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发布时间:2021-12-28 19:24:17

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近来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受文化部委托,承担着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具体组织工作,为我国连续3次申报的4个项目都得以成功入选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中国也由此成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组织申报工作中表现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态度,赢得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2003年初,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等单位,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后,也将负责具体工作的“国家中心”,设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中心在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承担了试点单位确定的论证、人才培训等大量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注重国际学术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和经验的交流,并分别于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成功主办了三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以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责任感,创造性地将学术界普遍认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人为本”的原则付诸于实际工作之中,于2005年聘任了首批30位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不仅有效地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与此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还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承担着大批国家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等重点课题项目。特别是近一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全程参与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工作、承办了我国第一个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全面介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宣传等工作,为顺利实现文化遗产日活动的既定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 保护文化遗产的素材

据我所知,西北大学最牛B的是文物保护专业,在考古领域中这一板块是很吃香的。至于其课程就像一楼说的,这些都是你在4年中要学的。不管是专业必修还是专业选修,如果以后真想以此为职业,都是很有用滴!清华大学不清楚。“考古圣地”当属北大,不过像吉大、武大、川大等等这些老牌学校的考古专业也不错,各自方向不同而已。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都是新建立的专业,就像“博物馆学”一样。这种新建的专业有利也有弊。弊就在于其“新”,很多理论、实践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而利也在于其“新”,正是因为是新建立的,所以对于自身来说会有更广阔的领域来探索,更容易出成果。一家之言,难免有失,还望各位海涵。

③ 人类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1、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2、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扩展阅读: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网站了解到,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近日在接受记者时强调,做好文化遗产工作核心是围绕四个字:保护、利用。

他分别从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方面介绍了相关情况。

在文物保护方面,首先是建立和落实好中央文化文物部门以及省市县四级文物保护责任制,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了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责任主体。

保护文物失职必追责。如2017年北京针对明十三陵文物丢失案,追究了17名相关责任人责任,包括6名局级干部。2016年,河北针对清东陵被盗和违法建设案,处理了12名责任人。2017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生6起火灾事故,处理了23名相关负责人。

除了保护,也要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近几年,成功打掉了一批长期猖獗、影响恶劣的文物犯罪团伙,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特别是去年公安部门两次发出A级通缉令,公开通缉2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文物盗窃和非法贩卖活动。

最后,要把文物保护纳入法治轨道。按照文物法规定,各地进行基本建设工程前必须先进行考古勘探调查,之后才能开工建设,有效保护了地下文物。

雒树刚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主要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精神。首先是进行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人来传承的,现在有一批非遗传承人岁数比较大,我们抓紧抢救性保护,把这些老工匠、老艺人的工艺传承下来,同时培养年轻的传承人。二是实行生产性保护,特别是把传统工艺和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于民间、死于庙堂”,只有和群众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才能发挥好文化遗产的作用,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雒树刚强调。

利用好文化遗产,首先是让人民群众“无障碍”“零门槛”接触文化。

雒树刚介绍,现在除了遗址性文物保护单位以外,已有4246家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数量还将继续扩大。现在群众到博物馆的参观热情越来越高涨,去博物馆参观的人次从2014年的7亿多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9亿多人次。一批精彩展览受到群众热捧,如故宫的“石渠宝笈特展”和“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等。今后要推出更多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传统戏剧普及工作正在进行,相关部委联合实施了“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两个工程,争取实现“一人一场戏”“一村一场戏”的目标。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如电视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舌尖上的中国》等受到观众喜爱。

“文化文物部门要继续落实好责任,文化遗产工作就是要保护好、活起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雒树刚强调

④ 美国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美国是一个历史不太长的国家。如果从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算起,美国的建国史仅为240年。然而美国却是世界公认的对历史文化遗产极为重视,并对文化遗产保护得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

