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是
生物进化论与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地球上原来无生命,大约在30多亿年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后,生物不断的进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170多万个物种;生物进化论最早是由达尔文提出的,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在著《物种起源》时对进化论有详细的论述,这一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故选:A.
❷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1、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动植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 和动物学家施旺(Theodor Schwann) 最早提出。
直到1858年,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才较完善。
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细胞学说间接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这一学说的建立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2、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由罗伯特·迈尔提出,1840年他作为随船医生往返于欧非亚各洲,发现人的静脉血在热带呈鲜红色而回到欧洲又呈暗红色;
他认为这是由于热带气温高,用少量的氧来燃烧食物就足以维持体热,所以静脉血中剩下有较多的氧而呈鲜红色。由此迈尔推断:肌肉的机械能、食物的化学能、热能都是等价的,能够相互转化。
该定律一般表述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3、生物进化论
进化论,是由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中,对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后,当时是对物种起源的一种猜测而提出的一种假说,所有生物物种是由少数共同祖先,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过程后演化而成。
意义:
1、细胞学说
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⑵揭示了生物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阐明了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小小的细胞内部,凝聚着数十亿年基因的继承和改变。
(3)使人们意识到植物界和动物界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从而在思想观念上打破了在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横亘已久的壁垒,也促使积累已久的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等学科获得了共同的基础,这些学科的融通和统一催生了生物学的问世。
(4)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过程,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后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有力武器。
3、生物进化论
现代进化学绝大部分以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为主体方向,进化论已为当代生物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❸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有哪些
达尔文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给神创论以沉重的打击。恩格斯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❹ 谁知道《近20年来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以及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这篇文章怎么写
你应该先列举出近20年来的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并且对其中几个成果做分析,从是什么,有什么用,谁发明的成果等方面展开。然后针对几个你列举的成果写出它们的影响。最后对自然科学发展作出未来的展望。
❺ 近二十年来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以及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在20世纪,人们亲眼目睹了人类在月球上行走,人类对太空的渴望在地球上产生了成千上万种科技进步。本台记者将为我们报道在对太空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和将要得到的好处。 从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高尔夫球到蜂窝通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太空计划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电子宠物、密集监控、气象卫星、软管牙膏、一次性尿片等等。”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对太空研究和开发的技术已应用到地球上的三万种产品,从月球行走的宇航员所穿的太空靴开发出了可以减震的气垫鞋。那些宇航员是如何从月球挖取标本的?他们首次使用了可充电的动力工具。 而未来又如何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在21世纪,我们得到的好处将 不仅仅只是那些来源于太空技术的副产品。事实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所取得的某些科技进步可能会在用于太空之前就能改善我们的生活。例如:可以在恶劣天气情况下使飞行更为安全的工具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中心正在开发一种新的可视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飞行员在任何天气情况下都能清楚地看到东西。 对于旅行的人们来说,如果我们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商业飞行中所发生的致命事故将会减少30%。” 在医学领域,今天的科学幻想也许会在21世纪成为现实。
“我们正在与全国癌症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一种非常微小的机器,你可以把这种机器吞进肚子里,我们希望它能够帮助发现细胞突变,并把有关信息传送出来,这样在癌症扩散之前,你就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 但是太空科学家和工程们还表示,对人类最大的益处将不会来自可以预见到的技术进步,而是来自于在今天完全想象不到的一种突破。
❻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1.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 ,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主要内容是: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样,就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细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种都联系起来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这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一个巨大的支持.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恩格斯对此评价很高,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可以说是多人研究的结果.
1842年,德国的青年医生迈尔(J.R.Mayer,1814-1878),写成了他的第一篇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论文:《论无机自然界的力》; 1847年,英国酿酒商焦耳、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分别发表各自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讲演或论文;不过,焦耳被认为是最先用科学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人,但 焦耳和赫尔姆霍茨也承认迈尔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优先权.1953年,威廉·汤姆生帮助焦耳终于完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精确表述.至此,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宣告得到公认.
