2+2+2=5 需要出8只软泥,一般到第5只软泥的时候王差不多就死了。
7王:恶心,反胃,消化不良:不用软泥反嚼
DPS
8王:宝珠低语:收到的伤害不超过XXXX
点暗王的时候的球的数量 和火王大火球的时候分担伤害
9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咬和不被咬击杀王
白送不解释。
10王:传送门花招:进入开启的所有门。
找3个人进门,实在没人输出也可以进去,然后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成就很多人做失败的原因是最后个门出来后开了英勇或者嗜血RUSH了。这其实是不对的,应该刷BOSS血到98%最后一点点用小刷刷到98%不要刷满,等下次进门然后出来直接刷满。
这里注意进门不是说门出来进去就行了,那个小绿点出现就算是有门了,在有小绿点的情况下刷满王的血算失败。
11王:吃到饱:在秘法连击不超过5层的时候击杀王。
P1 P2慢慢打就磨啥大技能都不要开,一直到P3 等王进入35%血的时候开英勇所有人大技能全开在第6层BUFF出现前秒杀王
注意的2点第1 1T1补8DD 因为就1补前面P1P2的时候暗牧元素萨满什么的帮忙加血就不要输出了,
第2 进入P3前就是35%前 全部人分散站位,留好保命技能,无视一切 别关自己的BUFF 直接猛轰王就可以了。
12王:等很久了:30层BUFF后击杀王
第1个疾病正常放,第2个疾病中了向后跑出10码 驱散掉就是空解不吧疾病传染给任何人,然后把王血打到差不多就停手,
后面的疾病都正常放,直到30层打进P2
注意2点第1 2T要拉走全部的怪包括食尸鬼
第2 层数高了后治疗压力很大尤其是2只维库人的时候 注意开技能
邪恶成就现在不需要做了,要做的话带多AM火法痛苦SS就好了
3. 监测人脸识别系统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有那些
对指定区域人员实时监测,当监测到陌生人出现时,立即触发告警,并通过邮件、电话、现场语音喊话等方式进行通知的监测人脸识别系统较好。
4. 中国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古代:四大发明
现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有; 1、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5年。 2、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超级稻被世界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陶瓷技术。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 4、反卫星武器技术。我国已经发明寄生星多年。现在开始向菲律宾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是我国镇国之宝。 5、建桥技术。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 6、高原铁路建设技术。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 7、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8、排灌机技术。安装在骆马湖的抽水机直径8米,计划再安装直径12米的机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9、智能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10、汽垫船是我国发明的。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11、打水井技术。我国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2、丝绸技术。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13、治理沙漠技术。我国治理沙漠技术世界领先。 14、防治人畜瘟疫技术。我国在50--60年代已经基本消灭人畜瘟疫,当时和现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15、防治SAS病技术。我国防治SAS病技术世界第一水平。 还有一些小科技就不提了。
5. 科学界成就大小排名
人类自古就喜欢搞排行榜,什么“水泊梁山108将”、“金陵十二钗”之类的,至于“封神榜”、“诗坛点将录”说到底也是排行榜。如今,科学界也来凑这个热闹了。近日,美国的一位科学作家搞出来一个“200年来科学家大排行”。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人气超高的达尔文在榜上居然仅居次席。
方法 文献检索呈现影响力
给科学家“排座次”的是当红网络专栏作家约翰·伯汉农(John Bohannon),他的专栏“岗佐科学家”(Gonzo Scientist)受到众多科学人士的追捧。“岗佐”是制作《青之六号》等经典动画片的日本动画工作室。这个伯汉农也是一个兼具科学控和艺术控的极客,专门研究当科学家搞艺术,或者艺术家搞科学会生出什么“孽种”来。他搞的上一个项目是发动博士们用舞蹈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理论,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最近他又搞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在一个“科学家名人堂”里给200年来的科学人物排座次。相关榜单最终发布在《科学》(Science)杂志网站上。
伯汉农说,和一般的“名人堂”不同,这个排名并不是以一小群专家的主观评价为依据的。他使用了“文献计数”(literal measure)的“客观”标准,具体方法是统计某位科学家的名字在200年以来的所有书籍中出现的次数。伯汉农在解释这种方法的时候颇理直气壮:衡量科学家的科学影响力需要看同行引用他们名字的多少,而从更大的范围看,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就是他们的名字在各种书籍中出现的次数。这些书籍大多不是纯科学的,而名字在其他领域书籍出现的次数不正说明科学家的“文化影响力”吗?