民间参与,影响力大
美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肇始于民众自发的保护运动。以最早设在费城的美国联邦政府楼即美国独立宫为例,它是当年英国统治下的十三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通过《独立宣言》的地方。1816年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已计划拆除该建筑,然后出售地皮。消息传出后,大批市民聚集起来强烈反对政府的出售计划,迫使费城市政府斥资7万美元购买了这块地皮,终于保留了这幢历史建筑和周围的土地,才有了今天这处国家独立历史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美国第一位总统华盛顿的故居,也是在民间专门为保护这块遗产地而组织的芒特·弗农妇女联合会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募集到足够的资金,在1856年购买到所有权,使得华盛顿总统的住宅、坟墓及土地得以保存下来,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设在波士顿的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策源地——旧南会堂的保护,是在当代居民组织“波士顿二十女人协会”的积极呼吁和筹措下,才在1877年用高昂的价格购买下旧南会堂产权,阻止了拆除,使这座美国独立战争前期的历史见证得以存留,并成为最早的美国历史博物馆之一。这些分散在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民间团体在二战后更为活跃,在1947年组成了全国史迹理事会,又于1949年组成全国史迹信托组织。这些社团组织在美国的文化遗产立法、国民文化遗产教育、资金筹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美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来自民众的自觉意识并有民间社团的促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这项工作容易形成社会共识,有力保证了文保工作的开展。

机构健全,责权分明
美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也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在国家层面上,首先表现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建立。1872年在环保人士及旅游业者的推动下,美国国会批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这个占地898317公顷、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公园,开启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先河。1916年成立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这个隶属于美国内政部的机构负责对全美国家公园的管理。在国家公园系统内,既有国家湖滨、国家河流、国家海滨、国家荒野与风景河流、国家景观大道、国家休闲地等自然景观,也包括国家历史公园、国家战场公园、国家军事公园、国家纪念地、国家历史街区等人文景观,数量已达近400处,其面积从几十平方米到数百万公顷不等,约占美国国土面积的4%。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还曾长期负责对国家公园之外的国有及私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事务。
1966年成立的历史遗产保护咨询委员会是美国政府专门设立的旨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效利用历史遗产资源的管理和咨询部门,也隶属于内政部管辖。它直接向美国总统和国会负责,提供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咨询,审定国家历史文化遗迹名录、对遗产保护管理和立法提出改进意见,对影响遗产保护的开发项目和政策进行评估,指导各州及地方政府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规,面向公众开展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等。
美国各州也设有历史遗产保护办公室,其职能是根据联邦政府的要求,制定本州文化遗产保护预算及遗产保护方案,督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地方市县也设有负责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街区委员会,安排专人负责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这样,从联邦政府的历史遗产保护咨询委员会和国家公园管理局,到各个州的历史遗产保护办公室及各个市县的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再到各地民间的文化遗产管理团体,形成了纵横交错、责权分明、相互配合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系统。

法律完备,有规可循
美国联邦政府注重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最初的仅限于保护国有土地上的独立战争纪念物、南北战争的战场遗迹等政府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到私人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都逐步列入了法律保护的范围。
美国在1906年公布了《联邦文物保护法》,该法规定,未经政府部门批准,任何人不得盗用、挖掘、破坏或销毁政府拥有或掌管的任何历史或史前的遗址、古迹或古物。该法律尽管也有缺憾,但对以后的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6年发布《国家公园系统组织法》,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旨在“改善和规范作为国家公园、国家纪念地、国家保护区的联邦土地的利用方法和手段”。它为美国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1935年,美国联邦公布了《历史遗址与古迹法》,规定保护对国家有重大历史文化意义的古迹、建筑和构建等文化遗产是一项基本国策,这些遗产包括那些属个人私有的文化遗产。这使得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更为完整。
1949年颁布《国家历史保护依托基金法》,据此建立国家历史遗产保护基金会,由基金会整合政府和民间的文化遗产保护力量和资金来源,拟定重要的保护项目,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保证有效利用国家和民间的文化遗产保护基金。
1966年发布的《国家历史遗产保护法》则标志着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纪元。该法吸纳了上述法律成果,提出国家负责认定并保护国土上的所有历史文化遗产,建立国家历史文化遗址的登录制度,国家历史文化标志地认定制度。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物、历史街区、文物、遗址及相关构造物等,它们或与美国历史上曾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件有关,或与某些重要人物的生平有关,或体现一种类型、一个时代或一种施工方法的独特品质和艺术价值,或曾产生或很可能产生史前的或历史时期的重要信息。这些遗产入选的标准是根据其在美国历史、建筑、考古、工程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并具有表现地点、设计、背景环境、材料、工艺、感染力和关联性等七个品质特性的完整性,时间超过50年。与此同时,提出建立国家各级历史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在内政部设立历史遗产保护咨询委员会,作为美国政府管理和咨询历史文化遗产相关事务的部门。在各州设立历史遗产保护办公室,负责所在州的遗产保护法令的制定及管理事务。
各州依据《国家历史遗产保护法》制定的遗产保护法律往往提出更高的保护标准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如马里兰州制定的《精明增长和邻里保护法案》,以控制城市蔓延式发展,致力于保护历史性社区、农场和开敞空间;宾夕法尼亚州制定了《历史街区保护法》,督促地方政府划定历史街区并加以妥善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历史遗产保护法》的指导下,与历史遗产相关的城市规划、住房、税收、交通、环境保护等政府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条文。而其中包含有国家通过在法律框架下的经济激励政策,调动社会力量、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内容。这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来源这一关键问题。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美国政府的资金投入是十分有限的,保护资金主要来自民间,包括非营利组织、企业和私人捐助,以及遗产所有者的投入。国家主要通过遗产登录制以确定文化遗产的资格,并采取税收优惠、保护项目资助等方式,来激励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政策体现在联邦、州、地方的历史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税收等法律法规中,内容包括财产税减免、地役权转让、开发权转移、税收抵扣等优惠条款。这就使得人们既从文化遗产保护中获得了应有的尊重,也获得了应有的经济实惠和利益,激励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