3.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这也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的要点是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性状差异,这些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由于空间和食物有限,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结果,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得以生存并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会逐渐被淘汰(达尔文把自然界这种留优汰劣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❼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哪些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革命导师恩格斯提出的,分别是: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细胞是动植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 和动物学家施旺(Theodor Schwann) 最早提出;
直到1858年,德国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
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这一学说的建立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2、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指的是自然界中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并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包括物质和能量的相对论式转换),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3、自然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说是由达尔文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机理的一种学说。达尔文认为,在变化着的生活条件下,生物几乎都表现出个体差异,并有过度繁殖的倾向;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
此种汰劣留良或适者生存的原理,达尔文称之为自然选择。他认为应用自然选择原理可以说明生物界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物种的起源。
(7)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扩展阅读:
发现的意义:
1、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体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同源性,这一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2、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这个定律是人类实践的经验总结。大量的研究和实验都支持这个定律。目前未发现与此定律相矛盾的情况。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①否定了上帝造人的宗教学说,指出生物和人是在自然选择中进化而来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②为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③形成社会达尔文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④影响了亚非等民族国家,用此学说指导民族解放斗争。如严复翻译《天演论》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细胞学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自然选择说
❽ 杨南生的生平
杨南生,其父任仰光中学校长。杨南生1岁多随父母回国,因父亲求职无着,长期颠沛于北京和福建两地之间,直到1929年上小学后,才在北平(今北京)安定下来。七七事变前夕,父母又南迁福建,为不影响他的学业,留他在北平就读,寄居在舅父家中。
父亲的华侨生涯和留日学经济后报国艰难的人生体验,给予他两点可贵的影响,一是爱国,二是学“实学”(指科学);加之受二舅父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知名教授萨本栋的熏陶,他中学时期就立志要学好科学,为祖国效力。他的数理化,尤其是物理成绩在学校一直拔尖。有一次物理考试,全班大多数人不及格,而他独得100分。他还在全北平市高中生数理化会考中得了第二名。七七事变后,北平日伪政府令学校开设日语课,杨南生极力抵制,不参加日语学习;还退出参加多年的校排球队,以表达民族恨。在汉口失守后,北平的汉奸政府组织“庆祝”游行,他拒绝参加。学校给他记大过惩处,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1939年,北平已完全被日军统治。他即将高中毕业,大舅父力劝他留北平升学,杨南生则决意去大后方。高中一毕业,他立即离开北平去上海,费尽周折取得一份英国护照,才得以通过日军封锁,从海路到越南,再辗转进入昆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就读。
杨南生爱科学,尤迷航空,所以择航空为志愿。但是,当他了解到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的腐败内幕,进而对当时那种只修不造的航空业有了清醒的认识,意识到学成之后仍然报国无门,于是他痛苦地终止了对航空的迷恋,转入联大机械系学习。
1943年暑期,他修完了机械系课程,受聘到昆明中央机器厂任工务员。1945年,回母校任材料力学助教,逐渐对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于1946年夏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为刚回国的钱伟长开设的现代应用力学问题新课程当助教,由此获益匪浅,坚定了他从事力学研究的志向。1947年,杨南生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出国前,他征询了钱伟长的意见,选定了塑性力学为研究方向。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于1950年暑期,以《各向同性金属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优秀论文,获取博士学位。
在昆明求学和工作期间,他参加过一二一运动和“反饥饿”游行。1947年到英国后,积极参加了左派学生的反蒋活动,开始接触马列主义,了解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与支德喻等同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协留英分会”(简称留英科协),旨在介绍新中国,促进留英学生学成回国参加建设。1950年,他在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社会主义者协会”主办的活动中,作了“新中国概况”的报告;在留英中国学生会曼彻斯特分会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主办的“中国艺术展览”活动中,作了报告,用幻灯片介绍了北京。