伯汉农使用的软件是米切尔(Jean-Baptiste)等人开发的,这个成果刚刚在去年12月在《科学》杂志上发布。米切尔等人把谷歌英文图书的1500万本书的数十亿个字做成了一个数据库以供检索研究。1500万本书占所有已出版英文图书的12%,米切尔等人又把这1500万本书做成的数据库精选1/3放到网上,供所有人使用,这个数据库的名字叫“Google文集”(Books corpus)。伯汉农正是使用了这个数据库做了“科学家名人堂”。
单位 “毫达尔文”
那么,谁是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呢?一般人第一个想起的是牛顿。不过,这里编订的是近200年来科学家的排名,牛顿在近300年前就死了,显然上不了这个排行榜。第二个被想到的应该就是达尔文了。确实,达尔文在“名人堂”里占据了一个显赫的位置,在谷歌文集里从1839年(达尔文30岁时)到2000年的图书文本中搜索达尔文的名字,可以在69048本书中看到128429个结果,也就是说,有2%的英文图书里提到了达尔文。
再考虑到达尔文在科学领域中的成就与重要性,伯汉农决定把“达尔文”当一个单位使用来衡量科学家的影响力。他把达尔文的名字从1839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设为一个“达尔文”。但是对于很多其他科学家来说,一年真的被引用不了几次,“达尔文”这个单位对他们来说太大,于是他重新选择“达尔文”这个单位的千分之一作为单位,这个单位叫“毫达尔文”,简称(mD)。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达尔文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少mD呢?答案是1000mD,也就是“1达尔文”———你答对了吗?
那么,达尔文的社会影响力一定是科学界第一吗?答案让人大跌眼镜,他只能排第二。排名第一的是伯特兰·罗素,他的影响力高达1500mD。
虽然出乎意料,但仔细想想罗素老师确实有这个实力。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他同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用数学的方法来定义逻辑,在逻辑学和数学的发展史上都是划时代的。他提出的最有名的理论是所谓“罗素悖论”。
罗素还是一个杰出的哲学家,可以说是古典认识论的集大成之人物,他对“人的认识”和“自然实体”关系的辩证看法对20世纪以来的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罗素还是20世纪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一战,反对纳粹,同情共产主义,同时对斯大林持批判态度。他还曾经访问过中国……总之,罗素是一个特别能折腾的人物。相比起来,达尔文是个很低调的人,败给罗素也并不冤枉。
排名 跌眼镜和生面孔
排在第三的又是大熟脸———爱因思坦,影响力达到878mD。排在第四的又让人跌了一次眼镜———刘易斯·卡罗尔。卡罗尔曾长期在享有盛名的牛津大学任基督堂学院数学讲师,发表了好几本数学著作,专业领域主要是几何学、线性代数和数学逻辑。卡罗尔死抱古典数学,反对“四元数”(Quaternions)、“连续性原理”等新的数学理论,可以说是数学上的反动分子,对科学本身没有什么贡献,但凭借《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赢得了惊人的文化影响力,他的影响力达到479mD。
排在第五的是一个很生的面孔———克劳德·伯尔纳(Claude Bernard)。伯尔纳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和哲人。伯尔纳曾自学写剧本,后经一位批评家建议,放弃文艺而进入巴黎医学校习医,养成了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作风。后世生理学家公认,在胰腺的消化功能、肝脏的糖原生成功能、血管运动机制、箭毒和一氧化碳等毒物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是与伯尔纳的名字分不开的。他在晚年提出了“身体内所有的活命机制的目的是保持内环境恒定”的理论。伯尔纳于1878年逝世,法国为他举行了国葬。伯尔纳的影响力达到429mD。
排在第六位的更是生面孔:奥利弗·洛奇(Oliver Lodge)。他是英国物理学家,对发明无线电话起到了关键作用,影响力达到394mD。排在第七至第十位的分别是:生物学家赫胥黎(Julian Huxley);统计学之父卡尔·皮尔生(Karl Pearson)、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玻尔(Niels Bohr)、电话的发明人贝尔。
排在后面的科学人物都是无名之辈吗?非也!诺贝尔和霍金分别排在第57和58位,可见这个排行榜竞争之激烈。
