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面深化改革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取得什么成果
深化体制改革
重大意义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指导思想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协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改革要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充分利用当前各方面的有利条件,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一些重要领域迈出较大步伐;又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潜在风险,循序渐进,不毕其功于一役,有的可适当过渡,有的可在集中改革后根据情况的变化再适时调整,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主要任务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着力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精简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抓紧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适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Ⅲ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Ⅳ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专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属力保障。
官方的解读:
第一,改革开放的成果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物质成果最终要体现到精神成果上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方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建取得的成果,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所有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最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Ⅳ 中国改革开放来的重大成就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是我国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1987年提前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国家财力的增加。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达到11444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元,达到21715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短缺是当时外汇储备的基本特征,出口创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动力。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大型公司(企业)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企业由少到多、由弱变强,成为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成就的醒目标志。根据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强公司名单,我国内地共有22家,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国公司首次进入世界前20强。
二、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重大转变
30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改革开放的30年,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3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不断呈现新格局的30年。
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30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30年来,冶金、能源、纺织、机械、航运等传统工业在改造中实现结构不断调整升级。2004年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个百分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铜、铅先进熔炼生产工艺的产能达到总产能的70%左右,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已全部淘汰,改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耗煤低、发电效率高的单机容量30万、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发电机组,并逐步向100万千瓦级发展。落后棉纺锭和毛纺锭得到大规模压缩,棉纺织设备的大部分机器采用了变频调速、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基本实现了纺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大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直流输电设备、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船用曲轴等实现国产化,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高达90%。与此同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30年来的发展,我国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62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比1995年提高3.0个百分点。
Ⅵ 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以及最主要的成果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设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定名为“经济特区”。
2、加入世贸
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进行了长达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中华民国是世贸前身——关贸总协定的创建国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因为政治对立的原因,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继续承认中华民国政府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法获得在关贸总协定中缔约国成员的身份。
在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会议推出2758号决议,即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上做出表态,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了合法地位,中华民国政府也不再出现在关贸总协定的列表之中,直到2001年,中国与中国台湾才陆续加入WTO。
3、农业建设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为保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1979年至2007年,农林牧渔水利业累计完成投资16202亿元,年平均增长13.2%。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和防护林工程建设。
通过30年大规模的建设,我国农林牧渔水利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增强了防洪、防涝、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7年,我国共有水库85412座,水库总库容6345亿立方米,分别比1990年增加2025座和1685亿立方米;
堤防长度增加6.4万公里,堤坊保护面积增加1352万公顷;建设灌区506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新增711万公顷。
2007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50160万吨,比1978年增产64.6%;棉花762万吨,是1978年的3.5倍;油料2569万吨,是1978年的4.9倍;糖料12188万吨,是1978年的5.1倍。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建设稳步推进,规划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建成后将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共同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全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
4、交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79年至2007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74246亿元,年均增长19.9%,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
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至2007年的7.8万公里,增加了2.6万公里。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电气化铁路营业里程。
1978年我国国家铁路电气化里程仅为1000公里,2007年达2.4万公里。建成了上海磁悬浮、广深高速铁路等工程。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时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正式通车,京沪高速铁路也已经开工建设。
2007年,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89万公里增至358万公里,增长了3倍,其中高速公路由1988年的0.01万公里增至5.39万公里,增长了538倍。
“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初步形成,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明显改善,带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到2007年底,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为2876万辆,而1985年仅为28.49万辆,增长了近100倍。
民用航空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7年底,我国民用航班飞行机场148个,比1985年增加了66个;航线1506条,比1990年增加了1069条;民用航空运输线路长度为234万公里,比1990年增加183万公里。
水运和管道运输也取得很大成绩。2007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8.82亿吨,是1980年的17.9倍;管道输油(气)里程5.45万公里,是1978年的6.6倍。上海港口已成为全世界最大港口,年吞吐量近5亿吨。
5、城市建设
环境管理和公共设施服务业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环境管理和公共设施服务体系的建设。1979年至2007年,我国环境管理和公共设施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37705亿元,年平均增长31.6%,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中年平均增速最快的行业。
2007年末,全国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车34.8万辆,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0.2标台,比1990年增加8台;城市道路24.6万公里,是1980年的8.2倍;城市道路面积达42.4亿平方米,人均11.4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70.9万公顷,是1980年的20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
30年来,我国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强。2007年,城市供水总量502亿立方米,是1980年的5.7倍,用水普及率达到93.8%,比198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城市供气管道长度22.1万公里,是1980年的39倍,用气普及率达到87.4%,而1980年仅为16.8%。2007年,我国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10337万立方米,是1996年的9倍。
Ⅷ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是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Ⅸ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最主要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应该说,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全方位的,举世瞩目、令人自豪。《决定》把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主要依据有3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的成果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物质成果最终要体现到精神成果上来。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既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所取得的物质成果上,也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取得的精神成果上。因此,我们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既要总结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物质成果,更要总结我们在思想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取得的精神成果,把所有成果以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上层建筑的形式凝固下来,使之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转化为人民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3个方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成果,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切探索,归根到底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围绕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归结起来就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开创并发展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也不可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因此,把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改革开放35年来的最主要成果,并没有掩盖或否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而是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所有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最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是立党立国的头等大事。一个政党最可宝贵的执政成果,不仅仅在于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更在于找到使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就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创造、积累才找到的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治国安邦大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我们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