自然人文兼顾,保护利用协调
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自然遗产与历史遗产融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树立起建设供人游览的生态公园的理念。如最早建立的黄石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其中有茂密的森林,奔腾的河流,喷吐的火山,奔跑的野兽,但也保留了美国最早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聚居地。而为纪念1863年南北战争的关键之战——葛底斯堡战役而重建的葛底斯堡国家军事公园,也建在当年的战场遗址,成排的火炮和南北军队对峙的栅栏,分布在青草萋萋的开阔原野上,周围的成片树林与散落的尖顶房屋、纪念碑刻坐落有致地排列在荒野上,整个军事公园绵延达十多公里。既保护了著名的军事遗迹,也保留了一片优美怡人的田园风光。
美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民俗风情、审美情趣和科技成就,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分享它们所蕴含的多彩绚丽的文化,因此,不管是费城的国家独立历史公园,还是波士顿的自由足迹;无论是弗吉尼亚的芒特·弗农华盛顿故居,还是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历史街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目的都是为了利用,而绝不是单纯为了保护。这种保护和利用相辅相成的协调理念在美国是显而易见的。

⑤ 改病句: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艺术成果。

成分残缺
在哪里展示,什么时候
在最前面加上今天在博物馆
修改为:
今天在博物馆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艺术成果。

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了哪些贡献举个例子

以名录方式加以确认保护,划拨资金加以维护、协调开展相关国家进行维护合作,共同打击文物国际犯罪等等。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此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利用日本信托资金,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和日本政府三方共同进行的合作项目,选择龙门石窟潜溪寺、皇甫公窟和路洞三个实验洞窟。2002年至2004年项目第一阶段工作在地形、地质调查、测绘、石窟环境和石窟病害观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系统、完整的基础调查资料。2005年进入项目第二阶段的洞窟保护修复工作。2007年完成了三个洞窟病害调查报告、漏水裂隙的堵漏灌浆试验和洞窟清洗试验等工作,洞窟保护修复总体设计方案获得批准。2008年,在调查、监测、试验的基础上,经中日双方专家的指导,完成了洞窟外微裂隙处理、排水沟修筑、覆盖层处理及帷幕钻孔和灌浆等全部施工工作,并进行了“试验洞窟清洗”工作,现正准备结项验收与总结。