在现在还活着的科学人物中,排名最高的是美国生物学家,环保斗士康芒纳(Barry Commoner)。1917年出生的康芒纳排名第39位,影响力109mD。华人方面,物理学家杨振宁排名第486,影响力11mD,另一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排名第583,影响力9mD;中国台湾生物学家吴成文排名第610,影响力9mD(四舍五入结果9mD,但原始数字不同,所以排名有先后);中国物理学家周光召排名第1969,影响力2mD;中国物理学家钱三强排名2287,影响力2mD;中国物理学家谢希德排名第2412,影响力2mD。
6. 当年不好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帅哥们,后来都过成什么样了
我就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要中考的时候班主任就悄悄的拉我出去语重心长的跟我说,读书好没用的,她当初就是好学生,然后现在当了一个初中老师,而她以前那些辍学不读的同学已经开上奔驰宝马了。她为什么跟我说这个,是因为那时候有职高有提前招,这样我就不用中考了,我想班主任跟我说这个是不想拉低班级中考的平均分,最后我还是参加了中考,凭自己的实力考进了职高,哈哈。我现在在做电商,因为读的3+1入社会的早,同龄人都是刚毕业一两年,所以我现在的收入会比身边的同龄人高很多。我也能靠自己的收入成为当初老师嘴里说的那些开奔驰宝马的人了,但是并没有觉得自己比身边那些读书好的同学厉害,相反有点惶恐,觉得自己的收入并不是自己多努力换来的,觉得更多的是运气,而且了解电商的人都知道电商规则几月一变,真的得不断适应平台规则去做调整,哪天自己跟不上了就OUT了,身边有太多亏损出局的人。
7. 线雕效果可以保持多久
线雕只要是在规范的地方,经验丰富医师操作下一般做后就会呈现出效果。小美经常听想线雕的宝宝们问~全面部线雕多久出效果?会有后遗症吗?关于线雕后出现后遗症今天就由小美来为大家来解答一下。一些小仙女觉得手术后的成效全靠医师技术,其实在保证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如果给它打分,满分是100分,其中有一般分数则是靠宝宝们自己。机体内的ACME-TE-A营养状况以及个人体质,后期的护理,都是影响后遗症出现的重要因素,只有按照医师叮嘱,术后严格按照医师要求执行,才能做好规避措施,否则就不只是减分那么简单了。世卫组织WHO的数据,人体任何系统的损伤修复,都离开细苞元素的修护。细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代谢活动均以其为基础,不管是消化、还是吸收都离不开。因此ACME-TE-A科技是细苞生命活动基础,以23项细~胞能量为动力,完善调控修复。下面我们具体的了解下吧~
6.尽量不要出入高温环境,例如高温瑜伽,蒸桑拿,也不要进行暴晒,因为汗水会导致创口发炎。
7.不要吃胶原蛋白,所有的创口术需要对皮下破坏的组织、血管等需要供给均衡的营养,若术前术后服用胶原蛋白会出现出现蛋白堆积,导致肉芽生成创口出现瘢痕及不利于创口闭合,导致操作部位变得僵硬。
8.做完面部线雕后,线体还不稳定,所以不要做夸张的表情,也不要搓揉,在这段时间,就安静的等待做个美丽的女人吧。L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未雨绸缪向来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线雕抗衰老保持年轻也是如此。
8. 人脸识别,为什么计算机可以认出人的模样
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在近年来逐步涌现出了一批可以投入实际应用的成果。如谷歌(微博)眼镜中的身份识别、智能手机上的人脸解锁等功能正渐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指定人脸识别等应用更是早早地进入了安防领域的最前线。在这项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
间的欧式距离,取最小距离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身份作为测试人脸图像的身份。打个比方,这就像是警察局里指认嫌疑人时所用的“拼脸”方法,它以一个基础脸型为底,将合适的眼睛、眉毛等五官放上去,最终组成一个与嫌疑人最像的人脸图。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也大致如此,只是它的“眼睛”、“眉毛”等五官更加抽象。
9. 巩固工人扫盲成果是怎样的
在1955年兴起的第二次扫盲高潮中,工人扫盲教育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在1957年以前,济南第二机床厂就进行了扫盲和普及初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盲职工占65%的落后局面。