1950年暑期,学业刚一结束,他便立即准备回国。经过斗争,他与妻子及同学数人,才得以持一份“无国籍人士”护照离英,几经周折,转经香港,于1950年10月回到祖国。回国以后,他一心一意要参加实际建设工作,谢绝了几所院校的聘请,选择了重工业部汽车实验室的工作,并被任命为汽车材料试验科科长。1953年10月又转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任中央实验室主任,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建,为第一台“解放”牌汽车的制造,作出了贡献。在此期间,他被光荣地选为吉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于1956年9月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6年9月,杨南生奉命调到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从事高温塑性力学研究,曾发表《三七黄铜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等论文。
1958年秋,中国科学院遵照毛泽东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组建卫星研制机构,杨南生被委任为1001设计院负责人之一,负责运载火箭的设计。1958年11月,该院南迁上海组成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杨南生任副院长。几年中,他率领广大科技人员和生产工人,先后研制成T5探空火箭模样弹和T7M、T7、T7A探空火箭,与导弹研制部门并行地开创了我国的火箭事业。
1964年8月,杨南生再次接受调动,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四分院(今航空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任副院长,担任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技术领导工作,直至1983年3月,改任该院科技委员会主任,1984年任技术顾问。1991年5月,他兼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在这20余年中,他南北转战,埋头苦干,领导研制成功10余种用于武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长征1号”运载火箭末级发动机、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通讯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等多种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还开展了大量固体火箭推进技术预研课题和几种大型试验发动机的研制,为我国固体火箭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研制第二代固体火箭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他的成就、才学、强烈的事业心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他的平易近人、关心群众、同群众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作风和刚直不阿的品质,在四院广大群众干部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有口皆碑。他曾被选为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4年荣立航天工业部一等功;1985年被国际宇航科学院选聘为院士,成为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
1978年,杨南生接受了西北工业大学的邀请,开设了塑性力学、弹塑性断裂力学等课程,先后被批准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以弹塑性断裂力学研究为方向,培养了近20名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成为西北工业大学弹塑性断裂力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984年正式被聘为兼职教授,1989年又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
杨南生曾出任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陕西省航空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陕西省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等职务。
国产汽车材料的开发者
1953年10月,杨南生满腔热情地投入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央实验室的创建工作。他给实验室和设计处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金属材料机械性能、试验数据处理的数理统计等课程,并自编了10万余字的讲义。为了备好课,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苦干。同时,为适应当时向苏联学习的需要,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上夜校,突击学习俄文,并曾参加了《苏联大网络全书·汽车工业》卷的翻译工作。
在工厂基本建设时期,他除了实验室的自身建设工作以外,还配合开展全厂基建用材选配工作。工厂投产后,他领导中央实验室全体人员投入生产第一台“解放”牌汽车的紧张工作,千百种材料都需由他们试验分析,决定取舍,或者确定代用材料;或者提出性能指标去试制。他们从材料方面保证了这第一台汽车的顺利诞生。
第一台“解放”牌汽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在这份光荣中,有着作为汽车材料开发者杨南生的贡献。
中国火箭事业的开创者
1956年9月,杨南生奉命调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
1958年中国科学院以力学研究所为主组建了1001设计院,负责卫星和运载火箭的设计,杨南生被委派为技术负责人。他带领仓促集合的30多位同志苦干了一个月,独立完成了一种可发射100公斤卫星的三级液体燃料运载火箭的设计图纸。这一火箭模型,在中国科学院1958年举办的“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上展出,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参观过。但是,在当时的国力条件下,这样的设计是难以变成现实的。
1958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商定,将杨南生为首的1001设计院技术人员迁往上海,组成上海机电设计院,以便利用上海的工业和技术基础,由小到大地发展我国的空间技术。杨南生被任命为该院副院长,担负技术指挥的重担。