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主要成果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53年至1955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李良姣、李全庆、梁超、何凤兰、姜怀英、汪德庆、李竹君、贾瑞广。
山西永乐宫建筑群搬迁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58年至1964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杜仙洲、金荣、王仲杰、刘世厚、陈长林、李惠岩、吕俊岭、张中义、陈继宗、王真、梁超、赵仲华、贾瑞广、张智、崔淑贞、秦秀云、王德庆、律鸿年、姜怀英、何云祥、黎辉、张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护维修、复建工程
实施时间:1985年至1992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张之平、杨新、贾克俭、袁毓杰、闫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云冈石窟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74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姜怀英、贾瑞广、蔡润、李哲元及云冈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79年
项目主持人:罗哲文;结构设计人:崔兆忠;设备设计人:白丽娟;参加人员:傅连兴、陶宗震、杨玉柱、李建勋、张思信等。
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杨新;参加人员:崔兆忠、孔祥珍、袁毓杰、顾军。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80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李全庆、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杨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落架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63年至1999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李全庆、李方岚、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主持人:孔祥珍。参加人员:袁毓杰。
河北定州开元寺料敌塔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95年至2001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张立方、孙刚、甄文宜、鲍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地保护规划与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李宏松、顾军、陈超平、葛川、王金华、刘忠平等。
内蒙古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门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阳桥修复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杨玉柱;参加人员:许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1981年至1982年
项目主持人:梁超;参加人员:杨新、孙致云等。
宁夏拜寺口双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6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参加人员:贾克俭、袁毓杰、闫明、孙燕英等。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勘测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8年至1981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玉柱、贾瑞广、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尔寺建筑群一期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6年
项目负责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招君、刘江、顾军、李宏松、王金华。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负责人:蔡润、王志良。
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8年至2006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顾军、刘江、王磊、李宏松、胡源、乔梁。
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项目
实施时间:1994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李宏松;参加人员:王金华、陈超平、胡源、鲁民、何流等。
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
实施时间:1994 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张同生;参加人员:杨新、袁毓杰、莫涛、闫明、颜华、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杨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护维修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子项负责人:丁燕、袁毓杰、闫明;参加人员:张秋艳、永昕群、查群、杨招君等。
湖南岳阳楼基础滑坡治理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5年
项目负责人:李竹君;基础抗滑工程设计:冯丽娟。
青海塔尔寺大金瓦殿维修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参加人员:章忠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设计研究院负责地质及基础勘察。
西藏布达拉宫维修保护工程
第一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贾瑞广、袁毓杰、陈超平、许言、莫涛。
第二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颜华、袁毓杰、莫涛、闫明、杨招君、杨新、刘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苏圣佑庙维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丁燕;参加人员:永昕群、闫明、颜华、陈超平。
福建泉州德济门遗址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主持人:查群;参加人员:付清远、王志良。
天安门城楼、城台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2003
项目负责人:张之平
故宫中和殿区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丁燕、肖东、闫明、颜华、袁毓杰。
甘肃天水伏羲庙文物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2年8月
项目主持人:沈阳;参加人员:肖东等。 宁夏西夏陵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1999年至2000年
项目负责人及文本编写人:付清远;审定人:王景慧、黄克忠;参加人:高洪莉、赵中枢、张文奇。
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黄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6年
项目负责人:沈阳;参加人员:王金华。
内蒙古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7年
项目负责人:王金华;参加人员:付清远。
内蒙古大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负责及编写人:冯丽娟;顾问:张森水;审定人:付清远,参加人员:葛川、汪英华。
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规划编制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陶刚、高洪莉。 1.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孟宪民
2.国家级其他项目
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族谱校释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崔勇
濒危馆藏壁画抢救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郭宏
南方地区贴金彩绘石刻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保护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詹长法、王金华
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及防灾体系建设—不可移动文物地震风险评估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珍贵古籍及文物资料抢救保护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赫俊红
新疆出土文献的保护与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刘绍刚
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项目二期(茶胶寺)
实施时间:2005年至2014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3.国家文物局课题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第一阶段要求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碳酸盐石质文物劣化定量分析与评价系统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文化遗产资源特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于 冰
新疆且末古国出土玻璃的科学分析与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成倩
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1年
课题负责人:刘爱河
可移动文物标准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高峰
4.国家文物局委托课题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代码编制规则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李战崎
成立国际标准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的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范佳翎
馆藏铁质文物保护技术手册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建设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科学化问题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梁宏刚
古建筑木构稳定性分析与安全性评定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存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古代发明创造数字展示项目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5.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按主要研究领域分类)
5.1岩石类(含石窟类)课题