随着扫盲成果的出现,机关干部随即放松了对扫盲工作的要求,多多少少出现了回生的现象。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新文盲。
在这种情况下,该厂尽全力扫除剩余的文盲。
在这一时期,济南第二机床厂,除了不断地进行调查活动外,还进行了三四次的普查,重点摸清各类人员在生产上和工作上对学习的要求,以及他们对教学的要求。
职工的情况不一样,他们对学习的要求也不一样。老工人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骨干,具有比较丰富的生产经验,但是他们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大部分处于写不了,算不了,画不了的状态。生产上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
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张志华说:“零件进行热处理,我看看火色就知道加热的温度高低了,可是金属变化都是看不清、摸不着的东西,没有技术理论知识,很难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老工人徐增春,凭经验听听机器的运转声,就知道有没有毛病,毛病出在哪里。但是,机床要做负荷测验,就不得不请技术员。因此,他们迫切地要求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
老工人谭明甫找到夜校教师说:“我在生产上想了很多革新的事,不会制图就是画不出来。夜校开个学习班吧,我们系统地学学。”
机床厂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和工作上的需要,对各类人员的学习做了全面安排,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对生产上的辅助工人,如运输工、勤杂工和一部分技术性不强的生产工人,如清砂工、行政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组织他们走文化学习的道路。没有达到扫盲要求的要继续扫盲,已经扫盲的,要继续巩固已有的学习成果。
对技术性较强、学习专业技术的要求较迫切的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会计、计划、统计等,在组织他们进行文化学习的同时,走专业的道路,重点放在技术学习上。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巩固,全厂职工基本上都扫脱掉文盲的帽子,而且提高了文化水平。在进行文化学习的同时,通过互相学习、讨论,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水平,使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
淄博矿务局洪山煤矿,在这一时期也组织职工上业余学校。教师都当了机动干部,职工下班后干什么的都有。
矿党委指示,重新开展扫盲运动,把分散在各井的教师集中起来,到宿舍开展业余教育。
煤矿工作是地下作业,劳动强度高,工人每天除8小时的紧张劳动、8小时睡眠外,还有两小时的井口学习,1小时的班前班后会,再加上领安全灯、换窑衣、洗澡、吃饭等,剩余的时间不多。
为了不影响工人们的休息,确定每周学习6次,每次1小时,并提出学员随到随学。
此外,考虑到学员劳动一天的确很累,于是发动教师到宿舍走访、叫班、给学员打洗脸水,女教师帮学员补袜子。
教师们的行动深深感动了学员,不少工人说:“老师对咱这么好,再不好好学习能行吗?”
采煤队老工人杨仁庆,每逢雨天雪天都早到校,他说:“省得老师再跑一趟。”
全体教师基本上都做到了一交,即和工人交朋友;两帮,即帮助学员安排日常的琐事,帮助学员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实际困难;三勤,即勤排队、勤分析、勤走访。
工人杨明林,突然生产、学习情绪低落。经过了解,原来是患了胃病,吃不上饭,下井后常胃疼,到后半班就无力支持了。
班长不知真情,看他情绪不高就批评他。待教师将情况向班长说明后,班长说:“老师不说,我还认为他落后哩。”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人的平均出勤率达到82、4%,评出优秀学员97名,较好地带动了其他人,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从工厂的整体情况来看,像这样进行扫除文盲的工厂并不多见。大多数工厂文盲较少,因而没有大规模地开展扫盲运动。
工人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为开展技术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