1959年1月,中国科学院调整了空间技术发展规划,决定首先把重点放在探空火箭研制上。上海机电设计院的任务遂转入探空火箭研制。在杨南生的主持下,先设计了一种有控制的T5火箭,但因条件限制,仅试制出模样弹,随后就下马了。在总结了T5火箭的经验教训后,1959年四季度开始研制无控制的T7火箭,并且为了培养队伍、掌握技术,决定先研制模样火箭T7M。工作展开后,很快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960年2月,他们自行研制的T7M这一试验型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它使用液体主发动机、固体助推器,起飞重量190公斤,飞行高度8—10公里。同年9月,又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实用型探空火箭T7。它是在T7M的基础上研制的,也是由液体主发动机和固体助推器串联成的两级无控火箭,起飞重量1138公斤,飞行高度约60公里。由T7火箭改进设计后的T7A火箭不久也研制成功。它作为我国液体探空火箭的基本型,成为我国人造卫星上天以前进行高空探测的重要工具。以T7A为基础改装的气象火箭于1963年12月发射成功,其起飞重量1145公斤,飞行高度在60—115公里范围内变动,携带探测仪器重量最大可达40公斤。1964年7月,用T7A改装的生物试验火箭又发射成功,其飞行高度达70公里,并回收成功,迈出了我国宇宙生物试验研究的第一步
在上海机电设计院期间,为了培养人才,杨南生利用研制工作空隙,对技术人员讲授塑性力学课,前后达1年之久。他还为此编写了10多万字的讲义。在传播塑性力学知识的基础上,他带领几位助手,运用塑性力学理论,对于工作时内外壁温差很大的探空火箭液体燃料主发动机燃烧室壁,进行了应力分析研究,解决了液体发动机燃烧室设计的技术难题。这一研究成果以《再生冷却式燃烧室内壁应力分析》为题,发表在国防部五院内部刊物《研究与学习》1964年第10期上,引起了同行的注意。
1964年8月,杨南生离开上海,到当时地处大西南的国防部五院第四分院主持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当时,固体火箭发动机还处在探索技术、奠定基础阶段,中心任务是通过研制直径300毫米的小型发动机,摸清技术规律,突破基础技术关键,获得研制全过程的经验。他率领科技人员先后解决了药柱裂纹、不稳定燃烧等关键技术问题,使发动机研制工作进展顺利。1965年夏,用这一发动机组装的火箭进行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证明了其结构可靠、性能稳定。以后该发动机经过改进,被用作一种战术导弹的助推器。
1965年,该院建制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从大西南搬迁到塞外,展开了大中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在研制过程中,又发生了药柱加大后发生裂纹的技术难题,杨南生带领有关技术人员,运用粘弹力学理论,结合试验数据,提出一种经验的计算方法,把固体复合推进剂药柱看作粘弹体,进行了它的受力分析计算,确定推进剂力学性能不良是药柱发生裂纹的根源,从而由提高推进剂力学性能着手,很快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于是,不但缩短了研制发动机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而且提高了科技人员对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杨南生在研制实践中更加有意识地推动理论的应用。在药柱应力分析和发动机壳体应力分析中应用有限元法就是一例。
随后,在杨南生的主持下,相继开展了多种大中小型实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其中重要的有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末级发动机、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水下发射固体火箭的两级发动机。
长征1号末级发动机1967年展开研制。杨南生奔波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和大家“爬摸滚打”在一起,先后解决了药柱脱粘、燃烧中氧化铝沉积等关键技术问题,多次试车获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该院交付的末级发动机胜利完成了使命,为我国的首次航天活动作出了贡献。
1971年8月,开始研制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1974年底完成。这种发动机需在高空超低温条件下围绕地球运行数天后才点火启动,以推动回收舱准确地降落到预定落区,因此,对其可靠性、总重和总冲精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杨南生主持确定的方案是,采用球形燃烧室、能量较高的推进剂、装填密度较大的新药型装药、潜入式喷管、尾部环形点火器。研制中攻克了点火器设计、真空可靠点火、头部外壁温度控制、总重与总冲精度保证等技术难关,胜利地按计划交付了发动机。自1975年首次使用以来,该发动机多次提交返回式卫星使用,全部获得成功,由此证明其性能稳定,可靠性高。
1967年,国防科委下达水下发射固体推进剂火箭研制任务。杨南生主持两级发动机的研制。这两级发动机均采用超高强度钢壳体、新型复合推进剂、新型耐烧蚀金属喷管喉衬、带保险机构的新型点火系统、摆动喷管推力向量控制机构(一级)和液体二次喷射推力向量控制系统(二级),二级发动机还采用了反向喷管推力终止装置。由于一些单项技术尚未过关,不少原材料要由其他工业部门同步研制,现有的研制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大型发动机研制需要,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使得初期的研制工作步履维艰。杨南生对此忧心如焚,日夜操劳,数年中未曾休过一次假。1970年4月,第一发模样两级发动机终于双双全程试车成功,证明了所定技术方案是可行的。后来相继解决了药柱脱粘等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只是摆动喷管因未进行过单项预研而迟迟未能很好解决密封和控制力矩这对矛盾问题,影响了研制进度。直到1980年底,才开始向总体部门交付产品,水下发射固体火箭两级发动机获得成功。
1975年初,杨南生转入地处秦岭山麓的三线基地。主持开展了大批预先研究课题,例如:复合材料壳体、柔性全轴摆动喷管、新型材料大喉衬、新药型设计等等。1978年,他承担了通讯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研制任务。由于用途的特殊性,对这种发动机提出的性能和精度要求比以往高得多,特别是它需
在36000公里的高空环境里运行较长时间后,能可靠地点火工作。因此,杨南生主持制定了采用多项新技术的方案。其中包括有:高强轻质的玻璃钢壳体,高能量、易点燃的复合推进剂,装填系数高的先进药型,以及适应真空点火的点火系统和适应真空工作的高空喷管。开展研制后,陆续解决了玻璃钢缠绕工艺、装药脱粘、总冲与比冲精度控制、地面试车推力测试精度等技术难题,于1983年9月完成研制,开始交付产品。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在太空运行了数天的远地点发动机按地面发出的指令点火工作,成功地把卫星送入精确的准同步轨道,为我国又一次大型航天活动作出了贡献。这一远地点发动机,在以后年月的多次通讯卫星发射中,都胜利地完成了使命,无一失败,这在世界航天史上是少有的记录。
在远地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曾遇到玻璃钢壳体发动机试车中发生所谓“神秘冲击”的拦路虎,即在发动机点火瞬间出现过大的冲击载荷导致试车失败。具有深厚力学理论基础的杨南生,运用动力学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据此提出了采用尾部大面积人工脱粘层的解决措施,从而顺利地踢开了这一拦路虎,避免了重复试验,促进了研制进展。
在一次新型大喉衬出现裂纹问题的处理上,也显示了他处处注意运用理论指导工程实践的思想。这是一种制造周期长达几个月的大喉衬,出现裂纹便弃之不用,无疑会造成时间与人力物力的损失;但喉衬又是发动机上工作环境最恶劣的关键零件,贸然使用又可能导致试车失败,那将造成更大的损失。杨南生了解了裂纹的确切位置,进行了受力分析,断定裂纹处于喉衬工作中的压应力区,并运用热应力和断裂力学理论,判定这个裂纹在试车中只会受抑制,而不会再扩展,果断地决定使用这个带有缺陷的喉衬。试车结果如他所料,获得圆满成功。
杨南生不愧为我国一代火箭专家和火箭事业的卓越创业者。
(作者:廉茂林高笃学)