(1)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金箔的破坏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田兴玲
(2)安岳石窟圆觉洞地质条件及病害研究
实施时间:2007.12-2008.12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3)河南龙门石窟潜溪寺石窟岩体构造特征及渗水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6
课题负责人:张兵峰
5.2广西花山岩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岩画渗水病害热红外成像探测及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7.9-2009.9
课题负责人:吴育华
(2)三维激光扫描和GIS技术在野外大型岩画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实施时间:2008.5-2009.11
课题负责人:黄玉琴
(3)石灰岩质文物裂缝注浆材料及工艺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周 霄
(4)广西花山岩画颜料脱落及褪色病害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孙延忠
(5)花山岩画环境监测方法与指标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刘意鸥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与遗址加固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时间:2010.2-2010.12
课题负责人:李 黎
5.3木构建筑类课题
(1) 应县木塔斗栱静动力荷载下力学性能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2)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二期工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颜 华
(3)应县木塔二层明层倾斜变形及其对整体结构安全影响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4)古建筑木材横纹承压增强加固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5)辽代木构建筑大木结构研究
实施时间:2008.3-2010.3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6)木结构建筑不完全落架维修方法研究—以奉国寺大雄殿为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雪莹
5.4大运河相关课题
(1)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及实施方案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2)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于 冰
(3)大运河扬州段水利遗产真实性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崔 明
(4)大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以淮扬区段和南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赵 夏
5.5土遗址类课题
(1)南越王宫署土遗址保护材料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云峰
(2)北方地区非露天条件下既有土遗址加固材料保护效果评估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5.6高句丽壁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高句丽墓葬壁画制作材料分析与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成 倩
(2)高句丽墓葬壁画微生物的检测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琴雅
(3)高句丽墓葬岩土结构前期调查与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9.9-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 川
5.7金属类课题
(1)室外铁质文物保护材料长期有效性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1.8
课题负责人:沈大娲
(2)沧州铁狮子加固方案支撑节点部位应力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0.7
课题负责人:永昕群
(3)高度矿化青铜器腐蚀特征与成因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张治国
(4)浙江瓯海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腐蚀与土壤环境关系研究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马菁毓
5.8其他研究领域课题
(1)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建筑保护修复史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属和木质文物保护前期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12
课题负责人:李乃胜
(3)南海诸岛文物考古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范伊然
(4)天津近现代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王晶
(5)国保单位申报标准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刘文艳
(6)意大利文化遗产登录制度与我国国保单位评审制度对比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王乐乐 科研期刊:
《出土文献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工程与科技保护专著:
《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
《周萨神庙(世界遗产柬埔寨吴哥古迹)》
《大足石刻保护》
《中国古代建筑——蓟县独乐寺》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1-4)》
《天衣有缝-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
《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基础工作类专著: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
《新中国出土墓志》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
译著:
《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
《国外文物保护科技编译参考》
《国外文物保护机构介绍》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
文物保护研究论著:
《内庭圆明园内工诸作现行则例》
《壬寅消夏录》
《文物保护科技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科技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
《新中国出土墓志》
《银雀山汉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
《张家山汉墓竹简》
《吐鲁番出土文书》
《敦煌悬泉月令诏条》
《尹湾汉墓简牍》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
教育培训主要出版物:
全国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长培训班讲义;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一、卷二;
中意合作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东亚纸质文物保护——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会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修复理论——中文版;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三、卷四;
天衣有缝——中国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 出版物:
2010年4月,首届“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结果揭晓,我院《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两部图书从全国164种入围图书中脱颖而出,分别评为“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和“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最佳译著”奖。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获2002年国家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睡虎地秦墓竹简》——获首届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
《吐鲁番出土文书》——199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第二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
同年获得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颁发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图书评奖一等奖
同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199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2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获得江苏古籍图书二等奖
工程项目:
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获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获得国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护科技进步二等奖。
风化石质文物的渗透加固——1992年4月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获得2002年优质工程奖第一名
获得2000年香港十大优秀建筑奖
获得美国建筑学会亚洲惟一大奖(1998年)
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画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揭裱技术——获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木、漆器脱水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
吉林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墓壁画保护——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
出土彩绘陶俑的保护处理方法—北周李贤墓彩绘陶俑保护方法的研究——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北周李贤墓壁画的揭取和修复新技术——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AC—I型防紫外线胶片的研制与应用——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⑧ 蒲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有哪些

东岳庙 翠屏山 五鹿山 西河滩

阅读全文

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